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中的修炼之人死后,但元神不灭,这元神指的是什么呀?是不是魂魄呢?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道教中的修炼之人死后,但元神不灭,这元神指的是什么呀?是不是魂魄呢?,第1张

魂魄是元神的变现,是受了「污染」而变化出来的。元神如镜子,魂魄如镜中幻影。 元神就是「真我」,魂魄就是「假我」。

下面有一首诗,可能让你比较深刻的认识魂魄与元神之间的关系:

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身心观的重要构成部分,魂魄的概念一直伴随着中医中药及传统修行学而存在,这也给很多初接触黄老之学、中医学的学生及爱好者造成困扰,究竟何为三魂?哪个又是七魄呢?

其实三魂七魄可以说是中华传统文化视野下的人体生长、发育、疾病发生相关信息统合而成的运转模型,其中又以阴阳二分法作出对比性认知,三魂属于阳,七魄属于阴。

从概念分类来说,阳指的是三魂属于意识认知等能量范畴,而阴则说明七魄属于气血循环、新陈代谢等物质范畴。三魂七魄综合起来,就是一个基于人的魂神魄意志信息构建而成的系统模型。

一、起源

魂魄的概念早在春秋末年的《左传》中既有记载: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心之精爽,是谓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

《昭公七年》:“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用物精多,则魂魄强。是以有精爽,至于神明。”

可见早在春秋时期,已经广泛存在较为系统的魂魄认知观念,而且也存在基于魂魄认知观念而衍生的使“魂魄强”“有精爽”“至于神明”的魂魄锻炼认知。

在经典《黄帝内经》中,对于魂魄甚至拓展更多的魂神魄意志体系,则有着更为丰富的阐述。

《灵枢·本神》言:“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灵枢·天年》曰:“血气已知,荣卫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这一段从人之生身的角度对神魂的产生进行了描述,父母两“精”相交互而生神,而后神又生魂,精又生魄。

葛洪在《抱朴子》中说:“人无贤愚,皆知己身有魂魄,魂魄分去则人病,尽去则人死。”

所以魂魄不仅是生身之根,也是养命之本。

在道家经典《云笈七签》中,对魂魄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明确划分:“夫人身有三魂,一名胎光,太清阳和之气也;一名爽灵,阴气之变也;一名幽精,阴气之杂也。若阴气制阳,则人心不清净;阴杂之气,则人心昏暗,神气阙少,肾气不续,脾胃五脉不通,四大疾病系体,大期至焉。旦夕常为,尸卧之形将奄忽而谢,得不伤哉?”

“乐人之死,皆魄之性;欲人之败,皆魄之病。……其第一魄名尸狗,其第二魄名伏矢,其第三魄名雀阴,其第四魄名吞贼,其第五魄名非毒,其第六魄名除秽,其第七魄名臭肺。……此皆七魄之名也,身中之浊鬼也。”

在道家的修炼认知中,对魂魄体系进行了细化,也更进一步描述了魂魄与五脏之间的的交互关系。

如果仅仅是这些记载的话,人看起来还是比较迷糊,难以明确三魂七魄到底是什么,因为真正的关于三魂的认知还是在传承的心传口授和自身的修证之中。

二、三魂、七魄的分类模式

唐《孔颖达疏》:“魂魄,神灵之名,本从形气而有;形气既殊,魂魄各异。附形之灵为魄,附气之神为魂也。附形之灵者,谓初生之时,耳目心识、手足运动、啼呼为声,此则魄之灵也;附所气之神者,谓精神性识渐有所知,此则附气之神也。”

汪蕴谷《杂症会心录》言:“人之形骸,魄也。形骸而动,亦魄也。梦寐变幻,魂也。聪慧灵通,神也。分而言之,气足则生魂,魂为阳神,精足则生魄,魄为阴神。合而言之,精气交,魂魄聚。其中藏有真神焉,主于心,聪明知觉者也。若精神衰,魂魄弱,真神渐昏。”

由以上内容可见,“三魂七魄”都可以认为是人先天之“神”的一部分,而他们共同组成了一个意识与肉身交互的“运转系统”,其中肉身形骸由精而生,属阴,为魄,精神意识因气而生,属阳,为魂。(汪蕴谷对魂的定义中涵盖的实际上是爽灵与幽精,将胎光划分到了“神”的部分。)

"神"从产生顺序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精、神、魂、魄,是"父母之精"相搏后直接产生,与意识、感觉、反射等有关,为"神之灵";第二层次为意、志、思、虑、智,是精神魂魄在"心"的"任知万物"基础上,不断记忆、强化、忖度、思虑、谋划,不断认知事物及思维深化的过程,为"神之用";第三层次为情、欲、好、愿,是万物、社会、文化的认知上"心性之动"的产物,是情绪、情感、需求范畴,为"神之别用"。"神"系统活动是以"神"为基础演变形成,包含生命力、精神、意识、认知等多个内容。1

三魂属于阳,七魄属于阴,从概念分类来说,这样的阳指的是三魂属于意识认知等能量范畴,而阴则说明七魄属于气血循环、新陈代谢等物质范畴。三魂七魄综合起来,就是一个基于人的魂神魄意志信息构建而成的系统模型。

这个模型中的信息只覆盖精神信息也有肉体的信息——七魄。

在《杂症会心录》中提到的精气魂魄交聚而“神”现,神现则“聪明知觉”,听着是不是有点熟悉,这其实也就是我们之前讲过的丹道修行中“性光萌发”“元神清明”的状态。

三魂中胎光、爽灵、幽精又可以阴阳化而为三。

胎光是其中阳性的部分,也是传统道家修炼丹道炼为纯阳的体现。胎光其实也可以认为是元始祖炁,为万物之中都具备的介于能量和意识之间的本源属性,生命意识产生的源头,三魂对应三光,这里对应的是天罡。

幽精三魂中阴气最驳杂的部分,也就是道家修炼丹道中讲到通阴的阴神。意识的坤阴门户其实也是幽精为主导的状态,幽精主睡梦和情欲,睡梦时幽精常常离身,不断地沟通自身记忆和外界信息,所以能加工出各种光怪陆离但是又异常真实的梦境。通灵常用的也是幽精,所以经常会有感觉有外界信息进入自己的大脑,其实就是幽精在不断地沟通,幽精对应的是三光中的太阴。

爽灵则是阴阳交变的部分,也就是日常生活中认知的自我,爽灵对应的是耳目思辨,爽灵在阳气支配的时候,就会体现出神清气爽,思维敏捷的状态,而如果阴气反制阳气,则会情绪用事,内心烦躁,甚至神昏疯癫,爽灵对应的是三光中的太阳。

道经中有三魂属于肝神的说法,这实际是肝在天人感应中对应的是生气的转化,肝气属阳,轻清上升,虽然三魂中也分出阴阳,但是总体是趋向阳,三魂得阳就会壮大。

《灵枢·本神》亦言:“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妄不精,不精则不正,当人阴缩而挛筋,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夭,死于秋。”

而七魄则对应人体的系统和七情,臭肺是肺部呼吸系统的功能缩影,同时对应悲的情绪;除秽对应人体的泌尿系统,也是惊的情绪缩影;雀阴对应人体的生殖系统,同时也对应恐的情绪;伏矢对应人体的大肠系统,也是思的情绪体现;吞贼对应人体的消化和免疫系统,也是忧的情绪体现;非毒对应人体的肝胆排毒系统,对应的情绪是怒;尸狗对应人体的心与脑血管循环,对应的情绪是喜。

这个关于魂魄系统也与中医中的“五神”学说相对应,中医“五神”学说认为,个体的本能、潜意识是疾病发生的本源。本能产生了机体的认知与个性,认知与个性又影响了个体的心理状态,不同的心理精神状 态导致疾病按着不同的方向发展。2

三、魂魄作用与修行

人之所以能出现一些预知和预判的能力,包括做预知梦等等,其实是幽精的沟通作用和爽灵的思辨作用在胎光的控制之下得到平衡,因为幽精只是不断沟通,每个人晚上都会做很多个梦,但是记住的是经过爽灵思辨过的有印象的,如果胎光的平衡能力很强,爽灵就会体现出很强的对事物因果发展的推断能力,幽精也会出现对较可能因果信息成像的能力,两者一相加,就可以产生所谓的预知等特异能力,所有的法门都是为了训练这种方式。

因为同属于阴,七魄与三魂中的幽精最容易相互作用,因为幽精是意识中阴气驳杂的部分,七魄又是脏腑气血阴气驳杂的表现,所以七魄经常显化成七情,扰乱三魂,这样就形成道门经常说的三尸虫或者三尸神,其实也就是七魄本来没有自主的运作规律,但是一旦跟幽精配合,就好像身体的脏腑气血产生了意识,要慢慢剥掉人的阳气,同时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梦境产生。

在生理方面认为常梦(生理性质的梦)的发生与气(魂魄)、津血、心神有关;在病理方面,认为坏梦(病理性质的梦)的发生与外邪扰乱营卫和内里气虚不充有关。根据坏梦产生的不同原因,将坏梦进一步分为由外因引起的盛梦和不足梦,由内因引起的妄梦和迷梦,根据坏梦的两个临证特点即外邪侵*脏腑、扰动营卫形成营卫不和之证及五脏内里不充、少气气虚、津血难生形成气阴两虚之证,总结出"调和营卫""补气生阴"基本治则。3

随着魂魄不安不合,人身也会出现各种问题,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有载:

“邪哭使魂魄不安者,魂魄妄行,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载:“有人卧则有身外有身,一样无别,但不语,盖人卧则魂归于肝,此由肝虚邪袭,魂不归舍,病名离魂。用人参、……水一盏,煎半盏,调飞过朱砂末一钱,睡时服,一夜一服,三夜后,真者气爽,假者即化矣。"

清代鲍相敖《重订验方新编》中也有离魂症的记载:“忽有人影,与己随行作卧,多则成形,与己无异。用党参五钱(脉有力者用人参一钱,或用高丽参三钱亦可),……各三钱,煎服数剂,形影不见。”

而道门的修行,就是要从三魂入手,反制七魄,一旦掌握了三魂的控制权,就可以用三魂去炼七魄,这叫做以魂索魄,以魂炼魄,而进入到炼魄的状态,就是不断地获得身体的主导权,比如可以控制心跳、控制排泄、控制肠胃蠕动、控制身体愈合速度等等。这个阶段就属于杀三虫,除三尸,炼化形体。这是道门独有的身心一体观念,独有的修炼系统,而不是像现在与佛门甚至灵修差别不大的出元神躲因果的修炼方式。

吕祖《敲爻歌》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但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

参考文献:

[1]莫慧,周跃芳,王挺,何苗论《黄帝内经》“神”的三层次[J]中医学报,2021,36(05):952-955

[2]王静, 滕晶 基于中医"五神"学说探析郁闷不舒状态之病机[J] 吉林中医药, 2014, 34(8):763-764

[3]王秋月,牟宗毅,张茂云基于《黄帝内经》探究“梦”的发生机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1,27(02):195-198+214

转自知乎

设定。

最正统的无疑是炼精化气,练气化神,炼神返虚,炼虚合道 这是古籍中流传下来的,现在的网络写手自然不敢乱改,只有照抄的份。这类修炼方法大多应用在那些东方色彩很强的小说里,作者也要对自己的情节文笔把握能力有着足够的自信。因为只有区区几个等级,显然实力划分比那些动辄十几二十级的要难得多。

像飘渺里面大多就是作者自己的一些发挥,但也正因此,飘渺成了近代修真小说的开山奠基之作,1旋照2开光3融合4心动5灵寂6元婴7出窍8分神9合体10渡劫11⑴大乘⑵散仙 12仙人13金仙14洞仙 (罗天上仙)(天君)—按实力的称号 (另外还有一些古老的修仙者-古仙人) 15始隐者 16偏神17大神18主神19天神20古神21天尊 这些东西用着爱怎么改怎么改,看哪个名字顺眼就抽出来用就好了。但元婴期是一个很关键的时期,还是不要乱设定的好。

另外假如你要写书的话,建议去找道教的书籍看看,毕竟还是要有一些真东西才让人觉得不会太肤浅。

光凭大家回答的这些东西你是绝对不可能写出来的,最起码一定要去好好研读一两本小说。设定比较权威的有《飘渺之旅》《凡人修仙传》《佛本是道》,希望你早日成功……

额,没想到又多了新问题了,继续完善答案:

其实现在构架中国神话体系的几本书主要是《西游记》《山海经》《封神演义》

,山海经应该比较好用,因为就是列举了一些地名怪物名,附加几句介绍。西游记一般没人用了,因为实在是太深入人心,除非像是徐公子胜治这种大神才用的游刃有余。封神演义貌似是洪荒类的小说用的比较多……

道德经可以去看看,里面的话语挺玄的,可以作为一些心法口诀

佛教建议看看有关密宗的一些知识,因为确实相当吸引人。各种明王佛母佛陀法王等为玄幻小说提供了极大地发挥空间。

七情六欲,七情是指喜、怒、哀、惧、爱、恶、欲的感情表现或心理运动;六欲是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的生理需求或愿望。前面只讲了一下贪为欲望一种,现在暂时再多说一点,六欲我说四种吧,贪,嗔,正,邪,不要拿外面的六欲来比较,我是综合前人和个人感悟得出来的,控制好贪前面讲了就是地仙修为,控制好贪,嗔两念就是天仙修为,之后就是金仙等,其实我早就有这个概念了,今天才说,觉得有道理的就听,不信的就自便!

道也修心,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控制自我三个阶段,其中贪,嗔对应人魂,正,邪对应地魂,当然还有天魂!

 修炼即是修魂魄也,而控制魂魄的是元神,在这个过程中会使元神不断增强!捐去三纲五常,绝去七情六欲,费其半菽,如失金珠,拔其一毛,有关痛痒。 ★清·钱泳《履园丛话·臆论·五福》

  七情为 喜,悲,忧,欲,爱,憎,惧,前面已经讲了有情无欲,不是没有欲,而是控制欲望,有情不是放纵!七情对应七魄,这个不是很重要,道家讲了很多七魄的名称,我解释下个人认为七情的含义,喜为高兴快乐,悲为痛苦伤心,忧为牵挂担忧,欲为最本能最原始的欲望,后面三种就不说了!

不管大家学的是什么修炼方法控制六欲与不放纵七情是根本,即四大皆空。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