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灾是与水旱灾害并列的重大自然灾害,在古代,人们是如何应对蝗灾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蝗灾是与水旱灾害并列的重大自然灾害,在古代,人们是如何应对蝗灾的?,第1张

在古代,人们会用驱虫药应对蝗灾。

蝗灾的成因是什么?

首先,蝗灾的出现与干旱密切相关。每当干旱时,蝗虫很容易爆发。因为此时的土壤条件比较干燥松软,恰好为蝗虫繁殖提供了良好的“温床”。如果干旱持续很长时间,蝗虫将有机会大量繁殖。这样,用不了多久蝗虫的数量就能达到泛滥的地步。但在气候潮湿的情况下,土壤会变得潮湿、粘稠,不利于蝗卵的存活。所以即使蝗虫这时候能产下大量的卵,这些卵以后也不会发育成成虫。这样,自然灾害的可能性就会降低。

蝗灾的出现与蝗虫本身超强的繁殖能力和惊人的生长速度有关

蝗虫是农业害虫,繁殖能力非常强。一只雌虫平均一次能产几百个卵,它们每三周能繁殖一次。可以说繁殖能力有点太惊人了。此外,一只蝗虫从卵态变成成虫只需要一两个月的时间。再加上卵的数量惊人,灾难自然会成为一件极其容易的事情。

蝗灾是与水旱灾害并列的重大自然灾害,在古代,人们是如何应对蝗灾的?

在古代,蝗灾和旱灾一起发生的时候,到处都很悲惨。人无食可吃,只有吃草根、树皮。不仅如此,蝗虫吃了食物后,甚至进入人们的家庭,就连家里养的牲畜也难逃蝗虫的迫害。在古籍中,蝗虫被描述为“遍布山野,草、苗、树、叶都被它们吃掉”,“饿死了几十万人”。古人的智慧当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他们发现鸡鸭鸟都可以吃蝗虫,所以遇到蝗虫一般会选择生物防治或者驱虫。但是古代没有农药,就收集艾草来驱赶蝗虫。即使是现在,中国也摆脱了20多年的严重蝗灾,可想而知蝗虫的威力。

(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我国古代对于蝗虫的防治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发展,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最古老的方法就是人工防治法,利用蝗虫的趋光性,用火将蝗虫杀死。其次还有用器具捕杀的方法。到了后期开始在农业上进行发展,培育特殊的种子来避免蝗虫灾害的发生。还有一些地区采用生物防治法,利用其他生物来减少蝗虫灾害等。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政府的主要赋税来源也来自农业,人民的生产生活也依靠农业。因此水灾、旱灾和蝗虫并称为我国历史上三大自然灾害。随着华夏五千年的发展,蝗虫曾多次威胁过华夏大地。为了战胜这一灾害,古人主要采取了

政策+技术两种措施来处理蝗灾。

一、封建王朝为治理蝗灾所采取的政策

据记载我国蝗虫灾害最早在周幽王时期,《诗经》中有云“田祖有神,乘畀炎火”可见在当时祖先们已经懂得用火来消灭蝗虫。

不过封建社会还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由于社会生产水平低下,人们便对蝗虫这种灾害进行了神化,像孔子,董仲舒,班固等人都认为蝗虫灾害发生的原因是统治者的恶政,他们认为蝗虫是上天给统治者的惩罚,他们也坚信蝗虫是“神虫”,不能杀死,在这种思想下很多人对于蝗虫采取了消极态度,任由蝗虫,啃食庄稼。在唐朝前期,很少出现有官府组织的灭蝗运动。

到了唐朝后期,这种思想逐渐转变,唐玄宗时山东爆发了蝗虫灾害。宰相姚崇主张灭蝗,虽然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但最终还是得以实行。最后山东地区的蝗虫灾害得到了控制,此后,朝廷还设置了专门的“捕蝗吏”来管控全国的蝗虫治理工作。

自此,我国封建社会对于蝗虫灾害的治理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统治者推出了很多政策:

首先完善了奖励制度,鼓励民众捕蝗。比如宋朝规定凡是捕获蝗虫一斗的人,就给钱100文。

其次,官府还制定了相关的捕蝗法来惩治治理蝗虫灾害不力的地方官员。比如说清朝乾隆年间就有规定,地方官员遇到蝗虫灾害,没有尽早去除的,革职查办。

第三,开展治理蝗灾的宣传鼓动工作。清朝时就印发了,很多有关治理蝗灾的小册子广为散发。

二、古代治理蝗虫灾害的主要技术

据研究表明,蝗虫繁殖的条件主要有三个,首先要有大片荒地,其次,土地要留有空隙,最后就是植被覆盖稀疏。

从这三个条件我们可以看到水位是否稳定是影响蝗虫灾害的关键的因素,水位的稳定就会出现大批的荒地促使蝗虫产卵,引发蝗灾。

所以,蝗灾爆发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生态环境的恶化,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黄淮海平原的生态环境渐渐萎缩。

隋唐以后,黄河中游的峡谷被大量开垦,水土流失严重,直接影响到了黄河下游的安全问题。至此我国北方地区的自然平衡被严重破坏,气候灾害频繁。

到了北宋时期,黄淮海平原已经失去了过去经济重心的地位,与此同时蝗灾日益频繁。 蝗虫治理技术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完善,劳动人民对于蝗虫灾害的认识也逐渐加深,在此基础上创造出很多治理蝗虫的技术:

(1)采取人工防治的方法,这种方法是最古老最普遍的方法。比如说,利用蝗虫的激光性用火烧灭。《诗经》中曾经记载“夜中设火,火边掘坑。”这是最古老的一种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方法也渐渐完善,到了明清时期成为了全国各地最主要治理蝗灾的方法。

(2)根据蝗虫的进化过程,分阶段地进行防治。比如说开沟陷杀蝗虫的幼虫蝗,这种昆虫没有经过羽化不能飞,于是便把它驱赶到水沟中,用土将它掩埋下去。在古代常常将50人为一队,一个人打鼓,其他的人紧随其后用扫帚,铁锹等,将若蝗赶到沟中。

(3)用专门的器具进行扑打。这种方式比较单一效果也比较有限,但是随着不断的发展,到了清朝时期形成了多种形式,主要有布围式,用一块一丈宽,12尺的粗布,两头各套一根插入土中的木杆,等到蝗虫来的时候,迎面将布落下就可以将蝗虫困在布里。

(4)挖掘蝗虫虫卵的方法也很盛行。

唐朝五代,时期人们认识到消灭虫卵可以减少蝗虫灾害的发生,于是便把这项工作推广实施开来。这种方法的主要内容是在田地里寻找是否有像蜂巢一般的小孔用土锹挖起,查看是否有蝗虫的卵,如果有的话便用打火烧去。

最后,根据蝗虫喜欢鲜艳色彩和强烈声波的习性进行驱赶。

(5)农业防除法也是最主要的一种方法。首先人们会对粮食的种子进行特殊的处理,比如说将马骨,附子,蚕粪等有微弱毒性的东西和种子共同搅拌然后再进行耕种,这样可以避免蝗虫灾害。

(7)通过翻耕来消灭蝗灾的。徐光启认为秋天的时候进行翻地可以把阳气埋在土里,这样可以杀死蝗虫的卵。

(8)种植蝗虫不喜欢吃的农作物来避免蝗虫,比如说,黄豆,绿豆,黑豆,芝麻,棉花,荞麦等。

(9)生物防治法。利用自然界食物链的规律来抑制消灭害虫,比如说保护那些以蝗虫为时的益鸟,饲养家鸭等。

(10)痘毒治蝗法。明朝时期,湖北曾有一种方法在捕获的蝗虫身上刺孔点痘浆,然后放出这样便会在蝗虫中进行传染。这可以说是我国病毒治理蝗虫的先例了。

(11)通过化学方法来去除蝗虫。简单来说就是利用矿物质和油性化合物,或者是毒烟来防除蝗虫,首先,利用石灰和稻草灰来进行防治,徐光启在《除蝗疏》,中就记载过这种方法,把草木灰和石灰碾压成细末撒在粮食上面,蝗虫就不会啃食农作物了。

(12)油化物驱除蝗虫。清朝时期常常用油和水混合在一起撒在农作物的枝叶上,蝗虫不会啃食这种沾上油的农作物。

(13)熏烟驱除蝗虫。清朝《除蝗备考》记载过这种方式,用木杆,稻草杆等东西燃起浓烟,借助烟雾中的有害物驱除蝗虫。

三、蝗虫灾害带来的影响

结合历史史实,我们可以发现,蝗虫灾害一般会发生在封建王朝的末期,这绝不是历史的偶然。一般来说,如果社会安定,蝗虫灾害也会被治理住,可是在封建社会的后期政治腐败,经济衰落,战乱贫乏,蝗虫灾害很难得到根治,于是便会引起大爆发。

这对于当时的人民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据史料记载后晋天福七年。山东河南等地爆发了大蝗灾,造成了严重的饥荒,引发了社会动乱,很多农民揭竿而起。

蝗虫不仅破坏庄稼,甚至还吃人毁物。明朝崇祯十七年,河南地区爆发的蝗灾,就出现过蝗虫攻击民间小孩的消息。乾隆五十年有记载蝗灾发生时,有路人看不清路,被蝗虫吃掉。

在我国古代,治理蝗虫的方式有很多,这些都是古代人民勤劳创造的结果,蝗虫灾害也给了我们深深的启示,我们不能够过度开发破坏大自然,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处。

最近巴基斯坦因为两件事情引起了国人的注意,第一件事情是因为此次对中国的大力援助,还有一件事情就是因为巴基斯坦陷入了严重的蝗灾危机。

先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这次巴基斯坦发生的蝗灾,这次蝗灾最早出现于2019年的非洲,因为蝗虫的繁殖速度非常快,经过几个月的繁衍,它们种群的数量达到了数亿只,所到之处所有的农作物都被一扫而空。

而且这些蝗虫还一路迁徙,来到了亚洲大陆,目前正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肆虐。如果蝗虫遏制不住的话,那么势必会对两国的农业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而且还会进一步威胁到周边国家的粮食安全。所以说如何消灭这次蝗灾,成为了印巴两国的当务之急。

其实翻开史书,中国的历史上关于蝗灾的记录有很多,历朝历代几乎都没有停止过与蝗虫的斗争,我们也因此积累了很多治理蝗灾的方法,我们的老祖宗究竟是怎么做的呢?

蝗灾属于典型的天灾 ,与水灾 、旱灾被称为中国古代三大自然灾害。每当蝗灾发生的时候,农作物绝收,老百姓的日子变得苦不堪言。所以千百年来,很多人对蝗虫的生长习性进行了总结,期望能够尽可能地规避蝗灾带来的危害。

根据学者的统计,唐朝有记载的蝗灾多达32次,宋代蝗灾发生次数168次,明朝更加的严重,高达967次。

史料中关于蝗灾的记载也非常的多,比如《旧唐书》曾记载:“蝗尤甚,自东海西尽河、陇,群飞蔽天,旬日不息。 经行之处 ,草木牛畜毛,靡有孑遗。”《明太祖实录》记载:“真定、枣强县,民初复业,加以蝗旱,流殍者众。”

经历了这么多次蝗灾以后,他们也摸索出了一套治理蝗虫的办法,概括起来一共包括三种:农业防治、人工防治、生物防治三种。

农业防治

元朝的时候采用过一种方式,倡导百姓进行秋耕,把蝗虫的虫卵暴露出来,然后经过冬天的严寒,把这些虫卵冻死,这个方法推广以后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曾经提出一种观点,他认为通过改善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可以有效地降低蝗灾带来的而危害。他提倡增加水田的面积,减少旱田的面积,除此以外再种植一些比较抗蝗的作物,通过这些方法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人工防治

提到人工防治,不得不介绍一下唐朝的做法。唐太宗李世民曾经亲身示范吃蝗虫,并且号召全国的百姓捕捉蝗虫食用,期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减少危害。可是面对这么多的蝗虫,肯定不会取得太大的成效,只是能够增强人民抗击蝗灾的决心。

所以后来宰相姚崇发明了一种办法,叫作筹火诱杀法。他利用蝗虫趋光性的习性,在晚上的时候让老百姓燃起篝火,然后把蝗虫聚集起来,再用火烧死这些蝗虫,然后把蝗虫埋进提前挖好的坑,边埋边烧。这种方法虽然也不能根治蝗灾,但是比起捕食它们,确实进步了一些。

到了宋朝,人们的认识更先进了一点,开始通过挖掘虫卵的方式来根治蝗灾。宋朝政府更是用奖励的方式鼓励人们挖掘虫卵,人们先是找到蝗虫经常产卵的地方,然后挖出它们的虫卵并直接消灭。通过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防患于未然,也算是取得了不小的成效。

生物防治

此外,人们还找到了一种更加方便高效的方式,那就是通过保护蝗虫的天敌来消灭蝗虫。根据唐人的记载:“开元中,贝州蝗虫食禾,有大白鸟数千,小白鸟数万,尽食其虫”。所以人们就保护这种鸟类,通过它们消灭蝗虫。

到了清朝的时候,人们发现鸭子吃蝗虫的速度很快,所以就把鸭子赶到地里去捕食蝗虫。据记载:“蛹米能飞时,鸭能食之。如置鸭数百于田中,倾刻皆尽。” 这种生物防治的方式其实直到现代仍然还在使用,本世纪之初新疆曾爆发蝗灾,就出动了数万只的鸭子,组成浩浩荡荡的鸭子大军,解决了这些蝗虫。所以说这种办法在落后的后代,还是相当实用的。

就这样,通过不断的摸索,我们的古人掌握了很多防治蝗虫的方法。但是受到科技水平的限制,却不能根治蝗灾。到了今天,虽然小规模的蝗灾仍时有发生,但是在现代治理措施的防范之下,已经很难成大气候了。

中国,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在五千年灿烂历史的背后,离不开每一代人的努力和贡献,而在有史可查的近四千年内,也可谓是灾害频繁,其中最为频繁的莫过于是水灾、旱灾和蝗灾了。由于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留存下来的记载最为准确也数量最多,因此我们今日便以清代看蝗灾。

据《清史稿》、《清实录》记载,仅清朝一朝268年的历史,便记录了各类虫灾200余次,可以说近乎是一年一次虫灾,而清朝的蝗灾不仅频次高,而且范围大,危害强,常常一场灾害覆盖数个省区,呈现出极强的跨区域性,其中尤以乾隆年间最为严重,而这或许也是得益于乾隆朝对蝗灾的重视以及相对积极迅速的抗灾态度,所以对蝗灾的记录也尤为详细。 

遇蝗治蝗

那么,既然蝗灾严重,那便需要治蝗了,所以朝廷对此也是十分重视的。此前的朝代由于受到西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影响,认为蝗灾的发生是上天的旨意,是上天对人的惩罚,因而人们在对待蝗虫一事上有着不一样认识。尤其是在一些非太平盛世的时候,人们更会认为蝗虫是“神虫”,它的出现是表示当代帝王不行仁政的惩罚。不过,由此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人民和大臣可以通过这样的自然灾害劝勉君主而减少了直谏的风险。

那么既然蝗虫是“神虫”,自然也就不能随便捕杀了,而只能烧香祈祷,希望虫灾早日退散,这样也就导致了在中国历史上的个别朝代在灭蝗问题上是比较被动和无力的。

到了清代,这样的天命主义思想大大减弱,虽然蝗虫仍然被看作上天派来的惩罚,但只要经过了一定的祈祷仪式之后,人们还是可以扑杀蝗虫。 

朝廷的重视

长期的蝗灾侵扰也让清朝的治蝗体系相对比较完备,具有系统性的治蝗方法,甚至通过立法来确保地方官员尽职尽责。对蝗灾预防不力以及发现蝗虫后隐匿不报、申报不详、奏报不实、捕除迟缓等酿成严重后果的各级官员,一经发觉,则重治其罪。

不过即使在清代已经有了一定体系的处理蝗虫灾害的措施,政府各级官员也十分重视,但是由于受到科技发展水平的制约,人们的捕蝗方式仍然还是以人力为主。

扑杀蝗虫,减少有生力量

01器具捕杀

在农耕文明,虽然直接人力捕杀效率并不高,但是胜在比较直接方便。在清代《捕蝗要诀》一书中便介绍了几种捕杀蝗虫的方式:布围式、鱼箔式、合网式和抄袋式。

布围式:用一块长条型的粗布,两头各套一根木杆,遇蝗虫来路,迎面插入土中,将其碰落予以捕杀。

抄袋式:用类似今天捕虫网的小鱼斗或菱角小口袋捕捉蝗虫。

02以火诱杀

古人在长时间的农耕生活中发现蝗虫遇明火时容易扑火自焚,而这便是我们今日所说的飞蛾、蝗虫等虫内的趋光性。清代的人们为了以火灭虫,通常会将器具捕杀、挖沟陷杀等方式与火相结合。即通过在地面挖沟,晚上之时燃火,蝗虫见火自然便会扑入沟中,随后再加草助旺火势,最后用土掩埋,以此达到扑杀蝗虫的效果。

久旱必有蝗灾,旱灾、蝗灾齐至,再加上人祸,那么一定是会死很多的人的。古人早就知道蝗虫可以食用,不仅可以吃,还有药用价值;但是在荒年靠吃蝗虫活命,实在是闻所未闻。人是吃粮食活命的,蝗虫铺天盖地而来,又呼啸而去,无法收集起来长期食用,也无法养起来慢慢食用,因此蝗灾之下必有百姓饿死。

一、蝗虫的特征与食用价值

蝗虫俗称“蚱蜢”,属于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全世界共有约25000种蝗虫,它们喜欢吃肥厚的叶子,如甘薯、空心菜、小麦、稻禾等。蝗虫雄性体长2~3公分,雌性体长26~39公分,一次可产卵50枚。蝗虫的天敌有鸟类、禽类、蛙类和蛇等,当然人类有时也大规模的捕杀蝗虫。

据《食用昆虫与菜谱》一书中介绍,蝗虫体内含有蛋白质735%,氨基酸18种,总含量为203%,蝗虫体内还含有维生素B1、B2、E、A胡萝卜素和丰富的多种维生素,4种脂肪酸和丰富的微量元素,常食用的种类有中华稻蝗,东亚飞蝗等。人们通常将蝗虫洗净用油炸,佑酒食用!

蝗虫不但是美味佳肴,也有做药用价值。根据《本草纲目拾遗》记载,蝗虫可以用于治疗破伤风、小儿惊风、痉挛、息内风、惊风发热,抽搐痉、支气管炎哮喘!

二、古人处理蝗灾的方法

《诗·小雅·大田》中记载了灭蝗虫的方法是夜间用火引诱蝗虫集中,然后将它们全部烧死。诗经中记载的原句为”田祖有神,秉畀炎火“。很明显火烧法是管用的。

汉代人民发明了沟坎法,也就是在地里挖一条沟,将蝗虫驱赶到沟里,在就地掩埋。沟坎法并不保险,部分蝗虫还是可以从土中再次爬出来危害庄稼。于是人们采用火烧掩埋法,在沟旁燃起火堆,先将蝗虫烧死或者烧伤,再就地掩埋!

唐代还发明了水淹法,也就是将蝗虫驱赶到水中淹死。《旧唐书》记河南蝗灾时,刺史倪若水率民捕蝗,获蝗一十四万石之外,还有“投汴渠流下者,不可胜纪”。

宋朝时人们除了上述方法外,还开始直接处理蝗虫的卵,防止蝗虫长大危害庄稼。《救荒活民书》中记载到宋朝官员招集百姓将蝗虫的卵提前挖出来,然后火烧水淹,防止来年蝗虫作乱。宋书》记载:诏募民掘蝗种,给菽米;六月诸路募民,掘蝗种万余石。

三、吃蝗虫不是救灾之法

正常情况下,人是一日三餐;非正常情况下,人也要三日一餐,否则人就活不下去。蝗虫铺天盖地而来,又呼啸而去,人们根本无法捕捉足够数量的蝗虫用于食用;也无法将蝗虫养起来慢慢食用。人是吃粮食的,就算有足够数量的蝗虫人们也无法长期食用,很难想像连续吃一个月的蝗虫是什么概念!

最后一点蝗灾过后,庄稼颗粒无收,人们要熬到第二年秋收,如此长的时间除了自己的存粮外,就靠官府救济。蝗虫也只是一阵子,过后就算想吃蝗虫充饥,也找不到蝗虫了。如果朝延救济不及时,或者爆发瘟疫战乱,那么百姓只有被饿死!

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总会爆发一些蝗虫灾害,蝗虫对于农作物来说都是一种极大的危险。然而在现代中,面对蝗虫灾害,人们会使用一些农药来对蝗虫进行驱赶,在古代的时候还没有出现农药,人们是怎样控制蝗虫灾害的呢?找相关的材料,我们可以知道,在秦朝的时候,先会在竹竿上面套上一些袋子,然后再将这些蝗虫赶到袋子里面去,再对他们进行扑打,最终将它们是打死。因此蝗虫灾害在秦朝的时候就已经被人们控制住了。

一、古代人消灭蝗虫的方法

在中国古代虽然没有农药,但是人们面对蝗灾处理蝗虫的方式还是挺多的。首先第一种是人们面对蝗灾爆发的时候,会用一些竹竿套上袋子,然后将农田里面的一些蝗虫赶紧袋子里面,再把它打死。而第二种方法就是将农田里面的一些蝗虫敲落在地面,然后再用土来深深的将这些蝗虫埋起来。相对于第一种方式来说,第二种方式的难度会更加更大一些,因为在埋蝗虫的时候需要挖一个大大的坑,因为只有将蝗虫深深地埋在地底下,它们才不会爬出来,再次危害我们的农作物。

三、处理蝗虫的方法分析

除了上面这两种方法以外,人们面对蝗虫比较多的时候,也会采用这样的方法,首先将蝗虫捕捉起来,然后再对蝗虫集中起来的用火焚烧,从而达到消灭蝗虫的目的。 从本质上讲,上面的三种方法对于蝗虫灾害来说都是一种是标不治本的方法。

二、不能全部杀死蝗虫

虽然说蝗虫灾害会给人类带来很大的威胁,但其实蝗虫这种动物我们也不能将它彻底从自然界中消除。因为蝗虫作为自然界中的一种动物,它对于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