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几种灯具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2收藏

古代有几种灯具,第1张

五种,分别是:豆形灯、壶形灯、莲花灯、长信宫灯、烛台

一、豆形灯:

1、豆形灯一般为浅盥,盘中常立烛钎,细葫芦形或近似葫芦形的把,喇叭口形底座。战国晚期至西汉初年的豆形灯,灯盘外壁常有数道瓦纹,并逐渐缓收成底。汉代的灯盘均作直壁,平底,腹壁和底之间呈明显的直角折棱。

2、豆形灯盘壁常刻有铭文,自铭为“锭”或“镫”。一般高度在一、二十厘米左右,也有高达三十厘米的。有的在灯盘口沿,伸出一叶形鋬,便于手执;有的灯盘呈圆环凹槽形,用三叉托连在把座上。

二、壶形灯

1、平底无釉,通体施酱色釉,腹部下垂,重心下移,胎体厚重,稳重适用,灯把呈半圆形,饰两道弦纹,美观易拿,移动方便。这种壶形灯,长嘴,可放入灯芯,壶口较小,这样油在较封闭的壶体内很难挥发,这种壶形灯较宋代注水的省油灯,节油效果理佳。

三、莲花灯

1、莲花灯是一种传统民俗和民间宗教活动用品。因灯形似莲花,故名。佛教各种灯种之一,观音大士专用,佛光普照,莲花灯照亮每个人的心,普照全天下。

2、莲花灯倾注着中国劳动人民的朴素情感并以其独特的艺术思维浓厚的生活气息,神奇瑰丽的色彩纯真质朴的艺术境界,焕发出现代传统民俗艺术的独特光彩。

四、长信宫灯

1、宫灯的整体造型是一个跪坐着的宫女双手执灯。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和灯罩六部分分铸而组装成的。宫女体中是空的,头部和右臂还可以拆卸。宫女的左手托住灯座,右手提着灯罩,右臂与灯的烟道相通,以手袖作为排烟炱的管道。宽大的袖管自然垂落,巧妙地形成了灯的顶部。

2、灯罩由两块孤形的瓦状铜板合拢后为圆形,嵌于灯盘的槽之中,可以左右开合,这样能任意调节灯光的照射方向亮度和强弱。灯盘中心和钎上插上蜡烛,点燃后,烟会顺着宫女的袖管进入体内,不会污染环境,可以保持室内清洁。

3、宫灯的造型构造设计合理,许多构件可以拆卸。 灯盘有一方銎柄,内尚存朽木。座似豆形。灯罩上方部分残留有少量蜡状残留物,推测宫灯内燃烧的的物质是动物脂肪或蜡烛。宫灯表面没有过多的修饰物与复杂的花纹,在同时代的宫廷用具中显得较为朴素。

五、烛台

1、古人燃烛都有烛台,用以扦插蜡烛和承接滴淌的蜡油。一个设有尖针的承盘,考究的,会铸造成各种工艺造型,亦不乏多层的烛台,点满蜡烛后,犹如银花火树,光芒灿烂。材质有银、铜、铁、锡、木、瓷、瓦等多种。

2、烛台上面或锻造,或雕镂,或彩绘,或以倒模工艺铸造出各种纹饰,是一种集实用性、工艺性、观赏性、装饰性为一体的生活用具。其中多有历代工艺名家的作品,在设计和制作工艺上时有巧思和创新,既能陈设观赏,又可摩挲把玩。

-古灯

-豆形铜灯

-壶形灯

-莲花灯

-长信宫灯

-烛台

古代是油灯,动物脂肪的灯盏,烧蜡烛的灯笼,气死风灯,甚至铜灯

我国古代灯的起源和发展:灯是从豆演变而来

一个小小的、表面坑坑洼洼的陶碗,碗的底部有一个把手支撑,简单的造型,粗糙的工艺,放在一般人眼里,就是一件不值钱的陶器,毫无艺术价值可言。可在“万家灯馆”主人卿烈军眼里,这可是一件宝贝。

“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豆’,算是灯的前身了。”卿烈军一边把玩着,一边解释。

在石器时代,人类懂得了使用火,取暖、熟食、御兽,其中还有照明。据出土的甲骨文记载,人类早在殷商时期,就会使用松脂火把照明。到了周朝时期,青铜器和陶器的大量使用,为灯具的出现创造条件。春秋战国时,照明用的灯具开始出现,豆就是当时照明所用的工具,它是依照当时的食器——豆的形状制成。

当时人们是用豆脂作为燃料,将豆脂盛放在陶制的小碗里,放上一根灯芯,点燃照明。从古体字的“灯”就能看出,灯是从豆演变而来的。古籍中有记载:灯源于豆,瓦豆谓之登。现在很多古装电视剧中,出现的照明工具就是豆。“应该是有青铜器的豆,但我至今还没有看到过。”

青铜器在当时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老卿研究认为,当时用青铜器做照明工具应该是贵族才享有的权利,粗制的陶器豆很可能是一般百姓用的。

http://wwwwanfangdatacomcn/qikan/periodicalArticles/zgkjsl/980207

htm 这也有

在中国灯的历史十分久远,如图,这是灯文化博物馆收藏的旧石器时代的石凿灯。

在这一时期,无论古人是否有条件大量使用灯,都可以看出对灯(油灯)的基本需求有了硬性要求。该石凿灯三面环高,一面低矮,且可以看出惟这处敲凿痕迹最多,应为刻意完成的。如不是为了让灯芯有个可以放置的地方,那这种设计无疑是很不实用的,因为最低的这点直接影响了容积。

而到了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曾出土过陶灯,如图:

美观。与上图中的石灯相比,这盏陶灯的最大特点无疑就是美观。不仅有匀称的外表,而且还出现了刻痕或为搁置灯芯使用,宽大外凸的灯沿也可能是防止脱手和便于搁置。但可以肯定在设计实用功能的同时,设计者刻意着重了美观的附加需求,这直接证明在当时就已经有了实用审美的基本概念了。

历经夏商周之后,直至春秋战国时期,可见人们开始大量的对灯尝试文字性的记载,甚至专门将其命名。比如《楚辞·招魂》中的“兰膏明烛,华镫错些。”说的‘华镫’并非指华丽的马镫,而是说灯。因为:

《尔雅·释器》:“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

镫,锭也。从金,登声。——《说文》。按,即登也。古用瓦,后世范金为之,又制此字。” 

这种瓦变金的广泛普及,在西汉的《急就篇》(类如千字文的启蒙文)中也有记述‘锻铸铅锡镫锭鐎。’而且,通过《礼记·祭统》附注的:“镫,豆下跗也。” 可以判定,在古时灯的主体仍然被认为是火,而作为其盛具的灯,无论是石陶金哪一种,都是附加的存在。所以我们今日可见文字描述如‘一豆烛光’里,‘豆’或许也代表了对火光的计数,而非等同于盏这种灯具的量词单位。

不过无论是战国时膏镫陶豆又或是汉以后始见的‘锭’,这时的灯具外观发展更多的出现了实用审美以外的艺术需求,且因材质的不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如图:

可以看出,比较周时的青铜灯,战国青铜灯有了更高的铸造水准,但两者的大致外观和美观表现上如出一辙,而这盏战国时的玉灯,也可以看出因为在我国至建国前为止,玉器的打磨更多依赖手工,所以其形状天然受到约束,更多以简约大方的外表为基础,古朴雅致是最明显的特征。但无论如何,青铜和玉石的出现,都意味着古人们对灯的追求因其为生活必需品而产生了更多对附加价值的要求。

而到了汉晋时期,由于青铜的大量普及,以及工艺水平的显著提高,我们能看到如长信宫灯、仙人骑兽灯这种在美观以外,出现了虹管吸烟装置的技术性革新。这可以侧证,灯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是经历了‘技术革新>实用审美>艺术创新’这样一个蜕变过程后,再综合完善体现的,它在此时是一种绝对意义上的高科技产物。

前者立灯,后者座灯。并因为其座灯的需求,不仅有虹管吸烟,且还能存储清水进行滤烟,与今日常见的水烟袋是异曲同工之妙。这种技术性的设计,在当时也十分普遍,涉及了最粗浅的工业造型设计理念,是最原始的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边缘文化,且更多的是由匠人们自行设计,所以我们才会多以‘别具匠心’这样的词汇来形容它们。

至隋唐时期,人们大力发展各种不同材质(竹木金石陶瓷)的灯具时也有了更多对对地方文化、地区风俗、大众审美和表现欲望。如唐人韦述《两京新记》记载的:“正月十五日夜敕金吾驰禁,前后各一日以观灯。”

这里的灯,不再是基于实用角度出发的灯,而是花灯,掺杂了上述人们对美需求的艺术作品。代表性的灯具就是‘无骨花灯’,如图:

这种花灯可谓极尽华美,处处皆以奇*巧技为尊,完全放弃了实用仅仅是为了好看。可作为日常生活用的灯具,却保留了相对朴素的外观,并且应该说放弃了技术革新的追求,只满足了最基本的照明考虑。如图,隋唐时大运河出土文物。

自此以后,日常生活上的灯具虽然历经朝代更迭、审美需求变化,但灯具的技术性发展却可谓极少,大概这也是灯具逐渐从神话中走向世俗,从宫廷中步入人间的切实表现。常见的一些装饰,也不过仅仅是在釉面上画一些飞禽走兽、吉祥图案,但对于特异造型却日益减少。往往每一次造型的变化,更多的是基于社会大众的审美需求,即便是此时的宫灯,也多受民间影响为主。

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灯具元素有异有同,分述如下。

1、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灯具主要元素有:青铜质、多枝造型、人俑灯、仿日用器灯。

中国现存最早的灯具出于战国,在《楚辞·招魂》中有“兰膏明烛,华镫错些”的记录

陶豆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灯具,在战国的墓葬中,就可以看到一种盘底中央呈状突起可插灯芯的细把陶质豆,它就是当时的照明器具,也是我国古代灯具的主要形式之一。

2、秦朝。

秦朝灯具主要元素有:铸造、灯柱、灯盏、烛、动物油脂燃料

秦代铸造的灯极其华丽。1966年在陕西省出土两件雁足灯,上有三个灯柱,可同时点燃三支烛。

照明时的燃料,有易燃和耐燃的动物油脂(《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的记载)。

3、两汉。

两汉时期的主要元素有:青铜灯具、座灯、行灯和吊灯。

灯具由灯盘、灯罩、灯盖、烟道和多作灯座的收集烟灰的器体等几部分组成。

器型上可分为人俑灯、兽形灯和器形灯三大类。

照明燃料没有质的变化,但在对油脂的使用上出现了加捻来照明的油灯。

4、魏晋南北朝至宋元时期

魏晋南北朝至宋元时期主要元素有:陶瓷灯具、植物油燃料

青铜灯具走向末端,陶瓷灯具尤其是瓷灯已成为灯具中的主体。

照明燃料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宋元时期植物油和蜡烛已成为主要照明材料,石油当作照明燃料也已出现。

5、明清时期

明清两代灯具主要元素有:金属、陶瓷、玉石、玻璃和珐琅等灯具、制蜡原料燃料。

明清两代是中国古代灯具发展最辉煌的时期,最突出的表现是灯具和烛台的质地和种类更加丰富多彩。

在质地上除原有的金属、陶瓷、玉石灯具和烛台外,又出现了玻璃和珐琅等新材料的灯具。

种类繁多和花样不断翻新的宫灯的兴起,更开辟了我国灯具史上的新天地。

明清照明燃料最重要的成就是大量植物油成为制蜡原料,使蜡烛逐渐成为了主要照明燃料。

年画

历史渊源编辑

潍坊年画《麒麟送子》 [2]

年画是中国古代一种寓意吉祥的形象。在漫长的岁月里,随着年节风俗的演变而衍生形成的一种中国民间特殊的象征性装饰艺术,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远古时期的自然崇拜观念和神灵信仰观念。中国早期的年画都与驱凶避邪、祈福迎祥这两个母题有着密切关系,在祈祷丰收、祭祀祖宗、驱妖除怪等年节风俗习俗化的过程中,逐渐出现了与之相适应的年节装饰艺术。

从广义上说,凡民间艺人创作并经由作坊行业刻绘和经营的,以描写和反映民间世俗生活为特征的绘画作品,均可归为年画类。年画习俗反映了古人的心灵慰藉和精神信仰。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崇拜逐渐转化为对社会性的人格神的崇拜与信仰,从最早的桃符、苇索、金鸡、神虎,到神茶、郁垒,再到后来的关羽、赵云、尉迟恭、秦叔宝等武将和钟馗、天师、东方朔等神仙,其间有着一条鲜明的发展轨迹。东汉末年的《风俗通义·祭典》中说:“于是县官常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皆追效前事冀以卫凶也。”蔡邕《独断》中说:“神茶、郁垒而身居其门,主阅领诸鬼,其恶害之鬼,执以苇索,食虎。故十二月岁竟,常以先腊之夜逐除之也。乃画茶、垒并悬苇索于门户,以御凶也。

”年画变成“年话”是在宋代。当时,宋徽宗扩建“翰林图画院”,时逢传统绘画和雕版印刷术交融发展,木版彩色套印年画走向成熟和普及。此时,春节家家户户贴门神已成为一种风尚,门神从镇宅消灾演变成了迎福纳祥的美好愿望。后来,逐渐形成了祈求人寿年丰、吉祥如意、招财进宝的习俗,年画在此时完成了向祝福年话演进过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周密的《武林旧事》等典籍,都记载了宋代京城春节期间出售年画之类吉祥装饰品的景况,当时年画的张贴已普及于城镇居民之中,从中也可看出年画已相当盛行。[3]

灯具

发展编辑

早期的灯具,类似陶制的盛食器“豆”。上盘下座,中间以柱相连,虽然形制比较简单,却奠立了中国油灯的基本造型。千百年发展下来,灯的功能也逐渐由最初单一的实用性变为实用和装饰性相结合。这些历代墓葬出土的精美的灯具,以及宫中传世的作品,造型考究、装饰繁富,反映了当时主流社会的审美时尚。

灯具

每一次改变都影响到照明企业的发展。由于LED照明技术的发展,中国照明产业又一次进入产业格局发生明显变化的关键时期。

现代灯具包括家居照明,商业照明,工业照明,道路照明,景观照明,特种照明等。家居照明从电的诞生出现了最早的白炽灯泡,后来发展到荧光灯管,再到后来的节能灯、卤素灯、卤钨灯、气体放电灯和LED特殊材料的照明等等,所有的照明灯具大多还是在这些光源的发展下而发展,如从电灯座到荧光灯支架到各类工艺灯饰等。

商业照明的光源也是在白炽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如卤素灯,金卤灯等,灯具主要是以聚光和泛光两种,标牌、广告、特色橱窗和背景照明等都是在不断地根据发展需求应运而生。

工业照明的光源是以气体放电灯、荧光灯为主,结合其他的灯具灯饰,如防水、防爆、防尘等要求来定制,但是工业照明是需要谨慎的,特别是在选择光源和灯具上都有讲究,如服装制作的颜色、面料质地在不同的光源下所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灯具的选择主要考虑反射性,照度,维护系数等,而目前国内大多的企业还是不太重视,只有在一些外资企业可能会做个比较。

照明器具行业作为日常消耗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步,荧光灯、节能灯、LED等新型光源的出现,使照明灯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演进。一切朝着更节能、更绿色和环保的角度努力。光源的丰富和多选择,也使照明灯具行业展开了新的一页。随着中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城市广场、交通道路、新修社区、家庭装饰、商城与写字楼,都需要灯具灯饰的装饰,城市建设对灯饰照明产品的需求将会继续增加。

道路照明和景观照明的灯具选择上是完全不一样的,不要以为只是照明就可以了,道路照明不能一味追求美观而忽视安全照度和透雾性,而景观照明灯具和光源的选择就要充分考虑节能和美观了,因为景观照明不需要那么高的照度,只要营造一个照明的特色就可以了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在古代社会普遍的生活规律,没有电灯加持的古人无法改造自然也就无法抵抗自然规律,大部分情况下天一黑就得回家睡觉了。但是古代也并非没有夜生活,在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之后人们也开始向夜晚进发,在宋代就有最繁荣的夜市,开封城内夜夜笙歌,夜市连着昼市,市市不息。

既然要在夜晚生活、活动必然少不了照明工具,那没有电灯的古人是如何进行照明的呢?又是使用哪些照明工具呢?

说到照明工具无疑就是"灯"了,但凡照明工具都可以叫做灯,研究照明工具也就是研究古人发明了哪些灯。从最开始的火把到后面的油灯、蜡烛等等,古代灯具使用的燃料、制作工艺各不相同也具有不同的作用。那我们就来看一下古人是如何照明的吧!

“灯”与灯具"灯"字的来历

"灯"是一个形声字,本意是放逐烛火用以照明的器具。最早来说应该是"镫",是早起的祭祀用的礼器。"镫"最开始的作用和碗差不多是用来装盛熟食的器具,一般用于礼仪祭祀的贡品台上。而"镫"成为照明器具则又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发展以及称呼的转换。

《尔雅·释器》记载:"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

这里的"豆"是古代的一种器具,形状像一个大号的高脚杯只不过上部分不是杯子而是一个盘子,豆配有一个盘盖,用以盛放食物。豆出现于新石器的晚期,后来在春秋时期大量的出现,我们在看春秋战国时候的电视剧里面还可以看到诸侯吃饭时候桌子上的高脚盘就是豆。

豆有木质、竹质、青铜、瓦质等等,而后来的瓦质脱离了作为食器的功能成为祭祀所用的灯具被称为"登"(通"镫")。在秦代以后汉字隶变,以"火"为形声创作了"灯"代替"镫"作为照明器具对应的文字。

古时的灯具

我国古代出现的最早的灯具就是豆形灯,材质由一开始的陶到后面的青铜,大概在春秋战国时候已经定型了。豆形铜灯上部为浅浅的盥状,形似王莲的叶片。其下拥有细长细长的烛钎也有形似葫芦的把子,底座为喇叭口。

有些王公贵族使用的豆形铜灯都有两个烛台,分别一高一低可以点燃放置两盏灯,灯台的底座一般为一个小人双手各托举起一个烛台。所以豆形灯除了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很高的装饰和观赏价值。豆形灯上大都刻有铭文,记叙了一些事情,也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

古代常见的灯具还有烛台,顾名思义就是放置蜡烛的台子。相比豆形灯来说烛台的形式更加的多样,只要带有尖钉或者空穴可以托住一直蜡烛其他部分的造型可以随意的设计。材质也可以是木质、瓷器、铁质、青铜等等。

《天宝遗事》载:"甲王以檀木刻童子,每夜饮,列执华烛,故名烛奴。"

唐代的贵族会用名贵的紫檀木去雕刻成童子的形状做烛台叫作"烛奴",极具观赏性和修饰性。

照明方式的变迁自然光与火光

原始社会茹毛饮血时代人们白天捕猎和收集食物进行娱乐活动而到了晚上只能快速的进入自己的洞穴里面躲避猛兽的侵袭。那时候的照明方式完全取决于来自太阳的自然光照明除此之外别无他法。而后来雷电、太阳的聚焦、发酵等因素造成了自然的山火,在山火当中人类的祖先发现了火作用,可以用来加工食物也可以用来照明。

在火被发现利用之后人们就开始向黑夜进发用火来照亮大地、驱逐野兽。而正真的开始普及火光照明则是在燧人氏钻木取火之后,不用受限制于自然可以随意的创造出火光。

生生不息的篝火开始燃烧在原始人类的部落聚集地旁,那个时候的照明燃料就是木柴。火把是最早的移动照明设备,他们将蜡、油脂之类的可以燃烧的材料涂抹在树皮、木片上捆扎在一起点燃照明使用。

油灯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开始发明更加好用的照明设备,在春秋时候历史上最早的成型灯具——油灯就问世了。最开始油灯燃烧的材料是动物油脂,主要是以牛油居多。但是动物油脂燃烧起来味道刺鼻,烟雾弥漫就使用的感受来说很不好。其中牛油和羊油要好一些而猪油燃烧起来则是黑烟滚滚极其难闻。古人为了中和动物脂肪燃烧的难闻气味会在油灯中加入一些香料,这样闻起来没有那么的难闻。

相比于动物脂肪的容易获取人们掌握植物油的提取方法则更晚一些,但是植物油过于昂贵而且使用没有固体的油脂方便不太常用,好处就是没有难闻的气味而且耐烧,一般多为菜籽油、麻籽油、桐油等。无论是动物油脂还是植物油对于古代的普通百姓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负担,所以才会出现"凿壁借光"之类的典故。除了动植物油古人还有过用石油当做油灯的燃料,用石油的好处是石油燃烧热量高因此带来的亮度要比普通灯油大很多而且很耐燃烧;缺点就是古代没有石油分拣技术原始的石油烧起来黑烟太大而且不完全燃烧的碳颗粒会熏黑屋子,价格也比较的昂贵。

除了燃烧的材料油灯的另一重要部分就是灯芯了,汉代的灯芯一般都是一根用去皮的麻搓成的麻绳或者是秸秆之类的硬质纤维植物。只有质地坚挺才可以立在灯油当中,同时还得具备一定的吸油性可以把油吸收上来燃烧。

在云南还有一种叫做"灯芯草"的植物,绑上几根细细的竹条作为支撑就可以做灯芯使用了。后来还有用棉纱之类的纺织品线作为灯芯,但是这种灯芯过于软烂无法直立只能设计特色的灯台结构放置。由于灯油昂贵古人还发明出了"省油灯",结构原理很简单,就是在原本放灯油的空腔下面再来一个空腔在里面注水,这样灯燃烧的时候水可以降低灯的温度达到节约燃油的目的。

对于用不起油灯的人来说来有一种灯芯草蜡烛,实际上是介于油灯和蜡烛之间的照明物品。人们收割野外的灯芯草然后将灯芯草秸秆中心的木髓取出加工成灯芯。然后用这灯芯蘸取厨房中的边角料油水将灯芯吸收的饱饱的就制作成一根灯芯草蜡烛了。这样一根长达30厘米的蜡烛可以燃烧15分钟,对于没有能力使用油灯的普通百姓来说已经相当的好了。直到电灯普及之前在中国仍然还有使用灯芯草蜡烛的地方。

蜡烛

蜡烛的出现要晚于油灯,先秦时候有将芦苇和艾蒿捆在一起蘸上油脂点燃使用,还有在空心的芦苇中灌上蜜蜡用于照明。大约在汉朝的时候真正意义上的蜡烛才开始出现,制作蜡烛的工艺一直以来也是比较难以掌握的。汉朝时候蜡烛出现在贡品当中,皇帝进行赏赐大臣的时候也用蜡烛,这说明当时的蜡烛极其稀少和昂贵。

《西京杂记》有记载:"闽越王献高帝蜜烛二百支"

在此之后的千年之间蜡烛都是奢侈、昂贵、地位和财富的象征,直到封建社会接近末端蜡烛才得以放下身段走入寻常百姓家,是古代最顶级的照明物。我国最早的关于蜡烛的使用要属长信宫灯,长信宫灯是一盏青铜蜡烛灯,灯盘中心有插蜡烛的钎,灯中还有过滤灯烟减少污染的高科技设计,可以避免熏黑墙壁和灯具。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