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是谁写的,<<孙膑兵法>>是否和它是同一本书?有什么典故?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孙子兵法>>是谁写的,<<孙膑兵法>>是否和它是同一本书?有什么典故?,第1张

《孙 子 兵 法》 是 中 国 古 代 最 著 名 的 军 事 著 作, 是 中 华 民 族 的 优 秀 文 化 遗 产, 也 是 世 界 上 最 古 老 的 兵 书。 有 人 认 为, 普 鲁 士 的 克 劳 塞 维 兹 (1780-1831) 的 《战 争论》 可 以 和 《孙 子 兵 法》 相 比, 但 是 克 劳 塞 维 兹 的 《战 争 论》 比 《孙 子 兵 法》 晚 了两 千 多 年。 可 见, 《孙 子 兵 法》 是 历 史 上 影 响 最 深 远 的 军 事 论 著。

《孙 子 兵 法》 之 所 以 负 有 盛 名, 因 为 在 两 千 多 年 前 就 提 出 了 一 些 用 兵 的 重 要 原 则。 如 “不 战 而 屈 人 之 兵, 善 之 善 者 也。” 战 争 的 目 的 不 是 多 杀 人, 如 果 能 不 战 而 取 胜, 才 是 用 兵 的 上 策。

《孙 子 兵 法》 又 强 调 在 战 争 中 要 学 会 利 用 优 势, “攻 其 无 备, 出 其 不 意”; 在战 争 时 要 懂 得 “兵 贵 胜 不 贵 久”; 军 事 领 袖 们 应 对 敌 方 人 员 有 深 入 了 解, 因 为 “知彼 知 已, 百 战 不 殆”。 所 有 这 些 原 则 对 现 今 世 界 的 军 事 实 践 都 有 重 大 的 意 义。

《孙 子 兵 法》 共 十 三 篇, 是 一 部 有 系 统 而 全 面 的 军 事 著 作。 虽 然 每 篇 只 讲 一 个 问 题, 但 十 三 篇 却 是 一 个 有 机 的 整 体。 所 以, 在 研 究 十 三 篇 时, 不 能 把 每 篇 割 裂 开来。 战 争 是 一 个 整 体, 作 战 的 理 论 也 同 样 是 一 个 整 体。

《孙子兵法》简介

《孙子兵法》,孙武撰。孙武字长卿,春秋末年齐国人,生卒年月未见史载,约与孔丘同时期。他是陈国公子完的后裔,陈完因内乱逃奔齐国,并改姓陈为田。田完的五世孙、孙武的祖父田书因“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乐安(今山东惠民)”(《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后来,因齐国政局动荡不安,孙武由齐国到了吴国。经伍子胥引荐,以自著兵法十三篇晋见吴王阖庐,得到吴王的重用,任为将军,帮助吴王经国治军,“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史记•孙吴列传》)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简称《孙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兵书,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兵书,宋代朝廷颁定的“武经七书”之一。它系由孙武草创,后经其门弟子整理而成,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交,原书十三篇。《孙子兵法》在战国末期和汉初已很流行,当时流行的就是“十三篇”文本,“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史记•孙吴列传》)到汉成帝时,任宏论次兵书,定著《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根据山东银雀山西汉墓发掘出的竹简《孙子兵法》和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115号西汉墓发掘出的木简《孙子兵法》佚文,以及流传至今的《史记•孙吴列传》,均有“十三篇”的记载,说明“十三篇”是《孙子兵法》的本文。“十三篇”之外的六十九篇和图九卷可能是后人附益的内容。东汉末年,曹操删去了附益的部分,专为“十三篇”作注,恢复了“十三篇”的本来面目,使“十三篇”得以完整地流传至今。其他六十九篇和图九卷先后佚失。但从银雀山汉墓竹简和上孙家寨汉墓木简的《孙子》佚文以及散见在史书、类书中的《孙子》佚文看,《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也确实存世过,任宏、班固的著录是有根据的。

今存《孙子兵法》约五千九百字,共十三篇:第一《计篇》,主要论述研究和谋划战争的重要性,通过战略运筹和主观指导能力的分析,以求得对战争胜负的预见,提出了“五事”“七计”、“兵者,诡道也”、“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等军事原则;第二《作战篇》,主要讨论物力、财力、人力与战争的关系,提出了“兵贵胜,不贵久”的速胜思想和“因粮于敌”的原则;第三《谋攻篇》,主要论述“上兵伐谋”的“全胜”思想,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著名军事规律;第四《形篇》,主要论述战争必须具备客观物质力量即军事实力,中心讲“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第五《势篇》,主要论述在军事实力的基础上,如何正确实行作战指挥问题,通过灵活地变换战术和正确地使用兵力,造成锐不可挡的有利态势;第六《虚实篇》,主要论述作战指挥中要“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因敌而制胜”,中心讲用“示形”欺骗敌人,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第七《军争篇》,主要论述争取战场主动权的问题,提出了“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的军事原则;第八《九变篇》,主要论述根据各种战场情况灵活运用军事原则的问题,提出了“必杂于利害”、“君命有所不受”的思想;第九《行军篇》,主要论述行军、宿营和作战的组织指挥及利用地形地物、侦察判断敌情的问题;第十《地形篇》,主要论述地形的种类与作战的关系及在不同地形条件下的行动原则,还提出了“视卒如爱子”的观点;第十一《九地篇》,主要论述九种不同作战地区及其用兵原则,提出了“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的突然袭击的作战思想;第十二《火攻篇》,主要论述火攻的种类、条件和实施方法。第十三《用间篇》,从战略的高度论述了使用间谍的重要性及其各种间谍的使用方法,提出先知敌情“不可取于鬼神”,“必取于人”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孙子兵法》词约意丰,内容博大精深,揭示了战争的一些一般规律。在军事哲理方面,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它十分强调政治、经济在战争中的作用;贯穿于全书始终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思想,至今仍是科学真理;它重视人事,反对天命,不信鬼神;它含有弱生于强、强生于弱的矛盾转化思想、“在利思害,在害思利”的辩证分析的思想、“兵无常势”的发展变化思想等。在战略战术方面,它重视战略谋划,反对轻易用兵,主张“慎战”、“全胜”,“不战而屈人之兵”;它把战略的内容归纳为“道、天、地、将、法”五个要素,并指出将帅只有深刻了解、确实掌握这五个战略要素,才能够打胜仗;它强调战术的灵活性,提出“兵无常势”,“践墨随敌以决战事”,“因敌而制胜”,要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作战对象等而采取不同的打法;要“致人而不致于人”等。在军队建设方面,非常重视和强调将帅的地位和作用,把具有“智、信、仁、勇、严”五个条件的将,看作是决定战争胜败的五个战略要素之一;主张文武兼施,刑赏并重,以法制原则治理军队等。当然,《孙子兵法》也存有糟粕,如在认识论、方法论方面,夹有某些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成份;在历史观方面过分夸大将帅的作用,提倡愚兵政策等,都是应该进行批判的。

《孙子兵法》在唐朝时传到日本,十八世纪传到了欧洲,相继出现了法、英、德、俄等译本,目前世界各国大都有自己的译本。《孙子兵法》被推崇为“兵学圣典”、“东方兵学的鼻祖”、“武经的冠冕”,在世界军事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孙子兵法》饮誉千年,传抄翻刻者历代不断,自曹操开注《孙子》先河之后,更是注家蜂起,产生了众多的版本,有抄本、印本、纸本、竹简本、白文本、注解本、单行本、丛书本、汉文本、少数民族文本(如满文本、西夏文本)等。据现存有关书目粗略统计,中国历代注解批校《孙子》者有二百一十家,各种版本近四百种。

现存最早的版本是银雀山汉墓竹简本《孙子兵法》,汉初抄本,惜为残简,经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整理,文物出版社1975年出版校注、注释本,1976年出版释文本,战士出版社1976年翻印文物出版社1976年本。

现存最早的刻本是南宋孝宗光宗年间的《武经七书》本和南宋宁宗年间的《十一家注孙子》本。宋刊《武经七书》现藏日本静嘉堂。此本为白文本,版心有刻工姓名,书前钤宋“礼部图书”九叠篆朱文大长印,卷首钤“汪士钟印”,“郁松年印”,“泰峰”三印。国内通行的是1935年上海商务印书馆采用中华学艺社借照静嘉堂藏本胶片影印出版的《续古逸丛书》本。宋刊《十一家注孙子》存世有三部,北京图书馆藏有一部足本和一部残本。足本书尾有承德堂牌记,钤“钟溪鉴赏”、“岳飞之章”、“戎马书生”、“周暹”、“高山流水”五印。残本仅存卷下一册,钤“槜李”、“项子京家珍藏”、“稽瑞楼”、“文瑞文勤两世手泽同和敬守”、“常熟翁同龢藏本”、“翁斌孙印”六印。上海图书馆藏本,卷首和卷尾钤“袁氏珍藏图书”、“袁?”、“长安子孙”、“季振宜印”、“沧苇”、“昆山徐氏家藏”、“天禄继鉴”、“乾隆御览之宝”八印。其中上卷、中卷和《孙子本传》共缺25页,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据此本影印和排印,并用北京图书馆藏本补全。

现存最早的《孙子》单注本是影宋本《魏武帝注孙子》,在清孙星衍《平津馆丛书》卷一《孙吴司马法》之内。此本书中避讳至“慎”字,原本当是南宋孝宗刊本。原本今不得见,摹本出自顾广圻(字千里)之手,酷象原本。此本当是宋元丰年间编辑《武经七书》时所收录的曹注《孙子》。

现存最早的少数民族文字本是西夏文本。今存仅有102页。台湾《书目季刊》第15卷第2期载有此本影印件。

宋以后,《孙子》的版本很多,但大体上都是从《武经七书》本、《十一家注孙子》本和《魏武帝注孙子》这三种版本演化而来,其中尤以《武经七书》本为最多。

现代人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研究《孙子》的首推郭化若将军,其代表作是《孙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校勘用功最勤的是杨炳安《孙子会笺》(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以注解信达准确见长的有军事科学院战理部《孙子兵法新注》(中华书局1977年版)。解说通俗而又深刻者有吴如嵩《孙子兵法浅说》(战士出版社1983年版)。

《孙子兵法》的意义,不仅仅是一部军事著作,它更代表着炎黄子孙的智慧、思想、文化,是几千年华夏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智慧根基、源泉。

国人尊孙子为“兵圣”,而以色列当代战略学者Martin van Creveld(克里费德)之言可以代表国外的总评:“所有战争研究著作中,《孙子》the best(最佳),而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则只能屈居second best(第二)。”

在现代,孙子兵法的作用远远不再局限于一本军事著作的范畴,它还被广泛运用于政治斗争、商业竞争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我们办起事来多几分智慧,少走些弯路。

扩展资料:

1、《孙子兵法》是中国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理论著作,也是中国古籍在世界影响最大、最为广泛的著作之一。

《孙子兵法》曾被誉为“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遗孙子”。它所阐述的谋略思想和哲学思想,被广泛地运用于军事、政治、经济等各领域中。

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作者为春秋时期伟大军事家孙武,大约成书于2500年前的春秋末年,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军事理论著作,比欧洲克劳塞维茨(Clausewitz)写的《战争论》(On War)早2300年。

2、《孙子兵法》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书中探讨了与战争有关的一系列矛盾的对立和转化,如敌我、主客、众寡、强弱、攻守、胜败、利害等。

《孙子兵法》正是在研究这种种矛盾及其转化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其战争的战略和战术的。这当中体现的辩证思想,在中国辩证思维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孙子兵法》谈兵论战,集“韬略”、“诡道”之大成,被历代军事家广为援用,《孙子兵法》缜密的军事、哲学思想体系,深远的哲理、变化无穷的战略战术,常读常新的探讨韵味,在世界军事思想领域也拥有广泛的影响,享有极高的声誉。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理论著作,也是中国古籍在世界影响最大、最为广泛的著作之一。它所阐述的谋略思想和哲学思想,被广泛地运用于军事、政治、经济等各领域中。 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作者为春秋时期伟大军事家孙武,大约成书于2500年前的春秋末年,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军事理论著作,比欧洲克劳塞维茨 (Clausewitz)写的《战争论》(On War)还早2300年。

有《莅戎要略》、《武备新书》等

郭应响补释戚继光兵书

前不久,市历史文化研究会收到的山西省平遥县收藏家彭令寄来的明代兵法手抄本《补释戚少保(即戚继光)南北兵法要略》彩照10张,此书填补了明代人详细补释戚继光兵法的空白。此书在《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中仅著录3部。一为五卷本,明抄本,藏浙江天一阁文物保管所;二为三卷本,清抄本,藏江苏泰州市图书馆;三为三卷本,藏南京图书馆。外加此次民间收藏的这部三卷本,目前存世的戚继光兵书仅为4部,均为手抄本。这本《补释戚少保(即戚继光)南北兵法要略》可视为明代人耳闻目睹戚继光统帅千万“戚家军”,浴血抗倭的真实场景后,从独特的角度补释戚继光兵法的惟一一本传世古籍。那么,此书的作者是何人呢?

该书作者为郭应响,成书于崇祯二年(1629年)。郭应响是明代为抗倭做出贡献的福清人,曾任知祁州、擢刑部员外郎,转户部,督理甘肃固原粮储,兼三边赞画,后在一次军事守备中,手杀3贼后牺牲,被朝廷赠大常寺卿,予祭葬荫恤,谥忠烈,载于《明史》。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到福清抗倭,当时,化南里人、地方志专家郭万程的儿子郭遇卿(郭应响的父亲)、郭造卿两兄弟,因抗倭之事与戚继光结下深厚情谊。戚继光平倭后北调蓟门,兄弟两人均应邀随行,为戚继光所器重。郭氏兄弟与戚继光在战事中的交往和他们之间的友谊,为郭应响以后著作《补释戚少保南北兵法要略》奠定了基础。

郭遇卿少年时喜欢研究兵器,攻读《孙子兵法》。嘉靖四十年(1561年)四月,倭寇进犯高山镇,他组织义兵奋勇抵抗,并亲手杀死倭寇头目。戚继光得知郭遇卿的抗倭事迹,专程前去看望。此后,郭遇卿多次与戚继光探讨抗倭计策。后来戚继光奉命北调镇守蓟门,郭遇卿应邀同行,很受戚继光器重。万历十一年(1583年),戚继光被调到广东。蓟门军民怀念戚继光,罢市而哭。为寄托缅怀之情,蓟门父老纷纷到景忠山上为戚继光建祠、刻石、立像,郭造卿也撰写了《总理成公景忠山去思碑》碑文,追忆了戚继光在闽、浙抗倭以及后来戍边的丰功伟绩。

郭造卿是郭遇卿的弟弟。他少年就很有名气,曾游学于吴越。胡宗宪、李襄敏、叶梦熊都很器重他。戚继光抗倭时,每有大事都找郭造卿切磋。明隆庆元年(1567年),戚继光北调镇守蓟门,邀郭造卿同行。郭造卿到蓟门后,戚继光特地建造馆舍给他居住,请他编撰《燕史》。不久,戚继光调往南方,郭造卿续史,直至书成。

郭家与抗倭名将戚继光一同抗倭,多有交往。故此,作为郭家的后人,并曾亲身经历战争场面的郭应响补释、研究戚继光兵法,其史料的真实性、角度的独特性就不言而喻了。

郭应响少年时期跟随父亲从军打仗,目睹戚继光统军作战时运筹帷幄、“料敌如神”的场景,在此书中颇为多见。其父郭遇卿为军事理论家,他承接家学,长于军事。由于身临战争其境,又得承传先辈,所以郭应响的许多见解与观点,对于深入研究戚继光兵法及戚继光本人有着其它相关书籍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

《补释戚少保南北兵法要略》卷端题“闽中希声郭应响选”,前有郭应响《补释戚少保南北兵法要略序》,后附有郭应响《兵农鄙论》4篇奏议。该书卷一为浙闽纪效上,摘录《纪效新书》的《请创立兵营公移》、《请任事公移》、《纪效或问》、《束伍》篇等部分的内容,并补有《安营》篇。卷二为闽浙纪效下,摘录《纪效新书》的“长兵短用说”、“短兵长用说”、“布城诸器图说”等部分的内容。卷三为蓟门实纪,摘录戚继光的练兵条议、议虏、议建空心台等7篇奏议以及将略、兵纪、赏罚、营、车战、操车骑等《练兵实纪》中的内容,并有补充。

书中有70余幅手绘图,轮廓清晰,线条流畅、细腻,如“鸳鸯阵”、“搜伏防伏之图”、“伏兵起身出敌图”、“兵牌”,精美耐看,极富艺术性。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