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怎么读?
“昭”读音是:zhāo
一、含义:
1明显;显著:~彰。~著。
2表明;显示:以~信守。
3姓。
二、组词:昭示、昭孝、昭星、昭德、泰昭 等。
三、笔画:竖、横折、横、横、横折钩、撇、竖、横折、横。
四、文言版《说文解字》: 昭, 日明也。从日召声。
五、白话版《说文解字》: 昭, 太阳朗照大地。字形采用“日”作边旁,“召”是形旁。
六、部首:日
七、五笔:JVKG
扩展资料
词语解释
1、昭雪:(使被诬陷冤枉的人)洗清(冤屈)。
艾青 《在浪尖上》诗:“一切政策必须落实,一切冤案必须昭雪。”
2、昭彰:明显;显著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三章六:“这一对暴发的大总统和副总统,昭彰的报应出现了。”
3、昭然:很明显的样子
鲁迅 《书信集·致姚克》:“是非曲直,昭然具在。”
4、光昭:彰明显扬,发扬光大;照耀
郭沫若 《天才与教育》:“我国历史上的 春秋 战国 时代,那时候天下的纷乱恐不输于我们现在了,然而它在我们的学艺史上却成为一个光昭百世的黄金时代。”
5、昭告:明白地告知
郭小川 《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诗:“野火却烧起来了!它用红色的火焰昭告世人。”
昭zhāo光明:昭明。昭昭
明显,显著:昭著。昭彰。昭布。昭雪
笔画数:9;部首:日;笔顺编号:251153251笔画顺序:竖折横横折撇竖折横
详解
昭_zhāo形同本义〖bright〗昭,日明也。
《说文》倬彼云汉,昭回于天。
《诗·大雅·云汉》青春受谢,白日昭只。
《楚辞·大招》又如:昭式;昭列;昭衍;昭亮;昭美彰明,显著〖clear;obvious〗所以昭炯戒。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又如:昭升;昭名;昭灼;昭明;昭速昭zhāo名光;亮光〖light〗倬彼云汉,昭回于天。
《诗·大雅·云汉》又如:昭回;昭耀;昭_古时宗法制度〖anorderinpatriarchalclansystem〗,宗庙次序,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之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方,称“穆”。又坟地葬位的左右次序也按此规定排列姓昭zhāo动显扬;显示〖show〗昭陛下圣明。
诸葛亮《出师表》又如:昭畅;昭文;昭武“_”另见zhào昭布zhāobù〖declarepublicly〗明文公布;公开晓喻昭布于世昭然zhāorán〖obvious〗明明白白,显而易见昭然若揭昭然若揭zhāorán-ruòjiē〖abundantlyclear〗昭然:明白的样子;揭:高举。《庄子·达生》:“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形容真相毕露,所有一切都已显现了出来读诗者,息众说之纷拿,仰光焰之万丈,而杜公真切深厚之旨,益昭然若揭焉。
清·吴棠《杜诗镜铨》序昭示zhāoshì〖makecleartoall〗明白地表示或宣布昭示后世昭雪zhāoxuě〖rehabilitate;exonerate;clearofunjustofenfoundedcharges〗洗雪冤屈,推翻诬陷不实之辞,恢复名誉平反昭雪昭雪之。
清·梁启超《谭嗣同传》昭彰zhāozhāng〖flagrant;evident;clear;manifest〗显而易见;深重;远扬丑行昭彰信义昭彰。
唐·李朝威《柳毅传》昭昭zhāozhāo〖bright〗∶明亮;光明昭昭有光,利行兵〖understand〗∶明白;清楚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老子》昭昭然白黑分类。
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worry〗∶形容有心事昭昭然为天下忧不足昭著zhāozhù〖obvious〗明显;显著彰明昭著
出处
[①][zhāo][《__》止遥切,平宵,章。]亦作“_1”。亦作“_2”。光;亮光。参见“昭回”。光明;明亮。明显;显著。清楚;明白。显扬;显示。帮助;开导。通“韶”。乐名。通“劭”。勤勉。参见“昭事”。古代宗庙制度,在始祖庙之左者为“昭”。又坟地葬位的左右次序亦如此。姓。春秋楚有昭奚恤。见《战国策·楚策一》。[②][zhào][《集_》之笑切,去笑,章。]通“照1”。照亮;照耀。
辰集上日字部昭;康熙笔画:9;页码:页493第22唐_止_切集___正_之_切,音招。_文日明也。_雅·__昭,_也。博雅明也。玉篇光也。__著也,_也。易·_卦君子以自昭明德。_·_典百姓昭明。_·大雅於昭于天
又_·王制天子七_,三昭三穆_太祖之_而七。又祭_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_父子、_近、_幼、_疏之序而__也。__明者_昭,次者_穆
又_·____昭_。_昭,_也。__以_生__,更息曰_
又姓。__策楚有昭奚恤。屈原·___三_之_,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
又集___切正__昭切,音韶。_中_穆,或作昭。佩_集_文自有_穆之字,以__昭,_借音耳。李祭酒涪____昭,改音韶,失之也
又集___正_止少切,音沼。_·__其___,其音昭昭。_文昭,之_反
又集_正_之笑切。照,或省作昭
又__叶蚩於切。前_·__受命之初,_功剖符。奕世弘_,爵土乃昭
又叶之由切。楚_·九章_沅湘之_兮,遂自忍而沈流。卒_身而_名兮,惜壅君之不昭。考_:〔爵士乃昭。〕_照前___原文,爵士改爵土。
卷七日部编号:4176昭,[止_切],日明也。从日召_。
“昭” 释义:
1光明 :~明。~~(a.明亮的样子,如“日月~~”;b.明白事理。如“贤者以其~~,使人~~”)。
2明显,显著 :~著。~彰。~布。~雪(揭明真情,洗清冤枉)。
“诏”释义: 告诉,告诫:为人父者,必能诏其子。
“钊”释义: 勉励。
钊[ zhāo ]
一、 基本解释
1 勉励。
2 远。
3 姓。
二、 详细解释
1动
(会意。从刀从金。表示用刀削金属。本义;磨损;削损)
2同本义
钊,刓也。--《说文》。承培元引经证例:"刓,…谓摩去器芒角也。"
3用勇气、精神或希望鼓舞〖某人〗;勉励
门沆砀,驾以猋。俯下士,无不钊。--明·宋濂《补雩坛祝舞歌辞》
4钊,中国古代的寓意是匕首之意
5钊,人名:李大钊(参与了以孙中山为首的辛亥革命)
三、相关词语
1词语 佐钊
全拼: zuǒ zhāo
释义: 犹言襄助。
2词语 钊文袋
全拼: zhāo wén dài
释义: 即招文袋。古代一种挂在腰带上装文件或财物的小袋子。
昭[zhāo]
一、基本解释
1 昭是形声字,日为形,召为声。
2 含义:光明。
3昭汉字字义为形容词,名词或动词。作形容词用时释义有彰明、显著,光明美好等意思。作名词有光、亮光,姓,古代国名等释义。作动词时显扬,显示的意思。常用词组有昭布,昭然,昭然若揭,昭示,昭雪,昭然,昭昭等。引申义:(昏暗中的)一抹亮色。(黑暗中的)明亮。说明:本字的造字技巧和"龆(tiáo)"、"轺"等字是一样的,前者为"引领齿",意为"引领恒齿生长";后者为"先导车"、"开道车",意为"引领贵宾车队进王宫"。"昭"就是"先导日光",负责引领一整天的日光,因此就是"晨曦")
二、组词及造句
1、昭著造句:这里混乱的运输系统曾经臭名昭著,现在市中心古老的雅典卫城附近已经建起了干净整洁的步行街,并且它们把这座城市里众多古老的遗迹连接在一起。
2、昭示造句:通俗的讲,布鲁克斯定律昭示了:项目的复杂度和通讯成本会以开发人数为基础,呈现平方指数的增长态势,而绩效则仅能直线上升。
3、昭雪造句:设在纽约市的“昭雪组织”进行的一项案例调查发现,目击证人认错人是在美国造成错判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
4、昭然造句:这些人和他们的指使者就这样昭然展示对宪法、法治,和对人类尊严的藐视。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民主国家,它当初的建国原则已荡然无存。
5、臭名昭著造句:这里混乱的运输系统曾经臭名昭著,现在市中心古老的雅典卫城附近已经建起了干净整洁的步行街,并且它们把这座城市里众多古老的遗迹连接在一起。
诏[ zhào ]
一、基本解释
1 告诉,告诫 :为人父者,必能~其子。
2 帝王所发的文书命令 :~书。~令。~谕。奉~。遗~。
二、组词及造句
1、诏书
造句:宋政府针对这一犯罪行为制定法律,颁布令、诏书进行严厉打击,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对被解救人员的安置工作。
2、诏事
造句:三十年诏事戈时代有昭襄王三十年(前277年)及始皇三十年(前217年)两种可能性,而以前者的可能性为大。
是 :谥号
谥号,为中国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此外,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一些邻近国家亦有使用。
根据对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的研究表明,迟至周穆王前后,给地位较高或较有身份的死者加以谥号的做法已比较多。古代除对帝王可以称呼其“谥号”外,称呼大臣、学者名流的“谥号”也是一种尊重的称呼;有些人的谥号由于经常被后人称呼,几乎成为他们的别名,如曾文正(曾国藩)、岳武穆(岳飞)、陶靖节(陶渊明)等。
后期,赐谥权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要取决于“圣裁”。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
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之文字。
所谓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吧。象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好字眼,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汉惠帝、晋惠帝都是没什么能力的,质帝、冲帝、少帝(后人称呼,不是正式的谥号)、废帝(后人称呼,不是正式的谥号)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厉、灵、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哀、思也不是好词,但还有点同情的意味,如果末帝(后人称呼,不是正式的谥号),另外孙权是个特例,他的谥号是大帝,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
谥号是周开始的,除了天子,诸侯、大臣也有谥号,但我这里是专讲皇帝天子的。秦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于是废了谥号,从他这个始皇帝开始,想传二世、三世以至无穷,可惜只传了二世。汉代开始又实行了。汉倡导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谥号都有个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献。汉献帝是他死去之后曹魏给他加的谥号,他做皇帝的时候没有这个叫法,三国的文艺片里在他做皇帝的时候就把他叫做献帝,那是胡说八道,难道献帝未卜先知,早就知道他会把皇位献出来?
按照周礼,天子七庙,也就是天子也只敬七代祖先,但有庙号就一代一代都保留着,没有庙号的,到了一定时间就“亲尽宜毁”,不再保留他的庙,而是把他的神主附在别的庙里。庙号就是祖啊宗啊的称呼,一般祖的档次比宗更高些。起初,有庙号的皇帝不多,例如两汉,刘邦是高祖,刘彻是世宗,刘询是中宗,刘秀是世祖等,不是每一个皇帝身后都有庙号。这个祖,和欧洲尊某皇帝为大帝一样,一定要有特殊的功绩才行,一般往往都是开国或者是有保全社稷大功,号称中兴的皇帝。但也有滥封的,曹魏时,曹操是太祖武皇帝,曹丕是世祖文皇帝,曹睿活着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自称烈祖明皇帝,很被后世嘲笑。
一般庙号叫高祖或太祖都是开国皇帝,如汉太祖刘邦(刘邦庙号是太祖,习惯称高祖)、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元太祖铁木真、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尔哈赤,叫世祖的往往是完成统一的,如世祖忽必烈、清世祖福临,刘秀也是靠自己重新建立一个王朝的,所以也是世祖,另外玄烨(爱新觉罗·玄烨,即康熙帝)被叫做圣祖,朱棣被叫成祖,也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
年号也不是一开始都有的,汉朝初期就没有,历史上第一个年号始自西元前140年,这一年是汉武帝建元元年。这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年号。皇帝一般都喜欢换年号,好事坏事都要换,有的几年换一次,偶有的一年要换几次,一般朴素务实的皇帝年号换得少,爱标新立异的年号换得多,比如唐太宗一直用贞观,玄宗也不大换,而武则天就特别喜欢改年号,一般年号是两个字的,她还用过四个字的。而南梁武帝萧衍亦使用过三字的年号。
对象官谥的资格西周东周的天子,各国诸侯,卿大夫及夫人有得谥资格;汉朝规定只有生前封侯者有得谥资格;唐朝规定职事官三品以上有得谥资格;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的谥号,则由其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称为私谥,与朝廷颁赐的不同。
分类有褒的美谥,怜的平谥,贬的恶谥三种。美谥如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好字眼;恶谥如厉、灵、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平谥如怀,悼,哀,闵,殇,有点同情的意味;另外孙权的谥号是“大皇帝”,比较特殊。由于恶谥是对死者的批评,这在古代是比较反感的事情。所以北宋做出规定:不立恶谥,只作美谥,平谥。 另外附上百科词条http://baikebaiducom/linkurl=4fr1lyzzYriOTFZ4cxJWW9c6v2NuZOb2KbFVX8Yglc4j8uN3HFKC9y9vlg-AyZJr
诗酒天涯 团队---黑色为您解答
=====为满意答案吧====
汉字“昭”和“通”,属于许慎“六书”造字方法中的形声。
昭,形容词,形声字,从日,召声。本义是明亮。许慎《说文解字》对“昭”字的解释是:日明也。从日召声,止遥切。
通,动词,形声字,从辵( chuò),甬( yǒng)声。本义是没有堵塞,可以通过。许慎《说文解字》解释说:通,达也,从辵甬声,他红切。
关于形声造字法,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解释说:“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形声字,顾名思义就是形体加上发音,形声字由义符(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意符表示意义,声符表示读音。“江、河”二字都是形声字,左边三点水是义符,右边的“工”和“可”是声符。
形声造字法限制少,可造性很强,而且结构形式非常简洁明晰,所以汉字中的形声字是占比重最大的一类。大部分形声字遵循“左形右声”的规律,此外也有左声右形、上形下声、上声下形、内形外声、外形内声的。
汉朝年号表
(西汉) 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始元、元凤、元平、本始、地节、元康、神爵、五凤、甘露、黄龙、初元、永光、建昭、竟宁、建始、河平、阳朔、鸿嘉、永始、元延、绥和、建平、元寿、元始、居摄、初始
(新)始建国、天凤、地皇
(西汉)更始
(东汉)建武、中元、永平、建初、元和、章和、永元、元兴、延平、永初、元初、永宁、建光、延光、永建、阳嘉、永和、汉安、建康、永嘉、本初、建和、和平、元嘉、永兴、永寿、延熹、永康、建宁、熹平、光和、中平、光熹、昭宁、永汉、中平、初平、兴平、建安、延康
三国年号表
三国
〔魏〕黄初、太和、青龙、景初、正始、嘉平、正元、甘露、景元、咸熙
〔蜀〕章武、建兴、延熙、景耀、炎兴
〔吴〕黄武、黄龙、嘉禾、赤乌、太元、神凤、建兴、五凤、太平、永安、元兴、甘露、宝鼎、建衡、凤凰、天、天玺、天纪
晋朝年号表
(西晋)泰始、咸宁、太康、太熙、永熙、永平、元康、永康、永宁、太安、永安、建武、永安、永兴、光熙、永嘉、建兴
(东晋)建武、太兴、永昌、太宁、咸和、咸康、建元、永和、升平、隆和、兴宁、太和、咸安、宁康、太元、隆安、元兴、义熙、元熙
南北朝年号表
〔宋〕永初、景平、元嘉、孝建、大明、永光、景和、泰始、泰豫、元徽、升明
〔齐〕建元、永明、隆昌、延兴、建武、永泰、永元、中兴
〔梁〕天监、普通、大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太清、大宝、天正、承圣、天成、绍泰、太平
〔陈〕永定、天嘉、天康、光大、太建、至德、祯明
〔北魏〕登国、皇始、天兴、天赐、永兴、神瑞、泰常、始光、神、延和、太延、太平真君、正平、承平、兴安、兴光、太安、和平、天安、皇兴、延兴、承明、太和、景明、正始、永平、延昌、熙平、神龟、正光、孝昌、武泰、建义、永安、建明、普泰、中兴、太昌、永兴、永熙
〔东魏〕天平、元象、兴和、武定
〔西魏〕大统
〔北周〕武成、保定、天和、建德、宣政、大成、大象
〔北齐〕天保、干明、皇建、太宁、河清、天统、武平、隆化、承光
隋朝年号表
〔隋〕开皇、仁寿、大业、义宁
唐朝年号表
〔唐〕武德、贞观、永徽、显庆、龙朔、麟德、干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嗣圣
(周)文明、(周)光宅、(周)垂拱、(周)永昌、(周)载初、(周)天授、(周)如意、(周)长寿、(周)延载、(周)证圣、(周)天万岁、(周)万岁登封、(周)万岁通天、(周)神功、(周)圣历、(周)久视、(周)大足、(周)长安
〔唐〕神龙、景龙、唐隆、景云、太极、延和、先天、开元、天宝、至德、干元、上元、宝应、广德、永泰、大历、建中、兴元、贞元、永贞、元和、长庆、宝历、太和、开成、会昌、大中、咸通、干符、广明、中和、光、文德、龙纪、大顺、景福、干宁、光化、天复、天佑
五代年号表
〔后梁〕开平、干化、贞明、龙德
〔后唐〕同光、天成、长兴、应顺、清泰
〔后晋〕天福、开运
〔后汉〕天福、干佑
〔后周〕广顺、显德
宋朝年号表
(北宋)建隆、干德、开宝、太平兴国、雍熙、端拱、淳化、至道、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元禧、干兴、天圣、明道、景佑、宝元、康定、庆历、皇佑、至和、嘉佑、治平、熙宁、元丰、元佑、绍圣、元符、建中靖国、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靖康
(南宋)建炎、绍兴、隆兴、干道、淳熙、绍熙、庆元、嘉泰、开禧、嘉定、宝庆、绍定、端平、嘉熙、淳佑、宝佑、开庆、景定、咸淳、德佑、景炎、祥兴
辽年号表
〔辽〕神册、天赞、天显、会同、大同、天禄、应历、保宁、干亨、统和、开泰、太平、景福、重熙、清宁、咸雍、太康、太安、寿昌、干统、天庆、保大
金年号表
〔金〕收国、天辅、天会、天眷、皇统、天德、贞元、正隆、大定、明昌、承安、泰和、大安、崇庆、至宁、贞佑、兴定、元光、正大、开兴、天兴、、、、、
2中国历代年号表
元朝年号表
至元、元贞、大德、至大、皇庆、延佑、至治、泰定、致和、天历、至顺、元统、至元、至正、
西夏年号表
〔西夏〕显道、开运、广运、大庆、天授礼法延祚、延嗣宁国、天佑垂圣、福圣承道、奲都、拱化、干道、天赐礼盛国庆、大安、天安礼定、天仪治平、天佑民安、永安、贞观、雍宁、元德、正德、大德、大庆、人庆、天盛、干佑、天庆、应天、皇建、光定、干定、宝庆
明朝年号表
〔明〕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
清朝年号表
〔清〕天命、天聪、崇德、顺治、康熙、雍正、干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各朝帝王年号[转帖]
1夏禹——2、启 —— 3、太康 —— 4、仲康 —— 5、相 —— 6、少康 —— 7、杼 —— 8、槐(芬)—— 9、芒(荒)—— 10、泄(世)—— 11、不降 —— 12、扃(局、禺)—— 13、廑 —— 14、孔甲 —— 15、皋(吴、皋苟)—— 16、发(发惠)—— 17、 桀( 履癸 )
[夏代君主于古籍中被称为后、夏后、夏后氏,亦有称之为帝者。自启至桀凡十三代,十六传,历四百七十二年(一说四百三十二年),是为后人所推算]
商
1、天乙(汤、武汤、唐、大乙)——2、外丙 —— 3、仲壬—— 4、太甲(祖甲、太宗)—— 5、沃丁 —— 6、太庚 —— 7、小甲—— 8、雍己 —— 9、太戊 —— 10、仲丁 —— 11、外壬 ——12、河单甲 —— 13、祖乙 —— 14、祖辛 —— 15、沃甲 —— 16、祖丁—— 17、南庚 —— 18、阳甲 —— 19、盘庚 —— 20、小辛 ——21、小乙 —— 22、武丁 —— 23、祖庚 —— 24、祖甲 —— 25、廪辛 —— 26、康丁 —— 27、武乙 —— 28、太丁(文丁) —— 29、帝乙——30、帝辛(纣、受)
[商(殷)代君主在古籍和甲骨人中被称为王。自汤(天乙)至纣凡十七代,三十传,历六百二十九年。一说商凡二十九王,历四百九十六年。传承制度前期以“兄终弟及”为主,后期以“父死子继”为主。国都屡迁,至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始定都]
秦朝
1、秦仲 —— 2、庄公 —— 3、襄公 —— 4、文公 —— 5、宁公 ——6、出公 —— 7、武公 —— 8、德公 —— 9、宣公 —— 10、成公——11、穆公 —— 12、康公 —— 13、共公 —— 14、桓公 —— 15、景公 —— 16、哀公 —— 17、惠公 —— 18、悼公(《史记十二诸侯年表》)—— 19、厉公 —— 20、躁公 —— 21、怀公 —— 22、灵公—— 23、简公 —— 24、惠公 —— 25、出子 —— 26、献公 ——27、孝公 —— 28、惠文王 —— 29、武王 —— 30、昭王(乙卯 前306年) —— 31、孝文王 (辛亥 前250年)—— 32、庄襄王 (壬子 前249)—— 33、秦始皇(乙卯 前246年)——二世皇帝(壬辰 前209年)
西汉
前206 高祖 刘邦 前206 55或46 12 62或53 沛县丰邑人,父刘太公 前209起兵,前206称汉王,前202称帝
前194 孝惠
皇帝 刘盈 前194 13或16 8 21或24 高祖子 以皇太子嗣位
前187
高后 吕雉 前187
9 62 山阳单父人,高祖皇后 前188吕后立少帝,临朝称制,旋杀少帝“即位”,“在位”均指临朝称制
前元 前179
文帝 刘恒 前179 23 23 46 高祖中子 高祖十一年立为代王,吕后死,周勃等诛诸吕,立代王为帝
后元 前163
前元 前156 孝景
皇帝 刘启 前156 32 17 48 文帝子 以皇太子嗣位
中元 前149
后元 前143
建元 前140 武帝 刘彻 前140 16 55 70 景帝中子 以皇太子嗣位。“建元”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帝王年号
元光 前134
元朔 前128
元狩 前122
元鼎 前116
元封 前110
太初 前104
天汉 前100
太始 前96
征和 前92
后元 前88
始元 前86 孝昭
皇帝 刘弗陵 前86 8 14 21 武帝少子,母赵婕妤 以皇太子嗣位
补充:3中国历代年号表元凤 前80
元平 前74
本始 前73 宣帝 刘询 前74 18 26 43 武帝曾孙,父史皇孙 汉武帝之戾太子遭巫蛊之祸,戾太子之孙刘询株连系狱后遇赦,昭帝死,霍光迎昌邑王刘贺嗣位,旋废之,迎刘询
地节 前69
元康 前65
神爵 前61
五凤 前57
甘露 前53
黄龙 前49
初元 前48 元帝 刘轼 前48 29 16 44 宣帝子 以皇太子嗣位
永光 前43
建昭 前38
竟宁 前33
建始 前32 统宗 刘骜 前33 19 27 45 元帝子 以皇太子嗣位
河平 前28
阳朔 前24
鸿嘉 前20
永始 前16
元延 前12
绥和 前8
建平 前6 孝哀
皇帝 刘欣 前7 19 7 25 元帝庶孙,成帝弟,定陶王刘康子 欣三岁嗣父爵定陶王,成帝无子,召以入宫,立为皇太子,后嗣位
元寿 前2
元始 公元1 平帝 刘欣 公元1 9 6 15 元帝庶孙,中山孝王之子 三岁嗣父爵为中山王,哀帝死,无子,太后与王莽使迎立为帝
居摄 公元6
儒子刘婴 5 1 4 21 宣帝玄孙,广戚侯刘显之子 公元5年,王莽弑平帝,立刘婴,号儒子
初始 公元8
东汉
建武 公元25 世祖 刘秀 25 32 33 64 汉高祖九世孙,父刘钦为南顿令 新莽末年起兵,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
建武
中原 公元56
永平 公元58 显宗 刘庄 57 30 19 48 光武帝
第四子 以皇太子嗣位
建初 公元76 肃宗 刘妲 75 18 14 31 章帝
第五子 以皇太子嗣位
元和 公元84
章和 公元87
永元 公元89 穆宗 刘肇 88 10 18 27 章帝
第四子 以皇太子嗣位
元兴 公元105
延平 公元106 孝殇
皇帝 刘隆 105 1 1 2 和帝少子 即位时,生仅三个月,在位时间实际八个月
永初 公元107 恭宗 刘祜 106 13 20 32 章帝孙,父清河孝王刘庆 殇帝死,邓太后策迎刘固进宫,为和帝嗣
元初 公元114
永宁 公元120
建光 公元121
延光 公元122
永建 公元126 敬宗 刘保 125 11 20 30 安帝子 原封太子,后被废为济阴王,安帝死,宦官孙程立以为帝
阳嘉 公元132
永和 公元136
汉安 公元142
建康 公元144
永嘉 公元145 孝冲
皇帝 刘炳 144 2 1 3 顺帝子 在位时间实际五个月(以皇太子嗣位)
本初 公元146 孝质
皇帝 刘昝 145 8 2 9 章帝玄孙,父渤海孝王刘鸿 冲帝死,梁太后与大将军梁冀密谋迎刘昝进宫,封建平侯,即位
建和 公元147 咸宗 刘志 146 15 22 36 章帝曾孙 质帝死,梁太后与大将军梁冀密谋迎刘志,立为帝
和平 公元150
元嘉 公元151
永兴 公元153
永寿 公元155
延熹 公元158
永康 公元167
建宁 公元168 孝灵
皇帝 刘宏 168 13 22 34 章帝玄孙 桓帝死,无子,窦太后与窦武迎刘宏即位,窦太后临朝
熹平 公元172
光和 公元178
中平 公元184
光熹
昭宁 (废)少帝 刘辩 189 15 1 16 灵帝子 189年九月,董卓废刘辩为弘弄王,190年使郎中令立儒臻杀之。
初平 公元190 孝献
皇帝 刘协 189 9 32 54 灵帝中子 由董卓拥立即位,220年十月,曹丕代汉称帝,废献帝为山阳公
兴平 公元194
建安 公元196
延康 公元220
隋朝
开皇 581 高祖杨坚 (581) 41 24 64 弘农华阴人,移居武川镇,父杨忠,西魏、北周开国功臣,位至上柱国、大司空、隋国公 北周时,袭父爵隋国公,其女为宣帝皇后,故宣帝拜为上柱国、大四马,宣帝死,静帝八岁即位,坚以外祖总揽大权,封隋王,581年二月,废静帝自立,国号隋
仁寿 601
大业 605 炀帝杨广 (604) 36 15 50 文帝第二子 开皇元年封为晋王,太子杨勇被废,立以为皇太子,604年七月杀其父即位,618年三月,被禁军将领宇文化及等缢死于江都
义宁 617 恭皇帝 杨侑 (617) 13 2 15 炀帝孙,元德太子杨昭之子 大业三年封陈王,后改封代王,617年李渊入长安,奉以为帝,改元义宁,遥尊炀帝为太上皇,次年五月,禅位于李渊,隋亡
作者:人头气球 2006-6-1 14:55 回复此发言4中国历代年号表
唐朝
武德 618 高祖 李渊 (618) 53 9 70 父李柄,袭封唐国公,隋柱国大将军 年七岁袭封唐国公。大业中任岐州辞史,荥阳与楼烦二郡太守、殿内少监、卫尉少卿,大业十三年(617年)任太原留守,同年五月起兵反隋,十一月攻入长安,立杨帝孙代王杨侑为帝(恭帝),国号唐,改元武德
贞观 627 太宗 李世民 (626) 28 24 51 高祖次子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在宫城玄武门发动兵变,杀太子建成、齐王元吉及其诸子,遂被立为太子,同年八月即皇帝位,尊高祖为太上皇
永徽 650 高宗 李治 (649) 22 35 56 太宗九子 即位前封晋王,贞观十七年(643年)以其长兄太子承乾被废而被立为太子,太宗死,嗣位
显庆 656
龙朔 661
麟德 664
乾封 666
总章 668
咸亨 670
上元 674
仪风 676
调露 679
永隆 680
开耀 681
永淳 682
弘道 683
嗣圣 684 中宗 李显 684
文明 684 睿宗 李旦 684
光宅 684 则天顺圣皇后 武则天 (690) 67 16 82 井州文水人,父武士跃,贞观中官至工部尚书、荆州都督,封应国公 高宗皇后,与高宗并称“二圣”,参与朝政,弘道元年(683年)高宗死,中宗李显即位,照临朝称制,次年废中宗,立四子李旦,载初元年(690年)废李旦,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都洛阳,史称“武周”
垂拱 685
永昌 689
载初 690
天授 690
如意 692
长寿 692
延载 694
证圣 695
天册万岁 695
万岁登封 696
万岁通天 696
神功 697
圣历 698
久视 700
大足 701
长安 701
北宋
建隆 960 太祖 赵匡胤 (960) 34 17 50 父是赵弘殷 仕后周,以军功累至殿前都典检,掌禁军。恭帝显德七年(960年)一月,领兵到陈桥驿,与部将策动兵变,被拥立为皇帝,国号宋
乾德 963
开宝 968
太平兴国 976 太宗 赵光义 (976) 38 22 59 太祖弟 即位前任开封府尹、中书令,加封晋王,位在宰相之上。太祖卒,嗣位
雍熙 984
端拱 988
淳化 990
至道 995
咸平 998 真宗 赵恒 (997) 30 26 55 太宗第三子 以皇太子嗣位
景德 1004
大中祥符 1008
天禧 1017
乾兴 1022
天圣 1023 仁宗 赵祯 (1022) 13 42 54 真宗第六子 以皇太子嗣位
明道 1032
景佑 1034
宝元 1038
康定 1040
庆历 1041
皇佑 1049
至和 1054
嘉佑 1056
治平 1064 英宗 赵曙 (1063) 32 5 36 赵允让第十三子 年四岁,由仁宗养于宫中,后立为皇太子,以皇太子嗣位
熙宁 1068 神宗 赵 (1067) 20 19 38 英宗长子 以皇太子嗣位
元丰 1078
元佑 1086 哲宗 赵煦 (1085) 9 16 24 神宗第六子 以皇太子嗣位
绍圣 1094
元符 1098
建中靖国 1101 徽宗 赵佶 (1100) 19 26 54 神宗第十一子 即位前封端王。哲宗死,嗣位。靖康二年(1127年)被金兵虏归,后死于五国城
崇宁 1102
大观 1107
政和 1111
重和 1118
宣和 1119
靖康 1126 钦宗 赵桓 (1126) 27 2 62 徽宗长子 政和五年(1115年),立为皇太子。宣和七年(1125年)12月,受父禅即帝位。靖康元年(1126年)11月,金兵攻破汴京。明年二月,金废钦宗及太上皇徽宗为庶人,虏诣金国,北宋亡。帝在位一年又四个月。
南宋
建炎 1127 高宗 赵构 (1127) 21 36 81 徽宗第九子 即位前称康王。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虏徽、钦二宗。五月,康王在南京(河南商丘)即帝位
绍兴 1131
隆兴 1163 孝宗 赵昚 (1162) 36 28 68 太祖赵匡胤七世孙,太祖少子秦王德芳之后。父季王赵子偁 高宗无子,纳赵昚于宫中以为嗣子,后立为皇太子。高宗死,遂即位
乾道 1165
淳熙 1174
绍熙 1190 光宗 赵敦 (1189) 43 6 54> 孝宗第三子 以皇太子嗣位
庆元 1195 宁宗 赵扩 (1194) 27 31 57 光宗第二子 以皇太子嗣位
作者:人头气球 2006-6-1 14:55 回复此发言5中国历代年号表嘉泰 1201
开禧 1205
嘉定 1208
宝庆 1225 理宗 赵昀 (1224) 20 41 60 太祖十世孙,父赵希渌 嘉定十七年(1224年)宁宗病危,权相史弥远称诏,另立宗室子贵诚为皇子,改名昀。同年八月宁宗死,史弥远拥立赵昀嗣位,原皇子赵弘被废
绍定 1228
端平 1234
嘉熙 1237
淳佑 1241
宝佑 1253
开庆 1259
景定 1260
咸淳 1265 度宗 赵淳 (1264) 25 11 35 太祖十一世孙,理宗侄。父荣王与芮 理宗无子,立佶为皇太子,理宗死,佶为太子嗣位
德佑 1275 恭帝 赵显 (1274) 4 3 度宗幼子 度宗死,权相贾似道拥立赵显为帝,显兄赵适遂不得立。德佑二年(1276年),蒙古军陷临安,赵显被俘北去
景炎 1276 端宗 赵适 (1276) 9 3 11 度宗长子 帝被蒙古军掳归,陆秀夫在温州奉益王赵适为天下兵马都元帅,德佑二年(1276年)复拥立赵适为帝,即位于福州,元军进逼,帝逃走,病死
祥兴 1278 赵禀 (1278) 8 2 9 度宗子 端宗病死,陆秀夫、张世杰拥立卫王赵禀为宋主,移驻崖山。1279年正月,元军攻崖山,二月陆秀夫负帝赵禀跳海死。南宋亡
元朝
1206 太祖 铁木真 (1206) 45 22 66 也速该之子 世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被蒙古尼伦部拥戴为汗。后击败塔塔儿、乃蛮、克烈等部,统一漠北,南宋开嬉二年(1206年)被蒙古各部酋长推为蒙古大汗,尊号为成吉思汗,蒙古帝国正式诞生
1228 监国 拖雷 (1228)
1229 太宗 窝阔台 (1229) 44 13 56 铁木真第三子 1227年成吉思汗死,以第四子拖雷为监国。1229年耶律楚材以太祖遗诏召诸王毕会,清立窝阔台,拖雷与诸王即奉窝阔台即汗位。即位后与南宋联合灭金
1242 乃马真后 称制
1246 定宗 贵由 (1241) 41 3 43 窝阔台长子 1241年太宗死,遗诏立皇孙失烈门为嗣,皇后乃马真氏不从,乃自称制。1246年七月,乃马真氏会诸王、百官、立皇子贵由为大汗
1249 海迷失后 称制
1251 宪宗 蒙哥 (1251) 44 9 52 成吉思汗孙,拖雷长子 定宗卒,皇后海迷失称制,皇子失烈门,诸王不服。1251年在忽里勒台大会上,蒙哥被诸王拥立为大汗,蒙哥汗八年,派大军攻宋。九年(1259年)七月,死于攻宋军中
中统 1260 世祖 忽必烈 (1260) 46 35 80 拖雷第四子、蒙哥弟 蒙哥汗元年,受命总管漠南汉地,蒙哥汗九年(1259年)率军攻南宋鄂州,闻蒙哥汗死,于其弟阿里不哥争夺汗位,率军迎蒙哥灵辇,收皇帝玺,十年(1260年)抵开平,废除由忽里勒台大会选举大汗之制,由部分贵族支持,即大汗位,建年号中统。后自和林迁都于燕京,改称大都。至元八年(1271年),定国号为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灭南宋
至元 1264
元贞 1295 成宗 铁木耳 (1294) 30 14 43 真金之子 因其父皇太子真金早卒,故于至元三十年被立为皇太孙,太祖死,即帝位
大德 1297
至大 1308 武宗 海山 (1307) 27 5 31 答剌麻八剌之长子 即位前封怀宁王。大德十一年正月成宗卒,二月,成宗兄子爱育黎拔力八达监国,迎其兄海山,五月,海山即帝位
皇庆 1312 仁宗 爱育黎拔力八达 (1311) 27 10 36 答剌麻八剌之子 武宗即位初立以位皇太子,武宗卒,遂即位
延佑 1314
明朝
洪武 1368 太祖 朱元璋 洪武元年正月(13681) 41 31 71 朱世珍之子
建文 1398 惠帝 朱允文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13986) 22 4 朱元璋之孙
永乐 1402 成祖 朱棣 建文四年六月(14027) 43 22 65 朱元璋之第四子
洪熙 1424 仁宗 朱高炽 永乐二十二年八月(14249) 47 1 48 朱棣之长子
宣德 1425 宣宗 朱瞻基 洪熙元年六月(14256) 28 10 38 朱高炽之长子
正统 1435 英宗 朱祁镇 宣德十年正月(14352) 9 14 朱瞻基之长子
景泰 1450 代宗 祁钰 正统十四年九月(14509) 22 8 30 朱瞻基之次子
天顺 1457 英宗 朱祁镇 景泰八年正月复辟(14572) 31 8 38
成化 1464 宪宗 朱见深 天顺八年正月(14642) 18 23 41 朱祁镇之长子
弘治 1487 孝宗 朱佑樘 成化二十三年九月(14872) 18 18 36 朱见深之第三子
正德 1505 武宗 朱厚照 弘治十八年五月(15056) 15 16 31 朱右樘之长子
嘉靖 1521 世宗 朱厚璁 正德十六年四月(15215) 15 45 60 朱右樘之侄
隆庆 1567 穆宗 朱载后 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15672) 30 6 36 朱厚囱之第三子
万历 1572 神宗 朱翊钧 隆庆六年六月(15727) 10 48 58 朱载后之第三子
泰昌 1620 光宗 朱常洛 万历四十八年八月(16208) 39 1月 39 朱翊钧之长子
天启 1620 嘉宗 朱由校 泰昌元年九月(162010) 16 7 23 朱常洛之长子
崇祯 1627 思宗 朱由检 天启七年八月(162710) 18 17 35 朱常洛之第五子
清朝
天命 1616 太祖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天聪 1627 太宗 皇太极
崇德 1636
顺治 1644 世祖 福临 崇德八年八月(164310) 6 18 24 皇太极之第九子
康熙 1662 圣祖 玄烨 顺治十八年正月(16612) 8 61 69 福临之第三子
雍正 1723 世宗 胤祯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172212) 45 13 58 玄烨之第四子
乾隆 1736 高宗 弘历 雍正十三年九月(173510) 25 60 89 胤祯之第四子
嘉庆 1796 仁宗 禺琰 嘉庆元年元旦(17962) 37 25 61 弘历之第十五子
道光 1821 宣宗 玟宁 嘉庆二十五年八月 39 30 69 禺琰之第二子
咸丰 1851 文宗 奕伫 道光三十年正月(18503) 20 11 31 文宁之第四子
同治 1862 穆宗 载淳 咸丰十一年十月(186111) 6 13 19 奕宁之第一子
光绪 1875 德宗 载恬 光绪元年正月(18752) 4 34 38 奕宁之侄
宣统 1909 溥仪 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1908
昭读zhāo。昭字具体产生时间不详,有人认为最早见于西周金文。昭是形声字,从日、召声,基本义指阳光明亮,引申指显着。作为使动词时,指使其明显。
昭的词组:昭阳、昭示、昭华、昭昭、昭明、昭穆、昭彰、昭着、昭然、昭然若揭、昭晰、昭雪、昭苏、昭懿、昭融、昭德、昭文、昭仪、昭启、昭关等。
汉字:
汉字又称中文、中国字,别称方块字,是汉语的记录符号,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表意到形声。除极个别汉字外(如瓩、兛、兣、呎、嗧等),都是一个汉字一个音节。需要注意的是,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国在历史上都深受汉文化的影响,甚至其语文都存在借用汉语言文字的现象。
现代汉字是指楷化后的汉字正楷字形,包括繁体字和简体字。现代汉字即从甲骨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至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演变而来。汉字为汉民族先民发明创制并作改进,是维系汉族各方言区不可或缺的纽带。现存最早的汉字是约公元前1300年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后的金文,西周时演变成籀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和隶书,至汉魏隶书盛行,到了汉末隶书楷化为正楷。楷书盛行于魏晋南北朝,至今通行。
王昭君。
王昭君(约前52年—约前15年),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汉族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明妃”,汉元帝时期宫女,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传。
本文2023-08-03 23:47:5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