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附录怎么写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8收藏

敦煌附录怎么写,第1张

一)《敦煌劫余录》

(二)《敦煌石室经卷中未入藏经论著述目录》

(三)《敦煌石室写经详目》及《续编》

(四)《英国博物馆藏敦煌汉文写本注记目录》( Descriptive Catalogue of the Chinese Manuscripts from Tunhuang in the British Museum )

(五)《斯坦因劫经录》

(六)《印度事务部图书馆所藏敦煌出土藏文写卷目录》

(七)《敦煌汉文写本目录》

(八)《伯希和劫经录》

(九)《国立图书馆所藏敦煌藏文写本注记目录》

(十)《俄藏敦煌汉文写卷叙录》

(十一)《西域出土汉文文献分类目录》

(十二)《敦煌遗书总目索引》

(十三)《敦煌遗书最新目录》

(十四)《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

(十五)《敦煌古籍叙录》

附录敦煌学论著目录:

(1)《敦煌学论著目录》(1909-1983),刘进宝编,1985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

(2)《中国敦煌吐鲁番学著述资料目录索引》(1909-1984),卢善焕、师勤编,1985年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出版。

(3)《敦煌学研究论著目录》(1899-1984),邝士元编,1987年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出版。收录论文著作6084条。

(4)《吐鲁番敦煌出土汉文文书研究文献目录》,日本东洋文库唐代史(敦煌文献)研究委员会编,1990年3月东洋文库印行,收录截止于1989年的关于吐鲁番和部分敦煌出土汉文文献研究的中、日论著,中文657项、日文1224项。

(5)《敦煌研究论著目录》(1908-1997),郑阿财、朱凤玉主编,收集1908-1997年间海峡两岸及东亚地区学者的敦煌学成果,旁及海外汉学家研究成果,共收专著、论文约12000条。2000年4月台北汉学研究中心出版。

 

四、敦煌文献的汇编整理与刊行

 

(一)《敦煌宝藏》

(二)《敦煌吐鲁番文献集成》

(三)《英藏敦煌文献》(佛经以外部分)

(四)《敦煌大藏经》

(五)《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

(六)《敦煌石室地志残卷考释》

(七)《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

(八)《敦煌吐鲁番唐代法制文书考释》

(九)《敦煌古医籍考释》

(十)《瀛涯敦煌韵辑》

(十一)《敦煌古籍叙录新编》

(十二)《敦煌变文集》

(十三)《补全唐诗》、《补全唐诗拾遗》

(十四)《王梵志诗校注》

(十五)《敦煌歌辞总编》

(十六)《敦煌文献分类录校丛刊》

(十七)《国立图书馆所藏藏文文书选刊》

(十八)《敦煌石室写经题记与敦煌杂录》

(十九)《中国古代写本识语集录》

(二十)《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

(二十一)《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

中华文化门类很多,涉及范围也很广。在江浙一带有独具特色的文化,在西北一带也有属于自己的特色的文化。敦煌就是其中最出名的文化代表,如敦煌莫高窟和敦煌琵琶是我国对西域交流的一大名片。敦煌是一个不毛之地,有如此多的宝藏,是因为它主要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并且由于地处西北战争没有波及到那里。因此,敦煌会有这么多的宝藏,并且流传了下来。

一、丝绸之路起源于敦煌,是发展的起点

在汉朝开创了丝绸之路,它联系了中国与西域各国的沟通交流。而丝绸之路的起点则是在敦煌,少数民族通过将他们的货物运到敦煌,再运到中原地区,而中原则通过敦煌。正是由于多种文化的相互碰撞形成的,敦煌地区独特的文化也给他们留下了很多无数的宝藏,就像壁画诉说着那些年的历史。

二、战火没有波及到那里,因此那里也在一直的传承

改朝换代的时候,战火波及的地方必定一片凄惨,生机全无。那个时候没有文化的发展,只有生存下来的需求,因此,一旦中原地区改朝换代的时候,便是文化停滞不前的时候。人们都忙着杀戮,忙着争夺土地,只为了活下去,而在西北地处偏远,而且资源短缺,就没有那么多人窥探那片地方。因此,敦煌的文化一直被传承下来,没有怎么间断他们的积累也是越来越多。并且人们有些为了躲避战火,躲去了西北敦煌地区,从而更加促进了中原与西域文化的相互融合,敦煌就无数的文化瑰宝。

在敦煌的不毛之地,也有自己的独特文化气息,因为长期处于边境地区,就有了两方的相互长期融合,他们已经形成的特色。敦煌留下的宝藏,也与它的自然气候条件有关,风化作用很强,就形成了一些石窟和风积产物。这些自然景象在中原地区也很少见,因此,虽然是不毛之地,但也为中华文明留下了很多宝藏。

敦煌石窟和藏经洞出土文献的内容十分庞杂,所涉及的学术领域极其宽广,用现代学科分类来说,宗教、艺术、历史、地理、经济、法律、语言、文字、考古、科技,等等,应有尽有;从传统的学术视角来看,经史子集也好,三教九流也罢,无所不包。而且,除了传统的中国学术之外,作为丝绸之路重镇的敦煌,还遗留下来许多周边民族和域外民族的语言文字资料,有藏、回鹘、於阗、粟特、梵、西夏、叙利亚等语言所写的文献,内容则包括佛教、景教、祆教、摩尼教、犹太教等世界各种宗教文明的遗。

敦煌文书据《催募经款草丹》,系清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1900年6月22日)由看守莫高窟的道士王圆箓发现。无精密统计,一般估计在四五万件左右。看守莫高窟的道士王圆箓同一杨姓抄经手在第十六窟干活时,杨某将抽烟用的纸捻插入靠近窟门内部北壁的墙缝,不料纸捻陷入缝中。王、杨二人怀疑壁中可能另有一洞,于是乘夜凿壁,果然发现内有一洞(即第十七窟),里面堆满了成捆的古代文物和遗书。从此密封近千年的古代遗书重新面世。1944年在莫高窟土地祠塑像中、1965年在莫高窟第 122窟窟前遗址中又有少量发现。首批敦煌遗书被发现以后的最初几年尚未引起轰动。1907年,英籍匈牙利人A斯坦因在进行第二次中亚探险时到达敦煌,在翻译蒋孝琬的协助下,利用王道士的无知和对宗教信仰的虔诚,采取欺骗手段,骗得敦煌遗书24箱,运回英国。斯坦因的“收获”在西方立即引起震动,盗宝者以“探险家”的名义纷至沓来。经英、法、日、俄等国文化窃贼(斯坦因、伯希和、大谷探险队、奥登堡等)盗劫,流失海外者甚多,其中绝大部分分藏于英国伦敦博物院图书馆、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苏联科学院亚洲人民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加上零散的流移,敦煌资料目前集中收藏在英、法、日、俄、中等国以及分散在德国、丹麦、瑞典、美国、印度、韩国、香港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国内,汉文卷子主要收藏于北京图书馆,编有馆藏目录《敦煌劫余录》及其补编;藏文卷子主要收藏于甘肃省图书馆与敦煌县文化馆。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实的诱惑中国文物流失的数量非常惊人。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已有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同胞对这一现象追踪关注,并使一些流失的文物回归祖国。

文物流失逾千万

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因战争、不正当贸易等原因,致使大批中国珍贵文物流失海外。在此期间,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到欧美、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及地区,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达100余万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则是另一个数字:在47个国家的200多家博物馆中有中国文物164万件,而民间藏中国文物是馆藏数量的10倍之多。

这两个统计都反映了一个接近的数据:在海外的中国文物超过1000万件。当然,这不全是流失文物。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副总干事牛宪锋认为:“准确地讲,应称为海外藏中国文物。流失文物应该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因战争被劫掠的文物,以及因为盗掘、盗凿、不正当贸易等非法的和不道德的方式流散国外的文物。具体数量难以统计。”

涵盖书法、绘画、青铜器、陶瓷、甲骨、典籍等所有种类

据了解,这1000多万件海外藏文物几乎涵盖所有文物种类,包括书 法、绘画、青铜器、陶瓷、雕塑、甲骨、典籍等各类珍品,主要分布在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等国家。仅在大英博物馆就馆藏中国文物2.3万多件,其中不乏国宝级的珍品和绝品,青铜器中就有商双羊尊、西周康侯簋、邢侯簋等稀世珍品。

——绘画,美国收藏最多,仅华盛顿弗利尔博物馆就有1200余幅,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中国绘画近500幅。而以大英博物馆所藏中国绘画最精,其中,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最引人注目。

——瓷器,以收藏亚洲艺术品著称的法国集美博物馆收藏最佳。馆里的瓷器从中国最早的原始瓷器一直到明清的青花、五彩瓷,各个朝代各大名窑的名品应有尽有,且多为精品。

——地方志和古籍,美国最多。美国国会图书馆就有4000多种地方志。全美有古籍善本3000多种、家谱2000多种。

——甲骨片,日本收藏最多。在流失海外的近3万片甲骨片中,日本有近13000片。

——敦煌宝藏,而今敦煌遗书在我国国内仅存2万件,仅占三成,七成流失国外。其中,藏于大英图书馆东方写本部有13700件;藏于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有6000件,其中敦煌书画的三种唐拓本是稀世珍宝。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亚洲民族研究所12000件,藏于英国印度事务部图书馆近2000件。此外,日本、美国、瑞典、奥地利、韩国也均有敦煌文物收藏。

文物追回主要靠回购、讨还、捐赠三种形式

中国自2003年7月开始启动国宝工程,宗旨是抢救流失文物、保护文化遗产。据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主任张永年介绍,就目前而言,面对非正常手段流失的文物,回流主要有三种形式:回购、讨还和捐赠。

回购是目前比较常用的市场手段。圆明园猪首铜像的捐款回购便是一成功案例。猪首铜像是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城时流失海外的。2003年春天,文物专家从一位美国私人收藏家处寻访到铜像,经过艰苦的谈判,收藏人最终同意转让给中方。澳门富商何鸿燊先生得知此消息后,2003年9月,他向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捐款人民币近700万元购回圆明园猪首铜像。

回购也有很多困难。虽然文物在市场的自由流通过程中可供选择的机会更多,但由于文物的天价和回购的资金不成比例,往往使回购半途夭折。另外,专项基金的资金来源主要靠社会募捐和企业捐款,而企业往往希望把通过其捐助回归的文物藏于其企业内,这又成为一个新的矛盾。

讨还是目前最难以成行的文物回流方式。因为一旦要求他国归还所藏中国文物,可能就会牵涉到很多遗留的历史问题和历史事实。牛宪锋说,讨还的对象应主要针对战争中被抢掠的文物,尤其是壁画、佛造像这类不可移动文物。比如,《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就是讨还的目标。该作品由乾隆年间的两位宫廷画师依据圆明园最美的40处实景绘制而成,是现存唯一能够全面反映圆明园原貌的诗歌绘画作品,在圆明园大劫中,被法国的杜潘上校抢走,后来在法国巴黎的国家图书馆保存至今。

以捐赠的方式回流的文物也不乏先例,但捐赠首先需要的是文物持有者在思想上达到普通人难以企及的境界,毕竟任何一件文物都价格不菲。在现阶段,真正有此善举的有识之士依然为数鲜少,但也不是没有。颐和园万寿山佛香阁西侧铜亭宝云阁流失的10扇铜窗,就是美国国际集团友邦保险公司创办人斯达先生的基金会于1993年从法国收藏家手中购得,并无偿送还中国的,可谓功德无量的义举。

敦煌藏经洞出土的楷书《诗歌残篇》,《金刚经》《甘肃大辞典》,罗振玉等辑《敦煌石室遗书》,王重民先生编辑的《敦煌古籍叙录》,广泛收取国内外汉文经卷为主的敦煌遗书目录编

辑而成的《敦煌遗书总目索引》,则共收22500卷的目录,又分之为总目与索引两大部分,总

目包括《北京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简目》、《斯坦因劫经录》、《伯希与劫经录》、《敦煌遗书散录》等。

                     

                                   

敦煌遗书又称敦煌文书。1900年,人们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中发现了4万余件古代写本与刻本

文书, 此外在莫高窟其他洞窟与土地庙、成城湾花塔中也出土了一些古文书,被统称为敦煌遗书。

1900年,随敦煌藏经洞的发掘,发现大量的唐代纸本墨迹、拓本,其中就有一卷保存相当完好的小楷《金刚经》。

该卷《金刚经》全文5000多字,一字不少,字字精妙,笔势恍如飞鸿戏海,极生动之致,根据落款时间,应该是武则天时期的作品。

《金刚经》是佛家的经典著作,是众生消除业障、增长福慧,避免的苦难和折磨,帮助我们到达彼岸的经典经书,为历代书法家所喜,尤其唐代皇家更有抄经的习俗

这9件写经是从敦煌石窟密室流出的国家级文物,距今1500多年;9月10日前可去湖南图书馆免费观赏

用副本古籍换来敦煌真经

2011年9月8日

昨日,湖南图书馆展出的9件敦煌写经之一——《妙法莲华经》。本版摄影/记者张轶

展出的《大智度论》为南北朝写本,是目前湖南图书馆馆藏最早的文献。

提要

上世纪60年代,湖南图书馆用一批副本古籍,从北京的中国书店换回了包括敦煌写经在内的400多本善本(校勘严密,刻印精美的古籍)。

今年8月,借全国古籍文献普查的机会,湖南图书馆将敦煌写经拿出来,交由普查专家鉴定,经鉴定,9件敦煌写经竟是从敦煌石窟密室流散出来的国家级文物,距今已有1500多年。

昨日,这批敦煌写经在湖南图书馆公开展出,即日起至9月10日,市民可以前去免费观赏。

本报记者徐海瑞

通讯员喻乐 长沙报道

取经

用副本古籍,换回一批敦煌写经

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四大发现之一,浩如烟海的敦煌遗书数以万计,其价值不可估量,但由于遭到列强的盗窃掠夺,绝大部分敦煌遗书不幸流散到世界各地。目前国内收藏的敦煌遗书仅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大多保存在国家图书馆和河西走廊诸省的文博单位,其他地区十分罕见,尤其是南方。

那么,这次展出的9卷敦煌写经,是如何传至湖南的?据省图历史文献部副主任刘雪平介绍,早在上世纪60年代,这批写经就被该馆收藏,“当时是馆里面用馆藏副本古籍,与北京的中国书店换来的。”至于当年交换的具体情况,刘雪平坦言,“时间太久了,负责古籍工作的领导也换了几届,大家都很少了解当时的情形。”

不过,令刘雪平意外的是,得知这次展览的消息,已经八十高龄的湖南图书馆原历史文献部主任刘志盛赶到了展厅。当年,正是他亲手将这批敦煌写经接到湖南。

1963年,刘志盛就前往北京中国书店交换古籍一事,向时任湖南文化局长的胡清波进行了请示,之后,刘来到了北京中国书店。“湖南馆有很多副本古籍,这些副本刚好是中国书店需要的,而我们正好缺少敦煌写经,就这样达成了古籍交换的意见。”据刘志盛回忆,1963年至1965年,湖南图书馆共进行过3次古籍交换,分别与中国书店交换过两次,还有与上海古籍书店交换过一次,“我们用的都是副本,包括《万有文库》、《丛书集成》、《四部备要》等,共计两万多册,换回了包括敦煌写经在内的400多本善本。”

藏经

“写经放在哪里,只有我知道”

刘志盛告诉记者,与中国书店达成了敦煌写经的交换意见之后,为了使写经免遭长途跋涉。他特意采用了当时较为昂贵的航空挂号方式,将写经寄回湖南图书馆。而在邮寄之前,他也格外小心,将写经包裹得严严实实,以尽量减少邮寄途中的损坏。

在刘志盛看来,9件敦煌写经是他在图书馆任职期间,收得的最为珍贵的文献之一。为此,他对写经的保管也格外谨慎。“写经被放在善本书库,具体放在哪个位置,只有我才知道。”刘志盛说,当年善本书库共有两片钥匙,一片由他保管,另一片由书库管理员保管,而不管任何人,想进入书库,必须经过馆长签字同意。在当时的保存条件下,刘志盛还将敦煌写经放在特制的樟木箱内,并在箱中置放樟脑丸,以防潮湿和虫蚀。

鉴定

敦煌石窟密室流出的国家级文物

此后,刘志盛多次邀请有关专家对写经进行观摩和鉴定。据他回忆,早在1973年和1975年,故宫博物院鉴定小组成员刘九安就两次到湖南图书馆看过写经,认为这批写经极具价值。1980年,时任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的杨新还专门率5人专家组抵达湖南对写经进行鉴定,并确定了写经的真实性。

“当时的专家之所以鉴定为真,主要是根据写经的纸张和字迹,都是用的当时特有的经黄纸,字体也是写经习惯采用的正楷。”刘志盛说。

1995年,刘志盛从湖南图书馆退休。他坦言,在工作期间,馆内的一些专家也对这批敦煌写经的真实性提出质疑,而这种质疑在他退休之后,一直没有间断。

对此,湖南图书馆文献研究所所长、研究馆员寻霖表示,之所以有人怀疑敦煌写经的真实性,一是因为写经很少在南方出现,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9件写经的纸张质地极其坚韧,让人不敢相信是1500年前的文献。

出于上述考虑,湖南图书馆一直没有将敦煌写经公诸于众。直到今年8月,借全国古籍文献普查的机会,该馆将写经拿出来,交由普查专家方广锠和李际宁鉴定,“他们都是国内古典文献的权威专家,特别是在敦煌写经方面,他们说是真的,那就绝对可信了。”寻霖说。

经过鉴定,两位专家一致认为,这9件敦煌写经正是从敦煌石窟密室流散出来的国家级文物,分别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乘无量寿宗要经》、《妙法莲华经》、《大般涅槃经》、《大智度论》等,抄写年代分别为公元5世纪末(南北朝时期)和9至10世纪(唐朝),均用当时特有的经黄纸抄写,颜色有黄褐和白色,略有绵性,质地厚硬。书法为楷体,线条流畅优美,笔锋遒劲秀丽。

两位专家的判断,打消了寻霖的顾虑。他表示,敦煌写经使湖南图书馆馆藏最早的文献追溯到5世纪下半叶,在时间上向前推进了超过400年。

展出

为了让更多市民能够一睹写经真容,湖南图书馆将9件敦煌写经与北宋《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等文献一同展出。

即日起至9月10日,市民可前往该馆历史文献部鉴赏室免费观赏。寻霖表示,此次展出文献极为珍贵,在这次展出之后,考虑到保护文献的要求,敦煌写经等将有可能不再公开展出。

[相关链接]

敦煌遗书概观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一个叫王圆篆的道士在敦煌发现了藏经洞,在这个长27米,宽25米,高约333米的洞窟内,堆着许许多多的经卷和抄本书籍,还有画着佛像的绢帛、织物、法器等。这就是著名的藏经洞遗书。

据调查研究,这批文物的总数在5万件以上,年代从西凉到北宋,历经10个朝代,500余年,文字有汉、藏、西夏、突厥文等,分属经、史、子、集及官府文牒、百姓函启等,从文书形式看,有数量浩大的手写本,也有稀世罕见的雕版印刷,还有少量拓本。

藏经洞中的文书内容歧杂丰富,包括佛教文书、道教文书、景教文书、摩尼教文书、袄文书、经史子集四部书等。其中佛教文书要占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凡重要的佛家典籍几乎全能找到,特别是早已失传的佛典要籍,如《三阶佛法卷二》、《无尽藏法略说》等三百多种。

数量高达几万卷的这些写经真本,极为难得,是中国书法资料宝库。这种“敦煌写经体”中体现出中国中古时期各时代的书法体例,可以说是中国书法史上尤为珍贵的资料。

目前全世界收藏的敦煌遗书大约有6万多号,主要散落在:英国大约收藏15000号,法国约7000号,俄国约19000号,中国国家图书馆16000多号,中国国内公私藏三四千号,其他分散在美国、芬兰、瑞典、奥地利、土耳其、韩国等地的国外散藏1000多号。整理/记者徐海瑞

我国文物大多是在旧中国时流失海外的。中国饱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同样大批国宝级文物也遭到劫掠,流落异国他乡。我国文物是通过以下四种方式流入海外的。

1敦煌莫高窟遭劫

1900年,敦煌莫高窟甬道北壁后沉睡了几百年的藏经洞被道士王圆箓发现。1905年,俄国人奥勃鲁切夫以6包劣质石蜡换走了珍贵写本五大包。1907年,英国人斯坦因以200两银子代价买走精美佛经和绢画上千件,1908年,法国汉学家伯希花了500两银子买走了藏经洞中的6000余卷经卷,共计10大木箱。1923年,美国人华尔纳又将莫高窟内12幅精美壁画剥走。

2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之际,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劫掠了素有“万园之园”美称的圆明园,大量国宝级文物惨遭劫掠,自康熙以来所收藏的10余尊佛像,历代收藏的商周青铜器、瓷器精品、古籍、书画等也遗失殆尽。其中最著名的是文渊阁所藏《四库全书》被劫掠或遗失,而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名作《女史箴图》也流落到了英国大英博物馆。

3八国联军侵华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中国的国宝文物再次遭到列强的洗劫,《永乐大典》唯一珍藏的副本在战火中被焚烧和劫掠,目前尚有400册左右的残本留存于世,星散于世界9个国家和地区。经次一劫,古城北京“自元明以来之积蓄,上至典章文物,下至国宝奇珍,扫地遂尽”。

4溥仪变卖

1922年,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将六大箱共1200余件书画精品盗运出宫。从1922年至1945年,这批文物伴随着溥仪辗转北京、天津、长春等地,期间多次遭到变卖。如:北宋画家李公麟的《五马图》目前流落日本,为日本某藏家私藏;北宋郭熙的《树色平远图》、北宋米芾的《吴江舟中诗》、南宋江参的《林峦积翠图》现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北宋宋徽宗的《金英秋禽图》现藏于英国。

以上几种途径导致我国的大批文物流入海外,所以只有不断变强大,才能守护住属于我们的东西。

中国文物流失海外的数量究竟有多少这恐怕是一个谁也无法准确回答的问题。但可以确定的是,那是一个极其庞大的数字,大得足以让国人心惊肉跳,大得足以让世人瞠目结舌。更值得国人关注的是,在这些巨大的数字中,属于历史上数次被侵略者掠夺的文物珍品所占比例越来越少,建国后,特别是近20年以来流失的文物越来越多。

记者长时间跟踪国内外一些比较可靠的文物资料库,对境外中国文物藏量较大的博物馆及它们所藏文物的来历,作了较为系统的调查与统计,结果如下:

英国各大博物馆、图书馆共收藏中国历代文物约130万件,大多数是在近代殖民主义时期被侵略者从中国非法劫掠流落海外。其中,大英博物馆收藏中国书画、古籍、玉器、陶器、瓷器、青铜器、雕刻品等珍稀国宝有3万余件,流失海外的中国古代绘画精品几乎都在馆中。这些文物珍品涵盖了近7000年中国历史,其中许多都是从未面世的孤品。如:为历代宫廷收藏珍品的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唐代摹本、初唐宗室李孝斌之子左武卫大将军李思训的《青绿山水图》、宋初江南画派代表人物巨然的《茂林迭嶂图》、北宋三大家之一的陕西画家范宽的《携琴访友图》、号称龙眠居士的安徽人李公麟的《华岩变相图》、宋大文豪苏轼的《墨竹图》。此外,还有商代青铜双羊尊、西周康侯青铜簋、邢侯簋、敦煌壁画、汉代玉雕驭龙、唐代黄玉坐犬等,这些也都成为了该馆的镇馆之宝。

法国各博物馆、图书馆收藏中国历代文物约260万件,这些文物均是在近代殖民主义时期从中国非法掠夺所得。卢浮宫博物馆羁留中国文物达3万件以上,其中原始社会的彩陶器、商周青铜器、瓷器的收藏量达6千多件。其分馆吉美博物馆还收藏中国文物数万件,占该馆馆藏文物总数一半以上。其中历代陶瓷器12万件,居海外博物馆中国陶瓷收藏之首。此外,巴黎等市立博物馆的中国文物收藏数量均与卢浮宫不相上下。法国国立图书馆收藏敦煌文物达1万多件,包括北魏的绢写本、隋朝的金写本、唐代的丝绣本、唐代金书、明万历刻本、大清万年地图、圆明园的40景诗绢本等。其中敦煌书画的三种唐拓本均为孤品、稀世珍宝。

日本拥有1000余座大小博物馆,共收藏中国历代文物近200万件之多,绝大多数均为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和日本侵华战争期间,被日本侵略军劫掠出境。仅东京国立博物馆一家,就藏有中国历代文物珍品9万余件。其中珍品、孤品不计其数,远远超过中国国内的普通博物馆,如南宋著名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至今仍羁留其中;此外,分别存放于日本不同博物馆的王羲之《妹至帖》、《定武兰亭序》、《十七帖》、《集王圣教序》,还有前凉时代的《李柏尺牍稿》,也都是难得一见的稀世文物珍品。据中国政府统计,自1931年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被日本掠夺的文化财产共1879箱,破坏的古迹达到741处,被抢中国文物多得无法估计,仅战后日本方面自己统计的数字就有360万件。

在其他国家,还有太多太多的中国文物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