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卷十一注 译文
魏书十一 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第十一
袁涣字曜卿,陈郡扶乐人也。父滂,为汉司徒。(袁宏汉纪曰:滂字公熙,纯素寡欲,终不言人之短。当权宠之盛,或以同异致祸,滂独中立於朝,故爱憎不及焉。)当时诸公子多越法度,而涣清静,举动必以礼。郡命为功曹,郡中奸吏皆自引去。后辟公府,举高第,迁侍御史。除谯令,不就。刘备之为豫州,举涣茂才。后避地江、淮间,为袁术所命。术每有所咨访,涣常正议,术不能抗,然敬之不敢不礼也。顷之,吕布击术於阜陵,涣往从之,遂复为布所拘留。布初与刘备和亲,后离隙。布欲使涣作书詈辱备,涣不可,再三强之,不许。布大怒,以兵胁涣曰:“为之则生,不为则死。”涣颜色不变,笑而应之曰:“涣闻唯德可以辱人,不闻以骂。使彼固君子邪,且不耻将军之言,彼诚小人邪,将复将军之意,则辱在此不在於彼。且涣他日之事刘将军,犹今日之事将军也,如一旦去此,复骂将军,可乎?”布惭而止。
布诛,涣得归太祖。(袁氏世纪曰:布之破也,陈群父子时亦在布之军,见太祖皆拜。涣独高揖不为礼,太祖甚严惮之。时太祖又给众官车各数乘,使取布军中物,唯其所欲。众人皆重载,唯涣取书数百卷。资粮而已,众人闻之,大惭。涣谓所亲曰:“脱我以行陈,令军发足以为行粮而已,不以此为我有。由是厉名也,大悔恨之。”太祖益以此重焉。)涣言曰:“夫兵者,凶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鼓之以道德,征之以仁义,兼抚其民而除其害。夫然,故可与之死而可与之生。自大乱以来十数年矣,民之欲安,甚於倒悬,然而暴乱未息者,何也?意者政失其道欤!涣闻明君善于救世,故世乱则齐之以义,时伪则镇之以朴;世异事变,治国不同,不可不察也。夫制度损益,此古今之不必同者也。若夫兼爱天下而反之於正,虽以武平乱而济之以德,诚百王不易之道也。公明哲超世,古之所以得其民者,公既勤之矣,今之所以失其民者,公既戒之矣,海内赖公,得免於危亡之祸,然而民未知义,其惟公所以训之,则天下幸甚!”太祖深纳焉。拜为沛南部都尉。
是时新募民开屯田,民不乐,多逃亡。涣白太祖曰:“夫民安土重迁,不可卒变,易以顺行,难以逆动,宜顺其意,乐之者乃取,不欲者勿强。”太祖从之,百姓大悦。迁为梁相。涣每敕诸县:“务存鳏寡高年,表异孝子贞妇。常谈曰‘世治则礼详,世乱则礼简’,全在斟酌之间耳。方今虽扰攘,难以礼化,然在吾所以为之。”为政崇教训,恕思而后行,外温柔而内能断。(魏书曰:谷熟长吕岐善朱渊、爰津,遣使行学还,召用之,与相见,出署渊师友祭酒,津决疑祭酒。渊等因各归家,不受署。岐大怒,将吏民收渊等,皆杖杀之,议者多非焉。涣教勿劾,主簿孙徽等以为“渊等罪不足死,长吏无专杀之义,孔子称‘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谓之师友而加大戮,刑名相伐,不可以训。”涣教曰:“主簿以不请为罪,此则然矣。谓渊等罪不足死,则非也。夫师友之名,古今有之。然有君之师友,有士大夫之师友。夫君置师友之官者,所以敬其臣也;有罪加於刑焉,国之法也。今不论其罪而谓之戮师友,斯失之矣。主簿取弟子戮师之名,而加君诛臣之实,非其类也。夫圣哲之治,观时而动,故不必循常,将有权也。间者世乱,民陵其上,虽务尊君卑臣,犹或未也,而反长世之过,不亦谬乎!”遂不劾。)以病去官,百姓思之。后徵为谏议大夫、丞相军祭酒。前后得赐甚多,皆散尽之,家无所储,终不问产业,乏则取之於人,不为皦察之行,然时人服其清。
魏国初建,为郎中令,行御史大夫事。涣言於太祖曰:“今天下大难已除,文武并用,长久之道也。以为可大收篇籍,明先圣之教,以易民视听,使海内斐然向风,则远人不服可以文德来之。”太祖善其言。时有传刘备死者,群臣皆贺;涣以尝为备举吏,独不贺。居官数年卒,太祖为之流涕,赐谷二千斛,一教“以太仓谷千斛赐郎中令之家”,一教“以垣下谷千斛与曜卿家”,外不解其意。教曰:“以太仓谷者,官法也;以垣下谷者,亲旧也。”又帝闻涣昔拒吕布之事,问涣从弟敏:“涣勇怯何如?”敏对曰:“涣貌似和柔,然其临大节,处危难,虽贲育不过也。”涣子侃,亦清粹间素,有父风,历位郡守尚书。袁氏世纪曰:涣有四子,侃、�、奥、准。侃字公然,论议清当,柔而不犯,善与人交。在废兴之间,人之所趣务者,常谦退不为也。时人以是称之。历位黄门选部郎,号为清平。稍迁至尚书,早卒。�字宣厚,精辩有机理,好道家之言,少被病,未官而卒,奥字公荣,行足以厉俗,言约而理当,终於光禄勋。准字孝尼,忠信公正,不耻下问,唯恐人之不胜已。以世事多险,故常恬退而不敢求进。著书十馀万言,论治世之务,为易、周官、诗传,及论五经滞义,圣人之微言,以传於世。此准之自序也。荀绰九州记称准有俊才,泰始中为给事中。袁氏子孙世有名位,贵达至今。
初,涣从弟霸,公恪有功干,魏初为大司农,及同郡何夔并知名於时。而霸子亮,夔子曾,与侃复齐声友善。亮贞固有学行,疾何晏、邓飏等,著论以讥切之,位至河南尹、尚书。(晋诸公赞曰:亮子粲,字仪祖,文学博识,累为儒官,至尚书。)霸弟徽,以儒素称。遭天下乱,避难交州。司徒辟,不至。(袁宏汉纪曰:初,天下将乱,涣慨然叹曰:“汉室陵迟,乱无日矣。苟天下扰攘,逃将安之?若天未丧道,民以义存,唯强而有礼,可以庇身乎!”徽曰:“古人有言:‘知机其神乎’!见机而作,君子所以元吉也。天理盛衰,汉其亡矣!夫有大功必有大事,此又君子之所深识,退藏於密者也。且兵革既兴,外患必众,徽将远迹山海,以求免身。”及乱作,各行其志。)徽弟敏,有武艺而好水功,官至河堤谒者。
张范,字公仪,河内修武人也。祖父歆,为汉司徒。父延,为太尉。太傅袁隗欲以女妻范,范辞不受。性恬静乐道,忽於荣利,徵命无所就。弟承,字公先,亦知名,以方正徵,拜议郎,迁伊阙都尉。董卓作乱,承欲合徒众与天下共诛卓。承弟昭时为议郎,适从长安来,谓承曰:“今欲诛卓,众寡不敌,且起一朝之谋,战阡陌之民,士不素抚,兵不练习,难以成功。卓阻兵而无义,固不能久;不若择所归附,待时而动,然后可以如志。”承然之,乃解印绶间行归家,与范避地扬州。袁术备礼招请,范称疾不往,术不强屈也。遣承与相见,术问曰:“昔周室陵迟,则有桓、文之霸;秦失其政,汉接而用之。今孤以土地之广,士民之众,欲徼福齐桓,拟迹高祖,何如?”承对曰:“在德不在强。夫能用德以同天下之欲,虽由匹夫之资,而兴霸王之功,不足为难。若苟僭拟,干时而动,众之所弃,谁能兴之?”术不悦。是时,太祖将征冀州,术复问曰:“今曹公欲以弊兵数千,敌十万之众,可谓不量力矣!子以为何如?”承乃曰:“汉德虽衰,天命未改,今曹公挟天子以令天下,虽敌百万之众可也。”术作色不怿,承去之。
太祖平冀州,遣使迎范。范以疾留彭城,遣承诣太祖,太祖表以为谏议大夫。范子陵及承子戬为山东贼所得,范直诣贼请二子,贼以陵还范。范谢曰:“诸君相还儿厚矣。夫人情虽爱其子,然吾怜戬之小,请以陵易之。”贼义其言,悉以还范。太祖自荆州还,范得见於陈,以为议郎,参丞相军事,甚见敬重。太祖征伐,常令范及邴原留,与世子居守。太祖谓文帝:“举动必谘此二人。”世子执子孙礼。救恤穷乏,家无所馀,中外孤寡皆归焉。赠遗无所逆,亦终不用,及去,皆以还之。建安十七年卒。魏国初建,承以丞相参军祭酒领赵郡太守,政化大行。太祖将西征,徵承参军事,至长安,病卒。(魏书曰:文帝即位,以范子参为郎中。承孙邵,晋中护军,与舅杨骏俱被诛。事见晋书。)
凉茂字伯方,山阳昌邑人也。少好学,论议常据经典,以处是非。太祖辟为司空掾,举高第,补侍御史。时泰山多盗贼,以茂为泰山太守,旬月之间,襁负而至者千馀家。(博物记曰:襁,织缕为之,广八寸,长尺二,以约小儿於背上,负之而行。)转为乐浪太守。公孙度在辽东,擅留茂,不遣之官,然茂终不为屈。度谓茂及诸将曰:“闻曹公远征,邺无守备,今吾欲以步卒三万,骑万匹,直指邺,谁能御之?”诸将皆曰:“然。”臣松之案此传云公孙度闻曹公远征,邺无守备,则太祖定邺后也。案度传,度以建安九年卒,太祖亦以此年定邺,自后远征,唯有北征柳城耳。征柳城之年,度已不复在矣。又顾谓茂曰:“於君意何如?”茂答曰:“比者海内大乱,社稷将倾,将军拥十万之众,安坐而观成败,夫为人臣者,固若是邪!曹公忧国家之危败,愍百姓之苦毒,率义兵为天下诛残贼,功高而德广,可谓无二矣。以海内初定,民始安集,故未责将军之罪耳!而将军乃欲称兵西向,则存亡之效,不崇朝而决。将军其勉之!”诸将闻茂言,皆震动。良久,度曰:“凉君言是也。”后徵迁为魏郡太守、甘陵相,所在有绩。文帝为五官将,茂以选为长史,迁左军师。魏国初建,迁尚书仆射,后为中尉奉常。文帝在东宫,茂复为太子太傅,甚见敬礼。卒官。英雄记曰:茂名在八友中。
国渊字子尼,乐安盖人也。师事郑玄。玄别传曰:渊始未知名,玄称之曰:“国子尼,美才也,吾观其人,必为国器。”后与邴原、管宁等避乱辽东。魏书曰:渊笃学好古,在辽东,常讲学於山岩,士人多推慕之,由此知名。既还旧土,太祖辟为司空掾属,每於公朝论议,常直言正色,退无私焉。太祖欲广置屯田,使渊典其事。渊屡陈损益,相土处民,计民置吏,明功课之法,五年中仓廪丰实,百姓竞劝乐业。太祖征关中,以渊为居府长史,统留事。田银、苏伯反河间,银等既破,后有馀党,皆应伏法。渊以为非首恶,请不行刑。太祖从之,赖渊得生者千馀人。破贼文书,旧以一为十,及渊上首级,如其实数。太祖问其故,渊曰:“夫征讨外寇,多其斩获之数者,欲以大武功,且示民听也。河间在封域之内,银等叛逆,虽克捷有功,渊窃耻之。”太祖大悦,迁魏郡太守。
时有投书诽谤者,太祖疾之,欲必知其主。渊请留其本书,而不宣露。其书多引二京赋,渊敕功曹曰:“此郡既大,今在都辇,而少学问者。其简开解年少,欲遣就师。”功曹差三人,临遣引见,训以“所学未及,二京赋,博物之书也,世人忽略,少有其师,可求能读者从受之。”又密喻旨。旬日得能读者,遂往受业。吏因请使作笺,比方其书,与投书人同手。收摄案问,具得情理。迁太仆。居列卿位,布衣蔬食,禄赐散之旧故宗族,以恭俭自守,卒官。魏书曰:太祖以其子泰为郎。
田畴字子泰,右北平无终人也。好读书,善击剑。初平元年,义兵起,董卓迁帝于长安。幽州牧刘虞叹曰:“贼臣作乱,朝廷播荡,四海俄然,莫有固志。身备宗室遗老,不得自同於众。今欲奉使展效臣节,安得不辱命之士乎?”众议咸曰:“田畴虽年少,多称其奇。”畴时年二十二矣。虞乃备礼请与相见,大悦之,遂署为从事,具其车骑。将行,畴曰:“今道路阻绝,寇虏纵横,称官奉使,为众所指名。原以私行,期於得达而已。”虞从之。畴乃归,自选其家客与年少之勇壮慕从者二十骑俱往。虞自出祖而遣之。先贤行状曰:畴将行,引虞密与议。畴因说虞曰:“今帝主幼弱,奸臣擅命,表上须报,惧失事机。且公孙瓒阻兵安忍,不早图之,必有后悔。”虞不听。既取道,畴乃更上西关,出塞,傍北方,直趣朔方,循间径去,遂至长安致命。诏拜骑都尉。畴以为天子方蒙尘未安,不可以荷佩荣宠,固辞不受。朝廷高其义。三府并辟,皆不就。得报,驰还,未至,虞已为公孙瓒所害。畴至,谒祭虞墓,陈发章表,哭泣而去。瓒闻之大怒,购求获畴,谓曰:“汝何自哭刘虞墓,而不送章报於我也?”畴答曰:“汉室衰颓,人怀异心,唯刘公不失忠节。章报所言,於将军未美,恐非所乐闻,故不进也。且将军方举大事以求所欲,既灭无罪之君,又雠守义之臣,诚行此事,则燕、赵之士将皆蹈东海而死耳,岂忍有从将军者乎!”瓒壮其对,释不诛也。拘之军下,禁其故人莫得与通。或说瓒曰:“田畴义士,君弗能礼,而又囚之,恐失众心。”瓒乃纵遣畴。
畴得北归,率举宗族他附从数百人,扫地而盟曰:“君仇不报,吾不可以立於世!”遂人徐无山中,营深险平敞地而居,躬耕以养父母。百姓归之,数年间至五千馀家。畴谓其父老曰:“诸君不以畴不肖,远来相就。众成都邑,而莫相统一,恐非久安之道,原推择其贤长者以为之主。”皆曰:“善。”同佥推畴。畴曰:“今来在此,非苟安而已,将图大事,复怨雪耻。窃恐未得其志,而轻薄之徒自相侵侮,偷快一时,无深计远虑。畴有愚计,原与诸君共施之,可乎?”皆曰:“可。”畴乃为约束相杀伤、犯盗、诤讼之法,法重者至死,其次抵罪,二十馀条。又制为婚姻嫁娶之礼,兴举学校讲授之业,班行其众,众皆便之,至道不拾遗。北边翕然服其威信,乌丸、鲜卑并各遣译使致贡遗,畴悉抚纳,令不为寇。袁绍数遣使招命,又即授将军印,因安辑所统,畴皆拒不(当)。绍死,其子尚又辟焉,畴终不行。
畴常忿乌丸昔多贼杀其郡冠盖,有欲讨之意而力未能。建安十二年,太祖北征乌丸,未至,先遣使辟畴,又命田豫喻指。畴戒其门下趣治严。门人谓曰:“昔袁公慕君,礼命五至,君义不屈;今曹公使一来而君若恐弗及者,何也?”畴笑而应之曰:“此非君所识也。”遂随使者到军,署司空户曹掾,引见谘议。明日出令曰:“田子泰非吾所宜吏者。”即举茂才,拜为蓚令,不之官,随军次无终。时方夏水雨,而滨海洿下,泞滞不通,虏亦遮守蹊要,军不得进。太祖患之,以问畴。畴曰:“此道,秋夏每常有水,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为难久矣。旧北平郡治在平冈,道出卢龙,达于柳城;自建武以来,陷坏断绝,垂二百载,而尚有微径可从。今虏将以大军当由无终,不得进而退,懈弛无备。若嘿回军,从卢龙口越白檀之险,出空虚之地,路近而便,掩其不备,蹋顿之首可不战而禽也。”太祖曰:“善。”乃引军还,而署大木表于水侧路傍曰:“方今暑夏,道路不通,且俟秋冬,乃复进军。”虏候骑见之,诚以为大军去也。太祖令畴将其众为乡导,上徐无山,出卢龙,历平冈,登白狼堆,去柳城二百馀里,虏乃惊觉。单于身自临陈,太祖与交战,遂大斩获,追奔逐北,至柳城。军还入塞,论功行封,封畴亭侯,邑五百户。先贤行状载太祖表论畴功曰:“文雅优备,忠武又著,和於抚下,慎於事上,量时度理,进退合义。幽州始扰,胡、汉交萃,荡析离居,靡所依怀。畴率宗人避难於无终山,北拒卢龙,南守要害,清静隐约,耕而后食,人民化从,咸共资奉。及袁绍父子威力加於朔野,远结乌丸,与为首尾,前后召畴,终不陷挠。后臣奉命,军次易县,畴长驱自到,陈讨胡之势,犹广武之建燕策,薛公之度淮南。又使部曲持臣露布,出诱胡众,汉民或因亡来,乌丸闻之震荡。王旅出塞,涂由山中九百馀里,畴帅兵五百,启导山谷,遂灭乌丸,荡平塞表。畴文武有效,节义可嘉,诚应宠赏,以旌其美。”畴自以始为居难,率众循逃,志义不立,反以为利,非本意也,固让。太祖知其至心,许而不夺。魏书载太祖令曰:“昔伯成弃国,夏后不夺,将欲使高尚之士,优贤之主,不止於一世也。其听畴所执。”
辽东斩送袁尚首,令“三军敢有哭之者斩”。畴以尝为尚所辟,乃往吊祭。太祖亦不问。臣松之以为田畴不应袁绍父子之命,以其非正也。故尽规魏祖,建卢龙之策。致使袁尚奔迸,授首辽东,皆畴之由也。既以明其为贼,胡为复吊祭其首乎?若以尝被辟命,义在其中,则不应为人设谋,使其至此也。畴此举止,良为进退无当,与王修哭袁谭,貌同而心异也。畴尽将其家属及宗人三百馀家居邺。太祖赐畴车马谷帛,皆散之宗族和知。从征荆州还,太祖追念畴功殊美,恨前听畴之让,曰:“是成一人之志,而亏王法大制也。”於是乃复以前爵封畴。先贤行状载太祖命曰:“蓚令田畴,至节高尚,遭值州里戎夏交乱,引身深山,研精味道,百姓从之,以成都邑。袁贼之盛,命召不屈。慷慨守志,以徼真主。及孤奉诏征定河北,遂服幽都,将定胡寇,时加礼命。畴即受署,陈建攻胡蹊路所由,率齐山民,一时向化,开塞导送,供承使役,路近而便,令虏不意。斩蹋顿于白狼,遂长驱于柳城,畴有力焉。及军入塞,将图其功,表封亭侯,食邑五百,而畴恳恻,前后辞赏。出入三载,历年未赐,此为成一人之高,甚违王典,失之多矣。宜从表封,无久留吾过。”畴上疏陈诚,以死自誓。太祖不听,欲引拜之,至于数四,终不受。有司劾畴狷介违道,苟立小节,宜免官加刑。太祖重其事,依违者久之。乃下世子及大臣博议,世子以畴同於子文辞禄,申胥逃赏,宜勿夺以优其节。尚书令荀彧、司隶校尉锺繇亦以为可听。魏书载世子议曰:“昔薳敖逃禄,传载其美,所以激浊世,励贪夫,贤於尸禄素餐之人也。故可得而小,不可得而毁。至于田畴,方斯近矣。免官加刑,於法为重。”魏略载教曰:“昔夷、齐弃爵而讥武王,可谓愚暗,孔子犹以为‘求仁得仁’。畴之所守,虽不合道,但欲清高耳。使天下悉如畴志,即墨翟兼爱尚同之事,而老摐使民结绳之道也。外议虽善,为复使令司隶以决之。”魏书载荀彧议,以为“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期于为善而已。故匹夫守志,圣人各因而成之”。锺繇以为“原思辞粟,仲尼不与,子路拒牛,谓之止善,虽可以激清励浊,犹不足多也。畴虽不合大义,有益推让之风,宜如世子议。”臣松之案吕氏春秋:“鲁国之法,鲁人有为臣妾於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於府。子贡赎人而辞不取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来鲁人不赎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矣。’”案此语不与繇所引者相应,未详为繇之事误邪,而事将别有所出?太祖犹欲侯之。畴素与夏侯敦善,太祖语敦曰:“且往以情喻之,自从君所言,无告吾意也。”敦就畴宿,如太祖所戒。畴揣知其指,不复发言。敦临去,乃拊畴背曰:“田君,主意殷勤,曾不能顾乎!”畴答曰:“是何言之过也!畴,负义逃窜之人耳,蒙恩全活,为幸多矣。岂可卖卢龙之塞,以易赏禄哉?纵国私畴,畴独不愧於心乎?将军雅知畴者,犹复如此,若必不得已,请原效死刎首於前。”言未卒,涕泣横流。敦具答太祖。太祖喟然知不可屈,乃拜为议郎。年四十六卒。子又早死。文帝践阼,高畴德义,赐畴从孙续爵关内侯,以奉其嗣。
王修字叔治,北海营陵人也。年七岁丧母。母以社日亡,来岁邻里社,修感念母,哀甚。邻里闻之,为之罢社。年二十,游学南阳,止张奉舍。奉举家得疾病,无相视者,修亲隐恤之,病愈乃去。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以为主簿,守高密令。高密孙氏素豪侠,人客数犯法。民有相劫者,贼入孙氏,吏不能执。修将吏民围之,孙氏拒守,吏民畏惮不敢近。修令吏民:“敢有不攻者与同罪。”孙氏惧,乃出贼。由是豪强慑服。举孝廉,修让邴原,融不听。融集有融答修教曰:“原之贤也,吾已知之矣。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尧不能用,舜实举之。原可谓不患无位之士。以遗后贤,不亦可乎!”修重辞,融答曰:“掾清身絜己,历试诸难,谋而鲜过,惠训不倦。余嘉乃勋,应乃懿德,用升尔于王庭,其可辞乎!”时天下乱,遂不行。顷之,郡中有反者。修闻融有难,夜往奔融。贼初发,融谓左右曰:“能冒难来,唯王修耳!”言终而修至。复署功曹。时胶东多贼寇,复令修守胶东令。胶东人公沙卢宗强,自为营堑,不肯应发调。修独将数骑径入其门,斩卢兄弟,公沙氏惊愕莫敢动。修抚慰其馀,由是寇少止。融每有难,修虽休归在家,无不至。融常赖修以免。
袁谭在青州,辟修为治中从事,别驾刘献数毁短修。后献以事当死,修理之,得免。时人益以此多焉。袁绍又辟修除即墨令,后复为谭别驾。绍死,谭、尚有隙。尚攻谭,谭军败,修率吏民往救谭。谭喜曰:“成吾军者,王别驾也。”谭之败,刘询起兵漯阴,诸城皆应。谭叹息曰:“今举州背叛,岂孤之不德邪!”修曰:“东莱太守管统虽在海表,此人不反。必来。”后十馀日,统果弃其妻子来赴谭,妻子为贼所杀,谭更以统为乐安太守。谭复欲攻尚,修谏曰:“兄弟还相攻击,是败亡之道也。”谭不悦,然知其志节。后又问修:“计安出?”修曰:“夫兄弟者,左右手也。譬人将斗而断其右手,而曰‘我必胜’,若是者可乎?夫弃兄弟而不亲,天下其谁亲之!属有谗人,固将交斗其间,以求一朝之利,原明使君塞耳勿听也。若斩佞臣数人,复相亲睦,以御四方,可以横行天下。”谭不听,遂与尚相攻击,请救於太祖。太祖既破冀州,谭又叛。太祖遂引军攻谭于南皮。修时运粮在乐安,闻谭急,将所领兵及诸从事数十人往赴谭。至高密,闻谭死,下马号哭曰:“无君焉归?”遂诣太祖,乞收葬谭尸。太祖欲观修意,默然不应。修复曰:“受袁氏厚恩,若得收敛谭尸,然后就戮,无所恨。”太祖嘉其义,听之。傅子曰:太祖既诛袁谭,枭其首,令曰:“敢哭之者戮及妻子。”於是王叔治、田子泰相谓曰:“生受辟命,亡而不哭,非义也。畏死忘义,何以立世?”遂造其首而哭之,哀动三军。军正白行其戮,太祖曰:“义士也。”赦之。臣松之案田畴传,畴为袁尚所辟,不被谭命。傅子合而言之,有违事实。以修为督军粮,还乐安。谭之破,诸城皆服,唯管统以乐安不从命。太祖命修取统首,修以统亡国之忠臣,因解其缚,使诣太祖。太祖悦而赦之。袁氏政宽,在职势者多畜聚。太祖破邺,籍没审配等家财物赀以万数。及破南皮,阅修家,谷不满十斛,有书数百卷。太祖叹曰:“士不妄有名。”乃礼辟为司空掾,行司金中郎将,迁魏郡太守。为治,抑强扶弱,明赏罚,百姓称之。魏略曰:修为司金中郎将,陈黄白异议,因奏记曰:“修闻枳棘之林,无梁柱之质;涓流之水,无洪波之势。是以在职七年,忠谠不昭於时,功业不见於事,欣於所受,俯惭不报,未尝不长夜起坐,中饭释餐。何者?力少任重,不堪而惧也。谨贡所议如左。”太祖甚然之,乃与修书曰:“君澡身浴德,流声本州,忠能成绩,为世美谈,名实相副,过人甚远。孤以心知君,至深至热,非徒耳目而已也。察观先贤之论,多以盐铁之利,足赡军国之用。昔孤初立司金之官,念非屈君,馀无可者。故与君教曰:‘昔遏父陶正,民赖其器用,及子妫满,建侯于陈;近桑弘羊,位至三公。此君元龟之兆先告者也’,是孤用君之本言也,或恐众人未晓此意。自是以来,在朝之士,每得一显选,常举君为首,及闻袁军师众贤之议,以为不宜越君。然孤执心将有所厎,以军师之职,间於司金,至於建功,重於军师。孤之精诚,足以达君;君之察孤,足以不疑。但恐傍人浅见,以蠡测海,为蛇画足,将言前后百选,辄不用之,而使此君沉滞冶官。张甲李乙,尚犹先之,此主人意待之不优之效也。孤惧有此空声冒实,*哇乱耳。假有斯事,亦庶锺期不失听也;若其无也,过备何害?昔宣帝察少府萧望之才任宰相,故复出之,令为冯翊。从正卿往,似於左迁。上使侍中宣意曰:‘君守平原日浅,故复试君三辅,非有所间也。’孤揆先主中宗之意,诚备此事。既君崇勋业以副孤意。公叔文子与君俱升,独何人哉!”后无几而迁魏郡太守。魏国既建,为大司农郎中令。太祖议行肉刑,修以为时未可行,太祖采其议。徙为奉尚。其后严才反,与其徒属数十人攻掖门。修闻变,召车马未至,便将官属步至宫门。太祖在铜爵台望见之,曰:“彼来者必王叔治也。”相国锺繇谓修:“旧,京城有变,九卿各居其府。”修曰:“食其禄,焉避其离?居府虽旧,非赴难之义。”顷之,病卒官。子忠,官至东莱太守、散骑常侍。初,修识高柔于弱冠,异王基于幼童,终皆远至,世称其知人。王隐晋书曰:修一子,名仪,字朱表,高亮雅直。司马文王为安东,仪为司马。东关之败,文王曰:“近日之事,谁任其咎?”仪曰:“责在军师。”文王怒曰:“司马欲委罪於孤邪?”遂杀之。子褒,字伟元。少立操尚,非礼不动。身长八尺四寸,容貌绝异。痛父不以命终,绝世不仕。立屋墓侧,以教授为务。旦夕常至墓前拜,辄悲号断绝。墓前有一柏树,褒常所攀援,涕泣所著,树色与凡树不同。读诗至“哀哀父母,生我劳悴”,未尝不反覆流涕,泣下沾襟。家贫躬耕,计口而田,度身而蚕。诸生有密为襃刈麦者,襃遂弃之;自是莫敢复佐刈者。襃门人为本县所役,求襃为属,襃曰:“卿学不足以庇身,吾德薄不足以廕卿,属之何益?且吾不捉笔已四十年。”乃步担乾饭,儿负盐豉,门徒从者千馀人。安丘令以为见己,整衣出迎之於门。襃乃下道至土牛,磬折而立。云:“门生为县所役,故来送别。”执手涕泣而去。令即放遣诸生,一县以为耻。同县管彦,少有才力,未知名,襃独以为当自达,常友爱之;男女各始生,共许为婚。彦果为西夷校尉。襃后更以女嫁人,彦弟馥问襃,襃曰:“吾薄志毕原,山薮自数,姊妹皆远,吉凶断绝,以此自誓。贤兄子葬父於帝都,此则洛阳之人也,岂吾欲婚之本指邪?”馥曰:“嫂,齐人也。当还临淄。”襃曰:“安有葬父河南,随(妻)还齐!用意如此,何婚之有?”遂不婚。邴春者,根矩之后也。少立志操,寒苦自居,负笈游学,身不停家,乡邑翕然,以为能系其先也。襃以为春性险狭,慕名意多,终必不成,及后春果无学业,流离远外,有识以此归之。襃常以为人所行,其当归於善道,不可以己所能而责人所不能也。有致遗者,皆不受。及洛都倾覆,寇贼�起,襃宗亲悉欲移江东,襃恋坟垅。贼大盛,乃南达泰山郡。襃思土不肯去,贼害之。汉晋春秋曰:襃与济南刘兆字延世,俱以不仕显名。襃以父为文王所滥杀,终身不应徵聘,未尝西向坐,以示不臣於晋也。魏略纯固传以脂习、王修、庞淯、文聘、成公英、郭宪、单固七人为一传。其修、淯、聘三人自各有传,成公英别
1 圣尊院碑记的译文有吗
网上搜的,不过你把名字都写错了,尊圣院历史尊胜禅院在来安县北门外二十五里的舜歌山下,创建于元顺帝至正年间。
后来因为吉祥寺的和尚曾经到此传经送宝,所以又称吉祥禅院,正好比杭州天竺寺和永宁寺有上下内外的分院一样。渊源自元代以来,本院数百年间的兴废历史是很难说清楚的。
等到明熹宗天启初年,南京灵谷寺的超然法师前来主持本院,魏国公徐大人带头施舍,并亲自替他写了发起化缘的引言,于是募得一笔资金,才将庙宇彻底修理一番。继而听说苏州有位香客用檀木雕成一座观音大士像,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都去朝拜。
超然法师也赶紧去焚香顶礼,并跟人们商量,想把观音像请归本院,但大家都抢着要,意见纷纷,各不相让。后来索性公开抽签,法师摸得了头彩,终于如愿以偿,将佛像奉迎安置于本院。
菩萨的灵验真是显著,一年后该地区果然大获丰收,老百姓更加信奉崇拜了。而且一连串的吉利事情接踵而来:地上涌出甜蜜的泉水,吃了可以治好百病;大殿后的石壁忽然微微裂开,从中间长出了几株紫竹。
这种因观音菩萨灵感而生的异事,几乎天天都有。修建然而年深月久,时过境迁,从明朝末年到现在大清立国,这期间四十多年过去了,由于改朝换代,乏人主持,僧房逐渐倒塌,一切建筑和设备都受到破坏,甚至于院落荒凉,长满了野草。
直到当今皇上康熙六年,全县的香客为此感到忧虑,寝食不安,于是到处寻访高僧。获悉有一位次哲法师,恪守佛家戒律,要求自己严格,而且道行高尚,法眼明彻,可以上继历代佛教的正统,下承兄弟寺院的优良作风,能够舍己为人,担当重任。
大家便决定去请他来主持本院,幸蒙得到许可。自从次哲法师驾临以后,果然教导有方,名不虚传。
院内佛事兴隆,香烟缭绕,堂阁里的灯火日夜不熄;殿前法幢林立,重振旗鼓,两壁厢又雕筑了新的石像。一切规模可以跟国内的名山大寺相比。
而且已经干涸的甘泉如今又开始喷水了,石阶前已经枯萎的桂树也复活开花了。这种种瑞祥说明次哲法师的根蒂很好,连老天爷也感到满意而支持他的事业,否则是不可能达到这样繁荣的局面的。
次哲法师于康熙三十二年归天,幸得高足弟子和徒子徒孙们继承衣钵,发扬优良传统,更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规模,使参禅悟道、衷心膜拜的佛事蒸蒸日上。这样兢兢业业的精神,真是佛教界难能可贵的呵!永垂不朽因为想到如此盛举久后将湮没无闻,所以我怀着虔诚的心意,把这些事迹记载下来,以便今后的僧众得到借鉴而永垂不朽。
2 《宿尊胜院》的鉴赏(要求100字左右)不得抄袭网上的我看整个诗啊,是典型的古代士大夫的写法,就是多用生僻的字眼,你稍微没有多少墨水都会看不懂。
寒陟山且,宵雨集僧堂。蔽衣盖苦短,客卧梦不长 第一句写了到尊胜院时的季节和天气,寒和雨。
第二句是说作者的抱怨或者也是真实情况,苦,而且睡不着,梦不长。蔽衣盖苦短,客卧梦不长。
鸣风木间起,枯槁吹欲僵。向来雪云端,叶下百刃隍。
起攀苍崖望,正受万虑戕。这几句,由“起”而“望”,是眼中看到的。
后面的就是作者的联想,也是整诗的立意所在。岁运忽当尔,我颜安得芳—运忽,指事实变化太快,时局动荡不安,安得就是怎么才能的意思。
传闻羡门仙,飞身憩苍苍。这里顺带应了诗题,更是作者对俗世的厌恶与欲摆脱,谁能乞其灵,相与超八方。
多么无奈啊,无奈的是作者的忧天下之心,而岁运不当。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岘山亭记欧阳修岘山临汉上,望之小题D 小题D 小题A 小题B 小题(1)然而它知名于荆州,难道不是因为那些人的原因吗? (2)难道不都是说明他们太珍爱自己的名声而过于无穷思虑吗?或者因为过于重视自己所以想得这么远吧? (3)既在四周修建了壮观的回廊,又将后轩扩大,使它能与亭子相称。
解析: 小题(“胜势”在此是“美好景致”。) 小题(“而”均为连词,表递进。
A“以”分别为“因为”、“用”,B“因”分别为表原因、表结果,C“于”分别是表对象、表被动。) 小题(“风流”此指流传下来值得称道的事迹) 小题(“在此与吴激战”误) 小题无 译文: 岘山面临汉水,看上去山势突出高大,(实际上)它是周围群山之中的小山。
然而它在荆州特别有名,这难道不是因为那里的人(才著名)吗?那些人是谁呢?是羊祜叔子、杜预元凯。当晋与吴用武力相争时,常常要倚仗荆州,以它为军事重地,而羊祜杜预二人相继在这里,就平定东吴,成就了晋的统一大业,他们功业已经超过了当世之人。
至于他们成功的事迹产生的影响,广泛传扬于江汉之间,到现在人们仍然思念他们,而对于羊叔子的思念特别深。大概是元凯凭他的功劳业绩,叔子凭他的仁义品行,二人所作所为有所不同,然而却都足以流传不朽。
我很怀疑那些(已有功业传世)却又反过来急切追求后世功名的人,什么原因呢?传说羊叔子曾登上这座山,很有感慨地告诉他的部下,认为这山一直矗立在那里,而前世的名人都已泯灭无闻,因此羊叔子联想到自己而十分悲伤。然而(他)惟独没有想到这座山是因为有了自己才特别著名的。
元凯在两块石碑上刻了自己的功业,一块安置在这座山上,一块投到汉水之中。(他这样做)是知道山峦沟壑有变化,而不知道石碑有时也会磨灭的。
难道(他们)都太重视自己的名声影响而作如此充分的忧虑呢,还是(他们为此)作得很周全而想得很深远呢? 岘山上本来有亭,世上人们传说是羊叔子所游历休憩之处。那里建筑屡兴屡废的原因,就是后世之人敬慕他们的名声而思念他们的人很多。
熙宁元年,我的朋友史君中辉凭光禄卿的身份作襄阳长官。第二年,因为岘山亭的破旧,(史君中辉)就扩大并且重新建造了这座亭,在环绕着亭子建造了壮丽的回廊后,又扩大了亭子后轩,使后轩与亭子的大小规模相称。
史君辉闻名于世间(天下),在他从政过的地方都留下了很高的声望。襄人安定于他的执政,乐于跟从着他,也就根据史君的官职名号,为岘山亭的后轩命名为光禄堂;他人又想在石碑上记录史君的事迹,打算用这办法让史君与羊叔子、杜元凯之名声一起流传久远。
史君不能阻止襄人的这种行为举动。于是他前来向我托付写亭记。
我认为,史君知道并敬慕羊叔子的风范而(想)承袭他在民间流传的事迹,那么史君的为人表现和志向(如何)就可以想见了;襄人敬爱史君而生活安定乐逸,那么史君的为政(如何)又可以知道了。这些就是襄人想写下来的。
(我想)那岘山周围的秀丽风光和笼罩于幽深杳远之中的草木云烟,它们于空旷原野上时隐时现,可以供给登高远望写出忧思愁苦诗文的人,适合他们观览时得到它,满足它。至于这座岘山亭的屡兴屡废,(或许)有人自会写出亭记,有人认为不必深究其中的详情,(这些)我都不再说明了。
4 《承宫拾薪求学》古文翻译汉朝承宫,(他)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他)这年八岁,(他)替别人放猪乡里有一个叫徐子盛的人, (徐子盛)给几百个学生教授《春秋经》。
承宫从他学舍前经过,(他)羡慕他们在学习,所以就靠近学舍听老师讲经书,(老师)于是就留承宫在门下学习。承宫为许多学生拾柴干苦活许多年,勤奋学习(而)不厌倦。
1 薪:木柴 2 孤:失去父亲。 3 豕:猪。
4 庐: 房屋,此指学舍。 5 乐:羡慕。
6 执苦:干苦活。 7 就:前往 8 为:替。
9 息:休息。 10因:于是 11 授:教。
12遂:于是。 13请:请求。
5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首先疏通句意“边远的百姓不应该轻易改变政策,继续安抚他们,还担心做得不合适,何况增加赋税来扰乱他们呢?假使积聚的粮食充盈,因而运送到京城,更加烦劳运送粮饷的劳力,本来是不可以的”“况”是“何况”的意思,引导的下一句话,所以放在“增赋以扰之乎”的前面,在它前面断开,故排除A,B“用”是“因而”的意思,应放在句首,故在它前面断开,所以选C(2)B中宋代的三司是指盐铁、度支、户部(3)B原文“臣尝读唐史,见贞观初始置崇文馆”,故崇文馆是唐贞观时所设张观并没有提议设崇文馆,而且张观推崇佛道之学在原文中没有依据(4)①旰,晚,可结合成语“宵衣旰食”;始,才;诸,兼词“之于”;垂,流传,可结合“永垂不朽”②坐,因为,可结合“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为…所,被动句;狱,案件;卒,死答案:(1)C(2)B(3)B(4)①有时天晚了忘了疲倦,有时夜半时分才停下来,(将其)写在那些翔实的史书中,流传不朽 ②(张观)因为奏报交州黎桓被乱兵所杀的事不合事实,被弹劾,还没判案定罪,死在桂州。
6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C句译文:龚胜身居谏官期间,多次上书求见,陈述百姓贫苦,盗贼众多,官吏不良,世风淡薄,灾异屡现,不能不担忧警醒“胜居谏官”译为“龚胜身居谏官期间”,为一句,故排除BD“数上书求见”译为“多次上书求见”故选C(2)C 徙,调动官职“徙光禄大夫”,就是调任光禄大夫(3)A 龚胜“揭露权臣董贤扰乱朝纲,因此得罪皇帝”并非是在担任谏官时,而是在担任光禄大夫之时,原文“为大夫二岁余,迁丞相习直,徙光禄大夫,守右扶风数月,上知胜非拔烦吏, 乃复还胜光禄大夫胜言董贤乱制度,由是逆上指”(4)①“何若”,像什么;“小”, 有点;“乃”,不过;“属”,类译为:(你知道)我看你像什么(人)吗?你想有点与众不同,在外借此博得名声,你不过是申徒狄一类的人罢了! ②“无以”,没有什么;“义”,按照道义;“事”,侍奉译为:我蒙受汉家深厚的恩德,没有什么用来报答,如今年老了,很快就要入土,按照道义难道可以用一身侍奉二主,到地下去见原来的主子吗? 答案:(1)C (2)C(3)A(4)①(你知道)我看你像什么(人)吗?你想有点与众不同,在外借此博得名声,你不过 是申徒狄一类的人罢了!②我蒙受汉家深厚的恩德,没有什么用来报答,如今年老了,很快就要入土,按照道义 难道可以用一身侍奉二主,到地下去见原来的主子吗? 翻译 龚胜字君宾,楚国人少年时爱好学习精通经义,以有节操而闻名于世,担任郡吏后来被州里举荐为秀才,任重泉县令,因病辞官大司空何武、执金吾阎崇推荐龚胜,哀帝在做定陶王时就已听说他的名声,于是征召他为谏大夫龚胜身居谏官期间,多次上书求见,陈述百姓贫苦,盗贼众多,官吏不良,世风淡薄,灾异屡现,不能不担忧警醒国家规制用度过于宽奢,刑罚过于严峻,赋敛过于苛重,应该以节俭宽大表率天下任谏大夫两年多,升任为丞相司直,调任为光禄大夫,担任右扶风太守几个月后,皇上了解到龚胜不是善于处理繁冗政务的人才,于是又让他做光禄大夫龚胜指责董贤惑乱朝纲制度,因此违逆了皇上的旨意 一年多后,丞相王嘉上书推荐原来的廷尉梁相等人,尚书弹劾王嘉“说话随便,不负责任,迷惑国人,欺蒙皇上,是大逆不道”皇帝将此奏章下发让朝中将军大臣们讨论,左将军公孙禄等十四人都认为王嘉确实犯了迷国不道之罪只有龚胜上书说:“王嘉本性邪恶,他所推举的人多为贪婪残暴的官吏他位列三公,不能调和阴阳,许多事情都废弃了,罪过都在于他他犯了迷国之罪毫无疑问,不过,这次推举梁相等人,不算什么大过错”傍晚时分,讨论结束第二天又继续讨论,左将军公孙禄问龚胜:“你昨天的议论没有根据,今天要将讨论结果上报皇上,你最后决定服从哪种意见呢?”龚胜说:“将军如果认为我的意见不恰当,就连我一起弹劾好了”博士夏侯常看到龚胜与公孙禄之间的谈话不愉快,就起身到龚胜跟前对他说:“应当按照尚书奏章所言”龚胜用手推搡夏侯常说:“走开!” 几天后,众大臣又聚会讨论是否可以恢复孝惠帝孝景帝祠庙的问题,与会者都说应当恢复龚胜却说:“应当遵循礼制”夏侯常又对龚胜说:“礼制也是有所变化的”龚胜立刻反驳说:“走开!是时势变了”夏侯常生气,对龚胜说:“(你知道)我看你像什么(人)吗?你想有点与众不同,在外借此博得名声,你不过是申徒狄一类的人罢了!” 王莽篡夺国家政权后,派五威将帅巡视行天下风俗,将帅亲自捧着羊、酒去问候龚胜第二年,王莽派使者前去任命龚胜为讲学祭酒,龚胜推说有病而不 过了两年,王莽又派使者捧着盖有玉玺的诏书和太子师友祭酒印绶,前往龚胜的乡里拜他为官使者想让龚胜起身迎接,长时间地站在门外,龚胜推说病重,在家中西屋南窗下设置一只床,自己身穿朝服腰系长带头朝东卧在床上使者进屋,往西走然后面朝南站着,传达诏令并交付盖有玉玺的诏书,然后退后一步再次行礼,献上印绶,上前对龚胜说:“圣朝没有忘记您老人家,现在天下制度未定,期待您参与政事,希望听到您对国家大政方针的建议和指导,用以安定天下”龚胜回答说:“我向来愚昧,加上年老患病,已是命在旦夕,若跟随您上路,一定会死在路上,这样对国家对个人都毫无益处”使者极力劝说,甚至上前把印绶放在龚胜身上,龚胜就是推辞不接受使者每隔五天就与太守一起前来问候饮食起居,对龚胜的两个儿子和门人高晖等人说:“朝廷虚心对待龚胜先生,要封他为侯,即使他病情严重,也应当起身到驿站,以表示出有赴行的意思,这样定会给子孙后代留下大基业的”高晖等人把使者的话告诉了龚胜,龚胜知道自己的话无人听从,就对高晖等人说:“我蒙受汉家深厚的恩德,没有什么用来报答,如今年老了,很快就要入土,按照道义难道可以用一身侍奉二主,到地下去见原来的主子吗?”说完,就不再开口饮食,拖延到十四天后死去,死时七十九岁。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1D2C3A4B5①内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铜柱,铜柱的周围伸出八条滑道,设置枢纽(用来)拨动机件。
②有一次,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了,可是洛阳并没有感到地震,京城的学者都怪它这次没有应验。1分 析:征:当为“应验”或“验证”。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分 析: “以后”中的“以”与“后”组成合成词,表示对时间上的界定。其他三项的用法均为介词“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分 析: A 句与例句的句式相同,都是宾语前置句;B句为判断句;C句为被动句; D句为介宾短语构成的状语后置句。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4分 析: A言材料与形状,C言外在配件,D言外部装饰。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5分 析: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 ①都:大。施:设置。
发:拨动。②尝:曾经。
发:发动。咸:都。
怪:责怪。征:应验。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8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A(“师”的意思是“为师”)2C(C项前后句中的“以”都是表目的的连词。
A项中,前“之”是代词,指代尊卢沙;后“之”是助词,补足音节。B项中,前“而”表修饰,后“而”表顺承。
D项中,前“然”是代词,这样;后“然”是表转折的连词,然而)3B(②为晋约诸侯盟誓所说;⑤表现尊卢沙无计可施;⑥为尊卢沙的自省)4A(A项在文中的对应内容是尊卢沙一到楚国即遭遇“关吏絷之”,而不是礼遇)5认识应该切近宋濂的评价所包含的事理,角度可以有区别,但需言之成理。 观点明确;生活实例贴切;分析有层次;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文言文译文秦国有一个叫尊卢沙的人,好说大话,并且习惯于此而对自己深信不疑。 秦国人笑他,尊卢沙说:“不要嘲笑我,我就要去向楚王陈说统治国家的方法。”
于是,飘飘然地向南方的楚国走去。等他到达楚国的边境,把守边关的官吏拘捕了他。
尊卢沙说:“千万不要拘捕我,我是来当楚王的老师的。 ”边关守吏送他到朝廷上。
大夫把他安置在宾馆里,问他说:“先生不轻视我们偏远的国家,不以千里为远,来扶助壮大我们楚国。有幸和您接触的时间还不长,不敢倾吐自己的心里话。
其他事不敢多问,暂且想听听您来做楚王老师的想法如何?”尊卢沙发怒说:“这不是你所能知道的!”大夫打听不到尊卢沙的真实意图,只好把他送到上卿瑕那里。 瑕以宾客之礼接待他,也像大夫那样地问他。
尊卢沙更加恼怒,作出想要告别离去的样子。瑕唯恐楚王怪罪,急忙去向楚王报告情况。
楚王催促尊卢沙来见面,尊卢沙还没有到达,派去的使者已经去请了三四趟。等到见了楚王,尊卢沙只是拱手而不跪拜,并且召唤楚王对他说:“楚国东面有吴国和越国,西面有秦国,北面有齐国和晋国,这些国家都虎视眈眈地窥伺着楚国。
我最近路经晋国边境,听说晋国要约同其他诸侯国图谋进攻楚国,宰了白马,陈列着珠盘玉敦,歃血盟誓说:‘不使楚国遭祸,誓不相见!’并把璧玉投入河中祭祀河神,将要渡河。楚王你还能安枕而睡吗?”楚王站起来询问对策。
尊卢沙指天立誓说:“如果让我尊卢沙为卿,楚国还不强盛的话,有这太阳来作证!”楚王说:“不过冒昧请问,当先做哪一件事?”尊卢沙说:“这是不能够用虚而不实的话向您陈述的。 ”楚王说:“对。”
于是马上任命他为卿。过了三个月,没有什么异常情况。
不久晋侯率领各诸侯国的军队到达。楚王非常恐惧,召见尊卢沙商量退敌之计。
尊卢沙瞪大了眼睛,说不出话来。逼着他讲,他才说:“晋国的军队锐勇无比,替你楚王着想,最好的办法,不如割地和晋国讲和。
”楚王大怒,把尊卢沙关了三年,割掉鼻子才放了他。尊卢沙对人说:“我从今以后才知道说大话足以招惹祸患。”
从此他终身不再讲话;偶尔想讲,一摸到被割的鼻子就止住了。在我看来:战国时候,读书人大多好说大话,不着边际,大概都是想借助大话来设法寻求富贵。
尊卢沙也就是其中的一人。如果晋国军队不马上到来,尊卢沙或许可以稍稍实现他的狂妄;只是他没有多久就遭遇失败,这也是不幸的了。
一一考察过去的事情,凡是没有真本领而故作高深欺骗人的,都没有好结局。既然如此,尊卢沙被割掉鼻子,并非是不幸,而是应当的。
胜居谏官,数上书求见,言百姓贫,盗贼多,吏不良,风俗薄,灾异数见,不可不忧。制度泰奢,刑罚泰深,赋敛泰重,宜以俭约先下。其言祖述王吉、贡禹之意。为大夫二岁馀,迁丞相司直,徒光禄大夫,守右扶风。数月,上知胜非拨烦吏,乃复还胜光禄大夫、诸吏给事中。胜言董贤乱制度,由是逆上指。
后岁馀,丞相王嘉上书荐故廷尉梁相等,尚书劾奏嘉“言事恣意,迷国罔上,不道”下将军中朝者议,左将军公孙禄,司隶鲍宣、光禄大夫孔光等十四人皆以为嘉应迷国不道法。胜独书议曰“嘉资性邪僻,所举多贪残吏。位列三公,阴阳不和,诸事并废,咎皆繇嘉,迷国不疑,今举相等,过微薄”日暮议者罢。明旦复会,左将军禄问胜“君议亡所据,今奏当上,宜何从”胜曰“将军以胜议不可者,通劾之”博士夏侯常见胜应禄不和,起至胜前谓曰“宜如奏所言”胜以手推常曰“去”
后数日,复会议可复孝惠、孝景庙不,议者皆曰宜复。胜曰“当如礼”常复谓胜“礼有变”胜疾言曰“去。是时之变”常恚,谓胜曰“我视君何若,君欲小与众异,外以采名,君乃申徒狄属耳”
先是,常又为胜道高陵有子杀母者,胜白之,尚书问“谁受”对曰“受夏侯常”尚书使胜问常,常连恨胜,即应曰“闻之白衣,戒君勿言也。奏事不详,妄作触罪”胜穷,无以对尚书,即自劾奏与常争言,洿辱朝廷。事下御史中丞,召诘问,劾奏“胜吏二千石,常位大夫,皆幸得给事中,与论议,不崇礼义,而居公门下相非恨,疾言辩讼,惰谩亡状,皆不敬”制曰“贬秩各一等”胜谢罪,乞骸骨。上乃复加赏赐,以子博为侍郎,出胜为渤海太守。胜谢病不任之官,积六月免归。
上复征为光禄大夫,胜常称疾卧,数使子上书乞骸骨,会哀帝崩。
初,琅邪邴汉亦以清行征用,至京兆尹,后为太中大夫。王莽秉政,胜与汉俱乞骸骨。自昭帝时,涿郡韩福以德行征至京师,赐策书束帛遣归。诏曰“朕闵劳以官职之事,其务修孝弟以教乡里。行道舍传舍,县次具酒肉,食从者及马。长吏以时存问,常以岁八月赐羊一头,酒二斛。不幸死者,赐复衾一,祠以中牢”於是王莽依故事,白遣胜、汉。策曰“惟元始二年六月庚寅,光禄大夫、太中大夫耆艾二人以老病罢。太皇太后使谒者仆射策诏之曰:盖闻古者有司年至则致仕,所以恭让而不尽其力也。今大夫年至矣,朕愍以官职之事烦大夫,其上子若孙若同产、同产子一人。大夫其修身守道,以终高年。赐帛及行道舍宿,岁时羊酒衣衾,皆如韩福故事。所上子男皆除为郎”於是胜、汉遂归老於乡里。汉兄子曼容亦养志自修,为官不肯过六百石,辄自免去,其名过出於汉。
初,龚舍以龚胜荐,征为谏大夫,病免。复征为博士,又病去。顷之,哀帝遣使者即楚拜舍为太山太守。舍家居在武原,使者至县请舍,欲令至廷拜授印绶。舍曰“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县官”遂於家受诏,便道之官。既至数月,上书乞骸骨。上征舍,至京兆东湖界,固称病笃。天子使使者收印绶,拜舍为光禄大夫。数赐告,舍终不肯起,乃遣归。
舍亦通《五经》,以《鲁诗》教授。舍、胜既归乡里,郡二千石长吏初到官皆至其家,如师弟子之礼。舍年六十八,王莽居摄中卒。
莽既篡国,遣五威将帅行天下风俗,将帅亲奉羊、酒存问胜。明年,莽遣使者即拜胜为讲学祭酒,胜称疾不应征。后二年,莽复遣使者奉玺书,太子师友祭酒印绶,安车驷马迎胜,即拜,秩上卿,先赐六月禄直以办装,使者与郡太守、县长吏、三老官属、行义诸生千人以上入胜里致诏。使者欲令胜起迎,久立门外,胜称病笃,为床室中户西南牖下,东首加朝服拕绅。使者入户,西行南面立,致诏付玺书,迁延再拜奉印绶,内安车驷马,进谓胜曰“圣朝未尝忘君,制作未定,待君为政,思闻所欲施行,以安海内”。胜对曰“素愚,加以年老被病,命在朝夕,随使君上道,必死道路,无益万分”使者要说,至以印绶就加胜身,胜辄推不受。使者即上言“方盛夏暑热,胜病少气,可须秋凉乃发”有诏许。使者五日一与太守俱问起居,为胜两子及门人高晖等言“朝廷虚心待君以茅土之封,虽疾病,宜动移至传舍,示有行意,必为子孙遗大业”晖等白使者语,胜自知不见听,即谓晖等“吾受汉家厚恩,无以报,今年老矣,旦暮入地,谊岂以一身事二姓,下见故主哉”胜因敕以棺敛丧事“衣周於身,棺周於衣。勿随俗动吾冢,种柏,作祠堂”语毕,遂不复开口饮食,积十四日死,死时七十九矣。使者、太守临敛,赐复衾祭祠如法。门人衰绖治丧者百数。有老父来吊,哭甚哀,既而曰“嗟乎。薰以香自烧,膏以明自销。龚生竟夭天年,非吾徒也”遂趋而出,莫知其谁。胜居彭城廉里,后世刻石表其里门。
“祭酒”古代学官名。晋武帝咸宁四年设,以后历代多沿用。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
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过国子监祭酒。
古礼,祭祀宴飨时,由最年长者举酒以祭于地,故祭酒为尊称。战国时齐国稷下学官尊长亦称祭酒。《续汉书·百官志二》刘昭注引汉人胡广说,谓官名祭酒,系部门之长。汉博士之长,本称仆射,东汉改为博士祭酒,秩六百石,此外又有郡掾祭酒、京兆祭酒、东阁祭酒等。西晋以国子祭酒为国子学之长。历代沿置。北齐国子寺,隋、唐国子监,都以祭酒为长。历代均置。唐国子监祭酒秩从三品。明、清祭酒从四品。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国子监,设学郡,置尚书,国子监祭酒乃废。
军祭酒 ,即军师祭酒,陈寿撰《三国志》避晋景帝司马师讳,改为军祭酒。魏时为第五品。相当于现在的参谋长从事祭酒 ,三国蜀置,为州牧的属官。从事之长,称为从事祭酒。师友祭酒 ,汉制,郡守延揽郡内人材,养于府中,专事谋议,称为散吏,其地位或相当于掾、史,地位最高者尊称为祭酒。
总的来说,祭酒相当于同类官衔中地位最高的人。
公元13年二月,王莽的姑姑文母皇太后王政君去世,安葬在渭陵,和汉元帝合葬在一起,但中间有条沟隔开。王莽为王政君在长安建立庙宇,由新王室世世代代奉献祭祀。汉元帝只是配享祭祀,灵位在王政君灵位的下面。王莽为王政君服丧三年。
大司马孔永请求告老还乡,王莽赏赐他安车驷马,以特进位置继续参与朝会,任命同风侯逯并接任大司马。
这时,长安城的百姓听说王莽想要迁都洛阳,都不肯再修缮建造宫室住宅,有些人还拆掉了一部分房屋。王莽说:“玄龙石文中说:‘定帝德,国洛阳。’这是符命中分明说出的,我怎么敢不听从呢!从现在开始,一直到建国八年,木岁居于星纪处,位于洛阳都城。要用心修缮搞好常安这座西都,不要让其发生坏败。有胆敢违反的,马上报告上名字,立即治罪。”
这年,乌孙大小昆弥都派遣使者前来贡献。大昆弥是汉朝的外孙,他的胡人妻子所生的儿子被封为小昆弥,乌孙人大部分都归附小昆弥。王莽看到匈奴一直侵袭边境,想要拉拢乌孙人,就派遣使者引导小昆弥的使者坐在大昆弥使者的上席。
保成师友祭酒满昌奏报弹劾使者说:“夷狄因为中国讲究礼义,所以才屈身服从。大昆弥是君主,现在却让臣子的使者排列在君主使者之上,这不是用来统治夷狄的办法。奉朝廷使命接待者犯了大不敬罪!”王莽大怒,免掉了满昌的官职。
西域诸国因为王莽一直不讲究恩义诚信,焉耆先行背叛,杀掉了都护但钦。
十一月,彗星出现,连续二十多天后消失不见。
这年,因为触犯挟带铜炭的人太多,王莽只好废除了这项法令。
公元14年,王莽改元为“天凤”。这年正月,王莽宣布大赦天下。
王莽说:“我要在二月建寅的初春时节进行巡狩,太官要携带足够的干粮精肉,内侍要准备好床席被帐,不要让经过地区提供供给。我这次东巡,必须要亲自携带耒犁农具,所到的每个县都要亲自耕种,以劝勉东部地区的春耕;我这次南巡,必须要亲自携带锄头,所到的每个县都要亲自锄草,以劝勉南方地区的中耕;我这次西巡,必须要亲自携带镰刀,所到的每个县都要亲自收割庄稼,以劝勉西部地区的秋收;我这次北巡,必须要亲自携带连枷,所到的每个县都要参加打场,以劝勉北部地区的收藏。结束这次北方的巡狩后,就在全国的中心洛阳举行东都奠基礼式。如果有胆敢喧哗触犯法律的,马上按照军法从事。”
群臣都奏报说:“皇帝最为孝敬,去年文母圣体不安,陛下亲自侍奉,来不及宽衣解带。因为遭遇文母去后的悲哀,陛下身体一直没有恢复,饮食很少。如果现在一年四次外出巡狩,其道路远隔万里,陛下年事已高,这是带足干粮精肉所不能解决的。所以陛下暂时不要前去巡狩,等到大服期满,以使圣体安康,臣等尽力抚养教育全国万民,落实陛下的英明指示。”
王莽说:“群公、群牧、群司、诸侯、庶尹希望尽力率领抚养万民,努力符合我的心意,听到这些话语,真是值得勉励啊!不要忘记你们所说的这些话语。那么就改在天凤七年巡狩吧,那时木星在大梁宫,太岁在庚辰位,再行巡狩之礼。等到后年,木星在实沈宫,太岁在辛已位,立即前往全国的中心洛阳奠基东都仪式。”
王莽派遣太傅平晏、大司空王邑等人前往洛阳,选择地基,打算先行建造皇家的宗庙、社稷、祭祀天地的圣坛等建筑。
三月壬申晦日,发生日食,王莽宣布大赦天下。他给大司马逯并策书说:“发生日食,太阳无光,干戈没有停止,你交回大司马的印绶,只以侯爵的身份参加朝会。太傅平晏不要再兼任尚书事了,裁撤掉侍中、诸曹中的其他兼任官职的。任命利苗男爵苗䜣为大司马。”
王莽成为真皇帝后,尤其防备各位大臣,所以抑制削夺大臣们手的权力,只要有朝臣说执政大臣有过失的,马上破格提拔重用,孔仁、赵博、费兴等人因为敢于抨击大臣很受信任,王莽挑选官职安置他们。
公卿们进入皇宫,跟随的官吏都有固定数目。有一次,太傅平晏跟随的官吏超过定额,掖门仆射在盘问时出言不逊,太傅府的戊曹卫士收捕了仆射。王莽知道后大怒,立即派出几百辆执法战车和骑兵包围了太傅府,捕捉到这名戊曹卫士居当即处死。
还有一次,大司空的一名军士夜间经过奉常亭,亭长进行非常苛刻的盘查,这名人员把自己的官职告诉了亭长。亭长喝醉了,问道:“你有出入命令吗?”军士用马棰击打亭长,亭长将其斩杀后逃亡,郡县进行追捕。
亭长的家人向王莽上书,王莽说:“亭长奉公守法,不要再追捕了。”大司空王邑斥责军士后谢罪。国将哀章稀里糊涂,王莽为他选择设置了和叔,敕令和叔说:“你不但要在家中保护哀章,而且在西州也要保护他的亲属。”诸公大臣都受到轻贱,其中数哀章最为突出。
四月,天降寒霜,冻杀草木,海滨地区尤其严重。六月,黄雾满天。七月,刮起的大风拔倒树木,吹走了皇宫北阙直城门上的屋瓦。接着天降冰雹,打死很多牛羊。
王莽按照《周官》《王制》中的经文,设置了卒正、连率、大尹,其职位相当于太守;属令、属长,其职位相当于都尉。共设置州牧、部监二十五人,王莽见到他们采用面见三公的礼仪,其职位相当于上大夫,各主管五个州郡。公爵担任州牧,侯爵担任卒正,伯爵担任连率,子爵担任属令,男爵担任属长,都属于世袭的官职,没有爵位的则封为尹。把长安郊区划分为六乡,设置帅各一人。把三辅地区划分为六尉郡,河东、河内、弘农、河南、颍川、南阳则改称为六队郡,设置大夫管理,其职位相当于太守;属正的职位相当于都尉。把河南大尹改名为保忠信卿。把河南的属县增加为整好三十个。设置六郊州长各一人,每人主管五县。其他的官职名称全部改动。大郡甚至一分为五。郡县中以亭为名字的有三百六十个,以对应符命中的文字。在边境地区又设置竟尉,任命男爵去担任这个职务。诸侯国的空闲田地,留着赏赐有功或者惩罚有罪时用。
王
本文2023-08-07 09:19:1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1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