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药数据库的方剂类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中国中医药数据库的方剂类,第1张

中国方剂数据库

数据库主题:从古至今的中药方剂

数据库类型:文献型

收录范围:中国方剂数据库全面介绍方剂信息,并提供有关方剂药味组成统计信息。数据库共收录了来自710余种古籍及现代文献中的古今中药方剂84464首,分别介绍每一方剂的不同名称、处方来源、药物组成、功效、主治、用药禁忌、药理作用、制备方法等方面信息。

著录项目: 名称、别名、处方来源、药物组成、功效、主治、 用法用量、 用药禁忌、药理作用、制备方法、 临床应用。

检索途径: 用户可通过方名、别名、处方来源、药物组成、功效、主治、用药禁忌、药理作用等途径来查询所需的方剂 。

方剂现代应用数据库

数据库主题:各种方剂的现代临床应用进展

数据库类型:事实型

收录范围:方剂现代应用数据库主要介绍古今方剂及其现代应用和现代研究,数据库共收录源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卫生部部颁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及期刊文献中的中药方剂9651种,对每一方剂,分别介绍方剂名称、别名、处方来源、剂型、药物组成、加减、功效、主治、制备方法、用法用量、用药禁忌、不良反应、临床应用、药理作用、毒性试验、化学成分、理化性质、生产厂家、各家论述等内容。

著录项目:方剂名称、别名、处方来源、剂型、药物组成、加减、功效、主治、制备方法、用法用量、用药禁忌、不良反应、临床应用、药理作用、毒性试验、化学成分、理化性质、生产厂家、各家论述

检索途径:可通过方名、别名、剂型、药物组成、功效、主治、化学成份、生产厂家、临床应用等途径进行查询。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北京、承德方)之五粒回春丹 31 五粒回春丹的别名 32 组成 33 制法 34 五粒回春丹的用法用量 35 功能主治 4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方之五粒回春丹 41 组成 42 功效主治 43 五粒回春丹的用法用量 44 制备方法 45 用药禁忌 5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五粒回春丹 1 拼音

wǔ lì huí chūn dān

2 概述

五粒回春丹为方剂名,即《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北京、承德方)记载的小儿回春丹[1]。

3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北京、承德方)之五粒回春丹 31 五粒回春丹的别名

五粒回春丹[1]

32 组成

橘红、胆南星、防风、竹叶、桑叶、金银花、连翘、羌活各105g,茯苓、僵蚕、甘草各60g,麻黄、薄荷、蝉蜕、赤芍药、川贝母、牛蒡子各75g,西河柳、杏仁各45g[1]。

33 制法

共为细粉,兑入牛黄、冰片各12g,麝香216g。上药和匀,用糯米180g熬水泛小丸,朱砂为衣,每粒干重约06g[1]。

34 五粒回春丹的用法用量

每服5粒,鲜芦根煎水,或温开水送下,日2次[1]。

35 功能主治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北京、承德方)之五粒回春丹功能清热透表,化毒豁痰。治小儿毒热过盛,隐疹不出,发热咳嗽,烦躁口渴。[1]

4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方之五粒回春丹 41 组成

橘红3两5钱,胆南星3两5钱,防风3两5钱,竹叶3两5钱,茯苓2两,储蚕(炒)2两,甘草2两,金银花3两5钱,桑叶3两5钱,连翘3两5钱,麻黄2两5钱,薄荷2两5钱,蝉蜕2两5钱,山川柳1两5钱,赤芍2两5钱,川贝母2两5钱,杏仁(去皮,炒)1两5钱,羌活3两5钱,牛蒡子(炒)2两5钱(上共研为细粉,过罗),牛黄4钱,冰片4钱,麝香4钱,犀角1两,羚羊1两,珍珠(豆浆制)4钱,琥珀4钱。

42 功效主治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方之五粒回春丹功在清热解毒,透表豁痰。主治小儿毒热过盛,瘾疹不出,身热咳嗽,烦燥口渴。

43 五粒回春丹的用法用量

每5粒干重约2分。蜡皮封固。每服5粒,1日2次,用鲜芦根煎水送下;温开水亦可。3岁以下酌减。

44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过罗,混合均匀,用糯米6两熬水,泛为小丸,朱砂为衣。

45 用药禁忌

中药文化 底蕴丰富

说到中国的药文化,由于它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所以其底蕴十分丰富。

然而,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对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故而导致某些误识。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长期以来,我们对药文化的研究与宣传,力度很不够,长此以往,无疑对中药事业的继承、发展与推广是十分不利的。

这里,择其要者,略加论述,以飨读者。

在中国古籍中通称“本草”。

我国最早的一部中药学专著是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唐代由 颁布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药物经验,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中药按加工工艺分为中成药、中药材。

有人说中药就是树皮,草根,这话说对了一部分。

中药离不开树皮,草根,如苦楝根皮,牡丹皮,茜草根,白茅根等均是中药,但不是所有的树皮,草根都是中药;中药主要起源于中国,除了植物药以外,动物药如蛇胆,熊胆,五步蛇,鹿茸,鹿角等,介壳类如珍珠,海蛤壳,矿物类如龙骨,磁石等,都是用来治病的中药。

少数中药源于外国,如西洋参。

目前,随着对中药资源的开发和研究,许多民间药物也归入中药的范畴。

所以,中药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用于防治疾病的植物,动物矿物及其加工品,不论产于中国,外国均称中药。

中药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国自然资源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其一,毒药非“毒”

追溯到远古神农时代,《淮南子·修务训》中这样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二毒。

”由此,古代把所有治病的药物泛称“毒药”。

《素问·异法方宜论》说:“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

”在古人看来,是药三分毒,实际上是指药物的特性;后来才用以专指毒性较大的药物。

《医学问答》对此有解释:“夫药本毒药,故神农辨百草谓之‘尝毒'。

药之治病,无非以毒拔毒,以毒解毒。

”医圣张仲景更有精辟之论:“药,谓草、木、虫、鱼、禽、兽之类,以能治病,皆谓之毒”,“大凡可避邪安正者,均可称之为毒药。

”神农一日而遇七十二毒,是说他一日之中,辨别了 70余种药物的特性。

药之特性,用对了可以治病救人,用错了就会伤人害命。

对中药,一言以敝之,就是用毒药治病。

神农尝百草的本草,是一种勇于探索的伟大义举,是一种舍生忘死的高尚行为。

无怪对起步于先秦、成书于东汉、历经几百年、融汇了几代医药学家的辛勤劳动与智慧的第一部中药学巨著,作者们宁肯要隐去自己的姓名,而冠以“神农”之名——《神农本草经》,除了受托古之风的影响之外,恐怕也是对这位中华民族药物学的圣祖的一种纪念吧 ! 由此不难看出,“毒药”一词的丰富文化内涵。

正是这毒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疗病保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其二,四气疗疾

中药有“气”,“气”是什么?它能治病?我们的回答都是肯定的。

在《神农本草经》中说:“药又有寒、热、温、凉四气。

”“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

”药之“四气”便由此而来。

中医药理论中说到“气”,居然有 27个义项。

这个“气”,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概念,而是特指“药性”。

我们的先祖用寒、热、温、凉来诠释药的特性,比“毒”要具体、科学多了,这中药的补,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别具文化情趣。

有补气、补心、补血、补肾、补脾、补肝、补肺、补阴、补阳等等,与之相应的 方药有“补心丹、补肝散、补肺散、四物汤、归脾汤、补阴丸、补血荣筋丸、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杞菊地黄丸、六味地黄丸、百合固金汤、补阳还五汤、补肾磁石丸、补肺阿胶汤等等,有以上功能的单味药,不下数十种,举不胜举。

此类补法多是补脏气。

这个“补”,是调理、增强的意思;这个“气”,是指生理功能,即用药物来调理增强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使之发挥正常作用,充分体现中药对人体功能器官治本的作用。

《神农本草经》中把药分为上、中、下三品 (即“类”),并说:“上药养命,中药养性,下药治病。

”又说:“上药……为君,主养命以应天”,“中药……为臣,主养性以应人”,“下药……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

所谓养命、养性,都是突出了中药调养人体的功效,从而保证机体、各个器官组织的功能正常,这就是许多人信奉中药的原因之一。

这是中药学的进步,也是它的特色,这其中也充满了文化意味。

中药的这种特性,被一一体现在每一味药中,因为它对于疗疾治病十分重要。

对于寒病就要用热性药,对于热病就要用寒性药,这里药性与病性是相逆的,所谓相反相成,这就是药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

若非如此,如果“以热益热 (用热药治热病,下句仿此),以寒增寒”,就会导致“精气内伤,不见(现)于外”,这是治疗上的严重失误 (《汉书·艺文志·文技略》)。

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严肃地批判了那些“寒而冷之(是寒病,却用寒使病症更寒,下句仿此 ),热而温之”的医生,“是重加(即加重)其病”,必导致死亡。

中医药学上称这种用药方法为“正治”,即常规治法。

还用一种“反治”,将在本文“其五”中有述。

由此可见,运用药的“四气”来治病,是多么重要,许多服用过中药的人,或许对此知之甚少。

其三,药补趣话

此外,还有味补。

《神农本草经》中说:“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

这五味对人体有何作用呢?在《素问·宣明五气篇》中讲得明白:“五味所入 (即进的器官):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

可见药味不同,功效各异,原因是,酸味能收能涩,苦味能泄能燥,甘味能补能缓,辛味能散能行,咸味能软坚润下。

根据五味的药用功能与进入相应脏腑的情况,也可以发挥其“补” (或补养、或调理)的作用。

这些恐怕都是一般人并不熟知内涵。

更有出人意料的补,将在本文“其五”中有述。

其四,君臣佐使

君臣本是一个政治术语,古代天子、诸侯都称君,辅佐君者称为臣,君臣有着严格的等级之分。

古代药学家将它引入药物配伍组方中,成为方剂组成的基本原则。

早在西汉初年成书的《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岐伯回答黄帝关于“方制君臣”时说:“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神农本草经》说:“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欇”。

明代的何伯斋更进一步阐释说:“大抵药之治病,各有所主,主治者,君也;辅治者,臣也;与君药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经使治病之药至病所者,使也”。

十分清楚地讲明了君、臣、佐、使之药的功能。

更详尽一点说,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作用的药物,按需要可用一味或几味;臣药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或者是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是辅助君臣药起治疗作用,或治疗次要症状,或消除 (减轻)君、臣药的毒性,或用于反佐药,使药是起引经或调和作用的药物。

以《伤寒论》中第一方“麻黄汤”为例,主治外感风寒的表实证。

君药——麻黄 (3两),辛温,发汗解表以散风寒,宣发肺气以平喘逆。

臣药——桂枝 (2两),辛甘温,温经和营,助麻黄发汗解表。

佐药——杏仁(70个),苦温,降肺气助麻黄平喘。

使药——炙甘草(1两),苦温,调和诸药又制约麻、桂发汗太过。

麻、桂、杏皆入肺,有引经之效,故不再用引经的使药。

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的药性有有次,相互制约又相互补充,协调作用,形成一股强大的药力,去攻克外感风寒这一堡垒,临床疗效十分显著,成为千古名方、经方。

中药方剂的组成不是几种药物的简单组合,而是在丰富的临床实践基本上形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

其中文化内涵的核心就是儒家所强调的“和”。

其五,药中哲理

中药自有它的药理,如前所述;还有它的哲理,常为人所忽视或不识。

我们知道,哲学是教人如何以更高层次认识事物、认识世界,并从中找出规律,以更好地指导我们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这里仅就药中哲理略谈一二。

(一)药性有“阴阳”:“阴阳”本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概括了天下万物相对的两种不同属性,大至宇宙天地,小至草木鱼虫的矛盾与对立、共性与个性,无不尽在其中。

这里仅择一些与自然、医药、人身有关的概念,以见一斑:天地、日月、男女、刚柔、动静、升降、生死、长消、寒热、正邪、益损、增减、气血、脏腑……《神农本草经》说:“药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

”后世医药学家多用“阴阳”来阐释药理。

金代医家李杲在《东垣十书·汤液本草》的“药类法象”一章中说道:“温凉寒热,四气是也。

温热者,天之阳也;凉寒者,天之阴也。

此乃天之阴阳也……辛甘淡酸苦咸,五味是也。

辛甘淡者,地之阳也;酸苦咸,地之阴也。

此乃地之阴阳也。

味之薄者,为阴中之阳,味薄则通,酸苦咸平是也;味之厚者,为阴中之阴,味厚则泄,酸苦咸寒是也。

气之厚者,为阳中之阳,气厚则发热,辛甘温热是也;气之薄者,为阳中之阴,气薄则发泄,辛甘淡平凉寒是也……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甘涌泄为阴。

”通过阴阳,既阐释了药之特性,又阐明了药之功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规律性。

(二)治则有“反治”。

在其二中提到了“正治”,还有“反治”。

反治与正治相反,是当疾病出现假象,或大寒证、大热证时,对正治法发生格拒而采用的治法。

其中有“热因寒用”,是以热药来治疗真寒假热证,要佐以少量寒药,或热药凉服才发挥作用;有“寒因热用”,是指用寒凉药治真热假寒证,要佐以少量温热药,或寒药热饮才发挥作用。

这既体现了中医的辨证,又体现了用药的辩证法,具有很深的哲学内涵,这是中医药文化的独特之处。

(三)补益有哲理。

在其三中,讲到两方面的药补,金代医家张以正论补,颇具哲理,别树一帜。

1、他在《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一文中,从扶正祛邪的角度,按照中医五行理论,认为祛邪就是扶正,独出心裁,提出了与《素问》不同的“五补”:“辛补肝,咸补心,甘补肾,酸补脾,苦补肺”的观点。

以“辛”为例,辛味原本入肺,属金;肝属木,金能克木,所以用“辛补肝”(以下均仿此)。

张以正治病强调以祛邪为主,认为邪去正自安,偏重攻法,他所谓“补”,实际上已含有“攻治”的意味,后世称他为“攻下派”。

2、他在《补论》中,更是高论迭出:“予请为言补之法,大抵有余者损之,不足的补之,是则补之义也。

阳有余而阴不足,则当损阳而补阴;阴有余而阳不足,则当损阴而补阳”。

那么,具体如何补呢?他是这样阐述的:是热证,就用芒硝大黄一类的寒药,为了“损阳而补阴”;是寒证,就用干姜附子一类的热药,为了“损阴而补阳”。

他的结论语出惊人:“岂可以热药而云补乎哉?而寒药亦有补之义也。

”仅此二例便可以看出,这正是张从正所以能自成一家的超人之处。

其中的哲理和文化底蕴,需要我们细细品味,方解药文化之三昧。

(四)用药讲“中和”。

“中和”是儒家的哲学,认为能“致中和”,则无事不达于和谐的境界。

《说文》云:“……事之调适者谓之和。

”中和,用于药理之中,含义有三层:一是调和,以不同的因素适度配合,使之比例恰当,如厨师之烹调羹汤,含有方法的意思;二是和谐、均衡、统一的状态。

“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

”是说君子用自己的正确意见来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使一切做到恰到好处,却不肯盲目附和。

可见,君子是很懂得“和”的道理的,我们的古代医药家们就是这样的君子!杨伯峻在《论语注释》中形象地解释“和”:“和,如五味之调合,八音之和谐,一定要有水、火、酱、醋各种不同的材料才能调和滋味;一定要有高下、长短、疾徐各种不同的声调才能使乐曲和谐。

”君臣佐使之中,还有一个最佳组合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麻黄汤中的几味药能达到最佳的辛温解表之效,而麻黄与细辛、羌活等辛温解表药物相配,却达不到这种效果的原因。

君臣之间,不但有相互协调(配合)的关系,还有相互制约的关系,晏子说:“君臣亦然。

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而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何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

”意思是:君臣也是这样,不能君说可,臣也说可;君说否,臣也说否,这样“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应当君说可,臣献其否成全可,反之亦然。

方药中的君臣,也是这样的道理。

从麻杏石甘汤,是治疗邪热壅肺的名方,用麻黄为君药,宣肺平喘,是“火郁发之”之义,但其性温,故配辛甘大寒之石膏为臣药,石膏既可清宣肺热,又可制约麻黄温性,使其去性存用,两者相配,肺郁解,肺热清,咳喘平,疗效可靠,深得配伍变通之妙,此可谓“臣献其可而去其否”之范例。

我想,中药方剂之所以有数千年的生命力,决不是偶然的,我们在本文中所提及的其二、其三、其四及其五的内容,在世界药学理论和文化中,都是独具特色、独一无二的。

它们不仅融汇了我们祖先在药学上的唯物辩证的睿智,而且形成了中药方剂必须遵循的圭臬,还具有极其丰厚的文化底蕴。

其六,用药有兵法

古人说:“用药如用兵,任医如任将。

”用兵用兵法上的战略和战术,而用药也是如此,不但要熟知药性,更要切中病机,有的放矢,才能达到治病的目的。

若说用药如用兵,就必须要了解它们的比拟中的联系:药有性属类别,兵有种类装备;药有轻用重用,兵有辅攻主攻;药有缓急攻补,兵有虚实强弱;药有配伍精良,兵有出奇制胜……清代名医徐大椿,不仅精通医术,而且深谙兵法,“舞刀夺槊、勾卒嬴越(布阵指挥作战)之法,靡不宣(广泛)究”,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曾专著《用药如用兵论》,以讲述其中的道理。

他十分形象而透辟地论述道:对于循着六经传变的病邪,要预先占据它尚未侵袭的部位,就好比切断敌军的必经之路一样;对来势凶猛的病邪,要赶快守护那尚未致病的部位,就好比守卫我方险要的疆土一样;对挟带积食而造成的疾病,要首先消除积食,就好比敌方的辎车粮食已经烧毁一样;对新旧病的并发症,一定要防止新旧病邪会合,就好比切断敌方的内应一样……此外,还说到用药要辨明经络,好比派出侦察部队;依据病的寒热有反治之法,好比实施分化离间的策略……病势正在发展,就不宜在病邪猖獗时攻治,应坚守正气,好比使敌军疲惫;病势衰退,就一定要穷追病邪退去之处,再增加精锐药物,这好比摧毁敌人的巢穴。

还涉及到许多方面,这里不一一例举。

总之它充分启迪我们,在用药、用兵之间,去深入探讨其中的道理,决不是故意耸人听闻。

徐大椿最后总结道:《孙子兵法》一书,治病的方法完全包括在里面了。

多么催人深思

其七,中药理念

说到中药理念,似乎没有问题,但实际并非如此。

在许多普通人、乃至专业人士中,仍对此存在模糊的认识。

这里仅就一个热门话题“天然药物等于中药吗”谈谈看法。

前些年当世界兴起“天然药物”热的时候,我们自己业内的人也主张用“天然药物”来取代“中药”,并说这是与世界接轨,是让西方人接受中药的一个重要举措。

此举曾在药界掀起了不小的浪潮,一直延续至今。

稍有知识的人都知道,“天然药物”的提出和兴起,是西方医药界针对西方人惧怕化学合成药物的毒副作用,从而转向自然界寻找新的药物途径,通过研究,从某些含有特殊药用成分的动植物身上,运用科技提取一种或(几种)药用成分,制成药物,用于临床,这无疑是当代制药学的一个新的领域、一种新的发展。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为什么有些人竟以接受新事物为幌子,一下子就联系上中药了,认为中药汤剂西方人说它是“一锅浓浓的草根树皮黑汤,既不卫生,又难喝,还说不清它的成分,实在可怕”;中药丸剂西方人说它是“一团黑乎乎的药丸,难以接受”。

于是就下了这样的结论:中药落后,成分讲不清,应该赶紧改成“天然药物”,否则就会在国际上没有市场、没有前途。

难道“中药”真的面临绝境,惨到要改名换姓才能生存的地步吗?我们的观点是明确的:“天然药物”不等同于“中药”,务请诸君保持清醒头脑。

对于“天然药物”的概念与内涵,上文已做简述;而“中药”的概念与内涵,与之决不相同。

尽管中药材大都取自“自然界”,有些也可以直接药用,但这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药”,我们称之为“中药”的,也不是可以笼统而言的,首先,是指经过炮制的各类饮片。

炮制的作用,除了清除杂质,便于制剂和服用外,更重要的是消除或减低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改变药物的性能,加强疗效。

以地黄为例,生地黄清热凉血,经用酒蒸晒成熟地黄之后,就具有温性而滋肾补血的功效。

炮制总分为水制、火制、水火合制等。

水制有洗、漂、泡、渍、水飞等;火制有煅、炮、煨、炒、烘、焙、炙等;水火合制有蒸、煮、淬等。

而每一种方法中又细含若干种具体方法,其内涵是极其丰富的。

而这些炮制方法,现在已成为我们国宝级的机密。

其次,中药是指按照四气五味、君臣佐使等特性与法则配比而成的方剂药物,而不是随心所欲的杂合物,然后根据需要,或汤、或丸、或散、或膏……由此可见,“中药”与“天然药物”,既不可混为一谈,又不可相互取代。

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药,有什么必要因“天然药物”的兴起,就乱了阵营,自动退避,主动靠拢,甚至要宣告投降呢?中药,就是中华民族的药,只有首先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它的四气五味、君臣佐使、正治反治等一系列独特法则与文化内涵,是不可轻意弃置,更不可随意取代的。

不能西方人说它是“一锅浓浓的黑汤”、“一团黑黑的药丸”,我们就自觉中药落后,没了底气。

如果放弃了汤药,中医的特色(辨证论治)也就失去了光彩,后果严重。

现在有模糊数学、模糊逻辑,无疑都是高深的科学门类。

由此我联想到了一锅汤药、一团药丸,目前对它们经过配比后的药物成分暂时说不清,那么,何不将它称之为“模糊药学”呢?由此我又联想到世界无论是自然界或是科学界不是有着许许多多的“模糊”难题在困惑着人类,等待我们去考察、研究、揭秘吗?对宇宙,我们知道了多少,又有多少模糊未知的,但是,我们不是有综合宇宙学吗?对人类居住的地球,我们依然存在许多模糊与未知,不是有综合地球学吗?就说对人体自身,我们到底还有多少模糊与未知,人类基因图谱的问世,无疑是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而综合性的人体科学还面临着多少有待探索的课题。

人类不会因为对某种自然现象处于模糊之中,而去指责它;人类不会因为对金字塔等许多古代建筑处于模糊之中,而去指责它们;人类更不会对自身的器官、组织、功能模糊不解,而去责怪它们……同理,人类暂时对一锅药汤、一个药丸的成分处于模糊之中,又有什么了不起呢?何况它们已存在了几千年,救治和保养的人数以亿计,仅这一条就足以证明中药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我不相信把这些道理告诉西方人,他们还要跟中药较劲 !要让世人都知道中药的内涵、中药的文化,其底蕴是何其丰富!我们的任务,在把中药推向世界的同时,要加大药文化宣传的力度。

我主张“中药”与“天然药物”应该相互并存、相互借鉴、友善共存、各谋发展。

世界如此辽阔,人类如此之多,不可能容不下这两种事物同生共存。

它们各有特色,各有优势,完全不必“合二为一”。

是金子总在闪光。

西方人不是照样吃上了中国的煎饼、油条、豆汁和菜肴吗?照样唱上了中国的歌曲、京剧,说上了中国的相声,穿上了中国的旗袍、布鞋吗?如果真有需要,外国人照样会喝中药汤、吃中药丸的。

中药的配伍

配伍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用。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往往是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常表现为虚实并见、寒热错杂、数病相兼,故单用一药是难以兼顾各方的。

所以临床往往需要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药物。

药物配合使用,药与药之间会发生某些相互作用,如有的能增强或降低原有药效,有的能抑制或消除毒副作用,有的则能产生或增强毒副反应。

因此,在使用两味以上药物时,必须有所选择,这就提出了药物配伍关系问题。

前人把单味药的应用同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称为药物为“七情”,“七情”之中,除单行者外,其余六个方面都是讲配伍关系。

现分述如下: (一)单行:即不需配伍,单用一味药即可治愈疾病,称为单行。

如清金散就是单用一味黄芩,治肺热咳血的病证。

(二)相须:即将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以增强原有疗效。

如石膏与知母配合,能明显增强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大黄与芒硝配合,能明显增强攻下泻热的治疗效果;全蝎、蜈蚣同用,能明显增强止痉定搐的作用。

(三)相使: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然不相同,但是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种药为主,加一种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疗效。

如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时,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

(四)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姜。

(五)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南星。

由此可知,相畏、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互对待而言的。

(六)相恶: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七)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药物。

上述除单行外的六个方面,其变化关系可以概括为四项,即在配伍应用的情况下:①有些药物因产生协同作用而增进疗效,是临床用药时要充分利用的;②有些药物可能互相拮抗而抵消、削弱原有功效,用药时应加以注意;③有些药物则由于相互作用,而能减轻或消除原有的毒性或副作用,在应用毒性药或烈性药时必须考虑选用;④一些药物因相互作用而产生或增强毒副作用,属于配伍禁忌,原则上应避免配用。

基于上述,可知从单味药到配伍应用,是通过很长的实践与认识过程逐渐积累丰富起来的。

药物的配伍应用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

药物按一定法度加以组合,并确定一定的分量比例,制成适当剂型,即为方剂。

方剂是药物配伍的发展,也是药物配伍应用的较高形式。

目录 1 拼音 2 《种福堂方》卷四:鸡肝药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鸡肝药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医述》卷十四:鸡肝药 31 处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鸡肝药的用法用量 35 摘录 4 《医宗说约》卷五 41 方名 42 鸡肝药的别名 43 组成 44 主治 45 鸡肝药的用法用量 46 制备方法 47 用药禁忌 48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鸡肝药 1 拼音

jī gān yào

2 《种福堂方》卷四:鸡肝药

21 处方

滑石6钱(水飞),雄黄2钱,朱砂3钱(水飞,忌见火),冰片3分,石决明1两半(锻),海螵蛸4钱(煅去壳),炉甘石6钱(童便煅7次),赤石脂3钱(煅)。

22 制法

上为末。

23 功能主治

开瞽复明。主小儿疳积攻眼,已成外障翳膜。

24 鸡肝药的用法用量

每用鸡肝1具,入药末5分,陈酒、米泔各半盏,饭上蒸熟食之。

25 摘录

《种福堂方》卷四

3 《医述》卷十四:鸡肝药

31 处方

鸡肝1具,雄黄半分,牛黄半分。

32 制法

先将鸡肝剖开,取二黄药末放于肝内,合好;再用酒酿半钟,将鸡肝浸酒酿内,隔汤炖熟,晒干研末。

33 功能主治

小儿疳疾。

34 鸡肝药的用法用量

调服;或就热淡食亦可。

35 摘录

《医述》卷十四

4 《医宗说约》卷五 41 方名

鸡肝药

42 鸡肝药的别名

鸡肝散

43 组成

白肉雷丸1两(赤色者不用,用苍术1两同煮1020滚,去苍术,切片),使君子肉1两(黑油者不用)。

44 主治

小儿疳积,肝经积热,以致眼闭、眼红、失明,腹胀。

45 鸡肝药的用法用量

用不落水鸡软肝1具,男用雌,女用雄,将末药1钱掺上,饭上蒸熟,小儿食之即愈。轻者23服,重者不过七服。

46 制备方法

上焙干等分,为细末。

47 用药禁忌

忌猪肝及猪、牛、犬肉,不忌损目。

48 附注

鸡肝散(《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上海方)。

古籍中的鸡肝药 《针灸逢源》:[卷六论治补遗]小儿内外疳症

)白芨(二分)粉(一分)为末先用浆水洗拭敷之。鸡肝药治疳积疳眼。芦甘石(六钱童便七次)朱砂(五钱水

《医述》:[卷十四·幼科集要]杂病

饭丸麻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米饮下,其效如神。鸡肝药治疳疾。鸡肝一具,雄黄、牛黄各半分。先将鸡肝剖

《重订通俗伤寒论》:[第九章·伤寒夹证]第九节·夹胀伤寒

、小儿服一钱、大人二三钱、蒋仲芳验方。)或单服鸡肝药。(白雷丸一两、用苍术一两同煮一二十滚、去苍术

《种福堂公选良方》:[卷四·公选良方儿科]疳疮、疳积、诸疮丹毒

,用不落水鸡肝,竹刀切片,上开下连,掺药在内,鸡肝药∶滑石(六钱水飞)雄黄(二钱)朱砂(三钱水飞忌

《惠直堂经验方》:[卷四儿科门]鸡肝散

目录 1 拼音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22 标准编号 23 处方 24 制法 25 性状 26 检查 27 功能与主治 28 用法与用量 29 规格 210 贮藏 附: 1 古籍中的青蒿鳖甲片 1 拼音

qīng hāo biē jiǎ piàn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Qinghao Biejia Pian

22 标准编号

WS3B135593

23 处方

青蒿 80g 鳖甲胶 13 4g 地黄 160g 知母 80g 牡丹皮 120g

24 制法

以上五味,牡丹皮粉碎成细粉,取用 104g,余作粗头留用;青镐蒸馏提 取挥发油;药渣、粗头与知母、地黄加水煎煮三次,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成清膏 加入鳖甲胶使溶化,浓缩成稠膏,与上述细粉混匀,干燥,研细,制成颗粒,干燥,加 入上述挥发油,混匀,压制成片,即得。

25 性状

本品为棕黑色的片;气微,味淡。

26 检查

应符合片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11页)

27 功能与主治

养阴清热。用于温病后期,夜热早凉,阴虚低热,热退无汗。

28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 4~6 片,一日 3次。

29 规格

每片重 0 45g

210 贮藏

密封。

古籍中的青蒿鳖甲片 《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

中,不能纯用养阴,又非壮火,更不得任用苦燥。故以鳖甲蠕动之物,入肝经至阴之分,既能养阴,又能入络搜邪

《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湿温

之人参、甘草、生姜,皆护阳者也;暑热伤阴,故改用鳖甲护阴,鳖甲乃蠕动之物,且能入阴络搜邪。柴胡汤以胁

《普济方》:[卷二百三十五劳瘵门]治诸疾药性(出拔粹方)

实热黄芩黄连黄柏大黄气乌梅秦艽柴胡血青蒿鳖甲蛤蚧小麦牡丹皮肺鼻(干)乌梅天门冬紫菀麦门冬皮(白舌吐血

《医学心悟》:[卷三虚劳]丁字号方

(各一钱)秦艽(七分)甘草(五分)丹皮地骨皮青蒿鳖甲(各一钱二分)知母黄芩胡黄连(各四分水煎服。加童

《妇人大全良方》:[卷之五妇人痨瘵叙论第一]猪肚丸

  很多人都会觉得补阳的一般都是男人,但是女人同男人一样也需要补阳,因为女人很多都会阳虚阴胜,这样会使身体变的较为虚弱,没有抵抗的能力,并且,补阳的最好方法就是 中药 ,下面由我给大家介绍补阳虚的中药方吧,仅供大家参考。

  补阳虚的中药方

 补阳中药有鹿茸、海狗肾、紫河车、补骨脂、杜仲、续断、肉苁蓉、巴戟天、沙苑子、骨碎补、狗脊等。 补阳类食物有补益人体的作用,能增强五脏的功能以及抗寒能力,宜于阳虚证。

 补阳食物大多性温热,热性体质、热证、阴虚火旺证忌食。 河虾 味甘、性温,归肾、肝经。作用: 补肾 壮阳 ,通乳托毒。宜于脾、肾阳虚的 腹泻 。热证、阴虚火旺者及 荨麻疹 、 哮喘 者忌食。 海虾 味甘,性温。作用:补肾壮阳, 滋阴 养血,开胃。宜于血虚肠燥 便秘 。热证、阴虚火旺、腹泻、痰湿内盛者忌食。 海参 味甘咸、性温,归心、肾、大肠经。作用:补肾益精,养血润燥。宜于血虚肠燥便秘。腹泄便溏及痰湿内盛忌食。 鲃鱼 味甘、性热。补肾壮阳,温中补虚。宜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脾肾阳虚,大便溏泄。热证、阴虚火旺者忌食。 核桃仁(胡桃仁) 味甘、性温,归肾、肺经。作用,补肾强腰,固精止遗,温肺定喘,润肠通便。宜于脾、肾阳虚便秘,肠燥便秘。热证、阴虚火旺证、泄泻者忌食。 羊肉 味甘、性温,归肾、脾经。作用:补虚益气,温中暖下。宜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虚冷反胃。热证、阴虚火旺、疮病者忌食,不宜与荞麦、南瓜同食。 狗肉 味咸、性温,归脾、胃、肾经。作用:补中益气,温肾助阳。宜于脾胃虚寒,胃腹冷痛。热证、阴虚火旺及 儿童 忌食;不宜与菱、蒜同食;不宜与杏仁同用。

补阳虚吃什么食物好

 1、狗鞭

 如果你选择到了好的狗鞭,可以食之。不要煮,不要炖,而是用煎的方式。每次用十克的狗鞭然后用水煎了后,加水一起服用,每天晚上服用一次,效果是嘎嘎的。

 2、牡蛎

 是一种富含 微量元素 的海产品,性质微寒,可滋阴潜阳、补肾涩精。对盗汗、心慌等虚劳证候有较好的效果。在我国有“南方之牡蛎,北方之熊掌”之说。牡蛎富含蛋白质、脂肪,及维生素A、烟酸,另外,其钾、钠、钙、镁、锌、铁、铜、磷、硒等矿物质含量也很丰富,含碘量远远高出牛奶和蛋黄。牡蛎是含锌最多的天然食品之一(每百克蚝肉含量高达100毫克),每天吃2~3个牡蛎就可提供一个人全天所需的锌。生吃是保留蚝内的锌的最佳方法。

 3、鹌鹑肉

 鹌鹑肉不仅酥嫩美味,而且 营养 丰富。鹌鹑肉和鹌鹑蛋含有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无机盐等。具有补益肾气、强健腰膝的作用,是滋补妙品。男子经常食用可以改善精力,提高性欲。

 4、带鱼

 或许会有人觉得带鱼身上的刺太多,于是嫌麻烦的你并不是很喜欢食用带鱼。但是你并不知道的是,带鱼有壮阳益精、补益五脏之功效,对气血不足、食少乏力、皮肤干燥、阳痿等均有调治作用。

 5、韭菜

 韭菜具有温中下气、补肾益阳等功效,在增强精力的同时,更是对男性勃起障碍、早泄等有极好的治疗效果,因此 医学 古籍称之为“壮阳草”,现代人还给了它“蔬菜伟哥”的桂冠。韭菜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丰富的胡萝卜素与维生素C,还有钙、磷、铁等矿物质。对男性来说,韭菜炒虾仁或韭菜炒鸡蛋,都是简便易做的“壮阳菜”,应该多吃。需要留意的是,韭菜不易 消化 ,一次不能吃太多。心烦、颧骨潮红、口干不想喝水、舌红少苔、易盗汗的人要少吃,易过敏的人也不宜吃。

 6、鸽肉

 鸽子又称“白凤”,雌雄交配很频密,繁殖能力很强。鸽肉和鸽子蛋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软骨素、维生素和铁、锌等营养成分。具有补肾填精、温阳益气的作用。将鸽肉、鸽子蛋和枸杞子一起清蒸或煲汤食用,能使阴茎勃起更加有力。

补阳虚的 注意事项

 保护肾气的要领有三点:注意适度的运动、性生活和睡眠。适宜的运动能改善体质,活跃思维,强壮筋骨,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从而使肾气得到巩固。

 性生活要适度,不勉强,不放纵。充足的睡眠也是恢复精气神的重要保障,工作再紧张,家里的烦心事再多,到了睡觉的时候也要按时休息。一定要争取做到以上这三点,否则吃多少补肾的药,效果也不会好。

1 补肾中药药方有什么

2 增强性功能的药方

3 张仲景药方有哪些

4 治疗各种风湿病的偏方

5 本草纲目补肾药方有什么呢

6 补肾虚的中药方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