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历史上唯一的朝代为何叫菊花王朝而不是樱花王朝?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日本历史上唯一的朝代为何叫菊花王朝而不是樱花王朝?,第1张

樱花飘落

很多人认为日本的国花是樱花。但其实不然。樱花在日本具有及其重要的位置,作为整个日本文化风土的象征,毋庸置疑的仍是樱花。樱花对于日本人而言,可说是渗入到了生活的各个层面,重要性不言而喻。外国人看来,樱花仿若日本的代表,谈到樱花就会想到日本,和提到熊猫一定会关联到中国一样。但在重要场合时,人们佩戴的仍是菊花。

日本的国花最终还是菊花。

和其他很多花卉一样,菊花走出国门的第一站是日本。受我国菊花文化的影响,日本人对菊花的尊崇和膜拜有过之而无不及。从日本古籍中,经常可见重阳节皇太子率诸公卿臣僚拜谒天皇,君臣共赏金菊,共饮菊酒的记载。

菊花王超的徽章

到了10月,也有天皇再设“残菊宴”邀群臣为菊花践行的雅事。日本皇室在位期间,更是被称为“菊花王朝”,可见菊花于日本的重要性。

菊花与日本

菊花是什么时候传入日本的呢?成书于八世纪中叶的《万叶集》收录4516首和歌,其所歌咏的植物多达157种,就是不及菊花,也许可以说明此前菊花尚未传入日本,或者传入而并未受到注意。

《万叶集》原稿

万叶集是日本最早的诗歌总集,相当于中国的《诗经》。诗集的作者一半以上是无名氏且十分广泛,既有天皇、皇妃、皇子,也有浪人、乞丐、妓女,几乎囊括当时日本各阶层人物。

成书稍前的汉诗集《怀风藻》(751)却收录六首咏及菊花的汉诗,天武天皇的皇孙长屋王(684-729),神龟三年(726)(相当于中国的唐朝时期)在送别新罗国使的宴席上赋诗:“桂山下余景,菊浦鲜落霞。”同席的公卿安倍广庭和以“斯倾浮菊酒,愿慰转蓬忧”,其时似乎已传菊花。

菊花

但汉诗在当时是贵族修养的标志,虽吟咏典故,但未必是眼前实有之景物。估计是在八世纪末桓武天皇迁都平安之后,菊花作为药草和观赏植物,被人携来日本,开始在华族圈内栽培。

日本明治时期的菊花观赏

日本的菊花最早是在奈良时代(710年-794年)从中国引进的,到了平安时代(794年-1185年)才正式栽培。在镰仓时代(1185年-1333年)、室町时代(1333年-1573年),多被作为工艺美术品,直到江户时代(1596年-1868)才开始正式普及于一般民间的栽培。

左:日本嵯峨天皇画像右:嵯峨菊

日本《类聚国史》卷75“岁时部”记载延历十六年(797)十月,朝廷仿效大唐风习,在宫中举行“曲水宴”,桓武天皇曾经赋诗咏菊。“岁时部”还记载从大同二年(807)开始,每年重阳日宫中都举行“菊花宴”。

其后嵯峨天皇(809-823在位)更对“唐风”亦步亦趋,其栽培之菊被称为“嵯峨菊”,是日本“古典菊”的代表品种,其茎高挺,花蕊细长,几十花瓣拥成一簇,上耸不下垂,白色为上品。嵯峨天皇在位期间大力推行唐化政策,将重阳节定位宫中的年中行事。此外他还在在宫中大量栽培菊花,仿效钟会,专门写过一篇《菊花赋》。其栽培之菊被称为“嵯峨菊”,是日本“古典菊”的代表品种。

重阳赏菊习俗一直为日本皇室、贵族以及士大夫所延续。到了江户时代(1603~1867),菊花在日本民间得到发展,各地出现了菊会、菊合会等活动。日本还出现了造型菊,将菊花扎制成富士山或动物的形象,还有十分具有日本特色的“菊人形”。时至今日,日本每年秋天举行的菊花节,仍为花卉界盛事。

日本的“菊人”

菊人形,它是一种以人形竹架遍插鲜菊花而制成的“菊人”,是围绕日本的历史名人牟庆的故事而设置的大型菊展。可见菊花对于日本民间产生的影响也相当深远。

唐菊在平安绽放

菊花露水

日本的古典“菊文化”,发轫时是大唐“菊文化”的延伸。平安时代流行“菊着绵”的风习,即在重阳节前夜,将棉布覆盖于菊花之上,第二天以浸透菊露的棉布拭身,据说有长寿之效,这是日本人的发明。

紫式部,出身贵族文人世家,是日本平安时代著名女作家,中古三十六歌仙之一。

生活于平安中期的贵族女流作家紫式部(约973-1014),曾经受到一位贵族友人馈赠“菊着绵”,她写了一首和歌答谢,“长袖浸*菊朝露,永寿献赠花主人”,相当有名。她在《源氏物语》“乙女”卷中,提出所谓“大和魂”,大概就是指这一类赋予外来文化以本地内容的创新吧。

鸟羽天皇

平安末期的后鸟羽天皇(1180-1239),特别钟爱刀和菊,据说曾经亲自锻打刀剑,把十六花瓣的菊花镌刻为剑身铭纹,亲自烧冶,后世称其为“菊一文字”,其作品被尊为“御所烧”和“菊御作”。他还将菊花图案制成皇家服饰和车舆的纹样,穿着行旅,不离须臾,以呈吉祥。以后这一传统在皇室和贵族间流传,菊花纹饰为天皇家历代所爱用。

菊花,皇室家徽

菊花不仅是日本的国花,还是日本皇室家徽纹样。

日本皇室族徽

菊花纹章,是日本各式以菊花作为样式的家纹之总称,通常用来指称日本皇室的家徽。

明仁皇后美智子头上这顶王冠及耳环皆为菊纹,为皇室的象征

菊花王朝是日本到目前为止唯一的王朝,从未间断过。所以日本的天皇号称“万世一系”。

据《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记载,日本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于公元前660年建国即位,菊花王朝已传承了125代天皇,日本皇室至今已经拥有26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目前已知国祚持续时间最久的朝代。

京都御所内皇室菊形标志

日本平安时代,中国具有君子美德象征的菊花正符合受到中国儒家“德治”思想影响的日本天皇的政治要求,菊花所传说具有的能使人长生不老的神奇力量又符合日本天皇所需要的固有的神权信仰,菊花在日本首先得到了天皇贵族的认可。公元910年,传统的菊花设计图案作为皇室高贵的象征,成为皇室家徽。因此,菊花的含义与高洁和威严等同。即使在今天,日本人说的“菊花”,仍有指代君王的皇冠的含义。

日本明治维新后,政府规定限制了菊花花纹的徽章,还在徽章上增加了罗盘方位标,表示位于中央的天皇主宰四面八方,此时,日本菊花已经成为军国主义的象征。今人描述大和民族所用的两个著名意象,一为军刀,一为菊花。

日本护照都在使用

在日本,由于法律并没有确立正式的国徽,因此习惯上,日本皇室(天皇家)的家徽“十六瓣八重表菊纹”,即菊花纹章被广为作为日本代表性的国家徽章而使用。

日本护照的封面上使用的是“十六瓣一重表菊纹”,与菊花纹章相似,菊花的花瓣数虽一样,然而花的层数却少了一层,跟皇室的菊花纹章并不完全相同

菊花从中国传入日本,其栽培和发展成了日本文化性格的一个写照。战后七十年以来的日本,“刀”被锁入库中,“菊”则依然年年璀璨。无“刀”可用的日本人,在战后发扬光大其“细菊工”的“职人”精神,将满腔热情投入“日本制造”之中,将国家建成巨大的经济实体。

要超越一个国家,首先要真正读懂它,尤其是承载了我们太多复杂情感的日本。去掉狭义的爱国观,日本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关注大美科学,为你涨姿势,更多精彩科普资讯,人文社科,历史趣闻冷知识等你来看~

有关诗经的书籍

1《美了千年,却被淡忘》

细井徇绘图的《美了千年却被淡忘(诗经名物图解)(精)》收录诗经名物一百余种,以“书中书”的形式示人,配以名物的习性、状态以及《毛传》、《陆疏》、《本草纲目》、《品物图考》等多部经典古籍中各名物的出处,既有知识性,又有文艺色彩,增强了该书的美感与可读性。

2《诗经名物图解》

《诗经名物图解》三卷,分草、木、鸟、兽、鱼、虫六部,收图两百多种。此次将《诗经名物图解》所收图及《诗经》相关诗句集中到一起,名之曰《诗经名物图》,为读者阅读《诗经》提供一本便于认识名物的资料书。

3《美人如诗,草木如织》

本书以自然科学与古典文学邂逅的创意,把彩色图文应用到中国古典文学领域。以清楚的解说和清晰的照片介绍《诗经》中的135种植物,让读者在吟诵诗经时可以立刻看到诗经引喻植物的真实形象,帮助了解诗经之美以及诗经名篇在创作时的心境,同时也填补了以往《诗经》释意中对植物的介绍过于简略的缺陷。

汉初传授《诗经》学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个学派:齐之辕固生,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亨、毛苌,简称齐诗、鲁诗、韩诗、毛诗(前二者取国名,后二者取姓氏)。齐、鲁、韩三家属今文经学,是官方承认的学派,毛诗属古文经学,是民间学派。但到了东汉以后,毛诗反而日渐兴盛,并为官方所承认;前三家则逐渐衰落,到南宋,就完全失传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诗经》,就是毛诗一派的传本。

毛诗最古的注释是毛亨撰的毛诗诂训传,后加郑玄笺,孔颖达疏,这就是现在十三经注疏中的毛诗正义。这是毛诗的基本注释。他注太多,可以选读清陈启源撰毛诗稽古编,清傅恒等撰诗义折中,明陈第撰毛诗古音考,吴陆玑撰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日本竹添光鸿撰毛诗会笺。

其他找到的还有:

宋 朱熹 《诗经集传》

清代研究《毛传》(《毛诗诂训传》的简称。为汉人训释《诗经》之作。),著名的有陈奂的《诗毛氏传疏》和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释》。

1日上午,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在记者会上正式公布日本新年号为“令和”,出自日本诗歌集《万叶集》,成为日本历史上首个源于日本古籍的年号。然而,《万叶集》与中国古典文化之间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

日本新年号为“令和”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当日在记者会上介绍称,“令和”出自日本古籍《万叶集》中的“初春‘令’月、气淑风‘和’”,愿每位日本人,都能如度过寒冬、在春日中盛开的梅花一般,在对明天充满希望的同时,各自绽放出绚烂的花朵。

安倍还说,悠久的历史、浓郁的文化以及四季皆美的大自然代表着日本的国民性,要坚定不移的把这一国格移交给下一代。希望人民在美丽的心灵当中,孕育滋养出文化,正因怀有此番心愿,最终将年号选定为“令和”,象征着新时代的来临。自此“令和”成为645年日本启用首个年号“大化”以来,历史上的第248个年号,也是首个出自日本古籍的年号。

具体来说,“令和”出自《万叶集》第五卷《梅花之歌》32首的序文,“初春‘令’月、气淑风‘和’、梅披镜前之粉、兰熏佩后之香”。在“令和”之前的247个年号中,凡是得以辨明出处的年号均出自中国古籍。

《万叶集》是日本现存最古老的和歌集,收录诗歌4500余首,其地位相当于中国的《诗经》。尽管被看作是日本古籍,《万叶集》仍然无法抹去源于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响。公开资料显示,《万叶集》借鉴了中国诗歌的题材、形式以及表现方法,收编了部分汉诗。值得一提的是,《万叶集》成书时,日本尚未拥有自己的文字,全部诗歌采用汉字为注音符号记录而成。

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日籍教授、原日本读卖新闻编辑委员加藤隆则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万叶集》第五卷《梅花之歌》的原文部分,还是按照古代中文的写法记录下来。而且,《万叶集》收录了118首关于梅花的诗歌,看得出是受到了中国审美的影响。不过“和”代表“和风”,因此加藤隆则认为“令和”带有中日融合的含义。

日本现任明仁天皇将在4月30日“生前退位”,皇太子德仁将于5月1日即位新天皇,当日零时开始正式启用新年号“令和”。自此,始于1989年1月的“平成”时代,仅剩1个月便将退出历史舞台。▲

《经典常谈》诗经内容概括:赋似乎是我国特有的体制。虽然有韵,而就它全部的发展看,却与文近些,不算是诗。

《诗经》就是儒家“五经”之中的《诗》。相比较于前面的三部《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而言,《诗经》应该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一部古籍。毕竟但凡读过书的人,谁还不会背“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的源头是歌谣。

上古时期的人们,在劳作的时候,在闲暇时高兴或者悲哀的时候,在过节的时候,想把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觉得说话不够劲儿,于是便开始歌唱,达到一唱三叹、荡气回肠的效果。形式上呢,有时是独唱,有时是合唱,有时是一人唱众人相和,有时是对歌赛唱,想想也是非常热闹的场景。这样日积月累,歌谣就越唱越多了。

《诗经》的产生:

有了文字以后,才由乐工将那些口头流传的歌谣及记录下来,这就是最早期的“诗”。记录诗的人是乐工,在春秋时期,各国都养着一班乐工,乐工就如同后世有钱人家的戏班子,老板叫太师。太师的主要工作是什么呢?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搜集乐歌。

那时候,各国之间使臣来往,宴会时都要奏乐唱歌。太师们负责搜集乐歌,不仅搜集本国的,还要搜集别国的;不仅搜集乐词,还要搜集乐谱。如果搜集到的是徒歌,还要稍微修改一下,使它符合贵族的口味,再配乐演唱。除了搜集这一类乐歌,太师们还保存了贵族祭祖、宴客、房屋落成、出兵、打猎等等作的诗,这是典礼诗。

摘要 :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又是一部包含着古人衣、食、住、行、用方方面面社会生活内容的文化典籍。西周到春秋时期的服饰在《诗经》中更是闪烁着时代的光辉,虽然那些服饰名词佶屈聱牙,服饰种类少之又少,但却代表先民开始告别兽皮遮体,毛茹饮血走向文明有序生活;同时,由服饰反应的社会习俗、等级制度、文化现象等也对我们明确认识,研究古代文化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字 :诗经    服饰    类别    等级分化    理性认识

《后汉书•舆服志》曰:“上古穴居而野处,衣毛而冒皮。”这是对先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在《诗经》时代,人们已经开始普遍使用葛、麻、做的布料和丝织物、毛皮衣料,平民阶层穿葛衣。《周南•葛覃》曰:“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女子多是“缟衣綦巾”、“缟衣茹芦”。而贵族阶级在不同场合,不同季节的服装,更是鲜亮细腻,华丽多姿。丧葬时“丝衣其紑,载弁俅俅”,祭祀时,“衮衣绣裳”、“玄衮及黼”、“黻衣绣裳”。贵族祭祀时,“象服是宜,”“玼兮玼兮,其之翟也,”“蒙彼绉絺,是绁袢也。”这种服饰产生的等级差别既反映出当时社会生产水平低下,多数人们还处在从生存到生活过渡的挣扎,更反映出政治地位带来的社会阶层的分化。由此,从《诗经》中服饰的角度看历史,更能从另一个角度生动细腻的认识早期历史,了解先民生活的更多方面,从而形成超越惯性思维而来的理性认识:历史是渐进发展的,由低到高,由不完善到完善。

一、《诗经》中的服装

服装是服饰的重要部分,《诗经》中提及服装的作品虽只有三十多篇,但足以为我们了解古人服饰打开一扇大门。根据服饰的作用不同,可分为头衣,胫衣,足衣三类:

(1)头衣

头衣即帽子,上古的头衣主要有冠、冕、弁三种,而冠又是冕和弁的总称。《诗经》中有“侧弁俄俄,屡舞傞傞”,“庶见素冠兮”,“丝衣其紑,载弁俅俅。”可见,《诗经》中多见“弁”,用于描写贵族穿戴的尊贵。所以,弁是一种比较尊贵的冠,有皮弁,爵弁。皮弁是用白鹿皮做的,尖顶,类似后世的瓜皮帽。鹿皮缝合处会缀有闪闪发光的小玉石,看上去像星星一样,所以《卫风•淇奥》曰“会弁如星。爵弁是赤黑色的平顶帽子,祭祀时戴的。其实冠与周代的冠礼有密切的联系,周代贵族男子二十岁时在宗庙行“冠礼”依次加缁布冠,皮弁,爵弁,而缁布冠是由黑麻布做的冠。所以,平民百姓所戴的冠多是缁布冠。冕区别于弁之处是多一根笄的冠,在笄两端系上小丝带,起固定作用,笄的两端各用一条丝绳垂下一颗玉来,叫瑱,又称“塞耳”,所以《卫风•淇奥》曰:“充耳秀莹”。其实,庶人的头衣和统治阶段不同,他们根据权利和财力置冠弁,所以只能戴巾,即帻。蔡邕《独断》“帻者,古之卑贱执事不冠者之所服也”。《郑风•出其东门》曰:“缟衣綦巾”。

(2)胫衣。

所谓胫衣,即套在小腿上的裤,古人用一块布料裹在小腿上叫邪幅或幅,《小雅•采菽》曰:“邪幅在下”,郑玄注:“邪幅,如今行縢也;逼束其胫,自足至膝,故曰在下”。推而广之到衣裳,古代衣裳并举时,衣只能指上衣,下衣叫做裳,上衣下裳。《邶风•绿衣》曰:“绿衣黄裳”,《齐风•东方未明》曰:“颠倒衣裳”,但裳并不是裤而是裙,古人男女都着裙。战国以后衣裳较多连在一起叫做深衣,而深衣又根据衣衽形状分为直裙或曲裙,而后直裙逐渐成为主流。

胫衣在平民和贵族之间的分化显而易见,平民“缟衣綦中”,贵族“玼兮玼兮,其之翟也”,平民“沤麻沤纻”,“是刈是濩,为絺为绤”,古人采葛、麻制成葛衣,麻布,而贵族多穿丝制品。毛皮制成的裘和乱麻制成的袍是御寒的衣服。《秦风•羔裘》曰:“羔裘如膏,日出有曜”,《小雅•都人士》曰:“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可见,古人穿裘,毛是向外的,因此,接待宾客时要加一件罩衣,叫做裼衣,否则认为不敬。与此相比,袍要显得方便普及些,袍里铺新绵和旧絮,所以,穿袍穿裘有贫富差别,但都是御寒的衣服,必不可缺。《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在今天内衣必不可少,在诗经时代,其发展却并不成熟,也很缓慢,但已有此意识。“岂曰无衣,与子同泽”,“蒙彼绉絺,是绁袢也”,“薄污我私,薄澣我衣”。《诗经》中的“泽”、“绁袢”、“私”都是指内衣,但都不完善,只是贴身衣服,有时甚至起不到遮羞作用。所以,深衣的产生便是弥补这种作用,而曲裙更是起到内衣丧失的蔽体作用。后来逐步发展的内衣成了日本“裈”的原型,也是文化源远流长的体现。《鄘风•君子偕老》曰:“玼兮玼兮,其之翟也”,《大雅•韩奕》曰:“玄衮赤舄”。《大雅•烝民》曰:“衮职有阙”,古代祭祀,朝拜或重大活动时穿礼服,“衮”即天子和最高级的官史的礼服,后世“龙袍”就是衮的遗制。“翟”,翟衣,朱熹《诗集传》“翟衣,祭服,刻绘为翟雉之行而彩画之以为饰也。”古人为了生存,创造了今人无法感性认识的衣服,虽然贫富、贵贱分化,穿着衣物不同,但都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对研究古代文化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所以《诗经》也有相应的史料价值。

(3)足衣。

《说文》说:足衣是韈,即袜子,大而言之到鞋。上古的鞋叫屦,有麻屦,葛屦。《魏风•葛屦》曰:“纠纠葛屦,可以屦霜?”可见,葛屦是夏天穿的,冬天应该皮屦,而一般的屦用麻、葛编成,所以有《陈风•东门之池》曰:“东门之池,可以沤菅”。就是指在人在东城门外护城池中浸泡茅草做草鞋。屦还有一个别名,叫舄,区别来说,单底为屦,变底为舄。古人多穿草鞋,叫蹝,属屦的一种,后世又发展出屐,后又传入日本。而我们熟悉的履,在战国以后,由动词演变为名词,成为鞋的一种,所以有《荀子•正名》:“粗布之衣粗紃之履,而可以养体”,《史记•留侯世家》:“孺子,下取履”,以及产生的“郑人买履”。

二、 饰物。

 

古代从生存到生活的过渡,带给我们视觉的另一亮点是饰物的兴盛。饰品作为点缀,增美、添彩之物,有锦上添花的作用。上古的饰物简单,却总是蕴意深刻,也是表情达意,传递感情,沟通心灵的媒介。

(1)玉器。

官帽、发髻、腰佩、手腕等都是古人佩玉的地方,可见玉器是古人主要佩物之一。《说文》中解释:“玉,石之美也”,美玉象征着高贵,所以古人自古对玉有极大的喜爱。李约瑟说:“对玉器的喜爱,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特色之一。”周代重玉之风盛行,祭祀、陪葬、馈赠多用玉器。《卫风•木瓜》曰:“投以我木瓜,报之以琼琚,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体现情人之间互相馈赠礼物表达深沉、永久,矢志不渝的爱情。《大雅•韩奕》曰:“以其介圭,入觐于王”。介珪,大圭,玉制的礼器。大臣手捧大圭,觐见大王,可见玉器作为一种器物承载着不仅是喜爱,更是阶级、权利的象征。又有《大雅•崧高》曰:“锡尔介圭,以作尔宝”。玉,一种洁净的美物,也代表清洁,没有污点。因此,又代表高尚的品质,所以,君子佩玉。《大雅•抑》曰:“白玉之玷,尚可磨也”,反讽君主应谨言慎行,三思而后行。贵族女子多佩美玉以示美丽,而美玉与美人的结合,自古便是互相夸喻的”。“玉之瑱也,象之揥也”,美玉在耳边摇曳,衬托出女子俊俏的脸庞。所以,玉器,作为一种美丽,吉祥的器物,被运用到各个方面,延续至今。

(2)发饰

古代,男女皆束发,但女性较多用发簪,珠玉装饰其发髻,而男子多佩带玉石在帽缨和发卷上,相比男子,女子的发饰更占主导,在后世发展中逐渐复杂而美丽。《鄘风•君子偕老》中大量描写卫国国母卫夫人的服饰之盛。“君子偕老,副笄六珈”,“髻发如云,不屑髢也”,“玉之瑱也,象之揥也”。副,《毛传》:“副者,后夫人之首饰,编发为之”。笄,《说文》:笄,簪也。珈,加在笄下,走路时会摇动。又称“步摇”,期数有六,故多为六珈。相对贵族饰物,平民多是“缟衣綦巾”,所以,头巾是贫家女普遍的头饰,这种华丽与朴实无华的对比,也代表中国古代两种不同的美,雍容华贵之美和简单之美。

总而言之,《诗经》中服装和饰品的点缀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服饰,解析古人生活提供了宝贵的材料;而这些晦涩的名词也对诠释《诗经》的文采起到了建设性作用。在这种追本溯源、探究剖析中我们理性认识了中国古代先民在穿衣方面的智慧,也体会到了服饰发展历程的漫长。而在品读之中,我们也不仅为阶级地位带来的分化感伤。

参考文献:

1《诗经释注》程俊英,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王力主编,世界图书出版社2012

3《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沈从文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日本公布了新的年号——“令和”,随着日本天皇5月1日的退位,“平成”这个年号也完成了自己31年的使命,随着明仁天皇一起成为了历史。

要知道现在汉文化圈中唯一还使用年号的国家就是日本,年号制度的起源国中国也在清朝灭亡后废止了两千多年来的年号制度。

“令和”作为日本自公元645年以来使用的第248个年号,这次却和之前的年号大不一样,因为这是日本头一回使用和中国典故无关的年号。

按照惯例,日本年号一定是取自中国典故,原因呢很简单,就是年号制度是日本在唐朝时期向中国学来的制度,据统计日本的年号大约都出自中国106部传统文化典籍中。其中年号出处最多的就是《尚书》,达到了37次,其次是《周易》,达到了27次,再其次是《诗经》,达到了15次。

由于中国长期领先于日本,向日本输出大量先进的文化,甚至很多时候,日本的年号都是直接照抄中国的年号。

最明显的是唐代,当时日本非常积极的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包括像是年号也都直接拿来就用,比如唐太宗的年号是“贞观”,日本清和天皇也就直接把年号定为了“贞观”,唐德宗的年号是“贞元”,日本圆融天皇也就直接把年号定为了“贞元”。

日本天皇退位

有些读者可能会问了,日本这一千多年来也用汉字,难道就没有诞生自己的典故的年号吗?

还真没有,原因很简单,日本最古老的传统和歌集《万叶集》中虽然有各种日本传统典故,但是日本的年号必须为两个有实际意义的汉字,《万叶集》里面的汉字只是表示日语发音的片假名,不满足两个汉字必须有实际意义的要求。

其他的日本古籍中的典故则归根到底还是来自中国。比如日本二战中用的年号“昭和”就来自《尚书》中的“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退位的明仁天皇用的年号“平成”则是出自《尚书·大禹谟》“地平天成”。

一直用中国典故来作为日本的年号对于日本国民来说也是很难接受的,一直以来年号“去中国化”成为了日本政府的大难题。

日本天皇访华时特别提出要去西安碑林看看自己的年号出处

最终在年号的选择中,“令和”作为两个出自日本古籍中的汉字,当选成为了日本新的年号,这也是1374年以来,第一次日本年号没有出自中国典籍。

按照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解释,“令和”代表了希望,蕴含了在人们美丽心灵相互靠近之中,文化诞生并成长的意思。

在中国外交部记者会上,也有日本记者提问道:日本年号第一次没有出自中国典籍,中方如何看待这次变化。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的回答也很干脆:这属于日本内政,我们不做评论。

日本天皇访华

那这次日本年号真的就完全出自日本典籍而和中国无关吗?答案是否定的,这次的年号“令和”出自前面所说的日本古籍《万叶集》,虽然《万叶集》源自日本传统文化,但是却无法抹去中国文化对其的影响,在诗歌的题材、形式以及表现方法上都借鉴了中国的诗歌。

更为关键的是,在《万叶集》成书的时候,日本并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只能用汉字来作为注音符号记录下来。由此可见,如果日本年号推根溯源的话,其还是来源于中国文化。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