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最早贴春联始于哪一个朝代?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春节最早贴春联始于哪一个朝代?,第1张

春联源于古代的桃符,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它以工整、对仗、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据《淮南子》记载,桃符是用桃木制成的,传说远古时有神荼、郁垒兄弟居于桃林,经常捉鬼怪饲虎,保一方平安。他俩死后,人们为纪念他们,便在桃木板上写上他俩的名字,于年节间悬于门之两边,以驱邪避灾。故清代《燕京时岁记》中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据传我国春联之祖是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国君孟昶,公元964年春节前夕,这位才子皇帝下了一道命令,要群臣在“桃符板”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可当群臣们把对句写好交给孟昶过目时,孟昶都不满意,于是他亲自命笔书写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幅春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全联意谓,新年开始,它将带来更多的吉庆;美好的节日,它的名字叫长春。然而孟昶此联竟一语成谶,第二年宋太祖灭后蜀后,宋朝新任成都刺史即为吕余庆,正应了“新年纳余庆”之言。

到了宋朝,春联仍称“桃符”,不过桃符已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宋时过年贴“桃符”在民间已经很流行,这从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可见一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桃符”正式被称为春联从而盛行全国始于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过年张贴春联。据明人笔记《簪云楼杂话》记载:“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出观。”大年初一朱元璋果然微服出巡,看见交相辉映的春联感到十分高兴,当他行至一户人家,见门上没有春联,便问何故。原来此家主人是个阉猪的,正愁没有合适的春联,朱元璋当即挥笔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一对,此联联意贴切、幽默,对仗工稳,堪称绝对。正是因为朱元璋的大力提倡,过年贴春联才沿袭成为民间习俗,并一直流传至今。

入清以后,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梁章矩编写的《槛联丛话》对春联的起源和特色都作了详尽论述。当时春联的种类已经很多,按照其使用场所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到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春联犹如盛唐的律诗、元代的散曲一样进入一个全盛时期,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和对联高手。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春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许多国家,对联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已成为全人类共享的文化财富。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之一,它与书法的美妙结合,又成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对联即“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对联简介

中国书法博大精深,韵味无穷,篆隶楷草行诸体,或以雄沉劲健、雍容端朴见长,或以俊秀潇洒、温婉流丽为胜,皆给人陶然兴会的雅逸美感。对联则字句凝练,整齐精严,联语字数四言至多言不一,以五、七言律诗及八言文句体为常见,内容涵盖丰富,几诗词、格言、警句、谚语乃至白话文皆可,典丽琳琅,文采映耀,实为照人眼目、字字珠玑的篇章。因此,将书法与对联融为一体,翰墨之中品味美文的诗情哲理,词句之间赏观佳书的风神韵致,诚然是人文艺术的完美体现。古往今来,书家乐以此酬应赠答,文人好将此雅悬斋壁,当是其书文双美、艺趣相生的魅力,令人为之钟情而历久不衰

春节到了,家家户户都贴上了春联,那您知道中国最早的春联是何人所写?写的是什么呢?

一、桃符

大家知道春联是由桃符逐渐演变而来,而桃符则是古代过年时期的风俗。王安石的诗词中就有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说的就是当时过年要换桃符的习俗。

桃符的来了也很有意思,根据《山海经》记载,传说在遥远的海外有一所名叫度朔山的仙山,仙山上有一株极为庞大的大桃树,仅仅桃树的叶子就要覆盖三千余里的地方。在桃树的东北方向,是传说中的鬼门,是人间和鬼界的交汇之处。

在鬼门上有两名神人看守,一名神人叫做神荼,另一名叫做郁垒。这两位神人手持芦苇绳索,下有猛虎在侧,有恶鬼出没,神人就会用芦苇绳子绑住恶鬼,喂给老虎吃。

据说这件事情被黄帝知道后,黄帝为了避免老百姓收到鬼怪的侵扰,就效仿鬼门,在院子中用桃木刻了一个桃人,门口画上神荼郁垒的画像,门上还要挂着芦苇编的绳子,有的还要画上老虎。

于是,春节要挂桃符的习俗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二、春联

到了五代十国末期,后蜀末代皇帝孟昶有一年除夕的时候,打算按照习俗要把旧桃符换成新桃符。

于是命令后蜀的学士辛寅逊给自己的寝室门口准备挂的桃符题字,但是等这位辛学士写完后,孟昶又觉得这写的啥玩意?

于是孟昶一气之下,自己拿起笔来在新桃符上写了两句话:新年纳除庆;嘉节号长春。

于是看见皇帝都这样做了,下面众位大臣纷纷效仿,给自家桃符也题上类似的话语;

后来民间也纷纷效仿,老百姓没有那么多讲究,直接在纸上写完贴到门上,这就逐渐演变成了春联。而孟昶所写的:“新年纳除庆;嘉节号长春。”也成为了中国第一副春联。

《蜀祷杌》云:蜀未归宋之前,一年岁除日,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除庆;嘉节号长春。--纪晓岚

这副对联的含义其实大家一看就知道:

从字面上看,上联中“ 纳”就是接受、接纳、享受;“余庆”,一般是指“先辈的遗泽”也就是民间说的积德;

下联中的意思更简单,就是在新春佳节中祝愿春常在。

但是这幅春联的出名,除了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外,其中还有许多巧合,甚至一度被民间认为是谶语,预言了赵匡胤的宋朝即将要灭亡蜀国。

理由有下面三个:

1、长春节是赵匡胤生日

赵匡胤在建立宋朝之后,于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将自己的生日即每年的农历二月十六日定名为“长春节”,即所谓“圣节”。

孟昶在春联中提到“嘉节号长春”就很不吉利了,而且事实的确如此。孟昶在宋军大兵压境,最后被迫降宋之时,正是宋太祖诞辰之日,也就是“长春节”。

2、时间节点

公元964年春节,孟昶作此联,结果仅仅相隔一年,到了公元965年,宋太祖赵匡胤就派兵统一了后蜀,孟昶等人投降,被带到宋朝首都当了个闲散官员被软禁起来。

3、余庆--吕余庆

965年,宋太祖赵匡胤派兵统一全国之后,开始分派官吏去治理各国格局的旧地。而分配到后蜀首都--成都去治理当地的官员名字就叫做吕余庆。

在我们的认知中,春联是一种通俗化了的对联,其实这种说法或者说认知是不对的。严格来说,最初发明对联这种文学形式的直接方式就是春联。

由对联的其他几种别称来看,也就知道了。对联又可以称为:门对、桃符、春贴、春联、对子等。

对联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一种对仗工整,结构相同,平仄相映协调,讲究言简意赅的语言艺术形式。

一般都是贴在庙堂殿宇的柱子大门上,表示祥瑞吉庆的意思。

随着对联的这种文学艺术表现形式的发展,红白喜事,喜庆佳节也都会用到对联。白事叫挽联,婚庆叫庆联,还有春联,名胜古迹、恰逢盛事,国家民族巨大活动等的题联。

相传,第一个写对联,发明对联,运用对联这种文学形式的人是五代时期后蜀国主孟昶。

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就是中国最早的一对春联了。

谢谢!

春联具体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历史 没有确切的考证,根据一些野史笔记的流传,后蜀国孟昶所作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应该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第一付春联。但那个时代虽然有了现今春联的形式,但春联这一专用词那个时候还没有出现。比如晚一点的宋代王安石所作的《元日》诗中‘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还是以桃符的称呼存在。

总之春联这一中华文化圈里所独有的佳节风俗是经过 历史 长河不断的流传演变而到了我们现在的眼前的。一副好的春联不光有文学上的内涵还有书法上的艺术更有广大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寄予和向往。希望这特有的春节风俗能永久的流传下去,让春联这种古老的风俗永久的见证我们每一个时代的幸福向往。

我国最早的一副“文字”形式的春联,一般认为始于五代的后蜀国。据《宋史蜀世家》和《蜀梼杌》记载:"蜀未归宋前一年岁除日,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大概是有记载的最早的春联。

文中所说的 “昶”即蜀后主孟旭,所题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一对联,在中国对联发展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据说这便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在五代以前,春联本来是两幅驱鬼辟邪的门神画像,在唐代以前,是传说上古黄帝时期的“ 神荼郁垒”俩兄弟, 他们居于度朔山上,山上有一桃树,树荫如盖。每天早上, 神荼郁垒便 在桃树下检阅百鬼,若发现恶鬼为害人间,便绑其喂老虎。 后来,人们便用两块桃木板画上神荼、郁垒的画像,挂在门的两边用来驱鬼避邪。据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一日"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门神。"-----

到了唐代,因为唐太宗的缘故,门神的位置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所取代。《西游记》中也曾详加插入了这段故事的情节: 泾河龙王因与一个算卜者打赌,为了打赌能赢,“该降雨时故意延迟降雨时刻”,结果犯了天条,罪该问斩。玉帝任命魏征为监斩官,泾河龙王为求活命,求情于唐太宗,太宗不忍,遂应之,到了处斩的时辰,唐太宗便宣魏征进宫弈棋,没想到魏征下棋时只打了个盹儿,就魂灵出窍,将龙王斩了。后来,龙王魂魄抱怨太宗言而无信,日夜在宫外呼号讨命。太宗告知于群臣,大将秦叔宝奏道:愿同尉迟敬德戎装立门外以待,太宗应允,那一夜果然无事。太宗因不忍二将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画二将真容,贴于门上,以镇龙王。后来相传,人们便 将“ 秦叔宝和尉迟敬德”画像贴于门上,尊为守门神,以避邪驱鬼;在道教神话中,“ 秦叔宝和尉迟敬德”被后来追封为功国神灵之一的两位“门神”。

春节贴“门神”,便是古代最早的“贴春联”的形式,也叫“贴门神”。自五代孟旭以后,文字形式的春节对联逐渐传开,贴对联,也叫贴“门联”。

到了明代,朱元璋建都南京后,曾令各家贴对联,并将门联改名为春联,一律用红纸书写,且历代大力提倡相沿, 使春联成为我国一种特殊的民间文艺形式,“春节贴春联”也成为我国特有的节日传统,普及并沿袭至今。

欣赏一下中国的第一幅对联是什么风采!

对联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特色。也是在宗教活动中产生分离出来的。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至今为止已有一千多年 历史 。

早在秦汉以前,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俗称:”桃符“。传说中古代有两个驱鬼大神:一个叫”神奈“,一个叫”郁垒“。也就是分别把他们俩的名字刻在桃木板上,悬挂在大门的左右起到驱除鬼怪的。也就类似于现代的门神。这种习俗一直延续了一千多年!

到了五代 , 人们又把文字联语刻在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 , 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园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这就是民间最早的第一幅对联。在宋代以后,民间过年悬挂春联已经是普遍现象了!

群众!绝对是群主!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