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第1张

我是中文系毕业的,中文最难修的是古代汉语,训诂、格律、音韵什么的,很复杂,但是我可以告诉你,古代汉语研究生很少人报名,甚至,有的招考单位招两个,也许只有一个人报名。大专院校也缺少古汉语老师的。不过,就业范围不宽。下面是一些书目,你可以挑选着看。

《古代汉语》课程参考书目

《古代汉语》课程以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99年5月校订重排本,共四册)为教材。为了帮助学生开阔眼界,特开具如下参考书目,供选择阅读。

一、教材

1 郭锡良 唐作藩 何九盈等《古代汉语》 商务印书舘出版 上下 2001年

2 周秉钧《古汉语纲要》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1年1月第1版

3 王力《汉语史稿》 中华书局 上中下 1980年6月第1版

4 郭锡良 李玲璞 《古代汉语》 上下 语文出版社1992年

5 杨宝忠 《古代汉语词语考证》 河北大学出版社 1997年

6 萧泰芳 张儒等 《古代汉语注释商榷》 山西古籍出版社 1999年

7牟维珍等《王力古代汉语注释汇考》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4年

二、工具书

1 许慎 《说文解字》 中华书局 1963年

2 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康熙字典》 中华书局 1958年1月第1版

4 杨树达 《词诠》 中华书局 1965

5 裴学海 《古书虚字集释》中华书局 1954年

6《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 商务印书馆2005年7月

7 王力 《王力古汉语字典》 中华书局2000年6月第1版

8《辞源》 商务印书舘

9《辞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0《汉语大字典》 四川辞书出版社 湖北辞书出版社

11《汉语大词典》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2 杨伯峻 《古汉语虚词》中华书局 1981年

13 王海棻等 《古汉语虚词词典》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年

14 中国社科院语言所古代汉语研究室 《古代汉语虚词词典》 商务印书舘

三、文字类

1 唐兰 《中国文字学》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年9月第1版

2 胡朴安 《中国文字学史》 上海书店 1984年3月第1版

3 经本植 《古汉语文字学知识》 四川教育出版社 1984年9月第1版

4 高亨 《文字形义学概论》 齐鲁书社 1981年2月第1版

5 梁东汉 《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59年2月第1版

6 裘锡圭 《文字学概要》 商务印书舘 1988年8月

7 蒋善国 《汉字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7年8月第1版

8 杨五铭 《文字学》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10月第1版

9 罗君惕 《汉字学要籍概述》 中华书局 1984年5月第1版

10 陆宗达 《说文解字通论》 北京出版社 1981年10月第1版

四、词汇类

1 赵克勤 《古汉语词汇概要》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87年4月第1版

2 何九盈 蒋绍愚 《古汉语词汇讲话》 北京出版社 1980年10月第1版

3 苏宝荣 宋永培《古汉语词义简论》河北教育出版社 1987年10月第1版

4 洪成玉 《古汉语词义分析》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5年11月第1版

5 高守纲 《古代汉语词义通论》 语文出版社 1994年10月第1版

五、语法类

1 马汉麟 《古汉语语法提要》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0年出版

2 张之强 《古代汉语语法知识》 北京出版社 1979年7月出版

3 刘学林 刘天泽 迟铎《古汉语语法》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7年4月第1版

4 刘诚 王大年 《语法学》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10月第1版

5 何乐士 《古代汉语语法》

6 郑奠 麦梅翘 《古汉语语法学资料汇编》 中华书局 1964年

7《文言语法》 杨伯峻 著 北京出版社 1956年11月第2版

8 马建忠 《马氏文通》 商务印书舘 1983年

六、虚词类

1 何乐士等 《文言虚词浅释》 北京出版社 1979年7月第1版

2 杨伯峻 田树生 《文言常用虚词》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3年10月第1版

3 陕西师大 《常用文言虚词词典》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3年3月第1版

4 吕叔湘 《文言虚词》 上海教育出版社

七、修辞类

1 赵克勤 《古汉语修辞简论》 商务印书舘 1983年3月第1版

2 李维琦 《修辞学》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10月第1版

3 杨树达 《汉文文言修辞学》 中华书局 1980年9月新1版

4 郑子瑜 《中国修辞学史稿》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4年5月第1版

八、古代文献

1杨伯峻 《论语译注》 中华书局 1980年

2刘宝楠 《论语正义》 中华书局 《诸子集成》本

3杨伯峻 《孟子译注》 中华书局 1960年

4焦循 《孟子正义》 中华书局 《诸子集成》本

5孙诒让 《墨子闲诂》 中华书局 《诸子集成》本

6郭庆藩 《庄子集释》 中华书局 《诸子集成》本

7王先谦 《荀子集解》 中华书局 《诸子集成》本

8陈奇猷 《吕氏春秋校释》 学林出版社 1984年

9陈奇猷 《韩非子新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年

10司马迁 《史记》 中华书局点校本

11班固 《汉书》 中华书局点校本

12 洪诚 《中国历代语言文字学文选选注》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2年

九、古书注解和诗词格律

1 杨树达 《古书句读释例》 中华书局 1954年12月第1版

2 俞樾等 《古书疑义举例五种》 中华书局 1956年1月第1版

3 王力 《诗词格律》 中华书局 1977年

4 陆宗达 《训诂简论》 北京出版社1980年

十、杂志

1《古汉语研究》

2《中国语文》

3《汉字文化》

《说文句读》,清人王筠著。

王筠(1784-1854),字贯山,号箓友,山东省安丘市景芝镇宋官疃人,语言学家,文字学家。

王筠出身于安丘书香世族、官宦之家。父亲王驭超,乾隆丙午举人,考取咸安宫教习,历任遂宁、潜山、霍丘、阜阳知县,升寿州知州,为当时名宦。为便于子弟阅读,辑《海岱史略》百四十卷,为安丘第一部历史名著。王筠道光元年(1821)举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以国史馆誊录议叙选山西乡宁知县,并曾权知曲沃、徐沟二县。二弟王简,嘉庆己卯、庚辰联捷进士。三弟王篖,道光己亥副榜。四弟王范,道光辛丑进士。

王筠少喜篆籀,进而博涉经史,尤深《说文》之说。在京期间,与许翰、何绍基、陈庆镛、陈奂等名士切磋文字。“筠治《说文》之学,垂三十年。其独辟门径,折衷一是,不依傍人,论者以为许氏之功臣,段、桂之劲敌”(《清史稿·王筠传》)。

王筠一生著述宏富,影响巨大。自著书50多种,勘订他人书60余部,计数百卷,可谓著作等身。所著《说文释例》、《文字蒙求》、《说文句读》、《说文韵谱校》、《说文属》等等,多有开拓性和突破性。其中《说文句读》、《说文释例》是朴学、文字故训学方面的经典性代表巨著。同治四年(1865)王筠嗣子王彦侗表上二书,由礼部进呈,先上同治帝留览,后旨下南书房诸臣覆阅。太子太傅潘祖荫阅毕,跋其书后,备极推崇,谓在《说文》研究上“君书晚出,乃集厥成,补弊救偏,为臣尤巨”。由是海内之士争先快读“王氏说文”。尤其官晋时期,盛名远播,山右文人学士无不景仰,争列门墙,他被尊为“华北当代儒宗”。王筠不但是安丘历史上学术水平最高的学者,而且也是国内“说文四大家”之一。民国初年,近代史学家柯劭忞将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等主要著作,收入他编纂的《续四库全书》中。《说文释例》和《说文句读》这两部书于1983年北京市中国书店根据世界书局影印本又予影印,这一家之言愈加广为世人所重。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初,在张志公等人的倡导下,中华书局等单位重新刊行。其中旧时商务印书馆顾不得版权所有,翻印再三。台湾也不甘落后,印制装潢尤精。于是,“王氏说文”的面纱逐渐揭开,海内之士得以快读之。王筠先生留下的生命信息终得其归宿。

有关古典文献之古籍标点名词术语与思考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资料,供大家参阅。

 古籍标点名词术语

1句读

古人著书,一般不加标点符号,人们在读书时必须对如何停顿作出判断,这项工作,古代称为“句读”。宋人毛晃父子在《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卷四中说:“凡经书成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分之以便讽咏谓之读。”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一句话的结尾点断称为“句”,为便于阅读在一句话当中点分称为“读”。

2标点

宋、元人读书,继承了先秦两汉以来句读的传统,值得注意的是宋代已经出现了标点一词。当时的所谓标点,是除句读外,还有符号。点,是指句读说的;至于“标”只是将书中重要的或特殊的内容,用各种符号打记下来以帮助记忆。整理古籍,把整篇或整卷的文字分段,加上新式标点,是在五四运动之后开始的。

3胡适与古籍标点

五四运动前后,胡适积极等酝酿并尝试着使用新式标点。胡适在1916年发表《论句读及文字元号》、《论句读符号》等文。在广泛讨论与实践的基础上,胡适、马裕藻等人提出了《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作为教育部1920年训令公布。胡适也为新式标点符号的普及作出了贡献,当时他要求与他合作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社出版标点本古籍,其他出版社纷纷仿效,新式标点符号很快得到了普及。胡适还在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强调,国故整理之初步工作,如标点、校勘,必须首先做到,然后可谈进一步的整理。整理古书,一律须用标点符号。”

4顾颉刚与古籍标点

在胡适的影响下,顾颉刚当时标点了《崔东壁遗书》、《四部正讹》等,并酝酿标点《二十四史》,还与徐文珊合作,将司马迁《史记》标点、分段,作为整理国故的第一部书。抗战期间,顾颉刚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时,曾拟定若干计划,整理廿四史并逐一加以标点,这为他20世纪70年代初主持标点《二十四史》工作做了准备。

5古书句读释例

《古书句读释例》是著名学者杨树达所撰的讲述古书句读基本知识的著作,有中华书局1954年版。全书分误读的型别、误读的贻害、误读的原因、特殊的例句等四个部分。作者从先秦两汉具有代表性的著作中,选择l68条句谪有歧义的例句一一作了深入细致的分析。

6标点符号使用法

新中国成立后对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工作相当重视,1951年9月,中央人民 出版总署公布了《标点符号使用法》,适用于直行文稿。1956年4月通俗读物出版社出版了再版本,主要适用于横行文稿。1990年3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新闻出版署修订释出了《标点符号用法》,由语文出版社出版,主要增加了连线号“一”和间隔号“”。本书依据30多年标点符号的使用情况及某些发展变化,对16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举例作了说明,是我们目前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依据。

7古籍点校通例

针对古籍整理,中华书局编辑部草拟了《古籍点校通例》初稿,并有关于古籍标点的特别说明。其所拟古籍点校标准,大致依据中华书局《二十四史》的点校准则,其具体内容分标点、校勘和其他三部分。载于《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第112期。

8标点致误原因

古籍标点出现一些错误是常见现象。古籍标点错误的原因大致有八项,即,一、不明词义;二、不明专有名词;三、不明文献名称;四、不明引文;五、不明语法;六、不明文体;七、不明文意;八、文献有误,未加校勘就加标点。

9标点方法

标点古籍需要精通古汉语、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还要具有严肃认真的态度,当然这需要在学习与实践中不断提高。针对形成标点错误的主要原因,标点古籍的主要方法有以下数项,即,一、弄清全文和上下文义;二、参考已有的标点成果;三、勤于查考相关工具书与其他资料;四、充分注意并利用文体特点。古籍标点是一项深入细致的工作,其方法需要反复实践才能掌握。

思考题之一标点错误有哪些主要原因

古籍标点错误的主要原因大致有八项,即,一、不明词义;二、不明专有名词;三、不明文献名称;四、不明引文;五、不明语法;六、不明文体;七、不明文意;八、文献有误,未加校勘就加标点。

这八项主要原因有各有一些具体小类,分述如下。

第一大项不明词义,具体又包含不明古汉语词汇、不明古音通假、不明典故、不明方言俗语等。

第二大项不明专有名词,不明专有名词实际上也属不明词义的范畴,由于专有名词涉及中国文化基础知识,情况比较复杂,所以专门列为一类。 具体包括有不明人名、不明地名、不明官名。所以我们在标点古籍时,还应当对古代文化、地理、官制有所了解,否则也会出现错误。

第三大项,不明文献名称。文献名称当标书名号,如果我们不能准确地判断文献名称,标点时可能会出现以下错误。具体包括系文献名称而未标书名号、非文献名称而标了书名号、两种文献名合而为一、一种文献名误分为二。

第四大项,不明引文。《标点符号用法》要求:“引号标明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一般要用引号标明,为的是和作者自己的话区别开来。”不明引文起讫导致标点错误的主要有直接引用的话未加引号、非直接引用的话加了引号、将两条引文误合在同一引号中。

第五大项,不明语法。不明古汉语语法也是古籍标点出现错误的重要原因,具体包括不明词类、不明句式、不明句子的成分和结构等。

第六大项,不明文体。标点古籍应当熟悉古代的文体,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点,如诗词需要押韵,每句诗的字数通常有规律可循,骈体文强调行文对仗等,熟悉这些特点会有助于标点工作,不注意这些特点会造成标点错误。

第七大项,不明文意。有些古文从字面上看,并不难理解,但是如果我们把文意领会错了,标点也不容易点对。

第八大项,文献本身有误,未加校正,就加标点,当然也会导致标点错误。

思考题之二我们在标点古籍时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标点古籍需要精通古汉语、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还要具有严肃认真的态度,当然这需要在学习与实践中不断提高。针对形成标点错误的主要原因,标点古籍时应当注意下述问题。

首先要弄清全文和上下文义。标点古籍应先易后难,分析上下文意解决难点。点句遇到难通的地方,先把能点断的地方点断,读完全篇,再解决难点,理解了全文的意义,有些难点自然迎刃而解。因为区域性的问题和整体的意义相联络,前后进行比较就可以明确。

其次,要参考此前已有的标点成果。有些古籍,前人已经作过句读标点,我们当然可以用作参考。也可以参考相关材料的标点成果,还可以利用注释,因为古书中的注释往往置于需要句读处,并且对如何理解词义,怎样标点作了辨析。

其次,要勤于查考。标点古籍,遇到疑点一定要查考清楚,不能随意为之。有的问题,只要翻翻工具书就可以解决。如遇到书名、作者有怀疑,不妨查查目录;遇到引文有怀疑,不妨查查原书。

再次,要注意利用文体特点。各种文体在行文时都有一定的规律,我们在标点时应当充分利用这些规律,不应当违背这些规律。应充分注意古文中的对偶、排比句。古籍标点是一项深入细致的工作,其方法需要反复实践才能掌握,需要注意的事项也不仅仅限于上述四个方面。

古代中文在书写上原本是没有标点符号设计的,原因是刻在甲骨、青铜器或写在布帛上的文字必须非常简练,以免过多使用雕刻和书写的材料。

但是在阅读时为求语气的顺畅和正确的传达意思,仍有需要注意文句的起承转合,读书人便会在文章中自行加注记号,这就是句读。句读指读书需要停顿地方所镌印的圆点或圆圈符号。在宋版书中已出现了这种镌印的符号,显然是为了帮人阅读。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