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周,春秋的古籍都有哪些,100分啊。
一.周朝 (公元前1066 —前256)
英文名:The Zhou Dynasty
1、周朝
周朝享国约800年,为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从公元前11世纪中期到公元前256年,共传30代37王。可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西周建都镐京(今陕西西安附近),到公元前771年结束。第二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开始了东周的历史。周朝各诸侯国的统治范围包括今黄河、长江流域和东北、华北的大部。
2、西周朝的兴起
西周(公元前1066 — 公元前771年)从周武王灭商朝建国,到周幽王亡国,共历三百多年,是中华帝国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华古典文明的全盛时期,他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对后世历史的发展有巨大而很深远的影响。
先周是活动与中原西部黄土高原的一个古老部落。周人的始祖传说是「帝喾(音「库」kuˋ」元妃「姜嫄」的儿子「弃」。「弃」在「帝舜」时担任农师,号称「后稷」,教民耕稼有功,分封于邰。商朝初年,他的后代「公刘」率族人迁到磁。到古公「亶父」时,又迁到岐山南边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县)定居下来,逐渐发展成一个新兴的西部势力,自称为「周」。「古公」的幼子「季历」继位后,修行道义,发展生产,驱逐夷狄,力量更为强大,与商发生矛盾。商王「文丁」派人将季历杀死,「季历」的儿子「姬昌」继位。昌号称」西伯」,仁慈爱民,礼贤下士,天下士人都来投奔。周的发展,使商纣感到威胁,于是将西伯昌囚禁于羑里七年。周人以珍宝和美女将西伯赎出,此后,在吕尚的辅佐下,西伯昌表面上耽于游乐,对「殷纣」十分驯服,实际上却更为积善修德,和悦百姓,大力发展生产,使更多的诸侯前来归附,进而征讨不驯服的诸侯和商的盟国,终于三分天下有其二,成为所谓的受命之主,而自称王,即周文王,并将都城迁到丰邑(今陕西长安西南沣水西岸)。九年,周文王逝世。其子姬发继位, 称周武王。他继续以吕尚为师,「周公旦」为辅,「召公」、「毕公」等人为主要助手,继续文王未尽的事业。将都城扩至沣水以东的「镐京」(今陕西长安县境),积极作灭商的准备。两年后,武王在盟津召集八百诸侯会师盟誓。周文王受命第十一年十二月,武王兵出潼关,联合各方国诸侯,挥师东向,于次年二月甲子日在牧野打败商朝的军队,杀死殷纣王,史称「武王灭商」,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周朝」。周朝经历了三十七代天子,八百多年,到公元前二百六年,才被秦国灭掉。公元前770年, 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丰镐二京在西,洛邑在东,习惯上称公元前770年以前的周朝为西周,以后的为东周。
周武王建周后,大封功臣谋士,如将「吕尚」封于「齐」,「周公旦」封于「鲁」,「召公奭」封于「燕」,叔「鲜」封于「管」,叔「度」封于「蔡」。据说,周初总计分封了七十一个诸侯国,其中兄弟之国十五,同姓之国四十。封邦建国的目的,是加强对各地的统治,并作为周王室的屏藩。诸侯再在自己的封地里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又在自己的封地里分封士,这样自上而下统治人民。武王死后,其子「诵」继位,为「成王」。成王年少,天下初定,「周公旦」恐怕诸侯不服,以王叔摄政。「管叔」、「蔡叔」不服,与殷纣之子「武庚」,带领淮夷,发动叛乱。周公毅然率兵东征,平定了叛乱,诛杀了武庚和管叔,放逐了蔡叔,收伏了殷的余民。为了加强对东方的统治,周公奉成王之命负责营建「洛邑」的工作。洛邑建成后,成王亲自来到洛邑王城,大会天下诸侯和四夷君长,并将跟随武庚叛乱的殷遗民迁进「成周」,以便控制。周公还制礼作乐,建立了周朝的各项典章制度和礼乐制度,确立了以宗法制度为中心的政治体制。成王曾亲自讨伐东夷,使东部得以安定。成王死后,继位的康王继承先王的事业,勤于政事,平易近民,刑罚几十年不用,社会更加安定。
武、成、康三代,政治清明,是周的黄金时代。但到第四代天子「周昭王」时,就出现了危机。当时,王道微缺,「周昭王」贵为天子,南巡汉水时,却被船夫用特制的胶船暗算,葬身于鱼腹之中。「周穆王」继位后,为了恢复周王朝的威望,新设太仆一职,作为太御众仆之长,以加强王朝的中枢管理。他制定刑律,减轻刑罚,以加强对臣民的控制,施善政于天下。他西征犬戎,南摄夷人,对边远民族的侵扰进行积极的防御,制止了掠夺。穆王又曾东平「徐偃王」所率徐夷诸部的反叛,南讨「楚国」,大会诸侯于「涂山」。
「周穆王」以后,周朝逐渐衰微,「周共王」、「周懿王」、「周孝王」、「周夷王」四代,由于周围戎狭的不断侵扰,王朝陷 入长期的战争之中,国力消耗很大,不得不加重对民众的剥削,国内矛盾日益尖锐。有的贵族也开始破产,而表现出对现实的愤懑。
长期的矛盾逐渐积累,使王朝产生了深刻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继位的「周厉王」,不仅不采取安抚民众、发展民生的措施,反而任用佞臣,大肆挥霍,连年对外征战,变本加厉地剥夺,垄断山泽之利,引起民众的不满和议论。他就派巫师监视,杀死议论的人,使矛盾更为尖锐。三年以后,愤怒的镐京居民终于发起暴动,将「厉王」流放到「彘(音「至」zhiˋ」,由「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掌政权,历史上称为「周召共和」。 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中国历史从这一年开始有了明确而且连续不断的纪年。「周厉王」死后, 他的儿子「宣王」整顿朝政,曾经使周王朝有所复兴。但到第十二代天子周幽王时,王朝的危机更为严 重。关中地区发生地震、山崩和河水枯竭等严重自然灾害,周幽王不仅不抚恤灾民,反而更加奢侈腐化,贪得无厌。为了博得宠妃「褒姒」一笑,幽王举烽火欺骗诸侯前来勤王。最严重的问题是,幽王决定废去王后申氏,杀掉太子「宜臼」,另立「褒姒」为王后,立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申」后的父亲申侯于是联合西方部族犬戎,举兵攻打周幽王,在骊山下杀死幽王,据走褒姒。幽王的儿子「宜臼」即位时,关中遭受兵火洗劫,残破不堪,犬戎又不时前来骚扰。「周平王」宜臼只得将都城迁到洛邑,史称「平王东迁」,东周开始。
3、主要诸侯国
周武王姬发分封姬姓宗室子弟和功臣为列国诸侯,为五等:公、侯、伯、子、男,其不及五等者为附庸。其中姬姓子孙的封国最多,有53个,这就是中国封诸侯建同姓的“封建”的由来。
分封的列国诸侯中著名的有:
鲁国---姬姓,侯爵。系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公姬旦,佐文王、武王、成王有功,乃封其长子伯禽于曲阜,以辅周室。
齐国---姜姓,侯爵。系炎帝裔孙伯益封地,今山东青州府。
燕国---姬姓,伯爵。系周同姓功臣,曰君奭。封国地为今幽州蓟县。
魏国---姬姓,伯爵。系周同姓功臣,曰毕公高。封国地为今河南开封府高密县。
管国---姬姓,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鲜。封国地为今河南信阳县。
蔡国---姬姓,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度。封国地为今河南汝宁府上蔡县。
曹国---姬姓,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振铎。封国地为今济阳定陶县。
成国---姬姓,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武。封国地为今山东兖州府汶上县。
霍国---姬姓,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处。封国地为今山西平阳府。
卫国---姬姓,侯爵。系王同母少弟,为康叔。封国地为今北京冀州。
滕国---姬姓,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绣。封国地为今山东章丘县。
晋国---姬姓,侯爵。系武王少子,曰姬唐叔虞。封于唐,后改为晋。封国地为今山西平阳府绛县东翼城。
吴国---姬姓,子爵。系周太王长子姬泰伯之后。封国地为今吴郡。
虞国---姬姓,公爵。系周太王次子姬仲雍之后。曰姬章已,为吴君,别封其为虞。封国地为今河东太阳县。
虢国---姬姓,公爵。系王季子虢仲,文王之弟。封国地为今陕县东南之虢城。
楚国---芈姓,子爵。系玄帝姬颛顼后裔。封国地为今丹阳南郡枝江。
许国---姜姓,男爵。系伯夷之后,曰文叔。封国地为今许州。
秦国---嬴姓,伯爵。系玄帝姬颛顼后裔。封国地为今陕西西安。
莒国---嬴姓,子爵。系少昊之后。封国地为今莒县。
纪国---姜姓,侯爵。系太公次子。封国地为今东莞县。
邾国---曹姓,子爵。系陆终第五子晏安之后。封国地为今山东邹县。
宋国---子姓,公爵。系商王帝乙之长庶子,曰微子启。封国地为今睢阳县。
杞国---姒姓,伯爵。系夏禹王之后。封国地为今开封府雍丘县。
陈国---妫姓,侯爵。系帝舜之后。封国地为今陈县。
蓟国---姬姓,侯爵。系帝尧之后裔。封国地为今北京顺天府。
4、西周王系
西周朝:(公元前1106年—公元前770年)
周文王 : 在位51年,文王姬昌,父名季。姬昌即位后曾一度被商王所泅,后被释放。他礼贤下士,有姜子牙等名辰辅佐,为以后灭商打下基础。据传文王死时97岁。
周武王 :在位5年,武王姬发,父姬昌。即位后大举伐商,并于牧野,大败商军,纣王自焚,商亡。武王建都于镐京。史称西周。武王死时54岁。
周成王 :在位30年,成王姬诵,武王子,即位时12岁。由周公旦摄政。之中,平定武更(纣王子)叛乱,并大封诸侯。成王造东都洛邑。成王死时42岁。
周康王 :在位25年,康王姬钊,成王子。康王是一位有作为的周王,史称“成康盛世”。康王时,周朝较强盛。
周昭王 :在位19年,昭王姬瑕,康王子。“昭王之时,王道微缺”,周国力开始下降,昭王南巡死于楚。
周穆王 :在位55年,穆王姬满,昭王子。穆王时作《吕刑》,是流传下来的我国最早的法典。穆王是西周在位时间最长的周王。
周共王 :在位23年,共王姬伊扈,穆王子。
周懿王 :在位8年,懿王姬囏,共王子。懿王时,周室衰弱,外族入侵已无力抵抗。
周孝王 :在位6年,孝王姬辟方,穆王的儿子,共王的弟弟。
周夷王 :在位8年,夷王姬燮,周懿王的儿子。夷王时,周天子与诸侯的矛盾尖锐化,夷王曾烹杀齐哀公。
周厉王 :在位37年,厉王姬胡,夷王的儿子。厉王是一位暴君,对外战争屡败,国势日危,后被国人放逐。
周召共和 :执政14年,周,召共和是指周定公与召穆公共同执政。此二人均为宗周的大贵族。
周宣王 :在位46年 宣王姬静,厉王的儿子。即位后针对周王室的内忧外患,进行改革。取得成功,史称“宣王中兴”。
周幽王 :在位11年,(前781-前771)。
5、东周朝
公元前771年,犬戎杀幽王,灭西周。第二年(前770年),周幽王太子宣臼由镐京迁都于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迁后之周王朝为东周。周赧王59年(前256年),东周为秦所灭,共传25王,历时515年。东周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至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之段历史时期,史称之为“春秋时期”,自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则被称为“战国时期”。
1、东周春秋时期: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那时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以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 谁战胜了,谁就召开诸侯国会议,强迫大家公认他的“霸主”地位。 先后起来争当霸主的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历史上把他们称为“春秋五霸”。
在诸侯争霸的过程中,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数目逐渐减少,华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春秋末年,长江下游和钱塘江流域的吴国和越国,也参加了争霸战争。 起初,吴国打败了越国,强迫越国臣服。 越王勾践天天舔尝苦胆,立志报仇。 他注意增加生产,训练士兵,积聚力量。 经过长期努力,越国终于重新强盛起来,最后灭掉了吴国。 春秋时期,铁器已经在农业、手工业生产中使用。 农业生产中使用铁锄、铁斧等。铁器坚硬、锋利,胜过木石和青铜工具。 铁的使用,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那时,也开始用牛耕地。耕作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起来。 一些贵族把公田化为私田,逐渐采取了新的剥削方式,让种田的劳动者交出大部分产品,保留一部分产品。
2、东周战国时期:
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国的战国时期,经过春秋长期激烈的争霸战争,到战国开始,主要的诸侯国有齐、楚、燕、韩、赵、魏、秦等七国,历史上称之为“战国七雄”。
东周时期,以农田灌溉为重点的水利建设高潮逐渐兴起。水利工程有多种类型,如陂塘蓄水、灌溉分洪、渠系灌溉以及多首制引水等。东周的建筑技术已有很高的水平。著名的鲁班,即鲁国人公输般,是土木工匠中的杰出代表,后人尊称为祖师。考古发掘所见东周的建筑遗迹,多为宫殿遗址,出土的建筑构件以瓦当最为常见,还有青铜斗拱、青铜饰件和青铜屋模型等。由此可以想见东周宫殿建筑的宏伟壮观。东周时期,大国争霸,战乱频繁。各诸侯国为其政治、军事和经济的需要,在商、西周交通干线的基础上,不遗余力地将道路扩展到更为遥远险绝的地方,因而在客观上促进了交通的发展。东周的丝绸西传路线甚至横贯欧亚大陆。当时马车的使用已很普遍。 这时,天子直辖的“王畿”,在戎狄不断袭扰和诸侯不断蚕食下,大大缩小了,最后,仅剩下成周方圆一二百里,即今河南西部一隅的地盘;同时,天子控制诸侯的权力和直接拥有的军事力量,也日益丧失。天子不仅经济上有求于诸侯,政治上也往往受诸侯的摆布。 但天子以“共主”的名义,仍然具有号召力。因此,一些随着地方经济发展逐步强大的诸侯国,就利用王室这个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积极发展自己势力。
6、东周王系
东周朝:(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56年)
周平王:(姬臼),在位51年,(公元前770—公元前719年)。
周桓王:(姬林),在位23年,(公元前719—公元前696年)。
周庄王:(姬佗),在位15年,(公元前696—公元前681年)。
周厘王:(姬胡齐),在位5年,(公元前681—公元前676年)。
周惠王:(姬阆),在位25年,(公元前676—公元前651年)。
周襄王:(姬郑),在位33年,(公元前651—公元前618年)。
周顷王:(姬壬臣),在位6年,(公元前618—公元前612年)。
周匡王:(姬班),在位6年,(公元前612—公元前606年)。
周定王:(姬瑜),在位21年,(公元前606—公元前585年)。
周简王:(姬夷),在位14年,(公元前585—公元前571年)。
周灵王:(姬泄心),在位27年,(公元前571—公元前544年)。
周景王:(姬贵),在位25年,(公元前544—公元前520年)。
周悼王:(姬猛),在位1年,(公元前520—公元前519年)。
周敬王:(姬匄),在位44年,(公元前519—公元前475年)。
周元王:(姬仁),在位7年,(公元前475—公元前468年)。
周贞定王:(姬介),在位28年,(公元前468—公元前441年)。
周哀王:(姬去疾),在位1年,(公元前441—公元前441年)。
周思王:(姬叔),在位1年,(公元前441—公元前440年)。
周考王:(姬嵬),在位15年,(公元前440—公元前425年)。
周威烈王:(姬午),在位24年,(公元前425—公元前401年)。
周安王:(姬骄),在位26年,(公元前401—公元前375年)。
周烈王:(姬喜),在位7年,(公元前375—公元前368年)。
周显王:(姬扁),在位48年,(公元前368—公元前320年)。
周慎靓王:(姬定),在位6年,(公元前320—公元前314年)。
周赧王:(姬延),在位59年,(公元前314—公元前256年)。
功臣名将:
姜尚,周公旦,召公奭
王后:褒姒(周幽王妃)
7、政治制度
周灭商后,国王大搞分封,把王族与功臣分封到国家各个地方,建立起众多诸侯国,数量超过百个。通过宗法制和封建制,又建立起一个以周“天子”为中心,各个诸侯国围绕的封建王朝,同时建立起一套无孔不入的礼乐制度,形成了一个有秩序的封建国家。西周的官制,更为繁杂。周王左右的辅佐为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三公。三公之下有三事官(政务官、事务官和地方官)、四方(诸侯和方国、部族)和卿事寮。王朝官员为:总揽朝政的太宰、掌祭祠礼仪的太宗、掌历法记事的太史、掌祈祷的太祝、掌神事的人工、掌占卜的人卜,合称六卿,六卿的僚属,总称为卿事寮。王朝还有掌土地和农人的司徒、掌百工职事的司空、掌军赋军政的司马、掌版籍爵禄的司士、掌刑罚的司寇,合称五官。为王室服务的内廷事务官,有三公之佐的三少(少师、少傅、少保),有道、辅、弼、承四辅,有膳夫、缀衣、小臣、寺人、内竖、阍者、门尹、司王宥、火师、水师、大酋、太仆、御、右、萃车、趣马、师氏、虎资、舆人、医、艺人、隶人、太子宫尹等。在王畿外服的封国,称为四方,包括侯、甸、男等诸侯。王朝有时派使臣到诸侯国任监国。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仿照王室设置百官有司,成为相对独立的政权,主要有三事官,即司徒、司马、司空,分掌政务、司法和民事。周的各级主要官吏,都是在宗法制度基础上世袭,而且文武不分,平时治民,战时就是各级将领。周朝的地方制度,有国、都、邑、野、鄙。周王和诸侯的都城为国,诸侯国中的大城为都,小城为邑,此外的地方称为野或鄙。
8、经济技术
西周时,锋利的青铜农具得到较普遍的使用,进行了规模较大的垦殖和耕耘;原来的抛荒制被休耕制代替,土地利用率提高;沤治和施用绿肥,以火烧法防治病虫害,标志了田间管理的新水平。西周实施了比较完善的土地耕种制度即“井田制”,王朝中担任司稼的官员必须熟悉作物的不同品种及其适应地区,从而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农作物品种增加,谷类有黍、稷、粟、禾、谷、梁、麦、稻等,豆类有菽,任菽、藿等,麻类有麻、苴、苎等。王朝特设场人,专管园圃,从事蔬菜、瓜果的生产。这样,为封建制度的最终确立提供了基础。
西周比较重要的手工业都由王室和诸侯控制,众多的百工在司空的领导下负责管理各项手工业,其中最重要的仍然是青铜铸造业。其分布地区很广,生产能力扩大,效率和水平提高,铸造工艺改进。发明了一模翻制数范和焊接的技术。陶器业已逐渐采用快轮法,产品走向规格化。原始瓷片的烧成温度已达一千二百度以上,胎质更为细腻,施以青、黄绿二色釉,矿物组成已接近瓷器。能够生产石灰石——硅石琉璃。漆器制作逐渐普遍,器表夹苎,施以红、黑两种彩绘,颜色鲜艳,花纹精美。家蚕的饲养十分普遍,纺织成为农家的一项重要副业。丝织物有斜纹提花织品和刺绣品。已经掌握池水沤麻的微生物脱胶法,以便将纤维分离出来。
西周时,商业已成为社会经济不可缺少的部门,由官府独裁,设有“质人之官”作为市场的管理者,限制私人从商。商贸的品种有作物、牛马、用具、珍异和兵器等,甚至掠卖奴婢。西周的货币除贝以外,已开始使用铜币。
9、科学文化
中华科学、思想文化的源泉是《易》。作为儒家六经之一的《易经》,最早提出「天文」的定义。《周易》虽然成书于战国时期,但他表达的确实是周代型成的天命思想。《易》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易.系辞》说:「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等等,西周萌生的阴阳思想,对中国天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周易》有很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被后人称为河图、洛书的东西,是烧灼卜骨的表现,是远古先民在长期生活和占卜的实践中感悟出的理性思维和形象思维互相串连、互相渗透的反映。相传伏义氏将其归纳总结,对蓍草反复排列,而画为八卦,将天地间万物的现象都包括于其中,这是原始的易。后来,据说经过周文王的悉心钻研,将其规范化、条理化,演绎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辞、爻辞,人称《周易》。它以简单的图像和数字,以阴和阳的对立变化,来阐述纷纭繁复的社会现象,显示成千上万直至无穷的数字,具有以少示多,以简示繁,充满变化的特点。其所以称为「易」,郑玄解释有三义:一是简,二是变易,三是不易。就是讲万物之理有变有不变,现象在不断变化,而一些最基本的原则又具不会变的,这就从客观世界的辩证发展中抽象出了理论上十分丰富的朴素的辩证法。旧说到春秋后期,孔子对《周易》进行解释和论说,完成十翼,即《易传》,《周易》发展成为一部内容博大精深的阐述宇宙变化的哲学著作,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周代的另一种完善的文化就是礼乐文化,周礼非常繁缛,据《周礼》有吉、凶、军、宾、嘉五礼,乐在西周很重视,有专门职官管理,金文中也记有乐官。周代乐舞如《大武》为周武王克商所作。周代的已有比较完善教育制度,如“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就是周代贵族的文化教育内容,中国最早的经典如《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乐经》(已佚)、《春秋》都产生这个时期,以及春秋时期的诸子学说等。
地图包括南越
品德高尚,崇尚道义。单字释义如下:
一、厚德:[ hòu dé ]
1、犹大德。
2、深厚的恩德。
3、谓施以厚泽。
4、谓深深地感激。
二、高尚 [ gāo shàng ]
1、崇高(指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2、有良好内容,不是低级趣味的:高尚的娱乐。
扩展资料
近义词: 厚德载物
解释:旧指道德高尚者能承担重大任务。
出自:《周易·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译文: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反义词:尖酸刻薄
解释:说话带刺,待人冷酷。
出自:宋·陈抟《心相编》:“愚鲁人说话尖酸刻薄。”
译文:愚笨人说话尖酸刻薄。
道德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习惯。
在中国,道德是道与德的结合。道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美德是一种修养或习惯。两者的结合构成了它的定义,即一个好的选择习惯,其中习惯是它的种类,好的选择是它的区别。
道德属于伦理范畴。它的主题是人类的活动或实践,其目的是人类的幸福。道德规律不同于自然规律或逻辑规律。这不是一个百分之百确定的规律。这是由于与道德规律相对应的主体的不确定性。因此,有些人怀疑道德规律的存在。
扩展资料:
道德的起源为:
实践或活动源于欲望,而不是理性。理性只能分辨是非,但不会引起任何活动。相反,欲望可以引起活动,但不能区分是非。欲望可以从属于理性,也可以反对理性。服从理性的欲望导致了好的选择,而反对理性的欲望导致了糟糕的选择。道德就在于这样的选择,所以道德源于欲望与理性的统一。
再者,欲望是由感觉引起的,它分为快乐和痛苦。快乐来自爱好,痛苦来自仇恨。爱一件事的人能给他幸福,所以道德也能使他幸福。因此,道德和幸福不一定都是。
—道德
1 送薛存义序的文言文翻译
原文
河东薛存义将行,柳子载肉于俎,崇酒于觞,追而送之江浒,饮食之。且告曰:“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什一佣乎吏,使司平于我也。今我受其值怠其事者,天下皆然。岂惟怠之,又从而盗之。向使佣一夫于家,受若值,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以今天下多类此,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者,何哉?势不同也。势不同而理同,如吾民何?有达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
存义假令零陵二年矣,早作而夜思,勤力而劳心,讼者平,赋者均,老弱无怀诈暴憎,其为不虚取直也的矣,其知恐而畏也审矣。吾贱且辱,不得与考绩幽明之说,于其往也,故赏以酒肉而重之以辞。
译文
河东人薛存义将要启程(指在零陵离任时将要启程),我准备把肉放在俎上(载:承,这里指盛放。俎:古代祭祀或设宴时用来陈置祭品或食物的一种木制礼器),把酒斟满酒杯(崇:充实,充满,这里指注满,斟满的意思),追赶进而送到江边(浒:水边),请他喝,请他吃(即为他饯行),并且告诉说:“凡是在地方上做官的人,你知道地方官的职责吗?老百姓的仆役(盖:语气副词,表委婉推测语气),并不是来役使老百姓的(而已:用于句末相当于句末语气词“耳”,表限止语气,肯定陈述的事实只限于这样)。凡是靠土地生活的人(食于土:靠土地生活的人),拿出田亩收入的十分一来雇佣官吏(乎:介词,相当于‘于’,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使(官员)负责对我们公平办事(司平:负责公平办事。我:我们,这里是以‘民’的口气来说的)。现在我做官的接受了老百姓的俸禄却不认真给他们办事(直:通‘值’,酬金,这里指俸禄。怠:懈怠,轻忽,办事不认真,不尽力),普天之下到处那是。哪里只是不认真(岂惟:岂止,哪里只是)?而且还要贪污、敲诈等行径(盗:窃取,这里指贪污和敲诈勒索等行径)。假若雇一个干活的人在家里(向使:假使),接受了你的报酬,不认真替你干活,而且还盗窃你的财物(货器:钱财物品),那么(你)必然很恼怒进而赶走、处罚他(黜:降职或罢职。这里指主黜仆,是驱逐不用的意思)。现在的官吏大多是像这样的(以今:于今,而今,现在),而百姓却不敢肆无顾及地把愤怒发泄出来并驱逐、处罚(肆:无所顾忌地、大胆地发泄或表示出来),为什么呢?情势不同啊(势:情势,这是指民与官的地位跟主与仆的地位情况不同)。地位情况不同而道理一样,对我们的老百姓该怎么办?有明于事理的人,能不惶恐并敬畏吗(得不:能不)?”
薛存义代理零陵县令两年了(假:暂。每天很早便起床工作,晚上还在考虑问题,辛勤用力而耗费心血,打官司的都得到公平处理(讼:诉讼。平:处理得公平合理),缴纳赋税的(负担)都均衡合理(均:指按合理比例承担赋税),老的少的都没有内怀欺诈或外露憎恶的(怀:怀有。暴:暴露,表现出来),他的行为的确没有白拿俸禄了(也:句中语气词,表停顿。的:的确,真实),他知道惶恐和敬畏也明白无误(审:明白无误,清楚)。我又低贱又耻辱(指被贬谪流放),不能在官员的评议中参与什么评议(幽:昏暗,指昏庸恶劣的官吏。明:指贤明的官吏),在他临行的时候(往:指离任前往别处任职),因此,赠给酒肉而再加上这些赠言(赏:赐,赠给。重之:指在‘赏以酒肉’之外再加上[赠言]。辞:言辞,这里指这篇赠序)。
2 赠钱献之序的文言文翻译赠钱献之序(1)作者:[清]姚鼐原文孔子没而大道微(2),汉儒承秦灭学之后(3),始立专门,各抱一经,师弟传受,侪偶怨怒嫉妬(4),不相通晓,其于圣人之道,犹筑墙垣而塞门巷也。
久之,通儒渐出(5),贯穿群经,左右证明,择其长说。及其敝也,杂之以谶纬(6),乱之以怪僻猥碎,世又讥之。
盖魏晋之间,空虚之谈兴,以清言为高(7),以章句为尘垢,放诞颓坏,迄亡天下。然世犹或爱其说辞(8),不忍废也。
自是南北乖分(9),学术异尚(10),五百余年。唐一天下,兼采南北之长,定为义疏(11),明示统贯,而所取或是或非,未有折衷(12)。
宋之时,真儒乃得圣人之旨,群经略有定说(13)。元明守之,著为功令(14)。
当明佚君乱政屡作(15),士大夫维持纲纪,明守节义,使明久而后亡,其宋儒论学之效哉!且夫天地之远(16),久则必变。是故夏尚忠,商尚质,周尚文(17)。
学者之变也,有大儒操其本而齐其弊(18),则所尚也贤于其故,否则不及其故,自汉以来皆然已。明末至今日,学者颇厌功令所载为习闻,又恶陋儒不考古而蔽于近,于是专求古人名物制度训诂书数(19),以博为量,以窥隙攻难为功(20)。
其甚者,欲尽舍程朱,而宗汉之士,枝之猎而去其根(21),细之蒐而遗其巨,夫宁非蔽与(22)?嘉定钱君献之,强识而精思,为今士之魁杰,余尝以余意告之,而不吾斥也。虽然,是犹居京师庬淆之间也(23)。
钱君将归江南而适岭表(24),行数千里,旁无朋友,独见高山大川乔木,闻鸟兽之异鸣,四顾天地之内,寥乎茫乎,于以俯思古圣人垂训教世先其大者之意,其于余论,将益有合也哉。译文孔子去世后,大道便衰微了。
汉代儒生在秦始皇毁灭学术之后,开始设立专一的师门,各家抱住一部经书,老师学生一代一代地传授,同辈之间怒恨嫉妒,不肯互相交流理解彼此的学术,对于圣人的道理,就像相互之间建筑了墙垣,闭塞了门户里巷一样。时间长了,博通的儒家学者逐渐出现,贯穿各类经典,互相比较证明,择取那些优善的说法。
到后来又衰弱了,便用谶纬的说法夹杂其间,用怪癖卑俗琐碎的东西搅乱学术,世人又讥笑这类学说。大约到魏晋时期,清谈空论的风气大盛,学者们都以擅长清谈为高雅,把章句之学看得尘垢一般,一个个放纵怪诞,萎靡颓伤,直到天下灭亡。
然而世间还是有人喜欢那些清谈家的言论,不忍心废弃。从此南朝北朝分裂对峙,学术主张也不相同,一直持续了五百多年。
唐朝统一天下,兼采南北两派的长处,确定作出经义的疏解,明白告示天下统一贯彻,但所取观点有的正确有的不正确,还没有折衷是非,取得公认的说法。到了宋代,真儒才领会了圣人的要旨,各种经书才大致有了确定的解释。
元代明代遵守宋儒的观点,并制定求取功名的法令。当明代屡次出现昏君败坏政治,士大夫却能维持国家纲纪法制,明确守持节操道义,使明朝维持了很长的时间才灭亡,这大概是宋儒论述力学的效果吧!再说天地的运动,时间长了,必定要发生变化。
所以夏朝崇尚忠义,商代崇尚朴质,周代崇尚文化。当学者发生变化时,如果有大儒把握根本,整治弊端,那么推崇的就会比原来的好,否则就赶不上原来的,从汉代以来都是这样。
从明末到现在,学者很讨厌功令载录的都是些老生常谈的东西,有厌恶那些浅薄的儒生不考求古代的东西而被近代的东西所蒙蔽,于是专心于考求古代的名物制度、字句训释、六艺知识,以博洽来衡量学问,以相互挑毛病、相互批驳为努力的目标。而严重的,竟想全部抛弃程朱理学,而以汉儒为正宗,猎取枝节而舍弃根本,搜寻细微而漏掉重大,这难道不是太糊涂了吗?嘉定钱献之君,记忆力强,又精于思考,是当今读书人中的魁杰,我曾经把我的想法告诉他,他并不排斥我的意见。
虽然如此,但他毕竟还是居住在京师这种各学派混杂在一起的地方。钱君将要返回江南而到岭南去,旅行几千里,身边没有朋友,只能看到高山大川和高大的树木,听到鸟兽的怪异鸣叫,四面环视天地之内,寥廓苍茫,在这种情况下低头思索古代圣人留给后人的训导和教诲世人要以重要的东西放在首位的用意。
那么和我的观点,将会变得更加一致吧!参考:百度文库/linkurl=KzFoRIvlHDr9ptU8EsZ4x05Ku1oHA0d05kXzbM9jRPH2bCvV93CA6j23UEg-mYSv5pyEeg4ZOrehlfNn5LHpfADGapIHAVbyoRaQkgwYuoG注释(1)钱献之:钱坫,清代学者兼书法家,江苏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人;官乾州兼署武功县,精研文字学和地理学,著有《说文解字斠诠》、《十经文字通正书》、《史记补注》、《新斠注地理志》等。(2)微:衰败。
(3)灭学:指秦始皇焚书坑儒。(4)侪偶:同辈,此处指同代各家。
(5)通儒: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学家。(6)谶纬:汉代流行的神学迷信。
“谶”指图谶,是巫师或方士制作的一种隐语或预言,作为吉凶的符验或征兆。“纬”指方士化的儒生编集起来的以神学迷信附会儒家经典的著作。
(7)清言:亦称清谈或玄言。魏晋时期崇尚虚无,喜谈名理。
这种社会风气始于魏,当时何晏、夏侯玄、王弼等。
3 求古代文言文中有序言的例子,比如苏轼《水调歌头》的序言之《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在狱咏蝉并序》 余禁所禁垣西,是法厅事也,有古槐数株焉,虽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树,而听讼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岂人心异於曩时,将虫响悲于前听嗟乎!声以动容,德以象贤故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应节为变,审藏用之机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乔树之微风,韵资天纵;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仆失路艰虞,遭时徽纆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闻蟪蛄之流声,悟平反之已奏;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感而缀诗,贻诸知己庶情沿物应,衰弱羽之飘零;道寄人知,悯馀声之寂寞非谓文墨,取代幽忧云尔 (全是序言)《燕歌行》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戌(中间那是一点啊,不会拼,呵呵,)因而和焉《琵琶行》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驾元持宅见临颍李十二娘舞剑器,壮其蔚跂问其所师,曰:“余公孙大娘弟子也”开元五载,余尚童稚,记于郾城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浏漓顿挫,独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晓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公孙一人而已玉貌锦衣,况余白首;今兹弟子,亦匪盛颜既辨其由来,知波澜莫二抚事慷慨,聊为《剑器行》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石鱼湖上醉歌》 漫叟以公田米酿酒,因休暇,则载酒于湖上,时取一醉欢醉中,据湖岸,引臂向鱼取酒,使舫载之,偏饮坐者意疑倚巴丘酌于君山之上,诸子环洞庭而坐,酒舫泛泛然触波涛而往来者乃作歌以长之 我也只能找到这么多了,够了吗?。
4 赠序和书序有什么不同序(通叙),是对一篇文章或一部著作内容的介绍、评述文字从序文的本质意义理解,介绍、评述两方面的价值各有千秋,事实上,既有纯介绍式、纯评述式的序文,也有夹介绍夹评述式的序文翻开古今中外书籍看看,有序无序的书均有著名诗人李瑛出版的集子多达40余部,几乎都没有序文有的书(特别是古籍书),则常见有多篇序文置诸卷首可见一本书要不要序文尽可见仁见智,我个人则认为书还是以有序文为妙,我一直把每册书的序文视若“通道”、“桥梁”和“药引”有序的书,可以是自序,它偏于说明自己写书的宗旨和经过,也可以写些其他想让读者知道的事情大多数书则由他人作序不论自序或他人作序,序文一般都居著作正文之前,跋文殿后但也有例外,如《太史公自序》,就置于书后,成为一个特殊的体例我们常在古文中读到另一种序文,如柳宗元《送薛存义序》、韩愈《送孟东野序》、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等,属于“赠序体”文章的名称,多为美文,和书序有别。
5 人教版初二文言文求与下列文章相类似的文言文(最好有两篇)《与朱太多了跟《与朱元思书》是写景散文,相似的就有《水经注·山峡》、《水经注·江水》……这是1列,下面的依次为2、3……2、种树郭橐橐传3、这是韩愈的《杂说》四,另外三篇分别是一《龙说》二《医说》三《崔山君传》当然还有很多……4、这是一篇赠序,类似的有很多,如韩愈《送石处士序》 及《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等5、这是柳河东《永州八记》其四,另外有《始得西山宴游记》 《钴鉧潭记》 《钴鉧潭西小丘记》《袁家渴记》《石渠记》 《石涧记》 《小石城山记》 6、《滕王阁序》跟这很对称7、这跟5一样的8、周密的《观潮》累煞我也。
一、身世背景
他的曾祖陶侃是东晋初名将,握强兵镇守长江中游,都督八州军事,封长沙郡公,声威煊赫一时。 死后追赠大司马。祖父陶茂官至太守,父亲亦曾出仕。陶氏为东晋元勋之后,地位虽不如南下名族高贵,也是浔阳的大族。
只是陶渊明这一支,因他年幼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便日渐败落。他从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即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 参军、建威参军等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义熙元年,弃职而去,从此脱离了官场。他在家乡有自己的田庄和僮仆,开始一段时期,生活也算安宁自得。有时他也亲自参加一些农业劳动,作为自己的社会观和人生哲学的实践。在这种劳作生活中,与农民有所接近。
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境况愈来愈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求禄。 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 陶渊明之所以如此,并不是他对政治原就不感兴趣。出身于世代官宦的家庭、又是元勋之后的陶渊明,本来也曾期望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可见出他的胸怀。但同时,东晋士族文人普遍企羡隐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风气,在他身上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反映了他思想的另一方面。他是抱着两种彼此矛盾的愿望走上人生道路的。开始时前一种愿望占据了主导地位。
这种社会动乱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在社会上层也造成严重的不安全感。 这使陶渊明的政治雄心不能不有所消减。另一方面,在这种权力争夺之中,一切卑污血腥的阴谋,无不打着崇高道义的幌子,这使秉性真淳的陶渊明也难以忍受。
在陶渊明的诗歌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田园诗。这种田园诗的艺术魅力,与其说在于它是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不如说在于其中寄托了陶渊明的人生理想。田园被陶渊明用诗的构造手段高度纯化、美化了,变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
二、陶渊明的思想
陶渊明的思想,是以老庄哲学为核心,对儒、道两家取舍调和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 “自然”哲学。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一种“自然”的社会。他常常把儒家虚构的淳 朴无争的上古之世与道家宣扬的小国寡民的社会模式结合成一体,作为理想世界来歌颂。
在这种“自然”的社会中,人人自耕 自食,真诚相处,无竞逐无欺诈,甚至无君无臣。而历史在陶渊明看来,是一个堕落的 过程。由于人们的过度的物质欲望,引起无穷的竞争,产生了种种虚伪、矫饰、残忍的行为,使社会陷入黑暗。
然而上古之世,悠邈难求,世外桃源,也无处可寻。陶渊明只能把淳朴的乡村生活, 作为他的社会理想的比较现实然而十分有限的寄托。他的大量田园诗中,既有纪实的成 分,反映了他在家乡生活的情况,也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并不完全是写实的。
在他归隐时期,自己也曾参加耕作。他的体力劳动在其经济生活中究竟有多大的意义?大约是很有限,甚至,也许是可有可无。这种农业劳作的实际意义,在于它体现了陶渊明的一种信念。
以上主要分析了陶渊明的田园诗所反映的社会理想,以及他对个人在社会中的生活 方式的思考。此外,陶渊明的田园诗,还牵涉东汉末以来文学所集中关注的问题
归结起来,陶渊明的社会观和人生观都以“自然”为核心。他向往的社会是和平安 宁、自耕自食、无竞逐无虚伪、没有相互压迫和残害的社会;他追求的人生是淳朴真诚、 淡泊高远、任运委化、无身外之求的人生。
他所喜爱的生活环境,也是恬静而充满自然 意趣的乡村。由于这些追求,使他的大多数田园诗呈现出冲淡平和、旷洁悠远的外貌, 此即前人所言“静穆”。但在这背后,却充满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恶与不安,对人生短促 深感无所寄托的焦虑。
陶诗中最集中的就是写田园生活的作品。 但是, 陶渊明并不是只有这种以冲淡平和为主要特征的作品,他也写过一些直接涉及现实政治, 或直接表现出内心的强烈情绪的诗篇。
扩展资料陶渊明的故事
一、白衣送酒
王弘做江州刺史的时候,重阳节这天,陶渊明没有酒喝,就在东篱采了一把菊花,又坐在东篱旁边。过了一会,陶渊明望见一个穿白衣的人过来了,原来是刺史王弘给他送酒来了。渊明当即小酌一番,大醉而归。
二、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彭泽当县令。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在太守面前说话好坏就凭他那张嘴。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
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三、颜公付酒钱
颜延之在当刘柳后军功曹这个官职时,曾经在寻阳和陶潜交情很好。后来颜延之在始安郡这个地方当官,在经过陶潜住的地方时,便天天去陶潜家。要走的时候,颜延之留下二万钱给陶潜,陶潜全部把钱送到酒家,以便以后去拿酒方便些。
无论贵贱人等,去造访陶潜,他有酒的时候便设酒宴一起饮酒,如果陶潜先喝醉,他就跟客人说:“我喝醉了,想去睡觉啦,你可以回去了。”他的真率性情就是这样。
-陶渊明
《公输》
公输盘替楚国制造云梯这种攻城用的器械,造好后,要用(它)攻打宋国。墨子听到这个消息,从鲁国动身,走了十天十夜,到达城郢,去见公输盘。
公输盘说:“先生有什么教导吗?”
墨子说:“北方有一个侮辱我的人,希望借助您(的力量)把他杀了。”
公输盘不高兴。
墨子说:“请让我献给你十金(作为杀人的报酬)。”
公输盘说:“我崇尚道义坚决不杀人。”
墨子站起身来,再次拜下,说:“请让我向您说一些话。我在北方听说您造了云梯,要用来攻打宋国。宋国有什么罪呢?楚国在土地方面有多余,但在人民方面有不足,杀伤自己所不足的人民却去争夺多余的土地,不可以算是明智。宋国无罪却攻打它,不能说是仁爱的;(明明)懂得(攻宋不对)却不向楚王据理力争,不能算是忠诚;劝谏却得不到(结果),不能算是坚强;您崇尚仁义不肯帮助我杀死(欺负我的)一个人,却甘心(为楚国攻打宋国而)杀死很多人,不能说是明白类推道理的。”
公输盘被说服了。
墨子说:“但是为什么不停止呢?”
公输盘说:“不可以,我已经向楚王说这件事了。”
墨子说:“为什么不把我引见给楚王呢?”
公输盘说:“好吧。”
墨子拜见楚王,说:“现在这里有个人,舍弃自己装饰华美的车,邻居家有破车却想要偷窃;舍弃自己华丽的衣服,邻居有粗布短衣却想去偷窃;舍弃自家的好饭好菜,邻居有粗劣的饭菜却想去偷窃。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楚王说:“(这个人)一定是有偷窃的疾病啊。”
墨子说:“楚国的土地方圆五千里,宋国的土地方圆五百里。这好像装饰华美的车同破车相比。楚国有云梦泽,那里犀兕、麋鹿到处都是,长江、汉水里的鱼,鳖,鼋,鼍多得天下无比,宋国就像人们所说是连野鸡、兔子、鲋鱼都没有的地方。这好像好饭好菜同粗劣的食物相比。楚国有高大的松树、文籽、楩楠、豫章,而宋国没有多余的木材。这好像华丽的衣服同粗布短衣相比。我认为大王派遣官吏攻打宋国,和这一样。”
楚王说:“好呀!虽然这样,但是公输盘给我制造云梯,一定要攻下宋国。”
于是楚王召见公输盘。墨子解下衣带模拟城墙,用木片当作攻城器械。公输盘多次用了攻城的巧妙战术,墨子多次抵挡住他。公输盘的攻城器械用完了,墨子抵御的办法还绰绰有余。
公输盘屈服了,但说:“我知道用来对付你的方法,我不说。”
墨子也说:“我知道你用来对付我的方法,我也不说。”
王问他其中的原因。
墨子说:“公输盘的意思不过想要杀死我。杀了我,宋国就没有人能守卫了,就可以攻打。但是我的弟子禽滑厘等三百多人,已经拿着我守卫的器械,在宋国城墙上等待楚国入侵了。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宋国的抵抗者)。”
楚王说:“好吧。我就不攻打宋国了。”
本文2023-08-07 09:12:5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1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