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刻本按照活字性质有哪些分类呢?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古籍刻本按照活字性质有哪些分类呢?,第1张

文物价值和使用价值可分为:孤本、秘本、珍本、善本、通行本等。根据加工不同可分为:过录本、校本、批本等。官刻本:指清及清以前历代出公帑或由国家某种机构、单位主持雕印的书本。中国雕板印书始自唐朝。自五代起,始由国子监校刻经书,开官刻本之先河。两宋国子监、中央各部、院、司、局、殿,地方各府、州、军官署,各府、州、县学,各地仓台、计台、公使库;元代兴文署、广成局、中书省、行中书省、各路儒学、各地书院;明代两京国子监、中央各部、院、内府各监、各藩府、各布政使司、各府、州、县衙署,各级各地学校;清代武英殿、内府各监、中央各部、地方各级行政、文化机构、各省官书局等,凡由这些单位出资或主持刻印的书,均可称为官刻本。起,福建书坊续有发展。明代南北两京,苏州、扬州、杭州、徽州、常熟、建阳,仍是书坊林立。清代书坊遍布全国各地,但有的已是单纯经销并不编刻图书了。所有历代这些书坊刻的书,都可以称为坊刻本。

2022江苏书展常熟分场活动时间

活动时间

7月2日-7月6日

活动盘点

线下阅读推广活动

1“阅读新时代,喜迎二十大”主题出版物大联展

时间:7月2日-7月6日

地点:常熟图书馆展厅、新华书店门店

内容:“阅读新时代,喜迎二十大”主题出版物大联展将集中展出政治理论读物、社科文艺新书、生活用书、少儿读物四大类主题图书。

2“阅读新时代,喜迎二十大”你点书我买单活动

时间:7月2日、7月3日

地点:常熟图书馆展厅

内容:市民持本人市民卡可在书展展区根据个人兴趣爱好挑选图书,图书馆工作人员现场办理图书借阅。

3“喜迎二十大,筑梦向未来”朗读者活动

时间:7月4日

地点:常熟新华书店四楼“凤凰廉政书屋”

内容:常熟新华书店招募小读者,通过朗读活动,传播红色基因,普及全民阅读。

4“凤凰姐姐共读一本好书”体验活动

时间:7月2日-7月6日

地点:常熟新华书店四楼“凤凰廉政书屋”

内容:与江苏书展苏州主展场同步开展“凤凰姐姐共读一本好书”主题活动。邀请幼儿园优秀教师与小读者们分享文学、美术、社会等不同方面的优秀绘本。

5常熟籍儿童文学作家顾鹰《精灵书店》新书分享会

时间:7月2日

地点:常熟新华书店四楼“凤凰廉政书屋”

内容:常熟本地儿童文学作家顾鹰新书《精灵书店》分享会,与小读者们分享作家创作过程中的趣事,如何提高写作能力等等的问题。

6“以本为史传承红色基因”红色剧本沉浸式体验活动

时间:7月2日

地点:常熟图书馆悦书房

内容:常熟图书馆推出红色剧本杀《红焰》,参与者通过扮演剧中角色,在NPC的带领下了解历史人物、重温红色故事,在演绎红色剧本中感悟革命精神。

7“雕刻时光纸寿千年”雕版印刷体验活动

时间:7月2日、3日全天,7月4-6日下午

地点:常熟图书馆展厅

内容:常熟图书馆推出“雕刻时光纸寿千年”古籍雕版印刷体验活动,带您触摸传统文化、领略汉字之美、感受古人智慧。

8虞阅传书阅读推广活动

为推广常熟图书馆“虞阅传书”在线借阅服务IP。7月2日至7月6日,通过“虞阅传书”在线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一次下单借阅3册,即可获得绿色共享图书。6月13日至7月17日,凭“虞阅传书”物流面单或借阅历史短信,到馆领取3D书签。7月1日至7月7日,通过“书仓平台”一次下单借阅≥3册,到馆领取虞阅传书纪念版藏书票。藏书票可参与抽奖活动,获畅销图书《望江南》。所有奖品数量有限,送完即止。

9“书香锦鲤,阅读接力”少儿图书现场推荐活动

时间:7月2日

地点:常熟图书馆

内容:搭建荐书小舞台,邀请读者现场录制荐书视频,择优在“百年常图”微信公众号推送,参与现场荐书的读者现场获赠两本新书。

10“书香宝宝”阅读家庭活动

时间:7月2日、3日、9日、10日

地点:星光天地不厌生活图书分馆

内容:面向4-7周岁读者,以亲子活动的形式,邀请优秀少儿阅读推广人开展绘本阅读活动。

11“孩子眼中的图书馆”少儿绘画展

时间:全年

地点:常熟图书馆少儿借阅部

内容:组织青少年在新馆、依山楼、文昌阁三处代表图书馆历史变迁的标志性景点进行实景写生,并将写生作品展陈于少儿借阅部。

线上阅读推广活动

12“传承红色基因强国复兴有我”主题宣讲活动

时间:7月2日-7月12日

地点:“书香常熟”“百年常图”“常熟新华书店”微信公众号

内容:组织本地党史专家、优秀党员、模范人物,围绕“传承红色基因强国复兴有我”专题,录制宣讲视频。聆听好人心声,传递榜样力量。

13“传承经典筑梦未来喜迎二十大”听书答题活动

时间:6月27日-7月10日

平台:“常熟图书馆”微信公众号

内容:读者通过听推荐图书并答题,按照答题的分数、答题时长评选获奖名次,领取奖品。

14“礼赞二十大书香励初心”系列主题活动

“强国复兴有我”答题竞赛

时间:6月27日-7月3日

平台:“常熟图书馆”微信公众号

内容:题库围绕党史、党的会议精神、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等四个方向设置30题,每次随机抽取10题组卷,交卷后得分60分及以上者有机会参与评奖。

“共读经典迎盛会强国有我向未来”共读活动

时间:6月27日-7月26日

平台:“常熟图书馆”微信公众号

内容:活动页面参与共读活动,按时长计分。

15常图馆藏古籍赏析

时间:7月

平台:“百年常图”微信公众号、视频号

内容:常图古籍善本线上赏析。

16“书香锦鲤,阅读接力”少儿图书推荐活动

时间:7月2日、7月9日

平台:“百年常图”微信公众号

内容:通过“以书会友,接力荐书”邀请读者推荐少儿图书,推荐的图书附微信打分系统,供读者打分。通过“志愿助力,传承增辉”邀请读者录制荐书阅读小视频,在百年常图微信公众号、视频号上对外推送。

17“娃娃荐书时间”有声节目

时间:7月

平台:常熟市融媒体中心《小伙伴》栏目

内容:常熟图书馆联合常熟市融媒体中心《小伙伴》栏目开辟“娃娃荐书时间”,每周末两期。

  这个Flash格式的头部LOGO的名字叫《三百六十行》

  这两张图都由日本广岛王舍城美术宝物馆收藏,一起发表在王舍城美术宝物馆1986年出版的《苏州版画》图录中。

  中国古代以市井百态为特色的风俗画是随着商业城市的形式而发展的。先有宋朝张择端描写汴京社会经济生活的《清明上河图》长卷,后有明朝仇英以苏州世俗为蓝本再创造的《清明上河图》长卷,继而在清朝出现了一些描写苏州繁华的市井生活的艺术作品,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徐扬绘制的《盛世滋生图》长卷和一批巨幅的场面宏伟而高度写实的姑苏版画,起着连接中国古代和现代风俗画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盛于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姑苏版画,应以《苏州金阊图》为代表作,只是长期以来,这件鸿篇巨制被分作了两幅,不能使人一目了然地看出完整的全貌,对其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未能得到更高的重视。

  在程颖和王祖德、李明的启发和协助下,对《苏州金阊图》进行了联接复原,并作了初步的研究。现将《苏州金阊图》的联接复原和研究的情况作简要的阐述,企盼得到大家的指正。

  一、《苏州金阊图》原分作两张图

  《苏州金阊图》原分为两张,一张依画上题记,称作《三百六十行图》(见封底图1)。另一张依画上的“阊门”城门,称作《姑苏阊门图》(见封底图2)。这两张图都由日本广岛王舍城美术宝物馆收藏,一起发表在王舍城美术宝物馆1986年出版的《苏州版画》图录中。江苏古籍出版社与香港嘉宾出版社于1991年出版的《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书中,这两张图仍分别沿用旧有的名称。其他有关苏州版画的图册和文章中,也大多将这两张画看作是相互关联而又各自分开的。

  二、问题的提出与症结所在

  我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习时,有幸聆听庞薰琹老师讲授的《中国历代装饰画》课程。庞薰琹老师在1982年出版的《中国历代装饰画研究》书中,早已明确地指出:“《苏州阊门图》,这幅画分则可以成为两幅,合起来则是一幅完整的构图。①”那么为什么这两幅画长期地未能联接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呢?问题的症结在于这两幅画的边缘经过了不同程度的裁切处理,以至不能将两张画现存的图像接合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现存的两张画的画面尺寸存在着差别,《三百六十行图》画幅的尺寸为高1087厘米、宽556厘米。《姑苏阊门图》画幅的尺寸为高1086厘米、宽560厘米。根据两图联接部分的对照分析,《三百六十行图》的右边至少裁去了2厘米以上的条边,而《姑苏阊门图》的上边裁去较多。如要将两图联接成一幅,必须将两图裁去的部分进行有根据的复原,尤其是对两图联结处的缺失部分的复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三、《苏州金阊图》的联接复原

  首先找出《姑苏阊门图》和《三百六十行图》联接处的可作依据的座标。自下而上的座标为夹于横街上下两排店铺的屋顶与地脚线、河面的层层水波、河的石堤岸、阊门的瓮城和内城的横向城墙。横向的座标为一个商店的店面应有的宽度和斜列的船应有的长度。通过纵和横座标进行定位,确定两图缺失部分的范围和画象的内容和位置,把两图联接处和上、下边缺少的图象一一进行复原。

  经过复原处理和两次调整修改,将《姑苏阊门图》和《三百六十行图》联接成紧密无间的构图完整的《苏州金阊图》(见封面图3)。

  通过复原联接成的《苏州金阊图》,画面高1090厘米、宽1100厘米,应该很接近原先未裁剪前两画相联接的尺寸,为一幅接近方形的巨幅木刻设色版画。画面内容以位于前部的阊门外的繁华的南濠街市为主体,约占画面的四分之一,对街市的描写具体而详尽。阊门城门位于画面中上部,只占画面的十二分之一,城楼的景物描写相对简单。而对阊门内的苏州市容的描绘十分简略,只是轻描淡写地带过。庞薰琹先生对这幅画的布局特点作过如下描述:“在这《苏州阊门图》上,人物描写并不突出,三百六十行,也没有充分表现出来,而苏州城内却是一座空城。②”因此这幅画的主题既不是苏州阊门,也不是“三百六十行”,从画面布局来看主题是表现苏州金阊地带水陆码头的形形色色的行市。因此,这幅画的名称不能延用原来两幅画的《姑苏阊门图》和《三百六十行图》的名称,可称作《苏州金阊图》,而这幅画的主题在画的题诗中也有所体现。

  四、《苏州金阊图》题诗考订

  这幅画的右上方(原为右图),有隶书写的“三百六十行”题款。在画的左上方(原为左图),有行书题诗、作诗画的时间和作者的斋号。先前对这首诗曾有过不同版本的译文,但对诗中一些字的辩认上略有出入。为此特进行了校对,现将此画题的诗文重译如下:

  万商云集在金阊,航海梯山来四方。

  栋宇翚飞连甲第,居人稠密类蜂房。

  绣阁朱甍杂绮罗,花棚柳市拥笙歌。

  高骢画舫频来往,栉比如鳞贸易多。

  不异当年宋汴京,吴中名胜冠寰瀛。

  金城永固民安堵,物阜时康颂太平。

  甲寅秋七月

  宝绘轩主人并题

  诗的首句就点出了画的主题:“万商云集在金阊”,金阊一带是苏州商市最繁盛的地区,因此这幅复原整合的画应称作“苏州金阊图”。

  五、《苏州金阊图》与清代其它绘画中的阊门景色比较

  在明清时期,阊门一带是苏州商市最繁盛的地区。画家唐寅在《阊门即事》诗中描写了明朝晚期阊门市井的盛况:“世间乐土是吴中,中有阊门又擅雄。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五更市贾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若使画师描作画,画师应道画难工”。元代拓展了由北京至杭州的大运河,大运河从苏州西部流过,促成了阊门的兴起,阊门成为当时苏州六个城门中最重要的城门。元代末年,张士诚称吴王,将苏州各城门增置月城(参见《同治重修苏州府志·卷四》),“月城”即为瓮城。在康熙元年,对苏州城门作了重大的修缮,《同治重修苏州府志·卷四》记载:“国朝康熙元年,巡抚韩世琦改筑城垣,并拓女墙。……为门六,葑、娄、齐、阊、盘各有水陆门,惟胥无水门。每门有楼,建官厅军器库。”但以阊门环城楼构筑的瓮城的规模最大,其他城门瓮城设有二门,而阊门的瓮城设有三城。

  我所见到的绘有阊门图的作品共四件。第一件是明朝末年苏州人袁尚统绘的《晓关舟挤图》③(图4),图中描写的是阊门水门的舟船出入拥护的景象,对阊门城楼的描写较简略,看不清“月城”的形制,但却画出阊门外的吊桥,吊桥上没有建筑物,桥的两边为石砌的斜坡基。这张画是突出阊门的水路运输,并未描写商业活动。

  第二件作品就是经复原合成的姑苏版画《苏州金阊图》,图中用写实的手法具体细致地描绘出阊门的形制,而且采用了与以往中国绘画不同的焦点透视的俯瞰式样,这样能看到阊门内城的形制和景物。图上的阊门座东朝西,分水陆城,陆城有两重月城,共设陆门四个。正面的陆门上有砖砌的敌楼,与砖城墙连成一体。拱顶城门上有竖写的“阊门”门额,在城墙的缝隙中还长出小树。正对外城陆门和内层瓮城门,为阊门的内城门,上设两层的高大城楼,两层楼上都有军士把守,表明楼中正是苏州府志中记载的“官厅军器库”。内和外层瓮城之间的场地上,依城墙建有商店房舍,并在内和外层瓮城的南侧,各设有相通的拱顶城门。在外层瓮城门的内侧,由自西向东而上的宽大的斜坡马道,一辆带蓬马车正循马道缓缓上行。在北城墙上的走道上,有自由活动的马群。阊门北部为水城,西和东两端各设一拱顶水门。

  阊门陆城的大门正对着吊桥。吊桥旧称钓桥,横跨外城河上,为出入苏州西城最重要的桥梁。始建于元朝,屡经毁修,清康熙三年(1664)重建。吊桥两面的坡基由石砌改为砖砌。桥为平顶,桥顶路面两旁各有一列简易的平顶棚式商铺,内设以条凳支起的简易摊位。

  《苏州金阊图》的阊门吊桥西面,是通往南壕街与山塘街的要冲,为当时苏州商贸的繁盛地区。图上“居货山积,行人流水,列肆招牌,灿若云锦”。画面上的商铺的可辨的招牌、商号有:“宝源号兑换银钱”、“东XX海味”、“天宝斋XX钮扣”、“南北杂货”、“XXX箱行”、“川广药材行药材、人参”“当出兑金玉珠宝行”(以上南濠街北端)。“茶室”、“花素云白烟袋”、“徽州雨伞”、“太原号加染春色”、“XX青蓝缥扣”、“猫食”、“XX朱磦颜料行”、“大同号蒲城X烟XX”、“三鲜鸡汁大面”、“顾二房”、“京苏杂货”、“洋广XX花梨物件”、“分茂号红绿锦笺”、“川广道地生熟药材X北人参”(街心)。“陈秀文”、“酒坊”、“杂货”、“雨伞”、“德顺号”、“金茂号”、“染坊真青大红”、“酱X”、“皮货”、“太和行”(外城河东岸)。在阊门外街市上,绘着形形色色的人物,有身背货物的贩夫、行进的货郎担夫、前呼后拥的骑马出行的官吏,穿长衫的吸烟者、运陶瓮的挑夫、售鲜果和卖食品的摊贩、僧人、琴师、蹲坐戏耍的儿童、露台上观景的女子。在阊门外南侧的小广场上,还有一女子手持横竿在走钢索,钢索下有围观的人群。描绘了金阊一带的市井百态。

  图中对阊门的市容只作简略的描写,除了东往的西中市大街外,还特意表现了东北方远处的北寺塔,标出了西中市南面的云林寺的寺名,为南宋时建的古刹。在民国初年并入“文山潮音禅寺”。在城内的北方,有耸立的四根旗杆,应是当时的大教场。

  许多舟船由外城河穿过吊桥而驶入运河,外城河中行进着一艘大船,为官宦所乘,船前立有一人,手持棒槌击锣,吆喝前方的船舟让道。这幅《苏州金阊图》以全景式的画面,表现出四面八方的商贾云集金阊的壮观场面。

  第三件阊门图,见于徐扬在乾隆十六年(1751)绘的《姑苏繁华图》(原名《盛世滋生图》)长卷中的一段(图5)。图中的阊门城楼画得较为概略,只表现了一重瓮城,瓮城上的敌楼已不是砖砌的,不再与城墙连为一体,而是筑于城头的墙垛内。吊桥顶部的道路两旁的商店变得正规,成为连排的瓦顶房,已是一座两厢有长长的廊房的廊桥。吊桥上的人流量增大,显得十分拥挤。

  第四件阊门图,是顾怡禄在乾隆三十二年(1767)编修的《虎丘山志》中的插图(图6),见于书中木板刻印“金阊门起山塘至虎丘山图” 的起始部分。图上的阊门表现得不完整,连城楼也只画出了一角。虽然画得十分简略,但却画出了阊门有两重瓮城,与《苏州金阊图》上的阊门的瓮城形制大致相同,也表明《姑苏繁华图》描绘的阊门瓮城是较为省略的。

  从这四件绘有阊门图的作品来看,以《苏州金阊图》上的阊门表现得最真实,连城楼上栏干的形制、城墙砖缝中长出的小树、水关大门内的饰有乳丁的铁闸板、由城墙上走道登往城楼的台阶等细部,都描绘得细致具体,令人感到真实可信,最接近当时阊门城的原貌。

  六、《苏州金阊图》年代考订

  《苏州金阊图》绘于何时?其主要依据是图上的“甲寅”年墨书题记。大多数学者认为这是雍正时的甲寅年,时为雍正十二年(1734)。但也有不同的看法,庞薰琹老师在《中国历代装饰画研究》书中认为这幅画题记上的甲寅年应属于乾隆时期,为乾隆五十九年(1794)。主要的理由是当时姑苏版画还不可能去模仿欧洲铜版画,认为发生模仿铜版画的契机产生于乾隆三十年(1765),当时将《乾隆西征记图》的四幅草稿,送法国雕铜版,花银一万六千两。“于是,发生这样的疑问,假若真是三十年以前,木刻已经摹仿西注的铜版画,那么是没有必要花白银一万六千两,把四幅画稿送到法国去雕刻。④”在庞老师写成此书以前,关于清初期西洋画法传入的资料发表和翻译得很少,因此庞老师持有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

  近十年以来,关于清初中西美术交流的新资料不断发表,并撰写了不少有关的研究著作。从中获知康熙皇帝已得到欧洲铜版画,法国人伯德莱写的《清宫洋画家》书中,记述了“1663年,白晋神父奉康熙皇帝的钦命,远涉重洋前往欧洲,向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奉献……《易经》一书的满文释本。为了向康熙致谢,法国国王交给了白晋神父一本豪华装的铜版画集。⑤”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将中国宫廷画家绘制的《承德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图》刻制成铜版画⑥。

  特别要指出康熙时的宫廷画家焦秉贞学习西洋画法产生的影响,在康熙三十五年(1696),奉诏绘《耕织图》四十六幅。胡敬《国朝院画录》赞许焦秉贞采用西洋画法:“善于绘影,……以至照有天光,蒸为云气,穷极深远,均灿布于寸缣尺楮之中。”焦秉贞的《耕织图》已表现出远小近大的透视意识,还运用了铜版画中常用的排刀刻法。康熙为《耕织图》亲自作序,为每幅都题诗,还赐给王公大臣,使之不忘耕织是衣食之本。并且还赐给海外使臣吏员,对民间也产生了深广的影响。当时苏州是纺织业的中心产地之一,在康熙十三年,在苏州设织造署。当时苏州又是雕板木刻印刷的兴盛之地。因此《耕织图》交由苏州刻工朱圭来雕版刻印就不是偶然了,而且对苏州的雕刻艺术一定产生很大影响。

  另一个重要学习西洋画法的重要作品,产生于雍正初年。曾任工部右侍郎的年希尧,在与意大利传教士画家郎世宁的数次晤谈中得到助益,于雍正七年(1729)首次刊印了介绍焦点透视画的专著《视学精蕴》。此书刊印后,应是备受欢迎,于是在雍正十三年(1735)又刊印了第二版。苏州是清朝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中心,自康熙期间,就已接受西洋的画风和雕版技巧。在雍正年间接受西洋透视和模仿铜版画风格,是十分合乎情理的。

  从《苏州金阊图》和《姑苏繁华图》中反映出的阊门一带建筑变迁的情况,也能分辩出这两幅图作成年代的早晚。《苏州金阊图》的外城河的东岸边没有任何建筑,吊桥顶部的道旁两厢为平顶的棚式商摊。《姑苏繁华图》中阊门外城河的东岸边,盖起了瓦顶二层商铺。吊桥顶道旁两厢,成为夹道的成排的有着整齐店面的商铺。在桥的两旁还竖起了长杆吊灯。这些地方比《苏州金阊图》增添了一些建筑和设施,因此《姑苏繁华图》作成的年代相对较晚。《姑苏金阊图》作于乾隆十六年(1751),《苏州金阊图》的甲寅年只能由乾隆十六年上推,应是雍正时的甲寅年,为雍正十二年(1734),不可能晚到乾隆五十年(1794)。

  七、《苏州金阊图》复原整合的意义

  1、由原先分列的《三百六十行》和《姑苏阊门图》两幅木刻版画,经过复原联接,成为一幅构图完整的《苏州金阊图》特大型版画,画面高1090厘米,宽1100厘米,不仅是已知的姑苏版画中画幅尺寸最大的,也是中国古代版画中画幅较大的。

  2、由于原先两图分列,阊门关城图像竟被一分为二,而且两图衔接处有所裁剪,必须左顾右盼才能联想出阊门关城的全貌。复原联接的《苏州金阊图》,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完整的阊门关城的面貌,为我们见到的明清时期的阊门图中描绘最真实具体的,提供了清代阊门关城相对确切的珍贵的形象资料。

  3、《苏州金阊图》采用焦点透视法绘成,并有明暗光影,是我国迄今所知有确切年代的最早模仿西洋铜版画风格的大型的民间木刻版画。

  4、《苏州金阊图》场面宏伟、构图复杂、内容丰富、风格写实,一反当时山水画玩弄笔墨、陈袭古人的风气,它是清代重要的风俗画作品,与《姑苏繁华图》可以并称为反映清代苏州面貌的代表作。

  5、《苏州金阊图》的销售对象应主要是来苏州贸易的国内外客商,起到形象的城市名片的作用,这也是《苏州金阊图》等姑苏版画大量保存在海外的原因。这就使我们突破仅限于桃花坞木版年画的模式概念,对姑苏版画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作出新的认识和评价。

  注释:

  ①②③庞薰琹《中国历代装饰画研究》,第117页,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

  ④徐邦达:《中国绘画史图录·下册》,第412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

  ⑤(法)伯德莱:《清宫洋画家》,第8页,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年。

  ⑥莫小也:《十七一十八世纪传教士与西画东渐》,第196页,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

  (张朋川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苏州博物馆馆藏文物4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865件/套,二级文物1188件/套,三级文物32295件/套,尤以历年考古出土文物、明清书画、工艺品见长。此外,苏州博物馆还收藏有古籍善本725种3128册,普本28501种91754册,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两塔瑰宝 [宋]五节石函:顶部边长225厘米,底部边长27厘米,通高441厘米。1956年在苏州虎丘云岩寺塔第三层发现。石函平面方形,下广上狭,分五节叠落而成,无雕刻,内原置铁函。 [宋]铜如来佛像:高16厘米。1978年于瑞光寺塔第三层塔心的天宫中发现。佛像皆螺发肉髻,但在雕刻处理上各不相同。肩圆臂瘦削,胸肌结实,结跏跌坐于束腰莲花台上。相传释迦穆尼在菩提树下进入禅思,修悟怔道,采用的就是这种姿势,因此佛教通常以全跏坐为如来坐,身后皆有显示光明的火焰纹背光。 [五代]铜质大金涂塔:通高368厘米,塔座15厘米。塔为四方形,可拆卸,整个塔大致可分五部分,从上到下分别为:塔刹、蕉叶形插角、塔身、铜盖及带有四面十六个罗汉像的须弥座,整个塔身雕刻系印度风格,各面刻有佛教故事,蕉叶形插角外侧共刻故事三十二则,内侧分立四大天王像。塔刹占全塔比例约三分之一,刹座为莲形覆钵,刹身有相轮五重。 [宋]铜佛坐像:高192厘米,1956年在苏州虎丘云岩寺塔第三层发现。螺髻,双耳垂肩,身着袒右袈裟,结跏趺坐于圆形蒲团座上,背而出一环纽,未见背光。 [宋]铜十一面观音:高235厘米。两尊十一面观音像大体相同。观音像立于束腰莲花台上,一脚向侧前略伸,身穿天衣,一条飘带轻轻搭在右手上,左手持一宝瓶。全身配有璎珞、耳珰、颈饰、胸饰、臂钏、腕钏等各种珠宝佩带装饰,一条珠链从项颈处斜长至足背,身式略呈“S”形。 [宋]铜地藏佛像:通高21厘米。地藏菩萨像发现于瑞光寺塔第三层塔心的天宫中。其貌似沉寂端庄,阔额长耳,身披袈裟,衣纹流畅,半跏坐于长方形座上,左足下踏着莲花台。右手持一宝珠,左手置于膝上。 [五代]秘色瓷莲花碗:碗高89厘米,口径139厘米,盏托高66厘米,底径93厘米,通高135厘米。1956年在苏州虎丘云岩寺塔第三层发现。这件越窑秘色青瓷莲花碗由碗和盏托两部分组成。碗为直口深腹圈足,盏托形状如豆,盘口外翻,束腰,圈足外撇。碗身外壁、盏托盘面和圈足均饰重瓣莲花,如浅浮雕状凸起,被认为是五代、北宋年间秘色瓷标准器。 [宋]浮雕佛像石函:长46厘米,宽265厘米,高25厘米。1956年在苏州虎丘云岩寺塔第二层发现。系有六块裁好的砚石板榫合而成,平面长方形,盝顶,函身每面浮雕佛像五尊,底部四周刻如意云纹花边,函盖内面涂成漆地。石函内原置鎏金镂花包边楠木经箱。 [宋]针刺佛像铜镜:直径162厘米。针刺佛像,有“曹庶升舍入塔”六字。 [宋]楠木经箱:束腰长378厘米,宽192厘米,高21厘米,楠木制作。箱底垫有丝织物,外涂器,各部边缘和接缝处都镶包银质鎏金花边。这只经箱大体完整,箱上记载制作艺人姓氏更属可贵。1956年于苏州虎丘云岩寺塔发现,现藏苏州博物馆。 [宋]嵌螺甸经箱:长348厘米,宽137厘米,高127厘米。经箱分盖、身、台三部分。盖为盝顶长方形套盖,盖面图案在散花中聚成三朵团花,中间镶半圆形水晶,并点缀五彩宝石。四周斜坡和边沿嵌有瑞花、菱形环带花纹间以蝴蝶和飞鸟状钿片。箱身壁面四周嵌缠枝形石榴、牡丹等花卉,寓意“子孙满堂”。台座采用须弥座形式,设16个凹形台门,中有堆漆描金瑞草,金碧辉煌。 [宋]盛真珠舍利宝幢内木函:宽425厘米 ,高123厘米。1978年发现于苏州瑞光寺塔第三层天宫,真珠舍利宝幢就安置在这只内木函之中。内木函用银杏木制成,为五节正方形套叠式。在它内壁书有“大中祥符六年四月十八日记”字样,外壁画有彩绘四天王像,为罕见的宋画精品。四天王像比例均匀,面部表情夸张,画中还处处可见唐代画圣吴道子的遗风,笔墨浑厚雄健,用柳叶描法,线条生动流畅。 真珠舍利宝幢:通高1226厘米。1978年4月12日,三个顽童登上岌岌可危的瑞光古塔掏鸟蛋时,在宝塔的第三层意外发现了一个封存已久的宝藏,宝幢即是其中之一。宝幢置于黑色外木函内,木函的正面立墙上有两排白漆楷书:“瑞光院第三层塔内真珠舍利宝幢”。宝幢的主体用楠木构成,分须弥座、佛宫、刹三个部分。 书画[明]王宠《春山图》:内纵1008厘米,横305厘米;外纵240厘米,横57厘米。此幅《春山图》是其一幅极其少见的绘画作品,在其图左上角题诗一首:“媚眼风光恰似春,白沙黄荻水粼粼。轩窗遍启抛书坐,猿鹤襟期土木人。” [明]刘钰《烟水微茫图》:内纵1389厘米,横44厘米;外纵250厘米,横73厘米。在此图的右上方有刘珏五言诗一首,最上方为徐有贞行草五言题诗和跋文。根据徐有贞跋可知,此画作成化二年夏至后的一天,刘珏与徐有贞乘船至相城沈周家,在沈周家中作画、题文和跋文,为后人传达了吴门文人雅土的生活情景,特别是“江南不可思,动予情依依”的艺术情怀。 [明]蓝瑛《仿大痴山轴》:内纵3315厘米,横1005厘米;外纵440厘米,横137厘米。 [明]米万钟《红杏双燕图轴》:内纵156厘米,横539厘米;外纵255厘米,横65厘米。此轴画虬枝红杏,勾勒圈点,是当时作风。下一湖石,瘦皱玲珑,画法古怪,形似荆、关,而神似范宽。石后几丛芍药,元人画法,颇得逸韵。图中双燕相互顾盼,黑燕以红杏为衬景,白燕以拳石为烘托,别具新意。 [清]任薰《茹叶蜻蜓图》:内纵1522厘米,横544厘米;外纵270厘米,横85厘米。 [明]陈淳《牡丹湖石图轴》:内纵181厘米,横952厘米;外纵290厘米,横118厘米。 [明]唐寅《灌木丛篠图轴》:内纵1094厘米,横589厘米;外纵250厘米,横89厘米。 [明]夏昶《墨竹图轴》:内纵483厘米,横258厘米;外纵215厘米,横57厘米。此图两丛墨竹左出,一丛茂密,有沉甸甸下压之动态;另一丛为新篁,疏朗飘逸,十分传神。款署“仲昭”,钤“太常寺卿图书”印。 [明]沈贞吉《秋林观瀑图轴》:内纵143厘米,横61厘米;外纵270厘米,横90厘米。沈贞吉画法杜琼,其画传世极少。 陶瓷 青花折枝花果纹大盘明:宣德时期。高5厘米,口径299厘米,底径203厘米。胎质细腻,器形规整。侈口,浅弧腹,圈足,砂底。青花色泽纯蓝,无黑色锈斑,为国产含锰较高的钴土矿青料烧造。盘内壁绘青花折枝仙桃、荔枝、樱桃和柿子,中心纹饰为干叶榴花。外壁口沿处有青花匾额式款“大明宣德年制”,腹部四周为折枝番莲四组。底足露胎处火石红色明显。 洒蓝釉反口石榴尊(清):雍正年间。高182厘米,口径76厘米,底径68厘米,最大腹径156厘米。胎质坚致细白。石榴形,五瓣花口外撇,束颈,圆肩,圆腹,卧底假圈足。通体采用钴彩料为着色剂,釉面花纹犹如洒落的蓝色水滴,故称“洒蓝”,又名“雪花蓝”、 “青金蓝”。由于洒落的钴料深浅不一,釉色形成了青、蓝、白错落有致的斑点,外底书“大清雍正年制”青花六字行篆书款。 青花釉里红桃子天球大瓶(清):口微撇,长颈,假圈足,腹部丰满浑圆,似天体中的星球,故名“天球瓶”。整器比例合度,假圈足处理光滑。器身以青花绘桃树、桃叶,勾勒花、桃,釉里红作花蕊、花瓣之色,并绘大小寿桃九只。釉里红的烧造技术高超,釉厚处呈微黄绿色,显出了寿桃的成熟感。 洒蓝釉反口石榴尊(清):胎质坚致细白,石榴形,五瓣花口外撇,束颈,圆肩,圆腹,卧底假圈足。通体采用钴彩料为着色剂,釉面花纹犹如洒落的蓝色的水滴,故称“洒蓝”,又名“雪花蓝”、“青金蓝”。由于洒落的钴料深浅不一,釉色形成了青、蓝、白错落有致的斑点,外底书“大清雍正年制”青花六字三行篆书款。 清康熙款斗彩海水龙盆:清康熙年间。高4cm,口径213cm,底径125。敞口,浅弧腹,大平底,矮圈足。胎体坚致细白,通体施白釉,釉色白中闪青。整器以海水云龙纹装饰,器外壁用釉下青花绘云纹,釉上抹红绘龙,并用黑彩点睛。器内壁绘五爪龙穿行于云海之间,龙姿威猛,龙嘴微张,犄角后掠。底书“大清康熙年制”青花双圈六字二行楷书款。 [清]陈鸣远款紫砂方斗杯:高54厘米,长119厘米,宽104厘米。此杯为酒器,形如方斗,器形规整。敞口,斜腹,平底。整器呈栗壳色,内壁光素,外口沿及下沿各饰连续回纹一周,左壁凸塑衔环铺首,右壁塑羊兽弧形把,并连有活环,正面阴刻行楷“斗有酒藏之久为君子有”十字诗句及划刻楷书“庚子维夏存朴堂主人属”和“作鸣远”等十三字,旁有阳文篆体圆形“陈”,方形“鸣远”二方印戳,背面凸塑螭龙一条。 [清]紫砂干果洗:高37厘米,长99厘米,宽83厘米。乾果杯实为象生器,是用含有白色细砂的棕色泥塑半爿栗壳型杯,下在浅棕色的板栗蒂疤处,用黄泥塑胡桃一只,旁附白色泥作的西瓜子一粒;在杯底胡桃,瓜子的左上方,有用棕色泥塑的乌菱一只及白色泥作的花生果一颗,右上方有用深紫泥塑的荔枝及白泥塑的白果各一粒,作杯的支衬足及把柄。 明,德化窑白瓷凸花高足簋:高97cm,口径14cm,底径109cm。簋式炉造型,敞口,平口沿,短束颈,扁鼓腹,胫部折收,外撇圈足,平底。足端露胎,胎质润白如玉。内外施白釉,釉质肥厚滋润如凝脂,近似象牙白。颈部饰凸花一周,颈腹部饰双瑞兽耳,圈足外侧饰回纹二周。 青花海水白龙盘:明宣德年间。青花瓷是釉下彩瓷器,它的蓝色花纹是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上透明釉,在1270度高温下一次烧成。青花瓷从唐代开始烧制,明清时期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这件青花瓷盘中心有一条暗花五趾白龙,外壁上有两条小龙做追逐戏耍的姿态。这件瓷盘就是明代宣德时期典型的官窑器代表作之一。 清顺治款青花天女散花碗:清顺治年间。高72cm,口径129cm,底径6cm。器形规整,撇口,深腹,腹微收,圈足。器足高深,足边修正圆滑齐整。胎体细腻,釉色白中闪青,青花色泽淡雅,呈色稳定。整器构图严谨,以线条纤细的淡描技法来装饰器物的内外壁。器内壁中心青花双圈内绘婴戏图。器外壁绘有两组带有浓厚唐朝风韵的天女散花纹饰,底书“大清顺治年制”青花双圈六字二行楷书款。 黄地绿龙盘(明):高39厘米,口径186厘米,足径129厘米。胎质细腻坚致,胎体厚薄均匀。口微敛,浅弧腹,矮圈足,底微塌。盘外壁黄釉地上绘有绿彩龙和云纹。圈足釉底青花双圈内有“正德年制”四字二行楷书款。 明甜白刻花葡萄花果纹菱花口盘:明永乐宣德年间。高26cm,口径201cm,底径117cm。盘为菱花式折沿口,浅腹、浅圈足,细砂平底,釉白肥厚而洁净,以划花的手法装饰菱花口盘,折沿为一圈十六组灵芝纹,内辟由荔枝、牡丹、枇杷、茶花、石榴、芙蓉、桃、菊花等组成花果纹组成,盘中心为一组缠枝葡萄,盘外壁由四组灵芝,四组梅花相间构成。整个器型如盛开的莲花,无款。 明万历款青花海水云龙把杯:明万历年间。高88cm,口径101cm,底径46cm。官窑,足形为平底高足,釉面平整,乳白莹润,青花发色呈蓝中泛紫,纹饰中杯外壁为两条云龙,其中一条为仰首向前追赶,另一条为回首嬉耍,在天空中穿云追逐,腹部为海水山石,杯把由十五朵云构成,在白色杯中心有双蓝圈大明万历年制六字楷书青花款。 明万历款五彩鱼藻小碗:小折沿口,腹较深,浅圈足。釉面细润,呈乳白色,青花色调蓝中泛紫。器内壁饰有五多青花云,中心青花双圈内绘正面云龙。外壁纹饰有青花鱼八条和水藻四条组成,并在釉面上用绿、黑、抹红加接青花水藻,在鱼上部空间用黄、绿、黑、抹红等彩绘小花九朵,好似鱼在水藻中惬意潜游。外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明万历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 居仁堂粉彩梅鹊花碗:民国时期。这对瓷碗是袁世凯的第十三个女儿袁经祯捐赠的,器物胎质精白如雪,彩质纯净,碗壁内外画有粉彩梅鹊图。图案绘工精细,特别是白梅、红梅、绿叶均以渲染表现出浓淡明暗的层次,极富立体感。同雍乾官窑粉彩瓷器毫不逊色。圈足内有“居仁堂制”四字楷书款,真正的洪宪瓷器非常少见,因而苏州博物馆收藏的这两件器物更显弥足珍贵。 青花人物笔海:这件是清康熙时期的青花人物笔海。笔海即体积比较大的笔筒。此物件绘图精美,青色鲜亮,浓淡适宜。这件器物的有着康熙朝时期青花的主要特点--青分五色。 彭年款紫砂笔筒(清 ):高82cm,长8cm,宽61cm。树根形笔筒。紫红色砂泥。器身刻有轻烟佳月夕阳微雪 乙末夏日 少云制。器底篆书彭年阳文款。 抹红海水飞兽纹高足杯(明):万历年间。高89厘米,口径97厘米,底径48厘米。平底高圈足。釉面平整,乳白莹润,青花发色微泛紫。杯外壁红彩绘海水,间以青花苍龙、麒麟、海马、飞象、狮子、瑞鹿、鸾雀和鲤鱼等,杯把为红彩海水山石。白色杯心为青花双圈“大明万历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 铜器回纹伯子觚:商代时期。高26cm,口径145cm。喇叭口,高圈足,有八乳钉,饰回纹,圈足内部有铭文。 回纹卣:商代时期。高224cm,口径115cm,145cm。扁圆形,缺盖,有双耳,圈足,肩部饰一周雷纹,卷口。 饕餮纹铜爵:商代时期。高177cm,有尾,有流,三足,足截面呈三角形,圆底,把内有铭文,有两蘑菇形柱,器身饰饕餮纹。 师趛重环纹四足盨:周时期。长271cm,宽178cm,高195cm,有盖,附双耳,果叶形圈足下附四足。腹较深,圈足缺口方正。盖上设捉手四枚,造型灵巧,转角圆润,铸有镂空纹饰。器身饰重环纹两组,器盖饰重环纹一组。 铜蟠螭三足提梁盉:战国时期。高29cm,腹径24cm。此盉造型别致,制作精良,纹饰布局合理,图案华丽,是吴国青铜器的代表作。盉属酒器。青铜盉的出现在商早期,盛行于商晚期至西周,春秋晚期至战国有所谓的提梁盉,颇具地方特色。 三羊三足炉:明宣德时期。高97cm,口径198cm,腹径213cm。 夔纹盨:西周晚期。高205cm,口径235cm,157cm。方形,双耳,圈足,有盖,盖上饰夔纹钮,盖、器身饰夔纹。 伯父乙鼎:西周时期。高179cm,口径183cm。口沿外撇,双耳,三足,双耳外侧饰重环纹,口沿下方饰蝉纹一圈,内底铭文三行。 羊鼎:周时期。高165cm,口径136cm。双耳,三柱足,口沿下部饰一周蝉纹,内底有铭文。

(更多馆藏文物还可翻阅

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造纸印刷文化村开放时间:8:00--17:00

中国古代造纸印刷文化村景点介绍:

位于富阳市滨江东大道21号,是一处集古代印刷与现代旅友于一体的新景观。村内分古代造纸作坊、装订作坊及陈列室,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可一睹富阳土纸的制造和古籍印刷出版的全过程,也可在工人个别指导下参与造纸、印刷等活动。

同时,游客还可在陈列室中,欣赏到各色仿古宣纸、罗纹纸、古籍线装本封面纸、元书纸、迷信纸、山水画信笺等90多种手工纸,并可购买古色古香的古籍书。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伟大发明之一,如今经过了技术的进步,现代印刷在已经是代替了古代的雕版印刷,但是属于我国曾经的传统技艺却不能就这样埋没在历史的岁月之中,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前往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了解这关于古代印刷的相关知识吧。

扬州

扬州是通史式的城市。两汉时期被分封在这里的各诸侯王利用本地优越的地理条件发展经济,使扬州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大繁荣。隋唐时期,大运河的开通又一次给扬州的发展提供了契机,随着唐朝的空前繁荣,扬州也成为南北粮、盐、铁等重要物资的运输中心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事实上已经成为全国的经济和文化中心,无数文人骚客慕名而来,为扬州留下了辉煌的一页。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的萌芽使扬州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康熙和乾隆多次“巡幸”,更使扬州出现空前的繁华。扬州的过去又是一部令人心酸的历史,统治阶级的争夺使这一地区的人民饱受战火的摧残,数次变为“芜城”。

扬州博物馆文物展示

“豪华落尽见真淳”,历史的烟云早已散去,千年文物无言地诉说着往昔的繁华和壮烈。扬州的历史,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为她的子孙后代留下了大批宝贵的历史见证物。扬州博物馆依托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取得持续发展。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到春秋战国以来的金属器、陶瓷玉器、名人书画、各类雕刻艺术品,一直到近代以来的名家作品都有收藏。特别是古代雕版印刷,扬州至今还保留着大批珍贵的古籍版片和雕版印刷传统技艺,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广陵潮

地处江淮平原东部的扬州,是中国古代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和东西物流集散的都市。扬州城市故事,如澎湃的广陵潮,高潮迭起,连绵不绝,既经历了“歌吹沸天”的繁盛,也饱受过“废池乔木”的悲怆。春秋时代吴王筑邗城,开创了扬州的城市历史;汉代以广陵城为中心,发展出繁荣的区域文化;隋唐时代南北运河的开通,使这里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国际都市;宋元之际,扬州虽然遭受了战争和环境变迁的影响,城市生活依然保持着良好的活力;明清时期,随着漕运通畅和盐务兴盛,这里再度出现了令人眩目的繁华。融南北文化于一体的扬州,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品格和生存方式,并以巨大的文化辐射力影响着古代中国的广大地区,被人们称为“中华民族值得骄傲的地方”。国宝厅

这里展出的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是国宝级文物珍品,也是扬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该梅瓶采用半拟真、半写意的施釉手法,用大面积的钴蓝釉表现辽阔浩淼的海洋与天空,再用淡雅的青白釉涂饰雕刻生动的神龙,表现了神龙出水,御云而行的壮美景象。

整个国宝馆围绕此件展品,在有限的空间内精心设计出梅瓶的演变、龙纹的演变、存世品对比等几个部分。运用霁蓝色和白色为展示基调,将珍贵的国宝陈列于展厅中心,以突出展品的重要价值,并在中心展柜周围设置了多媒体触摸屏,以帮助观众全面了解展品的相关知识。

中国雕版印刷馆

如果说书写文字的发明使思想得以长久留存,那末,印刷这一伟大的复制活动,则使知识超越个别性的局限,成为广大人群,乃至全人类共享的文明成果。从某种意义上说,文明的智慧之光正是通过印刷与阅读驱散愚昧的迷雾,把人类带进文化普及与昌盛的时代。然而,我们不能忘记,这个知识凭借印刷物广泛传播的文明,肇始于古代中国的雕版印刷。雕版印刷不仅以其繁多的种类广泛应用于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也是中国对世界文明最卓著的贡献之一。它使知识信息的传播在质和量上都产生了巨大的飞跃,从而成为社会发展、宗教繁荣、科学普及、技术进步和文化交流的强大动力。

扬州雕版印刷馆

扬州雕版印刷肇始于唐,发展于宋、元、明,兴盛于清。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着无数技艺高超的雕版刷印艺人,云集扬州,他们薪火相传,为古城的文化繁荣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清代的扬州,刻书之风已遍及郡城州县,其品种之富,数量之多,规模之大,质量之高,卓然于历朝。扬州诗局的创建,奠定了扬州成为当时中国重要的刻书中心之一的基础;而《全唐诗》刊刻,更以其无可逾越的精美,标志着扬州雕版印刷的辉煌。时至今日,广陵书社秉承古城丰厚的文化积淀,社内迄今仍珍藏有近30万片古籍版片,同时更以保存全套雕版印刷这一绝无仅有的“国粹”工艺流程,蜚声海内外。

  位于苏州市原铁瓶巷的过云楼,由官至浙江宁绍台道员的顾文彬(1811-1889)及其三子顾承(1833-1882),修建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过云楼收藏古今书画珍品富甲吴中。这里的“书”是指法书,非指书籍,在顾氏藏品中,书籍不占主要地位,所以过云楼一向被称为藏画楼。顾承的三子顾麟士(1865-1930),字谔一,号鹤逸,祖述家风,被称为“当代虎头”(东晋画家顾恺之小字虎头),张大千赞誉他为“当代鉴赏第一人”。顾麟士一生好版本之学,宋元旧椠及老辈遗著,悉数悬金求之,重金收购了黄丕烈、莫友芝等藏书家散佚的古籍。

 过云楼藏品饱经磨难

 百余年来,中国战乱频仍,过云楼珍品命运多舛,饱经磨难。

 1937年抗战前夜,眼看战争要打响,顾家人紧急商讨对策,决定逃到上海租界。他们先把家藏书画中最精华部分存入上海租界的银行保险库,其余部分仍旧藏匿在家中。他们在朱家园住所的天井里挖了一个地窖,地窖从紧挨院子的后房地板下开挖,一直通到院子里,有一人多高,里面铺油毛毡防潮,其上再抹水泥。“地窖等于防空洞”,顾公硕之子顾笃璜说,地窖有十几平方米,一部分不能运往上海的书画密封在白铁皮箱中,藏入地窖。

 1937年8月16日,日军投向苏州的第一颗炸弹,炸毁了朱家园顾家大厅,顾麟士的幼子顾公硕及家人只随身带了些日用品,连夜赶到万年桥,坐船逃到横泾镇,后又搬到光福镇司徒庙旁的徐家祠堂居住,之后在亲友帮助下,辗转到了上海租界。

 同日,顾麟士的三子顾公雄及家人带着书画,逃离苏州城,先避居蠡墅镇亲戚家,再迁到常熟县住了数月,1938年初,在妹妹顾延及妹夫陆楚善帮助下,借得上海天香味宝厂卡车,司机是日本侨民。在常熟城外往光福寺的途中,卡车遭到日本兵盘问,那位日本司机应对,才通过检查。但车上装满画箱,没有位置接载所有家人,顾公雄决定先将书画送走,将两个儿子留在常熟汽车站的小店,直到第二天才再次派车接到上海。抵达上海后,他将一部分珍品寄放在常熟著名藏书楼铁琴铜剑楼主人瞿启甲父子的寓所,1948年将所藏书画全部存入中国银行保险箱。

 苏州沦陷后,顾公雄、顾公硕在朱家园的住所被日军搜查了7天,顾麟士四子顾公柔所居的西津别墅则被搜查了15天,正所谓掘地三尺。局势稍稍平静,顾家人回苏州探视,发现家园惨遭蹂躏,满目疮痍,放在楼上书柜中来不及带走的字画,遭日军翻箱倒柜劫掠,字画卷轴堆积一地,而字画芯子全被挖走;那些来不及带走沉在井里的商周青铜器全部不知去向,这些虽非过云楼主要藏品,但其艺术价值都是不低的。这些日军全是行家里手,且是有备而来,目标非常明确。

 待抗战胜利,顾家人重返家园。地窖虽未被日军发现,但却已进水,变成了水窖,白铁皮箱浸*在潮气中,箱体生锈,箱内书画霉变,损失惨重。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顾公雄临终前向家人倾吐蕴藏心底的愿望——将书画捐赠给国家。他病逝后,夫人沈同樾及其子女顾笃瑄、顾榴、顾佛、顾笃璋、顾笃球,于同年首次将所藏部分书画捐赠国家,1959年,将余下的书画再次捐赠给上海博物馆。两次捐赠,共计393件书画,明刻善本和罕见稿本10多部。

 1959年3月30日《人民日报》刊发消息《沈同樾献出一百多件珍贵书画给上海博物馆》,全文如下:

 新华社上海29日电 年逾六旬的收藏家沈同樾先生,继1951年和她的子女将家藏一百三十多年的二百二十四件宋元明清书画和文物捐献给国家以后,最近又将珍藏的一百六十九件名贵书画全部献给上海博物馆。

 为表扬沈同樾先生这种爱国主义思想,在今天上海博物馆举办的“沈同樾先生等捐献所藏过云楼书画展览”的预展会上,上海市文化局发给沈同樾先生一万元奖金。

 沈同樾先生这次捐献的一百余件著名书画中,有极为珍贵的宋朝魏了翁文向帖,张渥九歌图;明朝祝允明怀知诗卷,沈周送行图,文徵明风雨重阳诗画;清朝释道济花果册,吴烈墨笔山水轴等。

 首次捐赠,沈同樾及其子女将国家给予的数千元奖金全部捐献出来,支持抗美援朝;再次捐赠,一万元奖金又全部捐献给街道,支持发展生产。

 顾家捐赠的珍品极大丰富了上海博物馆的馆藏。上海博物馆自称正是苏州顾家的书画与潘家的鼎(军机大臣潘祖荫珍藏的大克鼎、大盂鼎,有天下三宝有其二之说,1951年潘家后人捐给上海博物馆),撑起上海博物馆的半壁江山。

 1960年,苏州博物馆成立,急需充实藏品,苏州博物馆副馆长顾公硕就将珍藏的124件文物无偿捐献。

 1966年,“”风暴席卷苏州。顾公硕次子顾笃璜首当其冲,被定为苏州三家村之一而被打倒。顾公硕主动请求苏州博物馆前来抄家,以免文物遭“破四旧”毁灭之灾。不料,苏州博物馆造反派及江苏省苏昆剧团的造反派同时到达,把珍藏全部运走,整整装了7卡车。

 结束后,抄家物资发还顾文彬后人,但仍有不少缺失,其中便有过云楼藏书中名列目录之首的宋版书两部。

 过云楼藏品的归处

 1992年,南京图书馆通过苏州古旧书店向顾文彬后人求购过云楼藏书,入藏书籍共500余部3000余册,其中宋元刻本及名家抄校本不少。

 2009年8月,顾文彬收藏的《七君子图》《王石谷水竹幽居图卷》两幅珍贵书画,被苏州博物馆永久收藏。估价逾亿元的《七君子图》,为元代书画名家赵天裕、柯九思、赵原、顾安、张绅、吴镇六人的七幅墨竹图合卷。六人皆为元代名家,该卷囊括了六人同一主题的画作,实为难得。

 《七君子图》的最右边是清乾隆年间藏家乔崇修书写的隶书“六逸图”三字引首,往左依次是清代金石家张廷济(号叔未)书写的“六君子图”,最后是吴昌硕书写的“七友图”。张见阳、乔崇修分别是清康熙、乾隆年间《七君子图》的收藏者,道光年间张廷济为其后的藏家蒋光煦题写引首。顾文彬得到这幅珍品后,见到的张见阳旧藏“已非完璧”,适逢他刚购得吴镇的横幅,“尺寸悉合,取以配入”,天衣无缝,仍然命名为《竹林七友》。

 顾文彬将过云楼藏品全部传给六孙顾鹤逸,顾鹤逸生前将过云楼书画分给四个儿子,《七君子图》《王石谷水竹幽居图卷》为四子顾公柔所得。1929年,顾公柔病逝,两幅书画又由其子顾笃琨继承。

苏州博物馆成立于1960年,馆址太平天国忠王府,是国内保存完整的太平天国历史建筑物。

苏州博物馆馆藏文物4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865件/套,二级文物1188件/套,三级文物32295件/套,尤以历年考古出土文物、明清书画、工艺品见长。此外,苏州博物馆还收藏有古籍善本725种3128册,普本28501种91754册,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藏品介绍

五节石函:顶部边长225厘米,底部边长27厘米,通高441厘米。1956年在苏州虎丘云岩寺塔第三层发现。石函平面方形,下广上狭,分五节叠落而成,无雕刻,内原置铁函。

铜如来佛像:高16厘米。1978年于瑞光寺塔第三层塔心的天宫中发现。佛像皆螺发肉髻,但在雕刻处理上各不相同。肩圆臂瘦削,胸肌结实,结跏跌坐于束腰莲花台上。相传释迦穆尼在菩提树下进入禅思,修悟怔道,采用的就是这种姿势,因此佛教通常以全跏坐为如来坐,身后皆有显示光明的火焰纹背光。

铜质大金涂塔:通高368厘米,塔座15厘米。塔为四方形,可拆卸,整个塔大致可分五部分,从上到下分别为:塔刹、蕉叶形插角、塔身、铜盖及带有四面十六个罗汉像的须弥座,整个塔身雕刻系印度风格,各面刻有佛教故事,蕉叶形插角外侧共刻故事三十二则,内侧分立四大天王像。塔刹占全塔比例约三分之一,刹座为莲形覆钵,刹身有相轮五重。

铜佛坐像:高192厘米,1956年在苏州虎丘云岩寺塔第三层发现。螺髻,双耳垂肩,身着袒右袈裟,结跏趺坐于圆形蒲团座上,背而出一环纽,未见背光。

铜十一面观音:高235厘米。两尊十一面观音像大体相同。观音像立于束腰莲花台上,一脚向侧前略伸,身穿天衣,一条飘带轻轻搭在右手上,左手持一宝瓶。全身配有璎珞、耳珰、颈饰、胸饰、臂钏、腕钏等各种珠宝佩带装饰,一条珠链从项颈处斜长至足背,身式略呈“S”形。

铜地藏佛像:通高21厘米。地藏菩萨像发现于瑞光寺塔第三层塔心的天宫中。其貌似沉寂端庄,阔额长耳,身披袈裟,衣纹流畅,半跏坐于长方形座上,左足下踏着莲花台。右手持一宝珠,左手置于膝上。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