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意识的觉醒_对唐代爱情传奇女性意识的再认识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女性意识的觉醒_对唐代爱情传奇女性意识的再认识,第1张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一些研究者大胆借鉴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相关理论来重新解读唐代爱情传奇,探讨唐代爱情传奇中的女性意识问题,使唐代爱情传奇的研究有了新突破,但他们也得出了一些有失偏颇的结论。

有论者认为研究唐代爱情传奇中的女性形象可以发现唐代女权的伸张和强化的历史内涵;还有论者认为研究唐代爱情传奇中女性形象的升华不仅可以清晰地感觉到男尊女卑的社会意识已经开始动摇,还可以倾听到唐代男性带动女性走向解放的步伐。这些观点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似乎忽略了这样一个历史前提:唐朝仍然是一个男性中心文化占中心地位、封建正统观念占主导地位、男尊女卑的社会意识被广泛认同的社会。还有一些论者从分析唐代爱情传奇中所透露出的男性叙事视角入手,发现其背后强大的男性文化和封建正统的价值观念。这样的论述虽不乏真知灼见,但也抹煞了唐代爱情传奇中女性意识的初步觉醒对男性中心主义文化和封建正统价值观念的反叛和冲击的历史意义,所以这样的论述也是有失公允的。

因此,笔者想在整合前人的观点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一点粗浅思考,对以上的种种偏颇做一番纠正,从而对唐代爱情传奇中的女性意识进行再认识,以期能够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唐代爱情传奇中的女性意识。笔者认为:唐代爱情传奇中确实存在着女性意识初步觉醒的表现,但这是以不动摇当时的男性中心文化的中心地位和封建正统观念的主导地位为前提的,这样的看法也许更符合历史的实际。

下面笔者分别从唐传奇故事情节的设置和故事构成模式两个大的方面来谈谈对唐代爱情传奇中女性意识的再认识。

一、从故事情节的设置来看

首先,在唐代爱情传奇的故事情节设置中,有些女性形象成为一个符号,一个代替男性话语的符号。它随时可以满足男人的性欲,顺从男人的要求,迁就男人的错误,表达男人的思想,几乎没有个人的主体话语和心理特点。它所想的说的做的全是男人的想法和需求,缺乏对于男性的独立个体话语。这本身也是女性依附于男性的表现。任氏为报答韦生的恩情主动要求为他勾引美女。崔莺莺面对被弃的命运,不仅不谴责张生,反而还写信给他,表达相思之苦。霍小玉尽管知道李益对自己的爱靠不住,仍然“深明大义”地劝他去考取功名。作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情节是因为他站在男性的立场上来设置情节,过分强调男性心理感受,使那些女性形象受到心理的压抑。

其次,有些作者不懂得爱情是两情相悦的事情,是男女双方的行为,常常只顾男性的情感体验而忽视了女性的感情需要和心理活动。使女性只保留了一张美丽的外皮,缺乏真正的人的神采。《长恨歌传》本来写李杨的爱情生活,但大量的笔墨却用来描绘唐玄宗的感情,对杨贵妃的描写只寥寥数语,涉及其感情体验的则更少,使平等的爱情生活成为男人的情感渲泄,缺乏对等的女性情感回应。

再次,唐代爱情传奇里的故事缺乏对女性公平的道德评判。作品大量描写幽会私奔、调笑戏谑的男女之欲,以及钻穴相窥、逾墙相奔的媾合过程,其实质是对女性情感的猥亵。《任氏传》、《莺莺传》、《飞烟传》都有这方面的描写。在崇尚明媒正娶风气的封建社会,这些情节描写明显带有歧视女性追求爱情的倾向。

最后,作者幻设出的美女为妖、为鬼、为怪的故事,也是对“红颜祸水”的暗示,进一步为男人的负心行为做开脱,为男人的偷情取乐放宽尺度,加剧了“占有美女不用负责”的道德沦落。《李章武传》、《焦封》、《孙恪》都写男人偶遇美女,先同居后弃之的故事,尤其是《李章武传》还写被弃之妇追踪情人不止,死后化为魂魄相陪,并赠美玉之事。不仅没有谴责李的负心薄情,反而还有大加赏识之意。这些都可以看出唐代爱情传奇的作者们的男性中心主义价值观念。

二、从故事构成模式来看

唐代爱情传奇大多是“才子佳人(郎才女貌)”模式。这一模式也体现了男性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念。

从《莺莺传》、《李娃传》到《霍小玉传》,尽管其中有着始乱终弃、终成眷属等不同的结局,但青年男女一见钟情,男为“色”倾倒,女为“才”仰慕,却是始终不变的。《柳氏传》中说:“翊仰柳氏之色,柳氏慕翊之才,两情皆获,喜可知也。”[1]《霍小玉传》中的李益对霍小玉说得更直接:“小娘子爱才鄙夫重色。两相好映,才貌相兼。”[2]才貌是青年男女互相吸引和爱慕的关键,这是沿袭了几千年直至今日仍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心理。这种表面的“相映”和“相兼”,潜存着一种极不平等的男女关系:它直接将女性的外貌作为衡量女性自身价值的一个重要砝码,而男子的才气,既是婚姻的砝码,又是女性终生依附所系――凭着才气,男人的风流倜傥、高官厚禄以及各种保证爱情与婚姻幸福的物质和精神财富都会源源而来。在封建文化结构中,女人无主体性可言,幼年时代是父亲的女儿,一迈入豆蔻年华,便得寻觅夫家,出嫁之后,她们便只具有别人的妻子和母亲的身份,从姓氏到整个身心都系于丈夫的掌心中。她们的一生是生存在一系列男人庇护下的各种名份之中――为女、为妻、为母。除此而外,她们没有其它身份,更没有自我可言。封建社会衡量人,尤其是男人的价值标准是取决于其社会地位的高低。出身门第的高低往往直接影响着人的荣辱、尊卑和贵贱,因此,作为人生的重要抉择――“合两姓之好”、“事宗庙”、“继后世”的婚姻,自然要讲门当户对了。李益起初钟情于霍小玉的花容月貌,但最终还是迫于母命,或者说是为了自己安身立命的实际权衡而放弃了与小玉的爱情。他与门当户对的出身望族的卢氏结为“秦晋之好”,这样做更有利于自己仕途的畅达。

上述“才子佳人”的故事构成模式,体现的是一种千古不变的男性主义观念:男人必须强大,他是女人依赖和获取希望的源泉。从唐代爱情传奇的“才子佳人”的故事构成模式中,我们看到的是女性对男性的物质和精神依附。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初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唐代爱情传奇中确实有着女性意识初步觉醒的表现,但其背后又有着强大的男性中心主义文化和封建正统观念。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唐代的文人士子对男性中心文化和封建正统观念既有所突破又有所遵循的困惑。

注释:

[1]叶桂刚、王贵元主编:《中国古代十大传奇赏析》,第427页,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2]叶桂刚、王贵元主编:《中国古代十大传奇赏析》,第50页,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参考文献:

1、赵明政:《文言小说:文士的释怀与写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侯忠义:《隋唐五代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3、吴秀华:《明末清初小说戏曲中的女性形象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4、陈周昌选注:《唐人小说选》,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5、廖雯:《女性艺术――女性作为方式》,吉林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

6、刘慧英:《走出男权的樊篱――文学中的男权意识批判》,三联书店,1996年版。

7、史仲文:《中国隋唐五代文学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8、程毅中:《唐人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9、汪辟疆:《唐人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10、李银河主编:《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精选》,三联书店,1997年版。

王明家,湖北大学文学院2004级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沈秋菊,湖北孝感孝南二中教师。

  摘 要: 农民作家赵树理在小说中塑造了大量的女性形象,这一系列女性形象不仅在他所创建的文学世界中占有重要位置,而且展现了中国农村妇女自我解放的历程,具有深刻的审美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对赵树理小说作品中所刻画的众多女性形象进行综合提炼,探寻了女性世界的外在美、人格美及其美的根源和对现代女性美的指导意义。同时,将新旧社会转型期山西地区独具韵味的女性们跌宕的命运和执着不懈的生命追求冷静深刻地剖析,为新时代女性真正的美提出新的阐释与注解,对升华人性、完美人生具有启迪价值。

 关键词: 赵树理小说 女性美 启示

 

 一、女性外在美

 黑格尔曾说:“美的生命在于显现。”没有外在形象,美也就不存在了。①赵树理的小说犹如一个优美的画廊,其中的女性形象,恰如在这个画廊里一幅幅个性又精美的画。而女性最引人注目的首先是外在形体容貌的优美,其风姿气韵是人世间一道绝妙的风景。

 (一)相貌美

 赵树理惯于通过简洁的山水写意般的笔触,勾勒出画廊中的绝美脸庞。《小二黑结婚》中的小芹就是这样一位被“轻描淡写”的美人。“小芹当两三岁的时候就非常伶俐乖巧”。②后来小芹长到十八岁,“村里的轻薄人说,比她娘年轻的时候好得多”。③而小芹的娘三仙姑当年就“是前后庄上第一个俊俏媳妇”。④小芹却不论从相貌还是品性上都要比她娘年轻时候好得多。“青年小伙子们,有事没事,总想跟小芹说话。小芹去洗衣服,马上青年们也都去洗;小芹上树采野菜,马上青年们也都去采。”⑤这段侧面描写不禁让人联想起乐府民歌《陌上桑》一篇中对秦罗敷的美貌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⑥

 再如《登记》中的艾艾,同小芹一样,她的美丽也是通过她的娘“小飞蛾”衬托出来的。“原来这个地方一个梆子戏班里有个有名的武旦……唱金山寺她装白娘娘,跑起来白罗裙满台飞……好像一只蚕蛾儿,人都叫她‘小飞蛾’”。艾艾则比她娘年轻时更加可爱漂亮,连五婶也说:“还数人家小飞蛾这一个标致!……长得不是跟二十年前的小飞蛾一个样吗?”⑦歌德说:“不断升华的自然界的最后创造物就是美丽的人。”赵树理小说中的新一代女性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就是她们令人惊叹的美貌。

 (二)行为美

 “人的行为动作姿态要有十分自觉的审美造型功能,要表现出主体人的美的,给他人留下深刻印象,因而不可忽视,不能掉以轻心”。⑧赵树理小说中的新一代女性举手投足、言语仪态都表现出一种自然朴实的美。

 小芹“表面上虽然跟大家说说笑笑,实际上却不跟人乱来”。⑨面对金旺的轻浮举动,她义正词严:“咱们以后说话要规矩些!你也是娶媳妇大汉了!”⑩当再次遭遇金旺调戏时,她勇敢地大喝,吓跑了恶霸流氓。面对父母之命,她说:“我不管!谁收了人家的东西谁跟人家去!”{11}一个淳朴勇敢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传家宝》里金桂的语言更是出彩,她为挑刺儿的婆婆罗列出了一条清晰账:“合作社的来往帐上,咱欠人家六万一。他收过咱二斗大麻子,一万六一斗,二斗是三万二。咱还该分两三万块钱红,等分了红以后你好跟他清算吧!互助组里去年冬天羊踩粪,欠人家六升羊工伙食米……”{12}账码明细、麻利干脆,让人不禁想到《红楼梦》里那个精明干练的凤姐形象,不由得不赞叹这个女英雄。这些勇敢不屈的语言、执着坚定的语言、大胆反抗的行为、据理力争的行为,都透露出赵树理小说中的新女性们自然本真的女性外在美。

 二、新旧转型期女性的人格美

 赵树理作为一名颇受赞誉的能够展现解放区人民生活的时代的歌手,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在他的小说里塑造出了新旧转型期的极具人格美的女性形象。

 (一)新旧之间的挣扎美

 赵树理笔下的新女性们生活在一个动荡的过渡时代,经历了比先辈和后辈们都要多的磨难和历练。她们不仅遭受着和母辈们相似的压迫和摧残,而且面对着妇女独立新观念的召唤,因此她们的矛盾和挣扎比任何一个时代的妇女都要强烈和真实。

 小芹,这样一个集各种美好品质于一身的青年女性,在追求爱情婚姻自由的道路上受到了来自于以亲生母亲“三仙姑”为代表的封建旧势力和以村干部金旺为代表的恶霸势力的双重压迫。不可否认小芹是勇敢的,但也要承认她的勇敢并不是抛家舍业不顾一切地挣脱,而是有一定保留的勇敢。小芹在爱上小二黑之后,也只是悄悄地和他相好,并没有更进一步地争取婚姻自主,而是等待别人的介绍,正因如此,才导致坏分子和恶势力有机可乘,破坏他们的姻缘。然而尽管有挣扎,但小芹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却从未放弃过。小芹在新旧交替中的挣扎体现出了那个时代农村女性特殊的美好所在,美在真实的矛盾心理和行为。这种强烈的挣扎性和矛盾性比之其他作品中的女性更具鲜明的时代感。

 同样,孟祥英(《孟祥英翻身》)在转变的过程中,也是挣扎与艰难的。比如“村里的群众要去太仓村斗争特务任二孩”{13}那一次,面对恶势力的恐吓,孟祥英也觉着有点可怕,她也拿不定主意了,问工作员:“不去行不行?”这次的犹豫徘徊体现了在转变期间孟祥英的痛苦和艰难,她身上印着深深的封建枷锁痕迹,若要消除这痕迹,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转变观念适应新形势。可贵的是她壮着胆量一步步走向光明,不能不说她的挣扎也是美丽的。

 (二)追求独立自主的执著美

 一个社会人性解放程度、自由程度往往从人最基本的需求――“情感”与“性”的方面表现出来。从《小二黑结婚》中的小芹到《邪不压正》中的软英,这些年轻女性面对不自主的婚姻,执著地追求个人幸福,最终取得了美满的结果。而到了《三里湾》中,女性不但要选择和自己志同道合的恋人,而且是在真正意义的“平等”原则上和男子平起平坐。马有翼和灵芝的闲谈已经有三年的历史了,而她和玉生之间的交往还不到二十天,可是最后还是选择了玉生,连她自己都觉得:“这也太快了!为什么和有翼交往那么长时间,还不如这几个钟头呢?”{14}于是她又把有翼和玉生比较了一下。在有翼和玉生的比拼中,玉生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思想上,玉生注意的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有翼时刻服从封建主义的娘;文化上,玉生虽然学问低点,但是却创造了很多人做不出来的成绩……结果一目了然。从灵芝的择婿态度,不难看出新一代女性在面对婚姻时,不再像以前那样只能被选择,而是从精神和物质层面上为自己的婚姻幸福做打算,呈现了一种强者风范。

 新一代女性不仅在自身的婚姻爱情中争取主动,在政治生活中也发挥主人翁作用。孟祥英原来是一个受尽欺凌的小媳妇,后来受到党的教育参加了社会工作后,她被压抑着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充分发挥。在连年灾荒中,孟祥英出色地领导了村上妇女生产度荒。后来还担任了区妇救会的工作,被选为劳动英雄,参加了专署召开的劳动英雄大会。当然,有了政治上的独立自主还不够,还要获得经济上的彻底解放。在《传家宝》中作者通过对金桂的描写,让人们看到妇女在政治上的独立自主后,在经济上、生活方式等各方面都要求得到独立解放。只有这样,妇女才能更好站起来,和男人一同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

 三、赵树理笔下女性美对现代女性的启示

 (一)外在美与内在美和谐统一

 外在的美是一个个静止不动的音符,内在的美是演奏出撞击听众灵魂的令人迷醉的音乐。赵树理笔下的新女性们不仅外表迷人,内在人格美更打动人心。假使小芹不去和守旧的封建势力抗争,她只能像母亲“三仙姑”一样让美好的容颜在荆棘丛生的压迫里逝去,成为下一个装神卖俏的“三仙姑”。正是因为她在水深火热的压力中的挣扎和执著,才成就了内外统一的美。赵树理正是通过这样内外一致的女性之美来表达他对新社会、新生活的美好希望。

 女性美,美在自然,美在由内而外的和谐统一。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女性只注意了自己的外表形象,忽视了内在的修养。再美的外貌也终有衰老的一天,如果只把美丽的容貌作为衡量自身的价值尺度,那么随着容颜的老去,自我价值感也将毁灭。所以现代女性应当从外在转到内在,把自我的价值感更多地转移到这些内心财富上来。

 (二)传统美与现代美相结合

 妇女研究表明:“真正的女性美是人的美和女人的美、自然美(性美)和社会美(内在美)、女性自我认同的美和男性认可的美的统一。赵树理小说中的女性美对现代女性美的内涵有启发指导意义。”{15}她们最可贵的地方在于传承美德的时候,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使得传统美德得到传承的同时又得到了升华和弘扬,使得传统美与现代美相得益彰。因此,现代女性应当根据自身的特点,在知识、智力、才能、品格、性情、涵养与道德情操方面多加努力,与时俱进,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为秀外慧中、魅力四射的美丽女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赵树理作品中的女性画廊,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追求幸福、追求平等、追求解放、追求自由的亮丽风景画。他笔下的女性由内而外的美,永远值得现代女性借鉴和学习。赵树理那种关注人的自然、质朴和健康的美,关注人的内外统一的美,是从人性和发展为出发点的审美观。这种审美观念对现代女性审美依然有重要的启示,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很大的积极指导作用,因为他用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揭示了女性真正的美首先在于自身精神的独立,在广阔的人生舞台上,以自身独特魅力与男性同闯难关、共享喜悦,创造永不褪色的美。

 

 注释:

 ①杨辛,甘霖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119

 ②③④⑤⑦⑨⑩{11}{12}{13}罗君策编赵树理选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⑥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一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6:365

 ⑧庄汉新美学纲要[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160

 {14}里功,姚晓华编赵树理精选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1:229

 {15}荣维毅女性美研究之我见[D]妇女研究论丛,1996:38

 

 参考文献:

 [1]庄汉新美学纲要[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3:134-161

 [2]里功,姚晓华赵树理精选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1:1-261

 [3]罗君策编赵树理选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1-454

 [4]唐�|中国现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352-364

 [5]黄修己赵树理评传[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

 [6]黄修己不平坦的路――赵树理研究之研究[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

 [7]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8]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9]中国赵树理研究会编赵树理研究文集(上)近三十年赵树理研究选萃[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6

 [10]荣维毅女性美研究之我见[D]妇女研究论丛1996

 

 (作者系中国矿业大学文学与法政学院2009级硕士生在读)

王贞仪

筹算女杰王贞仪

女数学家王贞仪(1768-1797 ),字德卿,原籍安徽天长,生于江苏江宁,是清代学者王锡琛之女,著有《西洋筹算增删》一卷、《重订策算证讹》一卷、《象数窥余》四卷、《术算简存》五卷、《筹算易知》一卷。

从她遗留下来的著作可以看出,她是一位从事天文和筹算研究的女数学家。算筹,又被称为筹、策、筹策等,有时亦称为算子,是一种棒状的计算工具。一般是竹制或木制的一批同样长短粗细的小棒,也有用金属、玉、骨等质料制成的,不用时放在特制的算袋或算子筒里,使用时在特制的算板、毡或直接在桌上排布。应用“算筹”进行计算的方法叫做“筹算”,算筹传入日本称为“算术”。算筹在中国起源甚早,《老子》中有一句“善数者不用筹策”的记述,现在所见的最早记载是《孙子算经》,至明朝筹算渐渐为珠算所取代。

17世纪初叶,英国数学家纳皮尔发明了一种算筹计算法,明末介绍到我国,也称为“筹算”。清代著名数学家梅文鼎、戴震等人曾加以研究。戴震称其为“策算”。王贞仪也从事研究由西洋传入我国的这种筹算,并且写了三卷书向国人介绍西洋筹算。她在著作中对西洋筹算进行增补讲解,使之简易明了。王贞仪介绍的纳皮尔算筹乘除法,当时的读者认为容易了解,但与当时我国的乘除法筹算的方法相比,显得较繁杂,因此,数学家们没有使用西洋筹算,一直使用中国筹算法。今天的读者把中外筹算乘除法视为老古董,采用的是由外国传入的笔算四则运算,这种笔算于1903年才开始被使用,故我国与世界接轨使用笔算的历史只有100年。

敢于冲破封建礼教

除夕夜晚,金陵城里,一个富贵人家的族大小刚刚结束了一顿辞岁家宴,陆续回卧室歇息,唯有一位年轻妇女还未离去。她注目凝视着房梁上一盏燃着蜡烛的吊灯和刚才设宴用过的圆桌,手里还拿着一块照脸用的镜子。过了一会,她把镜子放在圆桌近旁地上的阴影里,又爬上桌子提高吊灯的系绳,使灯光再照进圆镜。后来她又把镜子举过头顶,使灯光照出的镜子的阴影落在圆桌面上……这期间,她一直紧锁眉头,突然间又舒展眉宇,高兴得几乎笑出声来……。

这是谁很晚了还在“变戏法”呢?她可不是随便玩“魔术”,而是正在钻研一个科学问题。这就是清代女天文学家王贞仪 (公元1786~1797年)。当年她就是用这种土办法研究天文学中的日月食理论的。她把吊灯当做太阳,圆桌当做地球,镜子当做月亮,用不断变换月亮、地球和太阳之间的相对位置来研究日月食的形成原理以及月食同望月的关系。强烈的求知欲使她连除夕举行家宴的机会也不肯轻易放过。

200年后的今天,从事天文科学的人们,谁也不会再使用王贞仪那样的土办法了。在我国现有的五个天文台中,从事天文研究的有男有女,妇女学习、研究天文,已是极平常的事情。可是,在古代,不要说妇女,就是男人私习天文,也要冒杀头的风险。在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天文学一直被禁锢在封建王朝的灵台秘苑中,在一些朝代只有封建朝廷的“太史院”、“钦天监”之类专职机构才有权研习天文,制定和颁布历书。天文学成了所谓“非凡夫所测”、“世代相传的家业”,妇女更是被剥夺了从事科学研究的权力,被紧紧地套在“四条绳索”的枷锁下。在封建统治者看来,民间私习天文,尤其是妇女学天文,简直是犯上作乱,大逆不道!劳动人民创造的天文学就这样被少数人垄断着,还和宗教迷信合为一体,变成愚弄人民的工具。因此,在我国古代悠久的历史中,妇女研究天文的事真是屈指可数。王贞仪之前,比较有名的当推东汉班固的妹妹班昭(又名班惠姬、曹大家)。班固是《汉书》的作者,但他此书未竟,就在一次党争中入狱而死,留下《汉书》的《天文志》和《八表》没有来得及去写。东汉永元4年(公元92年),由汉和帝下诏,班昭到当时的国家图书馆“东观藏书阁”,由马续协助她收集整理、研究了西汉的天文观测记录,写成 《汉书》的天文志和八表,完成了她哥哥班固遗留下的工作。 《天文志》的完成,为我们今天研究西汉的天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但由于班昭长期活动在东汉王室之内,又没有亲自从事天文观测,受谶纬神学影响很深,因此书中不乏糟粕。班昭之后,封建统治阶级用封建伦理道德束缚妇女思想,致使王贞仪之前再很少出现有名的女天文学家。虽然宋代天文学家楚衍有个女儿研究过天文数学,王锡阐有个妹妹王锡蕙也是位天文数学家,但都没有留下研究成果,因此无怪乎连王贞仪同时代的封建卫道士钱大昕也慨叹地说,王贞仪是“班惠姬之后,一人而已”。

王贞仪原籍安徽天长县,后居住在南京。她的祖父曾在吉林宣化府任知府等官职,收藏书籍达75箱之多,因此是一个“书香门第”的后代。她11岁跟随祖父到宣化府生活了5年,其间结识女友,研讨学问,又“学射于蒙古阿将军之夫人,发必中的,骑射如飞”。少年时代的王贞仪已经表现出百折不挠的坚强性格。后来她又随同祖母和父亲去过北京、陕西、湖北、广东和安徽等地,游览名胜古迹,见闻颇多,也接触到不少社会实际。后来她和安徽宣城的一个叫詹枚的青年结了婚。但是她在操持家务之余,仍孜孜不倦地刻苦学习。

探索自然奥秘

晴朗的夜晚,群星闪烁,人们都已入睡,王贞仪还披风饮露,独坐户外,静静地注视着天空,仔细观察星象的运行和变化。她一边观测,一边开动脑筋,琢磨着从书本上学来的东西。经过多次观测和模拟实验,终于搞清了日月食形成的原理。她在《月食解》中说,太阳照耀月亮,月亮才有光。人们站在地球上去看,只有十五才能见到望(月圆),初一才能见到朔(月隐)。虽然太阳照耀月亮,但地球只要不在太阳直射月亮的光束中,人们看到的就只是一个侧面,成了半圆月或弯月。朔的时候,只要太阳和月亮近于黄白二道的交点,太阳光被月亮所遮,就会出现日食。由于太阳高,月亮低,相隔非常遥远,因此随观测者位置的不同,见到的食分 (日食的程度)就不同。到了望,只要月亮进入地球的影子,就会发生月食。王贞仪非常推崇张衡对月食成因的解释,并在食分问题上作了一些新的发挥。她所阐述的日月食成因的理论,同现代天文学认识的日月食原理完全一致。

地球是一个大圆球,站在地球“边缘”和下半球的人为什么不会倾斜和摔倒呢?这个问题对现代的人来说已是普通的常识,不用发问。可是在互8世纪末叶时,虽然我国大多数学者也都承认地球是圆的,但却很少考虑或回答不了这个不倾斜摔倒的问题。唯有初出茅庐的王贞仪,经过仔细研究,对这个问题做了通俗的解释。她在 《地圆论》中说,地上的人都以自己居住的地方为正中,因此远看别的地方都是斜立的似乎都该倾倒,实际都不倒,难道不是因为各地的人头上都是大,脚下都是地吗7这就是说,人们生活的地球,处于四周都是天空的空问之中,对宇宙空间来说,任何地方的人头上都是天,脚下都是地。王贞仪正确地认为,在广阔无垠的宇宙空间中,没有上、下、侧、正的严格区别。这是一个很可贵的认识。

王贞仪博览群书,楔而不舍。对古籍中的天文资料她仔细体会,吸取营养。当时一些历书将恒星年同回归年的区别说成了起于汉武帝进行太初改历的时候。王贞仪指出,这种差别并不是起于《太初历》,而是自晋代虞喜发现“岁差”以后才“天自为天,岁自为岁”。历书上还说,由于岁差,春分点逐渐东移。王贞仪也指出,这是错误的。岁差引起的春分点移动是西移而不是东移。另有一些人认为,岁差可以用“土圭”测得。王贞仪指出,上圭只能测日影,哪能测岁差?岁差只有用“中星法”才能测出。在我国何时产生“定气”的问题上,有人认为古人对日行迟疾没有认识,“定气”始于唐代历法。王贞仪批评说,这又错了。“定气”开始于北齐的张子信,其后隋代刘悼,唐朝李淳风和僧一行才测得更加精密了。王贞仪这些批评和见解,基本符合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实际。她这种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至今仍使我们钦佩。

除了精勤观测,刻苦钻研,王贞仪还非常重视学习当时的先进科学。天文学离不开计算,因此她对清初历算家梅文鼎的著作非常推崇,尤其看重《筹算》和《历算》两本。梅文鼎曾测得地理经度圈上的一度弧长等于250里,王贞仪把这个结果引申到天球中,指出,地差1000里,天顶差五度。她还认识到,随着地理纬度的不同,各地北极出地高度也就不同,因此,恒星隐显,昼夜长短,都会随地理纬度的不同而有差别。现代天文学对这个问题的研究,除了测量的更加精确外,就其整体来说,王贞仪当年的解释也是非常正确的。另外,随着明末清初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华活动,当时西方的各种天文学理论也都传到中国来了。王贞仪对这些东西并不囫囵吞枣,而是批判地吸收,有选择地使用。她既知道哥白尼的日心体系,也了解第谷的折衷体系 (即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不动中心,日、月、恒星都绕地心运行,而五大行星又绕日运行)。她认为“西历虽至密,亦未能言概准,”“有所可行,即有不可行;有所是,即有不是。”生活在18世纪末叶的一位妇女,能有这样的见地,很是难能可贵。

顽强的斗争精神

王贞仪29岁的短暂一生,做了大量的科学工作。她精通地理、数学、医学和诗文绘画,也懂得气象,“言晴雨丰欠辄验”,真是一位多才多艺,才气横溢的青年女科学家。她的文章“皆质实说理,为不藻采”。当然,王贞仪最有造诣的还是天文学。她把自己研究天文学的成绩写成不少著作,其中许多已被湮没,现在能看到的只有《金陵丛书》中的《德风亭集》卷五、卷六和卷七中有关天文历法方面的心得体会。如卷五中有《岁差日至辩疑》、

《盈缩高卑辩》、《经星辩》、《黄赤二道解》;卷六有《地圆论》、《地球比九重天论》、《岁轮定于地心论》、《日月五星随天左旋论一、二、三》;卷七有《月食解》、《勾股三角解》等。据传她的著作共有64卷之多,可惜如今我们只能读到很少一部分了。

同任何科学家一样,王贞仪在科学的道路上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她要从事科学,就必须同科学的敌人,首先是同封建迷信和封建伦理进行斗争。还在她刚开始钻研天文和做诗绘画的时候,就有一班封建卫道士嘲笑地说,女孩子的正当职业是酒食缝纫,不应以文史翰墨为事,甚至攻击她从事科学是想青史留名。但是王贞仪的反叛精神使她没有屈服。她据理驳斥,坚持为科学开辟道路。她在一首诗中写道:“始信须眉等巾帼,谁言儿女不英雄”,顽强地顶住封建礼教的重压,不屈不挠地进行科学研究。王贞仪与封建伦理的抗争,在她的不少诗文和书信中都有表白。她简直是一面从事科学研究,一面为妇女的地位呼号。历史事实也说明,越到封建社会后期,统治者就越要把天文学拉入迷信的泥坑,如利用天文搞“风水”之类。面对这些邪恶,王贞仪在《葬经辟异序》和给她父亲的一封信里,明确宣布,这些东西完全是骗人的鬼话,绝不会影响子孙后代的贫富贵贱。还有人抬出所谓“风水”本是古代圣贤倡导的,以此来吓她。王贞仪更指出,这正是那班圣贤的缺点,学古人必须取批判态度。在一定意义上说,王贞仪的科学成绩正是在同这些谬端邪说的斗争中取得的。

“尝拟雄心胜丈夫”。用王贞仪的这句诗文来概括她和我国古代其他女天文学家是再恰当不过了。王贞仪等人堪称是中华民族科学发展史上女科学家的代表人物,应该占有自己的地位。

淑媛风范:明代女子《孝经》教育的历史借鉴

在男权为主的中国古代社会,似乎主宰世界、治理家庭等都是男儿的事情。在旧时中国,只有男儿拥有接受正规教育、参加科举考试的机会。因之,在人们心目中,自 然形成了男人才是道德的提倡者和践履者,孝道的提倡和《孝经》的教育自然也是男儿才拥有的特权。然而,《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独阳不足以为道,独男岂可以成家?故《易》始《乾》《 坤》,而《诗》首《关雎》,《礼》曰“始于冠,本于婚”,盖皆谨于衽席之际也。事实上,在历史上,公众舞台虽然是以男人为主角,但是在家庭的乐园里,却又以妇女为其主导。儒家提倡“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说“治国、平天下”是男儿的专利的话,那么“修身、齐家”,却缺那女子不得。因此,事涉家庭幸福、伦理和美的《孝经》教育,就不得不向女子开放。正是对女子也实 行以《孝经》为代表的孝道教育,才成就了中国士人“修齐治平”的伟大理想,也才形成了中国文化特有的礼乐文雅之风。在中国社会对女子实行《孝经》教育的整个过程中,明代是一个特别重要也富 有成效的阶段。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一、女子《孝经》传习溯源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正史中正式提出向女子推行《孝经》者,是西汉成帝时期的匡衡。公元前32年,成帝即位之初,丞相匡衡即上疏《戒妃匹劝经学威仪之则》,提出:“匹配之际,生民之始,万福之原。婚姻之礼 正,然后品物遂而天命全。”而要达到这个效果,儒家经典教育就必不可少,《疏》云:“《论语》《孝经》,圣人言行之要,宜究其意。”(《汉书·匡衡传》)正式提出应当重视女子《孝经》教育 的问题。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后之曹大家仿《孝经》而成《女诫》,以及唐郑氏之《女孝经》,尚宫朱氏之《女论语》,都是这一指导思想下的产物。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宋代司马光撰《书仪》还明确规定:人生“七岁……始诵《孝经》、《论语》,虽女子亦宜诵之。……九岁,男子读《春秋》及诸史,始为之讲解,使晓义理;女子亦为之讲解《论 语》、《孝经》及《列女传》、《女戒》之类,略晓大意。”(卷四。《家仪》卷一同)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从汉代至于宋、元,女子之接受《孝经》教育者史不绝书。远稽三国,则有钟会母“明于教训”,当钟会“年四岁,授《孝经》,七岁诵《论语》,八岁诵《诗》,十岁诵《尚书》,十一诵《易》,十 二诵《春秋左氏传》”云云[1]。钟母能遍以《孝经》为首的儒家诸经向钟会进行启蒙教育,是其曾经接受精到的儒家经典教育可知。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近考元世,女子能习读《孝经》的事例已经日益增多。如,靳汝弼母王氏“仁厚庄静,能读《论语》、《孝经》、曹大家书(《女戒》)、刘向《列女传》,始于为女,中于为妇,终于为母,皆尽其道”(王沂《靳母王氏诗序》,《伊滨集》卷一六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陈坤文妻张氏,“暇时以《孝经》、《论语》、古诗口授诸幼,蜀之故家,咸称道以为内则”(吴澄《故贡士陈君墓志铭》 ,《吴文正集》卷七九)。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周氏有小女,“诵《孝经》、《论语》等篇,殊琅然”(王恽《周氏小女祝辞》,《秋涧集》卷六五)。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节妇宣氏女孟先:“幼育闺门,奉家训,通《孝经》、《女诫》、《小学》书”(郑真《宣节妇传赞》,《荥阳外史集》卷四六)。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节妇乐氏女静:“诵《孝经》、《小学》书、《列女传》、《论语》、《孟子》,皆通大义”(刘仁本《乐节妇诗序》,《羽庭集》卷五)。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节妇衡水刘氏:“年十二,通《古文孝经》。”(王逢《刘节妇诗序》,《梧溪集》卷四)。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由于女子较为普遍地学习《孝经》,她们的母仪和教化作用也时时得到体现,元代许多文化名人,少年时都得益于慈母之教。如: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吴莱“四岁,(母盛夫人)授以《孝经》、《论语》、《春秋谷梁传》,随口成诵”(宋濂《渊颖先 生碑》,《渊颖集》附录)。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陈栎“生三岁,祖母吴氏口授《孝经》、《论语》”(《元史》卷一八九《陈栎传》)。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许谦幼孤,“甫能言,世母陶氏口授《孝经》、《论语》”(《元史》卷一八九《许谦传》)。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欧阳玄“幼岐嶷,母李氏亲授《孝经》、《论语》、《小学》诸书,八岁能成诵”(《元史》卷一八二《欧阳玄传》)。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不过历考载籍,汉唐宋元时期的《孝经》教育主要还是施之男性。因为汉、唐时期,《孝经》是举孝廉和科举考试的 必读经典,女子没有被“举”的权利,自然也很少有过问和与目《孝经》的机会。至宋代,王安石改革科举考试制度,取消了《孝经》的命题资格,《孝经》从此转入童蒙教材;加之宋代日益加强的家 教风习,从而扩大了女子接受儒家经典教育的机会,于是女子《孝经》教育开始抬头,至元代已粗成气候。只是事例偶见,还未成系统,不见规模而已。若要追求一种“女性《孝经》教育”的文化现象 ,则必至有明而后成。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二、明代女子《孝经》教育概观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众所周知,明朝是一个非常极权专制的王朝,可也是一个十分重视道德教育的时代。据研究,中华孝道从明朝开始日 益兀显其消极落后的一面,愚忠愚孝一时成风!可是,对女子的《孝经》教育却也在此时得到普及,而且对家庭、对社会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我们考察了梁潜、杨士奇、乌斯道、王恭、王直、李贤、 李东阳、许相卿、徐溥、邵宝、吴宽、王鏊、陆琛、韩邦奇、文征明、何瑭、高叔嗣、唐顺之、柳爵、皇甫汸等人文集,其中有关女性的传记(墓志铭、行状等),发现明代士大夫家的女性,类能诵习 《孝经》《论语》等儒家文献,并且能够恭行孝道,相夫教子,形成了一道非常亮丽的风景线。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兹略举数例,以见其概: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时 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姓 名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习经简况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孝行事迹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资料出处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元末明初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葛节妇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鲁论》二十篇,《孝经》十八章,阿母授读声浪浪。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寡居抚儿,“维时率土皆战场,畴能训儿知义方。熊丸在箧萤在囊,呼儿叉手立侍傍。”“母不姑息,儿能自强,从师不出郑公乡。腹笥有书牙颊香,朝夕悦亲萱草堂。……哲哉此母非寻常, 盍亦作歌,与史相激昂”。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谢应芳《葛节妇》,《龟巢稿》卷一七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道济夫人曾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母教以《孝经》《论语》《列女传》,辄晓其大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幼不好华侈,性敏惠。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梁潜《故王母曾氏孺人墓志铭》,《泊庵集》卷一一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杨士奇母陈元贞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于《孝经》、《大学》、《语》、《孟》,皆能诵说。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夫死子幼,贞居抚儿。常言:“吾幼从父兄学,又日闻兄弟相讲论,故吾于书粗知大义云。”士奇五岁,“教之读书,日 必令识五六字有程”。于“古今事多记览,其好恶公正”。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杨士奇《慈训录》,《东里集》续集卷四八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吴余庆母叶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寡居教子,余庆“年七八,亲教之《孝经》、《论语》”;稍长“出就外傅”,又“躬督于内”。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旦莫切切保孤子为务”,语人:“吴宗数百年之传在此,可不重且慎哉?”余庆既出仕,母“犹数寓书诲饬”。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杨士奇《吴母叶孺人墓志铭》,《东里集》续集卷四○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节妇柯胜琼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寡居哺儿,并“口授《孝经》《论语》”,早晚“以礼义”训之。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性粹温聪慧,寡言笑止,静闲读书,通大义,习女工尤力。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乌斯道《丘节妇传》,《春草斋集》文集卷二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胡直、胡广之母吴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母少习诗礼,兼通《孝经》、《四书》、《列女传》、《女教》诸书,而笔札女红皆善”。氏亦通书,“亲授”儿子胡 广《论语》、《孝经》,“晓以大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夫死子幼,矢志不嫁,与孀居姊同住,“日共讲论书史”,令胡广“从旁习闻渐渍,以涵养其本源”。广年长“出就外傅 ”,暮归“必叩其所业而益加励之”。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杨士奇《胡母传》,《东里集》续集卷四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梁惟正妻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朝吟刘向《列女》篇,夜诵曾参《孝经》策。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清门女大初嫁夫,射中金屏与梦符。勉郎也似乐羊妇,怀节偏同曹大家。郎骑骢马西台客,妾向空闺侍姑侧。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恭《高凉梁惟正贤妇歌》,《白云樵唱集》卷二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彭士扬母刘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早读书,通《论语》、《孝经》,常口授士扬。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夫没子幼,“事父母舅姑尤尽孝”。家“无厚产重货以资其为生,败帏瓦灯一室萧然”,刘氏矢志不嫁,“勤女事以继飦 粥、供祭祀”。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直《慈训堂记》,《抑庵文集》卷一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李镇母周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自幼受教读《女孝经》、《论语》诸书,辄记诵不忘,且了其大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金幼牧《李孺人周氏墓志铭》,《金文靖集》卷九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董叔维妻李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女红之余,能诵《孝经》、朱子《小学》、胡曾《咏史诗》,多解其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郑文康《董叔维室李氏墓志铭》,《平桥稿》卷一一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张源春女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父源春,“《孝经》《论语》,皆其口授也”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源春“酷嗜酒,然甚爱其女”,稍一停杯,“辄呼其女而教之”。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梁潜《萧母张氏孺人墓志铭》,《泊庵集》卷一一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何氏母周孺人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幼从姆师,通《小学》、《孝经》、《论语》、《列女传》诸书。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杨士奇《何母周孺人墓志铭》,《东里集》续集卷四○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宋礼母曾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对宋礼“教以《孝经》、《小学》”。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梁潜《宋伯循墓表》,《泊庵集》卷一○;杨士奇《宋东斋墓志铭》《东里集》续集卷三五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郑某妻王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故于《孝经》《论语》皆能成诵,而涉知其大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幼习闻父训其二儿勤学,旦夕相讲论,孺人又日薫渐其说。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杨士奇《给事中郑君妻孺人王氏墓碣铭》,《东里集》续集卷四二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彭俊母任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性眀敏,幼读《论语》《孝经》,皆暗记而通其大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其为女也,能哀痛以念母,孝敬以事父,抚其弟妹有加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直《彭孺人墓志铭》,《抑庵文集》后集卷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直杨氏姊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端重纯淑,聪慧俭勤,幼读《论语》、《孝经》,悉知其大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纺绩织纴、绾结缝制,不待教督而能。先恭人不幸即世,孺人日夜哀毁,几欲无生。事祖母李夫人极其孝敬,善抚二弟, 视衣服饮食尤笃。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直《亡姊杨君妻王孺人墓志》,《抑庵文集》后集卷三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明成祖女常宁公元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通《孝经》、《女则》。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恭慎有礼。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明史》卷一二一《公主传》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陆士弘妻潘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能通《孝经》、《论语》、《女训》诸书。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自幼勤女事。事父母极孝敬。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直《太宜人潘氏墓志铭》,《抑庵文集》卷一○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刘孟洲妻郭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孝经》《小学》诸书,皆能成诵。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以古之贤女妇为师。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直《郭氏孺人墓志铭》,《抑庵文集》后集卷三二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余麟母徐茂贞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柔慧淑善,通《孝经》、《女戒》诸书。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闲于女事,以孝敬事舅姑,正顺以相夫,而勤俭以治其家。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直《余氏二亲墓表》,《抑庵文集》后集卷二六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洪武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马皇后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撰《劝世书》,其《嘉言篇》多引《孝经》之言。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皇太子、汉王、赵王再拜恭受,退而焚香启诵,惕然悚敬,咸称母仪万方,化行四海,谥仁孝。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虞淳熙《孝经集灵》,朱鸿《孝经总类》亥集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直母欧阳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明而知书,《孝经》《论语》《女诫》,皆熟读暗记而斟酌行之。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直《先妣欧阳氏太夫人改葬志》,《抑庵文集》卷一○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正统间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尹昭会母罗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聪慧夙成,读《孝经》、《女教》,能通其大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精勤女事,每过夜分,虽寒暑不废,足迹未尝出外庭,躬烹饪以事父母,有疾,尤谨视药食,不少懈。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直《侍读尹公妻罗氏墓志铭》,《抑庵文集》后集卷三一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允母刘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早尝读《孝经》、《论语》,能记忆不忘。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年26夫亡子幼,“茕茕孑立,守二稚以奉老姑,家无厚产以资其为业”,氏“忍贫如铁石,课蚕桑,勤纺织,祭奠以时, 必诚必敬,辛苦以自足,闺门之内,肃然静处”。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直《贞节堂记》,《抑庵文集》后集卷四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景泰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陈贵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读《论语》、《孝经》、《女教》诸书。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自幼聪慧端重,寡言笑……皆能通其意而见于行事。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直《太孺人陈氏墓表》,《抑庵文集》后集卷二七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徐中行妻庄正圆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师氏授以《女孝经》、《女箴》、《女诫》诸书,辄能成诵,通大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生而聪慧柔顺,德充于容,行践于言,女红无不精。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韩雍《故徐行中妻庄氏孺人墓志铭》,《襄毅文集》卷一四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直妻泰和陈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幼闻《孝经》、《女戒》,能知其大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循循然守规矩,未尝妄言笑。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直《夫人陈氏墓志铭》,《抑庵文集》后集卷三二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左贤母曾玉真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父授之《女孝经》、《列女传》诸书,辄成诵,通大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幼而柔淑,不事华饰,不苟言笑,恂恂闺门,未尝及门外事。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韩雍《故左母孺人曾氏墓志铭》,《襄毅文集》卷一四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尹奂妻萧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宗贤先生,其外祖也,嘉其不凡,授以《孝经》、《烈女传》,即能背诵,通大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自幼淑慧,善女工,早失所怙,母氏钟爱之。闻说古今人成败善恶报应事,暗记不遗。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李贤《孺人西昌萧氏墓表》,《古穰集》卷一八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成化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焦孟阳妻吕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取《古今列女传》、《小学》、《孝经》诸书为讲解,孺人即了其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程敏政《孺人吕氏墓志铭》,《篁墩文集》卷四二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许廉妻周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少闲雅,喜读书,撰《孝经》《小学》《列女传》,皆成诵。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孝事舅姑。夫亡“时四子相、林、梅、楫皆幼,……并遣就学,后相为崇王府教授,霖为国子生,梅为固始训导,楫举进 士、拜戸部主事。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李东阳《明故封承德郎户部主事许公墓志铭》,《怀麓堂集》卷四七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许相卿母俞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顾好读书,幼弟晩塾归,常令指目字义,遂通《孝经》、《曲礼》、《列女传》。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生而贞肃闲静,不轻言笑,不妄举动,婢使一一畏顺承事无哗者,室中穆如也。妇性敏慧,女红诸技,不习而精。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许相卿《先孺人迁葬志引》,《云邨集》卷一四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徐溥妻李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女事之暇,尤喜读书,《孝经》、《论语》并古诗文,多能背诵。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至于临模字帖,亦有可观,盖其余事也。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徐溥《亡妻李淑人墓志铭》,《谦斋文录》卷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乔廷仪妻路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少精女事,通《孝经》、《列女传》诸大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李东阳《封宜人乔母路氏墓志铭》,《怀麓堂集》卷四八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卓天锡母朱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夫人幼聪慧,学书计,通《孝经》《论语》大旨。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女红精能,长归于卓封君叔舆。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彭韶《明诰封恭人卓母朱氏墓志铭》,《彭惠安集》卷四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钱世梁妻司马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稍长,从女师授《孝经》、《列女传》,能通大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剪刻裁制,尤多巧思。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邵宝《司马孺人墓志铭》,《容春堂集》别集卷七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弘治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杨守陈妻丁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继父王宗遂“口授《孝经》、《小学》”。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宜人夙端悫,不苟赀笑。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李东阳《杨君丁宜人合葬墓志铭》,《怀麓堂集》卷四九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

链接:http://wwwruzangnet/jiaoliu/luntan/2009-07-30/738html

> 关键词花氏;元代;女性;墓志铭> 中图分类号:K23> 一九九八年初春,元代蔡国公张柔之子、河南行省参知政事张弘略之妾花氏墓葬,发掘于满城县岗头村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柔及附属墓群”内。这一发现,为元史研究提供了有重要价值的实物资料。范福生主编的《满城历代碑石刻辑录》就将花氏墓葬的情况记录了下来。> 目前学界对元代女性的研究尚较为缺乏,且在研究元代女性时,大多是从元代戏剧进行观照,对墓志铭这种文本的研究涉及较少。因此以墓志铭为切入点,着眼于对花氏墓志铭的个案研究,运用性别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学科视角,对元代女性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如有错漏之处还请专家学者指正。> 一、花氏墓志及其考释> (一)满城花氏墓概况> 张弘略墓、略之妾花氏墓在满城县北8公里岗头村西月明山下,附于其父张柔墓,柔墓居北,弘略墓在柔墓南稍偏西,花氏墓在弘略墓西稍偏北。> 花氏墓为青石质料,由篆盖、志铭两部分组成。篆盖:长067米,宽043米,高006米。志铭:长067米,宽043米,高006米。篆盖上用篆书阴刻三行十二字:“元故清河郡太夫人花氏墓志”。志铭上用隶书阴刻二十三行,每行十五字。志文内容为花氏的生平情况及生活经历。镌刻时间为元至正元年(一三四一年)十月二十八日。现存于满城县文管所,保存完整。> (二)花氏墓志铭及释文> 花氏墓志铭录文如下:> 夫人花氏,出涿郡范阳人,年二十有三归张氏。性贞而,和而敬,上下仪式弥久,益孚一言一行,必主行善。曰:“我不能虚语取悦达。”正路以步,一衣一食必叩额。曰:“天福我,我知天。”终日端居,不逾闺,浮华侈靡,一皆厌绝。始,子早夭,继生瑾,年十六,蔡国忠毅公薨。夫人训以义方,虽贵如贱,虽富如贫。不使志骄夺学,遂自京来居亳。泰定元年,夫人年八十,六月六日生辰,封清河郡太夫人。三庆具贺,颂者百人。三年,年八十二,赐一帛。至顺二年,年八十七,以高年耆德旌门。至元元年,年九十一,赐二帛。至正元年,年九十七,生之明日,卒于亳第。阖郡咸祭,咸泣,咸叹,五福能具。孤子瑾以十月廿八日奉柩葬于满城岗头里忠毅公墓西异穴。边树石二柱一碣。碣书之曰:“有元旌门赐帛生封清河郡太夫人寿九十七岁张族贤母花氏之墓。”> □泣血铭曰:> 天之期我,我则多有,孰有其母,近百之祀,我之期天,何斯可山,勿使逾百,虽我母子,昔我母寿,人不我似,今边无母,人皆有恃,铭以告哀,痛与天始。> 刊者高远> 释文:夫人花氏,是涿郡范阳人,在二十三岁时嫁给了张弘略。性情坚贞柔顺,温和慎重,面对上下,长久以来都很有礼数,她的一言一行为人所信服,主张实行善行。她说:“我不能说虚假的话取悦于别人。”行路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