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石鼓书院相关的古籍、结构图和老照片
昔日的石鼓山,建有一个道
院一一‘‘寻真观”。唐时刺使齐映在此
建有“合江亭”,后改为“绿净阁”,
所谓“绿净”,据韩愈诗“绿净不可
唾”。现“绿净阁”还有对联曰:“此
真净绿唾不可;我实才薄歌奈何”。这
下联是据《石鼓歌》中“才一薄将奈石
鼓何”诗句改写而成,隐射“石鼓”
二字。到了元和年问,衡阳人李宽在
此结庐读书。宋至道间,由衡阳人李
士真出资在这里建一所书院。景枯二
年(103年)衡阳太守刘坑请求朝廷
为书院颁发“石鼓书院”的匾额。从
此,来此学习的人逐渐增多,书院也
就闻名江南,成为我国宋代四大书院
之一‘“
石鼓山五除石鼓书院外,还有
“朱陵后洞,’o道书中说,“南岳为朱
陵洞天,此为后洞飞并传有董奉先在
此炼丹,杜甫《惜昔行》诗中,还有
“忆昔衡阳董炼师”之句。还有武侯
祠、合江亭、禹碑亭、七贤祠等。相
传诸葛亮曾住在石鼓山上。石鼓书院
鼎盛时,朱熹和张域均在此讲学,范
成大曾有诗赞日:岭嗜蹬浮苍诸、新
是caj格式,文字不能传换,如需qq:540124338
1 关于石鼓书院的诗有哪些
五律 题石鼓书院 肖德生
蒸湘截浪处,书院立斜阳。
锦绣江山美,铿锵石鼓祥。
黄沙留雁迹,碧水荡风樯。
古韵诗千首,朱陵洞内藏。
五律 题石鼓书院 乐平艺术站搏客
三水精灵汇,四时风月新。
书香云霭驻,石鼓浪涛鸣。
道德唯师表,文章即士心。
江山遗圣迹,叹我晚登临。
注:石鼓书院在湖南衡阳市境内,于湘水、蒸水、耒水三水交汇处,为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山形如鼓,惊涛拍岸,如战鼓鸣响,故得名。供参考。
2 急求一篇关于石鼓书院的作文石鼓书院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建筑,位于湘江的一个小岛——石鼓山上,因山得名。是“衡阳八景”之一,更是家乡衡阳的一张“城市名片”。
初冬的石鼓书院仍旧是一番绿意盎然的景象。刚一迈进书院前的石鼓广场,就看见一棵高大的银杏树。据说这棵树已生长600多年,但依然枝繁叶茂。把头一低,就见到了一本巨大的石书,石书有一人多宽,两人多长,上面镌刻着的是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先生写的《石鼓书院记》。绕过石书,往前走,就会看到一个巨大的石鼓。石鼓像一个浮在江面的箱子,四周溅起了“浪花”,石鼓上有七位曾在石鼓书院讲过学的文人的雕塑。他们神态不一,有的正低头沉思,仿佛沉浸在美丽的石鼓风景中;有的正凝神远眺,像是在向过往的游人讲述石鼓的悠久历史。
进入石鼓书院,需先经过禹碑亭。亭中的禹碑是新刻的, 曾听老师说过,禹碑上文字叫作“蝌蚪文”。嘿嘿,你别说,这碑上的字一个个还真像小蝌蚪呢。再往前走,我们来到了山门,门额上“石鼓书院”这四个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山门两侧悬挂的门联是“修名千佛上,至味五经中”。
一进山门,我们就能看见一面大石鼓。这面石鼓经过风吹雨淋,已经日渐斑驳,上面的花纹都有些看不清晰了。触摸着这面大鼓,仿佛敲响了历史的鼓点,听,鼓声越来越近了,越来越响了……与山门相连的四间廊房是书舍。书舍里面展示了古人读书习字的案桌、凳子等学习生活用具。他们寒窗苦读、秉烛夜谈的情景仿佛历历在目。
拾级而上,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儒家圣人孔子的紫铜塑像。他神情严肃,像是在告诫我们,做人要“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们怀着景仰的心情向孔子深深鞠了一躬! 孔子身后这座雕梁画栋、气势磅礴的阁楼就是大观楼。大观楼的一楼是一间学堂,曾经是“七贤”讲学的地方,里面的桌椅还是按照当时的位置摆放着。我们真想上去坐一坐,感受一下文人的风韵,沾一沾他们的灵气!二楼是专门用来藏书的。虽然那些书籍都已被收藏,但我们仿佛还能听见古人那和着渔歌的朗朗读书声。
顺阶而下,我们来到的是 “朱陵仙洞”。历代到此游览的名人都被石鼓的美景打动,并朱陵洞内留下诗句,故有“朱陵洞内诗千首”的美名,也是“衡阳八景”之一。
我们徘徊在这幽静的石径道中,感受万物的灵气。这里树木苍翠葱茏,沁人的香气润入心田。真是步移景异,美不胜收。高大的古树像超凡的智者,时时在品味着“石鼓江山锦绣华” 。
石鼓真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我为家乡有这样一张美丽的“名片”而自豪。
3 关于白鹿洞书院的诗词《游白鹿洞书院》
年代: 宋 作者: 项安世
曾依岳麓听鸣泉,亦泛朱陵石鼓船。
所欠平生惟白鹿,暮年来此岂非天。
《白鹿洞书院》
年代: 宋 作者: 朱熹
昔人读书处,町疃白鹿场。
世道有升降,兹焉更表章。
矧今中兴年,治具一以张。
弦歌独不嗣,山水无辉光。
荒榛适剪除,圣谟已汪洋。
亦有皇华使,肯来登此堂。
问俗良恳恻,怀贤增慨慷。
雅歌有余韵,绝学何能忘。
《白鹿洞书院》
年代: 宋 作者: 钱闻诗
锡名有旨感皇明,百载荒基一日营。
白鹿虽无归洞迹,青衿犹有读书声。
尘中讲贯似难入,静里工夫终易成。
孕出庐山真秀气,宁复渭钓与莘耕。
4 急求一篇关于石鼓书院的作文石鼓书院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建筑,位于湘江的一个小岛——石鼓山上,因山得名。
是“衡阳八景”之一,更是家乡衡阳的一张“城市名片”。 初冬的石鼓书院仍旧是一番绿意盎然的景象。
刚一迈进书院前的石鼓广场,就看见一棵高大的银杏树。据说这棵树已生长600多年,但依然枝繁叶茂。
把头一低,就见到了一本巨大的石书,石书有一人多宽,两人多长,上面镌刻着的是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先生写的《石鼓书院记》。绕过石书,往前走,就会看到一个巨大的石鼓。
石鼓像一个浮在江面的箱子,四周溅起了“浪花”,石鼓上有七位曾在石鼓书院讲过学的文人的雕塑。他们神态不一,有的正低头沉思,仿佛沉浸在美丽的石鼓风景中;有的正凝神远眺,像是在向过往的游人讲述石鼓的悠久历史。
进入石鼓书院,需先经过禹碑亭。亭中的禹碑是新刻的, 曾听老师说过,禹碑上文字叫作“蝌蚪文”。
嘿嘿,你别说,这碑上的字一个个还真像小蝌蚪呢。再往前走,我们来到了山门,门额上“石鼓书院”这四个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山门两侧悬挂的门联是“修名千佛上,至味五经中”。 一进山门,我们就能看见一面大石鼓。
这面石鼓经过风吹雨淋,已经日渐斑驳,上面的花纹都有些看不清晰了。触摸着这面大鼓,仿佛敲响了历史的鼓点,听,鼓声越来越近了,越来越响了……与山门相连的四间廊房是书舍。
书舍里面展示了古人读书习字的案桌、凳子等学习生活用具。他们寒窗苦读、秉烛夜谈的情景仿佛历历在目。
拾级而上,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儒家圣人孔子的紫铜塑像。他神情严肃,像是在告诫我们,做人要“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们怀着景仰的心情向孔子深深鞠了一躬! 孔子身后这座雕梁画栋、气势磅礴的阁楼就是大观楼。大观楼的一楼是一间学堂,曾经是“七贤”讲学的地方,里面的桌椅还是按照当时的位置摆放着。
我们真想上去坐一坐,感受一下文人的风韵,沾一沾他们的灵气!二楼是专门用来藏书的。虽然那些书籍都已被收藏,但我们仿佛还能听见古人那和着渔歌的朗朗读书声。
顺阶而下,我们来到的是 “朱陵仙洞”。历代到此游览的名人都被石鼓的美景打动,并朱陵洞内留下诗句,故有“朱陵洞内诗千首”的美名,也是“衡阳八景”之一。
我们徘徊在这幽静的石径道中,感受万物的灵气。这里树木苍翠葱茏,沁人的香气润入心田。
真是步移景异,美不胜收。高大的古树像超凡的智者,时时在品味着“石鼓江山锦绣华” 。
石鼓真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我为家乡有这样一张美丽的“名片”而自豪。
5 描写书院的诗句题甘泉书院
作者:陈与义 朝代:宋
甘泉坊里林影黑,吴氏舍前书榜鲜。
床座畧容摩诘借,桂枝应待小山传。
兵横海内犹纷若,风到湖南还穆然。
勉效周生述孔业,赋诗吾独愧先贤。
题子侄书院双松
作者:曹唐 朝代:唐 体裁:七律
自种双松费几钱,顿令院落似秋天。能藏此地新晴雨,
却惹空山旧烧烟。枝压细风过枕上,影笼残月到窗前。
莫教取次成闲梦,使汝悠悠十八年。
次韵秦觏过陈无己书院观鄙句之作
作者:黄庭坚 朝代:北宋
陈侯大雅姿,四壁不治第。
碌碌盆盎中,见此古罍洗。
薄饭不能羹,墙阴老春荠。
惟有文字性,万古抱根柢。
我学少师承,坎井可窥底。
何因蒙赏味,相享当牲醴。
试问求志君,文章自有体。
玄钥锁灵台,渠当为君启。
6 石鼓书院里面的朱陵洞的由来朱陵洞在石鼓山东侧的悬崖下,道家的所谓“洞天福地”就是这里。
传说唐朝天宝年间,有个叫董奉先的道士曾在洞内炼丹,因而得了仙洞之名。又传此处有洞通衡岳,这是是后洞,前洞在南岳山底下,首尾相通。还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人从南岳到衡州来卖豆腐,由这个洞出入,来回一百多里的路程,只一个早晨就可以往返。但实际上这个洞不过几平方米宽、两米多高,并没有什么深奥的地下通道。人们赞美朱陵洞,不因虚无缥缈的仙迹,而只因蔚然大观的诗词。
“朱陵洞内诗千首”,它以诗词名冠三湘。唐宋以来,许多诗人墨客,在此乘兴作赋吟诗,常常把诗词刻在岩洞石壁的内外,被衡阳山水所陶醉的杜甫、韩愈、张籍、吕温、杜荀鹤、范成大、文天祥等文坛名士,都用诗抒发了他们的情怀。
7 求石鼓书院相关的古籍、结构图和老照片昔日的石鼓山,建有一个道
院一一‘‘寻真观”。唐时刺使齐映在此
建有“合江亭”,后改为“绿净阁”,
所谓“绿净”,据韩愈诗“绿净不可
唾”。现“绿净阁”还有对联曰:“此
真净绿唾不可;我实才薄歌奈何”。这
下联是据《石鼓歌》中“才一薄将奈石
鼓何”诗句改写而成,隐射“石鼓”
二字。到了元和年问,衡阳人李宽在
此结庐读书。宋至道间,由衡阳人李
士真出资在这里建一所书院。景枯二
年(103年)衡阳太守刘坑请求朝廷
为书院颁发“石鼓书院”的匾额。从
此,来此学习的人逐渐增多,书院也
就闻名江南,成为我国宋代四大书院
之一‘“
石鼓山五除石鼓书院外,还有
“朱陵后洞,’o道书中说,“南岳为朱
陵洞天,此为后洞飞并传有董奉先在
此炼丹,杜甫《惜昔行》诗中,还有
“忆昔衡阳董炼师”之句。还有武侯
祠、合江亭、禹碑亭、七贤祠等。相
传诸葛亮曾住在石鼓山上。石鼓书院
鼎盛时,朱熹和张域均在此讲学,范
成大曾有诗赞日:岭嗜蹬浮苍诸、新
是caj格式,文字不能传换,如需qq:540124338
8 石鼓书院的两百字作文千年学府――石鼓书院,我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迄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是“湖湘文化”的一个重要发源地。国家级“AAA”人文旅游景区。座落于衡阳市城北蒸、湘、耒三水汇集的石鼓山上。地理位置独特,远山而不僻,近市而不嚣。
石鼓山海拔69米,面积为4000平方米。石鼓之名,远不可稽,说法不一。一曰:“石鼓四面凭虚,其形如鼓”。如郦道元《水经注》所载:“山势青圆,正类其鼓,山体纯石无土,故以状得名”。二曰:“石鼓三面环水,水浪击石,其声如鼓”。山上绿树成荫,风光秀美,亭台楼阁,飞檐翘角相得益彰。江面帆影点点,渔歌唱晚,自古就有“石鼓江山锦绣华”之美誉。衡阳古八景的其中两景“朱陵洞内诗千首”、“青草桥头酒百家”也在此地。千百年来,历代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吟诗作赋,对酒当歌,韵味无穷。
公元(627-650年),衡州刺史齐映在石鼓山上建“合江亭”。公元(806-820年),衡阳隐士李宽在山上筑庐“寻真观”,即为石鼓书院雏形。公元805年,唐著名文学家韩愈在赴任途中路过衡阳,赋诗一首《合江亭》,其中:“瞰临眇空阔,绿净不可唾”成为后人争相传诵的佳句,步其韵者不乏其人。
宋至道三年(公元997),衡州郡人李士真修建书院。公元1035年,宋皇帝仁宗赐额“石鼓书院”,与岳麓、睢阳、白鹿洞并称为“天下四大书院”。许多名家贤达纷至书院讲学,其中朱熹、张栻、邹守益、蔡汝楠、胡安、王敔、曾熙等最为突出。书院还培育出王居仁、龚梦锡、彭玉麟、王船山、夏明翰等众多济世之材。历史上书院曾经几经兴废。1944年6月,书院毁于日寇炮火。1965年辟为公园。2006年,中共衡阳市委、市政府举社会之力重修石鼓书院。2007年9月18日对外正式开放。重修后的石鼓书院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恢复了中国古书院“讲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整个仿古建筑群以白墙、黛瓦、深色柱为基调,总体显得庄重、古朴、典雅。布局以中轴为对称,恢复了禹碑亭、山门、武侯祠、大观楼、合江亭等书院建筑。创办“千年学府,石鼓胜迹”展览室,图文并茂地展示了石鼓书院人文历史,再现千年学府的风貌。
旅游贴士:
石鼓书院门票价格:
石鼓书院门票20元预定价15元
1、取票方式:景区售票处
2、取票凭证:订单提交成功后,会免费获取订单短信,作为取票凭证
3、门票说明:您须于12:00之前预订当天门票
①儿童身高12米以下免票,学生凭学生证购票10元;
②老人票60岁以上凭身份证购老人票10元;
石鼓书院开放时间:夏季(5月-10月)8:00—18:00;冬季(11月-4月)8:00—17:30
希望帮助得到你。
9 题石鼓书院 蒸湘农人:何竑谋 文宗当国武当朝,三水独领汇一流 石石鼓江山 为衡阳市风景名胜。
位于蒸湘耒三水汇合处,悬崖峭壁,几立江中,蔚为壮观。其得名由来说法不一。
《水经注》称:“山势青圆,正类其豉,山体纯石无土,故以状得名。”晋诗则云:“鸣石含潜响,雷骇九天”。
此山四面环水环境幽静。初唐即在此修建合江亭、绿净阁。
唐宪宗元和年间,李宽曾在此修筑读书庐。宋景佑年间,朝廷在此正式建立书院,赐名“石鼓书院”,为北宋全国著名的4大书院之一。
朱熹曾在此讲学。韩愈、文天祥、范成大、徐霞客等都作过诗文,对石鼓风景作过详尽生动的描绘。
石鼓胜迹,几度被战火焚毁,荡然无存。解放后,修缮一新,亭台长廊,景色秀丽。
湘人何竑谋曾题石鼓书院:“文宗当国武当朝,三水独领汇一流,石鼓常槌为激水,立向柳烟风云头”。
10 石鼓书院的史书记载山长们(文史随笔)作者:甘建华(原载《蓝墨水的上游》,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石鼓书院位于衡阳市石鼓区石鼓山,海拔69米,相传山上有石鼓,高六尺,能发出鼓声,故得其名。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所载:“山势青圆,正类其鼓,山体纯石无土,故以状得名。”另一说,是因它三面环水,水浪花击石,其声如鼓。
晋时瘐阐《观石鼓》诗云:“鸣石含潜响,雷骇震九天。”从《水经注》来看,秦代以前,石鼓之名就已载于史册。
建于石鼓山上的石鼓书院,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诸多史料显示,创建于唐元和初(806~810)的石鼓书院,为中国古代最早的一所由私人办学的书院,也是清代及以前中国南方文化学术中心。
在北宋全国四大书院中,石鼓书院实际上又是首屈一指的。从创建历史渊源看,它比创建于五代南唐升元年间(937~942)的白鹿洞书院早120多年;比创建于宋太祖开宝九年(976)的岳麓书院早160多年;比创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l009)的睢阳书院(又称应天府书院)早199年。
“石鼓名山始自唐,天开此处读书堂。”石鼓书院历唐、宋、元、明、清各代,至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设石鼓高等学堂为止,延续了一千余年。
期间,它始终以藏书之丰、学风之盛、设备之全、经费之足、管理之严、成就之大,在中国教育史和书院发展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素有“衡湘洙泗”、“道南正脉”的美誉。宋太宗至道三年(997),李宽族裔李士真“援宽故事,请于郡守,愿以私财”,在李宽办学旧址上对石鼓书院进行首次重建。
史载,宋朝皇帝曾两次给石鼓书院赐额。一次是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这在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和朱熹的《石鼓书院记》中有录;一次是仁宗景祐二年(1035),仁宗允集贤殿校理刘沆之请,诏赐“石鼓书院”匾额及学田5顷,使石鼓书院声名大振,遂与睢阳、白鹿洞、岳麓三书院并称为“天下四大书院。”
石鼓书院首任山长李宽、后任山长李士真同祀石鼓七贤祠,与韩愈、周敦颐、朱熹、张栻、黄干并称石鼓七贤。梁章钜《退庵随笔》卷六记:“掌书院讲习者谓之山长,山长亦称院长,亦称山主。”
五代时蒋维东隐居衡岳讲学,受业者称蒋为山长(见《荆湘近事》)。至宋相沿为习,书院益多。
元代书院,亦置山长,讲学之外,并总领院务。清乾隆时改为院长,清末仍名山长。
对其人选,明代多以品望为主,没有地域限制。清代虽强调品行、学问,然而多主张选择本地人士。
自南宋以来,石鼓书院历代延聘了数十位山长,由于屡遭战乱,兵火连绵,未能查找。南宋时值得大书一笔的是大儒朱熹的《石鼓书院记》。
在这篇带纲领性的历史文献中,朱熹对书院办学的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教育重点、教学方法作了具体阐述。尤其是他倡导的将义理之学、修身之道作为书院的办学宗旨,以达到“明道义正人心”教育目的,不仅为当时全国各书院所效法,而且对元、明、清历代办学都有深刻的影响。
山长留名者有戴溪、程洵、李访。戴溪在孝宗淳熙五年(1178)中省试第一,累官至权工部尚书,以龙图阁学士致仕。
淳熙十二年(1185),石鼓书院得以恢复重建,戴溪任山长,与诸生讲《论语》,有《石鼓论语问答》三卷。程洵为朱熹门人,潜心理学,是程朱学派的重要学者。
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始出任衡阳主簿。十四年又暂代石鼓书院山长,以宣扬朱子张子之学为要务,一时“士友云集,登其门者,如出晦庵之门”(清康熙《衡州府志》)。
在衡期间留有题咏石鼓诗若干首,并编纂首部《石鼓书院志》(后散失)。南宋开庆元年(1259),石鼓书院毁于兵火。
景定元年(1260),提刑俞琰命山长李访“尽复旧观”,取明德新民文章,为诸生丕扬其义,绝响再闻,士风作振。宋王朝南迁后,较为著名的书院为石鼓、白鹿洞、岳麓、象山等,嵩阳因战乱宋末时废毁,及至明中期嘉靖年由登封知县候泰重建才得以恢复书院。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朝代之一,统治者基本上不学无术,仇视汉族文化,书院基本上处于政府监控之下。例外的是,石鼓书院与全国其他书院遭际不一样,是少有的受统治者重视的书院,还获赠学田。
历任石鼓书院山长有邓大任、王复、康庄、程敬直、李宥孙、金文海、朱仁仲、张珪等,但就跟元代本身一样,这些名士也只是客串了一把山长,未能有多大作为,因此,正史、野史中都很难查找到他们的资料明清两代,衡阳地方官员对于石鼓书院有着一种特别的情结,这也是石鼓书院得以兴盛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元末兵燹后,自明代永乐年间起,经过衡州知府史中、翁世资、何珣及湖广宪副沈庆等人70多年的努力,书院终于规制大备,沉寂多年的石鼓书院又再次兴盛起来。
正德四年(1509),叶钊为山长,讲圣贤身心之学、道德之首,剖晰疑义,阐发幽微,“时学者翕然云从”。王大韶青少年时期求学于石鼓书院,致仕后“重返母校”,主讲石鼓书院,并参与编纂、重校首部《石鼓书院志》,为后世留下了极为珍贵的有关书院史料。
其他知名山长有周诏、李明安等。到了清代,山长陈士雅、吴炯、宋蓟龄、旷敏本、林学易、李振南、罗廷彦、王光国、余廷灿、李继圣、刘高。
孔颖达编著的《五经正义》,
韩愈著作《原道》和《原性》
李翱《复性书》
柳宗元《天说》、《天对》、《封建论》
柳毅传》、《莺莺传》、《南柯太守传》、《枕中记》和《长恨传》
《古镜记》、《补江总白猿传》
沈既济《枕中记》
李公佐《南柯太守传》
《古岳渎经》、《庐江冯媪传》、《三梦记》、《周秦行纪》等或述神鬼,或记奇梦,也属此类。②神怪兼爱情类。写神怪鬼狐与人相爱。如沈既济《任氏传》、陈玄佑《离魂记》、李朝威《柳毅传》、李景亮《李章武传》。这些篇章实际上写的是罩在神怪外衣下的以爱情婚姻为主的人情世态。③爱情类。专写人间爱情传奇。如白行简《李娃传》、蒋防《霍小玉传》、元稹《莺莺传》3篇反映了阶级界限与真挚爱情的深刻矛盾。人物性格鲜明突出,深刻细致;情节曲折,文笔细腻。与《南柯太守传》、《柳毅传》、《虬髯客传》,共同标志着唐传奇艺术的高峰。④历史类。以陈鸿《长恨歌传》、《东城老父传》为代表。前者叙述宛曲,情味隽永;后者文笔多质直,文采稍逊。⑤侠义类。此类中期尚少。有李公佐《谢小娥传》、沈亚之《冯燕传》。此外,《柳毅传》中钱塘君、《柳氏传》中许俊、《霍小玉传》中黄衫客均属侠义人物,但非篇中主要人物。此类小说在晚唐有较大发展。
后期单篇传奇现存很少。较好的有薛调《无双传》、无名氏《灵应传》、《东阳夜怪录》等。专集大量出现,作品数量远超前两期。但多数篇幅短小,叙事简略,复与六朝志怪相接,成就远逊中期单篇。有名的有牛僧孺《玄怪录》,李复言《续玄怪录》(二者可能作于文宗朝稍前期),郑还古《博异志》等。神怪故事中,《灵应传》情节曲折,受《柳毅传》影响;《东阳夜怪录》亦有《南柯太守传》痕迹。爱情小说以《三水小牍》中《步飞烟》、《无双传》为代表。但后者中侠义成分比《柳氏传》、《霍小玉传》大为加重,至《传奇·昆仑奴》,重点已由爱情转向侠义。《甘泽谣·红线》和《传奇·聂隐娘》则把侠士神化,开后世武侠小说滥觞。《玄怪录·郭元振》写元振夜斩猪妖,则是把侠义和神怪结合起来了。
本文2023-08-07 09:25:2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1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