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被误读的端午节,你造吗?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
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 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 ”,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在民俗文化领域,每年农历五月五日,人们都要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
赛龙舟的意蕴:据说屈原投江后, 楚国的百姓哀痛异常, 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撑起船只, 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
粽子的意蕴:有位渔夫拿出事先准备的粽子, 鸡蛋等食物, 扑通的往江里面丢, 说是让鱼吃了, 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
雄黄酒的意蕴:一老医师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 说是要药晕了蛟龙, 使它不能伤害屈大夫。过不了多久, 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 龙须上还沾着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 抽了筋, 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睕, 脖子上, 又用雄黄酒抹七窍, 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这些小孩子。
过端午的正确解读:
1端午节是哀思节,而非庆祝性节日!
在这样一个节日,如果你打出“快乐端午”的字样,不知我们的爱国主义诗人心里作何感想……!
过端午、缅怀屈原、纪念屈子的目的在于唤起我们心系家国、弘扬传承爱国主义情怀。
2它是驱毒避邪、禳灾纳吉的祈福节、吉祥日!
中华民族一直是一个避凶趋吉的民族。“在古人眼中,五月又称为“毒月”、“恶月”:阴阳变动,天气多变潮湿,蚊虫五毒躁动,瘟疫瘴疠滋长,容易引发疫病。因此,端午节的另一深意在于驱毒避疫。比如汉族插艾草、菖蒲于门前,四川彝族人会进山采药,藏族人会上山采花,用泉水擦拭眼睛、沐浴全身⋯⋯
端午节是一次中华药草的盛会,是一场驱毒避疫的消杀,是一年必经之夏的仪式感!
端午节,应互道 平安吉祥安康 。
提醒亲朋好友增强警觉,做好静态防护,平安度过当下。
华胥生下伏羲和女娲,开辟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开卷有载,正是由于华胥生养了伏羲、女娲,再由伏羲女娲结合成婚,才繁衍出了中华民族。有关华胥和伏羲女娲的传说很多,最著名的有:女娲补天、女娲造人、伏羲画卦、伏羲女娲兄妹结婚延续人类和黄帝梦游华胥国等,所以华胥是中华始祖,华夏之根,民族之母。殷函、尹红卿编译的《史记·五帝本纪》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华胥开始,她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母。华胥生太昊,太昊生伏羲、女娲,伏羲、女娲生少典,少典生炎帝、黄帝。因黄帝以前文字记载不详,司马迁著《史记》时,对历史考证非常严谨,所以,从黄帝开篇。”可见,从华胥到炎帝、黄帝,是中国从母系氏族公社到父系氏族公社的演变过渡时期,前后是一脉相承的。
有关华胥传说流传至今在汉族民间广泛传播,而少见于古籍记载的是伏羲女娲兄妹结婚这个传说:华胥氏族在一次洪荒大水中,遭受了灭顶之灾,只有伏羲女娲两兄妹,因为坐在葫芦里,被漂到了蓝田与临潼交接的骊山上,才幸免遇难。当他们看到这个世界就剩下他们两个人,为了人类延续,结为夫妻。在结婚前,他们对天发誓说:若苍天允许我们兄妹结为夫妻,繁衍人类,四山之烟聚而滚磨合。发完誓,他们两个人把磨石推下沟去。这时只见四山之烟果然聚合,再看磨扇也紧紧的合在一起,于是两人结为夫妻。后人为了纪念伏羲、女娲结合,繁衍人类的功劳,就把他们所在的山叫磨合山,滚磨盘的沟叫磨盘沟,并在磨合山上修建了人种庙,后来因人种庙名字不雅,改称仁宗庙。 国学家顾实先生在《华夏考源》中说:胥、雅、夏等古字相通,华胥就是华夏,华胥文化和我们几千年的华夏文明关系极其密切。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代《尚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这句话的意思是,无论中原的华夏族还是边远的少数民族,没有不顺从(周武王)的。而周武王统治的周王朝定都之地在丰镐二京,即今日之西安,华胥氏族的活动范围内。
顾实在《华夏考源》一文中,认为“胥、疋、雅、夏古字相通,华夏即华胥也。……华胥特为华夏,遂为吾种族之名”。章太炎在《中华民国解》中说:“大略说中国古代以‘夏’为族名,以‘华’为国名。又说‘夏’从夏水(即汉水)得名,‘华’从华山得名。”徐旭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认为,中国古代部族的分野,大致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集团。华夏集团地处古代中国的西北,主要由炎帝和黄帝所代表的部落组成。他在该书中还论证了秦岭在古代通称华山而汉水古名曾称夏水。
“古史辨”派认为,“华”与“夏”古字相同,“华”即是“夏”,“夏”即是“华”。故华夏之“夏”,一为中国人说,夏字象舞蹈者;二为大禹治水说,夏字象农夫治畦;三为图腾族徽说,夏字象蝉或爬虫;四为夏水说,族名取自水名,而夏水位于雍梁之际,古夏水自然发源于秦岭腹地;五为夏国说,先有夏国,后有夏族、夏人之称。这些认识都已接近“华夏”所指的本原。
无论是徐旭生的《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还是顾颉刚的“古史辨”派,他们都把“华夏”或“华夏族”的起源指向了西北,指向陕西,指向关中。 华胥与中华民族的图腾“龙”存在着一定的推理关系。
古籍文献多讲“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伏羲”,雷泽中的大人是雷神,雷神就是龙神,雷之声就是龙的发音,和雷相伴的闪电就是龙的形状。因此,伏羲便是龙神的儿子,女娲便是龙神的女儿,龙的儿女自然要生得“龙身而人面”,就像汉代画像石画得那样。这也是“龙的传人”一说最早的源头。伏羲和女娲是有“龙祖”之称的,那么,龙祖的妈妈华胥自然就是“龙祖之祖”了。
1、项羽:项籍,字羽,中国古代第一猛将,司马迁《史记》中为十二本纪之一,成为中国正史以非帝王身份入本纪的第一人。 ●上榜理由:项羽少有大志,力能举鼎,自言:“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又有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以八千江东子弟兵起事,后拥兵数十万,号称“西楚霸王”,先灭秦,后与刘邦争天下,败于九里山前,终于乌江自刎,却留下一段霸王别姬的千古佳话。(笔者按:京剧《辕门射戟》中,吕布有一段摇板转二六的唱段,第一句是“将军休要逞刚强,刚强怎比楚霸王。”可见连吕布都敬畏项羽。又梅兰芳先生之京剧《霸王别姬》不可不看,这里强烈推荐。)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2、吕布:吕布字奉先,先随丁原,为主簿,后杀丁原投董卓,誓为父子,爵封温侯,世称“吕温侯”。司徒王允以连环计间布、卓,吕布杀董卓,后为曹操所破,缢死于白门楼。(笔者按:关于吕布戏貂蝉大闹凤仪亭之事,盖《三国演义》等讹传,历史并无貂蝉之人,《三国志》仅言“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云云。其恐英雄寂寞欤?然京剧《小宴》一场,把吕布刻画得惟妙惟肖,让人不得不信真有吕布与貂蝉事也。) ●上榜理由:吕布是三国第一条好汉,胯下赤兔马,手中方天画戟,人称“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虎牢关一人单挑刘关张三人;辕门射戟;杀董卓虽为私愤,却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毕竟当时能杀董卓者,唯温侯耳。 3、廉颇: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史记8226;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榜理由:赵惠文王时,虽有强秦虎视,而诸侯无敢忤赵者,皆因赵有廉颇蔺相如。廉、蔺二人初不和,后释疑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尝东攻齐,破其一军。居二年,廉颇复伐齐,几拔之。后三年,廉颇攻魏之防陵、安阳,拔之。廉颇年八十,尚能一饭斗米,肉十斤,于十大名将中为高龄第一。(笔者按:廉颇亦勇矣,惜乎未得其时,故赵使者言: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有廉、蔺之士而难霸者,天不佑耳。) 4、李元霸:李元霸,唐高祖李渊子,《隋唐演义》中言为四子,隋炀帝封其为赵王,世称“西府赵王”,然《旧唐书》中言为三子,早丧,追赠卫王。 ●上榜理由:李元霸是隋唐第一好汉,力大无穷,使一对擂鼓瓮金锤,在《隋唐》中未尝败绩,但因怕打雷,抛锤以击天,锤落自伤而亡。(笔者按:或曰元霸无用,英雄何惧雷声,故哂之,余以为谬也。《论语8226;乡党》云:迅雷、风烈,必变。盖圣人尚如此,何况英雄。)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5、赵云:赵云字子龙,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与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并称西蜀五虎上将。 ●上榜理由:赵云是三国第二条好汉,但因为生的较晚,未能与吕布一决高下,但仍是中国古代最有名的上将之一,人气亦在吕布之上,一生几乎没打过败仗,人称“常胜将军”。追随刘备屡建奇功:长坂坡于曹操八十三万人马中七进七出,砍倒大旗两杆,夺槊三条,前后枪刺剑砍杀死曹营有名上将五十余员,救出刘禅,保住刘备骨血。(笔者按:赵云一生功绩莫大于此。刘备尝言:妻子如衣服,故妻子虽丧无妨,然古人以无后为大,赵云保住刘备之子,其功可昭日月。)刘备入川,孙权骗其妹携刘禅回东吴,赵云劫江夺斗又立奇功。刘备兵取汉中,赵云据汉水,再次以少胜多大败曹操。刘备兵败江东,多亏赵云相救才得至白帝城。诸葛亮一出祁山 ,以赵云为先锋,赵云以七十高龄力斩五将,威风不减当年。且赵云得以善终,死后亦得葬于成都锦屏山之东,建立庙堂,四时享祭,非其他名将可比。 6、关羽:关羽字云长,身长九尺,卧蚕眉,丹凤眼,五缕长髯,汉献帝赞其为“美髯公”,封汉寿亭侯,通晓春秋大义。与张飞、赵云、马超、黄忠并称西蜀五虎上将。 ●上榜理由:按民间排序,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关羽仅列第四。但关羽号称武圣,又称关王、关帝,手中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重八十二斤,有庙宇祠殿,千年享受香火,亦非他人可比。一生著名战役(或事件)有: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徐州斩车胄、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华容道义释曹操、战长沙关黄对刀、单刀赴会、刮骨疗毒、水淹七军等。 7、杨延昭:杨景杨延昭,著名评书《杨家将》中主要人物,也是此十大名将中唯一的虚构人物。杨家将的故事,无论评书也好,戏曲也罢,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佳作。杨家将自火塘寨老将杨衮始,金刀令公杨继业,七狼八虎,杨宗保、杨文广等俱是英雄人物。(笔者按:历史上无杨继业,自然更无杨家其他人,杨继业其人盖指北宋名将杨业,其事迹可见《宋史》,远非评书中那么传奇。) ●上榜理由:老令公杨继业生七子,又收一义子,分别是:平、定、安、辉、德、昭、嗣、庆。长子杨延平、次子杨延定、三子杨延安俱战死在双龙会上,四子杨延辉被擒在辽国招驸马,即京剧名戏《四郎探母》,五子杨延德在五台山出家,七子杨延嗣被潘仁美报杀子之仇一百零八箭穿身而亡,义子杨延庆亦失落北番,杨继业被困碰碑时亦自尽。唯有杨六郎延昭得还,尚柴郡主,为当朝郡马,此段故事可见京剧《状元媒》。后为边关大帅,与孟良焦赞等同守雁门关。杨家弟兄号称“七狼八虎”,唯有杨六郎武功最高,且杨家满门忠烈,为世人称道。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8、岳飞:岳飞,字鹏举,南宋最著名的抗金将领。后为秦桧等害死于风波亭。昭雪之后,追赠鄂国公,加封武穆王,赐谥忠武,配享太祖庙。今杭州有岳王墓,并秦桧等跪像。 ●上榜理由:岳飞亦为中国古代最有名的名将之一,一生精忠报国。其军队号称“岳家军”开创中国此后“X家军”习惯叫法之先河,以善使钩镰枪闻名。早在南宋末年,岳飞的事迹就成为说话艺人的素材。(笔者按:现在看到最早的一种是熊大木编的《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后改题《武穆精忠传》,八卷八十则,刻于明嘉靖三十一年。又有钱彩等编次的《说岳全传》传世,清朝时曾遭禁,因岳飞抗金,金即清也,上海古籍出版社曾出版过,此书更将岳飞神化,说岳飞是西天佛祖的金翅大鹏所化,更增添了传奇色彩,其情结、人物与刘兰芳先生之《岳飞传》大致相同。) 9、秦琼:秦琼,字叔宝,中国古代最有名的名将之一,南陈马明关大帅秦仪之子,与尉迟恭并称隋唐第十三条好汉。归唐封护国公,兵马大元帅。其子秦怀玉尚李世民公主。 ●上榜理由:秦琼虽然只排在十三名,但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与尉迟恭同任门神之职。人称“黄骠马马踏黄河两岸,熟铜锏锏打三州六府,威震山东半边天,神拳太保,孝母似专诸,交友赛孟尝”(笔者按:余听评书多年,初听《白眉大侠》,觉徐良绰号甚长:山西雁、三手将、多臂人熊、白眉大侠,后听《隋唐演义》,才知秦二爷绰号最长,至今无出其右者。)自古可称“山东好汉”者唯武松与秦琼耳,然则,秦琼与关羽齐名,难分胜负,当非武松可比。唐太宗贞观十七年,秦琼成为首批进入凌烟阁功臣录的二十四人之一,货真价实。 10、伍子胥: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父伍建章为楚平王太师。因楚平王父纳子妻,败坏人伦,伍建章奏谏不成,受费无基陷害满门抄斩,只有伍子胥一人逃到吴国,后借吴王阖闾之兵击楚报仇,平王已死,伍员掘其坟墓,鞭尸三百。后留吴国辅佐阖闾、夫差,终以谗言自刎于吴。 ●上榜理由:伍子胥是中国古代一位传奇人物,春秋时十八国临潼斗宝会,伍子胥作为楚国之宝,武艺超群,压盖各国,挂十八国帅印,号明辅将军。(笔者按:世人每论子胥,皆称其血海深仇,愁苦落魄,并有“伍子胥过昭关一夜白头”之事。京剧《文昭关》中杨宝森先生演绎之伍子胥可称经典,然仅此而已。鲜有知伍子胥亦上将也,为镇守樊城主帅。)
太宗后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唐太宗在魏徵去世后所发之感慨揭示出照镜子与修身治国的关系,而这段话中的“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也常被后世用于警醒之用。
在中国五千年文明的长河中,有着许多可以令世人警醒的历史史实,或是毁誉参半的传奇帝王,或是尽心辅佐,操纵人心的良臣将相,亦或是相互成就、反目相杀的两面君臣。在中国的历史上每一个朝代的更迭交替中都存在着他们的身影,而他们的每一次对话,每一个决定,都影响着历史发展的方向。
四川天地出版社最新推出的由有书编著而成的《典籍里的中国》系列之一《典籍里的中国:帝王将相》将为我们再现一个君臣相融的奇诡世界,重现历朝历代中君君臣臣之间那些改变王朝命运的每一次交锋。
他们之中有被誉为传奇帝王的嬴政、刘协、萧衍、李治、赵祯、赵佶以及朱翊钧;也有痴情君主刘询、刘秀、高纬、杨坚、赵宗实和朱祐樘;有伪装高手勾践、王莽、司马懿、杨广、李忱以及赵匡胤;也有历史名臣萧何、陈平、荀彧、寇准、方孝孺和张居正。当然也有最佳拍档齐桓公和管仲、吴王阖闾和伍子胥、刘邦和张良、刘备和诸葛亮以及苻坚和王猛。
如果问这些历史中的君王将相你最熟悉的是哪一个?或者说你最想了解的是哪一个?我想我会选择秦始皇嬴政,对于秦朝的历史一直以来都是我最感兴趣的,或许是因为他是一统中国的第一位皇帝,或许是因为他扑朔迷离的帝王身世之谜,又或许是因为他在最乱的时代成就了一个无可复制的庞大帝国,亦或是因为他留给后世的那些不解之谜。
他的地位可以说是无人可取代,作为毁誉参半的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功与过显然是过大于功,后世对他的评价多为残暴不仁,声音似豺狼,内心如虎狼。他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也是梦想长生不老,苛政虐民,扼杀民智,动摇秦朝统治根基的暴君。
但凡提及秦始皇大抵避不开“焚书、坑儒、修长城”这三件事,而这三件事也成为后世诟骂秦始皇残暴的直接证据,可历史确实如此吗?所谓的焚书在历史上不只是秦始皇一人所做之事,汉武帝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及乾隆借编撰《四库全书》之名禁毁图书与秦始皇所为如出一辙,只不过后两帝更精明一些,不但做出了焚书的举措,还落得了一个好名声,反观秦始皇就有点被后世冤屈了。
《典籍里的中国:帝王将相》一书不仅为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修长城”这三件事罗列出客观角度的解析,为秦始皇正名,同样也将历史上那些帝王将相之间的奇闻异事、各种交锋真实的还原了出来,可以称其为有实、有料、有趣又解惑的历史启示录。
#端午节# 导语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中国人最喜爱的传统节日之一。那么大家知道端午节传统文化知识吗?以下是 考 网为您整理的“端午节传统文化知识”,供您参考。
端午节传统文化知识: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中国人最喜爱的传统节日之一。《风土记》云:“仲夏端午,端,初也。”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意思,后因“五”、“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便成了端午节,又名重五、重午。因“五”为阳数,又名端阳。
端午节又称为端阳节,是我们中国十分隆重的节日。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前的旧习俗,直到现在人们还在过端午节,它是纪念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是战国时期出国人,很有学问。他在楚王身边做官,以形象是自己的国家富强起来。昏君楚王却听信臣的话,把屈原削职流放。在流放中,屈原听说楚国的的都城被敌人占领,百姓遭难,悲愤极了。五月初五这一天,他来到汨罗江边,怀抱一块石头,以纵身跳入汨罗江中。出国的百姓听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他们含着泪划着船赶来打捞屈原,还把粽子扔到江里喂鱼,希望鱼儿不要伤害屈原的身体。这就是五月端阳包粽子的来历。
端午节的由来,有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则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
端午习俗活动发端于南宋时期,至明清时达到鼎盛。据《嘉兴府志》记载:1765年,乾隆第四次南巡,重游烟雨楼,龙舟竞渡掀起高潮。除了南湖群龙飞百舸争流的龙舟竞渡外,民间还流行插“健符”、祭嫘祖、悬钟馗、跳钟馗舞、关帝画像、写“王”字、送百虫、吃粽子等,丰富多彩民俗活动形成嘉兴端午节一道独具特色的文化风景线。
中国的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们过节的习俗却大同小异。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悬挂菖蒲、艾草,佩香囊,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吃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逐渐消失外,其余习俗至今已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的国家。
粽子最初是民间普通食品,吃粽子并不固定在端午,但是后来由于纪念屈原,才使得端午节吃粽子成为中华民族世代沿袭的习俗,也使得小小的粽子具有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古时每逢端阳,人必食粽。唐明皇曾御笔亲书“四时花意巧,九子粽争新”赞粽,诗人郑谷有“诸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之句誉粽,这说明当时上自朝廷,下至民间,食粽已是很普遍的事。吃粽子原本简单,但经这么咏唱,顿觉浓情异趣大增,意韵余味绵长。
端午节吃粽子是我国传统食俗。全国各地的端午节粽子味道各异,但是大家公认的美味就是的“五芳斋”粽子。五芳斋号称“江南粽子大王”,至今已有80多年历史,以糯而不烂、肥而不腻、肉嫩味美、咸甜适中而著称。
端午节的粽子真是让人惊讶不已,芦苇的长叶,江南的糯米,还有蜜制的大枣。包制成一只只粽子,开水一煮,苇叶清爽的香气,糯米浓腻的粘香,还有蜜枣的甘甜,混在一起是怎样的享受啊。什么样的人会有如此的妙构,让千古的人们都为之沉醉。
小孩还要挂香囊的。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每到端午节来临前几天,大人们便会给孩子们准备各式各样的女红饰物,有各色彩线拧成的“花花绳”,有绣了“五毒”的肚兜儿,看的是五彩丝线做的“香囊”,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据说戴了可以辟邪。伴随着这些形形色色,玲珑可爱的饰物的,是一个白娘子与许仙的美丽故事。孩子们喜欢上了多情善良的白娘子,生怕这样的“辟邪物”会将白娘子给“辟”了去。大人们总是解释说,白娘子是千年修炼,这些物件是降不住她的。大人们又拿了雄黄酒要在孩子的耳朵上搽,许多孩子说啥也不肯涂雄黄,他们知道白娘子最怕雄黄了,他们真心喜欢那个“弃黄冠携青妹佩剑云游……
赛龙舟源于战国时楚人因舍不得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并驱散江中之鱼。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初期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赋予不同的寓意。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贵州苗族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包括台湾、香港,每年端午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因而端午节又称诗人节,把屈原崇高的人格和伟大的作品引以为民族的光荣。诗人节之倡设,实与整个社会有关。诗的社会固不必人人吟诗,个个度曲,旨在能明辨是非,能以诚相见,有良好的风尚。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五月古称“恶月”,空气闷热潮湿,蛇蚊出没频繁,阳光炽热,百毒齐出。古人挂艾和菖蒲是有一定科学性的,端午节也就成了自古相传的“卫生节”。赏不尽人间西湖景色秀,春情荡漾在心头”的白娘子。真有点矛盾,这正是端午文化的丰富内涵。
驱鬼方法多是道家的法术符咒典籍中,像龙虎山、茅山、还有一些民间法派中都有不少驱鬼的法术符咒古籍,不过这类道家法派由于不溶于现代文明社会,所以很少见或者基本很难看见,
如果你只是找哪些古籍中有驱鬼方法的话推荐你去一个地方有很多少类似驱鬼古籍
以下收藏于 古籍阁 并可下载到的一些驱鬼法术符咒古籍,
《远程收惊法》
《邬公驱鬼邪神符》
《驱鬼符带身用》
《鲁班辟邪符》
《茅山封身符》
《茅山差鬼闹家法》
《茅山开金井押邪人秘诀》
《茅山张灵公解签》
《茅山斩草解邪师邪全宗》
《茅山瑶池启教凤娘婆法》
《茅山瑶池启教祈福解厄之类法》
《茅山瑶池起教请师公附坛图》
《茅山祭酒法》
《茅山秘传还阴债法》
《茅山藏魂牵米驾殿》
《茅山谣池中坛》
华胥又称华胥氏,出生于华胥国。在古史文献里,她颇具神话色彩,“蛇身人首,有圣德” 。又云其“履巨人之迹,意有所动,虹且绕立,因而始娠,生帝于成纪,以木德王,为风姓”。
华胥是上古时期母系氏族社会杰出的部落女首领,伏羲和女娲的母亲,即《春秋世谱》所载“华胥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娲” 。同时她也是炎帝和黄帝的远祖,中华民族的始祖母,即《国语·晋语四》所注:《世本》原著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曾祖母华胥氏。”
除最早记录华胥的《列子》外,《庄子》里也两次提到“赫胥氏”,即“华胥”。
“赫”与“华”都是“胥”字上端余燃的火光:直接描述是“赫”,是“亮”,用植物顶端的花朵来比喻,就是“华”,是花。
西周青铜器《毛公鼎》、《命毁》等铭文的“华”字,象草木开花。《说文解字》、《尔雅·释草》、《广雅》等,认为“华”即“荣”。“因此,华字便含有美好、光彩、声色、风采等雅称。 ”华、华夏之称,来源于华胥,中华之称亦然 。《华夏考源》一文从文字训诂得出结论:“胥、雅、疋、夏等古字相通,华夏就是华胥。因此可以说,华夏文化就是华胥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也就是华胥文化了。” 古今史学家对华胥的研究,一直未中断过。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挖掘历史文化、发展旅游事业热潮的兴起,古史传说时代的人物备受重视,华胥也是其中之一。一般认为她是新石器时代(1万年前)早期的氏族代表人物,氏族延续时间很长,一直到仰韶文化前(约6500或6000年前)。
华胥的生地考主要有生于华胥国之说、生于雷泽之说、生于九河之说、生于华胥之洲说等。分析诸说,文史专家赞同华胥的故里在今陕西蓝田县华胥镇孟岩村,并安葬于此之说,因为这里在文献中的记载详细而可靠。
晋代王嘉《拾遗记》云:“庖牺所都之国,有华胥之洲。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娠,历十二年而生庖牺。”清吴乘权《纲鉴易知录》云:“太吴之母居于华胥之渚(今陕西蓝田),生帝于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又据《竹书纪年前编》:“太昊庖羲氏,太昊之母居于华胥之渚,履巨人迹,意有所动,虹且绕之,因而始娠。”徐文靖笺:“按,华胥,地名,在陕西蓝田县。小渊日渚。”大体而言,古华胥国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约20公里的蓝田县华胥镇。
宋敏求《长安志》引后魏《风土记》云:“西有尊卢氏冢,次北有女娲氏谷,则知此地是三皇旧居之所。”元代骆天骧《类编长安志》引《三秦记》云:“骊山巅有三皇庙,不斋戒而往,即风雨迷道”,“又呼为人祖庙”。《太平寰宇记》卷二十六“蓝田县”条之载,与后魏《风土记》相同。又云:“蓝田卫三皇旧居,境内有华胥陵。”《陕西通志》云:“三皇祠在蓝田县北三十里,祀华胥氏、伏羲氏、女娲氏。盖伏羲氏、女娲氏皆华胥氏所出,故祀于故里。”《西安府志》的记载与此相同。
《蓝田县志》载:“蓝田县内有华胥陵,是称三皇故居。”陵在今华胥镇北的孟岩村。“在紧靠村子西边也是华胥沟,而越过华胥沟就是宋家村(旧称宋家圪捞)”,与“华胥渚(华胥与其子女的居住之地)十分吻合。当地流传着一种传说,此地即华胥怀孕后栖息之地”。“在宋家村南塬有一座古庙名为‘三皇庙’,曾经有石碑刻文:‘古华胥伏羲肇娠地’等字样。与《宋书·符瑞志》的记载相近”。“今华胥镇红河下游有娲氏村。而红河在史书上被称为女娲沟。白鹿原上李华村的原名就是女娲村。在孟岩村附近有一个叫拾旗寨的村子,村中人大多相信是古时祭祀仪仗队成员的后代。 ”至今华胥镇保留有一块关于记载三皇功绩的碑石,其中一通碑石上,中间有华胥国三个大字,左边有伏羲肇娠右边有黄帝梦游的字样。
西安市文史研究馆的张中和认为:大量的史载、遗物,可资佐证:三皇时代的部落中心即华胥国。华胥的姓氏为风,是现西安市蓝田人。她处在8300多年前,既是三皇中女娲和伏羲的生母,又是华胥国末期一位杰出的部落首领。是华夏民族在上古时代,与天地八荒进行抗争和孕育文明的****。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的张新斌认为:华胥是以母权制为代表的前伏羲时代的人物,是中华人文母祖,是中华民族前华夏民族的重要源头。陕西蓝田保留有华胥的遗迹,并有蓝田猿人的发现,二者都是早期人类文化的体现,并有着内在的联系,以二者为代表的蓝田文化,在中华文化源头的探索过程中,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有关华胥感应受孕生伏羲的古籍很多,《帝王世纪》 、《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诗纬·含神雾》 、《潜夫论·五德志》 、《纬》卷十一 、《河图握矩起》 、《孝经·钩命诀》 、王嘉《拾遗记》 等文献,均记载华胥于雷泽履大人迹有娠而生伏羲。
相传华胥外出,在雷泽湖边无意中看到一个特别大的脚印,好奇的用脚踩了一下,感应受孕,怀胎十二年后,生下伏羲。 华胥氏族在华胥之渚(今陕西蓝田)日益发展,人口有所增长,需要寻找新的食源地。于是部落内的氏族,有的留居,有的向北或向东发展,华胥则带领部落之民向西迁徙,一支居于华亭(今甘肃庆阳华池县),本人的一支居于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县),逐渐形成新的“聚落”。当地的土著氏族与迁来之族和睦相处,并加入其部落,尊奉华胥为首领。她们在生产、生活中,逐步摸索,发明了彩陶器。这种制陶技术受到先民喜爱,很快在周围的氏族先民中传开,华胥便派族人去传授技术,帮助其他氏族先民制造彩陶。秦安大地湾、天水师赵和西山坪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佐证了距今8000年前,天水确有较为进步的氏族部落。大地湾的聚落遗址和文化,大体可与华胥部落相比附,先民有了半地穴式的方形、椭圆形简陋住房,陶器有红褐色与灰褐色两种。大地湾类型文化遗址在西汉水和嘉陵江上游的西和、礼县、徽县等地区均有发现,说明华胥族人已迁入该地区,或是其文化已影响到今甘肃东南部地区。当时天水地区还迁入了燧人氏族之民。他们和土著逐渐融合,向西(今甘肃中部、西部及青海等地)、向南(今甘肃陇南、陕西汉中及四川等地)迁徙和发展。
华胥在成纪住居住一段时间后,留氏族于此,便带领一些氏族先民沿渭水东返。 《精编廿六史·五帝》云:“其母华胥氏,居于华胥之渚。华胥即今陕西西安府蓝田县是也。一日嬉游入山中,见一巨人足迹,羲母以脚步履之,自觉意有所动,忽然红光罩身,遂因而有娠,怀十六个月,生帝于成纪。”这是为伏羲出生编写的神话祥瑞故事,以示伏羲与其母华胥不是凡人。伏羲氏约生于8000年前(一说7500年前),大体与华胥氏相接。
华胥怀孕数月后,带亲从去巡察故地族民生活、生产状况,先渡过渭水、泾水到达华亭(今甘肃庆阳市华池县),又到达成纪。由于劳累和临近产期,不能返回华胥渚,便在成纪生了儿子伏羲。这便是华胥为何既居华胥之渚,又生伏羲于成纪的原因。再后华胥怀孕又生女娲,伏羲、女娲氏族东迁,华胥年迈,遂安居于华胥之渚,去世后葬于此,先民埋葬并祭祀。 华胥的裔族或裔支族有的向东迁徙,分路进入黄河北岸,远至东北;一路进入南方(有的沿长江而上进入蜀地,再与长江上游徙人的华胥族结合,迁入贵州、云南等地)。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云:曲阜为古代大庭氏之国,“再东至华胥,华胥为羲族旧国,只有华胥名号,不能更改,故仍从旧称,呼之日华胥,易字为赫胥。 ”山东地区的华胥或赫胥陵,华不注山、华泉、华阴集等,均为华胥后裔迁居地的遗迹或名称。《晋书·嵇康传》云:“康尝游洛西,暮宿华阳亭。”《通雅》云:“华亭在密县。”即今河南新密。商丘的华邑,亦是如此,为华胥后裔自西向东迁徙于此而形成。
南方的华胥地名,大部分是夏商以后的华胥裔支族迁徙时带人,或因迁居而命名。如湖北枣阳东的华阳河、江陵市东西魏置的华陵县、潜江市南汉置的华容县及境内的华容河;江西靖安县北的华坊街、奉新县西南的华林山;湖南望城西北的华林山、郴州市的华塘铺;唐朝在成都置的华阳县;江苏丰县的华山(小华山)、江阴县的华墅镇、句容县的华山、江宁的华里;上海的华亭、华泾港、华泾市;福建莆田的华亭、华胥山;浙江绍兴的华会镇、义乌唐置之华川县、开化县的华埠镇;广东遂溪县的华封墟、潮州的华美村、南海的华平墟;云南的华坪县等 ,虽然形成原因和年代不能确指,但均与华胥后裔的迁徙或文化传播有一定关系。 经过近十年的调研论证和史料搜集,华胥陵的真实性得到了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认可。此后,对于华胥的研究和华胥陵的考古保护工作也已全面展开,它标志着被人们遗忘了近百年的华夏始祖母华胥,重新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从文史材料中走向真实生活 。华胥陵位于华胥镇以北,传说为华胥氏怀孕后栖息之地。宋家村南塬有座“三皇庙”,传说为“古华胥伏羲肇娠地”。华胥镇红河下游有娲氏村。红河被称为女娲沟。白鹿原上的李华村即女娲村。现代考古与远古传说高度贴切,所以应该有一个真实存在的原始文明社会———华胥国;华胥国应该有一个始祖母———华胥氏族团;华胥氏族团应该有一个首领———华胥氏,是母系社会中晚期一个部落族团,活动范围在骊山、蓝田一线。
华胥的生平成就,集中体现在《蓝田县志·羲母庙碑》中:
“其开物成务,八卦泄天机之蕴,六书肇文字之源,记干支作甲历为历象之示,正姓氏制嫁娶为婚姻之祖,虑民所统也,则龙师龙名上相下相以定其分,忧民不知食也,则造网养蓄教庖置厨,以成其化。太昊、女娲德被一时,功垂万事,故兹不忘圣德,宜先不忘圣德之所由,不鞅圣功,宜先不殁圣功自所生。”
在《汉鲁相韩勑造孔庙礼器碑》中,也有类似记载:
“惟永寿二年,青龙在涒叹,霜月之灵,皇极之日。鲁相河南京韩君,追惟太古,华胥生皇雄,颜母育孔宝,俱制元道,百王不改……皇戏统华胥,承天画卦。颜育空桑,孔制《元孝》,俱祖紫宫,大一所授。”
华胥和子女伏羲、女娲及其后裔,共同创造了灿烂的华胥文化。华胥文化彰显出了中华民族的同根、同源和血脉亲情,因此华胥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
华胥文化对人类历史文化的主要贡献有:“制嫁娶之礼” ,使远古人类逐渐摆脱乱婚、群婚的状态;“造网罟教渔猎”,发明了渔网捕猎,成为畜牧文化的源头 ;“作书契以带绳结”,有了简单文字;“伏羲坐于方坛之上,听八方之气,乃画八卦”,开始了人类从规律上认识大自然,后来被炎黄的后裔逐步发展成为《易经》 ;“女娲作笙簧”,产生了人类最早的乐器,成为中华音乐的起源。
1 舜耕历山文言文
《舜耕历山》原文: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尧乃赐舜衣,与琴,为筑仓廪,予牛羊。
翻译:大舜在历山耕种,历山的人都让他在河畔耕种;在雷泽捕鱼,雷泽的人都让他居住;在河滨制陶,在那里的陶器没有不好的。一年后他所居住的地方就聚集起来,两年后成了一个小镇,三年后就成了一个都市。尧(得知这些情况很高兴),就赐予舜絺衣(细葛布衣)和琴,为他修筑了仓房,还赐给他牛羊。
2 写伏羲的文言文400字左右,各位帮帮忙,急用汝彼娘之大去老妪,若非吾之留去操之在汝,今日言吾之阖眼小憩,定当顶不少于两三句。
愤也,小憩者,非止吾也,何也点而言之?况乎余尚未失神,其冤枉也。汝有何能?若真有能,何也伏于案上之学子者多于半者?厌汝者十者多有六,汝良乎?其数可见也。
前事不咎,今日之事则可恶也,而令吾所气愤。母之,诚彼娘之非悦。
普通话版去 死老师,如果我的分数不是受你控制,今天我上课打瞌睡的时候肯定会多顶你几句。为什么这么多人打瞌睡,你只教训我一个人?更何况我都还没有完全睡着,真是冤枉啊!你以为你真的很能干吗?你真的这么能干为什么一半以上的学生都趴在桌子上睡觉?你的学生中十个有六个讨厌你。
看一下这个数字就知道你教得怎么样了。以前的事呢,我就不和你计较了。
但是今天的事你真的不对,搞得我非常生气。妈的,我真的很不服气。
3 文言文:赵宗儒,字秉文赵宗儒,字秉文,是邓州穰县人。父亲骅,字云卿,年轻时酷爱学习,崇尚
高洁为人耿直。开元中,考中进士,补授太子正字,调任雷泽、河东郡丞。采访
使韦登非常器重他,上表安排他在幕府任职。又担任陈留采访使郭纳支使。赵骅
因为曾经落入寇贼中,贬为晋江县尉。过来一段时间,召拜为左补阙,多次提升
任尚书比部员外郎。建中初年,升任秘书少监。喜爱交朋友行义,不因处境险恶
与否改变节操。骅担任尚书郎,衣食贫穷困乏,俸禄单薄,以致诸子徒步行走,
人们为此赞叹称美。径原兵反叛,骅逃窜到山谷,病死,赠华州刺史。
宗儒进士及第,任校书郎,判入等,补陆浑县主簿。几个月,拜为右拾遗、
翰林学士。当时,父亲赵骅升为秘书少监,德宗为了宠遇他们一家,在一天内同
时任命他们父子。赵宗儒两次次升任司勋员外郎。贞元六年,主管考功事务。自
从至德以后考试成绩不真实,内外都考中上,优劣混淆,到宗儒任职后,升降进
退周详妥当,无所回避毫不畏惧。右司郎中独孤良器殿中侍御史杜伦因过取消
参考资格,左丞裴郁、御史中丞卢怊降考中,凡进入中上等的,一共五十人。皇
帝听后认为很好,晋升为考功郎中。屡经升迁任给事中。十二年,以本官同中书
门下平章事,赐服金紫。任相二年,罢为太子右庶子,闭门静居,奉朝请而已。
升任吏部侍郎,皇帝召见,慰劳他说:“我知道你谢绝宾客六年,因此有此授任,
从前你与先父一同任命,你还记得吗?”宗儒伏在地上痛哭。元和初年,任检校
礼部尚书,充任东都留守。三次升迁至检校吏部、荆南节度使,遣散多余戍卒二
千人。
穆宗即位,下诏先朝所召来的贤良方正,委托有关部门考试。赵宗儒建议说:
“应制而来的,当天子亲自考试。让有关部门考试,这不符合国家旧制,请求停
止。”下诏同意。不久任检校右仆射,兼任太常卿。太常有《五方狮子乐》
不是大朝会不奏。皇帝喜欢声色,宦官兼领教坊的,就移送公文要取乐人。宗儒不
敢违背,以告诉宰相。宰相认为应由有关部门决断,不应报告。因为他懦弱不称
职,罢为太子少师。太和初年,升任太子太傅。文宗召见询问治国之道。他回答
说:“尧、舜的教化,慈悲勤俭罢了。希望陛下遵守此道。”皇帝采纳他的话。
六年,授司空,退休。去世,年八十七,追赠司徒,谧号为昭。宗儒以文学历任
将相,职位显赫,然而没有礼仪规矩,因治事琐碎失去名声。
4 “舜耕历山”原文怎么翻译
《舜耕历山》翻译:
大舜在历山耕种,历山的人都让他在河畔耕种;在雷泽捕鱼,雷泽的人都让他居住;在河滨制陶,在那里的陶器没有不好的。一年后他所居住的地方就聚集起来,两年后成了一个小镇,三年后就成了一个都市。尧(得知这些情况很高兴),就赐予舜絺衣(细葛布衣)和琴,为他修筑了仓房,还赐给他牛羊。
《舜耕历山》原文:
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尧乃赐舜衣,与琴,为筑仓廪,予牛羊。
出处
舜耕历山”的历史传说,始见于《墨子·尚贤中》:“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濒,渔雷泽”。其后在诸子百家著述中,舜耕历山的传说多有转述。到西汉,通过太史公《史记·五帝本纪》的整理与转述,“舜耕历山”的历史传说在更大范围受到人们的注意。东汉以后,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是,有关追踪“舜耕历山”的故实,辨析“历山”等地之具体所指,在包括《史记》在内的诸多古籍注解中,可以说不绝如缕;在各种舆地之作乃至方志之类的文献中,也时有所见,并且绵延至今。
本文2023-08-07 09:37:1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2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