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净山|梵天净土,遗世明珠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2收藏

梵净山|梵天净土,遗世明珠,第1张

初闻梵净山,便被它的名字所牵引。

梵天净土,犹如这淅沥的秋雨,将我从盛夏的烦闷中惊醒;也如一缕高山清泉,流入我被困在世俗的心脏。

我尝试着在这庸碌凡尘之中寻找它的踪迹,却不知它是天上的一隅,诚如它的名字,梵天净土。又怎会融入这俗世之中。

我百般寻觅,终于在他人相机的记录之下窥见它出尘的容颜。

“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仙山楼阁,遗世独立,既是世外仙境,亦是人间桃源。

有人说,红云金顶犹如擎天之柱。我却觉得,他是上天无意流入人间的一滴眼泪。掉落世间,与大地相连,却仍保留着孤傲的姿态,独自仰望着苍穹。

我于梦中不慎跌入这方外之境。

伴随着承恩寺的钟鼓之声,踏上八千多级的青石台阶。

天空下着淅淅索索的小雨,逐渐浸湿了我的衣衫。薄雾始终在一米开外挡住我探寻的目光,亦或许是山中的仙人怕我窥见他清丽的模样。

我的意识一直在牵引着我的脚步,舍弃当下的台阶,不断朝上一级台阶迈进。

不知走了多久,雨停了、雾散了,零散的阳光穿过树叶的缝隙照到青石台阶上,也照到我的身上。

我看见几个跟我一样踏着青石台阶向上行进的旅客,他们喘着粗气,走走停停;也遇见几个从山上踩着平静步子屈膝向下的僧人,我不了解他们一天的工作流程,自然也不知他们下山所谓何事。但我从他们轻盈的步伐看出,相对于向上的旅客,他们的行囊中少了些许生活的疲累、也少了些许追逐金钱名利的欲望。

承恩寺的钟鼓之声不知何时消失在了我的耳畔,或许是雨雾消散之时随其一并消散了,亦或许是僧人与我擦肩之时悄悄带走了它的余音。

然而,此时的山间并没有陷入沉寂,不时传来猴子的啼鸣和声声鸟鸣。

听说梵净山是黔金丝猴的唯一栖息地,而如今的黔金丝猴是比四川的熊猫更稀有的物种。他们选择在此栖息,可能是这如诗如画的仙境不仅可以随意撒欢也能抚慰心灵。

我有幸听到了他们的欢声笑语,却无缘见到他们灵活翻越的身影。此刻的黔金丝猴之于我,犹如梵净山之于这个世界,是一种灵澈而神秘的存在。

山上的祈福牌鳞次栉比,有了这抹红色的加持,显得这段路格外隆重。行到此处的旅人有的驻足窥探别人的秘密,有的也将自己的心愿寄予其中。或一生平安、或家庭和睦、或天长地久、或登科及第。

我亦执笔写下“梦想成真”。倒不是为了显得合群,而是真的想要努力去筑一场梦。我生于世俗,长于世俗,还有许多俗事值得我去追寻,做不到像梵净山一样淡看世间风景。

或许很多旅人和我一样,来梵净山只是为了得到片刻的心灵慰藉,却因为这片刻的慰藉而生了嫉妒。嫉妒它的孤傲、嫉妒它的洒脱、嫉妒它让人心生向往却不能长久驻足。

红云金顶有一个巨大的缝隙,被称为金刀峡。金刀峡上有座桥,连接着两座庙,一边供奉释迦佛、一边供奉弥勒佛,象征着现在和未来。现在无虑、未来无忧,世人所求皆为二者。

穿过庙中虔诚的香火,此时的普渡广场正被落日笼罩,广场上空无一人,只剩下苍茫的余晖被风一次次吹散。远处山尖上的万丈霞光却越发的妩媚迷人,似乎只有用尽全力燃尽今日的生命,明天才能恍若新生。

承恩寺肃穆的鼓声送走了今日的夕阳,我坐在墨色的山峦之间,等待一场专属于梵净山的视觉盛宴。

这一天,我如一粒尘埃穿梭在梵净山的肩胛耳畔,梵净山亦如山涧清泉流淌在我经脉血液。我于它不过是匆匆过客,甚至都不会载入记忆深处;它于我犹如人生驿站,短暂的停留,却安放了我这颗浮沉的心。

恍神之间,整个天幕已经被繁星点亮,我似乎听到梵净山在我耳边轻轻呢喃,但我听不清。我抬头看着漫天星辰,瞬间忘却了所有。忘记了我身在何处,忘记了我所求何事,亦忘记了我自己。

一阵山风吹来,我随着风一起消散在了茫茫夜空当中。

苍穹之下,独留梵净山继续淡看万家灯火明灭,翻阅世间千古诗篇。

文|首发于公众号[寻鹿志]

图|源于网络,侵删

中国古代有很多官宦名士专修净土法门。他们有的先由修学其他法门转为专修净土,有的则受高僧指点一心修学净土法门,他们由于虔诚信奉并坚持念佛实践,都得到了不可思议的感应。本文以陆子元、闫邦荣、钱同伯、昝省斋、吴复之、陈君璋等几位名士为例,介绍他们专修净土的事迹。

一、陆子元

陆子元,名沅,会稽山阴人,南宋名士和虔诚的佛教居士。参加吏部考试,任命为第一监行,常住京都进奏院,监察尚书等六部门。陆子元为官光明磊落,刚正不阿,不向权贵献媚。任职一年之后,升为大府寺丞相。不久,外调为官,历任提举福建市舶。由于母亲过世而回乡。后因受到同僚郑兴裔的陷害回乡闲居。

陆子元平常居家常持诵《法华经》,遭受即澡浴焚香,首先唱诵偈语:「盥手清晨贝叶开,不求诸佛不禳灾。世缘断处从他断,劫火光中舞一回。」然后开卷阅读,音调不缓不急,声如贯珠,每周念诵一部《法华经》。陆子元三十年如一日持诵《法华经》。八十岁之后,每周持诵《法华经》三部。同时深入钻研宗派和教相。在持诵《法华经》的同时,陆子元还坚持念诵阿弥陀佛名号,一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到85岁时,他一天沐浴之后,身着冠服而逝,香味多日之后方才消散。

《法华经》是天台宗所依重要经典,佛门中一直有「教宗天台,行归净土」之说,就是学经教时以天台为主,在行持时则以净土念佛为旨归。陆子元就是「教宗天台,行归净土」的典范。

二、闫邦荣

闫邦荣是池州晋阳(今安徽池州)人,青年时期热衷于功名。中年时,一次遇到一位僧人劝他念佛名号,持诵《往生咒》,专修净业。闫邦荣听从僧人之劝,随即断食荤血,每天早上面向西念诵一千遍《往生咒》,还率领男女信众一起念诵。如此坚持修学二十年。绍熙元年正月十五,闫邦荣阅读《大般若涅槃经》而感叹说:「人生如梦幻,我又为何留恋人生呢?」到三月十五日,忽然闻到异香馥郁,多日不散。闫邦荣的儿子梦到阿弥陀佛放大光明,徧照整个堂室,屋中顿时皆为金色。五天之后,闫邦荣早晨起来,像往常一样做完早课,回顾家人说:「我今天要走了,慎勿打搅。」说完面西闭目结跏趺而坐。日过中午,闫邦荣忽然站起来说: 「我去了。」说完便起立走了数步,然后手结跏趺印面带微笑而往生。

三、钱同伯

钱同伯,又名象祖,浙江台州人,祖父端礼官至参知政事,曾经参礼护国元公有省物,并在元公指导下参究宗门旨趣。祖父临终书云:「浮世虚幻,本无去来。四大五蕴,必归终尽,盖为地水火风暂时凑泊,不可错认为己有。大丈夫当用处把定,立处皆真,去留自在,是上来诸圣解脱路涅槃门也。吾今如是,岂不快哉。」 书写完毕,投笔闭目而逝。

钱同伯以祖上的恩泽封官太常丞,开禧年间官至参知政事。

嘉定二年,钱同伯官拜左丞相,不久罢官回乡。起初,钱同伯向此庵元公问道。此庵元公开示说:「欲究此事,须得心法两忘乃可。法执未忘,契理亦非悟也。」钱同伯说:「才涉唇吻便落意思如何?」元公说:「本自无疮,勿伤之夜。」钱同伯听罢机锋之语豁然有省。

不久,钱同伯归心净土,专修净土念佛法门。他任金陵太守之时,在乡州建十所接待寺,这些寺院都以净土极乐之名命名。他还创立了一座庵堂,经常与高僧在一起谈佛论道。受高僧修行开示的启示,钱同伯修道更加精进用功。嘉定四年,偶然示现小病。自书偈语:「菡萏香从佛国来,琉璃地上绝尘埃。我心清净超于彼,今日遥知一朵开。」

有僧人来慰问钱同伯的生活起居,钱回答说:「不贪生,不怕死。不生天上,不生人众,唯当往生净土耳。」说完之后,结跏趺坐而化。当时天鼓震响,异香芬郁。同郡的人都梦到空中有声音:「钱丞相当生西方净土为慈济菩萨。」

四、昝省斋

昝省斋,又名定国,明州人,官为州学谕,常修净土法门,与同修一起结西归社。嘉泰初年在小江慧光建造净土院,并在净土院的池中建造石塔,作为乡民安葬遗骨之所。每月二日和八日,昝省斋都会召集僧俗信众在净土院中念诵《观无量寿佛经》和阿弥陀佛名号。昝省斋还创造擘窠图,劝人念佛。有一位名叫计公的长者,年纪将近七十,双目失明,跟从昝省斋学习念佛图,当诵念至念佛图的第四图时,忽然双目均能视物。如此读诵念佛图十七载,一日正在念佛时,忽然双目失明了,经过半日方才恢复光明。昝省斋对儿子说:「我已经见到西方佛菩萨了。诸佛菩萨说因我劝诫世人修念佛法门,以此之功将来会往生西方极乐净土,面西坐逝。」嘉定四年,昝省斋梦到一青童告诉他说:「佛今告说您三日之后当往生西方极乐国土。」到第三日昝省斋便沐浴更衣,称念佛号,端坐而化。

五、吴复之

吴复之,名克己,自号铠庵居士。居住在婺州(今浙江金华)浦江。少年时读《周官》一书,发起济世之志。但命运多舛,现实的残酷使他的志向无法伸展。吴复之于是隐居于左溪(今浙江温州左溪镇),他常为眼疾所苦。有人劝他祈祷观音菩萨。吴复之说:「临危不变乃真丈夫。」有人劝之以杜祁公的话:「君未读佛书,何以知其不及孔孟。」吴复之于是持诵观世音菩萨名号,疾病不久即得痊愈。吴复之由此对佛教生起信心,从此学修并重。他在读诵《楞严经》经文至「虚空生汝心中,如片云点太清」时,忽然得到启发,心有所悟;在读诵《宗镜录》时,遇到宝积实公对他说:「此书无规矩,不如看止观。」实公指教吴复之要以止观二字作为修道的枴杖。

吴复之按照实公的言教修学,果然有所悟入。他为此感叹说:「实公规矩之说至善至美,真可谓至方以方天下之不方,至圆以圆天下之不圆者乎。」他还根据自己修学所得,著有《法华枢键》,他回向极乐曰:「不读法华,无以明我心,本具妙法;不生安养,无以证我心,本具妙法。如来谆谆示诲,智者恳恳宏经。佛祖垂慈,初无异辙也。」

乾道年间,吴复之寓居苏州,与实公一起结莲社。命画工绘制十法界九品往生图安奉于寺内两庑之间。其中一幅图解说万法唯心,一幅图指示往生西方路径。嘉定七年冬,吴复之在宝山往生,享年七十五岁。临终遗言以僧人的葬礼荼毗下葬。

六、陈君璋

陈君璋是元代名士,浙江黄岩人,四十岁时归心佛法,与妻子叶氏一道诵《法华经》,兼以念佛,回向西方极乐世界。经过二十年念佛修行,忽然一天生起疾病,不久疾病加重。陈君璋命儿子景星扶著坐下说:「我要去了。」景星问:「将归何处去?」陈君璋说:「归向西方极乐世界。」然后嘱咐儿子,自己死后用沙门荼毗之法安排后事,说完合掌称念阿弥陀佛名号而逝。

若能或受持,或流通《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就能在尔许微尘数劫作他化自在天王,尔许劫数作化乐天王,尔许劫数作兜率陀天王,尔许数劫作夜摩天王,尔许数劫作天帝释,况复转轮圣王!回向萨婆若故,能得成就般若波罗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受持有十法:一者书写,二者供养,三者流传,四者谛听,五者自读,六者忆持,七者广说,八者口诵,九者思维,十者修行

以下是原文《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 “文殊师利,郁单越洲辟方十千由旬,人面亦方,洲内遍满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密如竹、麻、甘蔗、荻林,中无少空及以间缺。若善男子、善女人四事供养毕圣人寿,或复七宝遍满此洲积至梵天,一一圣人各施尔许,毕是善男子、善女人寿,日夜三十牟尤多相续不断。

  “文殊师利,于意云何?此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甚多,婆伽婆!甚多,修伽陀!”

  佛告文殊师利菩萨:“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修多罗功德,胜彼百分不及一,千分、百千万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文殊师利,娑婆世界悉为微尘,尔许圣人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四事供养毕圣人寿,尔许尘数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七宝积至阿迦尼吒天,一一圣人各施尔许,毕是善男子、善女人寿。

  “文殊师利,于意云何?功德多不?”  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世尊,前之福德已不可思议,况此功德!”

  佛告文殊师利菩萨:“若善男子、善女人流通此修多罗,为他宣说,功德胜彼,百分不及一,千分、百千万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文殊师利,如此功德,若不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尔许微尘数劫作他化自在天王,尔许劫数作化乐天王,尔许劫数作兜率陀天王,尔许数劫作夜摩天王,尔许数劫作天帝释,况复转轮圣王!回向萨婆若故,能得成就般若波罗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大乘造像功德经》造佛像的利益:所生之处常遇诸佛承事供养,或得为王,能持正法以法教化不行非道或作转轮圣王,七宝成就千子具足,腾空而行化四天下,尽其寿命自在丰乐。或作帝释、夜摩天王、兜率天王、化乐天王、他化自在天王,人天快乐靡不皆受

还有就是(以下三昧不要不信)

《佛说佛印三昧经》:其有善男子善女人。信向有佛三昧经名。对其跪拜慈心欢喜者。其人即得其福。后世亦复得其福。寿终尽生天上作天王。寿尽下生世间。复作遮迦越王。如是寿终生天上。天上寿终下生王侯家。展转天道人道中。终不复更泥犁禽兽薜荔鬼神龙。却后无数劫皆当作佛。其有闻三昧名。小有狐疑不信大如毛发者。其人寿终已入十八泥犁中。烧煮终无有出时。然后得出。求道者未央作佛也。

得闻《大方等无想经》的深进大海水潮三昧

《大方等无想经》:若有得闻是三昧名。生生常得转轮圣王帝释梵王。终无退转常得亲近佛法圣众。于菩提心坚固不动。

都不在,极乐世界是西方阿弥陀佛的净土

极乐世界梵名Sukha^vati^ 之意译。音译作苏诃缚帝、须摩提、须阿提。即指阿弥陀佛之净土。又称极乐净土、极乐国土、西方净土、西方、西天、安养净土、安养世界、安乐国。自此世间向西而去,经过十万亿佛土之彼方即为极乐净土。关于该净土之情况,在阿弥陀经中有详细之解说,而阿弥陀佛今仍在彼处说法。据无量寿经等所载,往生于该佛土者身受诸种快乐,例如,身上有如佛之三十二相,且具五眼六神通,五官之对境非常微妙,心中舒畅清凉,在心中闻法,供养佛菩萨,即得开悟。然在该净土中,有所谓边地、疑城、胎宫等处,乃为怀疑阿弥陀佛之救度者之往生地。

释迦摩尼佛在《佛说无量寿经》中,用很大的篇幅赞叹西方阿弥陀佛净土,因为对于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西方极乐世界是比较容易去而且不退转的,而其他的净土也非常好,但是对于我们多数末法时代的众生想要往生是很难的。这个偏赞主要是赞其对我们众生的救度来讲,其慈悲与方便是其他净土所不及的,只有诚信念佛、发愿往生,阿弥陀佛定会临终救度,往生极乐世界的。关于这一点,智者大师也有类似的回答:

一切诸佛及净土,确实都是平等的。但是由于众生的根器钝,内心混浊杂乱的人多。如果不专心只放在一件事物上的话,三昧是很难修得成的。专心念阿弥陀佛,就是修一相三昧。由于专心到了极点,所以能够往生极乐世界。

  好比随愿往生经里,普广菩萨问佛说:“十方世界也都有很多的净土呀,为什么世尊您偏偏只称赞西方阿弥陀佛的净土,专门要众生往生那里呢?”

  佛陀回答普广菩萨说:“阎浮提的众生,大部分人的心都很混浊杂乱,因此我只特别称赞一尊西方的佛及他的净土,是为了要使那些众生,能够专心在一个境界上,这样才比较容易能够往生。如果要他们念所有一切佛的话,境界就太宽广了,那么心就会散漫。心一散漫,三昧就很难成就,三昧不成就没有办法往生了。

  “其实求一尊佛的功德,和求一切佛的功德是一样的,因为佛性相同之故。因此,念阿弥陀佛也就等于念一切的佛。求生极乐世界,就等于求生一切的净土。”

  因此华严经说:“一切佛的法身,也就是一尊佛的法身。一尊佛的心、智慧、十力、四无畏,和一切佛也是一样的。”

  华严经又说:“好比十五日的月亮,映照在一切的水中,虽然月亮的影像很多,但是未来的月亮也还只是天上的那一个。这月亮就好比修成究竟佛的无碍智,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感应示现。佛的法身就和月亮是一样的,只有一个而没有二个。”

  有智慧的人,可以从譬喻里获得解悟。有智慧的人如果能够了解一切的月影,就是一个月亮之所现,一个月亮,就是一切的月影源头,因此月亮和月影是无二无别的道理,那么他也就能够明白一尊佛就是一切的佛,一切的佛也就是一尊佛,因为法身无二无别之故。所以,精进专心念一尊佛时,也就是精进专心在念一切的佛。

  世人只知道世上有佛教,很少有人知道佛教有分若干分派,下面就佛教的禅宗、净土宗和密宗之间的区别做下介绍:

 佛教本无门派分别,但在度众生中,因众生根器不同,产生了教法的不同。不同的教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也就形成了自己派别。我们常知道的佛教法门派别有:禅宗、净土宗和密宗。三教本源,同归一处。因教法不同,随立三门。

 禅宗和净土中有何不同?禅宗度的是天上飞的,净土宗度的是地上走的。所谓天上的,是根器大利的众生,他们悟性较高,不着于有,不执于相,一点即通,立处空中。本性飞翔类,自由洒脱,不拘层次道路。因人指引,立时入道,迅速成佛。净土宗接引的是地上走的众生。地上走的众生需要有道路,没有路他们不知道如何回家。

 他们不像天空中的鸟儿一样,可以直接直走直线,以最快的速度走最短的路到家。他们必须有条路,有条确定的路,一步一步的回家。假如你不给他们路,甚至不教给他们走,他们都无法回家。他们必须持着“有”回家,不能顿入“空”到家。他们必须以有为修,不能直入空中。他们需要戒律、方法、道路,需要忍辱、精进、禅定等台阶,他们不能直接飞过去。在去佛的道路上,他们是行走类的动物,不是飞翔类的动物。这是净土宗和禅宗所接人的不同。

 那么密宗和禅宗有何不同?本质相同。只是一个隐,一个显;一个拆掉了所有的门,在广阔的宇宙中教;一个却拉起了帐篷,盖起了房子,甚至拱起了密室教。谁是密室?心是密室;谁是天地宇宙?还是心。暗小如密,大显如宇,所言皆心。因为都是讲心的,所以密宗和禅宗完全一样,没有本质差别。即使没有本质不同,为什么密的却要隐秘;而显的却要大显呢?还是因人的根器不同,为“信”故而成隐显。

 三宗教人,都向心归。禅为去相,去相到心;净土去污,去污见心;密护心法,护而见心。三教别法,同说一心。三教如同三条河流,虽发源地不同,但入海时仅有一个入海口,这个“口”就是相和离相。要想成佛,必离相,必不能着。着相就像堵住了河流的入海口,那河流没进入大海啊。所以不管哪门所教,要想成就佛道,最终必须来到相和离相之教上,否则,无道可教,无佛可成。见相离相,是佛;见相不离,是着。无论哪门之修,最后,请从相上离去,请从相上见佛。但记住,没相佛不显,没佛相何在?相即是佛,佛即是相,相佛不二。

弥勒菩萨是未来佛,经过七佛授记,为释迦牟尼佛的辅佐,现在正在兜率内院主持说法。是释迦牟尼佛的法统继承人。弥勒净土是佛教徒所要追求的一种精神,是不断地实践开发智慧,由智慧再结合实践,渐渐增长,渐渐增高,最终而能证得佛果的信仰依归。

前言

净土的含义:净是无污染、无垢秽、一尘不染义;土为梵语译为刹,刹土,即世界或地方。所以,净土合起来的意思就是:清净的地方,它是由清净功德壮严所成。佛法的清净,含有美妙与圣洁的意思。「净」包括两个方面:众生的清净和国土的清净。

《杂阿含经》云:「心清净故,众生清净。」大乘佛经《维摩诘经》云:「心净则国上净」,这就含摄了利益众生,成熟有情,才是真正的佛国净土。

1.弥勒与兜率天

弥勒

弥勒者是梵语,此翻慈氏,具云梅怛利耶,或弥帝隶迦,或名弥帝礼等。又名阿逸多,此翻无能胜,意谓修习慈无量心,一切诸魔外道所不能胜也。因为「弥勒」还是古代婆罗门的姓氏之一,所以有此姓名者也就不止一个。在现存最古老的佛典中记载了弥勒之名,弥勒是佛陀弟子,弥勒与文殊,普贤和观音等列为一类。不仅如此,弥勒还从佛授记,将予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再次出现,并于此土成佛,度脱有缘众生。而弥勒再次出现于此土之前,将居住在兜率天上。

兜率天

兜率,即欢喜,满足之意,与阿弥陀经中的极乐净土并无太大的不同,兜率是欲界的第四天,释迦牟尼佛,就是从兜率天降生到人间成佛的。未来成佛的弥勒,也住在兜率天,将来也从兜率天降到人间成佛。

弥勒成佛的人间净土,是希望的,未来的,而弥勒所住的兜率天,却是现在的,又同属于欲界,论地区也不算太远。位居补处,生在兜率天,当然与一般的凡夫不同。兜率天的弥勒菩萨住处,有清净庄严的福乐,又有菩萨说法,真是两全其美,成为佛弟子心目中仰望的地方。公元前101—77年在位的锡兰王——度他伽摩尼,在临终时,发愿升兜率天,见弥勒菩萨。公元前二世纪,已有上生兜率见弥勒的信仰,这是可以确定的。

2.弥勒兜率净土思想

印顺法师在其著作《净土与禅》中说到:「弥勒菩萨,当来下生成佛,这是佛陀授记的佛教界所公认的。」弥勒净土包含了天上的兜率净土与人间净土两方面,其中「弥勒,在来成佛前,居兜率天内院。」印顺法师指出:「往生兜率的目的是为了亲近弥勒,将来好随同弥勒一同来教化人间,以达到善根成熟与解脱,不是因为入兜率如何快乐」这既纠正了人们对于往生兜率净土的错误思想,又突出了「建设人间净土」的真实意义。

根据经典记载:兜率,为梵语称为都率天、兜术天、兜率陀天,汉译为知足天、妙足天、喜足天、喜乐天,此天对五欲能知足,是欲界六天之第四天。兜率天可分为内院、外院。内院为补处菩萨说法处,即兜率净土;外院为天人居处,仍有五欲之乐。依《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介绍,兜率净土有四项殊胜:一、凡往生兜率净土者,能面见弥勒菩萨为其说法,使他于无上道得不退转。这里出生快,闻法快。二、兜率净土主要活动是听经闻法。除了弥勒菩萨昼夜六时说法外,还有天女、乐器、树声、说声等各种声音演说妙法。三、往生兜率净土内院者,将来随弥勒下生人间,共同建设人间净土。四、往生兜率净土院内,都是莲花化生,无男女*欲之事。

3.如何往生兜率净土

既然兜率净士有如此殊胜,那作为佛弟子的我们如何往生兜率净土呢?以下简单阐述五点:

修十善业

一是作兜率天观,《弥勒上生经》云:「此名兜率陀天,十善报应升妙福处」,「若有比丘及一切人众,不厌生死,乐生天者,爱敬无上菩提心者,欲为弥勒作弟子者,当作是观」。这实际上是说,欲界的众生要求生兜率,接受弥勒菩萨的教化,待时机成熟再与菩萨一同下生成佛。所以,作兜率天观是弥勒菩萨的度人方便法门。

持守戒律

应持五戒八关斋戒,俱足戒,身心精进,不求断结,修十善法。持守「五戒十善」, 「俱足戒和八关斋戒」为修道的基本条件,应当持守。而「身心精进,不求断结」,则要求人们勤于修炼,精进不息。精,心无杂念罣碍。因为身心皆作种种利益,一切有情的善业,所以心要怀有一种慈悲心,念念为众人。

要修六事法

所谓六事法,窥基大师在《观弥勒菩萨上生经》云:「六事法者:一是精勤修福,敬恩悲田中,所作业等。二是威仪不缺,坚守诸戒行,自住规则等。三是拂塔涂地,修饰道场,正理制多等。四是香花供养,四事什物,随给济等。五是凡夫行三昧闻思等定,圣人入正受随所得缠,或凡夫三昧,非六行定;六行定者,必上生故,深住闻思,亦名三昧。六是读诵经典,演说修习十法行等,且举偏胜、易行。上首有此六事,其中一具摄众业。若具修六,或能修五,上上品生。若修一二、上下品生。」依此六事法修持者,就能够实现佛国净土的梦想。

要称弥勒名,要发宏誓愿

《弥勒上生经》云: 「应当系念,念佛形象,称弥勒名……发宏誓愿……称弥勒名,此人除却二百劫生死之罪。」 《观弥勒上生经疏》云:「次明称念,虽复修行,仍需正念,心想形容,口恒称念。」指出了称名、发愿是消除生死之罪的正确心法,而依据这一法门是可以实现度化众生的广大誓愿的。

要恭敬,要礼拜

《弥勒上生经》云:「但闻弥勒名,合掌恭敬,此人除却五十劫生死之罪。若有敬礼弥勒者,除却百劫生死之罪。」以上即为求生兜率净土世界所应修持的五种正确方法。弥勒菩萨力行菩萨道,着重于利他,于利他中实现自利,而完成庄严佛国;由他开显的净土修持法门,是进入佛国净土的基本方法和路径。

由上述可知,往生兜率净土其实不难,是人人可以做得到的。而且,弥勒菩萨的兜率净土在欲界,离人类最近,对于娑婆世界的凡夫来说,是较为简单易行的法门。但是,我们求生兜率的目的是为了亲近弥勒菩萨、听经、闻法、修行,将来跟弥勒菩萨一同来娑婆世界净化人间。所以往生兜率净土的本意是为了下生人间,为人间净土的实现而努力,而不单纯是为往生兜率净土。

4.弥勒成佛时的世界

弥勒的净土思想,着重于实现人间的净土。印顺法师在《净土新论》中强调说明:弥勒净土的真实意义是为建设人间净土,因为弥勒菩萨称佛在人间,我们人间无数苦难的众生将会因为弥勒的下生而得到救度。由此可见,人间净土是弥勒菩萨净土思想的特点和重心所在。关于弥勒下生人间净土的情形,根据《弥勒下生经》所说:弥勒下生的时候,有轮王治世。弥勒在龙华树下成佛,三会说法,教化众生。

印顺导师在《南无当来下生弥勒佛》中描述了那时的人间净土:那时的世界,是清净幸福的。世界和平,人口众多,财富无量,没有痛苦与困难,自由,幸福;弥勒佛下生,教导群生,佛法兴隆。龙华三会,有许多的众生发出离心,了生脱死,趋向解脱;也有许多众生发菩提心修菩提行,成就佛道。

根据绎典的记载,弥勒下生人间时的国土是充满实性的,如《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七八(《大正藏》)二七、八九三下-八九四上)中说:「于未来世人寿八万岁时,此洲其地宽广,人民枳盛,安稳丰乐。村邑城郭,鸡鸣相接。女人年五百岁,尔乃行嫁。这时的诸人,身虽胜妙,然有三患:一者大小便利,二者,寒热饥渴;三者,贪婬老死。有转轮王,名曰镶器,威伏四方,如法治世。……极大海际,地平如掌,无有此坑砂砾,毒刺。人皆和睦,慈心相向,兵戈不用,以正自守……时有佛出世,名曰慈氏……如我今者十号具足。……为诸有情宣说正法,开示初善、后善,文义巧妙,纯一圆满,清白梵行,为诸人天正开梵行,令广修学。」

从这段经文可知,轮王是以正法——五戒、十善的德化来教导人民,使人民过著长寿、繁荣、欢乐、富裕和平的生活。佛教一向推从轮王政治,这与印度文化有关系。在轮王教化的国土中,又有弥勒佛出世,弥勒佛用出世间的正法来教导人们,趋向解脱。有如此理想的政治与完善的宗教并行。这正是人类共同的理想世界——人间净土。将来弥勒下生治世的人间净土与在悲惨痛苦的娑婆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所以我们佛弟子渴望弥勒菩萨早日下生人间,娑婆世界则早日变成净土。

结语

时际末法的今日,魔强法弱,善知识难遇,法门难修,唯有修弥勒净土,求生兜率内院亲近弥勒如来,为最容易修证的法门,一生就到内院,无有品位的差殊,更无迟速的阶渐,此实在是末法中,诸修行者的方便中最方便的法门。经云:「我涅槃后,五百岁法欲灭时,无量众生,渴仰如来,发无上菩提心,愿生兜率天,奉侍弥勒如来,证不退转,将来同下阎浮提内,龙华树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提。」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