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记载的制墨始于什么朝代?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古代有记载的制墨始于什么朝代?,第1张

中国古代制墨业历史悠久。早在商周以前,墨作为一种黑色颜料,已开始用于书写。1975年湖北云梦秦墓出土的墨块,是迄今所见最早的墨。汉代制墨业集中在陕西伏风、延州一带,东汉发明了墨模,墨的形式才趋于规整~按照制墨的原料可划分为松烟墨和油烟墨两种。用油烟墨写字闪光发亮,相比而言,用。”松烟墨是以松枝烧烟配制,乌黑而无亮光,胶轻质松,渗化力强。油烟墨是用油烧烟(主要是桐油,并和以麻油、猪油等)再加入胶料、麝香、冰片等制成。油烟墨质地优良、坚实细腻,特别是乌黑发光,松烟墨则灰暗得多。因桐油烧烟成本高,烟细而重,价格较松烟贵重许多~

墨属于文房四宝之一,现在只做墨块的工艺与古时有很多不同。中国墨水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起初,它是由漆,即漆树的SAP制成的。继承人用矿物,磨石汁。后有松烟和灯黑系统。睡虎地秦墓出土了现存最早的人造墨水实物。同一墓中还出土了石砚和研墨用的石块,都是研磨痕迹和残墨。证明了两千多年前就有人工墨水和磨墨石的存在。人工墨水是什么时候开始的?确切的日期很难确定。最早的制墨配方载于北魏时期的《齐民要术》。

墨的主要成分是烟灰、胶水、朱砂、麝香和其他添加剂。三国志-曹植》有诗云 "墨出青松烟,笔出兔儿翰",可见当时的松烟墨已被广泛使用,已取代了天然石墨。好的桐油,用灯草点燃油,然后把容器盖在火焰上面,再把容器熏得冒烟,就是制墨所需的油烟,制墨过程非常复杂,主要有炼烟、和胶、打杵、成型、晒墨、研磨、洗涤、描金、包装等程序。

适用于画人物,如胡须、羽毛、蝴蝶翅膀等。纸的发明,笔的改进,墨模也应运而生。墨汁经过压模、倒模等,墨汁牢固而整齐的形态。所得的墨锭直接持磨,不需磨石。徽州墨的制作工艺复杂,不同的流派都有自己独特的制作工艺,秘而不宣。经过点燃、搅拌、研磨、风干、折叠、涂金、装盒等工序精制而成,成品具有色泽深沉、香味浓郁、防蛀等特点。

以上就是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墨作为文房四宝当中的其中一宝,同样也是我国古代文明的一大瑰宝,而墨的制作过程自然也让很多人都倍觉好奇。古时候的墨的制作方法还是较为繁琐的,需要经过炼烟、和料、制作、晾干、描金五个步骤才能够制造完成。

因为原材料和制作工艺的原因,墨都是块状的而不是液体的,毕竟在当时也没有那么多精巧的工艺。其实古时候也有液体状的墨水,但是这种墨远远要比块状的墨更加的稀,也更容易挥发,如果古时候用的都是液体状的墨的话,我们现在也许就看不到了。

首先就是炼烟,炼烟就是从松脂或者油脂当中去提取出松烟和油烟,这两种物质是制作墨必须要得到的。在燃烧提取的时候也一定要注意,要严格把控好火候和收烟的时间,这样才能够保证黑度、细度、油分和灰分。做好这一步之后就要合料了,合料其实就是把胶用文火熬制好然后在放入一些色素,使放入的色素和胶有一个充分的融合。并且还要用杵子把它给弄得均匀一些,这样才能够让整体变得非常的细腻均匀,这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墨。然后就是制作的过程了,也就是将墨过按照指定的规格揉搓好,然后放进墨膜里面,这一步也是为了让墨变成我们想要的各种模样,然后再在墨的上面添加一些文字啊或者是精美的图案。

当形状和图案都已经弄好了,之后就要将它利用平放、入灰或者是扎吊这三种方法晾干了。刚开始晾干的时候一定要不停的人为的去翻动它,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墨自然晾干,并且表面非常的平整。并且晾干的环境要求也很高,不能够阳光直射,也不能有很大的风,更不能放在一个特别特别干燥的地方,一旦没有满足合适的温度和湿度,这个墨就会裂开,里面也会非常的不匀称。

最后就要在墨的表面上利用一些材料进行描边的处理,这样不仅仅能够让整块墨变得更加的美观,也可以做好一个密封的作用。因为制作的过程以及制作材料导致的墨都是块状的,如果有需要就要加水将它调合成液体。

宋代制墨名家见诸史册的多达100余人,张遇、潘谷、吴滋、戴彦衡、沈珪、叶茂实最具代表性,他们在选料、配方、烧制、用胶、捣杵等工艺方面都有独到之处,为后人留下了丰富制墨范例。

张遇,黟县人,他是宋代油烟墨的创始者,以制“供御墨”而闻名于世,他制的墨因加入了麝香、金箔而称为“龙香剂”,其配方一直相传下来,成为墨中极品。“张墨”为历代收藏家追求的瑰宝。其子张谷、孙张处厚都是一代名墨工。

潘谷也是宋代有名的制墨大师。据宋代古籍记载,在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时,“赵文秀笔及潘谷墨”,经常是文人争购的对象,所以当时收藏潘谷墨的人很多。宋陈师道撰《后山谈丛》称道:“香彻肌骨,磨研至尽,而香不败。”

潘谷不但精于制墨,而且善于辨墨,凡墨只要经过他手一摸,便知精粗。宋代学者何蘧在他所著的《墨记》中说,有一次黄山谷将自己所藏之墨请潘谷鉴定,他把墨囊一触,便告诉山谷说,这是李承晏的软剂,如今已经很少了。潘谷又拿出一囊说,此谷20年前造者,今精力不及,无此墨也。黄山谷取出一看,果然如此。

潘谷在制墨上的贡献是巨大的,然而在封建社会,这位技艺高超的墨工。据当地地方志记载:“宋时徽州每年进贡佳墨千斤。”

潘谷之佳墨,则“墨成不敢用,进入蓬莱宫”,被列为贡品送到宫中,作为封建王公贵族的欣赏品。虽然一代墨仙所创之墨早已不见,但从徽墨之发展亦能看到潘谷的贡献。

吴磁所造之墨的妙处在于“滓不留砚”,他曾经得到宋孝宗犒赏缗钱两万的奖励。沈桂以松脂、漆滓烧得极黑的烟,名为漆烟,人称其墨“十年如石,一点如漆”。他是漆烟墨的创始者。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