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灵机文化的国学内容植根于哪些典藏?
灵机文化国学内容根植于春秋所成的《周易》一典,并融合了魏晋国学大 家 王弼所著的《周易注》、《周易正义》;唐 代 经学大师陆德明的《周易释文》;宋 代 理 学大师程颐所著《易传》在内的多本典籍。
国学宝典》的经部·纬书集成和子部·琴棋游艺分别收录了多少册古籍74
目录
经部·十三经
1 《周易》 7卷.〔阮元校刻本〕
2 《尚书》 58篇.〔阮元校刻本〕
3 《诗经》 30卷.〔阮元校刻本〕
4 《周礼》 6卷.〔阮元校刻本〕
5 《仪礼》 17卷.〔阮元校刻本〕
6 《礼记》 49卷.〔阮元校刻本〕
7 《春秋左传》 12卷.〔阮元校刻本〕
8 《春秋公羊传》 12卷.〔阮元校刻本〕
9 《春秋谷梁传》 12卷.〔阮元校刻本〕
10 《孝经》 18章.〔阮元校刻本〕
11 《尔雅》 19卷.〔阮元校刻本〕
12 《论语》 20篇.〔阮元校刻本〕
13 《孟子》 14卷.〔阮元校刻本〕
经部·十三经注疏
1 《周易正义》 王弼等注、孔颖达疏 10卷.〔阮元校刻本〕
2 《尚书正义》 孔安国传、孔颖达疏 20卷.〔阮元校刻本〕
3 《毛诗正义》 郑玄笺、孔颖达疏 70卷.〔阮元校刻本〕
4 《周礼注疏》 郑玄注、贾公彦疏 42卷.〔阮元校刻本〕
5 《仪礼注疏》 郑玄注、贾公彦疏 50卷.〔阮元校刻本〕
6 《礼记正义》 郑玄注、孔颖达疏 63卷.〔阮元校刻本〕
7 《春秋左传正义》 杜预注、孔颖达疏 60卷.〔阮元校刻本〕
8 《春秋公羊传注疏》 何休解诂、徐彦疏 28卷.〔阮元校刻本〕
9 《春秋谷梁传注疏》 范宁注、杨士勋疏 20卷.〔阮元校刻本〕
10 《孝经注疏》 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9卷.〔阮元校刻本〕
11 《尔雅注疏》 郭璞注、宋邢昺疏 10卷.〔阮元校刻本〕
12 《论语注疏》 何晏注、宋邢昺疏 20卷.〔阮元校刻本〕
13 《孟子注疏》 赵岐注、宋孙奭疏 14卷.〔阮元校刻本〕
经部·其他
1 《韩诗外传》 10卷.〔四部丛刊影印沈氏野竹斋刻本〕
2 《春秋繁露》 西汉·董仲舒 17卷.〔乾隆卢文弨校本〕
3 《大戴礼记》 西汉·戴德 40卷.〔通行本〕
4 《白虎通义》 东汉·班固 10卷.〔道光陈立白虎通疏证本〕
5 《尚书大传》 西汉·伏生 3卷.〔皇清经解续编本〕
6 《周易集解》 唐·李鼎祚 17卷.〔学津讨原本〕
7 《古三坟》 17卷.〔汉魏丛书本〕
8 《六艺略》 西汉·刘歆 1卷.〔通行本〕
9 《易经原典》 1卷.〔通行本〕
10 《经传释词》 清·王引之 10卷.〔清嘉庆王氏家刻本〕
11 《尚书古文疏证》 清·阎若璩 14卷.〔眷西堂本〕
12 《孟子字义疏证》 清·戴震 14卷.〔微波榭丛书本〕
13 《春秋公羊经何氏释例》 清·刘逢禄 10卷.〔通行本〕
14 《经学历史》 清·皮锡瑞 10卷.〔清光绪三十三年湖南思贤书局本〕
15 《经学通论》 清·皮锡瑞 5卷.〔通行本〕
16 《孔子改制考》 康有为 22卷.〔通行本〕
17 《四书章句集注》 宋·朱熹 26卷.〔江宁局本〕
18 《宋本切韵指掌图》宋·司马光 2卷〔四库全书本〕
19 《中原音韵》 元·周德清 1卷.〔永乐大典本〕
20 《五经异义》 汉·许慎 1卷.〔皇清经解本〕
21 《春秋集传纂例》 唐·陆淳 10卷.〔嘉兴钱氏经苑本〕
22 《周官新义》 宋·王安石 16卷.〔四库全书本〕
23 《七经小传》 宋·刘敞 3卷.〔涵芬楼影印宋刊本〕
24 《大学衍义补》 明·邱濬 160卷.〔四库全书本〕
25 《国朝汉学师承记》 清·江藩 8卷.〔《粤雅堂丛书》本〕
26 《经义述闻》 清·王引之 32卷.〔皇清经解本〕
27 《今古学考》 清·廖平 2卷.〔通行本〕
28 《读书杂释》 清·徐鼒 14卷.〔通行本〕
29 《国故论衡》 清·章太炎 1卷.〔右文社〕
30 《方言》 西汉·扬雄 13卷.〔四部丛刊本〕
31 《说文解字注》 清·段玉裁 30卷.〔嘉庆二十年刊本〕
32 《广雅疏证》 清·王念孙 10卷.〔道光九年学海堂《皇清经解》本〕
33 《订讹类编》 清·杭世骏 6卷.〔通行本〕
34 《订讹类编续补》 清·杭世骏 2卷.〔通行本〕
35 《大学》 1卷.〔通行本〕
36 《中庸》 1卷.〔通行本〕
37 《马氏文通》 清·马建忠 10卷.〔清光绪三十年排印本〕
38 《纬书总汇》 郑文杰 1卷.〔通行本〕
39 《读全唐文札记》 清·仁和劳格 1卷.〔通行本〕
40 《庚辛之间读书记》 清·王国维 1卷.〔《王国维遗集》本〕
国学宝典中我的书架可以收藏500本书
一、涵盖四库,汇通千年,传统文化引擎
《国学宝典》以传统四库分类,收录范围上起先秦、下至清末,基本涵盖了两千多年来文史研究领域所有重要文献。选书时充分吸收了清代以后至当代学人有关古籍整理的重要成果,充分考虑文献的实用价值,一批通俗小说、戏曲等均为《四库全书》所未收。
《国学宝典》目前仍以每年1~2亿字的速度扩充数据库内容,2008年11月推出的《四库大系》图形版检索系统是最近的一次扩充,并仍在继续进行中,分为续修四库、四库存目、四库未收、四库禁毁四大类,收书近万种。
二、纲举目张,提要钩玄,读书治学门径
《国学宝典》中的大部分文献都附有内容提要,包括作者简介、内容组成、版本等相关信息,以期能略尽登籍存目、佐学知津之效用,同时也增加了数据库的附加值。
三、智能检索,个性书架,轻松遨游学海
《国学宝典》拥有强大的检索功能,可标题检索、可全文检索,可分类检索,可专书检索,速度之快,足令古人废书而叹。从20亿字近20万卷的古籍数据库中任意范围查找任何一个字或词,都可以在1秒钟内得得结果,并可满足多人同时在线检索,其检索结果可以复制、打印或直接保存下来。
新增“我的书架”功能更可让您自由添加所需书目,划定检索范围,从而免去重搜复选之苦,最是方便。
学习国学经典对于传承我们的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都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国学经典可以在以下方面让孩子得到长足的提高。
人格优化,身心健康——经常诵读经典的孩子,会养成孝顺父母,懂礼貌,知礼仪,有教养的良好习惯。孩子的生活品位和人生内涵会在更高的起点上迈步,从而不仅身心健康,而且会使成功的几率明显增加。
专注力提高——经常进行诵读经典的训练,会逐渐形成精神集中专一、头脑里少杂念、内心宁静安详的良好读书习惯,从而使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明显提高。
记忆力大大提升——经常背诵经典,孩子的记忆力将获得明显提高,50%的孩子能达到“过目不忘”的程度。一旦获得了这种记忆能力,记忆任何科目的知识都会很轻松,并一生保持这种超越常人的记忆力。
国学经典书籍有经、史、子、集四大类,详细如下:
“经”是指古籍经典,如《易经》、《诗经》、《孝经》、《论语》、《孟子》等等,后来又增加一点语言训诂学方面的著作,如《尔雅》。“史”指一些史学著作,包括通史,如司马迁的《史记》、郑樵的《通志》,断代史,如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欧阳修等的《新五代史》等;政事史,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等;专详文物典章的制度史,如杜佑的《通典》、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等;以地域为记载中心的方志等。“子”是指中国历史上创立一个学说或学派的人物文集。如儒家的《荀子》,法家的《韩非子》、《商君书》,兵家的《孙子》,道家的《老子》、《庄子》,以及释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皆入“子部”。“集”是历史上诸位文人学者的总集和个人的文集。个人的称为“别集”,如《李太白集》、《杜工部集》、《王荆公集》等;总集如《昭明文选》、《文苑英华》、《玉台新咏》等。四库未列入的一些古代戏剧作品如《长生殿》、《西厢记》、《牡丹亭》也属集部。一般来说“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以及中医学、农学、术数、地理、政治、经济及书画、音乐、建筑等诸多方面。现“国学”概念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当时“西学东渐”改良之风正值炽热,张之洞、魏源等人为了与西学相对,提出“中学”(中国之学)这一概念,并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方面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恢复两汉经学。国学是以先秦的经典及诸子百家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先秦诸子百家学说是共存共鸣的,没有主从关系,如果按时期所起作用而论,各家学说在各个时期都发挥着或显性或隐性作用,只是作用在的领域不同而已;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在思想教化领域起主流作用的是儒家,但其它各家学说也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政治领域的道家与法家、军事领域的道家、兵家、医学领域的道家、医家、还有其它各领域的各家(名家、墨家、农家)等等,某一领域起主流作用并不代表全部。所以,国学的各个学派学说并没有主从之分,并不存在以哪一家学派学说为主体。
我国传统国学的辑注类有 《史记三家注》、《三字经》、《商君书》、《汉官六种》 《千字文》、《百家姓》、《明夷待访录》、《传习录》、《文心雕龙考异》、《增广贤文》、《金人铭》、《众家编年体晋史》、《庄子集解》、《孟子全译》、《九家旧晋书辑本》、《敦煌变文集新书》、《世说新语笺疏》、《太平经合校》、《幼学琼林》、《列子》、《新语校注》、《龙 文鞭影》、《八家后汉书辑注》、《论衡校释》、《孙子兵法论正》、《菜根谭》、《曾国藩 文集》、《曾国藩家书》、《文心雕龙义证》、《文心雕龙注》、裴注三国志乳。
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国学和文学数学的意思不同,并非是国家之学或者治国之学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
经典著作
经部——儒学经典
经部分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群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石经类”、“汇编类”,主要是儒家经典和注释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重要书目如:《周易》、《尚书》、《周礼》、《礼记》、《仪礼》、《诗经》、《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古籍
史部——各种体裁历史著作
史部分为“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抄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汇编类”,重要书目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战国策》、《宋元明史纪事本末》等等
子部——诸子百家及释道宗教著作
子部分为“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丛书类”、“汇编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耶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重要书目如:《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管子》、《尹文子》、《慎子》、《公孙龙子》、《淮南子》、《抱朴子》、《列子》、《孙子》、《山海经》、《艺文类聚》、《金刚经》、《四十二章经》等等
集部——诸子百家及艺术、谱录
集部分为“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词曲类”、“闺阁类”,重要书目如:《楚辞》、《全唐诗》,《全宋词》,《乐府诗集》、《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等等
定义
国学,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因此,广义上,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中国古代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
附录:经部
十三经
周易 尚书 诗经 周礼 礼记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论语 孝经 尔雅 孟子 仪礼
其他
四书章句集注 春秋繁露 新本郑氏周易 大戴礼记 韩诗外传
易纬是类谋 易纬坤灵图 易纬乾元序制记 陆氏易解 中庸
东坡易传 周易正义 轻松学诗经 尚书正义 易传
韩诗外传 毛诗正义 泰泉乡礼 深衣考误 深衣考
仪礼注疏 礼记正义 周礼注疏 春秋左传正义 大学
春秋谷梁传注疏 孝经注疏 春秋公羊传注疏 周易参同契 大学集注
孟子集注 中庸集注 论语集注 孟子字义疏证 大学问
论语注疏 孟子注疏 尔雅注疏
史部
二十五史
史记 宋书 梁书 魏书 陈书
南史 北史 南齐书 北齐书 周书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晋书 隋书
旧唐书 新唐书 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 宋史
辽史 金史 元史 明史 清史稿
其他
资治通鉴 续资治通鉴 唐才子传 贞观政要 逸周书
古列女传 徐霞客游记 大唐西域记 荆楚岁时记 战国策
前汉纪 后汉纪 华阳国志 东观汉记 通典
唐会要 唐律疏议 吴越春秋 洛阳伽蓝记 越绝书
前汉纪 江表志 江南野史 五国故事 邺中记
三楚新录 江南馀载 吴越备史 九州春秋 越史略
东观奏记 北狩见闻录 竹书纪年 五代史阙文 官箴
平宋录 大金吊伐录 松漠纪闻 翰林志 高士传
李相国论事集 赤松山志 真腊风土记 荆楚岁时记 北戸录
岳阳风土记 溪蛮丛笑 吴中水利书 岁华纪丽谱 吴地记
平江记事 南岳小录 岭表录异 东京梦华录 风土记
益部方物略记 游城南记 淳熙三山志 桂林风土记 朝鲜赋
南宋都城纪胜 桂海虞衡志 洛阳名园记 南方草木状 佛国记
捕蝗考 宋朝事实 大清律例 三国杂事 史通
子部
兵书类
武经七书
《孙子兵法》 《吴子兵法》 《六韬》 《司马法》
《三略》 《尉缭子》 《唐李问对》
其他兵书
《孙膑兵法》 《百战奇略》 《握奇经》 《练兵实纪》 《将苑》 《何博士备论》
《三十六计》 《守城录》 《孙子略解》 《乾坤大略》 《墨子城守各篇简注》
《兵制》 《阴符经》 《太白阴经》 《历代兵制》 《素书》 《备论》
其他子部
墨子 列子 庄子 荀子
申鉴 说苑 新语 论衡
茶经 棋经 中论 邓子
盖庐 人物志 潜夫论 初学记
洛阳牡丹记 王守仁全集 四十二章经 论衡校释
梦溪笔谈 太平广记 孔子家语 韩非子
鬼谷子 归田录 唐新语 公孙龙子
搜神记 搜神后记 周易参同契 山海经 校注
艺文类聚 穆天子传 唐摭言 颜氏家训
古画品录 盐铁论 宋高僧传 广弘明集
老子道德经 钝吟杂录 弘明集 宣室志
世说新语 金匮要略注 九章算术 吕氏春秋
黄帝内经灵枢经 黄帝内经素问 备急千金要方 伤寒论注
难经本义 神农本草经 孔丛子 抱朴子内篇
法言义疏 风俗通义 鹖冠子 齐民要术
潜夫论 范子计然 西京杂记 晏子春秋
周髀算经 朱子语类 山房随笔 林泉高致集
吴子兵法辑佚 银雀山尉缭子 司马法逸文 群书治要三略
孙子略解 水战兵法辑佚 群书治要六韬 敦煌写卷六韬
怀王墓竹简六韬 六韬逸文 汉墓竹简六韬 老子集注
范蠡兵法辑佚 太公兵法 太公金匮 太公阴谋
端溪砚谱 歙州砚谱 扬州芍药谱 橘录
糖霜谱 刘氏菊谱 洗冤录集 荔枝谱
高僧传 阴符经 随隐漫录 画继
续高僧传 方言校笺
集部
楚辞
楚辞 楚辞补注
总集类
全上古三代文 全秦文 全汉文 全后汉文 全三国文
全后周文 全北齐文 全陈文 全梁文 全齐文
全隋文 全唐文 先唐文 唐文拾遗 唐文续拾
全宋文 全晋文 全后魏文 全唐诗 全宋词
千家诗 文心雕龙 文选 乐府诗集 全元曲
全宋诗 历代诗词赋
其它集类
优古堂诗话 诚斋诗话 庚溪诗话 草堂诗话 藏海诗话
六一诗话 后山诗话 彦周诗话 二老堂诗话 怀麓堂诗话
沧浪诗话 诗品 诗人玉屑 中山诗话 观林诗话
李太白全集 王右丞集笺注 欧阳修集 国 语
其他
四库全书目录(介绍、史话、乾隆《文渊阁记》)
总 目 经 部 史 部 子 部 集 部 考 证
辑注类
三字经 庄子集解 商君书 汉官六种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
千字文 孟子全译 史记三家注 九家旧晋书辑本 敦煌变文集新书
百家姓 老子校释 世说新语笺疏 太平经合校 管子轻重篇新诠
幼学琼林 列子集释 新语校注 龙文鞭影 八家后汉书辑注
论衡校释 孙子兵法论正 明夷待访录 裴注三国志 文心雕龙注
古文观止 曾国藩文集 菜根谭 传习录 文心雕龙考异
增广贤文 曾国藩家书 金人铭 众家编年体晋史 文心雕龙义证
经部分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群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石经类”、“汇编类”,主要是儒家经典和注释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其中儒学十三经:《周易》、《尚书》、《周礼》、《礼记》、《仪礼》、《诗经》、《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本文2023-08-07 09:23:3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1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