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越南的史书上,把明朝的哪一位将军称为凶神呢?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在越南的史书上,把明朝的哪一位将军称为凶神呢?,第1张

说起大明帝国来,人们可能会想起诸如朱元璋、朱棣、蓝玉、刘伯温、甚至是末代帝王崇祯及阉臣魏忠贤等人,但是有这么一对父子俩估计大家知道的不多,这父子俩一个北伐北元王庭,一个南征安南(越南古称)那可是替初期的大明帝国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这父子二人是谁呢?答曰张玉和张辅,尤其是张辅那可是在越南的古籍里那可是有着响当当的凶名。

一代名将张玉,曾做过蓝玉、朱棣的手下,战功显赫,破元军于寒鸦山

张玉、字世美,祥符人,也就是如今河南开封人,明朝靖难时期著名将领,早先时候在元朝任职,元亡后随元顺帝逃亡漠北,后来后归顺大明帝国,先入赘蓝玉麾下,随蓝玉南征北战,后因为因为蓝玉案,差点受牵连,本以为仕途从此终结,但是机缘之下追随了朱棣,后来靖难之役爆发,曾夺取北平九门,升任都指挥佥事,并担任燕军先锋,大败南军主帅耿炳文。后为燕军中军主将,1401年,为救朱棣,闯入敌军阵中,力竭战死。永乐年间追封荣国公,由此可见其人在明朝初期,也是一员虎将。在这里我们就对张玉介绍这么多了,我们接着介绍张辅。

张辅是张玉的大儿子,俗语说虎将无犬子,或许是因为张玉的影响,张辅自有习武,深谙兵法,成人后一直追随父亲南征北战,也是积累了赫赫战功。

说起张辅,就不得不谈起一个历史事件,那就是安南(古越南)平定战,这场战争本来没有大明帝国什么事情,但是篡夺了安南陈朝的外戚黎季犛却欺人太甚,派兵伏击了一支五千人的明军,斩杀了明朝使臣和新任的陈朝君主。

虎父无犬子,张辅灭安南,振大明之威

这下可是激怒了朱棣,朱棣当下下令大军征讨安南,令朱能为征夷将军,张辅为右副将军,率领丰城侯李彬等十八位将军,带领明军八十万余人南下,当然这八十余万人的数字是来自于越南史书《大越史记全书》之中,而明朝史书之中则是记载为三十万大军。

好了,篓子捅大了,但是这黎季犛早有准备,既然要和天朝上国翻脸,那肯是有准备的,所以安南军队早已做好了迎敌的准备。

然而一开始出师不利,没待开始对安南进行开战的时候,主帅朱能病死在了军中,主帅临时由张辅所任,开始从广西进军,而沐晟的部队也开始驻扎于云南与安南的边境,可以这么说,对于安南从古至今的进军路线一直没有变过,都是云南和广西,也可以说是屡试不爽。

其中有这么一段有意思的战役,那时候安南军见明军骁勇,而且为数众多,竟然驱赶着象群打算对付明军,然而张辅却早已对安南军队这种手法了如指掌,早已做好了准备,见安南军撵出象群,张辅便下令,用画好的狮子、老虎模样的布匹蒙在了战马的身上。

大象见过马,但是没有见过这样大的怪物,一头大象开始回头逃跑,羊群效应一起,这好,一群大象在战马这么一吓唬,竟然集体回头狂奔,反倒将毫无准备的安南军队踩死大半。

经过几场大战之后,明军攻克安南东都,开始战后对当地官员和军民安抚,毕竟嘛,若是继续打,不安抚民众的话,很容易出大事儿的。

永乐五年的时候,也就是1407年春,战役一直很顺利,光拔出几个安南城镇,就歼灭安南军将近五万人,全面光复安南全境之后,共剿灭安南叛军十数万人,从此我们不难看出,为何《大越史记全书》会把明军说的人数那么多,也许这么说一下的话,他们还会有几分面子的,然而他们却不知道,当初的30万明军其中不少都是曾经参加过驱逐北元,参加过靖难之役的那一批如狼似虎的老兵,所以说在面对这些明军来说,他们成为战五渣是很正常的事情。

直到永乐六年(1408年)初,这场战争才彻底平息,张辅则整军回到京师,朱棣大悦,隧论功行赏,在奉天殿赐宴招待,并赋写了《平安南歌》,以昭全军!

起源

越南戏剧的产生发展较为复杂。根据现状推测,是以中国元杂剧为基础,吸收了一些越南流行的歌曲后形成的,是传统的古代戏,兼用韵文和散文,分折演出。唱词和说白全用越汉音。唱腔缠绵悱恻,舞蹈性较强,所演多为忠臣孝子等故事。据越南黎朝史学家吴士连(1422~1497)的《大越史记全书》记载,□剧在13世纪由中国元朝随军艺人李元吉传入越南,并在宫中教授宫人扮演,即名之为□剧。以其内容多宣扬忠孝节义,逐渐取代了嘲剧在宫廷中的地位,形成在宫廷及整个上层社会中的独占局面。武王阮福括(1739~1765)在富春专为演出□剧建造一座“同乐轩”。明命(1820~1840)时,阮朝的中央机构中还设有越常署,专门管理□剧的编导和演出等事宜。嗣德(1848~1883)时除把管理机构改为清平署由礼部直接管辖外,还把全国最优秀的300名伶人招入宫中演戏作乐。

嘲剧

嘲剧《观音氏敬》

嘲剧的产生和早期流传情况,在越南古籍中未见记载。据越南戏剧研究者们推测,可能于李陈朝(11~13世纪)时期即已流行民间,陈朝后期传入宫中,成为宫廷娱乐项目之一。到了黎朝,它在宫中的地位下降。但因它的剧目内容反映现实、音乐明快轻松、唱腔接近民歌,所以在人民群众中有很强的吸引力。到20世纪初,西方文艺思潮传入越南,在城市里嘲剧不再像以前那样受欢迎,20世纪初河内的嘲剧院全部被迫关闭。

1952年越南劳动党中央提出了挖掘民族艺术遗产的方针,嘲剧的情况得到改善。编导者们创作出许多新剧本,为抗战和土改服务。在第三联区(中部),还把中国**脚本《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等改编成嘲剧。1954年和平恢复后,嘲剧获得显著的发展,成立了嘲剧研究会,民族歌剧学院也设立了嘲剧系。

嘲剧中总有丑角的滑稽表演,富有讽刺特色。它还比较注重情节发展,剧情曲折丰富。

改良剧

改良剧是法国占领越南以后产生的剧种。发源地在南圻永隆省。原是一种由一人说唱并配合一些简单表演的曲艺形式。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殖民者出于搜刮民财的需要,组织一些改良剧剧团进行巡回演出。这些剧团用古乐伴奏,演出效果好。于是,一些剧作家把一些名著改编成剧本,并按剧情需要,将原由一人说唱的形式改为由多人扮演的多出本戏,演出很成功,从此便逐渐推广。改良剧的鼎盛时期仅只10年(1920~1930)左右,在此期间,越南几乎举国争演。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改良剧开始走向衰落。

1951年文艺界贯彻越南劳动党中央的文艺方针,改良戏推陈出新,使其题材和现代革命内容日趋接近,有些剧本深受欢迎,如《红土上的姑娘》、《一位南方的女演员》等,改良剧从此得到了复苏,并逐步发展。

话剧

话剧是从西方传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些进步学生和公务人员把《一杯毒药》、《安南法国大人》等剧搬上了话剧舞台,为越南话剧奠定了基础。

1931年后,革命处于低潮,越南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陷入彷徨之中。这种思想在话剧舞台上得到反映,出现了表现个人哀伤、怅惘感情的剧目,如《乌江上的笛声》、《荆轲》等,故事虽仍取材于中国,情调却反映了越南当时的现实。

1936年后,话剧舞台演出了许多反映现实的剧目,如《没有回声》、《金钱》等。后殖民者对越南文化加紧控制,1940年日本军国主义踏上越南国土,话剧受到摧残。八月革命成功后,话剧不断向前发展,其内容及时而尖锐地反映了社会的现实生活。60、70年代,反映抗美救国斗争、北方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剧目竞相出现,如《郡长》、《一条人命》、《放冷枪的姑娘》、《后方之火》、 《前线在召唤》、《一双眼睛》、 《来自长山》、《你的爱》、《祖国》等等,其中《哪儿有敌人咱冲向哪儿》曾获文艺奖。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