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存最早的铜活字本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现存最早的铜活字本是什么?,第1张

中国现存最早的铜活字印本书是《宋诸臣奏议》。铜活字出现在明孝宗弘治初年(1488年)。弘治三年无锡会通馆华燧用铜活字首先印了此书。相传铜活字就是华燧所创制。《宋诸臣奏议》150卷,共印50册。因为是初次试印,印刷技术不甚高明。

现存铜活字最早的印本是明弘治三年(1490年)江苏无锡华燧以铜活字印成的《会通馆印正宋诸臣奏议》50册。清代的金属活字印刷主要是铜活字。雍正四年至六年(1726-1728年),清内务府用25万个铜活字排印了1万卷的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1840年后,铜活字印刷由政府转向坊肆。最让人称道的是林春祺的铜活字——“福田书海”其规模和数量,在亚洲都是无与匹敌的。

清代,福州成为全省书业中心。南后街有20多家书坊,形成文化一条街。这其中就有林春祺的一份功劳。林春祺,号怡斋,福清龙田人。生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林春祺在《诗本音》卷末说:“……春祺世籍本古闽福清之龙田……”

林春祺早年曾随父亲宦游河南、广东,并在苏、杭读书,并常与“名公大人”相交。为了实现其祖父的夙愿,在他18岁时,捐资兴工刻造铜活字。历经千辛万苦,用了21年时间,花费20万两白银,终于在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完成正楷体大小铜活字40多万个,几近武英殿铜活字的两倍。林春祺因此成为当时造铜活字最多、耗资最大、造字时间最长的人。他把铜活字命名为“福田书海”,以告世人自己是福清人。“福”意即“福清”,“田”意即“龙田”。

林春祺用这批铜活字印刷了《军中医方备要》、《音学五书》(顾炎武著)、《诗本音》、《音论》、《水陆攻守战略秘书》等书。由于“福田书海”古今字体齐全,楷书隽美,字画精巧,印刷清晰,备受推崇。

两宋雕版印刷黄金时代中的杭州刻书业研究

日期:11/03/22

提 要:两宋时期,凭借吴越国、南宋两次建都以及商业繁华、手工业发达之便利,杭州成为全国4大刻书中心之一。笔者试就杭州刻书业兴盛的成因,南宋定都临安后官、私、坊3大刻书业中,尤其是“坊刻”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卓越贡献,以及两宋杭州刻本的风貌与特点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两宋 杭州 刻书业

作者仇家京,杭州图书馆专题文献中心古籍地方文献组副研究馆员(邮政编码 310006)。

宋代享国300余年,面对北方的威胁,军事上的失利,自靖康之祸,中原沦陷、继而高宗渡江、向金称臣,蒙受了耻辱,但在刻书印刷业方面却成绩卓著。元人吴澄云:“宋三百年间锓板成市,布满天下,而中秘所储莫不家藏而人有。无汉以前耳授之艰,无唐以前手抄之勤,读者事半而功倍,何其幸也!”这就是张秀民在《中国印刷史》一书中誉之为“宋代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960—1279年)”,而杭州刻书业则是处于两宋雕版印刷黄金时代中的佼佼者。宋代叶梦得在《石林燕语》中称“今天下印书,以杭州为上”即是此意。笔者试就两宋杭州刻书业的成因、南渡后杭州雕版印刷业趋于繁盛以及刻书特点进行阐述。

一、杭州雕版印刷素负盛名的成因

杭州自五代以来,雕版印刷业已相当发达。吴越王钱鏐在“天下大乱,豪杰蜂起”的五代十国纷争之际审时度势,采取“与其闭门作天子,不如开门为节度”的保境安民以至纳土归宋的策略,换来了“其民至于老死不识兵革,四时嬉游,歌舞之声相闻”的太平局面。钱氏诸王恪守钱鏐遗愿,谨慎守土,发展经济,为杭州的雕版印刷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吴越钱鏐及其子孙信奉佛教,统治杭州期间,兴建佛寺佛塔,尤其是吴越王三世钱俶,先后在显德三年(956年)、乙丑(965年)、乙亥(975年)3次大规模主持刻印佛经,印数达20余万卷。其中藏于杭州雷峰塔塔砖之内的《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即刻于宋开宝八年(975年)。从这些存世的经卷实物来看,纸墨俱佳、刻印精良,已达到了较高的工艺水平。

宋承五代之后,生产力的发展已至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水平,开辟了我国刻书史上的第一个辉煌时代。浙江手工业发达,商业兴盛,又盛产纸张,具备发展雕版印刷业的有利条件,而杭州在五代时已是良工聚集,雕版技术颇负盛名。北宋国子监除了遍刻儒家经典以外,还大量校刻史书、子书、医书、算书、类书、诗文总集。这些监本虽发行于汴梁(开封),但大都在杭州雕版。如王国维《两浙古刊本考》所称:“浙本字体方正,刀法圆润,在宋本中实居首位。宋国子监刻本,若《七经正义》,若史、汉三史,若南北朝七史,若《资治通鉴》,若诸医书,皆下杭州镂版。北宋监本刊于杭者,殆居大半。”北宋时,杭州不仅承担朝廷刻书,“市易务”等公私刻书也很多。地方官刻书,有景祐四年(1037年)杭州通判林冀等衔名,经杭州详定官重详定的《白氏文集》72卷;张君房知钱塘时刻印《云笈七签》《乘异记》《丽情集》等;翟昭应知仁和县时将《刑统律疏正本》改为《金科正义》镂版印卖。私人刊印者有临安陈氏万卷堂、钱塘颜氏、杭州沈氏等。坊肆刻书有杭州晏家与钱家。寺院刻书则有淳化、咸平间龙兴寺刊《华严经》,明教寺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刻《韩昌黎集》等。

宋代提倡文治,实施偃武修文的基本国策。统治者为宣传封建文化,大力提倡读书、刻书。如宋蒙学课本《神童诗》所云:“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一时成为社会价值取向,更使得图书需求量与流通量的激增。朝野的官僚、士子亦以读书、劝学为重,地方官刻书成为时尚。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朱熹、张栻等百余人在各处做官之处无不刻书。他们刊刻自己的著作,或刻其祖先著作,或刊乡贤名宦著述。公余之暇,会同属吏以校雕刻书为美绩。至于各地士大夫刊其师友著述,或将家藏善本付梓流通者,更是不胜枚举。两宋的学术活动空前发展,科学、文化、历史、哲学著述丰富,编撰成绩斐然,这又促进了雕版印刷的发展。官私刻书蔚成风气,这就为雕版印刷业的发展营造了巨大的出版业市场。而活字印刷的出现,则是雕版印刷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宋括在《梦溪笔谈•技艺》中记载:“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以后典籍皆为板本。庆历(1042—1048年)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印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娄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宝藏。”尽管至今还没有发现上述泥活字印刷品的实物,但是通过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所透露的信息,我们可以得知950多年前,毕升所创制的泥活字印刷技术,从制字、排版、印刷、贮字等工序上已具备了后世铅字排版印刷术的基本原理。《梦溪笔谈》中泥活字印刷工艺,或为杭州籍科学家沈括亲见并记载,而毕升所遗活字及排印器具亦为沈括子侄所得,曾有学者推测毕升是杭州人,虽缺乏文献佐证,但也足见杭州与活字印刷术的渊源。

二、宋室南渡后杭州雕版印刷业趋于极盛

绍兴八年(1138年),自高宗“车驾驻跸临安”起,终南宋之世,历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度宗等九帝,达140年之久。自高宗迁都临安后,随着中央政权的南移,财政收入增多,都城人口骤增,商市繁华,官府衙署的相继修建,杭州更是一跃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正所谓“辇毂驻跸,衣冠纷集,民物阜藩,尤非昔比。”南宋时,手工艺有了更高水平的发展,两浙又是全国的造纸中心,印刷物料尤其纸墨的质量与产量超越前代,为杭州刻书印刷业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北宋亡,汴梁的一部分雕版刻印业南迁杭州,杭州成了当时全国雕印手工业最发达的地方。

南宋经济繁荣,文化进步迅速,著述人才辈出,科举制度的勃兴,更为杭州刻书业推波助澜,公私刻书两旺。至南宋高宗末、孝宗、光宗、宁宗、理宗时,杭州雕版印刷业趋于极盛。南宋得“行在所”之便,在乾道五年(1169年)至咸淳四年(1268年)的100年间,曾3次纂修、刊印府志,这就是被誉为方志之上驷的《临安三志》,折射出当时浓郁的学术文化氛围与刻书业的兴盛。史载,嘉泰三年(1203年),来杭投考太学者37000人。来京应试的各路生员及京城的各类学生与官员士大夫自然都有大量的书籍需求,更是推动了官、私、坊3大刻书业的繁荣。

南宋官刻本,除了国子监、秘书省可以印刷书籍以外,其他官刻本有德寿殿、左廊司局、修内司、太医局、临安府、临安府府学、浙漕司等,刻印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各类之书。杭州寺院刻本,有南山慧因讲院、北关接待妙行院、西湖净慈寺、菩提教院、净戒院刻印的佛教经籍。坊刻本,据张秀民《中国印刷史》统计,杭州书坊可考的有:临安府棚北睦亲坊陈宅书籍铺、临安府洪桥子南河西岸陈宅书籍铺、临安府鞔鼓桥南河西岸陈宅书籍铺、临安府太庙前尹家书籍铺、临安府众安桥南街东开经书铺、要求贾官人宅、临安府修文坊相对王八郎家经铺、钱塘门里车桥南大街郭宅经铺、保佑坊前张官人诸史子文籍铺、橘园亭文籍书房、杭州积善坊王二郎、行在棚前南街西经坊王念三郎家、杭州大街棚前南钞库相对沈二郎经坊、临安赵宅书籍铺、临安李氏书肆、杭州猫儿桥河东岸开笺纸马铺、钟家、临安府中瓦南街东开印输经史书籍铺荣六郎家等20家,其中有的是从汴京迁来。

当时临安城中有御河,河有棚桥,有长街,分南棚、中棚、棚北大街。这一带书坊所刻之书,为宋以后的历代藏书家所珍视,称之为“书棚本”。在杭州诸多书坊中,尤值得称道的是临安府棚北睦亲坊南陈起父子陈宅书籍铺。20世纪60年代,北京图书馆编印的《中国版刻图录》收录全国公藏单位的189种存世宋版书中,浙江刻本75种,其中杭州刻本就达45种,且多为坊刻本。今为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唐女郎鱼玄机诗集》一书,卷终镌“临安府棚北睦亲坊南陈宅书籍铺印”,为历代递藏者所宝,钤印累累,即为宋临安府陈宅书籍铺刻本。

陈起(亦名陈彦才、陈道人),字宗之,号芸居,著名出版家、图书编撰家。据有关学者考订,陈起当生于淳熙十四年(1187年)左右,一生经历了孝宗、光宗、宁宗、理宗4朝。陈起有藏书楼名“芸居楼”,酷爱读书,有《芸居乙稿》行世。从时人“生来稽古心,文士独知音”“成卷好诗人借看”“每留名士饮”的说法,甚或被文士誉为“知音”,可见其在当时的文坛颇有影响。方回、刘克庄、吴文英等许多著名作家都与他交游唱和。所刻书自有一般书商不能企及的学术与市场眼光,且校印精审,为世人所重。陈起一生刻印过大量图书。据统计,陈起编刻唐诗别集在50家之上,如初唐四杰《王勃集》《杨炯集》《卢照邻集》《骆宾王集》《唐女郎鱼玄机》《唐贯休诗集》等;编刻宋江湖诗人作品总集达111家之多,《四库全书》收有《江湖小集》《江湖后集》,前者收有62家作品,后者收有49家作品;陈起编印的其他图书,据《四库全书》《增订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标注》等书著录,还有汉刘熙《释名》、宋邓春《画继》、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宋赵与时《宾退录》等。陈解元为陈起的儿子,名续芸,既称解元,似应中过举,也是有学问的人。陈起死后,他继承父业,从现存的书棚本来看,他刻书的数量甚至超过乃父。如王国维在《两浙古刊本考》中所称:“宋季临安书肆若陈起父子编刊唐宋人诗集,有功于古籍甚大。”

三、两宋杭州刻本的风貌与特点

从两宋官、私、坊3大刻书业的形成与发展不难看出,杭州的刻书业在政府重视与地方官的提倡之下,刻书地点十分普及。加之刻书印书有利可图,即所谓“细民亦皆转相模锓,以取衣食”,纷纷设立书坊。至于私家宅塾以及寺庙,莫不有刻。处于雕版印刷黄金时代的两宋杭州刻本,既有时代共性,也有自己独特的风貌特点。

(一)从写本过渡到“化身于亿万”的刻本时代

在历代刻本中,人们对宋刻本倍为推崇。从诸如“百宋一廛”“皕宋楼”等藏书楼名可以看出,明清以来藏书家将收藏宋本视同拱璧,甚或有“佞宋”一说。撇开宋刻本经济价值日见昂贵诸因素不论,主要原因在于经籍是依据蜀石经刊刻外,其他的古籍大都直接根据唐人或唐以前的写本刻印,比较完整地保存了古书、古注的原貌。随着古写本的濒临绝迹,宋本记载的材料也最为可靠,它不但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是订正明以后因辗转刻印而产生的妄改或讹舛错脱的最重要的校本。两宋时期,杭州雕版印刷术的普遍应用,使得古写本化身于亿万赖以流传至今而免遭泯灭,为古代文化的流传作出了重要贡献。上述所举杭州睦亲坊陈起遍刻唐宋人别集、总集即是一例,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元和江标辑《唐人五十家小集》,即是根据陈起刻本翻刻行世。

(二)官、私刻本大都校勘精审

宋朝政府重视古文献的整理,无论官刻本或私刻本大都校勘精审。北宋时设有专门收藏、整理、编撰书籍的中央所属机构。如崇文院(包括昭文馆、史馆和集贤院3部分),曾经整理过许多书籍。宋代官刻书在未刻之前必须精加校勘。据《事实类苑》载,凡一书校勘既毕,送复勘官,复勘既毕,送主判管阁官,复加点校,经过3道手续成定后,方可镂版。以国子监为代表的官刻,其质量自不待言,因以将所刻书作为民间范本,即便私家乃至许多有识之士主持的书坊也是如此。如上述南宋杭州书坊主陈起、陈续芸父子,本人就是文学家,能诗善文并且识书,陈起在编刻书籍的过程中,忠于原著,并非随意删改。叶德辉在《郋园读书志•李群玉诗集》云:“明郎瑛《七修类稿》言陈道人刻诗,于缺字处多以意补,今观此集,缺而未补者正多。”清杨守敬《日本访书志•披沙集》云:“盖陈氏在临安刊书最多,而且精也。今观此本,刻印雅洁,全书完美无缺,信可宝也。”可见陈起编刻之书,实事求是且校勘精良,为世人所赞誉。

(三)纸墨俱佳,写刻精良

宋代文化发达,物力充足。官刻本、监刻本开本弘朗,纸白如玉,字大如钱,墨黑如漆;且装潢典雅,工艺之精美,素为后世称道。宋刻本率由善书之士亲写上版,字体大都继承唐代的欧、柳、褚、颜诸家风格,间架波磔,浓纤得中,端庄凝重,读之赏心悦目。明高濂《燕闲清赏笺》云:“宋人之书,纸坚刻软,字画如写,格用单边,间多讳字,用墨稀薄,虽着水湿,燥无湮迹,开卷一种书香,自生异味。”清代孙从添《藏书纪要》云:“若果南北宋刻本,纸质罗纹不同,字画刻手,古劲而雅。墨气香淡,纸色苍润,展卷便有惊人之处。”可见,大部分宋本的雕印十分精美,其本身就是艺术品,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其版式特征亦成为明、清雕版印刷的楷模,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版本学资料。

杭州不但写刻精工,而数量也多,有王国维《两浙古刊本考》可证。宋代叶梦得《石林燕语》云:“今天下印书,以杭州为上,蜀次之,福建最下。京师比岁印板,始不减杭州,而纸不佳。蜀与福建,多以柔木刻之,取其易成而速售,故不能工。福建本几遍天下,正以其易成故也。”从这一段话中可以得知,宋代京师(开封)、杭州、蜀与福建4大刻书中心,其他3处的刻书质量都不能与杭州刻本相比。就刻书的数量而言,入元后,在全国知名的书院中,尤以杭州西湖书院刻书最为有名,其原因就是西湖书院为宋时太学故址,原藏经、史、子、集四部书版多达20余万,几乎是浙江版刻总汇。从这个侧面可看出南宋杭州雕版印刷业的空前盛况。

参考文献

张秀民:《中国印刷史》,杭州:浙½­古籍出版社,2006年。

曹之:《中国古籍编撰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

陈先行:《打开金匮石室之门·古籍善本》,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

戴南海:《版本学概论》,成都:巴蜀书社出版社,1989年。

是,阳宅三要的序是手写的。

《阳宅三要》,清代堪舆大家赵九峰著。所谓阳宅三要,即阳宅的三个重要因素:一、门,是阳宅的关键所在,是一家人朝夕出入之途,如一个人的口喉,不能有丝毫之错。忌低矮、昏暗,主招劳役之灾。门外忌邻居家屋脊、房角、正檐兽头、道路来射,主损妻克子,若直冲门中线者则人命损伤。门宜宽敞明亮,大路或溪水环抱,则丁财两旺、男义女贤。门无具体位置,只是九星的位置以门而定,此为门转星移。二、主,为居卧之所。主与门相生,不可相克,所落主位的星要与宫相生,不可相克。相生则吉,反之则凶。三、灶,民以食为天,故灶乃饮食之方,相关甚大,首先要与门相生,其次要与主相生,再次所落灶位的星要与宫相生,为吉。反之则为凶。凡相宅时,先看大门,次看主房,再看灶室,只要三者相生,即为吉宅,主人财两旺、福寿双全;相克,即为凶宅,《阳宅三要》一书简明易懂,流传甚广,清代和民国时为居家必备之书。本次影印,以校勘精良、绘图精美的上海校经山房石印本为底本,并附收了稀见珍本古籍蒋大鸿所著《地理古镜歌》一书。可为《阳宅三要》一书作理论上的补充,使全书理论更为完备。本次影印出版,宣纸印刷,精工装订,宜于收藏和研究。

这个问题其实还应该闹明白两件事就是楼主你年龄多大和对历史的了解到底有多深,我个人推荐先看柏杨的白话资治通鉴要有柏杨曰的,因为一个人看历史难免会受到作者的主观思想的影响,二十四史和通俗演义说实话我都没看过但是想来会有很多的陈旧思想,而在柏杨是以现代的眼光来解释历史看了之后真的很是开阔视野,但是还是那句话不要被作者的思想xinao,即使柏杨先生还是有过激的地方,他对中国的历史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以至于有时矫枉过正。而且年纪小的话很可能不能理解柏杨先生的苦心所在。

如果年纪小,对历史也不是很了解的话我推荐从通俗演义开始读,因为对历史不了解的话看中国历史是很痛苦的因为历史太长了,这看着一个碎片那看着一个碎片,但是如果你对中国历史的大概有个差不多的把握,有一种中国历史是一个整体的感觉的时候,再来看历史感觉就不一样了其中妙处我也表达不出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我觉得看通俗演义可以帮助你建立这个整体的感觉。

至于二十四史留到最后吧等有一定功力再看而且要看就看文言文的,虽然我看文言文也是很头大,但是还是可以看懂意思的。另外看二十四史是一个大工程所以不用勉强,规定一天看几篇,坚持下来慢慢就会看完,收获也会慢慢积累。这个有可能会一上来热情会很高,可是坚持不了多久,所以贵在坚持,这个我有体验我就是意志力差每次坚持不住嘿嘿。

另外你说的容易忘记之说,我只想说除非你是天赋秉异的神童,否则看这么大的工程怎么可能不忘掉。但是忘掉并不可怕,忘掉太正常了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不必勉强自己记住,你只是历史爱好者,又不是学历史专业的无须强迫自己,看历史受到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你受这个故事启发明白了道理,过一段时间故事可能你忘了但是明白的道理却会留下来。得其神而忘其行足矣。大脑也不是什么东西都要往里塞得。

最后我在说说我个人的感受不一定对,我觉得看历史要看今人写的历史,因为今天人思想解放中国人现在的思想大跨步前进取得的进步可能比过去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都多看历史问题的角度和透彻不是古人能比的,所以我觉得看看明朝那些事这一类的书更好。

就是冲你的200分来的如果楼主还有什么不解的地方可以再沟通,希望能拿下

问题一:《山海经》哪个版本的好? 《山海经》版本很多,个人认为比较好的版本有两个:一个是岳麓书社的经典图文版(精装),一个是中华书局方韬的注本。此外,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版本也不错。

以上意见,供你参考。

问题二:推荐下,哪种版本的《山海经》比较好 最好的本子是袁珂的《山海经校注》,初版由上海古籍出版,修订版由巴蜀书社出版,目前巴蜀书社的修订版最好。

这两种都有校注、考证、附图,但是这两种都是文言的,繁体的,竖排的。

现在的版本的话个人推荐《古本山海经图说(增订珍藏本)》,马昌仪,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顺便推荐下马昌仪、刘宗迪的书~相当好看啊。。

你发的这些里面,岳麓书社的那本蛮好的,还有南海出版社那本口碑也挺好的。一般来说中华书局的书都挺不错的,但是貌似这本不咋地。。

问题三:哪个版本的《山海经》比较好 袁珂《山海经校注》,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比较容易入门,而且解释也较准确。

问题四:哪个版本的《山海经》好 个人觉得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山海经》相当不错,书名是――山海经译注(上下图文本) 。纸张质量也很好啊,原来我跑到书店好几趟,挑了有一周的时间才买了这本,非常喜欢。至于权威嘛,我想我国在古籍出版上最权威的出版社就是它了吧。

推荐购买哦~~~O(∩_∩)O~

问题五:山海经哪个版本比较好 20分 袁珂《山海经校注》,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比较容易入门,而且解释也较准确

还有一个是岳麓书社的经典图文版(精装),

一个是中华书局方韬的注本。此外,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版本也不错。

问题六:推荐下,哪种版本的《山海经》比较好 小时候最开始看的是一本竖版的山海经,破旧的很,简笔黑白的图,没有白话文的译注,很小一本,所以知道山海经内容本就简单,并没有那么厚。现在市面上为了便于理解以及销售,习惯将小字变大字,然后加行间距,上下空白大片点,外加很多插图,就变成了一大本甚至好几册。所以我不推荐中华书局的全四册,没必要,有点浮夸……

岳麓书社的装帧不错,译注也还可以,山海经一定要有译注,因为很多神兽,植物,玉石,地理位置……的名称可能都没见过,译注会加上相关资料的其他出处,就很方便,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译注的原因,引经据典,总没有那么渊博。东南大学的版本特色是郭璞的译注,很稀罕~而华侨出版社的版本我也很推荐,由刘向和刘歆整理编著的,非常漂亮的一本书。

问题七:哪个版本的《山海经》最好 《山海经》版本很多,个人认为比较好的版本有两个:一个是岳麓书社的经典图文版(精装),一个是中华书局方韬的注本。此外,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版本也不错。

以上意见,供你参考。

问题八:《山海经》哪个版本比较好? 一、马昌仪的《古本山海经图说》。这是第一推荐。

另外还可以考虑《山海经校注(最终修订版)》 ,作者: 袁珂 校注,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二、采用比较的版本有:

马昌仪的《古本山海经图说》(2007年后又出增订版),

袁珂的《山海经校注》、《山海经校译》、《山海经全译》,

徐显之的《山海经浅注》,

王红旗、孙晓琴的《新绘神异全图山海经》(附《山海经点注》)

问题九:山海经哪个版本的比较好 因为感兴趣,把随手能够找到的几种通行的版本浏览了一下,谈谈自己作为普通读者的看法:

《山海经校注》 著者袁珂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4

原来有上海古籍版,现在能买到的是这一版。精装繁体竖排,有些神怪动物黑白描插图。纸张一般,插图清晰度一般。定价太高。

严肃的学术著作,在神话研究方面的贡献已有网友长篇叙述。我个人觉得该书神话注释考证极其丰富,但博物地理注释和考证过于简单,有些几近于无。

《山海经考释》 著者郭世谦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11

平装大开本繁体横排。无插图。

是与上述袁珂《山海经校注》同一水平和深度的严肃学术研究著作,着重地理研究,可补袁珂这方面之不足。

以上两种适合学术研究,考证旁征博引,极其繁琐,不一定适合一般读者。

《山海经》 著者方韬 中华书局 2011

精装简体横排,无插图,纸张排版不错。

原文+白话译文。注释过于简单,通常只有类似这样的解释:“泛水:水名”,看不出对今人了解原文山水地理方位等有何帮助。

《山海经译注》 著者陈成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

平装简体横排,无插图,纸张排版不错。

原文+白话译文。注释过于简单,但相关地理注释添加了《武藏山经传》对应条目原文(无译文)。

《全本绘图山海经》 著者王红旗, 孙晓琴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1

平装简体。纸张一般,排版不错,有些黑白神鬼插图。

只能说是一般学者兴趣之作吧,对山水地理、博物、神话等的解释有些比较详细,很有意思,但也有很多直接略过不提。

另外,市面上流行几种大众版“彩图全解山海经”例如:

《图解山海经》 编者: 张越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1

《彩图全解山海经》 编者:思履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3

大开本简体,平装或精装。这些书的编辑路数基本相同,普通大众读物资料集成,大杂烩。封面和内容花里胡哨,带简略地图(似旅游简图)、彩色神怪动物插图,有原文和白话译文,每一种山水都有对应的注释,例如:“厘山:山系名,在今河南西北部。甘水:水名,发源于今河南宜阳县。”但这些注释不一定能当真。作为一般读物看着玩,挺不错。

根据我个人的兴趣,我觉得前两种看起来实在很费神,不搞这一行的人,很难深究。最后的几种“彩图全解”又太花哨,且不是真正学者编著,令人难以信其权威性。

我希望看到的是编排类似中华书局方韬和上海古籍陈成这种版本,但加上更详尽的综述和注释,可略去过多的考证。例如,注释条目可以是这样的(我随便举例,未作核实):“鹊山:据《武藏山经传》,约在今日湖南境内的衡山;据,或为九党荆山……”。但既然是注释本,当然就每个山水必定要注释,如果真是“想象”出来的山水,那也可以加注曰“传说中的……”。这样我读《山海经》,首先就会有一个大致的方位感,不至于有团团转的感觉。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