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之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应用(2)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中医执业医师之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应用(2),第1张

不论是物质与功能的矛盾运动,还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都说明在正常生理情况下,阴与阳是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处于一个有利于生命活动的相对平衡的协调状态的。如果阴阳不能相互为用而分离,阴精与阳气的矛盾运动消失,升降出入停止,人的生命活动也就终结了。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和机体内在环境的平衡协调,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基础。机体阴阳平衡是健康的标志,平衡的破坏意味着生病。疾病的发生,就是这种平衡协调遭到破坏的结果。阴阳的平衡协调关系一旦受到破坏而失去平衡,便会产生疾病。因此,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的基础。

阴阳学说在病理学上的应用主要是:

1.分析邪气和正气的阴阳属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邪气。所谓邪气,就是各种致病因素的总称。二是正气。正气泛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常与邪气对称。邪气有阴邪(如寒邪、湿邪)和阳邪(如六中的风邪、火邪)之分。正气又有阴精和阳气之别。

2.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就是邪正斗争的过程。邪正斗争导致阴阳失调,而出现各种各样的病理变化。无论外感病或内伤病,其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不外乎阴阳的偏盛或偏衰。

(1)阴阳偏盛:即阴盛、阳盛,是属于阴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变。

阳盛则热:阳盛是病理变化中阳邪亢盛而表现出来的热的病变。阳邪致病,如暑热之邪侵人人体可造成人体阳气偏盛,出现高热、汗出、口渴、面赤、脉数等表现,其性质属热,所以说“阳盛则热”。因为阳盛往往可导致阴液的损伤,如在高热、汗出、面亦、脉数的同时,必然出现阴液耗伤而口渴的现象,故曰“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是指因阳邪所致的疾病的性质;“阳盛则阴病”,是指阳盛必然损伤人体的正气(阴液)。

阴盛则寒:阴盛是病理变化中阴邪亢盛而表现出来的寒的病变。阴邪致病,如纳凉饮冷,可以造成机体阴气偏盛,出现腹痛、泄泻、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等表现,其性质属寒,所以说“阴盛则寒。”阴盛往往可以导致阳气的损伤,如在腹痛、泄泻、舌淡苔白、脉沉的同时,必然出现阳气耗伤而形寒肢冷的现象,故日“阴盛则阳病”。“阴盛则寒”,是指因阴邪所致疾病的性质;“阴盛则阳病”,是指阴盛必然损伤人体的正气(阳气)。

用阴阳消长的理论来分析,“阳盛则热”属于阳长阴消,“阴盛则寒”属于阴长阳消。其中,以“长”为主,“消”居其次。

(2)阴阳偏衰:阴阳偏衰即阴虚、阳虚,是属于阴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变。

阳虚则寒:阳虚是人体阳气虚损,根据阴阳动态平衡的原理,阴或阳任何一方的不足,必然导致另一方相对的偏盛。阳虚不能制约阴,则阴相对偏盛而出现寒象:如机体阳气虚弱,可出现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神疲蜷卧、自汗、脉微等表现:其性质亦属寒,所以称“阳虚则寒,”

阴虚则热:阴虚是人体的阴液不足。阴虚不能制约阳,则阳相对偏亢而出现热象。如久病耗阴或素体阴液亏损,可出现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舌干燥、脉细数等表现,其性质亦属热,所以称“阴虚则热”,

用阴阳消长理论来分析,“阳虚则寒”属于阳消而阴相对长,阴虚则热属于阴消而阳相对长。其中,以消为主,因消而长,长居其次。

(3)阴阳互损: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机体的阴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另一方的不足。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阳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阳虚不能化生阴液,而同时出现阴虚的现象,称“阳损及阴”。同样,阴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阴虚不能化生阳气,而同时出现阳虚的现象,称“阴损及阳”:“阳损及阴”或“阴虚及阳”最终导致“阴阳两虚”:阴阳两虚是阴阳的对立处在低于正常水平的平衡状态,是病理状态而不是生理状态。

临床上,为了区别阳盛则热、阴盛则寒和阳虚则寒、阴虚则热,把阳盛则热称作“实热”,把阴虚则热称作“虚热”,把阴盛则寒称作“实寒”,把阳虚则寒称作“虚寒”:至于阳损及阴、阴损及阳乃致阴阳两虚,均属虚寒虚热范畴;阳损及阴,以虚寒为主,虚热居次;阴损及阳.以虚热为主,虚寒居次;而阴阳两虚则是虚寒虚热并存,且暂时处于均势的状态。但是由于这种低水平的平衡是动态平衡,所以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仍然会有主次。

(4)阴阳转化: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变化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各自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阳证可以转化为阴证,阴证可以转化为阳证。阳损及阴和阴损及阳也是阴阳转化的体现。

在病理状态下,对立的邪正双方同处于疾病的统一体中进行剧烈的斗争,它们的力量对比是不断运动变化着的。邪正斗争,是疾病自我运动转化的内在原因,医疗护理是促使转化的外部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由于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所以阴证和阳证虽然是对立的,有显著差别的,但这种对立又互相渗透,阳证之中还存在着阴证的因素,阴证之中也存在着阳证的因素:所以阳证和阴证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四)用子指导疾病的诊断

中医诊断疾病的过程,包括诊察疾病和辨别证候两个方面。“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学说用于诊断学中,旨在分析通过四诊而收集来的临床资料和辨别证候。

1.阴阳是分析四诊资料之目:如色泽鲜明者属阳,晦暗者属阴;语声高亢洪亮者属阳,低微无力者属阴;呼吸有力、声高气粗者属阳,呼吸微弱、声低气怯者属阴;口渴喜冷者属阳,口渴喜热者属阴;脉之浮、数、洪、滑等属阳,沉、迟、细、涩等属阴。

2.阴阳是辨别证候的总纲:如八纲辨证中,表证、热证、实证属阳;里证、寒证、虚证属阴。在临床辨证中,只有分清阴阳,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质,做到执简驭繁。所以辨别阴证、阳证是诊断的基本原则,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脏腑辨证中,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可表现出许多复杂的证候,但不外阴阳两大类,如在虚证分类中,心有气虚、阳虚和血虚、阴虚之分,前者属阳虚范畴,后者属阴虚范畴。

总之,由于阴阳偏盛偏衰是疾病过程中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所以疾病的病理变化虽然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但其基本性质可以概括为阴和阳两大类。

(五)用子指导疾病的防治

1.指导养生防病:中医学十分重视对疾病的预防,不仅用阴阳学说来阐发摄生学说的理论。而且摄生的具体方法也是以阴阳学说为依据的:阴阳学说认为:人体的阴阳变化与自然界四时阴阳变化协调一致,就可以延年益寿:因而主张顺应自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精神内守,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素问,上古天真论》)。借以保持机体内部以及机体内外界环境之间的阴阳平衡,达到增进健康、预防疾病的目的。

2,用于疾病的治疗:由于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因此,调整阴阳。补偏救弊,促使阴平阳秘,恢复阴阳相对平衡,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阴阳学说用以指导疾病的治疗,一是确定治疗原则,二是归纳药物的性能。

角弓反张为症状名 。指因背部肌肉抽搐而导致身体向后挺仰,状如弯弓的表现,是全身剧烈抽搐时的身体姿态 。因项背强直,使身体向后反折如角弓状,故名。《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风邪伤人令腰背反折,不能俯仰角弓者,由邪入诸阳经故也。”多见于痉,破伤风等病证。参见痉、破伤风条。痉又称痓。以项背强急,口噤,四肢抽搐,角弓反张为主症。《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痉有虚实二证。实证多因风、寒、湿、痰、火邪壅滞经络而成。虚证多因过汗,失血,素体虚弱,气虚血少,津液不足,筋失濡养,虚风内动所致。《金匮要略心典》卷上:“盖病有太阳风寒不解,重感寒湿而成痉者,亦有亡血竭气,损伤阴阳,而病变成痉者。……阴阳既衰,筋脉失其濡养,而强直不柔矣。此痉病标本虚实之异,不可不辨也。”实证治以祛邪为主,可兼扶正。虚证以益气养血为主,兼予息风。痉有刚痉、柔痉、阳痉、阴痉、三阳痉、三阴痉、风痉、风寒痉、风痰痉、痰火痉、湿热痉、热甚发痉、血虚发痉、虚痉等。破伤风又名伤痉、金疮痉、金疮中风痉。多因风邪侵入破伤或疮口所致。初起四肢无力、头痛、两腮酸痛、口噤、颈部转动不灵、发热发冷,进而面肌痉挛,呈苦笑面容,牙关紧闭,舌强口噤,流涎,甚则全身肌紧张,角弓反张,频频发作,最后语言、吞咽、呼吸均困难,甚或窒息而死。治法初宜祛风定痉,服玉真散或五虎追风散,或脱凡散(蝉衣30g,研极细末)热黄酒送下,取微汗。外治宜清创、扩创及敷玉真散。后期当祛风、解毒、镇痉,用木萸散加减,并配合针灸。或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详见百科词条:角弓反张 [ 最后修订于2015/12/24 10:46:30 共690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答案:(1)阴阳偏盛:阳偏盛——阳盛则热,阳盛则阴病。实热证,阳盛而阴未衰。阴偏盛——阴盛则寒,阴盛则阳病。实寒证,阴盛而阳未衰。

(2)阴阳偏衰:阳偏衰——阳虚则寒。虚寒证,阳气不足,阴相对偏亢。阴偏衰——阴虚则热。虚热证,阴精阴液相对不足,阳相对偏亢。

(3)阴阳互损:阴损及阳——阴损在先,累及阳虚,导致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阳损及阴——阳损在先,累及阴虚,导致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

(4)阴阳格拒:阴盛格阳——阳虚阴盛,虚阳浮越,格阳于外的真寒假热的病理状态。阳盛格阴——即邪热极盛,阳气被郁,深伏于里,不得外达四肢,而格阴于外的真热假寒的病理状态。

(5)阴阳转化:阴证转阳——如寒极生热。阳证转阴——如热极生寒。

(6)阴阳亡失:亡阴——人体的阴精阴液突然、大量的丢失,导致阴的功能全面衰竭。亡阳——人体的阳气突然、大量的丢失,导致阳的功能全面衰竭。

阴损的解释

(1) [sinister and vicious]∶狠毒 刻薄 阴损的言辞 (2) [hurt secretly]∶背后害人 他 为人 阴损 详细解释 暗中损害(他人名誉)。 《新华文摘》 1983年第3期:“人家背后还阴损她。过两年就嫁到外公社去了。”

词语分解

阴的解释 阴 (阴) ī 中国 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通贯所有 物质 的两大 对立 面诸一,与“阳” 相对 :阴阳。一阴一阳谓之道。阴差阳错。阴盛阳衰。阴虚生热。 指“ 月亮 ”:太阴(月亮)。阴历。 带负电的:阴电。阴极。阴离子。 损的解释 损 (损) ǔ 减少 :损失。损耗。损益。增损。亏损。损兵折将。 使失去原来的使用效能:损坏。破损。易损。 使蒙受害处:损害。满招损,谦受益。 用刻薄的话挖苦人:损人。 刻薄,毒辣:这话太损了。 益增

助理医考书上的答案是阴阳互根。中医基础书上“阴损及阳”属于阴阳消长平衡里的此消彼消。(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虚弱无力资助对方使对方随之消减)阴随阳消阳损及阴,阳随阴消阴损及阳。

个人觉得两个都对,但是考试那个答案给分就不清楚了。。。

互根互用主要说明阴阳相依存,消长平衡主要说明阴阳的平衡。

含义: 阴阳失调,指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的阴阳双方失去相对的平衡协调而出现的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等一系列病理变化。

(一)阴阳偏胜

含义: 阴阳偏胜,指人体阴阳双方中的某一方过于亢盛的病理变化,属“邪气盛则实”的实性病机。

1阳偏胜

含义: 阳偏胜,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气病理性偏盛、机能亢奋、机体反应性增强、热量过剩的病理变化。

病机特点: 一般而言,其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证。

原因:

①形成阳偏胜的原因,多由于感受温热阳邪,或虽感受阴邪而从阳化热;

②也可由于情志内伤,五志过极而化火;

③或因气滞、血瘀、食积等郁而化热所致。

特点: 阳气具有温煦、推动、兴奋等作用,阳气的病理性亢盛,则以热、动、燥为其特点,故阳气偏胜可见壮热、烦渴、面红、目赤、尿黄、便干、苔黄、脉数等症。

2阴偏胜

含义: 阴偏胜,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病理性偏盛、机能抑制、热量耗伤过多的病理变化。

病机特点: 一般地说,其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盛而阳未虚的实寒证。

原因: 多由于感受寒湿阴邪,或过食冷,寒邪中阻等,导致机体内阴气的病理性亢盛。

特点: 阴气具有凉润、抑制、宁静等作用,阴气的病理性亢盛以寒、静、湿为其特点,如形寒肢冷、蜷卧、舌淡而润、脉迟等,即是阴气偏盛的具体表现。

(二)阴阳偏衰

含义: 阴阳偏衰,指人体阴阳二气中某一方虚衰不足的病理状态,属于“精气夺则虚”的虚性病机。

1阳偏衰

含义: 阳偏衰,即阳虚,指机体阳气虚损,温煦、推动、兴奋等作用减退,出现机能减退或衰弱,代谢减缓,产热不足的病理变化。

病机特点: 一般面言,其病机特点多表现为机体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气相对偏亢的虚寒证。

原因: 形成阳虚的主要原因,多是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劳倦内伤,或久病损耗阳气。

特点:

①人体阳气虚衰,突出地表现为温煦、推动和兴奋功能减退。

②由于阳气的温煦功能减弱,人体热量不足,难以温暖全身而出现寒象,可见畏寒肢冷等症,即“阳虚则寒”。

③由于阳气的推动作用不足,经络、脏腑等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也因之而减退,加之温煦不足,则血液凝滞,津液停滞而成水湿痰饮。

④由于兴奋作用减弱,可见精神萎靡,喜静等症。

⑤阳偏衰虽也可见到面色晄白、畏寒肢冷、脘腹冷痛、舌淡、脉迟等寒象,但还有喜静蜷卧、脉微细等虚象。

注意:

①阳气不足可发于五脏六腑,如心阳、脾阳和肾阳等,皆可出现虚衰病变,但一般以肾阳虚衰最为重要。

②肾阳为人身诸阳之本,所以肾阳虚衰在阳气偏衰的病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2阴偏衰

含义: 阴偏衰,即阴虚,指机体阴气不足,凉润、宁静、抑制等功能减退,出现代谢相对增快,机能虚性亢奋,产热相对增多的病理变化。

病机特点: 一般地说,其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气不足,阴不制阳,阳气相对偏盛的虚热证。

特点: 阴气虚衰,主要表现为凉润、抑制与宁静的功能减退;阴不能制约阳,阳气相对偏亢,从而形成阴虚内热、阴虚火旺和阴虚阳亢等多种病变,表现出虚热及虚性亢奋的症状,如低热、五心烦热、骨蒸潮热、面红升火、消瘦、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等,即所谓“阴虚则热”。

注意:

①阴气不足可见于五脏六腑,如肺阴、脾阴、胃阴、心阴、肝阴和肾阴皆可发生亏虚的病变,但一般以肾阴亏虚为主。

②肾阴为人身诸阴之本,所以肾阴不足在阴偏衰的病机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三)阴阳互损

含义: 阴阳互损,指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到相对的另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理变化。

原因: 此是在阴阳偏衰的基础上,由于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失调所呈现出的病理变化。

注意: 由于肾阴肾阳,为全身阴气、阳气的根本,

所谓“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

因此,当脏腑的阳气或阴气虚损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损及肾阴、肾阳。无论阴虚或阳虚,多在损及肾之阴阳及肾本身阴阳失调的情况下,才易发生阳损及阴或阴损及阳的阴阳互损病理变化。

1阴损及阳

含义: 阴损及阳指由于阴气亏损,累及阳气生化不足,或阳气无所依附而耗散,从而在阴虚的基础上又出现了阳虚,进而形成了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

2阳损及阴

含义: 阳损及阴指由于阳气虚损,无阳则阴无以生,从而在阳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阴虚,形成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的病理变化。

(四)阴阳格拒

含义: 阴阳格拒,是在阴阳偏盛基础上由阴阳双方相互排斥而出现寒热真假病变的一类病机,包括阴盛格阳和阳盛格阴两方面。

原因: 阴阳格拒的机理,在于阴阳双方的对立排斥,即阴或阳的一方偏盛至极,壅遏于内,将另一方排斥格拒于外,迫使阴阳之间不相维系,从而出现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的复杂病变。

1阴盛格阳

含义: 又称格阳,指阴气偏盛至极,壅闭于里,寒胜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的一种病理变化。

别称: “真寒假热”

2阳盛格阴

含义: 又称格阴,指阳气偏盛至极,深伏于里,热盛于内,排斥阴气于外的一种病理变化。

别称: “真热假寒”

注意:

(1)格拒产生的根由: 阴阳对立

(2)格局产生的机制: 一方偏盛至极或偏衰至极,以致阴阳双方盛衰悬殊,盛者强势而居于内,衰者力薄而被拒迫于外,从而形成格拒之势。

(3)格拒产生的关键: 阴阳格拒的关键在于阳气的盛衰,病机性质有虚实之分。阴盛格阳,责之于阳气衰惫,阴寒内生则盛极;阳盛格阴责之于邪热炽盛,阳气郁闭于内而失与外达。

(4)格拒的结果: 阴阳不相维系,即盛者将另一方拒斥于外而不能入内,或阴不能入里,或阳不能归原,阴阳不能相互维系。

(5)格拒的特点: 盛于内者为疾病的主导,是本质;被逼于外的一方所呈现的是一种假象,不能反映内盛者的性质,由此产生寒热真假。

(6)临床鉴别要点: 以表现于内部、中心的症状为准,为真;肢末、外部的症状可能是假象,故胸腹的冷热是辨别寒热真假的关键。

(五)阴阳亡失

含义: 阴阳的亡失,包括亡阴和阳两类,指机体的阴气或阳气突然大量地亡失,导致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变化。

1亡

含义: 亡,指机体的阳气发生突然大量脱失,而致全身机能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变化。

原因:

①亡多由于邪气太盛,正不敌邪,阳气突然脱失所致;

②也可因汗出过多,吐泻无度,津液过耗,气随津脱,阳气外脱;

③或由于素体阳虚,劳伤过度,阳气消耗过多所致;

④亦可因慢性疾病,长期大量耗散阳气,终至阳气亏损殆尽,而出现亡。

病理表现: 阳气暴脱,多见冷汗淋漓、心悸气喘、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畏寒蜷卧、精神萎靡、脉微欲绝等生命垂危的临床征象。

2亡阴

含义: 亡阴,指由于机体阴气发生突然大量消耗或丢失,而致全身机能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变化。

原因:

①亡阴多由于热邪炽盛,或邪热久留,大量耗伤阴气,煎灼津液,或逼迫津液大量外泄而为汗,以致阴气随之大量消耗而突然脱失;

②也可由于长期大量耗损津液和阴气,日久导致亡阴者。

病理表现: 阴气脱失,多见手足虽温而大汗不止、烦躁不安、心悸气喘、体倦无力、脉数疾躁动等危重征象。

注意: 由于机体的阴和阳存在着互根互用的关系,阴亡则阳无所依附而散越,阳亡则阴无以化生而耗竭,故亡阴可以迅速导致亡,亡也可继而出现亡阴,最终导致“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生命活动终止而死亡。

知阴阳、辩百病,今天叫你诊断阴阳,是阴虚是阳虚,一看便知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