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图书馆排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大学图书馆排名,第1张

大学图书馆排名:

1、四川大学图书馆

四川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896 年,是我国西南地区藏书规模最大的大学图书馆;馆舍总面积6,3100平方米;馆藏纸质文献550万余册,并拥有丰富的电子文献资源。拥有阅览座位9682个,其中包括6个多媒体阅览室。

2、浙江大学图书馆

全馆拥有馆舍5座,总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总阅览座位5282个。 图书馆馆藏丰富、门类齐全 ,藏书几乎覆盖所有学科领域,尤以机械工程及仪表、电力、电子科学与工程、化学化工、医学、农业、生物科学、地方文献、敦煌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收藏较具特色。

3、山东大学图书馆

目前馆藏文献307万多册,其中,外文书刊37万余册,中外文期刊15000种。在山东大学图书馆馆藏中,古籍善本占有重要地位

现有古籍22万余册,其中珍善本数万册,金石拓片尤为丰富,特别是本馆收藏的书目文献在全国有较大影响,易学文献、线装古籍、明清版本的州府地方颇具特色。

TOP1:四川大学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896 年,是我国西南地区藏书规模最大的大学图书馆;馆舍总面积6,3100平方米;馆藏纸质文献550万余册,并拥有丰富的电子文献资源。拥有阅览座位9682个,其中包括6个多媒体阅览室。TOP2:浙江大学图书馆全馆拥有馆舍5座,总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总阅览座位5282个。 图书馆馆藏丰富、门类齐全 ,藏书几乎覆盖所有学科领域,尤以机械工程及仪表、电力、电子科学与工程、化学化工、医学、农业、生物科学、地方文献、敦煌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收藏较具特色。TOP3:山东大学图书馆目前馆藏文献307万多册,其中,外文书刊37万余册,中外文期刊15000种。在山东大学图书馆馆藏中,古籍善本占有重要地位,现有古籍22万余册,其中珍善本数万册,金石拓片尤为丰富,特别是本馆收藏的书目文献在全国有较大影响,易学文献、线装古籍、明清版本的州府地方颇具特色。 TOP4:北京大学图书馆至2005年为止,拥有藏书600余万册。馆藏中以150万册中文古籍为世界瞩目,其中20万册5至18世纪的珍贵书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此外,外文善本、金石拓片、1949年前出版物的收藏均名列国内图书馆前茅,为研究家所珍视。TOP5:武汉大学图书馆至2005年底,馆藏文献资源总量达704万册,其中印刷型文献571万余册,电子书刊132万余册,线装古籍20万册,有300多种收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各类报刊累计达到21478种。学科覆盖面广,遍及文、理、工、农、医等各个领域,其中尤以我校重点学科文献的收藏最为完整。TOP6:郑州大学图书馆图书馆现有各类图书资料 531万册。中外文报刊 18516 种,其中纸质报刊3516种,全文电子期刊 15000 种,另有 音像资料11119件。TOP7:西南大学图书馆馆舍面积约67万余平方米(含规划中的中心图书馆),拥有藏书438万余册,涵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多学科、多专业领域,其中尤以古籍善本、抗战文献资料及教育学、心理学、农业经济管理等藏书为特色,特别是抗战时期大后方出版物为海内外珍本。TOP8:吉林大学图书馆现有各类纸质书刊69246万册(截止2006年7月底)。在纸质图书中,有40万册古籍文献,其中6000余部为古籍善本。地方志与谱牒、古文字文献的收藏在高校图书馆中名列前茅。这些珍贵文献与亚细亚文库、满铁资料一起成为吉林大学图书馆的特色收藏。TOP9:南京大学图书馆至 2007 年底,总藏书量达到 49170 万册(含院系资料室)。馆藏古籍线装书近 40 万册,其中善本古籍有3000余种、 3 万余册。地方文献、古代目录学文献以及丛书的收藏已形成特色。古代地方志共收藏有 4000 余种,近4万册,在全国各大图书馆中处于领先地位。本馆收藏了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多个语种的期刊,尤以物理、生物、地学、数学为特色。1949年以前的中文社会科学书刊与自然科学收藏也比较丰富。 TOP10:中山大学图书馆至2007年12月,中山大学图书馆纸质馆藏总量达51975万册(件),其中,古籍图书近40万册;中文纸本期刊4396种;外文纸本期刊2142种;年新书刊资料增长量为15余万件。中文电子期刊23万余种;外文电子期刊23万余种;中文电子图书9098万册;外文电子图书311万多册;光盘及网络数据库300多种;多媒体光盘资源35000余片。

双峰书院,位于湖南湘乡(今属双峰)。原为义学,清乾隆十年(1745)知县张天如建。二十五年知县张董达改建为书院,以前有双峰山,故名。嘉庆二年(1797)重修。道光五年(1825)知县胡钧率邑人程大闾修讲堂、后斋。二十二年邑人黄道炳捐建文昌殿、东西斋各15间。同治二年(1853)增建文塔于书院对岸。从学者日众。八年曾国潢、程以敬、朱尧阶等扩建斋舍16间、厅堂3间,规制大备。罗泽南、王龙文等曾肄业其中。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校士馆,次年改为高等小学堂,蔡和森曾就读于此。1941年改为湘乡县初级中学。1951年始置双峰县时,与湘乡第二女子职业学校合并为双峰县一中。

衡峰叠嶂千层秀;

湘水潆波一派青。

清代吕南村题双峰书院

 

两派交流,好向此间寻活水;

双峰对峙,更从何处仰高山。

清代朱尧阶题双峰书院

东山书院

  东山书院,位于湖南茶陵。创建于元代,是宋末元初湖广影响最大的三家书院之一,也是湖南元代最大的私家书院。创建人陈仁子,字同甫,号古迂。是茶陵东山(今腰陂镇东山村)人,南宋咸淳十年(1274)中漕举第一名,授登士郎。五年后,南宋灭亡,元朝定鼎后,他屡拒朝廷征召,隐居东山,罄其家产,筑东山书院。此后聚众讲课授徒,著书立说、刻印图书。为元代著名私家刻书者之一,东山书院的刻书业为当时湖南第一家。东山书院是以刻印图书为主的书院,著名藏书家、学者叶德辉在《书林清话》中载:“(东山书院)有名为书院,实为私刻者。”东山书院又名陈氏古迁书院、陈氏家塾,以此名称刻印了大量图书。据历代诸家书目记载和现存传本统计:刻有《增补六臣注文选》六十卷、《梦溪笔谈》二十六卷、《文选补选》四十卷,《新刻续补文选纂注》十二卷、《牧莱脞语》二十卷、《二稿》八卷、《尹文子》二卷、《说苑》二十卷、《迂褚燕说》三十卷、《韵史》三百卷、《唐史卮言》三十卷、《叶十林诗话》三卷、《考古图》十卷等。其中《增补六臣注文选》为陈仁子校补,《尹文子》、《文选补遗》、《续文选补遗》、《迂褚燕说》、《韵史》、《唐史卮言》、《牧莱脞语》等系陈仁子编撰。《增补六臣注文选》、《文选补遗》、《牧莱脞语》、《唐史卮言》被清代的《匹库全书》辑录。东山书院刻印的图书印制精美,很有特色,纸张洁白有韧性,耐收藏,被历代藏书家视为珍品。多为历代朝廷内阁藏书,称之为“茶陵本”。如《梦溪笔谈》(东山书院刻本)自宫廷流落民间后,为清代著名藏书家汪士钟“艺芸精舍”珍藏秘本。嗣后散出,流落香港,为香港某收藏家所得。1965年,这位收藏家家道中落,要拍卖这部书和其它古籍善本。引起了学术界关注。这年11月,由周恩来总理批准,高价买回,由北京图书馆收藏。1975年12月,国家文物出版社影印出版了这部古籍图书,名为《元刊梦溪笔谈》。由此可见东山书院的刻本之珍贵。今存传世刻本在北京图书馆、北大图书馆和湖南、重庆、南京、浙江、河南以及台湾中央图书馆等大图书馆均有收藏。东山书院的图书刻印对后世影响深远。明、清两朝,茶陵私刻图书蔚然成风,成为当时湖南省三大刻书中心之一。即茶陵为全省私刻中心,长沙为全省官刻中心,宝靖为全省坊刻(商业性)中心。

万世纲常第;

六经道义门。

元代陈仁子题东山书院

 

 

观澜书院

  观澜书院,位于湖南武武冈(今属洞口)。原为清武冈州同知驻地。清嘉庆十三年(1808,一作道光二年)邑人贡生袁敏捐钱万缗创建。置田162亩,实为义学。光绪间湖南新政时期,受湘水校经书院、时务学堂影响,士绅陆孝达、王佐龙等将观澜与鳌山、峡江书院“一律改课实学”,课程分为经义、史事、时务、舆地、兵法、算学、方言、格致8门,因师资及经费关系,实开前5门课程。

千重山势撑文笔;

一派川流见道心。

唐守中题观澜书院

 

无隐亦无言,俯察仰视,百物四季皆道妙;

善学还善晤,静存动会,落花流水尽文章。

佚名题观澜书院

濂溪书院

  濂溪书院,位于湖南永明(今属江永)。原名宗元书院。明嘉靖中建于三元宫左,祀周敦颐。清康熙十四年(1675)知县侯绶重建,改名“濂溪”。二十二年教谕徐尊昆修葺,订学规16条,并置藏书,捐田亩。四十八年订《田租条议章程》,设总理、经管等管理院产。嘉庆二十二年(1817)知县杨耀曾重修。光堵十七年(1891)、二十六年两增学田。本县周兆龙、王明良、方正、周绍仪等曾为山长。清末废。有《濂溪书院惠政录》。

泉陵山高峰耸翠,潇湘水两派澄清,胜地共居游,论大局比衡岳洞庭,高高在上;

李式贞攮第英流,陈文肃匡时硕辅,乡贤宜效法,愿诸君把状元宰相,早早安排。

佚名题濂溪书院

其它主要书院简介

  明经书院 位于湖南茶陵火田乡。宋绍兴二年(1132)岳飞率部攻曹成至茶陵火田,邑人尹彦德“犒以牛酒”。飞以其为君长“当以一经教子”,乃书“一经堂”,并奏请国子生教其子弟。尹氏因建明经堂,同知李庆远荐蜀人端木贤掌教其中。淳熙初,孝宗赐御书“明经书院”额。尹伯正、尹仲正、尹申等皆受业其中,并成进士。元初建双忠祠,祀岳飞及宋末为国尽忠的族人尹谷。延祐间改为长生观,尹氏子弟仍肄业其中,明、清皆然。1958年长生观拆建为火田卫生院,旧址今为民房。

  濂溪书院 位于湖南道州(今属道县)城西。道州为理学家周敦颐故乡,后人因建书院,以其号为名。宋景定三年(1262)知州杨允恭奏诸理宗皇帝赐御书“道州濂溪书院”6字,“以旌道学之源”。次年,请李挺祖为“濂溪书院掌御书臣”,“辟台门而摹揭”,并拓地扩建,“凡祠宇、讲堂、斋舍咸新之”。既成,集诸生肄业其中,又作记告以兴学之旨:“国家之建书院,宸笔之表道州,岂徒为观美乎?岂使之传习文词为决科利禄计乎?盖欲成就人才,将以传斯道而济斯民也。”时设山长、斋长、主祠掌书院事务。元至正十九年(1359)山长欧诚能等重新祠宇。二十二年通判吴宥率山长戴世荣修葺,建有应门、濂溪祠、杨公祠、两庑、诚源堂、光风霁月堂、清远楼、爱莲亭、瞻德亭等。又援例以周氏子孙之贤能者,世为书院山长,“以奉专祠”。欧阳玄为作《重修濂溪书院记》,戒师生“师道自树”,“善人自期”,成为“真儒”。明弘治间知州方琼重建。正德、嘉靖间知府曹来旬、御史姚虞、知州王公接等均有修葺。万历间毁于火,二十年(1592)御史大夫李桢重建,捐置祭田,参政吴中传作记,辟异说而“崇正学”。明末毁。清顺治十三年(1656)知州高攀龙重修正祠、礼厅。康熙二十五年(1686)康熙帝赐御书“学达性天”额,三十年司马史修御碑亭。乾隆十六年(1751,一作六十年)署知州李永埰、嘉庆二年(1797)知州龙舜耕均有修葺。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校士馆。位于湖南邵阳。宋治平四年(1067)周敦颐(号濂溪)以永州通判摄邵州事,迁州学于东山。后历代均建祠并祀濂溪。元末废为东山寺。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参议杨逢春集诸生讲学其间,以“民居环列”,“遂迁僧众于别处”,三十一年改建为书院,名“东山”。有景濂堂、濂溪祠、会心室等,“日集诸生于景濂堂,教以习经读史。且讲明心性之学,所造士,本末皆可观”。崇祯末毁于兵火。清顺治十五年(1658)知府张惟养始复濂溪祠。康熙元年(1652)知县颜尧揆增修。“书院略有成规”。十一年,知府李益阳建讲堂等,“规制大备”,李又建希濂书院于东山。不久,并两书院为一,正式定名“濂溪”。然“无官师董治及置田膳养之法”。乾隆八年(1743)知县高应遴置学田382亩,收租谷603石。二十四年知府郑之侨重建,有三希、致道二堂,敦崇、实学二室,“进德”、“居业”二斋及濂溪祠、藏节楼、观澜阁等,“大观备矣”。又作《濂溪书院劝学篇》、《濂溪书院兴学编》等,大倡理学,以“明夫仁义礼智之性,以敦夫孝弟忠信之行”。后主讲如蒋载熹,余廷灿、邓显鹤等皆一代名师。咸丰九年(1859)毁于兵。

  凤山书院 位于湖南攸州(今属攸县)。元元贞二年(1295)邑人谭渊“以其里之士距州几二百里,庙学瞻仪讲肄之弗及”,乃创建书院。有讲堂名“明德”,燕居室奉孔子,东西序祀先贤,置田250亩以资廪膳费,凡里中之士皆得肄业其中。次年聘入元不仕之宋代进士黎桂肇任讲席,教诸生以德行为本,文艺为末,“善其相劝以扩充之,匿其自修以决去之”,谭氏“习闻理要”亦登坛讲学,大倡“理学节义之风”。“凤山”遂名闻遐迩,元末,江西吉安洪氏举族西迁以就书院。明代院废,崇祯间洪氏后人曾建金仙书院,“以继元之凤山”。

  东莱书院 位于湖南醴陵。原名莱山书院。相传宋代吕祖谦曾读书讲学于县境东冲铺简家村,后人因立书院祀之。元大德三年(1299)重修,宋渤作记,以倡其学。明正藩二年(1507)参议吴世忠迁至县署后,取吕氏之号,改名“东莱”。清顺治十七年(1660)知县张法孔重修。康熙二十年(1681)改为营署,书院遂废。

  儒林书院 位于湖南城步。其地“四山如屏,层环叠拱;一水涟漪,横练映带”,风景极佳。元皇庆二年(1313),武冈路总管延承直过此,叹其胜概,而惜其“未有申孝弟,明教化,以淑人心者”。绥宁苗族人杨再成因“捐己财,创建书室,招集团峒子弟,立师帅之”,并取其乡名名院。是为中国第一所苗族书院。有正殿、讲堂、门壁、斋庑、墙垣、厨湢,祀先师十哲,规制完备。时“冠带如云,弦歌盈耳,化其民为君子士大夫,易其俗为礼义廉耻”,实有“教成之效”。明弘治前,废为巡检司。万历三年(1595),知县元宗孔复建于隘头山。天启间废。

  浯溪书院 位于湖南祁阳。元(后)至元三年(1337)零陵尉曾圭命其子尧臣捐家资独建。规制宏伟,有大成殿、明伦堂、斋舍等,祀唐人元吉、颜真卿。割私田300亩,招多士肄业其中。元、明之际毁。明成化二十年(1484)中宫寺僧正禞募捐重建,副宪沈庆置田300亩以供经费。正德八年(1513)知府曹来旬游此,留有“朗读残灯夜,秋风共抑扬”诗句。嘉靖四年(1525)知府黄焯增建仰高亭。嘉靖末年废。清康熙七年(1668)知县王颐重建,然“书声寂寞樵歌杳”,已非教学之地。乾隆间废。同治元年(1862)知府杨翰再建,以为其退居之地。民国时邑人黄霦、唐茂栽等设经馆于此。1949年后,祁阳三中迁入,院舍改作女生宿舍。1984年原建筑全部拆除。

  紫溪书院 位于湖南东安。原名清溪书院。明嘉靖初知县陈祥麟改清溪寺而成。嘉靖中,知县吴允裕增建仰高轩,祀名宦乡贤。万历中,知县朱应辰改祀名宦乡贤于学宫,而奉周敦颐于院中,时“以例禁书院”,遂改为景濂精舍。置田产,年收租谷900斤。集诸生讲学其中,“县中文雅始盛”。后废。清康熙中守道朱士杰重建,改名濂溪书院,实为义学。后移建西门外。咸丰二年(1852)与创建于东门外的紫阳书院(祀朱熹)同毁于兵火。时院长周而溥合两院公费重建新院于城中,取名紫溪书院,自后兴学不断。本县罗澍昀等曾为院长。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小学堂。

  洣江书院 位于湖南茶陵。明弘治十七年(1504)知州林廷玉建于近狮口山地州学旁。有端教化、善风俗二坊,另有多贤祠、讲堂、吸秀亭及“主敬”、“行恕”、“修德”、“凝道”等四列号房,并撰记教诸生“由言语文字之末,钩深索赜,以求精微奥妙之理”。后废为民居。清乾隆六年(1741)知州张廷琛重建于南关内,有前后中3栋,计19间。置学田1468亩,年收租15685石,以供膏火。“举行修经明者为教学长”,招士子“日给其廪,月课其能,俾朝夕讲肄其中,养其心体,习其恭让”,“与其所可进,戒其所不率,务使人人复其性”。二十九年知州戴保豫改建于城南。三十七年知州陈廷柱谕令各都捐置田亩共600亩。五十九年知州王润迁建至西郊。嘉庆十三年(1808)知州鲍炳礼重建,有大厅、讲堂、御书楼、大成殿、院长室、崇道祠、斋舍等。道光二十九年(1849)监生周杨烈独力重修。咸丰八年(1858)知州刘如玉免征院田钱粮,并捐廉为奖赏之资。清代任山长者有长沙张启鹏、宁乡丁公路、本州尹学周、谭为坊等。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官立小学堂。今为茶陵一中。

  鳌山书院 位于湖南武冈。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同知蒙大赉改城内鳌山祠为文昌宫,“萃弟子之秀者为文会其中”。四十三年同知昌应时始拓建为书院。中建堂礼宋代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张栻“五先贤”,后为瞻云楼,左右号舍30楹。崇祯末毁。清乾隆十一年(1746)知州童广式重建于旧州学地,有大门、二门、讲堂、正谊堂、惜阴堂,及进德、日新、修业、时习4斋,集诸生肄业其中,“文风一变”。又“酌定条规教十则,并取先贤学规备载于编”,成《鳌山书院志》,“俾后之学者宗以为法”。二十六年州学复归旧址,知州席芬迁书院于岷藩府故址。嘉庆二年(1797)、十年、同治九年(1870)均有修葺。历任山长有新化欧阳瑞、邓瑔,罗廷滟、武冈夏陈常等。光绪二十四年(1898)受时务学堂影响,士绅陆孝达、王佐龙等将其与观澜、峡江等书院一律改课实学,拟分经义、史事、时务、舆地、兵法、算学、方言、格致8门课程,因师资及经费关系,实开前5门课士。位于湖南蓝山。原名宗濂书院。明万历元年(1573)知县郑之韶建于先农坛侧,为“萃群秀士”、“考德问业之地”。以蓝山“密迩濂溪周夫子之乡,流风余韵,足以使人兴起,私淑而渐染之”,故名。四年教谕张朝臣作记,戒诸生“借书院为名利之阶”。后废。清乾隆二十年(1755)知县李荣裕重建于东门外鳌山,改名“三蓝”。二十九年知县续相文改建。然“从未聘一山长,听邑人士假馆授徙,聚散无常”。五十六年知县史克信重建,有坊、门、讲堂、听事厅、过亭、燕室、培元阁、主敬、存诚二斋,计35间。请县学教官熊堂、汤礼秩“主其教,间尝临门而观”。五十八年改名“鳌山”。嘉庆初始专聘名宿主讲。道光二十二年(1842)成式南任主讲,一改“课八比试帖”之例,“日以子臣弟友诸大端”等“本原之学”教士。咸丰间增置田亩,并于十一年(1861)修《书院膏火志》。同治间仍以教谕、训导轮掌书院。光绪二十四年(1898)知县王兆涵始购藏书。二十八年改为小学堂。1927年原建筑拆毁。旧址今为县人武部家属宿舍。

  崇正书院 位于湖南宁远。明万历元年(1573)(一作四年),知县蔡光忧于士民多迷信佛教,其“去父母离宗族者,岁不知若干人,至于7-8岁之童,负美质堪读书者,父母又遣去投佛为徒,故读佛书者较于读儒书者为多”,因拆毁西门外胜因寺,而建书院,以“明圣学,端士习”,故名“崇正”。有讲堂、斋舍,可居60人。后圮废。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知县詹尔廉以城东舂陵书院(建于乾隆十九年)“规模狭隘”,“地近市喧”,移建于城西火神庙左,仍名“崇正”。次年,聘门生曹雁主讲,“生童踊跃从游,潜修者已大逾于昔时”。咸丰十年(1860),山长欧阳泽闿增建佳士园、百二十峰草堂。同治二年(1863),山长杨象绳刊《崇正书院制艺》。光绪中,杨宗恕主讲其间,严学规、增膏火,旬日一讲,反复于义利之辨,作《交警铎言》,《秀才说》示诸生,成就甚众。二十八年改为小学堂。1912年改为县立高级小学校。

  文昌书院 位于湖南祁阳。明万历十二年(1584)(一作十六年),在天马山南麓(前临湘江),邑人、铜仁太守邓球倡建文昌塔于江滨,并建书院于塔前,故名。有石坊、讲堂等。堂前置三祠,一祀文昌神,一祀周敦颐、程颢、程颐,一祀前代寓贤与乡先达名流。集诸生日讲课其中。天启间,邑人陈朝鼐“误信形家邪说,倡众毁塔,而书院亦废”。清康熙九年(1670),知县王颐建文昌阁于文昌塔废址,“并于阁后仍构书院为肄业所”。后以“踵增无人”,阁犹存而书院则为僧院。至乾隆十年(1745),知县陈大受重建文昌塔于原址,迁文昌阁于塔旁山阜。十四年,知县李映岱重建书院于新阁,有讲堂、大成殿、文昌祠、正谊堂、官厅、雨亭等建筑。二十七年,知县李莳订立《规制》,聘师、招生、考课等均有规定。诸生分为内肄业、外肄业、与课三类管理。道光二十年(1840),知县易学超重建,以祁阳古称永昌,改名“永昌”,并以“遵岳麓、白鹿之规,体紫阳、南轩之训,黜浮华而崇实学,敦孝友以重人伦”为宗旨,昌明道学,丕振人文。咸丰九年(1859),石达开军曾驻此。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小学堂,两年后改为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堂。1912年改称学校。1930年改为乡村师范学校。今为祁阳师范校址。

  资江书院 位于湖南新化。原名梅溪书院。清康熙四年(1665)知县于肖龙建于城隍庙左(今县政府),实为义学。乾隆十年(1745)知县张宗衡迁建于庙右。十七年知县戴高扩建学舍,增辟考棚。二十七年知县王业欲另建书院,未果。四十年知县黄九叙别建于考棚旁,讲堂名“正谊”,众人即以“正谊”为院名。嘉、道间多有修葺,道光十二年(1832)知县林联桂置学田160亩。二十七年邑人以院小难容诸生,请知县李寅庵建于城南梅树村承熙寺,改名“资江”,“讲堂斋庑,高朗宏敞”,并增田租1000石以供经费。山长有王恒斋、周之瑞、黄联俊、游昌豫、晏德孚、谢玉芝等,皆本县名宿,陈天华、曾继梧、游范程等皆受业其中,为佼佼者。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小学堂。旧址今为县城关第三小学。

  金城书院 位于湖南新宁。原名清泉书院,又称青泉书院。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知县牟国镇改城西北清泉庵而成。有学田206亩,年收租谷374石,乾隆二十年(1755)知县温元章迁建城西南莲潭之上,改名“金城”,未竟而卒。二十五年知县李腾渊继成,并建祠于后,祀周敦颐,命名“莲潭”。嘉庆十六年(1811)知县羊拱辰重修,改周子祠为文昌阁,遂改名“文昌”。道光二十九年(1849)毁于兵火。同治八年(1869)邑人重建于城东宝安寺求忠书院故址,复名“金城”。光绪十一年(1885)改革课程,专授经义、古文辞,生童正附课皆以10名为限。邵阳杨修职、益阳熊光珲等曾为山长。二十八年,改为小学堂。

  洣泉书院 位于湖南酃县(今炎陵县)。原名黄龙书院。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知县张瑶建于城西北。乾隆十九年(1754)知县周仕魁重修,并拨官田充实经费,改名“烈山”。嘉庆二年(1797)知县赵宗文增修斋舍,改名“洣泉”。道光五年(1825)知县沈道宽迁建至北门外校场坪,改名“酃湖”。同治二年(1863)邑绅万典璋迁回原址,复名“洣泉”。自后兴学不断,有学田272亩,年收租谷548石以供经费。山长有安仁周元和、宁乡王开琸等。清末改为第一高级小学堂。1928年3月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到酃县,为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驻地,是年秋被毁,后经修复办学。1968-1971年作为草命纪念地,按同治时书院原貌修复,并增建陈列馆。

  榜山书院 位于湖南新田。清雍正五年(1727)知县高岳建于县城北门内。乾隆六十年(1795)知县罗为孝、教谕张国藩改建于东门文昌阁后,有讲堂、斋舍、魁星楼等,祀文昌帝君。嘉庆十年(1805)知县张厚郿率邑绅增修。石门梅峰等曾为山长。清末废。

  白云书院 位于湖南城步。原为白石庵。清乾隆七年(1742)知县张方佳改作书院,“以圳苗俗”。有门楼、讲堂、书屋、斋舍、方亭、八角亭等。拨官田30余亩以作膏火,延名师课迪生童。嘉庆二十四、五年间(1819-1820)知县梁如钢、署知县施均重修,增辟后堂祀孔子,外建文昌阁、奎星楼。训导文运升作记,教诸生“敦诗说礼”,“佩实衔华”,以成“功臣名儒”。道光十四年(1834)知县戴鸿恩取青云直上之意改名为“青云”,并置田亩。至咸丰、同治间,学田增至599亩,收入分作束修膏火、馆课奖赏等费用。山长如长沙胡隶萼、华容吴中孚、宁乡程寿林、益阳段立敏、桃源文运升、本县萧燧等,皆一时名俊。“邻邑闻而负笈者”尝至数十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小学堂。三十一学堂迁至城内,院舍拆毁。今仅存遗址。

  虎溪书院 位于湖南绥宁。原名万峰书塾。清乾隆七年(1742)知县董琰建于虎溪山。十四年知县程际泰增修,置学田80余亩,因绥邑古为崇宁,遂改名“崇宁”。五十七年署知州叶鸣冈、嘉庆三年(1798)知县越宗文重修,五年知县李方谷改名“虎溪”。十五年署知县唐古特复名“崇宁”。道光八年(1828)知县林联桂、十年知县胡岩、咸丰二年(1852)知县黄淳熙、六年知县舒明皆有修葺。十年毁于兵。同治五年(1866)重建,仍改名“虎溪”。山长有广东吴川林联桂、本县吴醇等。清末废。

  连璧书院 位于湖南湘乡(今属娄底)。清乾隆十年(1745)知县张天如率邑绅彭华翥等倡建于望湘门之东,取庄子“以日月为连璧”之义,故名。每年仅支“学田修金20两,师生住斋者少”。嘉庆十八、九年(1813-1814)邑绅议移建,“以基地构讼”未果。二十一年知县李世经重修。道光四年(1824)知县胡钧率邑绅迁建于观化门左侧,有门堂、斋舍、藏书楼、大成殿等,“规模之大乃更十倍”于前。九年山长谢琇、二十三年邑人李仁棠、咸丰二年(1852)刘象履、七年李竹航、同治三年(1864)颜次豪等或捐田,或增修,计有学田251亩,钱2845千文,藏书万余册。

第一,四川大学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创建于1896年。它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大学图书道图书馆;该建筑总面积为63100平方米;图书馆纸质文献550多万册,电子文献资源丰富。它有9682个阅读座位,包括6个多媒体阅览室。

第二,浙江大学图书馆共有5栋建筑,总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拥有5282个阅读座位。图书馆藏书丰富,门类齐全,几乎涵盖所有学科,尤其是机械工程与仪器仪表、电力、电子科学与工程、化学与化工、医药、农业、生物科学、地方文献、敦煌研究、心理学等学科的藏书。

第三,山东大学图书馆现有藏书307多万册。在山东大学图书馆的藏书中,古籍善本占有重要地位。中国有22万多种古籍,包括数万种珍本,其中尤以金石拓片最为丰富。特别是该馆收藏的书目文献在全国范围内影响很大,其中的易学文献、线装书和明清版本的州府文献颇具特色。截至2005年,北京大学图书馆藏书超过600万册。藏书中有150万册中国古籍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其中20万册5至18世纪的珍贵书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此外,国内图书馆收藏的1949年以前的稀有外国书籍、石刻拓片和出版物都是国内最好的,受到研究者的珍爱。截至2005年底,武汉大学图书馆藏书704万册,其中印刷图书571万册,电子书刊132万册,线装书20万册,300多种收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元;有21,478种报纸和期刊。该学科涵盖的领域广泛,包括文学、科学、工程、农业和医学,其中重点学科文献的收集最为完整。

按书籍内容分类包括:天文类、地理类、方志类、史记类、农家类、法家类、杂家类、总集类、别集类、纪事类、谱录类、戏曲类、幼学类、编年类、金石类、时令类、小说类、政职类、奏议类、政书类、目录类、西洋类、风水堪舆、四柱命理、六爻八卦、择日择吉、手相面相、姓名测字、紫微七政、梅花易数、三元玄空、奇门遁甲、六壬太乙、铁板神数、占卜解卦、周易学术、儒家系列、佛教系列、道教系列、医学系列、武术系列、兵法系列、民间系列名家系列

市面上能找到的差不多有:

《龟斗解厄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金刚罩道术》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门步斗咒罡》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门宿生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教黄箓五院科仪》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教飘放莲灯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教预修预行正启》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雷霆启醮幡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

《道教雷门醮削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教随愿往生朝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阳醮科仪集成》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七册)

《道教金箓受生科仪》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金刀断索科仪》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遣送白虎科仪》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遣告符科仪》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教迎王母銮驾斋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赤凤髓》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课盆关报》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教诸品斋醮全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设坛主科》古本秘本易学道教书籍古籍

《道教解冤惘结科仪》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肄垂科仪》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教童初五相科仪》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禳关祭将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教禳关度煞科仪》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祭秽幡棺科仪》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神霄伏魔玉赦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祝由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祛文告符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教祈禳十八诰科仪》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祀供全科集》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百鬼图》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瘟醮年王八圣科仪》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田禾醮科仪》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6部)

《道教生神九大斋科仪》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珍本紫微斗数》古本秘本易学书籍古籍书籍

《道教玉枢镇静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玉帝正朝全集》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燃灯祈禳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教火铃诏赦科仪》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清微真经录》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河图朝天科仪》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

《道教河图三辰星象晚朝集》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水陆大斋科仪》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水炼度火琚篇》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水府三界召龙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正启三元科仪》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梵音斗科》秘本秘本道教道家古籍书籍

《道教朱陵饯驾》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朝元朝真礼斗》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星耋宝书》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教旮旯施食科仪》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旮旯斛食科仪》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无极真经》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4册)

《道教斗醮三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教文昌宝忏科仪》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敕破九狱》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教敕水禁坛》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教救苦提纲科仪》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挑饕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教投告上下元符简》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手抄残本》道教古本秘本

《道教恭迎诸神科仪》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开通纨道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教度人谢真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教度人清旦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教度人朝圣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教度人提纲下》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教度人提纲上》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教度人总早朝》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教度人建坛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教度人左案时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

《道教度人大斋经》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

《道教度人夕景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教度人右案时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度人午景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教度人保举四符》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

《道教对灵救苦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教太清章全集》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教太垌符箓》道教道术法术线装善本秘本

《道教太乙医科秘本》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太上秘笈》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大曜分事》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教大斋行符告简》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

《道教大放赦文》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教大开方隅》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教大品斋醮庭参九皇》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大品斋醮关告投文》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圆宗秘录》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圆皇密法》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四正四维生神朝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复

《道教四大归空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教受生迎库管科仪》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南斗炼度祝文》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

《道教华山秘诀》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十王鸿斋奉真集》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十王告简科仪》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

《道教医方杂症》线装秘本秘本医学书籍古籍

《道教北斗金玄羽章集》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关摄亡魂科仪》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修真锦身科集》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传度迎箓》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教九龙九皇科仪》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九转生神开坛圄》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九皇朝元夕科仪》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九炼返生科仪》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九天总正朝》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教丹罡誓水火朝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丹罡八镇朝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临坛驾停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教丰都秒斋案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

《道教中元大会全集》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上元大会庆灯朝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三皇广成甲子科仪》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复

《道教三景玉符科仪》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三官劾全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教三天门下女青诏书》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三十六趑解》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三元斋左案科仪》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三元斋右案科仪》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一炁生神晚朝科仪》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家隐遁一宗》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七册)

《道家镇压秘法》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家血湖科仪全集》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九册)

《道家功悑法录》道家道教道术古籍线装善本秘本

《道家列子冲虚真经》秘本秘本道教道家古籍书籍

《道家仙踪集》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七册)

《道传雷霆正朝》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传表章总朝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传血湖正朝》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传离明正朝》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传玄帝正朝》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传灵祖龙王正朝》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

《道传星主正朝》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传日月祀地正朝》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传文昌正朝》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传救苦正朝》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传接寿正朝》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传报恩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传报恩斋》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传川主杨泗正朝》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传和瘟正朝》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传南斗天曹正朝》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传北斗正朝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传九幽洞渊正朝》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轩辕秘籍》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解坛散结祭赏科仪》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观音关帝金木炳灵正朝》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茅山灵光道法秘本》道家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童限旮经》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秘传祝由秘笈》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五册)

《秘传圆光法道法》道家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神符秘术宝录》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祝圣沐浴赈济科仪》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秘传张天师法术宝录》道教道术法术线装善本秘本

《祈绸灯星灯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祈祷黠雷秘旨》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玄空养义》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玄母天尊道法秘笈》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灵宝道君珍本妙经》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测字秘传》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洪阳先生老子注解》秘本秘本道教道家古籍书籍

《治平宝鉴》道教古本秘本书籍民国

《民间法术合抄秘本》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放生天赦科仪》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张宫谕酌春堂集》秘本秘本道教道家祭文古籍书籍

《建坛安镇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建坛伏魔黠醮品奏纳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度人耋真清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言外中》秘本秘本道教道家古籍书籍

《清微黄箓科仪》秘本秘本道教道家古籍书籍

《灵驱解法》秘本道教法术道术理秘本

《安奉金经》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奏请玉札祝国仪文》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城隍禳蚁解启师判散》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土皇醮款五方启坛真文》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古本盲派命学》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古本推背图》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十种十王报恩转案》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北斗缪玉书》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勾嵝升天神书》道教道家古籍线装善本秘本

《八卦奇门密法》道家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先天言功掩禁扬幡礼斗》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元始南斗玄灵妙经》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佛门秘本坛经》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五灵玄科梵度科仪》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九皇大醮贪狼庆寿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九皇大醮禄存庆寿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九皇大醮破军庆寿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九皇大醮斗姆预祝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九皇大醮文曲庆寿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九皇大醮廉贞庆寿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九皇大醮同庆万寿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中斗龙神作灶经集》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东岳丰都北魁冥京全集》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下元大会解厄朝科仪》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上清金嘦清醮奏表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三洞法宝忏诰咒》秘本秘本道教道家古籍书籍

《万贔秘术》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家秘本星辰宝经》道家道术法术古籍善本秘本

《道家中和秘本》风水堪舆地理古籍线装善本秘本

《秘传犯收吓解灾集》邓松汉 道家法术古本秘本

《礼生祝文》道家古代风俗禁忌祭神鬼祭文古本书籍古籍

《和斗科》道公佬(道士)道家法术秘本秘本道公佬书籍

《鲁班全书》道家道教法术古籍善本秘本线装书

《石印本鲁班经》道家道教法术古籍善本秘本线装书

《鲁班小木经秘笈》道家道教法术古籍善本秘本线

《鲁班大木定国真经》道家道教法术古籍善本秘本

《鲁班秘书》道家道教法术古籍善本秘本线装书

《神鬼图鉴》道家道教法术古籍善本秘本线装书

《重刊董氏道德经集解》道家道教法术古籍善本秘本

《鲁班法咒》道家道教法术古籍善本秘本线装书

《李真仙真仙》道家道教法术古籍善本秘本线装书

《道法大手印》道家道教法术古籍善本秘本线装书

《石印辰州符咒大全》道家道教法术古籍善本秘本

《丧事祭礼科仪》道家道教法术古籍善本秘本线装书

还有一些道长出的书就不一一例举了

《六壬神课金口诀》,又称《大六壬金口诀》,简称金口诀,是六壬古籍中的经典版本。该书题署明代洞春道人真阳子辑;清代杨守一精阅,钟谷逸士熊大木校正,周敬弦重订。杨守一,周敬弦二人生平行实不详。原书作者不详,原序中说:“命谓述自孙膑…”,并且书中又有十余处提到孙膑,故有人认定为孙膑所作。余以为不然,其由有二:1、该书古籍善本中均未提及式占和式盘,说明该书是在舍式而用符号之后成书的,而这个时期是在秦汉之后。2、该书创作方式与孙膑时期述事行文的语法风格及与孙膑代表著作《孙膑兵法》的文风是截然不同的。由此可知该书作者非为孙膑,系后人托名或后人总结其思想言行等汇集成书。当然,也不排除圣贤多有述而不作之情形。由宋代祝秘撰、清代隐山房藏版光绪癸未春刊《六壬大占》收录之六壬兵机三十二占法中的游鲁都法、金凤战干歌、论贼盗方位等章节与《六壬神课金口诀》中所列相关章节相同,可见其同源。由此说明,此书内容在宋代就已经流传,或其时大抵已成书。

原书分上中下三卷。上卷首列入式歌解,及贵神、将神、合用神煞、应期合德、次客法、推行年法等章目;中卷为十二神将歌解、四位杂断歌、六十四课钤等章目,并将云霄赋、三才赋、光明经等诸篇穿插其中;下卷收射覆歌、游都鲁都歌、占捕逃亡、占临敌、交战章、论贼盗方位、论贼数目多少等章目;采辑颇为详备。

该书上卷专讲六壬神课金口诀的基本格式与法则。中卷、下卷专讲以课体各要件为主,分门别类阐明其法则的特性及变化的要领。其文多用诗、诀、歌、赋的形式表达,合辙押韵,便于记诵,利于临占应用。下卷所收颇多,天时、地理、人事无所不包。其中所收的《六十四课钤》,共六十四课,每课举例解说课体占断的方法与依据。将这些课体的见解汇集在一起,互相参照,对于课象的理解颇有帮助。六壬课表面虽不用周易象数体系,实际上却与易象相通。其天盘、地盘仿两仪,四课如四象,六十四种课体(各含本课卦名)则与《易经》的六十四卦相辉映,有异曲同工之妙,为他术所不及。

物质世界与众生世界之形成是以时间称为世,以空间称为界,由是知以时空定世界。故又以时空来定事体之成、住、毁、灭之理,以此作为易学研用之遍行之法。时间与空间的界定,使事物的发展规律相对确定。六壬神课金口诀是取立课时的年月日时来确定时间,再取地分确定空间,时间与空间确定完之后,再依法推断事理;这就是六壬神课金口诀所运用的时空定位法则,也是应用易学的最高法则。六壬神课金口诀的课体运用格式为:取地分,排十二将神、贵神,遁人元及神将干,立成一课。地分、将神、贵神、人元都有相对应的三才类事,依据其推衍方法来论断事体。六壬神课金口诀与其它壬派运用上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它的月将的换取是以节气换将,而非中气换将,这一点是需要特别注意的。三才之理者,人元代表天、地分代表地、神与将代表人。十二将,即亥为登明正月将,戌为河魁二月将,酉为从魁三月将,申为传送四月将,未为小吉五月将,午为胜光六月将,巳为太乙七月将,辰为天罡八月将,卯为太冲九月将,寅为功曹十月将,丑为大吉十一月将,子为神后十二月将。十二月将为时间之神,主月日辰。另有十二贵神主方位,前一螣蛇丁巳火,前二朱雀丙午火,前三六合乙卯木,前四勾陈戊辰土,前五青龙甲寅木,中央天乙贵神已丑土,后一天后癸亥水,后二太阴辛酉金,后三玄亥武壬子水,后四太常已未土,后五白虎庚申金,后六天空戊戌土。其应用方法中,除有常规课法外,还有次客法、连、阴、传、变、三干再遁等特殊课法。本书介绍了次客法及其功用,以利研习者于其中觅得方端。其它特殊法式在此不表。

六壬神课金口诀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传统文化可谓精大博深。其中涉及到阴阳五行的有“五行聚管”、“五行例断”、“四位内见五行”等;涉及到天文学的有“十二神”、“十二将”等;涉及到医学的有“占病疾”、“占五脏病候”等。

在文学方面,它使用了多种文学修辞方式。例如:1、对照——“二上克下主失物,二下克上动官词”《占失盗》;“我克他时宜战斗,他克我时不须攻”《金凤战干歌》。这种词语之间前递后接、相互映显的修辞方式,很富有表情达意、深化思想的作用。2、层递——“金口玄妙,入式幽微;能决有疑之事,先知未见之情。指方定位,神将成课体之机;验煞推元,吉凶妙鬼神之用。干神将位,当立贵贱尊卑;四象三才,须分高低上下”《三才赋》。这种逐层推进的修辞方式,把应用方法逐层深入地揭示出来,不但语言精炼,而且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3、排比——“四位纯阳,弟兄列雁;四位纯阴,姊妹成行”《金兰略》。在全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修辞方式是排比,不下二十余例。由于大量而巧妙的运用排比,从而使《六壬神课金口诀》语言节奏明快,和谐流畅,条理清晰,气势贯通。全书在文学创作上择歌、断、诗、赋、颂之精粹,堪称我国劳动人民的思想文化精华。总之,《六壬神课金口诀》在文学史上应当占有一定的历史地位,它在语言文学上的造诣和成就,对于后世无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它对中国传统军事理论的贡献。它遵循战国时期著名阴阳家董仲舒“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的原则,采用“抽象法”,从战略角度来论述军事问题。其在“游都鲁都歌”、“占捕逃亡”、“占临敌”、“交战章”、“论贼盗方位”、“论贼数目多少”等歌诀中,从出军时间、道路的选择,到应敌突变、实用地点、侦察敌情、选将防禁、攻城拔邑、士心向背等多个方面,作了详细的论述,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总结了我国历史上作战的经验,很有参考价值,是我国古代军事历史上的珍贵资料。它在军事上的意义,在今天仍然有着宝贵的借鉴作用和指导意义。值得欣慰的是,国家有关军事课题研究部门,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已经将六壬神课金口诀列为一个军事科研方向,用于在兵机作战方面的研究。这也是六壬神课金口诀作为应用易学在当代军事方面的一大贡献!而作为一种术数文化,它也因此得以名播海内外。该书军事思想理论框架若果于春秋时期产生,则它比色诺芬(前403一前355或354)的号称古希腊第一部军事理论专著《长征记》、罗马军事理论家弗龙廷(约35一约103)之《谋略例说》、韦格蒂乌斯之《军事简述》的成书时间还要早,并且有其独特新颖的体系。它在军事理论上的运用方式,是与它在哲学思想上充满着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密切联系的。在哲学领域内,它并没有自己完整的哲学体系,它的学术理论和运用基础是依取易学的理论框架。它在易学天地人三才之道、阴阳五行生克制化原理的基础上,型化了三才,并把干支理论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这是中国古代朴素哲学的具体运用体现。

《六壬神课金口诀》是六壬学中的一个经典版本,有“三式之精华”之美誉,揭示天时、地理、人事,内容博大精深。其在阴阳辩证、逻辑推理和五行生克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足见其在易学领域中之重要独特地位。它虽来自于术数,但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与传播有着巨大的作用,故而对它的研究与重视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为易学象数研究领域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研究方向,尤其是在易学对军事学的指导意义方面更为突出,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历史上有姬娘和韩女这两个人么?这是出现在话剧《商鞅》里的两个人物。

原回答内容 已由本人精简修缮,并大幅扩充

  卫鞅初为姬娘收养,后被魏国公孙痤收为家臣。为绝鞅之后顾,姬娘自盲双目,誓不再见鞅。后卫鞅虽名显当世,却终未能伴姬娘左右以报恩。

 韩女,青年卫鞅之红颜知己。其初为魏相公叔痤家妾,后为秦孝公庶夫人。鞅入秦,虽改革有功,却终不能再与所爱慕之人厮守。

  「姬娘、韩女」二人,罕见于小说戏剧,而未见载于史书。

 史上或确有其人,大抵因不值得记载、没必要记载,遂湮没历史长河。

 毕竟历朝史书 较少收录女性人物之生平与事迹,很多古代女性名人都被轻描淡写 甚至一笔带过。加之列国战乱、始皇焚书,以及历朝大小战乱,不少典籍保存至今,自是难上加难。

 历朝都不乏古籍善本失传,且其中不乏学术名著和大部头,如《连山》《归藏》《青囊书》《黄帝外经》《永乐大典》等,其或内容精深,或卷帙浩繁,可惜都散佚殆尽或所剩无几。此憾则憾矣,去者难回,往事弗追。

  《连山》《归藏》,夏商两朝之易学经籍也,地位曾比肩周朝之《周易》。

  《青囊书》亦称《青囊经》,东汉末华佗所著之医书也。华佗曾欲为曹操做开颅手术,所凭之医理医术,必见载于此书。奈何此书早佚,不然必振奋华夏之外科医学于千余年前也!

 按,华佗,约公元145~208年在世,迄今已近两千年矣。

 据资料,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并称「建安三神医」。其少时游学行医,足迹遍及皖、豫、鲁、苏等地,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擅外科,精于手术。并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晚年因被曹操怀疑,下狱拷问而死〔非下狱即死,而是历经一年多,待华佗将医书写成 并托付给狱卒,方才与世长辞〕。

 据前文「尤擅外科」四字,可知《青囊书》中 必有华佗总结的 关于当时外科医学的尖端成果。毕竟华佗发明过麻沸散和五禽戏,前者乃外科麻药鼻祖,惜已失传 ;后者是中医著名导引疗法之一。

 试想,中华外科医学,若果经千余载之发展历程,其理论与实践之造诣 必使近代西医望尘莫及,亦必使当世之西医汗颜矣。

 遥想美国国父华盛顿先生垂危之际,一度呼吸困难,身边医生束手无策,惟放血耳,更无药可依。那是在1799年12月,距今不过220年。 〖请参考篇末所附资料〗

 近代民国国父孙中山先生重病手术,主刀医生是哈佛博士、经验丰富的外科医师,奈何其竟操作失误〔具体细节请查阅资料〕,手术失败,孙先生不日病逝。弥留之际,孙先生强令家人及知情者 务必隐瞒其手术真相,以免舆论哗然,更务要力保方兴未艾之中国西医,使之不至于方才引进,即告夭折。

  《黄帝外经》,载上古外科医疗之经验、成法。一如《黄帝内经》载上古内科医疗之经验、成法。因此书成于华佗《青囊书》之前,且全书专论外科诊疗事宜,故其所涉外科内容之深都广度,或将在《青囊书》之上。

 曹操以狠辣多疑著称,且曾弑杀曹父故人吕伯奢一家〔此事存疑,或为各本虚构〕。华佗为曹操诊病,理应避其锋芒,华佗也确实如此行事。奈何命数不顺,其平生虽救济贫病于四海,却仍于晚年逢大难,被下狱而终。

  然观史书所载,推览华曹二人言行经过,盖非曹操之罪也,实华佗之失。华佗心怀天下苍生,有生之年欲云游四海以行医问诊。此间心迹,大可与丞相推心置腹,一表苦衷。操乃一世枭雄,未必不能明大义。

 再说丞相头疾,乃慢性发作。华佗可舍数月之光景 集训丞相御医,务使其人人精于用药、针灸,以备丞相疾发之苦。丞相或将欣慰甚,遂准华佗离开,以成其善行。故华佗需谋此双赢之策,方能继续四海行医,又保丞相不再畏疾发作,则何祸之有耶?且华佗一旦重获自由,则其著书乃至授徒诸事,便悉得保障。则其道法不怕不传,其术业亦后继无忧矣。

  故其若果为天下苍生谋,进退必求审慎稳妥,安能行史载之激进荒唐事耶?故愚推测,华佗之死,或另有蹊跷。只是时人迫于无奈,才封锁消息,临时编造个故事,以掩事实真相。史载此事,符合曹操本性,但于华佗处则说不通。

 且曹操初因「华佗欲归家照料夫人」一事被骗,虽怒但未有行动。后疾发再召华佗入宫,华佗竟挑战时人之心里耐受力,直言需开颅方可治愈。如此狂言,换作董卓、袁绍,则华佗必获罪问斩。然曹丞相在身边小人谗污暗谤之前提下,仍决定网开一面,虽觉其居心不良,仍只是「不敢再问诊于他」。而后华佗不知收敛以保身,竟当众奚落曹操,后者甚为恼怒,才将华佗下狱。下狱而未问斩,此已算忍让有加。

 故兹事观乎始末,都不应问罪于曹操。而华佗如此行事,亦不合常理,其究竟意欲何为,怕已成恒久之悬案、永世之谜团。

 史载华佗初为曹操诊治头痛,扎针服药,病症消失。曹操大喜,欲留华佗当侍医,期常伴左右,以备不时之需。华佗心怀天下苍生,拒辞不受,操令禁其足,不准其返。两月匆匆过,华佗再难忍受,遂以「夫人久病,需人照料」为由,请归乡里,并称「待夫人病愈,即来侍奉丞相」。曹操允,差人送其归。差人返禀,称华佗夫人生病是假,不愿侍奉丞相是真,曹操大怒。後操头痛又犯,召华佗。华佗诊后沉思,曰:「 丞相之病若欲根除,须先饮“麻沸散”,再剖开头骨,取出颅内风涎,方能彻底治愈。不然,则还会再犯。」

  操疑而未决,加之小人暗谤华佗,进献谗言,操便疑华佗居心不良,遂不敢再问诊于华佗。等华佗察知内情,索性当众将曹操奚落一通。曹操大怒,将华佗下狱。

  入狱后,华佗病,自觉获释无望,遂决意整理一生行医治病之经验,使启后学,兼利苍生。华佗狱中著书 计一年零三个月。书成,其病愈重。

 一日,有狱卒曰张明三者来探视,华佗取所著医书于枕下,含泪曰:汝常善待于我,我无以为报,此有所著医书一部,曰《青囊经》。此书载我一生行医所得,此赠予汝。汝若愿习学之,便可如我般治病救人。张明三听罢,感激涕流,稽颡叩拜,收下药书。张明三纳藏华佗著作,怕丞相闻讯怪罪,便连夜携书返家,请其妻暂代保管。

 华佗于狱中著书,尽述平生行医所得。书成,嘱一狱卒,唤张明三,为报其平素善待之恩,愿以此书相赠,请其务妥善保存!狱卒感其诚,连夜携书返家,请妻暂代保管。

  其送书未归,华佗逝世。操闻讯,甚惋惜,令厚葬。华佗逝,张明三悲甚,誓苦学医术,广济黎民,以慰华佗在天之灵。未几,张明三即负囊高歌,辞职返家。然方入家门,即大惊失色!其妻正在焚烧《青囊经》。张明三悲愤极,扑上去抢救,惜已晚,得剩半本残卷。明三怒斥其妻:尔缘何烧吾书?!

  其妻含泪曰:只欲让汝多活几日罢。汝未见那华佗 即因精医术而下狱死乎?

 明三慨然语曰:人行于世,上无以报国,下莫能济弱,纵百有余年又何益哉?

 其妻闻而触动,奈何书已焚坏,卷已残缺,悔之晚矣。

 虽原书仅存半部,张明三亦刻苦研读,后果成乡里名医。

   关于华盛顿总统之死

『 后来,克雷克和迪克起草了公开声明,向国人交代他们为总统治疗的全部过程,试图消除人们对他们有意治死总统的怀疑。但是,不论他们如何解释,在很长的时间里,学者们都认为放血治疗导致了总统的死亡。

 事实上,在最后的关头,迪克曾考虑用气管切开手术来解决呼吸困难问题,可是他没有做过此类手术,也不敢在国父身上做这个试验。

 莫伦斯认为,考虑到当时缺少麻醉药和抗菌剂,人们应该认识到在那种情况下,医生无论如何也无法救活华盛顿。

 然而,人们认为在当时的情况下,威廉·桑顿医生的办法是最可行的。他第二天才赶到,当时他看到的只是华盛顿的身体已经开始僵硬,于是他建议将还有一口气的华盛顿浸在冷水中,对他施行按摩,渐渐使他体温回升。然后,朝肺开个通道,用导管使他吸气。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