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事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事例,第1张

1900年夏,英、俄、德、法、美、日、意、八国组成侵略联军,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天津向北京进犯。义和团在清军配合下,沿途狙击敌人。在廊坊、杨村一带,侵略军遭到义和团的猛烈袭击,狼狈退回天津。6月下旬,清政府被迫宣战。

6月13日晚,西摩尔率领侵略军到达廊坊军站。第二天清晨,义和团攻进这座车站,杀死侵略军多人。几天以后,义和团再向据守在廊坊的侵略军猛攻,歼敌几十人。侵略军被迫撤退到杨村车站,又遭到义和团狙击,死伤几十人。侵略军沿运河向天津仓皇逃命。后来西摩尔回忆这件事说:“义和团所用设为西式枪炮,则所率联军必全体覆没。”

为了控制大沽到天津的通道,6月中旬,聚集在俄国军舰上的各国海军司令,向大沽清军守将罗荣光发出最后通牒,威迫中国守军交出炮台。罗荣光严词拒绝。侵略军向大沽炮台以起进攻。罗荣光率部英勇抵抗,歼敌100多人,击沉击伤敌舰6艘。经过几小时激战,大沽炮台失守。

侵略军攻下大沽炮台以后,大举向天津进犯。义和团猛烈打击敌人。在战斗中,守卫天津的清军将领聂士成阵亡。天津很快陷落。侵略军成立都统衙门,对天津实行殖民统治。

义和团和部分清军同2000多名俄国侵略军在老龙头车站展开激战,歼敌500多人。位于紫竹林东面的北洋机器局是清政府在华北最大的兵工厂。6月下旬,侵略军出动2800多人包围北洋机器局,义和团和清军拼死坚守,多次打退敌人的进攻。

在北京,德国公使克林德肆意枪杀义和团民。愤怒的义和团民向东交民巷的外国使馆发动猛烈进攻,烧毁比、奥、荷、意四国使馆。进攻西什库教堂的义和团也与侵略军展开激战。

清政府虽然被迫向各国宣战,但是没有真正抵抗的决心。慈禧太后很快就下令停止攻击使馆,继而派人给使馆送去米面、蔬菜、瓜果等物品。

8月,人微言轻联军攻陷北京,各国实行分区占领。慈禧太后带令光绪帝逃往西安。侵略军在北京公开劫掠,屠杀无辜,奸*妇女,无恶不作犯下骇人听闻的罪得。联军统帅德国人瓦德西在紫禁城内设立联军司令部,统治北京城。

但由于没有统一的组织和领袖,加上成员愚昧、迷信等原因,义和团运动存在自身局限性,清廷在后期对义和团的态度也发生转变。8月,随着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城,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最终失败。

扩展资料: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意义:

虽然义和团发起过程和组织运动具有笼统排外色彩,但义和团在抗击八国联军中所表现出来的互相联络、互相支援,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精神,仍然体现出中国人民在抗击外国侵略中的决心和勇气,在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

新华网-民族意识觉醒——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听当年救援英俘的舟山老渔民回忆,里斯本丸号被击沉后,海面上漂浮着大量的布匹,当时这些布匹对海岛渔民来说无疑是天上掉下的馅饼。然而当他们发现海面上还有大量的人时,毅然抛掉打捞起来的布匹,救援英俘。但沉船事件发生的翌日,数架日本飞机飞临出事海域进行狂轰滥炸。长江口和舟山海域为日军军事控制区,里斯本丸是日军的一艘重要运输船舶,日军为何不图日后就捞,而要将他炸沉,永沉海底呢?

该死的死了,该救的救了,美国潜艇也销声匿迹,要炸的只能是日军自己的船舶和数千英俘。日军如此丧心病狂、急不可待地将里斯本丸号彻底炸沉海底,除了杀戮英俘、销毁罪证外,还有没有其他不可告人的秘密呢?船上是否还留有外界传说的异常珍贵之物?

据幸存的英俘后来回忆,当年他们在香港被押上里斯本丸的时候,看到一箱一箱的货物被搬上船,从保护程度和搬运的分量来推测,箱子里面的东西相当珍贵。因为货物多,战俘也多,那些不是很重要的货物如大量布匹就堆放在甲板上。

据大量历史资料表明,日本侵略者在侵华、侵略东南亚各国期间,所到之处无不大肆抢掠重要物资、文物和金银财宝运到本土。就拿舟山来说,自定海沦陷后,日军就迫不及待的四处搜罗,盘踞在城内的日本海军陆战队松尾部队派工兵等百余名,前往鸦片战争古战场将古迹定远等巨炮13门,拆毁运回本国。

舟山市文联原秘书长方长生曾在日本探亲期间,发现日本一家图书馆馆藏中居然有不少是舟山历代乡邦文献,例如清代的普陀祖宗录,潮音语录等,这些古籍大多是日本侵占舟山时被抢夺去的。日本侵华期间,中国的古文物多遭受敌强之手,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攻占东南亚,其目的就如日本历史学家井上清所说的要占领那块地方,为了抢掠日军必需的资源。由此我们可以大胆推测,一艘载重7000多吨的里斯本丸号,决不会冒着被盟军袭击的风险,千里迢迢地仅仅运载近2000名英俘到日本,其中必有其他货物。

根据舟山市志和有关资料记载,1942年10月2日拂晓,日本里斯本丸载着英军战俘以及大量金银财宝和文物,在途经东极岛附近海域遇难。

藏于圆明园"文源阁"的《四库全书》毁于1860年的火烧圆明园。

乾隆帝命人手抄了7部《四库全书》,下令分别藏于全国各地。先抄好的四部分贮于紫禁城文渊阁、辽宁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河北承德文津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北四阁”。后抄好的三部分贮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和杭州文澜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南三阁”。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文化工程,对中国古典文化进行了一次最系统、最全面的总结,呈现出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知识体系。《四库全书》可以称为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中国文、史、哲、理、工、农、医,几乎所有的学科都能够从中找到源头和血脉。

扩展资料:

1、火烧圆明园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占据圆明园。中国守军寡不敌众,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英国军队首领额尔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下令烧毁圆明园。3500名英法联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废墟。大火连烧3天3夜,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

圆明园文物被掠夺的数量粗略统计约有150万件,上至中国先秦时期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现仅存建筑遗址,并建立圆明园遗址公园。

2、《四库全书》的历史价值

(1)统治意义

《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以“稽古右文”为名,推行文化专制政策的产物,乾隆借纂修《四库全书》之机向全国征集图书,贯彻“寓禁于征”的政策,对不利于清朝统治的书籍,分别采取全毁、抽毁和删改的办法,销毁和篡改了大批文献。

《四库全书》突出了儒家文献和反映清朝统治者“文治武功”的文献,把儒家著作放在突出的位置。把儒家经典放在四部之首,把一般儒家著作放在子部之首;轻视科技著作,认为西方现代科学技术,是“异端之尤”,可以“节取其技能,禁传其学术”。除了农家、医家和天文算法类收录少数科技著作之外,一般科技著作是不收录的;排斥了有民主色彩或敢于批评儒家思想的文献及戏曲和通俗小说如宋元杂剧、话本小说、明代传奇等。

(2)文献意义

《四库全书》保存了中国历代大量文献。所据底本中,有很多是珍贵善本,如宋元刻本或旧抄本;还有不少是已失传很久的书籍,在修书时重新发现的;也有的是从古书中辑录出来的佚书,如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书有385种。《四库全书》的编纂,无论在古籍整理方法上,还是在辑佚、校勘、目录学等方面,都给后来的学术界以巨大的影响。

《四库全书》保存中国历代不少接近失传的典籍,并校正典籍中的讹误脱漏。但修书期间同时抽毁及禁制一些书籍。乾隆一朝致力编修《四库全书》,但大兴文字狱,戕害读书人,对中国后来的科技文化发展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3)艺术价值

规模亘古未有。全书几乎囊括了清代中期以前传世的经典文献,是对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所存文献的最大集结与总汇。

抄录和辑佚《永乐大典》中孤本书籍。“四库“馆臣先后共从《永乐大典》中辑得失传文献500余种,其中380余种收入《全书》,120余种列为《存目》。

对图书分类的影响。《四库全书总目》的分类标准和部别原则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文献传承的科学体系。乾嘉以后,凡编纂书目者,无不遵循其制度。

开创了多层次的古籍编撰和保存工程。用新造木活字排印流通100多种珍本秘籍,即著名的《武英殿聚珍版书》。开馆之初,命馆臣从应抄诸书中撷其精华,编纂《四库全书荟要》。建造南北七阁,大力倡导藏书文化,体现传统文化尊严和价值。

-火烧圆明园

-四库全书

1900年8月28日,八国联军在皇宫阅兵,各国在金水桥前集结列队通过天安门、端门,穿过皇宫,出神武门。依次有俄军、日军、英军、美军、法军、德军、意军、奥军等3170人,俄罗斯军乐队吹奏各国国歌、乐曲。这是对中国的严重的侮辱,对中国主权的践踏。阅兵之后,各国军官重新回到皇宫,以参观为名公然疯狂抢劫,一个英国侵略者事后回忆说:“一大群联军军官见到这些东西伸手就拿,把他们想要的东西装入口袋”。

八国联军和日本真没抢劫故宫吗?

一、八国联军

北京被占领以后,八国联军统帅、德军元帅瓦德西特许士兵公开抢劫三天,以后各国又抢劫多日。中国的珍贵文物遭到了空前的浩劫。皇宫和颐和园里珍藏多年的宝物被抢掠。俄军最高指挥官阿列科谢也夫将军等人把慈禧寝宫用黄金和宝石精制的数十件珍宝“洗劫一空”。英、法士兵把各类珍宝抢光以后,以搬取大件之物,用大衣包、布袋装,运回驻地。仅嵩祝寺一处,丢失镀金铜佛3000余尊,锦绣制品1400件,铜器4300件。就连太和殿前存水的铜缸上面的镀金,也被侵略军刺刀刮去,至今刮痕斑斑。法国天主教主教樊国梁从一个官员家里抢走价值100万两白银的财物,法国侵略军统帅佛尔雷一个人抢劫的珍贵财物就有四十箱。法军抢劫礼王府白银200万两。东四一带的商店被抢掠一空,著名的“四大恒”金号全部被抢。地安门以东、东安门以北,房屋被焚毁十分之七八,前门以北东四以南,几乎全部被毁。

二、日本

从七七事变日本占领北京以来,每一年日军都会将在故宫洗劫的文物运至日本本土。故宫中所有容易搬动的文物古迹,几乎都遭到过日军的毒手。仅在1944年,日军就从故宫中抢掠了上万册古籍。为了达到其“以战养战”的目的,日本甚至连故宫金缸上的金箔金屑都不放过。

因此,不存在日本对故宫秋毫无犯的说法,日军只是没有像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一样,将故宫彻底毁灭罢了。

当时的中国几乎陷入了无政府主义的状态,洋人的险恶用心表面上看来是剿灭义和团,实际上是打算对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狠狠地来次“下马威”,而更深次目的说到底就是要让列强的利益在大清帝国的范围内最大化。

显而易见,要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光靠一把火烧了故宫根本无法办到,倘若洋人真的一旦这样做了,作为代表皇权统治中心的故宫化为灰烬,那么,势必会引起整个满清贵族与洋人的拼命抗争,而对于整个中华民族来说,故宫被焚则意味着清朝失去了执行行政职能的权力中枢,中华民族的尊严简直就是被人踩在了地上来回摩擦,这不悖于引发全体中华民族与洋人死磕,届时洋人不仅没有保住在华权益的可能性,甚至大有葬身异国的可能。

1905年11月,山东省学务处议员宋恕拟就《粹化学堂办法》,上书山东巡抚杨士骧,请求在山东创办“粹化学堂”,同时请创建“海岱大图书馆”及阅报室,不久又提议,将图书馆及阅报室设在大明湖公园内。此动议后因经费紧张及宋恕、杨士骧先后离开山东,未及实现。

1909年,图书馆建于大明湖畔,典型的馆园结合式建筑,是全国建立较早的省级公共图书馆之一,初建时称“山东图书馆”。图书馆创办之初实行坐办制,1913年9月改为馆长制。

1915年冬,改馆名为“山东公立图书馆”,隶属山东省长公署。

图书馆早期典藏包括四部分:一是书籍,购置各省官书局出版之书,家刻坊版之善本,或以馆中自印书籍与各省官书局交换。1916年馆藏13万卷。此后受经费所限,加之1928年“五三惨案”,藏书遭炮击,损失大半,仅余62770册;二是金石古物,设山东金石保存所储之;三是书画碑帖,罗正钧以提学使名义,通饬各县,就所在石刻,每石拓送一份;四是书板,包括山东官书局版片,仍照旧印售,凡书106种,16983片。编有《山东图书馆辛亥年藏书目录》、《山东图书馆重编书目》等。

1929年夏,山东图书馆改称山东省立图书馆,隶属于省教育厅。时任山东省教育厅厅长何思源任命著名学者王献唐为山东省立图书馆馆长。王履新后,即着手改组,重新厘定工作计划,修订馆章,清点馆藏,修缮馆舍,申请经费,购置新书,注重齐鲁乡邦文献的收藏。自是年起至1937年抗战爆发前夕,山东省图书馆迎来了一段事业上的辉煌时期。孔德成先生在1994年撰写的《王献唐先生墓表》中称:“不数年,馆誉鹊起,当时盖以为仅次北平图书馆云。”

1931年创办《山东省立图书馆季刊》和《山东省立图书馆丛刊》,为使新旧图书分类收藏,各适其位,索检便捷,1932年编成《山东省立图书馆图书分类法》。 抗日战争爆发后,省图书馆的建筑、设备、藏书都遭到了严重损失。1937年12月,日军侵占济南,该馆惨遭抢掠焚烧,玉佩桥以东的“海岳楼”、“宏雅阁”等建筑全部付之一炬,留存馆内的图书文物损毁殆尽。

1938年5月起,日伪政权派人修理残毁房屋,在“海岳楼”旧址改建“抱壁堂”,搜集散佚图书,补充新旧书籍。

为使珍贵典籍文物免遭涂炭,王献唐与屈万里选善本及金石书画精品装为三十一箱,分别于1937年10月12日至15日、10月23日、12月20日,分三批运至曲阜孔德成奉祀官府内。又从第一次所运十箱中选出宋元秘本、唐人写经、商周铜器、秦汉瓦当、明清瓷器等装成五箱(余留奉祀官府),于1937年12月27日,王献唐、屈万里与工友李义贵三人携载远徙。

途经铜山、郑州、武汉,在四川万县停留数月,于1938年11月24日,终将图书文物运至乐山大佛寺天后宫中保存,行程凡七千余里。抗战胜利后,被国民党军队占据,先为行辕,后为军火仓库。

在经历了十余年的战火与各种困难局面的考验之后,1950年底,保存在曲阜、乐山两地的珍籍文物完好运回故里,王献唐等人受到文化部的表彰。因历史原因,这批珍贵文物分藏在该馆和山东省博物馆。 1948年9月,济南解放,经过整顿修复,于1949年4月正式开馆,先隶属山东省文教厅,后隶属山东省文化厅。馆内设采编、图书保管、阅览、书目参考、特藏、研究辅导6部和办公室。

1959年,该馆面积达8000平米的“遐园”除抱璧堂外连同古碑刻被划拨给大明湖公园,原有建筑全部拆除,金石碑刻也在文革中被破坏。1963年在奎虚书藏楼前建青砖围墙与公园隔开,中间以飞檐大门相通。

该馆恢复开馆之初,馆内残存的书籍加上一部分国民党官僚机构和私人藏书以及新购图书,共计30余万册。为了尽快将这些书分编上架,1949年7月,副馆长刘惠吾主持编写了《山东省立图书馆分类新法》,1950年1月推出油印本。它是是建国后编制最早的图书分类法之一,被称为“山东法”。这一时期,该馆通过扩大馆内外阅览场所、组织读书小组、兴建图书阅览站、延长开放时间等一系列措施,以及举办报告会、朗诵会、座谈会,办读者墙报等活动。同时举办各类业务学习班。

1952年,更名为“山东省图书馆”。多年来采用阅览、外借、解答咨询、复制、举办展览会、报告会等形式为社会服务。

历时十载的“文化大革命”使图书馆事业遭到极大破坏,该馆业务工作基本上处于淹蹇停滞状态,直至文革结束。  1974年,建成了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的书库楼。

1979年6月成立了山东省图书馆学会,涵盖全省公共、高校、科研等系统的图书情报单位。1981年9月,创办《山东图书馆季刊》。

1984年9月,新建的阅览楼正式启用,设有普通阅览室2个,中文报纸、中文期刊阅览室各1个,外文、文献检索、古籍阅览室各1个,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借书室各1个。

1985年,有阅览座位600余个,持证读者22万余人,藏书330万册,馆舍面积约104万平方米,工作人员117人,年经费109万元。

1994年引进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1995年建立光盘数据检索系统,1997年组建了局域网,1999年建立电子阅览室,2000年扩充了计算机网络。主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文献索引》,编纂《易学书目》、《山东省图书馆馆藏海源阁书目》、《馆藏革命文献书目》等。

2002年10月8日,山东省图书馆新馆开馆典礼在新馆知识广场举行。由中国国家图书馆与山东省图书馆联合建设的“全国联合编目中心---山东省分中心”于2003年8月8日正式成立。

2004年11月13日顺利通过文化部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被定级为一级图书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