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出土一千年前小朋友写的字,为何能够保存这么完整?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敦煌出土一千年前小朋友写的字,为何能够保存这么完整?,第1张

       现在的社会高速发展,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前进,但是对于古代的事情我们依然保持着好奇心。虽然也有很多的古籍被传承下来,但是仅凭书上的寥寥数语怎么能将古代灿烂辉煌的景象表达出来,所以一批又一批的考古历史专家投入到挖掘历史的工作中,让那些被尘土封闭的文献再次重见天日,让绵远且灿烂的历史文化展现在我们眼前。

       近日,在我国敦煌地区,考古专家们出土了一批来自一千年以前的文献《凶吉书仪》,专家们热泪盈眶,可见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在他们眼中尤为重要,但是当他们看到反面时,发现上面有一些类似小孩水平的标注,都变得啼笑皆非。文献的反面是各种各样的飞禽走兽,上面“贴心”地标注了各自的名称。经过了专家们仔细地研究,这本文献被古代的小朋友当作了用来画画的草稿纸,还在上面标注了“这是啥啥啥”的文字,网友们纷纷调侃道,不管是什么时候,小朋友写的字都差不多。

       但是上面的字迹为什么会保存的这么完整后来发现我国敦煌处于沙漠干旱气候区,及其缺水,保证了不会因受潮而字迹模糊,而且还建在远离人烟的地方不会被人为无意破坏,处于沙漠腹地。这样许多的损坏条件就有了保障,再加上附近地区的原住人民大多都信仰佛教,即使是发现了古迹文物,也不会对其进行大肆破坏,反而会更好地保护起来。正是因为这些措施,我国古代珍贵的艺术瑰宝才有机会保存下来,但是人有善恶,在发现文物的人中,心中起了贪念,并且将文物向其他国家进行售卖,导致大量文物的流失,希望国家完善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对待此种行为加大打击力度,严惩那些违法犯罪人员。

1、《论语》

《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主要由仲弓、子游、子夏首先商量起草,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纪念老师,忧虑师道失传。

并由子夏开创了章句的读法。故汉儒曰:章句发明始于子夏。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2、《中庸》

《中庸》是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原是《小戴礼记》第三十一篇,作者现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子思及其弟子多人所作。也有学者认为可能是由儒家学者在战国写成。

宋朝学者对《中庸》非常推崇,而将其从《礼记》中抽出独立成书,朱熹则将其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编为《四书》。

《中庸》在字面上的解释即是“中道及常理”之意。而执中又当求“中和”,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时的平静情绪为“中”,表现出情绪之后经过调整而符合常理为“和”。

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关联及学习的方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父子、夫妇、昆弟(兄弟)、朋友之交)和“三达德”(智、仁、勇)等。

3、《史记》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

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

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8],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

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

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

诞生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

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孙子兵法》竹简1972年出土在临沂。

5、《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一部记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

古人认为该书是“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杂录《庄》、《列》 、《离骚》 、《周书》、《晋乘》以成者” 。现代学者也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其余篇章内容早佚。原共22篇约32650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汉书·艺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

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

《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何谓古籍善本?清朝版本目录学家张之洞的解释为:一是足本,没有删节和缺卷;二是精本,精校精注,错误极少;三是旧本,即传世很久的木刻本、传抄本和线装书。当代学者对古籍善本的解释为:一是年代久远而且有文物性;二是印刷插图精美而具有艺术性;三是书籍内容精辟具有学术资料性。国家文物法对古籍善本曾明文规定,凡是乾隆六十年(1795年)以前出品的文物和图书,均受国家法律保护,不得私自出口。于是收藏家们往往将这一时限之前的清代初期或更早期的精刻本和精抄本视为珍宝,因为最起码它的历史文物价值和学术资料价值是显而易见的,从而决定了其收藏和投资价值也是相当高的。古籍善本由于是纸质品,很容易受到损毁,如水灾、火灾、虫蛀等自然及人为因素的影响,保存几百年甚至更长时间实属不易,这就导致了流传下来的古籍善本十分稀少,许多古书现已绝迹,留存下来的古籍善本中不乏孤品、珍品,有的存世量也不过是寥寥几部,因此,古籍善本的价值珍贵也就不难理解了。 

一、评判古籍善本价值的标准

  

1、文献价值 古书籍所描述记载的史料非常丰富,是研究古代社会不可缺少的第一手材料,因此古籍的价值首先体现于它的文献价值。 

2、版本价值  古籍的版本种类很多,一般来说,稿本(作者的原稿)、旧抄本、原刻本、精刻本、初印本以及各类活字印刷本等版本的价值更高。 

3、艺术价值 有些古籍字体雕刻精美,印刷水平较高,如精写本、精刻本、各种套印本、红印本、拱花等。 

4、学术价值 如名家稿本、精校本以及在某一学术领域有独到见解或较为少见的稿本、写本、批校本、过录本等,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5、文物价值 有些古书,抄写或刻印本年代久远,流传又稀少,如宋版书存世不多,无论从纸质、墨迹、印刷技能、装帧水平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文物考古价值。

 

二、各种古籍善本的市场价格    

近年来,我国古籍善本在拍卖市场上行情十分走俏,价格不断向上攀升。如一册《唐人写经遗墨》以88万元成交,《续华严经疏》以40万元成交,《四库全书珍本》以29万元成交,明代版《陀罗尼经》成交价9万元,清乾隆年间《汪由敦诗翰》成交价165万元,民国版《朱拓千叶莲花造像》成交价055万元等等,可见古籍善本近年来已成为拍卖会的重头戏,购买者十分踊跃。古籍善本现已成为收藏家们苦苦追求的收藏精品。 

目前,市场上的古籍善本价格还在不断攀升,特别是宋版书或更早的古籍涨幅更是惊人,眼下一般宋版书都是按页论价,而不是以本论价。一页品相上好的宋版书市场价大致在1 万元左右,换句话说,一册100页左右的宋版书价值可达到100万元左右。由于宋版书十分珍稀,其市场价格有可能还会进一步上升。元版书市场价与宋版书相差不是很大,市场价也随着宋版书的上扬而升值。明版书市场价要比宋版书低不少,其价格目前还比较平稳,但明版书要比以后的清版书的价格昂贵。明代初期的版本因流传下来的比较少,所以明初版本的升值潜力千万不可小视。明代中叶及明未的各种版本由于尚有一定的存世量,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其市场价格仍将平稳地维持着原状。清版书由于存世量较大,清中叶及晚清的版本,市场价还不是很高。但清初康熙、乾隆年间的版本仍具有很高的收藏和投资价值。清代图书以木刻为主,晚清时有一部分石印版出现。清代版本尽管目前价格不是很高,但在这部分存世量较大的图书中仍不乏精品善本,这就要看收藏者的识别能力了。此外,民国初期的石印版和二十世纪30年代的一部分铅印版、影印版虽然不属于很珍贵的古籍善本,但也值得投资者收藏。古籍善本由于近年来在收藏品市场上十分受宠,因而各种伪造的古籍善本也应运而生。

  

三、古籍善本的几种作伪手法。

  

1、纸张做旧:纸张是文字的载体,没有纸张就没有书籍,因此判断古籍的真伪,首先要看纸张是否古旧。所以制作古籍伪本必须将纸做旧。将纸做旧有两类:一类是“染纸”,包括用糖水,或用栗子壳熬水,或用茶水,或用其它方法等将纸染成黄褐色,也有用烟将水熏黄的,以求使纸显旧色;二类是用“旧纸新印”,如果作伪者存有古纸,就可在纸上面新印古书内容,然后订成“古籍”,这种作伪方法尽管较少,但却使人很难从纸张上辨别其为赝本。 

2、伪造序跋:一些重复刻印本上,除保留有原书的序跋外,又增刻新有序跋,叙述重印的原因,序跋后还著有姓名、年月等。这些都表明了书籍的真实年代。作伪者往往裁掉对其作伪不利的序跋,或涂改其中的年代,也有重新伪造对其作伪有利的序跋。 

3、伪造名人题跋,藏章印记。 

4、伪造牌记:保留旧牌记,挖掉复刻牌记,或挖补,涂改复刻牌记的年代。 

5、裁截目录:将原目录裁去部分或全部,使人不知收全该书究竟有多少卷,以便用残本充当全本。

6、利用著录书:有些著录书的记载是错误的,作伪者便故意以此为据来兜售自己制作的伪本。 

总之,古籍善本作伪的手法有多种多样,有时只采用一、两种,有时则可能是各种手法混合应用。收藏者在实际辨别时,应该运用自己掌握的学识和有关资料进行全面考察被鉴定的古籍,并可请专家一起鉴定,应注意去伪取真,才能真正做到所购古籍物有所值。

《竹书纪年》是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亦称《古文纪年》《汲冢纪年》,于西晋咸宁五年(279年),被汲郡(今河南汲县)人不准盗发战国时期魏襄王(或曰魏安釐王)的墓葬发现。

对研究先秦史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而且,《竹书纪年》与长沙马王堆汉初古墓所出古书近似,而竹书纪年的诸多记载也同甲骨文、青铜铭文、秦简、《系年》相类。著名学者李学勤先生说:“《竹书纪年》在研究夏代的年代问题上有其特殊意义,正在于它是现知最早的一套年代学的系统。”

扩展资料

《竹书纪年》共十三篇,叙述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历史,按年编次。周平王东迁后用晋国纪年,三家分晋后用魏国纪年,至魏襄王二十年为止。

现存《竹书纪年》分为“古本”和“今本”两个体系。“古本”为辑佚本,其纪事起于夏代,终于公元前299 年,无规整的体例。“今本”纪事起于黄帝,终于周隐王二十年( 前296) ,有较为完整的体例。 

《竹书纪年》是中国古代唯一留存的未经秦火的编年通史。但它在宋时历经了佚散后又重新收集整理的过程,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可信度和史料价值。此书开篇是以君主纪年为纲目,上下记载了89位帝王、1847年的历史。

参考资料:

-竹书纪年

古籍的修复流程是非常复杂的,再拿到一本古籍之后,要先拍摄这本古籍的照片,因为这是古籍刚出土的样子,是需要拍照留念的,而且在修复的过程中也要记录破损的状况以及修复的档案。包括要记录这本古籍究竟有多少页,有多少个破损的地方以及破损的具体情况,针对这些来制定一个详细的修复方法。然后就要准备一些复复古籍的材料了,首先要选用一些比较适合修复古籍的纸张。

修复古籍是非常严格的,在选用纸上的时候要根据古籍的颜色和材质去选择对应的。在选择修补的材质的时候要注意不能比原书的纸张厚,而且还要为每一本古籍进行编码,并且用铅笔进行标注。最后要看一下书页的酸碱度,然后再决定是不是要对书页进行脱酸处理。修补之后还要进行喷水,等到古籍完全干透之后再把多余的部分给剪掉,最后放入压平机。

所以古籍的修复流程还是非常繁琐的,这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工作。书籍对于人类文明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国家也是在世界上最早产生书籍的一个国家。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出现过很多的朝代,那些历史比较久远的朝代,虽然也有一些古籍流传下来,但是损伤都比较严重,所以在修补起来也比较复杂。保存比较完好的古籍一般都是明清时期的,因为明清时期无论是造纸术,印刷术还是装帧的方式都比较成熟,而且距离现在也不是特别遥远。

修复这些古籍也是为了保存人类文明,对于社会的发展也是我这非常重大的意义的。修复古籍的工作是一个非常乏味而且枯燥的工作,这对于人的内心和毅力都是非常大的考验。同时也要求大家对于历史文化有一定的认知,所以我认为能够从事古籍修复这份工作的人一定都是非常伟大,非常热爱历史的。

上世纪80年代,湖北出土竹简,专家说它是秦国称霸天下的秘诀

1983年12月,湖北江陵张家山出土三座汉墓。这些坟墓内并没有尸体骸骨,有的只是一些汉代竹简。然而这些竹简其意义价值非凡,专家经过为期三年考证认为:这些汉代竹简记载的是一本我国失传已久的奇书,这本奇书也是秦国能统一天下的秘诀,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将时间回溯至1983年12月,当年荆州博物馆于湖北江陵张家山清理了三座西汉初年的古墓,直到1984年1月底,考古工作才基本清理完毕。当地博物馆工作人员从这三座汉墓当中发掘了大批竹简,这些竹简被统称为''张家山汉简,''大致包括《二年律令》《算数书》《引书》等等汉代律法竹简。得到这批竹简之后,荆州博物馆组织文物专家,还有当地文史专家进行全面修复工作,三年之后,张家山出土的竹简基本拓印,破译工作已经结束。

从这些竹简当中,后人基本上了解这样一些事实,汉高祖刘邦建立大统采百家之长,摒弃了秦朝暴政的陋习。且经历楚汉争霸多年混战后,天下早已人困马乏。所以西汉初期中原政权以休养生息,不主动对外扩张。张家山出土的这些竹简中共包含了27种汉代律法,涉及范围非常广,对社会各个方面责任划定,还有犯罪之人该采用怎样的刑法,以及主张对老人的赡养,还有子女继承权问题都有明确的规定。

同时这批竹简里还有许多已经失传的古籍,《算数书》《脉书》《引书》都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中医资料。由于张家山汉简记载内容较为全面,涉及军事、政要、律法等等相关范畴,直到今日不少专家还在孜孜不倦研究这批汉简其背后隐藏的知识。可是这批竹简和我国一本奇书有关系,这本奇书的名字叫做《商君书》。顾名思义,《商君书》乃是战国中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变革家商鞅生平记载,也可以说是商鞅于秦国实行改革的重要框架。那么张家山汉简和《商君书》有何必然联系吗?

大约是公元前375年左右,商鞅从魏国来到秦国投奔孝公,此后商鞅在秦国实行新政改革。虽说商鞅此举帮助秦国腾飞,可是也让不少老派贵族利益受损。秦孝公驾崩之后秦惠文王即位,此时商鞅因为得罪太多人,秦惠王不得已逮捕商鞅,随即将其车裂而死,商鞅在秦国所实施的改革依旧未有停止。让人蹊跷的是,商鞅所著《商君书》却不翼而飞。后世专家认为,应该是商鞅树敌太多,加上秦惠文王新王登基,害怕一些秦国贵族联合起来反抗王权统治,所以将有关商鞅的一切通通销毁,只留下了些蛛丝马迹。

西汉距离秦国年代并不远,汉高祖刘邦一股脑的继承秦制,《商君书》其精髓内容很可能被刘邦汲取而来用于大汉政权。张家山出土的这批汉简,很显然就是商鞅所著的《商君书》。只不过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正版《商君书》,早已不可考。而商鞅在秦国改革留下的框架,一些基础律法则被西汉全部继承而来。张家山汉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商鞅的改革之法《商君书》的另一种演变。

和大家说个小细节,张家山汉简最终成书时间应该是吕雉掌管大权之时,我们现在能看到这些古籍,还是要感谢这位吕太后。

缣帛书是简策装书以后的一种用丝织品做材料写成的书。《墨子》中提到“书于竹帛”,就是指在用竹简的同时又有用缣帛写书的。

缣帛使用同样跨越了漫长的岁月。从春秋战国至汉代,缣帛书与简书并存并一道发展,共同构成我国古代独具特色的简帛文化。

竹简虽然廉价,制作方便,但这种笨重的书籍携带不便,而且每简容字有限,编简成册的长篇著作一旦散乱,则发生“错简”。再说简牍的编连所用的丝带、麻绳、皮带易被磨断,使阅读带来困难。而用缣帛做书写材料则弥补了简牍的不足。

缣帛是丝织物,材质轻软平滑,面幅宽阔,易于着墨,面幅的长短宽窄可以根据文字的多寡来剪裁。而且可随意折叠或卷起,收藏容易,携带方便。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与制作丝织品的国家。在商代遗址中,发现过黏附在青铜器上的精美的丝织物遗迹,这说明当时已有较为先进的织丝技术。至春秋战国时期,丝织技术有了更高的发展,丝织物比较普遍。

现存最早的帛书,1942年9月发现于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是春秋战国时期唯一的完整帛书。根据出土的帛书残片分析,可能原有帛书4件。其中完整的一件图文并茂,中间部分有两组方向相反的文字,一组13行,一组8行。四周有图像及简短的注文。整个帛书共900多字,内圆外方,修饰紧密。

此外,子弹库帛书上绘彩色图像及类似金文说明文字,四周绘12个神像,象征12个月。这被认为古代图书插图中较早遗存,对后世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考古工作者还曾经在湖北江陵战国时期墓中发现了大量丝织物,有绢、纱、罗、锦等。其织造质量、图案设计和品种之多,锦上图案保存之完好,令人惊叹。

由此说明,古人至少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在缣帛上着文字了,凡有纪念意义和重大事情,多书于帛,而价廉易得的简则用于普缣帛书的形态,一般是一篇文章为一段,每段叠成一叠或卷成一束,称作“一卷”。如今的图书中所谓的“卷”,就来源于此。后来发展为在缣帛的下端或左端裹上一根木轴,作为支撑,既挺括又易查找。缣帛书实际上是卷轴装的前身,也是卷轴装的一种。从已出土的缣帛实物分析,缣帛图书的内容大致分为:信件、绘画、书籍3种。

我国出土的帛画较多。如长沙的战国时期楚墓中出土的一件帛画,画有炎帝、祝融、帝俊等名人,都是古代传说中的重要人物,或是黄帝的亲属或后裔。文字四周有神秘图像,有树木、鸟兽及奇形怪状的人物。四季名称用青、朱、黑、白四色绘制。画四周有12种像,代表12个月,每像下注明神名、职司及该月宜忌。

长沙另一楚墓还发现一幅人物帛画,原贮于一漆棺中,与其他陶俑放在一起。帛上画一侧面细腰妇人,呈土褐色。妇人向左而立,长衣曳地,头后有髻,发上有冠。图中妇女合掌祈祷状,头顶上有一鸟及一异兽。据说鸟代表凤,兽是夔。凤是生命、婚姻、幸福的象征,而夔则代表死亡、饥饿、邪恶,凤夔象征着生命与死亡的斗争。

另有一幅人物御龙帛画,细绢质地,金白粉绘。画中有一男子,手持缰绳,驾驭一条巨龙。龙尾上站着一鹤,昂首仰天,画的下角有一条鲤鱼。这幅帛画反映了战国时期盛行的神仙思想,是迄今发现用白描粉彩画法的一件最早作品。

缣帛作书写材料,价格昂贵,所以它的使用当限于达官贵人。由于缣帛用于书写并不普遍,故在古代帛书实物发掘中,缣帛载有的文字不是很多。就楚墓帛书的书法艺术而言,其排行大体整齐,间距基本相同,在力求规范整齐之中又现自然恣放之色。其字体扁平而稳定,均衡而对称,端正而严肃,介于篆隶之间,其笔法圆润流畅,直有波折,曲有挑势,于粗细变化之中显其秀美,在点画顿挫中展其清韵,充分展示作者将文字艺术化的刻意追求。

至西汉初期,精美的丝织物已畅销全国,供人们制作衣服、帘帷、篷帐等。东汉时期,缣帛已广泛用于书写。《隋书·经籍志》就记载有:“董卓之乱,献帝西迁,图书缣帛,军人皆取为帷囊。”军人将大的缣帛用作帐篷,小块的用作提囊。可见,东汉时帛书数量之多。

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各种颜色的丝织品中,有绢、罗、纱、锦、绣、绮等,而最珍贵的是覆盖在棺上的一件彩色帛画。该画用朱砂、石青、石绿等矿物颜料绘成,色彩绚烂。画面大致分上、中、下3部分,表示天上、人间、地下的景物,其内容及技术,较战国帛画更为复杂多姿,但无文字。

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发现的10多种帛书,共20余万字,黑墨书写,字体为小篆和隶书,是公元前2世纪或更早时期的作品。这些帛书包括《老子》抄本两部,《老子甲本》为汉高祖时的抄本,《老子乙本》为汉惠帝时的抄本。每部分上下篇,次序恰与传世的本子相反。今本《道经》在前,《德经》在后,故《老子》又名《道德经》;而新发现的帛书则《德经》在前,《道经》在后。另有《战国策》一部,约12万字,大部分内容是今本没有涉及的。还有《周易》,也比今本多4000多字,而且六十四卦与今本不同。帛书中有整部佚书,被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28篇,是记载战国时期苏秦、苏代等人的言行,约11万字,大都不见于今本《战国策》和《史记》,为校证有关苏秦史料,提供了大量新的历史资料。

有关科学方面的《五星占》,用整幅丝帛抄写而成,约有8000字,前半部为《五星占》占文,后半部为五星行度表,根据观测到的景象,用列表的形式记录了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177年70年间木星、土星、金星的位置,以及这3颗行星在一个会合周期的动态。它反映汉代天文学已达到的水平。

此外,山东临沂的金雀山西汉初期墓中,也发现帛画一幅。全部的背景在天空、日月之下,帷幕之中,墓主及亲朋、仆从的歌舞,生产,游戏等生活情景。画中人物的衣着与长沙帛画相似,反映了楚国遗风,说明战国末期至西汉初期山东南部受楚国文化的影响。

古人把字写在缣帛上,一块就是一本书,比过去的简牍书拿起来轻便。这对后来造纸术的发明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纸发明以后,字就写在纸上,陆续就发展成现在纸做的书。由此可见,缣帛书在我国古籍发展过程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1899年

  古董商人携甲骨至京,王懿荣判定甲骨上所刻为古文字,重金收购,此为甲骨文发现之肇始。

  王襄与孟定生也在天津开始收购甲骨文。

  1900年

  沙孟海生。

  秋,王懿荣以身殉国(1845—),山东福山人,著名金石学家。《清史稿·王懿荣传》:“懿荣泛涉书史,嗜金石、翁同和、潘祖荫并称其学”。殷墟甲骨文是他第一个认识并作为珍贵文物购藏的。

  1901年

  王懿荣之子王翰甫为还旧债,出售家藏甲骨与古器物。刘鹗(字铁云)开始收买有字甲骨。

  唐兰生。

  商承祚生。

  1902年

  刘鹗先后购得有字甲骨约5000片,开始选拓墨本。罗振玉在刘鹗家中见其甲骨文拓本,叹为“汉以来若张(敬)、杜(林)、杨(雄)、许(慎)诸儒所不得见”之文字。

  诸乐三生。

  1903年

  刘鹗《铁云藏龟》六册石印出版,共收甲骨拓片1058枚,为第一部甲骨著录。刘鹗第一个提出甲骨文是“殷人刀笔文字”。该书的出版扩大了甲骨文资料的流传范围,标志着甲骨文从学者书斋中的“古董时期”进入“金石时期”。

  1904年

  孙诒让著《契文举例》二卷第十章,为考释甲骨文第一部著作。

  1906年

  山之南生(—?),山东黄县人,1924年从叔外祖丁佛言学甲骨文、钟鼎文,其甲骨文书法曾参加上海“中国语文展览”、上海救济委员会主办的“救济古物书展”等,获得好评。

  冯文凤生。

  游寿生。

  1908年

  罗振玉获悉甲骨出土地点为河南安阳小屯殷墟。

  孙诒让卒。

  1909年

  童雪鸿生。

  1910年

  罗振玉考订甲骨出土地点为河南安阳小屯殷墟。罗振玉《殷商贞卜文字考》玉简斋石印出版。

  1911年

  罗振玉、王国维赴日本京都。

  胡厚宣生。

  1912年

  罗振玉撰《殷墟书契》。

  1913年

  罗振玉《殷墟书契前编》在日本出版。

  1914年

  罗振玉《殷墟书契考释》共考释并加以解说485字。

  1916年

  罗振玉《殷墟书契后编》默拓影印本出版。

  1917年

  罗振玉《殷文存》影印本出版。

  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这两篇著名论文,把甲骨学研究推向一个新阶段。

  1919年

  罗振玉回国寓天津。

  1920年

  王襄编第一部甲骨文辞典《秿室殷契类纂》收可识字873个。

  1921年

  罗振玉撰并书《集殷墟文字楹帖》一卷由贻安堂影印出版。

  1922年

  秦士蔚生。

  1923年

  商承祚编《殷墟文字类编》收入可识字789个。

  1927年

  罗振玉《增订殷墟书契考释》将考释文字增至今571字。

  罗振玉、章玉、高德馨、王季烈《集殷墟文字楹帖汇编》由东方学会石印出版。

  1928年

  丁辅之《商卜文字集联》(附诗)石印本出版。

  至1928年,各类甲骨著录共收甲骨9919片。

  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安阳开始大规模科学发掘。

  1930年

  丁佛言卒(1878—),山东黄县人,其于古文字学精思博览,尤其精深甲骨和金文研究。甲骨文书法笔力沉厚,气息醇古。

  1931年

  5月,张守义《中国古代书契制度》发表于《金陵学报》第1卷第1期。

  徐无闻生。

  1932年

  董作宾《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发表,其中对五期书风的界定,对后世甲骨文书法创作影响甚大。

  冯文凤书《赠春渠先生甲骨文书法轴》,刊于《当代名人书林》、《民国时期书法》。冯文凤乃广东鹤山人,卒年不详,她以金文笔法写甲骨文书法,行笔沉着,线条丰存,结构工稳匀称。

  1933年

  郭沫若《卜辞通纂》在日本出版。

  陈夕康《龟甲骨文字概论》由中华书局出版。

  1934年`

  孙海波《甲骨言语编》出版,已能辨识甲骨文五六百字。

  1935年

  戴异撰并书《集殷墟百联一卷》刻本问世。

  1936年

  安阳举行第十三次发掘,得甲骨17000余片。此为殷墟甲骨文第一次重大发现。

  1937年

  简经伦《甲骨集古诗联》(上编),上海商务印书馆石印出版。

  作者:shiyangde 2006-6-11 19:20 回复此发言

  --------------------------------------------------------------------------------

  2 甲骨文百年历史1899-1999

  丁辅之《观水游山集》墨缘堂石印本出版。

  1939年

  叶玉森卒(1878—),江苏镇江人,著有《殷契钩沉》、《说契、研契技谈》、《殷墟书契前后编集释》、《铁云藏龟考释》等。其所写甲骨文,以毛笔作刀笔,颇得卜辞文字遗韵,曾撰联并书《天衣集》一卷。

  1940年

  罗振玉在旅顺卒(1866—),浙江上虞人,“甲骨四堂”之一,有甲骨学著作多种问世,后世誉他是“开甲骨文识字之始”。考释之余,提笔挥写甲骨文,是近代以甲骨文入书的开创者,并以考释的几百甲骨文字编集楹联,其甲骨文书法秀润清丽。

  1941年

  易孺卒(1874—),广东鹤山人,擅甲骨文书法篆刻,气息高古。

  1946年

  王雪民卒(1882—),天津人,善以甲骨文入印。

  1948年

  董作宾《殷墟文字》甲编,其中收入甲骨文朱书、墨书9片。

  1949年

  董作宾《殷墟文字》乙编,其中收入甲骨文朱书、墨书27片。

  丁辅之卒(1879—),浙江杭州人,精于甲骨文书法,他在前人基础上,用常识之契文集自撰联语、诗作,留下大量甲骨文书法作品。

  1950年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开始对安阳殷墟科学发掘。

  董作宾与王怡合编《集契集》。

  简经伦卒(1888—),广东番禺人,早年曾任国民政府参事,后游历南洋欧美。其甲骨文书法篆刻恬淡超远,自然天成。著有《甲骨集古诗联》(上、下册)、《琴斋书画印全集》、《千石楼印识》、《琴斋印留》、《巳卯第一集》、《丁亥第二集》。

  刘顺生。

  1951年

  胡厚宣《战后宁沪新获甲骨集》,其中收入甲骨文朱书、墨书5片。

  1952年

  孙儆卒(1866—),江苏南通人,教育家,其甲骨文书法多以集长联形式出现。

  1953年

  郭若愚《殷契拾掇二编》,其中收入甲骨文朱书、墨书3片。

  1954年

  9月,日本贝冢茂树《甲骨文与金文的书体》载于《书道全集》第1卷,对董氏书法断代做了更进一步分析,多有发明。

  1956年

  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出版。

  傅振伦《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字与书体》发表于《文物参考资料》第1期。

  王襄卒(1876—),天津人,古文字学家,是我国殷墟甲骨文的最早鉴定和购藏者之一,其甲骨文书法厚重质朴,见于《甲骨文书法艺术大观》。

  柳诒征卒(1880—),江苏镇江人,历任东南大学、东北大学教授,上海市文管会委员。1925年因同事王伯沆之托为刘鹗遗孀分售甲骨,他自购200版,皆精品,其间又为叶玉森写《殷契钩沉序》,所作甲骨文书法别具特色。

  1957年

  苏莹辉《中国文字书写工具探源》(上、中、下)发表于台湾《大陆杂志》第15卷第3、7、8期。

  懿荣《漫谈甲骨文字的书法》、朱家濂《中国字体演变简说》发表于《文物参考资料》第1期。

  张秉权《殷墟文字丙编》,收录甲骨文朱书、墨书15片。

  1958年

  严一萍《中国书谱殷商编序》收录于台北艺文印书馆《中国书谱》。

  1960年

  《甲骨文墨场必读——集殷墟文字楹联汇编》在日本出版。

  10月,《集契集》发表在《中国文字》第1期上。

  杨仲子卒(1885—),江苏南京人,精于钟鼎文字及甲骨文书法,善以甲骨文入印,徐悲鸿称其为近代以“贞卜文字入印之第一人”。

  1961年

  董作宾《殷墟文字中之人猿图》发表于台湾大学文学院古文字研究室《中国文字》第2期。

  董作宾《跋鼎堂赠绝句》发表于台湾大学文学院古文字研究室《中国文字》第3期。

  日本欧阳可亮《尧山甲骨美术第一集五十幅》由春秋学院甲骨学术研究室编印出版。

  1962年

  胡小石卒(1888—),浙江绍兴人,他21岁始钻研甲骨文,历任南京中央大学、广州中山大学、南京大学等校教授,讲授甲骨文,成《甲骨文例》,为第一本研究甲骨文文法的著作。30年代有《临甲骨文》存世,其书涩笔顿挫、古朴瘦劲。

  金梁卒(1878—),浙江杭州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进士,其甲骨文书法见于《民国时期书法》(上)。

  作者:shiyangde 2006-6-11 19:20 回复此发言

  --------------------------------------------------------------------------------

  3 甲骨文百年历史1899-1999

  1963年

  董作宾卒(1895—),河南南阳人,是研究甲骨学专家“四堂”之一。他对甲骨学最大的贡献是作了卜辞断代研究,即根据卜辞之“贞人‘等所属时代而把甲骨文分为五个时期,并指出各个时期卜辞的风格特点。同时他还经常书写甲骨文对联、集诗等,笔致秀润端雅,深得卜文神韵。

  1965年

  9月,《甲骨文编》由中华书局出版,该书正编共录定甲骨文1723字(见于《说文》的有941字),附录共收入2949字,全书共收入4672字。

  童雪鸿卒(1909—),安徽巢县人,其甲骨文书法载于《中国书法》1992年第1期。

  1967年

  董作宾所写卜辞集联收入《董作宾先生逝世三周年纪念集》。

  1969年

  台湾严一萍合编六家(罗振玉、章玉、高德馨、王季烈、丁辅之、简经伦)为《集契汇编》。

  1971年

  潘天寿卒(1897—),浙江宁海人,其甲骨文书法用笔老辣苍润,结体峻拔奇肆,章法遗失宕起伏。

  1972年

  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发展》发表于《考古学报》第1期。

  1973年

  河南安阳小屯南地发掘甲骨卜辞5335片,此为殷墟甲骨文第二次重大发现。

  鲍鼎卒(1898—),江苏镇江人,擅甲骨文书法。

  1974年

  台湾石叔明、林翰年编《甲骨文与诗》和《商卜文分韵》。

  1977年

  陕西岐山凤雏村建筑遗址出土西周甲骨卜辞17000余片。

  1978年

  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甲骨文合集》十三集,共收录甲骨41956片,1978年至1982年陆续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小屯南地甲骨》由中华书局出版,其中收录甲骨文朱书、墨书9片。

  台湾安国钧《甲骨文字集联诗格言》由台北维新书局出版。

  日本欧阳可亮《集契集》出版,欧阳可亮在东京建立甲骨学院。

  严一萍撰《甲骨学》由台湾艺文印书馆出版,该书第八章为《甲骨文字的艺术》。

  11月,中国古文字学术研究会在长春举行,中国古文字学术研究会成立。

  郭沫若卒(1892—),四川乐山人,为“甲骨四堂”之一。以历史唯物史观研究甲骨文,著有《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殷契粹编》等一系列在中国学术史上有重大影响的著作。其甲骨文书法甚少,尤为珍贵,今仅见《甲骨文字研究》中一小幅甲骨文临作及1934年为柳非杞书甲骨文书法条幅。

  1979年

  10月,《文物》开始公布岐山出土有字西周甲骨。冬,陕西扶风齐家村发现有字西周甲骨。

  唐兰卒(1901—),浙江嘉兴人,曾任清华大学教授,建国后调任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副院长。有关甲骨文研究方面的著作有《殷墟文字记》、《天壤阁甲骨文存考释》、《中国文字学》等,其书临甲骨文多见于著录。

  1980年

  徐中舒主编、徐无闻主持编写的《汉语古文字字形表》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1年

  5月,唐兰著《殷墟文字记》由中华书局影印出版,该书着重甲骨文字的形体分析,对于一般的书法篆刻工作者有一定帮助。

  李圃编《甲骨文选读》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书法》第6期发表杨鲁安《甲骨文书体浅说》。;

  陆维钊卒(1898—),浙江平湖人,浙江美术学院教授,其甲骨书法瘦硬劲健,载于《中国书法》1992年第3期。

  1982年

  李其复编《董彦堂先生甲骨文法书集》出版。

  赵铨、钟少林、白荣金《甲骨文字契刻初探》发表于《考古》第1期。

  1983年

  孙杰《从甲骨文的书契谈其字体特色》发表于《书法研究》第3期。

  安国钧《甲骨文字集联诗格言续编》、《甲骨文字书例》出版。

  容庚卒(1894—),广东东莞人,早年师从罗振玉、王国维,对殷周以来甲骨文、彝文字进行过大量的研究。青年时先攻小篆,后转向金文、甲骨文书法,其书端庄清隽。

  1984年

  3月3日,徐稷香《郭沫若手书甲骨文(为柳非杞手书)》发表于《人民日表》第8版。

  《甲骨文字书道のすすめ》城南山人著,由日本株式会社日贸出版社出版。

  作者:shiyangde 2006-6-11 19:20 回复此发言

  --------------------------------------------------------------------------------

  4 甲骨文百年历史1899-1999

  河南建立安阳殷墟博物苑。

  河南安阳举行殷墟笔会、甲骨文还乡书法展。

  河南巩县建立“甲骨书法碑廊”。

  刘亮《我国最早的微型刻字——陕西岐山县出土的西周甲骨文》发表于《书法》第4期。

  诸乐三卒(1902—),浙法安吉人,解放初在浙江美术学院对甲骨文产生浓厚兴趣,除精读少数甲骨拓片、影印件之外,还大量抄写、集联,其甲骨文书法用笔厚重,古朴自然。

  1985年

  《书法》第2期发表唐复年《甲骨文简说》。

  游寿《殷契选释》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欧阳可亮编辑出版《甲骨文书道作品集》。

  日本贝冢茂树著、杨升南译《评甲骨文断代研究的字体演变观》发表于《殷都学刊》第4期。

  陈恒安《殷契书法漫述》发表于《贵州省博物馆馆刊》创刊号。

  安阳甲骨学会成立。

  1986年

  欧阳可亮《甲骨文还乡之愿》发表于《殷都学刊》第1期。

  刘桓《从甲骨文到金文》发表于《文物天地》第2期。

  《书法研究》第2期、4期分别发表王慎行《卜辞书法的结体与布局初探》、冼剑民《甲骨文的书法与美学思想》。

  5月18日,童稼霖《古朴遒劲数甲骨》发表于《苏州报》。

  6月,朱鸿元《青铜刀契刻甲骨文字的探讨》载于《甲骨文与殷商史》第2辑,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8月5日,陈振濂《空间美的确立——甲骨文艺术》发表于《光明日报》。

  9月,何崝《甲骨文字帖》由巴蜀书社出版。

  10月,日本内山知也编《甲骨文墨场必携》由东京木耳社出版。

  刘兴隆《甲骨文集句简释》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

  1987年

  中国殷商文化学会成立,胡厚宣任会长。

  美国魏乐唐《魏乐唐书甲骨文集联》出版。

  1988年

  台湾严一萍合编六家为《集契汇编》发表于《中国文字》新12期。

  锡山秦氏古鉴阁藏本《殷墟文字集联》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

  孙叙常撰集《龟甲兽骨文字集联》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1989年

  4月,徐振韬在英国杜伦大学东方博物馆举办甲骨文书法展,为在国外举行甲骨文书法展之发端。

  6月,王宇信《甲骨学通论》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第十六章为《甲骨文与甲骨书法》。

  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由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

  10月,刘正成主编《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其中收录有刘江等对商周甲骨文及近现代甲骨文书法篆刻名家名作的品评文章)由大地出版社出版发行。

  刘兴隆《甲骨文集联书法篆刻专集》出版。

  1990年

  徐谷甫、濮茅左编篡《商甲骨文选》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

  台湾甲骨文学会成立。

  1991年

  徐无闻主编《甲金篆隶大字典》由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

  濮茅左编《甲骨学与商史论著目录》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王乃栋书《写意甲骨文》由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出版发行。

  黄孕褚《甲骨文与书法艺术》由香港文德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发行。

  《杨仲子金石遗稿》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秋,安阳花园庄东地发掘有字甲骨579片,其中上有刻辞的完整卜甲达300多版。此为殷墟甲骨文第三次重大发现。

  1992年

  徐无闻、黄任重编《殷墟甲骨书法选》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

  吴仁生《从毕达哥拉斯的“美是和谐”谈及殷商甲骨文》发表于《书法赏评》第2期。

  徐振韬《罗振玉和甲骨文书法》发表于《书法导报》第30期。

  台湾董玉京撰《董玉京甲骨文草书集》出版。

  9月,安阳段长山、魏峰合编《甲骨文书法艺术大观》由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被誉为“我国第一部集近现代甲骨文书家作品之大成”的著作。

  沙孟海卒(1900—),浙江鄞县人,所临武丁时期甲骨文一帧见于《沙孟海书法集》。

  商承祚卒(1901—),广东番禺人,1921年到天津问学罗振玉,研读甲骨文,1923年编著《殷墟文字类编》,先后在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许多著名学府讲授甲骨文。青年时期受其师罗振玉影响学习甲骨文书法,其甲骨文书法古穆平实。

  作者:shiyangde 2006-6-11 19:20 回复此发言

  --------------------------------------------------------------------------------

  5 甲骨文百年历史1899-1999

  1993年

  袁德炯《八然斋习书答记之一》发表于台湾《甲骨文学会会刊》。

  张俊之《甲骨文书法谈》发表于《书法艺术》第1期。

  齐冲天《一项切实有益的工作——<殷墟甲骨书法选>读后》发表于《书法报》第15期。

  8月,《中国书法》杂志社与中国古文字研究会联合举办了在京著名古文字学家关于古文字与书法的座谈会。

  锐声《深入浅出雅俗共赏:读<殷墟甲骨书法选>》发表于《博览群书》第9期。

  翟万益《殷卜书法艺术的叛逆——周原甲骨文书法艺术探微》收录于中国书法家协会编《全国第四届书学讨论会论文集》,重庆出版社出版。

  安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安阳市书法家协会编《甲骨文书法艺术论文集》由华文出版社出版。

  徐无闻卒(1931—),四川成都人,西南师范大学教授。曾手抄甲骨文字约20万字,为书法研究生讲授甲骨文及其书法。主编《甲金篆隶大字典》、《殷墟甲骨书法选》,其甲骨文书法篆刻质卜典雅。

  1994年

  吴仁生《董作宾在甲骨文书法艺术上的造诣》发表于《中国文房四宝》第3期。

  10月,安阳举行“’94中国安阳甲骨文发现95周年国际学术纪念会”,大会还在殷墟博物苑举办了甲骨文书法摹刻艺术作品国际大展。

  台湾《印林》《甲骨文书艺入印。专集出版。

  游寿卒(1906—),广东霞浦人,胡小石弟子,黑龙江师范大学教授,著有《殷契选释》,其甲骨文书法浑朴自然。

  1995年

  1月、3月和11月徐振韬分别在英国帝京大学、杜伦大学和美国柏克利大学举办个人甲骨文书法展,每次展出30余幅。

  江苏省甲骨文学会成立,该会与台湾甲骨文学会、日本甲骨文谈话会建立了良好的合和关系,进行了多次学术文化交流。

  苏金海《甲骨文治印中的几个问题》发表于《书法报》第25期。

  金开诚、王岳川主编《中国书法文化大观》(其中有张铁民对于商周甲骨文艺术的述评文字)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马洪《甲骨文入印:从文字结构到艺术结构的问题》发表于《书法艺术》第4期。

  王天民《甲骨文心理场的现代观照》发表于《现代书法》第6期。

  刘顺《我写甲骨文》发表于《书法报》第46期。

  安阳殷墟甲骨文艺术研究会成立。

  金学智《甲骨文集唐诗一百首》出版。

  刘兴隆《甲骨文书法集联》由荣宝斋出版社出版。

  1996年

  黎忻《天真烂漫自然天成》发表于《现代书法》第2期。

  南京举办江苏省甲骨文学会首届书法展。

  1997年

  南京举办首届中日甲骨文书法展。

  山东桓台史家遗址发掘成果鉴定会。

  刘正成《桓台史家岳石甲骨出土刍议》发表于《中国书法》第5期。

  李鸿伦书《甲骨文书法》由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

  戴天仇著《甲骨文书艺》(百日通)出版。

  《书法》第3期发表张俊之《罗振玉对甲骨文书法的贡献》。

  7月,南京举办首届海峡两岸甲骨文书法联展。

  陈爱民《从甲骨文到甲骨文印的审美转化》收录于《西泠印社国际印学研讨会论文集》。

  《书法艺术》4、5期,发表张俊之《谈甲骨文书法及篆刻的创作》。

  纪念甲骨文发现100周年——“出土文物与书法”国际书法研讨会在台北举行。

  毕涤辛《甲骨文断代分析及其书法风格简介》发表于台湾《甲骨文论文集》。

  12月,《中日首届甲骨文书法展选集》出版。

  刘顺卒(1950—),河南安阳人,安阳市博物馆副馆长、安阳甲骨文学会副会长,其甲骨文书法空灵简古。

  秦士蔚卒(1922—),江苏淮安人,数十年致力于甲骨文书法篆刻,其甲骨文书印浑朴奇崛,别开生面。

  1999年

  《中国书法》第1期,发表刘一曼《殷墟甲骨文三次重大发现》。

  西泠印社举办“西泠印社第4届篆刻作品评展”、“西泠印社篆刻创作理论研讨会”。其作品投稿要求其中希望1方用甲骨文入印。短论内容之(3)为:“甲骨文入印的探讨及与篆刻有关的其他方面。”

  4月,在山东烟台举行“纪念王懿荣发现甲骨文100周年”活动。

  为纪念甲骨文发现100周年,由江苏省甲骨文学会与江苏省社科联、江苏省教育工会、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社科院甲骨学商史研究中心、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及台湾甲骨文学会等单位共同发起举办“甲骨文与商代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海内外甲骨文书艺展”。

  5月,由江苏省文化厅、中国历史博物馆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联合举办“纪念甲骨文发现100周年海内外甲骨文书法大展”。

  刘一闻《甲骨文与书法篆刻》发表于5月13日《大众日报》。

  《首届海峡两岸甲骨文书法联展作品集》出版。

  为纪念甲骨文发现100周年,上海博物馆从其馆藏的5000版甲骨文中挑选出1000版甲骨文,举办上海百年来首次甲骨文专题展。

  8月,“魏峰甲骨文书法展览”在中国美术馆举行。

  河南省安阳市8月19日召开甲骨文书法艺术研讨会,20日召开甲骨学1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暨另安阳甲骨文发现100周年纪念大会,21日举办“全国甲骨文书法篆刻作品大展”开幕式。

  国家图书馆在北京举办“百年甲骨精品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项目“甲骨学一百年”科研成果《甲骨文一百年》、《甲骨文合集补编》(共收录甲骨13450片)和《百年甲骨学论著目录》出版。

  南京举办“百年甲骨学——南京图书馆藏甲骨学文献展”。

  《胡小石临甲骨文金文长卷》由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

  甲骨文孤本《丁山摹本》拟由江苏出版。

  徐振韬、周凤池主编《国际甲骨文书法篆刻家大辞典》拟出版。

  刘正成主编《中国书法全集·甲骨文》卷拟由荣宝斋出版社出版。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