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100个易写错的字、易读错的字、易用错的成语
例字 应读 误读
佶屈聱牙 áo ǎo
捕风捉影 bǔ pǔ
春意盎然 àng yàng
稗官野史 bài bēi
豺狼成性 chái cái
便宜行事 biàn pián
瞠目结舌 chēng táng
各奔前程 bèn bēn
如愿以偿 cháng shǎng
鹬蚌相争 bàng bèng
称心如意 chèn chèng
刚愎自用 bì fù
谄上媚下 chǎn xiàn
日薄西山 bó báo
为虎作伥 chāng chàng
一单一瓢 dān dàn
相形见绌 chù zhuó
度德量力 duó dù
一差二错 chà chā
咄咄逼人 duō duó
忧心忡忡 chōng zhōng
有的放矢 dì de
差强人意 chā chāi
以升量石 dàn shí
差可告慰 chā chāi
审时度势 duó dù
阿谀逢迎 ē ā
怙恶不悛 hù gǔ
蛊惑人心 gǔ mín
春华秋实 huā huá
忐忑不安 tǎntè shàng
莘莘学子 shēn xīng
倜傥不羁 tì zhōu
闭门塞听 sè sài
暴殄天物 tiǎn zhēn
相濡以沫 rú rù
半身不遂 suí suì
觥筹交错 gōng guāng
好大喜功 hào hǎo
言简意赅 gāi hài
洁身自好 hào hǎo
宵衣旰食 gàn gān
曲高和寡 hè hé
直言贾祸 gǔ jiǎ
随声应和 hè hé
不假思索 jiǎ jiā
一唱百和 hè hé
既往不咎 jiù jiū
引吭高歌 háng kàng
咎由自取 jiù jiū
不落窠臼 kē guó
佶屈聱牙 jí jiē
功亏一篑 kuì guì
咬文嚼字 jiáo jué
同仇敌忾 kài qì
汗流浃背 jiá jiā
振聋发聩 kuì guì
敷衍塞责 sè sài
抱关击柝 tuò xiǔ
请君入瓮 wèng wēng
唾手可得 tuò chuí
运筹帷幄 wò wù
耳提面命 tí dī
为虎添翼 wèi wéi
提纲挈领 tí dī
箪食壶浆 sì shí
醍醐灌顶 tí dī
鬼鬼祟祟 suì chóng
乌烟瘴气 zhàng zhāng
戎马倥偬 zǒng cōng
载歌载舞 zài zǎi
草长莺飞 zhǎng cháng
恬不知耻 tián sé
草菅人命 jiān guǎn
筚路蓝缕 lǚ lǒu
犯而不校 jiào xiào
丢三落四 là luò
济济一堂 jǐ jì
绿林好汉 lù lǜ
间不容发 jiān jiàn
不稂不莠 láng liáng
自给自足 jǐ gěi
悬崖勒马 lè lēi
挑拨离间 jiàn jiān
暴戾恣睢 lì fù
家给不足 jǐ jì
未雨绸缪 móu miù
弱不禁风 jīn jìn
质疑问难 nàn nán
战战兢兢 jīng jìng
一暴十寒 pù bào
不求甚解 jiě xiè
一叶扁舟 piān biǎn
废寝忘食 qǐn qǐng
心怀叵测 pǒ pō
怙恶不悛 quān jùn
大腹便便 piān biàn
强词夺理 qiǎng qiáng
否极泰来 pǐ fǒu
面面相觑 qù xū
如法炮制 páo pào
切肤之痛 qiè qiē
心广体胖 pán pàng
杞人忧天 qǐ jí
暴戾恣睢 suī zhún
暴虎冯河 píng féng
塞翁失马 sài sè
被发文身 pī bèi
数见不鲜 shùo、xiān shù、xiǎn
深恶痛疾 è wù
垂涎三尺xián yán
长吁短叹yǖ xǖ
头晕目眩xuán xuàn
奄奄一息yān yǎn
1按(安)装
2甘败(拜)下风
3自抱(暴)自弃
4针贬(砭)
5泊(舶)来品
6脉博(搏)
7松驰(弛)
8一愁(筹)莫展
9穿(川)流不息
10精萃(粹)
11重迭(叠)
12渡(度)假村
13防(妨)碍
14幅(辐)射
15一幅(副)对联
16天翻地复(覆)
17言简意骇(赅)
18气慨(概)
19一股(鼓)作气
20悬梁刺骨(股)
21粗旷(犷)
22食不裹(果)腹
23震憾(撼)
24凑和(合)
25侯(候)车室
26迫不急(及)待
27既(即)使
28一如继(既)往
29草管(菅)人命
30娇(矫)揉造作
31挖墙角(脚)
32一诺千斤(金)
33不径(胫)而走
34峻(竣)工
35不落巢(窠)臼
36烩(脍)炙人口
37打腊(蜡)
38死皮癞(赖)脸
39兰(蓝)天白云
40鼎立(力)相助
41再接再励(厉)
42老俩(两)口
43黄梁(粱)美梦
44了(了 )望
45水笼(龙)头
46杀戳(戮)
47痉孪(挛)
48美仑(轮)美奂
49罗(啰)嗦
50蛛丝蚂(马)迹
61磬(罄)竹难书
62入场卷(券)
63声名雀(鹊)起
64发韧(轫)
65搔(瘙)痒病
66欣尝(赏)
67谈笑风声(生)
68人情事(世)故
69有持(恃)无恐
70额首(手)称庆
71追朔(溯)
72鬼鬼崇崇(祟祟)
73金榜提(题)名
74走头(投)无路
75趋之若骛(鹜)
76迁徒(徙)
77洁白无暇(瑕)
78九宵(霄)
79渲(宣)泄
80寒喧(暄)
81弦(旋)律
82膺(赝)品
83不能自己(已)
84尤(犹)如猛虎下山
85竭泽而鱼(渔)
86滥芋(竽)充数
87世外桃园(源)
88脏(赃)款
89醮(蘸)水
90蜇(蛰)伏
91装祯(帧)
92饮鸠(鸩)止渴
93坐阵(镇)
94旁证(征)博引
95灸(炙)手可热
96九洲(州)
97床第(笫)之私
98姿(恣)意妄为
99编篡(纂)
100做(坐)月子
1 心领神会。
先看一个例子:“……但是长城和《短歌行》对于我们还是很亲切的,还可以使我们心领神会这些骸骨不存的精神气魄。”(朱光潜《谈美·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
这个句子当中的“心领神会”,从语法角度来看用得是错误的。“心领神会”是不及物的动词性短语,不能跟宾语,即不能带动作行为的对象。汉语中,这类词语不少,如:侃侃而谈、津津乐道、无人问津、斤斤计较、精打细算、喜闻乐见、嬉笑怒骂、生死攸关、夸夸其谈、不屑一顾 、浑然不觉、不可理喻、漠不关心、视而不见、家喻户晓、出奇制胜、洗耳恭听、耳闻目睹……这些词语之所以会被用错,多是因为大家把整个词语的用法等同于该词语的末一字或末两字了,如“谈”可带宾语,就以为“侃侃而谈”“夸夸其谈”也可带宾语。
有些长哦~
最近在读芥川龙之介先生的短篇小说,其中最让我喜欢的反而不是常被人津津乐道的《罗生门》、《竹林中》或者《河童》,而是相较起来不那么知名的《地狱变》。这篇勉强可以算作《地狱变》的读后感或评价,若能品评出这伟大作品的一隅,笔者即深感心满意足。
这篇小说取材自日本古籍中的传统故事,主要讲述了怪才画师良秀绘制“地狱变”屏风的始末,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作者芥川龙之介对“艺术至上”观点的表达。
普遍意义上认为处在小说矛盾中心的角色有三位,他们分别是:良秀、大公和良秀的女儿。点燃一切导火索的是良秀漂亮懂事的女儿,她是堀川大公家的佣人,暴戾的大公贪恋她的美色,或威逼或讨好地表达了想收她为妾的想法,却被她与父亲良秀双双拒绝。恰逢良秀受大公所托,绘制名为“地狱变”的屏风时陷入瓶颈,最关键的场景迟迟无法完成。他请求大公将一位衣着华丽的侍女锁在起火的车里,以带来业火烧灼宫女的灵感。大公为了报复良秀,将他的女儿锁在车中活活烧死。良秀目睹了一切,起初悲伤不已,熊熊烈火映在他湿润的瞳孔,后来反而沉浸在幻想之中,不能自拔。大火燃尽之后,车人成灰,良秀却完成了“地狱变”的屏风,并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观者看客无不骇然,大公亦脸色铁青,心情复杂。完成“地狱变”的次日,良秀悬梁自尽。
若要加入象征意义的观点,笔者觉得主要角色还有那只和良秀同名的小猴。虽然它的存在与否对情节进展没有任何影响,但在笔者看来,芥川先生的文章精炼至极,断没有“废笔”一说。故当笔者看到各种品评《地狱变》的文章将其或多或少的忽略时,难免深感遗憾。它所代表的意义同上述三位角色同样重要,并在结局与主人公良秀形成了黑与白般的鲜明对比。在后文当中,笔者会尽量阐释清楚个人理解中这渺小生灵所代表的含义。
最先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文风,也不是情节,尽管它的文风当真隽永,情节当真离奇,但仅有这些,是断不会让我喜欢到如此地步的。真正惊艳到我的,是它的叙述方式,从开始的平淡到最后高潮迭起,直至读完后的啧啧称奇,它化作了《地狱变》的第一道光环。
要知道,它采用了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叙述整个故事,这本就在无形当中为叙述虚构事件设置了一些视角上的限制。因为不是上帝视角,便不能全知亦无法全面,也让有些细节无法面面俱到、精准无误,这实际上为塑造真实氛围封死了许多简易道路,也让一些观点被加上了不能避免的主观性。以个人的写作经验来说,上帝视角远比第一人称更方便记叙故事,如果不是为了练习,我是从心底拒绝用第一人称去写一篇虚构文章的。
当然,这还不是它惊艳的真正原因,毕竟擅长第一人称叙事的作家大有人在,真正让我觉得巧妙且能体现芥川先生笔力的地方是他为叙述加上的另一层限制,即:作为叙述者的“我”是个头脑不怎么灵光的家丁,不仅身份低微,而且社会智商较为低下,只看得懂明面上的事,对于藏在阴暗中的潜规则或既定的见不得光的事实则反应迟钝,仿佛是隔着浓雾去看,完全看不见或看不清全貌。而这又恰恰是一篇将主要冲突建立在潜规则上的故事,在不能言明的地基上层层铺垫形成高楼。基于作者设置下的此般限制,整篇故事充满了误导性与过滤性,却也成了它独具魅力的地方。若将书本一概比做女性,则《地狱变》不会是庸脂俗粉中的一员。对于这般写作功底,笔者发自心底感到敬佩不已。
四位主要人物当中的大公便是用这种误导性塑造出来的形象:在愚钝的“我”眼中,大公是令人尊敬的正派人物,哪怕他的牛车不小心撞到了老人,老人也会说,“被您撞到是我的荣幸”;哪怕他让自己的侍童站在长亮桥危险的桥柱上,侍童也没有微辞地直接前往。这些人匪夷所思的行为在“我”看来,都是他们对大公尊重与爱戴的表现。然而我们远非那样的愚钝人物,难免会思考高高在上的权力在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于是“我”对大公的行为越是称颂,越称赞这是一个喜欢“与民同乐”的角色,他的阴暗面就越多地在读者心中暴露出来。他就像那个时代所有暴戾的政客,对万事万物充满了掌控欲,顺其者昌,逆其者亡。不过很可惜,像“我”这般的愚昧迟钝者从来都是顺从他的一类,所以没有任何机会体会到违逆者的下场,也不懂政客本身就像变色龙,可以依据情境与需求做出变化,反而天真地认为大公的性情本就仁慈。对于民间流传的“大公就像秦始皇或隋炀帝”、“大公想要霸占良秀女儿”的传闻,“我”的态度也是一概不信。哪怕在一个夜晚,“我”撞见了良秀女儿差点被强暴的场面,也丝毫不怀疑那狼狈逃跑的男人是“英明正直”的大公。
这借由一个糊涂蛋之口说出的人物形象,在堆叠之中成为极大的反讽力量,好比生活里的“正话反说”,那种表面夸人的唾骂反而更能令人感到力度,虽然这里的“我”是无意的。
如果说“我”对大公的印象仅仅反映了自我意识的局限,那么“我”对良秀的印象则真切反映了大多数人对他的偏见。
在“我们”这些寻常人的眼中,良秀“脾气暴躁”且十分“猥琐”,和这世界格格不入。在艺术家那边,他也没有收获几多好评。他的画作时常反映出一种与主流画派相悖的丑恶,不少画师们评价他的画技为歪门邪道。对此,良秀反而“自鸣得意”,讽刺他们“不懂丑中的美”。
“凡是伟大的天才都带有疯狂的特征”,亚里士多德如是说。这似乎是良秀不被众人理解的源泉,也似乎是作者芥川龙之介先生理想中的达到至高境界的艺术家形象,他们是不需要讨好任何人的,只需自由沉浸在瞬息多变的情绪变化中,上一秒为作品哭,下一秒为作品笑。实际上,芥川先生在论述艺术与意识之间的关系时,曾用过更为激烈的言辞,他说:“意识就是达到极限时唤起无意识的一种形式,为完成一部伟大作品,即使把自己的灵魂卖给恶魔也在所不惜”。
若结合良秀和芥川先生本人的命运去看这句话,便会越发感到唏嘘不已。他们想了无牵挂地去追求自己在艺术上的某种境界,为此可以付出一切。但这世上总有一些东西是你不敢或不忍付出的,比如道德、比如你爱的人。他们是那样轻柔自然地融在你的血液里,让你会忘记他们很有必要的存在。
从这个层面来说,良秀的女儿便是他对这世界除了艺术之外的唯一光芒,是他不忍付出的东西。他可以为自己的画作用铁链捆绑一位壮实的弟子,放出一只猫头鹰追逐别人,亦会让自己投入到作品中去,在梦呓里痛苦万分。他在惨叫与积郁静静地画出这些场景,心里没有任何歉意与不快。他会觉得那就是一个艺术家该做的,比起精准到位的艺术追求,肉体上的痛苦又能算得了什么呢?但当他的女儿在槟榔毛车里被大火燃烧的时候,他是真的犹豫了,他在那一瞬忘了艺术、忘了屏风的中心画面,还原到一位父亲的身份,像一只野兽前伸着双手奔向将要燃烧起来的车子。这是良秀在整篇文章中最像常人的时候,展现在他最后的人性光辉——自己的女儿将要被自己的蛮横要求与大公的报复愤怒毁灭之时,此前所有为了艺术曾垒筑起的堡垒轰然倒塌,堡垒深处居住的也只是一个容易患得患失的中年人。
这里有一处情节安排是惹人深思的,当火燃起之时,芥川先生反而将笔墨一转,转去描写周围人的惊慌与燃烧时的场景。若这是一部**,那么它在全片高潮将起,最需要将镜头对准主人公反应的时刻,将镜头分给了其他次要角色。聚焦时间最长的是那只同样名为“良秀”的小猴子,它冲出人群,头也不回地冲进渐渐旺盛的火海,和槟榔毛车里的女孩一同葬身。这时,镜头再度转向主人公良秀,他的脸上反而没有了剧烈的悲伤,就在镜头移向别处的几分几秒,他似是被什么附体了一般,由狂悲变为狂喜。
笔者初次读完时对上述情节倍感诡异,后来觉得,那只和良秀同名的猴子分明是芥川先生用来隐喻什么的。
它是丹波国进贡的一只通人性的猴子,人们见它模样可笑,便恶作剧般地取了让他们讨厌的“良秀”的名字。但良秀的女儿却待它很好,有人追打它时,她会半开玩笑地以“和家父同名”的理由劝阻追打者。于是,这只小猴子便和她愈发亲近。在良秀忙于绘制“地狱变”无暇探望女儿时,这只名为“良秀”的小猴子带给了她许多温暖。
可以这样说,这只小猴子在一个特殊的时间点出现在女孩的生活,并在其后的时间段中代替了父亲从前会带给她的温暖。说得再深一点,就是,在良秀沉迷于自己的艺术,放下为人的情感时,这只小猴子填补了这原本会给女孩造成的空缺。
私以为,它隐喻着良秀的人性。当它跳入火海化为灰烬,即代表良秀的人性也在那一场焚烧女儿的大火中化为灰烬。人性毁灭之后,他再度沉迷于艺术境界,情绪变为欣赏烈火之美的狂喜。
他的女儿,是他残存人性的唯一羁绊;那只小猴,是对他为人一面的隐喻。当二者被焚烧殆尽,身为人的良秀也随着去了再也回不来的土地,“艺术至上”在那一刻得以实现,如圣光普照,让“地狱变”屏风突破以往,达成艺术顶峰。
其实良秀的内心应该还是矛盾的,就像作者芥川龙之介先生一样,明明提倡艺术上的出神入化应当抛弃世俗牵挂,然身心皆处在世俗尘埃。在镜头转向别处的时间里,良秀的转变应当是停下了脚步,将手伸长但可以伸到的最远地方,却依然接触不到那团火焰。火光映红了他悲伤的脸,在灼人的热与痛中,他回想起了以往所有沉醉于艺术的时刻。于是烈火美丽起来,起火的人影也美丽起来,这将是作品中的绝色,使得他开始静静观望。他的表情带着狂喜,如同恶魔降世,心中却又如何没有承受一份痛楚,直至痛到麻木,痛到心死。
在“地狱变”屏风完成后,终于“再也没有人说他的坏话了”,或是觉得可敬,或是出于可悲,总之良秀终于获得了许多人的认可,就连批判他行为的和尚也不得不承认那是极好的画作。在迎来极高境界之后,良秀的结局却是自杀身亡。
是啊,若至高境界要付出这样巨大的代价才行,当一切风平浪静之后,在每个深夜与寂寥的时刻,你又怎能承受得起。
故笔者虽极其喜欢这个故事,却并不认为要达到至高境界需要如此这般,艺术家可能大都拥有不被人理解的偏执,但也要拥有一颗热爱生命与生活的心,那才是艺术的源泉与根源。人们一般觉得题目《地狱变》的寓意是“专制者的一念之间,足以让人间成为地狱”,然而我更愿意理解为“谁也不能没有牵挂的生存,谁一念之间失去所爱与丧失人性,这人间便是谁的地狱”。
《地狱变》作者,芥川龙之介先生亦由于承担不了思想与现实的冲突,于1927年选择自杀。当然,这不代表他的思想不深刻或不成熟,也许是过于超前或过于追求一种理想状态,或许在他写下良秀结局的那一刻也曾想过这会是自己的结局吗?
(完,感谢阅读)
荒原
于20181229
短篇白话类的三言二拍,我个人觉得三言比二拍好点。《儒林外史》很不错,说是短篇,各回之间还有点联系,说是长篇呢,还可以分成单独的几个小故事,文笔也较高。长篇白话类《东周列国志》《封神演义》比较不错,当然也有一些还可以的,比如《说唐》《杨家将》《隋唐演义》(个人觉得隋唐没有说唐好看)。还有一个反水浒传的小说《荡寇志》,这小说越看越生气,原因你们看了就知道。既然提了水浒,就不能不说另一个版本的水浒,梅氏藏本《水浒传》(也叫古本《水浒传》)前七十回和通行本水浒一样,后五十回则不同了,很有意思。还有一半短篇文言文小说《聊斋》。当然,中国古代作品虽说良秀不齐,但经典还是很多,由于我看的书有限,只能推荐上列书,有兴趣可以看看。
1921年发生了许多极具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有一件在当时看来并不起眼,日后却意义非凡的事情,就发生在芥川龙之介身上——大阪每日新闻社委派芥川以海外观察员的身份前往中国。第一站便是上海,随后游览了江浙、湖南、湖北等地区,这期间他拜会了章太炎、辜鸿铭等名人,又经郑州到北京,再从朝鲜回国。虽说这段旅程给芥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中国游记》的创作蓝本,但也引发了多种身体疾病。
六年后,不堪病痛折磨的芥川龙之介,在卧室里服大量安眠药自杀。桌上整齐摆放了留给家人及好友的遗书。其中还有叮嘱儿子们的遗书,内容如下:
这些叮嘱其实隐含了大量的信息,如果不了解芥川龙之介的人生经历,一定会对遗书中提到的“不依靠家人”、“难免会神经质”而感到困惑, 也会对这位被夏目漱石寄予厚望却在35岁就自杀的文豪而感到不解 。
对于“鬼才”芥川龙之介,你会想到什么?是不是黑泽明执导的**《罗生门》?其实在日本文坛上,出道即巅峰的人并不多,年纪轻轻就能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人更是罕见。围绕着芥川的,是他一连串的身份和角色,比如他是夏目漱石最有名的弟子、是谷崎润一郎的文艺对手、是菊池宽的至交、死后还成了太宰治的偶像、成了川端康成谈自杀的重点案例等。芥川文才过人,作品对日本乃至全世界的 文学发展 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然而他的创作风格,却和同时期的作家截然不同。
首先是立场上的不同,1917年,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在十月革命后生根发芽,芥川也受其影响,开始创作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比如《桔子》中 歌颂天真可爱 的农村姑娘,《将军》中嘲讽发动战争的乃木希典,《猴子》中批判日本的军国主义思想,《地狱变》中揭露权贵草菅人命的行为等等。即便是到了1921年的上海,他也在时刻留意着人们的生活状况,并对资本主义的丑陋和罪恶加以鞭挞。
其次是创作题材的不同,芥川非常不看好当时盛行的“私小说”这类作品。他认为作家:“把自己当主角,将自家一己的私事,不知羞耻地写给人看”是种荒谬的行为。他的做法是从自己熟悉的典籍出发,在历史、神话、宗教传说中提取故事框架,结合对人性洞察的经验,打造出富有节奏感、故事性和哲理性的 精美作品。题材上的不同,让芥川把时间精力都放在体察人民生活的实践中去,这在当时是很特立独行的做法 。
最后是创作手法的不同,熟悉他作品的人都知道,芥川在描写人物的时候,既不会过多的同情某些角色,也不会去强烈的否定角色,超然的态度和冷峻的风格,使得他的作品常常流露出悲观失望和怀疑主义的观点,而这种思想,正是混乱不堪的社会面貌带给芥川的真实感受。
如果你说他是 天之骄子 ,不错!他的确年少成名,但同时也受遗传性精神病的折磨;如果你说他有贵人相助,但他又生来就被人领养,始终是芥川家的“养子”,与众不同的创作风格,正来自于芥川复杂荒诞的成长经历。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芥川龙之介的一生。
1892年,在东京某个送奶工 新原敏三 的家里,诞生了一名男婴,因为孩子的出生时间恰好是在辰年辰月辰日辰刻,所以取名为“龙之介”。半年后,龙之介的母亲福子突发精神病,紧接着龙之介被送到外婆芥川家,由母亲的兄长芥川道章抚养。谁知就算离开了原生家庭,据说少年时期的芥川还是会有略显神经质的表现,这也是他日后总担心自己及后代会不会出现精神病症状的原因。
在当时,芥川家世代担任江户城茶会吏一职,很早就成了当地的大家族,在这样的家风要求下,士族子弟从小就接触艺术、美术、文学,像花艺、茶道、古籍、戏曲更是司空见惯,在这样充满着浓浓文人气息的家里,芥川却有着尴尬的身份——“养子”。作为芥川家的养子,使得他从不敢在家里任性妄为,也使得他早早就产生要努力自立和不依赖家人的觉悟。
由于对养父母怀着近似孝顺的感情,他从小就顺从听话,成绩优异,并熟读国内外各类文学,成年后进入东京帝国大学学习英国文学,1915年年底发表了《罗生门》,又在同学林原耕三的介绍下拜夏目漱石为师。此时的芥川才23岁。
1921年,他以海外观察员的身份前往中国,期间落下病根,开始出现神经衰弱、皮疹、胃痉挛、肠炎、心跳过速等各种病痛。到了1927年,芥川姐姐家的住宅被全部烧毁,而姐夫因忍受不了被人怀疑家里失火,是骗取保险费,而卧轨自杀。姐夫死后,姐姐家拖欠别人的高利贷便成了芥川龙之介的负担,为此他四处奔走,导致神经衰弱和失眠症越来越严重,甚至开始出现幻觉,躺在床上不能动弹的他写到:
在最后时期的作品《齿轮》里,芥川深刻的描绘出主人公行将就木的精神状态,包括被迫害妄想症、紧张不安和幻觉,濒临崩溃的神经和反复发作的内科疾病搅得他疲惫不堪,终于在1927年7月24日凌晨自杀身亡。
在我心目中,最能代表芥川一生的作品是《地狱变》,故事讲述了一个血淋淋的悲剧,堀川大公霸凌画师良秀的女儿未遂,于是设计陷害良秀父女,他把良秀的女儿锁在轿子里活活烧死,以此刺激良秀让他画出世上最恐怖的画——“地狱屏风图”。画成之后,良秀自缢身亡。在这部作品中,芥川表达了两重含义,既揭露了达官显贵鱼肉百姓的丑恶,又描绘了自己在探索美的道路上背负的巨大压力。高超的文笔,配合具有强烈艺术性和冲击力的故事,使得芥川的的作品成为当时社会的经典缩影。
芥川的死,让整个日本都震惊不已。文坛更是悲痛万分,他们认为芥川的死,标志着一个文学时代的结束。宫本显治评价说:“他的文学,是逐渐上升到自我否定的具体表现。他的虚无精神,在阶级社会发展时期,具有一定程度的进步意义。”另一位评论家荒正人说:
回到百年后的今天,世界对待芥川的作品,如今他笔下的句子,已经广为流传。
易氏,中国姓氏之一,发源地主要是河北、山西太原和山东。
源流一
战国时期中山国被灭以后,其王室后代后来被秦国迁至太原,再逐渐南迁,分散于湖南、湖北和江西等地,并改姓易。
源流二
易姓乃黄帝后裔,黄帝象日月之形以作《易》,征日月之兆以为姓,易者,日月为之也(象形文字,上日,下月);开物成务,生生不息之意也;《易》者,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周易彖辞上》 ,详见《周易译注》,黄寿祺、张善文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版,538—563页。
源流三
源于姜姓,出自姜太公后裔,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作者在陕西黄帝陵,见馆藏百家源流纪念馆中,所记如此,并有盾章作为纪念。
据史籍《姓氏考略》所载,春秋时期,姜太公的后裔中有人被封于易州(今河北易县),他便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易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河北易氏。
来源四
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之十五子毕公高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该支易氏源出姬姓。周文王姬昌之十五子毕公高,其后代毕万在晋献公属下为大夫。在毕万的后裔子孙中,有人食采于冀州东境的易水流域,其子孙遂以水名为姓氏,称易氏,世代相传至今。
来源五
源于韩信后裔,吕后杀韩信一门,韩信一幼子得太尉陈平帮助,由乳母带出,远遁江南,改姓为易以自保。故今广东鹤山坡山易姓一族,逢农历四月初二,必纪念陈平陈太尉生日,至今两千多年,不曾中断,太尉恩典,永志不忘。
易氏的早期情况,缺乏史料,直到三国时期才有了一些零星的记载:三国时期有雍州刺史,魏郡人;西晋有舂陵令易雄,浏阳人;前凉有将军易挺;唐代有大理评事易重,并在当地安家。由此可知,易氏三国至唐代分布于今河北、湖南、甘肃、江西的一些地方。从宋代开始,见于史册的易姓逐渐增多。北宋有画家易元吉,长沙人;宋太宗时有大理丞易延庆;元代时有易炳文,襄阳人。可见易姓在宋元时期还分布于今山西、广东、山东、湖北等地。明代有易节,万载人,永乐进士;学者易翼之,腾越人;易元贞,桂林人,官至崇阳令;易时中,晋江人。这说明易氏在明代已有迁如今贵州、云南、广西、福建者。
清朝至现代,易氏主要是在江南发展繁衍。新加坡有易姓华侨。
历史迁徙
先秦时易姓的活动缺乏资料,直到三国时才有易姓的记载,河北是易姓早期主要的活动地区。到西晋时,湖南和甘肃已有易姓的足迹,唐朝时易姓又移民江西,宋、元时期,在山西、山东、广东、湖北等地区也出现了易姓,至迟在明朝,易姓进入了西南和福建地区。
宋朝时期,易姓大约有6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8%,排在宋朝姓氏第一百五十位以后。易姓第一大省是湖南,约占全国易姓总人口的59%。易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江西、山东三省,全国形成以南部湘赣和北部山东为中心的两大块易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易姓大约有17余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9%,为明朝第九十五位大姓。易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湖北、湖南三省,大约占易姓总人口的80%,其次分布于四川、江苏、河南等省。江西为易姓第一大省。宋、元、明时期,易姓人口主要向东南、南方、西部地区迁移。全国基本上形成了以长江流域省份为中心的易姓聚集区。
图谱
当代易姓的人口已达到170多万,排在全国第一百零六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4%。如今主要集中于湖南、四川、湖北、重庆四省市,大约占易姓总人口的76%,其次分布于江西、广西、贵州、河南,这五省大约又占15%。湖南为当代易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易姓总人口的24%。全国形成了长江中上游的易姓聚集区。易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湘渝黔、鄂赣大部、粤桂北部、四川大部、云南北部、甘肃西段、黑吉东端,易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3%以上,中心地区达到09%以上,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177%,该地区居住了大约66%的易姓人群。在粤桂南部、海南、福建西部、江西东北端、安徽大部、河南南部、湖北西北、陕甘南部、青海东部、四川西北、云南东南、黑吉东部,易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1%一03%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21%,该地区居住了大约24%的易姓人群。
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张佳坊乡易姓
自南仲随祭公征战犬戎,论功受爵。而穆王以期功高,世传易水,因赐姓易姓。南仲生恒,恒生敖,历数十世后,有讳元章者,散住青、徐之间,后裔胜为秦内史,晦迹临淄,世居金陵。传十数世孙驩,而生敬廉,敬康生允,允生光,拜征南将军,于西汉昭帝始元年间,来镇洪洲,卒于官。数十世孙退,号栖隐,明达博学,顿有所悟,遂弃尘俗,捐妻子,结庐于九嶷之山,炼丹竟成,于晋永嘉元年正月既望,白日飞升。有二子,长曰轮,省金陵,适遇石勒作乱,受南昌尉,因官世居西山。仲子雄,字长兴,为浏阳县吏,自念卑贱,脱帻挂县门而去。当东晋时,举孝廉,受湘州别驾,复为舂陵令。永昌元年王敦反死,王命详载史记,其家居长沙,适遇颖川寇沈柳生乱,远近惊忧。长子鹏举,仍守故地,传数十世孙祓字彦祥(章),宋淳熙间为释褐状元,著有《周礼总义》行世,雄公幼子鸿逵避乱宜春,自子至孙,穷为匹夫。至高斋公经大,居洪江里,生子四。伯子之武,登唐宝历元年第;三子重字鼎臣,登唐会昌五年状元。而标,而密,而少仪,相继登第者有数十人,因名其地曰九联坊而著名。祖与石曼卿、韩延年为诗友,荐游馆阁仕左班殿直,慷慨立朝,水蛮寇入,边帅不能制,公以单骑说服,而文静检讨,公望于朝,世安御史,公不避权贵,真言出奸,著作郎为余士尉,殄豪不果,竟解绶归隐,而吾易氏诸臣,独能励节守志,刚毅凛然,岂其风流笃厚,势所然也。其迁涧富、桃溪、施家坊、强村、明村、钱榉林。又有至万载、分宜、萍乡、清江、樟树、庐陵、安福、远分、华岳、两广、四川、福建等,皆自宜春徙。
孔子谓君子疾没而不称焉。又曰:不患无位,患所立然,则大名而膺,高位必如何?而后无添于名位也。是必以忠事君,以孝事亲,以学立身,以廉为吏,庶于名位而无添乎。余孝(?)古制,乡举里选类,以德行道艺进,唐宋沾古制而稍变通之。有由荐辟,由人才,由荫袭,由科目诸途而进者。惟科目,德人袭盛,天宝以后,诸科轻,于进士科尤重。吾易氏自汉征南将军光(?洸)公以下,由荐辟而进者,则有文助公、枢公、杰公、准公、密公、治公、焕公、绍公、宣公、林公等若干人;由荫袭则有延庆公,由诸科则有宛公。而进士科则有:唐宝历乙已(825)年(之)武公登第;后二十年,至唐会昌乙丑(845)年,重公遂大魁;又数十年,圣景福癸丑(893)年标公继之;至宋雍熙乙酉(985)年,少仪公又登梁灏榜;逾廿三年,大中祥符元年戊申(1008)年,纶公继之;又八年,大中祥符乙卯年(1015)年随公继之;又越三年,天禧戊午(1018)年,著明公继之;后宣和甲辰(?子)(1024)年元英公。至南宋加大(?嘉泰)元年(1201)年辛酉状元相公良佐,后登沉(?沈)晦榜;至绍定己丑(1229)年,不孝乾又附尾。盖自之武公首以儒术,显吾易氏一门殳子,兄弟公孙叔侄连登进士者九人。综其籍宜春而言,别姓者不兴焉,而郡伯赵季仁特占坊颜曰:九联坊,以宠异之。乾叨窃余实过涯分无德而身,以廉为吏。吾先君诸殳,之所以于其所教,至其子侄者。乾已获承其一、二,奂敢不勉匕焉,以求无忝于名位哉!于是起唐宝历迄宋绍定,凡由科甲及其他途进者,即表俾俊之孝元宗者,便考俊焉。宋端平三年丙申(1236)年冬裔孙乾慎序。
族之有谱,犹木之有本,水之有源也。本固则枝自茂,源远期流自长,人之祖宗,人之本源也,人苟不务此本源,别已即忘其祖宗,又安望为人之祖宗哉!故族之有谱,所以尊祖敬宗,以收族者也,顾不重哉?
粤稽我易氏乃商家之宗室,本属子姓,遂以易为姓。卒葬太原,子孙居之,世为太原易氏,由周而来,支分派别,散处不一。迨至北宋绍圣丁丑(公元1097年),我祖韶闻公由袁州宜春之九联坊徙居萍乡东路之荣溪,递传递衍,已历十三世。我牌楼下之始迁祖为瑞叟公,乃韶闻公之十三世孙也,于南宋德佑乙亥(公元1275年)迁入,至于今,计年则数百年,历世则二十七世,绳绳继继,全赖祖宗之庇荫,有以绵世,祚于无穷。
惟我族向亦梓有谱帙,因明末兵焚遗失,荡然无存。幸嗣临公录其稿于前,曰谦公抄其稿于后,均有志未逮也。予方句读时,每检书匣,见所抄旧谱,即有志缵承先绪,奈命运乖戾,半生悠忽,良可慨已。故谱牒之修延搁至今。兹予年已六旬有四,叨蒙祖宗眷佑,耳目如常,精神尚健,族谱之修,非予任之,谁其仔肩。于是倡率族人,公同酌议,遍寻遗稿,细加考订。其韶闻公以前,略而费详,而以韶闻公为一世始祖,递传十三世至瑞叟公,皆依旧稿,另列世系。而于迁牌楼下始祖瑞叟公,又另起第一世,至今有二十八世。勒以图序,派以昭穆,世系了如指掌,今而后庶,几本源之地不致数典而或忘矣。嗟乎!祖宗有功德,子孙固宜表扬予生也。聪前代既多,不知后世亦多,阙多万阙,详者乃详,惟其实不惟其虚,惟其真不惟其伪,所望后之子孙,览斯所谱,而知其本源所在,庶子孝弟之心,油然生矣。因叙其历代源流而并及修谱之缘由,于此是为记。
广西桂林市资源县易姓
广西桂林市资源县易姓属清朝时从湖南省的新化县迁入资源县梅溪乡的苦竹坪(今福竹),后迁至大坨发展,已居住有300多年的历史,主要分布在资源县的大坨村,三茶村,约有20000多人,其中一支迁至四川县,族谱有:大国又朝正,永元仲福敬,忠孝绍家光。
湖南省长沙县安沙镇谭坊新村易姓,现已发展到4代,族谱:云 昌 显 达。
黔阳派(今湖南省洪江市) 易迁黔阳原始祖,云南大理卿正堂。易讳子彬公,宋江西泰和人,自大理任上告老还乡,经黔阳龙田时,妻黄氏故,另娶龙田贺氏,繁衍20多代,鄙人乃24代,延字(同贤字),辈分分别如下:子祖国廷仁,志良绍舜尧,孔圣图延传,思文纪叔陶(60位,家父记得),另长沙江南易氏总祠辈分100位:祖公垂晋代,宗绪居南湘,大理贤声重,。。。。,与上面字辈可套。子孙包括黔阳、怀化、娄底、邵阳、十中有八迁四川、重庆。
贵州永乐易氏字辈:
曹廷匀震天芝 苍闻周体远 文明开正显 齐家思治国 光宗向太原
广东梅州平远中行易氏字辈:
太原堂:利展敬行(炳、国)道(进、达)枚(梅)怀(子)
湖南宁乡易氏字辈:
安化原派:“承先开国志昌(务)大(本)世(必)培(敦)元(伦)”;
临湘原派:“朝举贤士方正为先开国源远金芝德绵”;
湻化原派:“朝举贤士方正为先开国源远金芝德绵”;
河西原派:“朝举贤士方正为先开国源远金芝德绵”;
湘乡原派:“祖昌祚大盛德维新”;
株洲原派:“惟日奉若慎修思永”;
横头原派:“祖宗世泽光昭甲第”;
善化原派:“万大成荣德启文明伯世之宗鸾明”;
湘阴原派:“宗乾元焕文章光国运世德启仁贤(臣忠贝)”;还有一支为:“乾元焕文章鼎甲有辉光忠孝诒谋远诗书世泽长”;
益阳原派:“世良邦象日文明绍显光沩上分泽第资水泛祯祥”;
攸邑原派:“秉起宗昌茂泽贻芳大振家声用观国光开来承业长发其祥”;
华容原派:“禹(万)本光尧钟永东裕重镇”;
宝庆原派:“必唐重本福星魁璧光前瑞蔼启后炽昌”;
合族续派:“祖功垂晋代宗绪著南湘大理贤声重尚书世业扬瑞芝称孝德峻节本忠良男爵廷恩渥侯封制诰煌圣经尊孔孟精义法周张甲弟前专美壬林后克昌传家惟礼乐华国在文章潭水人分布湖山地兆祥敦伦兼植纪源远复流长万古科名盛千秋俎豆香”。
湖南沩宁易氏字辈:“承祚昭培巨泽云光”。
湖南湘阳易氏字辈:“宗乾元焕文章光国运世德启仁贤”。
湖南攸邑易氏字辈:“秉起宗昌茂泽贻方大振家声用观国光开来承业长发其祥”。
湖南宝庆易氏字辈:“必唐仲本福星魁壁光前瑞”。
湖南衡阳易氏一支字辈:“积善承先久修仁启祚长傅家惟孝友端品在忠良”。
湖南衡阳易氏一支字辈:“林光载士子才彦世可宗应志太原必文朝崇德义荣廷训万本永代汉福昌和善承先久修齐启发长传家惟孝友端品在淳良遵守前贤列方垂裕后昆绪业由继述诗礼务宜敦江河源流远英杰振乾坤智慧育栋梁威武展雄风”。
湖南黔阳易氏字辈:“子祖国廷仁志良绍舜尧孔圣读言传”。
湖南邵西易氏字辈:
魁房支派:“应以必文祖宗远廷福崇世成得正大光明贞元启佑遵守典型太原开祚久南楚肇基长善达惟忠孝家声百代倡”;
明房支派:“应天德以必文才永远思宗祖朝廷庆大科贞元启佑遵守典型太原开祚久南楚肇基长善达惟忠孝家声百代倡”;
榜房支派:“应林文发义通一志才廷秀永远思彦再兴天重恭敬遵守典型太原开祚久南楚肇基长善达惟忠孝家声百代倡”;
生房支派:“应宗德以必文祖有才廷永添继世朝崇定贞元启佑遵守典型太原开祚久南楚肇基长善达惟忠孝家声百代倡”;
四房合派:“祖功垂晋代宗绪著南湘大理贤声望尚书世业扬瑞芝称孝德峻节本忠良男爵廷恩渥侯封制诰煌圣经遵孔孟精义法周张甲第前专美壬林后克昌传家惟礼乐华国在文章潭水人分布湖山地兆祥敦伦皆植纪源远复流长万古科名盛千秋俎豆香”。
湖南湘潭易氏字辈:“言行谨笃力学登庸英士辅世名德昌隆在家宜孝报国贵忠文明发达伟业丰功祖功垂晋代宗绪著南湘大理贤声重尚书世业扬瑞芝称孝德峻节本忠良男爵廷恩渥侯封制诰煌圣经尊孔孟精义法周张甲弟前专美壬林后克昌传家惟礼乐华国在文章潭水人分布湖山地兆祥敦伦兼植纪源远复流长万古科名盛千秋俎豆香”。
湖南澧水易氏字辈:“尚应年承鸿显光秉忠善法继先长懋才福锡受民选维毓贤良德泽昌芝庭远大祖述宪章诗书济美孝友腾芳文能定国武可安邦英奇蔚起世第呈祥”。
湖南汉寿易氏字辈:“国正天心顺家齐世泽长”。
湖南浏阳易氏字辈:
淳口镇支派:“贤才书香绍文武桂光兴孝友本信诚世纪转后昆”;
浏阳县支派:“祖昌祚大盛德维新修礼守义作述斯征行业慕孔道传在曾才全利用贵必起论锡命笃祜世绪克绳”;
北乡支派:“再志思显政国兴良大仁贤才书香绍文武桂生馨雍乾起宏图续乘振厥谋符天奇瑞献飞龙建树优”。
湖北易氏字辈:
湖北武汉新洲易氏字辈:“道为时德寿中世继用孚原以淑成三思懋尚存弘庆希传延有可期行”。
湖北武汉江夏易氏字辈:“德清锦学有同”。
湖北鄂西易氏字辈:“贵思(洪)永景文尚为帮正士大吉昌运开远绍法继宗长懋才福锡寿朝选踊贤良德泽芝门高康祖过章诗书济美孝有胜芳道能定国武可安江”。
湖北襄阳易氏字辈:“之祚国家以子尚文茂学红达”
湖北沩源易氏字辈:“承称开国华达家光”。
江西萍乡易氏字辈:“守道传家训恢汉世业昌贤才敦孝友经济唤文章承祖启新秀仁德兴吾邦”。
江西吉安易氏字辈:“城训林才子冰盘水围仁有朋开世志明德已为新诗书传大道君相锡皇恩”。
江西丰城易氏字辈:
拖船支派:“苏国子之曰玉廷重佩以为用景仰光辉威宜谪栋龙凤高翔文士齐昌春丽树茂福寿安康世代端祥”;
河湖支派:“文学振家声新章绍令名书香时毓秀词翰世蜚英济美犹长建凌云志立成品题如有定万古仰前旌”。
四川泸州易氏字辈:“朝庆万载世登云国仕昌龙凤麒麟转天星振其寒”。
四川南江易氏字辈:“以承子之仕登朝建明君国正天心顺世代永隆兴”。
四川南溪易氏字辈:“永乐君上有绍洪书元方良秀之顺理达(国)士朝承生纯嗣长念祖忠孝定光宗世事相发代(达)福远正昌隆”。
辽宁海城易氏字辈:“万登永富贵宝联熙宪明”。
广东赤岗易氏字辈:“承先开家文明光昌培元树本世守其芳”。
重庆万州易氏字辈:“世代忠良兴发荣昌”。
重庆秀山易氏字辈:“子祖国廷仁志良绍舜尧孔圣读言传”。
广西合浦易氏字辈:“在朝文广远仙人搬家乡”。
山东薛城易氏字辈:“明德恒克茂”。
江苏南通易氏字辈:“喜庆正安宁寿顺有象为知宗性道体用兼优俊杰焕新猷西京粹品鼎彝绵古泽南国良裘”。
香港横头易氏字辈:“祖宗世泽光昭甲第”。
台湾善化易氏字辈:“万大成荣德启天文伯世之宗鸶明”。
新加坡易氏字辈:“光望正元林熙在清”。
易氏一支字辈:“光宗大祖人文秀启廷其显扬千家永昌”。
广西梧州一支易氏字辈:"永远禧西吾体以吉文"。"公候伯子聪明惠智历世圣朝科及第"
湖北武汉一支易氏字辈:“理本一善学绍家传卜世之昌定育名贤”
河南鹿邑易氏字辈:“年修绍山殿进广传应同私纪洪超登云”
河南光山马畈易氏宗祠(朝祖公祠堂)墩子堂易氏字辈:“敦敬立本,明善怀仁,慎修积德,永守章程,绍世咸起,宏绪谨遵,光宗良美,中正克珍”
家谱文献
江苏南通易氏三修宗谱四卷,首一卷,(民国)易鸣镛、易乾等主修,易荣塑纂,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石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南通市博物馆。
江西宜春霖田易氏宗谱七卷,末一卷,(民国)易国祚等纂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亲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江西宜春赤溪塘下易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重桂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湖北浠水易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末年瑞芝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七卷。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武汉市图书馆。
湖北宜昌县晓峰易氏家乘一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长阳县档案馆。
湖南长沙易民重修族谱九卷,(清)易维祺纂修,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庆源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长沙易氏宗谱十七卷,(民国)易为芬等修,民国年间绥福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七册。现被收藏在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
湖南长沙小笞竹坳易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三十四~三十七卷。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宁乡易氏族谱,(清)易承纶、易洸纂,清乾隆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宁乡沩源易氏支谱,(清)易自卑、易荣庭修,易召南等纂,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今仅存第二卷。
湖南宁乡沩宁易氏支谱七卷,(清)易振翔、易振材等修,易培相等纂,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庆源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二卷。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乡易氏族谱,(清)易宗君纂修,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乡易氏支谱六卷,(清)易大裕、易盛公等修,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图书馆。
湖南新化易氏四修宗谱,(清)易銮纂修,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广东古冈易氏世谱,(清)易学清、易鸿銮等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广东鹤山易氏前谱考证一卷,(清)易其霈撰,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鹤山四益辰楼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广东新会玉桥易氏族谱二十三卷,(清)易道藩等修,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瓦锡田易氏家谱十卷,首一卷,(清)易宗藩等纂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添裔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
瓦锡田易氏续修家谱十四卷,首一卷,(民国)易泉主修,易瑞麟等纂修,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添裔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丰南鹿步易氏族谱十一卷,另三卷首上中下,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十四己丑年(公元1769年)纯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三册,缺第二卷、第七卷、第九卷、附卷第一~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易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瑞芝堂存三十四册,今仅存首卷、第十八卷、第二十~二十二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水口易氏文昌祀谱两卷,首一卷,(民国)瀚谷纂修,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联魁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长沙易氏支谱十卷,著者待考,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百禄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长沙易氏族谱十卷,著者待考,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百禄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长沙县。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浏阳易氏族谱八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十五丙戌年(公元1946年)继华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本文2023-08-07 09:32:1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1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