石油最初是如何被发现的,回答,谢!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石油最初是如何被发现的,回答,谢!,第1张

早在公元前10世纪之前,古埃及、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古印度等人类文明发源地已经采集天然沥青,用于建筑、防腐、粘合、装饰、制药,古埃及人甚至能估算油苗中渗出石油的数量。

楔形文字中也有关于在死海沿岸采集天然石油的记载。“它粘结起杰里科和巴比伦的高墙,诺亚方舟和摩西的筐篓可能按当时的习惯用沥青砌缝防水”。

公元前5世纪,在古波斯地区的君主制国家—阿契美尼德王朝(前553—前334年)的首都苏萨(Susa)附近出现了人类用手工挖成的石油井。最早把石油用于战争也在中东。

《石油、金钱、权力》一书中说,荷马的名著《伊里亚特》中叙述了“特洛伊人不停地将火投上快船,那船顿时升起难以扑灭的火焰”。当波斯国王居鲁士二世准备夺取巴比伦时,有人提醒他巴比伦人有可能进行巷战。

塞琉斯说可以用火攻。“我们有许多沥青和碎麻,可以很快把火引向四处,那些在房顶上的人要么迅速离开,要么被火吞噬。”

欧洲从德国的巴伐利亚、意大利的西西里岛和波河河谷,到波兰的加利西亚、罗马尼亚,中世纪以来,人们就有关于石油从地面渗出的记载。并且把原油当作“万能药”。加利西亚、罗马尼亚等地的农民,早就挖井采油。

扩展资料:

现代石油历史始于1846年,当时生活在加拿大大西洋省区的亚布拉罕·季斯纳发明了从煤中提取煤油的方法。1852年波兰人人伊格纳齐·武卡谢维奇发明了使用更易获得的石油提取煤油的方法。次年波兰南部克洛斯诺附近开辟了第一座现代的油矿。

这些发明很快就在全世界普及开来了。1846年在巴库建立了第一座现代化开采的石油油井,1861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炼油厂。当时巴库出产世界上90%的石油。后来斯大林格勒战役就是为夺取巴库油田而展开的。

-石油

1 《石油》文言文翻译

原文

鄜延①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②出脂水”,即此也。生于水际③,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④而出,土人以雉⑤裛⑥之,用⑦采入缶⑧中。颇似淳漆⑨,然⑩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幄幕皆黑。余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文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今齐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大半皆童矣。造煤人盖未知石烟之利也。石炭烟亦大,墨人衣。余戏为《延州诗》云:“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化尽素衣冬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

注释

①鄜(fū)延:路名,宋代康定二年(1041)从陕西路分出一部分置为鄜延路,治所在延州(后升为延安府),即今陕西省延安市。

②高奴县:古县名,秦代设置,治所在今陕西延安东北延河北岸,东汉末年废。唐代段成式所著《酉阳杂俎·卷十·物异》中载:“石漆,高奴县石脂水,水腻,浮水上如漆。采以膏车及燃灯,极明。”文中“旧说‘高奴县出脂水’”疑即据此。

③水际:水边。

④惘(wǎnɡ)惘:心中若有所失的样子,文中用来描写石油与地下水混杂涌出的样子。惘:在文中可以理解为通“汪”,形容液体聚积的样子。

⑤雉(zhì):鸟名,通称为野鸡。

⑥裛(yì):通“渑”(yì),沾湿,湿润,文中是“用羽毛去沾取石油”的意思。

⑦用:连词,相当于“而”。

⑧缶:古代瓦器,泛指瓦罐一类的器具。

⑨淳漆:纯漆。淳:通“纯”。

⑩然:“燃”的古字,指燃烧。

麻:麻类植物的总称,古代专指麻的一种,即大麻,在本文中可以理解为麻烛。麻烛即用麻籽所榨的油做成的烛,烛就是“火炬”的意思。古代没有蜡烛,把火炬叫做烛。

幄幕:帐篷。

煤:烟熏所积的黑灰,即烟尘。

松墨:即松烟墨,是墨的一种,用松烟尘和胶捣捶制成。

识(zhì)文:这里指墨上所标注的文字。识:标记,标注。

至多:很多。至:极,最。

齐:周代诸侯国名,故地在今山东北部和河北东南部。

鲁:周代诸侯国名,故地在今山东省兖州市东南至江苏省沛县、安徽省泗县一带,秦汉以后仍沿称这些地区为鲁,今山东省简称为鲁。

童:秃顶,不长头发,也指山上不长草木,文中是指山上的树木被砍伐殆尽。

造煤人:文中指用松烟灰制作黑墨的人。

译文

鄜、延境内有一种石油,过去说的“高奴县出产脂水”,就是指这种东西。石油产生在水边,与沙石和泉水相混杂,慢慢地流出来,当地人用野鸡羽毛沾取它(上来),采集到瓦罐里。这种油很像纯漆,燃起来像烧麻杆,只是冒着很浓的烟,它所沾染过的帐篷都变黑。我猜疑这种烟可以利用,(就)试着扫上它的烟煤用来做成墨,墨的光泽像黑漆,(就是)松墨也比不上它了,于是就大量制造它,给它标上名称,叫做“延川石液”。这种墨以后一定广泛流行在世上,(不过)从我开始做它(罢了)。因为石油特别多,在地中产生,无穷无尽,不像松木到一定时候就用完了。现在山东一带的松林已经采完,就连太行山、京西、江南一带有松树的山,现在大都也都光秃秃的了。制墨的人还都不知道石油燃烧时产生的油烟对制墨有很大好处。石炭(一种烟煤)燃烧时发出的烟也很大,会把衣服熏黑。我高兴地开玩笑作了一首《延州》诗:“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化尽素衣冬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

2 古文石油的翻译

石 油

鄜、延①境内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生于水际②,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③而出,土人以雉尾挹④之,乃采入缶⑤中,颇似淳⑥漆,燃之如麻⑦,但烟甚浓,所沾帷幕皆黑。予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⑧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文⑨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必大行于世,自予始为之。盖石油之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⑩。

(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

①鄜、延:鄜(f))州、延州,在今陕西延安一带。②水际:水边。③惘惘:涌流缓慢的样子。④土人以雉尾挹之:土人,即当地人;雉zh@,野鸡;挹y@,原指舀水,此处指沾取。全句即当地人用野鸡尾沾取它。⑤缶f%u:陶瓷罐子。⑥淳:同“纯”。⑦麻:此处指麻杆。⑧松墨:我国名墨之一,用松烟制成,故称“松烟墨”。⑨识文:标上名称。⑩竭:尽、完。

译文

鄜州、延州境内有一种石油,过去说的“高奴县出产脂水”,就是指这种东西。石油产生在水边,与砂石和泉水相混杂,慢慢地流出来。当地人用野鸡尾沾取它(上来),采集到瓦罐里。这种油很像纯漆,燃起来像烧麻杆,只是冒着很浓的烟,它所沾染过的帐篷都变黑。我猜疑这种烟可以利用,(就)试着扫上它的烟煤用来做成墨,墨的光泽像黑漆,(就是)松墨也比不上它了。于是就大量制造它,给它标上名称,叫做“延川石液”的就是这东西了。这种墨以后一定广泛流行在世上,(不过)从我开始做它(罢了)。因为石油特别多,在地中产生,无穷无尽,不像松木到一定时候就用完了。

最后一句话,不要用赏这个字来说话,我不是为了分,只是单纯的帮助。

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小题1:(1)此 物/ 必 大 行 于 世(2)盖 /石 油 之 多

小题1:(1)同“燃”,燃烧 (2)作为/把……当作 (3)尽,完 (4)染黑

小题1:这种墨一定会在世间广泛流传,从我开始做起吧。

小题1:烧火、制墨

小题1:“石油之多,生于地中无穷”,也可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言之成理即可:示例①:我不赞成他的看法。(1分)沈括认为石油取之不尽,现代地理学表明石油储量是有限的。(2分)示例②:我赞成他的看法。(1分)事实证明,我国有大量的石油蕴藏,石油和石油产品不仅自给有余,还出口国外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确实“生于地中无穷”。 (2分)

小题1:本题考查划分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节奏一般遵循结构以及意思原则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认知能力。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即可,有时还要注意加点字的特殊用法。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时注意关键字、语序,有时还要补出舍去的主语才行。

小题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文章对石油的描写来概括石油的用途即可。

小题1:本题是一道综合题。先根据文章的内容来分析石油资源的优越性,然后联系现实来谈是否赞同作者的观点即可。

4 黄鹤楼文言文加点字的翻译

古诗——《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悠悠:久远的意思。

晴川:指白日照耀下的汉江。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位于长江、汉水夹角地带,与武昌黄鹤楼隔江相望。鹦鹉洲:位于汉阳东南二里长江中,后渐被江水冲没。

东汉末年,黄祖杀祢衡而埋于洲上,祢衡曾作过《鹦鹉赋》,后人因称其洲为鹦鹉洲。乡关:故乡。

黄鹤楼记 阎伯理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讳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

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宠苁,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何必濑乡九柱①、东阳八咏②,乃可赏观时物、会集灵仙者哉。

译文: 鄂州城的西南角上,有—座黄鹤楼。 《图经》上说:“三国时代蜀汉大将费讳成了仙人,曾经骑着黄鹤返回到这里休息,于是就用‘黄鹤’命名这座楼。”

有关这件事记载在《神仙传》上,有关事迹还保存在《述异志》上。 观看这矗立着的楼宇,高高耸立,十分雄伟。

它顶端靠着银河,底部临近大江:两层屋檐,飞檐像鸟翼高翘在房舍之上。四面的大门高大宽敞,坐在楼上,可以远眺城乡景色,低下头可以拍击云气和烟雾:这里也是楚地吴地山川胜迹中的最美的地方。

你就将就着点好吧 根据译文写加点字的意思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

5 北京2007高考语文试题

北京卷(语文)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精粹 精络 精疲力竭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B赠予 授予 予人口实 同甘共苦,祸福予共C即将 立即 若即若离 一言即出,驷马难追D挥毫 毫发 毫无二致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2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各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①近期,中国观众有幸目睹了来自意大利庞贝古城的遗珍,它们清晰地再现了古城被埋没前后 的情景。②在休斯敦火箭队 的姚明,出席“护鲨行动从我做起”的活动时说:“今后,本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拒绝食用鱼翅。”

③书的封面设计 于书籍出版发行的整体规划,同时必须结合书的内容特点和读者对象进行构思。A时间 效劳 从属B瞬间 效力 从属C瞬间 效劳 归属D时间 效力 归属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没有人仅因富甲一方而被长久纪念,相反,人们念念不忘的,大都是超脱于物质利益的追逐的人。

B在军阀混战的北平沦陷期间,碧云寺孙中山衣冠冢得以保全,这多亏中山先生生前卫士谭惠等人恪尽职守,矢志护灵。C自行车队被两只高大古猿的藏獒追赶得几入绝境,最后靠下坡高速骑行才得以摆脱,队员们至今仍心有余悸。

D暮春时节是潭柘寺“二乔玉兰”的盛花期,4月上旬,这两株玉兰的树冠上就布满了含英咀华的花蕾。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素质可以理解为人在先天条件的基础上,在家庭、社会的影响下,经过后天的教育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格。

B很少有以7毫米以下口径制造狙击步枪的国家,因为狙击要求威力大,精度高,但中国狙击步枪偏选择了小口径。C几组蝴蝶展框吸引了参观者,大家都以为这是标本,看到展框上方“仿真蝴蝶微型风筝”的标志,使大家恍然大悟。

D在翻阅中国话剧100周年纪念活动资料时,他萌生了创作一台寻找中国话剧源头的剧本的意念。5下列有关文学常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再别康桥》、《雨巷》、《大堰河——我的保姆》、《乡愁》,分别是徐志摩、戴望舒、艾青、余光中的诗作。

B巴尔扎克和卡夫卡都是著名小说家,前者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巨匠,后者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奠基人。C鲁迅曾对章回体长篇小说《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给以很高评价,这部小说的作者是清代的蒲松龄。

D人称“小杜”的唐代作家杜牧,工诗擅文,《过华清宫》和《阿房宫赋》都是他的名作。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到10题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

民不知礼义,法弗能正也;非崇善废丑,不向礼义。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

法能杀不孝者,而不能使人为孔、曾之行;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孔子弟子七十,养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

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化之所致也。夫刻肌肤,镵①皮革,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为之以求荣也。

圣王在上,明好恶以示之,经诽誉以导之,亲贤而进之,贱不肖而退之,无被创流血之苦,而有高世尊显之名,民孰不从!古者设法而不犯,刑错而不用,非可刑而不刑也;百工维时,庶绩咸熙②,礼义修而任贤德也。英俊豪杰,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得其宜,由本流末,以重制轻,则上唱而民和,上动而下随,四海之内,一心同归,背贪鄙而向仁义。

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无之而不靡。今使愚教知,使不肖临③贤,虽严刑罚,民弗从也。

小不能制大,弱不能使强也。故圣主者举贤以立功,不肖主举其所与同。

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嚭而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

故观其所举而治乱可见也,察其党与而贤不肖可论也。①镵(chǎn):刺、刻。

②熙:光明、兴盛。 ③临:统管、治理。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法弗能正也 正:正确B死不还踵 踵:脚后跟(还踵,指后退)C上唱而民和 唱:倡导D察其党与 察:仔细看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被创流血,至难也 碧水东流至此回B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 若风之摇草木C百工维时,遮绩咸熙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D圣王在上,明好恶以示之 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8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非崇善废丑(则)不向礼义B无法不可以为治也,(故)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C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此)教之所成也D非可刑而不刑(之)也9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反映重礼义教化思想的一组是①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②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③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④百工维时,庶绩咸熙,礼义修而任贤德也⑤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无之而不靡⑥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A①③⑤B①②⑤C②④⑥D③④⑥10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礼义教化是国之大事,百姓知礼义国家才能兴盛。B小大之材各得其宜,才能一心同归,政通人和。

C昏庸的君主只会作用那些对自己惟命是从的人。D治国离不开严刑峻。

石油最早的发现者、采集者和应用者就是聪明而富于进取心的古代中国人。早在3000多年前,中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一《易经》中就有了“泽中有火”的记载,中国的第二部历史著作《汉书》中则进一步明确指出“高奴县有洧水可燃”。高奴县在今陕西延安一带,洧水为延水支流,中国古代石油的发现、开采和应用全在这一地区;也可以说,陕北地区是石油的摇篮。晋代范晔著《后汉书》说:“延寿县县南有山,石出泉水,其大如箩,不可食,县人谓之石漆。”到了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更细致地描绘了石油的性状和用途:“高奴县有洧水,水腻,浮上如漆,采以膏车及燃灯极明。”

最早提出“石油”一词的是公元977年中国北宋编著的《太平广记》。正式命名为“石油”是根据中国北宋杰出的科学家沈括(1031~1095年)在所著《梦溪笔谈》中,根据这种油“生于水际砂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而命名的。在“石油”一词出现之前,国外称石油为“魔鬼的汗珠”、“发光的水”等,中国称“石脂水”、“猛火油”、“石漆”等。

书名北宋沈括撰这是一本有关历史、文艺、科学等各种知识的笔记文学体裁,因写于润州(今江苏镇江)梦溪园而得名

《梦溪笔谈》是宋朝的沈括所着的笔记体著作,大约成书于1086年~1093年,收录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和见解

现存《梦溪笔谈》分为26卷,分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权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17个门类共609条内容涉及天文学、数学、地理、地质、物理、生物、医学和药学、军事、文学、史学、考古及音乐等学科《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的重要文献,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在数学方面开创了“隙积术”和“会圆术”天文方面指出极星不在天极;得出冬至日长、夏至日短等结论并且对天文仪器也有所改进历法上大胆创新,提出《十二气历》地理学方面以流水侵蚀作用解释奇异地貌成因物理方面记载了磁偏角、凹面镜成像实验和声音共振实验书中还记述当时一些重大科技成就,如指南针、活字印刷术、炼铜、炼钢、石油等其中“石油”一词是在该书中首次提出的,并且沿用至今

沈括在晚年用写成《梦溪笔谈》二十六卷,再加上《补笔谈》三卷和《续笔谈》,共列有条文六百零九条,遍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地学、生物以及冶金、机械、营造、造纸技术等各个方面,内容十分广泛、丰富,是中国科学史的重要著作《梦溪笔谈》中所记述的许多科学成就均达到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英国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称《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梦溪笔谈》中涉及物理学方面的内容主要有声学、光学和磁学等各方面,特别是在磁学方面的研究成就卓著

从能源的利用来说,人类大规模应用石油及其衍生品是在20世纪,也就是在先进的钻井技术和精炼技术以及内燃机的发明之后。虽然作为工业血液,石油的大规模应用时间不过百十来年,但其本身为人们所利用的时间却远长于此。早在西周时期,古籍《易经》中便有了关于石油发现的记载,所谓“泽中有火”、“上火下泽”,便是对石油在湖泊、沼泽中点燃时场景的描述。那么,古人究竟用石油干什么呢?

事实上,从发现石油到利用石油也经过了相当漫长的岁月。到了汉代,根据班固所著《汉书·地理志》的记载,“高奴县有洧水可燃。”这里的高奴县指的是现在的陕西延安一带,而洧水是延河的一条支流。从记载中我们可以确定,早在汉代,陕北一带的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石油作为生活燃料了。

南北朝时期,南朝范晔所著的《后汉书·郡国志》中描述道 “延寿县南有山,石出泉水,大如,燃之极明,不可食。县人谓之石漆。”这里的延寿县位于今天的甘肃省玉门,而“石漆”就是指石油。在当时,甘肃省玉门一带的人们开发了这种“石漆”,并用来作马车轴的润滑剂(古人称之为“膏车”),效果良好。

后来,随着人们对于石油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以石油为燃料的油灯开始出现,甚至被加工成固态制成品——石烛,因为其燃烧时间长、照明效果好,一支石烛可抵得上三支蜡烛,所以在当时这类石油产品还是达官贵人才能消费起的奢侈品呢!南宋著名大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便有过使用“石烛”照明的记载。

除了用于照明、机械润滑以及生活燃料,石油甚至被当成药材广泛使用。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就曾经记载过这一“暗黑药材”可以“主治小儿惊风, 可与他药混合作丸散,涂疮癣虫癞,治铁箭人肉”,也算是让人大开眼界。

当然,说到应用,石油在古代最广泛的应用还是首推军事方面了。早在五代时期,石油便被用于战争,当时称之为“火油”,通常被装在铁罐里通过弹射等方式发射出去,烧杀敌军战舰。及至宋元时期,石油真正开始在战场上大放光彩,包括“石油”一词,也是由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命名而来。正是在这一时期,世界上最早的石油火焰喷射器——“猛火油柜”出现并开始称霸战场,成为扭转战局的大杀器。

据《武经总要》记载,猛火油柜以猛火油(石油)为燃料,用熟铜为柜,下有4脚,上有4个铜管,管上横置唧筒,与油柜相通,每次注油15千克左右。唧筒前部装有“火楼”,内盛引火药。发射时,用烧红的烙锥点燃“火楼”中的引火药,然后用力抽拉唧筒,向油柜中压缩空气,使猛火洞经过“火楼”喷出时,遇热点燃,成烈焰,用以烧伤敌人和焚毁战具,水战时则可烧浮桥、战舰。后来还有一种改进的小型喷火器,用铜葫芦代替沉重的油柜,便于携带、移动,用于守城战和水战。

北宋神宗年间,首都开封府有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军器监,专门负责管理制造军用物资的机构。神宗本人也十分重视军用物资的制造和筹备,为此,他命沈括全权负责此事。军器监中有十个制作坊,其中一个便关于是猛火油的提炼制作,坊内制作方法与原材料等信息严禁外泄,只能口授身传,故而未留下详细的记载描述。

在后来的战争中,猛火油柜被大量用于战场,正所谓“放猛火油, 中人皆糜烂,水不能灭。若水战,则可烧浮桥、战舰,于上流放之,先于上流簸糠粃、熟草,以引其火”,猛火油柜以其可怕的杀伤力驰骋战场,无论是水战还是攻坚战,都给予敌军士兵以巨大的震慑和伤害,多次成为宋军克敌制胜的法宝。

然而,称霸一时的猛火油柜也有其致命缺陷。它虽然威力巨大,但使用性能并不十分稳定,受风力影响极大,如若使用不当,甚至可能将己方战船或设备点燃,而且其攻击距离有限,移动不甚方便。所以,当新一代火器——火铳、火炮等热武器出现之后,猛火油柜也逐渐走向没落,最终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之中。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