册页(叶)制度经历了哪些变化?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3收藏

册页(叶)制度经历了哪些变化?,第1张

卷轴制度到唐代发展至顶峰,唐代后期开始演进到折叠式样。在此过程中,我国发明了雕版印刷术。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不仅大大提高了书籍的复制速度,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知识的广泛传播,而且对册页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也具有相当大的推进作用。

折叠形制的书籍,阅读或查检虽比卷轴方便,但折叠处容易断裂,断裂后整册书就变成了一张张的散叶,容易弄乱。于是有人想到,既然卷轴和折叠形制的书籍本来就是由一张张的印张连接而成,为什么不可以直接用印张来装订呢?大约从五代时期开始,人们便开始采用散叶装订的形式了,首先是蝴蝶装,后来改用包背装,最后是线装。蝴蝶装出现以后的散叶装订书籍,彻底改变了延续一千多年的卷子式样,是我国书籍制度上的又一次革命。其方法经不断的改进、革新,一直沿用到今天。

(一)散叶上的名词术语:

书籍采用散页装订法后,刻字版片的式样也随之变化,不仅由原先的长条形变为长方形,还有一套相应的版式,出现了一些专门术语。

散叶装订的书都是单面印刷,一张纸上印版所占的地方,叫“版面”,版面以外空白的地方,上叫“天头”,下叫“地脚”,左右都叫“边”。

版面的四周由线条拼连而成“版框”,拼成版框的线条叫“边阑”。“阑线”,也省称为“边”、“阑”(又写作“栏”)。版框上方的边阑叫“上阑”,下方的叫“下阑”,在左右的叫“左右阑”。边阑有单、双之不同。只有一条线的称“单边”或“单阑”,一般用粗线条;在粗线条内侧加上一条细线,就构成“双边”,也叫‘双阑”。雕版印刷的古籍,版框有四周单边、左右双边、四周双边三种形式,一般没有上下双边而左右单边的。

版框内,用直线划分为行,称“界行”或“界格”。正中的一行叫“版心”或“中缝”,不刻正文,有时刻上书名、篇名、卷数、页码、本页字数、刻工姓名等等。蝴蝶装以后的书籍,版心上往往有鱼尾形的花纹,鱼尾交叉之处,正当版面的中心,可作为书页对折的标准点。鱼尾是全黑的,称“黑鱼尾”;白色的称“白鱼尾”,白鱼尾上加各种花纹,是“花鱼尾”。版心上有时只刻一个鱼尾,叫“单鱼尾”,上下各刻一个鱼尾,称“双鱼尾”,在上的叫“上鱼尾”,在下的叫“下鱼尾”。还有的版心上不刻鱼尾,只有上下两道横线,甚至有连横线也不用的。

古籍采用包背装和线装时,一张散叶沿中缝对折,使两个半页的背面相合,有文字的一面露在外面,这时对折的中缝处在书籍开合的一边,因此也称“书口”。为了折叠整齐,有时书口在上鱼尾之上、下鱼尾之下各印一条黑直线,这是版心线。每页的版心合在一起,从书口上看是黑色的,叫作“黑口”。不印版心线的称“白口”。黑线宽粗的称“大黑口”或“粗黑口”,细窄的称“小黑口”或“细黑口”。在上的是“上黑口”,在下的是“下黑口”。鱼尾和黑口连起来看有点像大象,所以又称“象鼻”。

蝴蝶装时期的书籍,有时在左阑外上方刻一个小小的长方格,内刻篇名或篇名省称,叫作“书耳”。因为蝴蝶装书籍每页是沿中缝将有文字的一面对折,背面空白处在外,装订时每页的版心在书背一侧,左右阑线在开合的书口一侧,左阑外有书耳,以便查阅。到了包背装和线装,版心转到了书口一侧,并且时常刻有书名、篇名,书耳也就很少用了。

有些书籍在目录后或卷末空白处刻有“牌记”,也叫“书牌”或“木记”。内容一般是说明刻书人、刻书的时间、地点、所据版本等等。牌记的外形多样,一般是一个长方框,坊刻本的牌记则往往搞得比较花哨,有的还加上几句广告式的宣传文字,以招徕顾客。

(二)蝴蝶装

蝴蝶装始于唐末,盛行于北宋。前面提到,蝴蝶装的装订法,是每页从中缝将有文字的两个半页对折,背面空白处在外,然后把这样对折的一叠散叶用一张纸从前包到后面,并将各页折口处牢牢地粘连在这张纸上,以免脱落,这样就成了蝴蝶装的书。

蝴蝶装书籍继承了折叠形制书籍翻阅方便的优点,装订成册后又不易断裂、散乱,所以很快成为书籍的主要形制。其所以得名,是因为书册打开后左右对称,犹如蝴蝶展开双翅。省称“蝶装”。蝴蝶装用以包裹书册前后、形成封面和封底的纸,叫“书衣”(今称“书皮”)。书衣往往内用软纸,外加一层硬纸,有时还用绫锦力表,很像现在的精装书。书衣封面左边有时贴上张狭长的签条,叫“书签”,上写书名、册次,有时加上卷次。书册的上端叫“书头”或“书首”,下端叫“书根”,右边粘连的一边叫“书背”或“书脊”,左边翻阅的一边叫“书口。

(三)包背装

蝴蝶装有一个缺点,就是由于每页有字的一面对折在内,空白的背面在外,打开书,往往尽碰上空白的背面。而且读完一页,必须连翻两页,才能继续读下去,也很不方便。于是有人把书叶的背面同背面对折在内,有文字的一面露在外(与后来的线装书各页相同),再用一张书衣,把折叠好的一叠散叶从前到后包裹起来,就成了“包背装”,也叫“裹背装”。包背装的书籍版心转到了书口一侧,一页书版面之外的两个余边粘在书背上,这样,展读时就不会遇到空白,可以逐页读去而不间断。

包背装始于北宋末,经元代,一直沿用到明代中叶。包背装书籍,书口正是书页的版心,上刻篇名、书名、卷次、页码后,作用如同蝴蝶装的书耳,查阅方便。但如果仍然采用蝴蝶装的插架办法,书口向下压在书架上,经常磨损后势必导致书页从中缝处断裂为两半。这样,不仅版心上的书名、篇名等不可辨识,翻阅和展读时又会像蝴蝶装那样屡遇空白。因此,人们便改用平放上架的方法,把许多书平叠放置。既然是平放,书衣也就不必用硬质的材料了,这样就出现了软书衣。而书根上的书名、篇名之类,也就由上下直写改为横写,如同后来的线装书一样。

包背装的书籍,要想把每页的两边牢牢地粘在书背上,比起蝴蝶装更为费事。而需要粘连的两个外边,版框外又总有较宽的余纸,因此有人便采用新方法,在余纸上打小孔,一般打二至三个孔,再用纸捻穿进小孔,把一册书订牢。这打孔穿订的一边叫做“书脑”,外边再用整张的书衣包裹起来,外表依然和起初的包背装一样。这种经过改进的包背装,就已经为后来的线装打开了通路。

(四)线装

线装起源于唐末,盛行于明代中叶,是在经过改进的包背装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包背装在书背处容易破损,此时仅靠二三个纸捻,不能把书脑部分压平伏,书脑的上下两角纸张容易卷起,影响外观和阅读。于是又有人作了改进:在打孔订好纸捻后,另外打孔用线穿订,这就是“线装”。线装书不像蝴蝶装、包背装那样用整张的书衣裹背,而是改用两张半页大小的软纸,分置书册前后,作为封面和封底,与书册一起装订。

线装书书脑一侧的上下两角容易磨损,有些贵重的书籍便用绫锦之类把书角包裹起来,叫“包角”。有时旧书修补或重装。在每页书里衬上一张白纸,叫“衬纸”。衬纸往往比原书纸长大,这样修补或重装的书籍,原书纸一般黄旧,衬底则洁白,黄白相间,人称“金镶玉”,又称“袍套装”或“惜古衬”。

由于线装书都是软书衣,为保护书籍,也为便于上架收藏,明清以来的藏书家,还常为线装书制作书套,又称为“函”。套函一般用硬纸作衬里,外面裱糊蓝布,里面裱糊白纸,把书籍的四边包起,只留书头和书根,再用两个牙签插紧。有的则把书头和书根也包裹在内,树为“四合套”。书套因为是用糨糊裱糊而成,易被鼠咬虫蚀,日久又易散坏,所以有些人爱用“夹板”,就是用两块与书册一样大小的木板,上下两头各穿上一根带子,把书册夹紧扎牢。现在图书馆及私人收藏古籍,还常用套匣。

如上所述,我国古代的书籍由简牍到册页(叶),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和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书籍制度,总是与那一时期人类的文明程度相适应的,书籍制度的发展历程,也同人类文明的各个方面一样,是沿着由低到高、由粗转精的道路在不断前进,其间凝聚着我国历代人民的心血和智慧。由于书籍制度反映并决定着书籍的外部形态,因此可以说,无论哪种书籍形式,在历史上都曾对记录和交流人类的思想、情感,保存和传播各种文化知识,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悠久文明的形成,也有过不可低估的贡献。

超准又简单的面相术杂论(下)

远走他乡相

1客死者:尺阳、上墓、边地。鱼尾、耳根黑痣。

2眉骨抖高,或兼眉竖。

3 眉头镟毛一离乡少音信。

4 眼深而尘蒙一贫死他乡。

5 耳廓高于轮一远客他乡。

6 耳后生黑子一客死。

7鼻露见梁一客死他乡。

8鼻起节一破家死在外乡。

9鼻准头带红一必走西东。

10鼻仰,唇掀,及喉结-天亡浪迹死他州。

11两唇不遮牙,曰露齿,又唇掀、喉结一必死他乡郊野。

12死于他乡者,多为齿龈掀露, 口唇薄俏也。

13面上无寒毛,贫穷逃外乡。

14皮急,肉浮又结喉一半生辛苦走他州。

]5青黑皮租走异乡。

16膝上生筋二一生奔走劳碌。

17脚极不著地一卖尽田园丽走他乡。

18瘦人无股—奔走他乡。

出行吉凶相

1,若问出行平安,驿马定要黄明。

2驿马枯白—不宜旅游,否则半路折返。

3驿马黑气一不利远行,防破财丧身。

4:天仓青暗不远行。

5五岳青黑一防水路遇险。

6命门连地阁白气朦朦一不宜全家大小外出旅游。

7命门黑朦一主即日防出行病灾。

8太阳连边地赤色—不宜旅游。

9山林黑一来宜远行,并防意外灾难。

10山林黑朦—不宜爬山玩水。

11额部青暗—旅游途中有凶信。

12印堂黄润透紫一当年远游旅行遇吉。

13印堂青色、暗色—不宜乘船旅行。

14山根黑朦如烟一旅行遇险。

15山根赤色一不利远游旅行防人谋害。

16地阁润青一外出主吉。

17乘船出航承将光明,可保一帆风顺。

18腮骨发黑色,不宜车马。客舍、通衙,三位黄明,现水路得财。酒池、命门、玄壁,暗,戒花、戒酒,吊庭、郊外青路,现红润,何悉千里之程。如青带黑滞,不宜出行,三台俱红,活六腑,可行千里,如色不佳,宜乎安心静守。

19出行:凡出行只看驿马边地,四季俱要此处黄明方可上路青、暗、白不宜出行若无赤色,为驿马不动有赤色为马马动,不宜守,要行动方有财气若守反有疾病,口舌,不遂,马不动,难以出行,如在官细察别宫气色,若驿马动方可决升降,如驿马不动厕不升不降。

20出行吉凶方位法:青色重往东南反得重利,若往西北必有灾殃。红色一重必作赤包,偏宜往东北水木旺乡可反凶而为吉若从南方火土旺地灾必至矣赤暗色重亦可往北方,或远行,方免其灾厄凡**不拘诸谋为宜,在南方地或火土旺月方好,水旺之方不利。故冬季忌**生口,乃土不宜克水反吉还凶,白色旺在北方,死绝在东地,不喜东南方只宜西北求谋行动方好,水色重可往南方,火色重可往北方,青色宜往东,白色宜往西,赤重千里之外可免黑重自守其灾**东南得利,故出行,只看驿马,有黄明方可得财;暗滞途遭惊恐;黑赤丧命倾身驿马虽明,但命门暗,不许上路。命门亮,印堂开,何怕行兵下库暗,防小人之害。天仓润,遇贵人扶持,路途得财、得喜,要观边地光明。

21飘洋过海:凡飘洋不拘官庶,俱看承将,若起黑色不过虚惊,白色遇水兽惊恐。起**不可行,赤筋起亦不可行,青如靛不行,凡承将之色只宜白光。明润则为利便。

古书云:承将深纹恐投浪里,青筋若现一世不可人湖海渊源深处。

官职升降相

迁移宫一天仓、山林、边城、驿马、发际为迁移宫,主时运环境变迁之顺逆,各处气色黄明红润主遇贵人见财喜,求职求官考试竞选顺利,创业可成,旅行平安,万事动则有利愈动愈吉。

1黄气喜色也,高广、边地,若黄气见者必迁官不久,庶人有此气者亦主喜庆(高广即额)

2天中有黄白圆光如钱,发从高广兼三台,有黄喜气,七旬必封拜。得紫气,必面君。

3紫气点点如豆,如月,或丝路,如玉文。上连天中下贯准头,并正面边驿诸部者,主封拜财禄士人登科,宜东南西方不宜北方。

4天庭、中正位黄红升官得名。

5中正直下司空色好,连官转职。

6求升迁宜五岳有紫气,天庭有黄明色,

7 日月角,龙虎角,常有**不散,三年内出将人相。

8官吏升迁定要红绕命宫紫透眉尾(命宫印印堂)

9颧顾不白,而印堂眉弯红润者,迁丽不超,神消气爽而色润,喜逢险地,愈见奇升。

10**上贯两层,下者百日内财喜迁官,上透额角,巾有紫气者,必超升白衣得官。

11两眉头为奏招,黄气横至边驿者,九十口必迁官。

12黄气山极连日角,大振才名,紫金极上贯天中,高升。

13准头黄气如蒸,上至司空者必赴召命。

14双生紫夹兰台一月中定迎救命。

15两道黄光来口角,百日内必转官衔。

16若是下停一润为官必至尚书。

17田宅明亮主加官(乃眼)

18掌色紫红,主升迁荣调。

19凡黄气一二点如钱如刀,或寸许,或如丝路。内天庭高广下接印堂,眉上,旁通两太阳,及准头,悬壁相应者。官必转,士必登科。常人得财,进产。浓厚者,应在一月稍薄者六句若气如桂花,如龟鳞,其中有紫红隐隐,如丝如豆者化为祥云,兼印堂有此气者,官必超升,大则封侯拜相,小则钦取科道。致仕官起用,—士子高中,勺衣得官,僧道命服战士得胜,常人获宝。

(二)降职

20天中黑雾,或天仓自如粉。或驿马黑,或印堂自如粉,或准头黑,或颧黑—退官失职。

21跟露,步踱,而神。衰一官运多降。

22宵气自掌心侵离位一为宫失职。

23印堂驿马耳门一明,即得高迁喜信,若准暗,命宫赤,边跑暗即休官败职。眉歼紫气现有恩典到,七品以下,不忌暗色只要仓库开,命门宫红润,主有高迁四库:—青体官,立至,命宫一赤是非丛来,井灶明财禄牢盈,为官长久。

功名相

1天仓,驿马、地库气色黄明红润一考运顺利。

2准头天庭黄亮一中选而不得魁元。

4问前程学看官禄驿马。

5额必耸:△神必清一方得功名。

6眉上为科甲,紫黄一策名天府。

7眉下为科名,科名玉润一独步文场。

8 额必广阔△面色如冠玉一主功名早发。

9额有川纹,又耳珠朝海一白手中年大显。(耳下部如乘珠,朝口也)

10求功名:宜额上黄光,印堂紫色,两颧明润,眉中施艳。

11印堂润泽骨起高一少年食禄掌功曹。

12三台上必光明一求官进职。

13士子考试:但眉、印,颧、准、天中、地阁皆有黄气,虽不满面,而印有喜红者,亦居上选。

14土发鼎甲,眉高,耳纵,伏犀鼻(鼻骨从准头至顶名伏犀)

15润黄明色在臣蚕,紫气在印堂。

16眉毛润泽一求官易得。

17甲第眼清眉秀艳,唇红舌大紫罗袍。

18登科一双眼,及第两道眉。

19眼若含星, 自有成名之日。

20能获科名,定必眼有真光。

21眼秀精神黑白清,藏神不露显功名。

22额纹如三条川字样,何悉金榜不题名。

23少年科甲,多半耳夹天庭昂。

24耳红润一少年发达早。

25耳莹白一老白子贵。

26耳白面白色如冠玉一主功名显达。

27金清木秀—方言及第登科。

28相理真言相士眼界,极宽极明,如瞻山识璞,临川识珠,见相识人,不可特衡鉴之明,丽轻瀑泄人之隐微,戏谑人之鳏寡,尤不可窥知妇女情态而动邪念,审度凝呆心肠而生觑觎。

29功名富贵截筒佳,准头齐直不偏斜。

30天下闻名,准头丰隆,梁柱端正。

31紫气侵颧主大吉,黄气插鬓功名至。

32口为文章之府:如口大、唇红、在棱、唇厚,舌大。

33掌色若桃红,风流学问通,文艺显身名。

34发际黄明—求官易得。

35桂花黄九,有文占高魁。

36华美而秀媚者,丑于少年。纵奇而秀媚者,显于中岁。古异而秀媚者,显于晚景。(神有真曰秀,气得紫曰媚,非女子之花媚也。)

37联考特考耳轮、命门,泪堂、印堂、年寿,一位暗色赤一主不中。

38面似涂膏,又耳轮青暗一不成名。

39无角一不可求官(即日月龙虎角)

40轮廓、命门暗,眉尾、悬珠青一莫求功名。

41黄气少,而滞气重,功名来又来来。

42求名:入学看命门、双耳、印堂、山根,宜黄润明亮。忌红,赤、黑、青。登行看眉,各宜明白,耳轮、命门、三阳、年寿,此数处俱宜黄白,如一处不明亦难得中春闷看眉内三阳,俱宜紫色为应赙黄不妙,小就只看四库,俱宜红、黄为喜,紫色大好吏员掌心宜红明,亦看四库凡求名之色,不拘大小前程,俱要印堂,官、禄、驿马红、黄、白,润方好。若暗滞赤膏不妙。

43歌曰:

秀弯长顺过天仓。盏日入鬓更清长,

聪明早岁登科第,弟恭兄友姓名香,

眉清炮散散巾清,早岁功名财帛平,

中岁末年名利遂,收成显撤耀门庭,

口如仰月上朝变,齿白唇红似抹丹,

满腹文章声价美,竞能富贵到期班。

会文正公说:功名看气宇’这句名言在提醒世人在平时要特别注意生活行为的正正当当,以及气概风度的高尚表现,事在人为,人可胜天。

破败相

1头三尖六削一破耗。

2天仓横直纹一主破家。

3印准两颧俱暗一必失职破财,家宅不宁。

4纹生在印堂直下一破产(曰垂针)

5眉稀眼浮一破财而夭。

6眉竖毛带箭一刑克破败。

7眉浓黑一破财粗卤多灾。

8,山 根低陷断折一多败祖业。

9山根乃根基,有纹即主耗散。

10年寿有一陷一缺,或一纹痕主成败一次,有二纹成败二次。

11年寿纵横纹理一家破败。

12眼下有一痕深陷。直下至地阁一乃一子破家。

13眼破缺一家财暗灭。

14醉眼:神昏如醉,酒色破财。

15金匮黑气似弓一财货失利。

16最怕黄眼兼赤脉,一生凶害活无成。

17罗纲纹生在眼下,此为造孽所致。一生官讼破败。

18扫帚纹生在眼尾一破败。

19耳尖、耳低一破祖业。

20耳无垂珠—破财败家。

21耳反无轮—祖业如尘。

22两耳向前且兜风,破尽赀财及祖宗。

23耳薄向前—贾尽田园

24耳开花一穷败。

25少年耳干暗一主大穷大败。

26鼻孤峰独纵一刑破败家。

27鼻梁低一破祖离宗

28鼻纹交杂纵横。

29准头枯露—库财空。

30准头黑点蜘蛛(名为破财)一主破家亡身。

31鼻瘦面肥一半世钱财终耗散。

32准头白色一主大破败防孝服。

33鼻头红一耗散家财。

34准头赤色一大忌(古籍云:火烧巾堂家败人亡),轻者主损财破败(酒漕昴及痼疾者例外)。

35鼻孔暗黑,干事难成。

36井灶薄而能动,一世休望聚财乃败子。

37灶仰撩天,中年败而田园耗散。

38只因厨灶两空庞,娶妇之后亡家。

39外灶赤一主破财。

40破家多为奸门容一指(陷也)

41独颧无面,巾年败业,有丽无颧,为人少力。

42颧上有纹—主大破耗。

43颧骨黑色一主家连不遂,失官失权

44两颧黑子、破权—失职,退财。

45青人人中。

46唇上短。

47外斜纹生在口角,有纹斜下亦犯破败。

48口就食,食不就口—性贪破家。

49声破一作事无成。

50面如光油。

51满面毛窍如尘垢所腻。

52悬壁昏暗一人亡败破。

53承将青-主时连不顺,破败灾厄合伙不利。

54痣生唇下,金匮,皆破败,生地阁,少田宅。

55地阁黑一牛马不利。

56地阁白一奴仆牛马损伤。

57地阁气色青一损伤六畜奴仆走失。

58少年无Vf凡事不成,田园难守,破祖离家。

59体细身轻行不正一片瓦不留。

60掌色燥干。

61掌青黑色侵离位一有失官之危。

62指硬而疏。

63人长手短,一生不成器。

64脚跟不若地一卖尽田园走他乡。

65行路摇摆,一生波折多,年老一事无成。

66疾言而口常撮一必见破产飘蓬。

67反身转首,人坐如狗,不端不正,贪薄之相,摇膝财主散。

68大富同地厚,常似肥猪不得终。

69金人火旺,屠散如尘△木主金伤,钱消如雪。

贫贱相

1三尖一(一日头尖,二日鼻尖,三日嘴尖)

2头先过步一贫困心狠。

3行路摇头。

4仰首含物。

5头大而无角。

6头大而无肩。

7头大而不称。

8头上尖下短。

9头小长颈。

10头臭。

11不欲耸而苦寒声不欲散面如哭——贫贱孤形之相。

12眉浓发厚。

13眉头交封印。

14眉粗暇小不相当,或短不及日。

15眉上多横。

16痣生眉上、目上。年上(年上即鼻之年寿)

17边簿魏。

18睛淡黄、户耸昂、口开张、语不扬。

19目中尘土现。

20面如水洗、脸似抹灰。

21鱼尾多纹、鱼尾有梅花。

22鼻穴孔大而财不聚,孔仰家无隔宿饯。

23鼻短、促、尖、勾、破、缺、偏、曲。

24鼻黑点、窄薄。

25鼻小、指秃、声弱神短。

26人中少髭,下人无上。

27口如吹火开不收。

28口垂两角一衣食萧条。

29曰阔而不正。

30'尖嘴一偷食。

31口薄、 口小、 口偏。

32上下不棚菠、下肟薄。

33唇缺、厨尖。

34孵如鸡肝。

35舌大口小。

36开声无韵。男人女声。

37声如吠犬呜瞽、破锣之韵。

38鼠齿。

39舌薄、舌尖、舌白黑。

40面泪堂深陷。

51丽长、长窄。

52面细身粗一世贫。

53面皮薄

54面如水洗、脸似抹灰。

55面自身黑。

56面上生瘤。

57骨发粗而露、头毛厚而蓬。

58骨骼削而轻、手指粗百硬。

59骨多肉少、肉多骨少。

60无骨应斜侧,贫寒体不平。

61骨起如柴。

62销喉缩颈。

63体细身轻,颈后无肉。

64一忌结喉,二忌浮筋,三忌露骨,四忌动气。

65肩尖、右肩高。

66寒相之人肩过颈。

67背陷成坑、胸露骨一家无隔宿之粮。

68背狭偏陷,斜薄洼下。

69腹上而短、饭不满碗。

70脐小又平。

71大人无股。

72 耸出、小便直下如篙攒。

73 大长黑弱。

74大便速。

75掌干枯、手粗硬。

76掌青,掌黄如指土。

77膝大腿小为鹤膝。

78 之足薄而大,虽厚而横。

79无脚根、脚下平如板。

80足指短、足心陷、足心陷、足多骨。

81足背浮筋。

82行摇头、坐低首、卧开眼、食露牙(名四穷相)

83健步如飞,脚底示人—却是人力车夫之属)

84举步轻浮,好似雀跳,蛇行。

85走路拖了脚跟走。

86毛发焦枯。

87无人独语。

88梦中乱语,梦中咬牙。

89蒙被而卧。

90食而啄者一贫穷。

91食多淋落、身似絮萍、无痰常吐。

92形容粗俗、骨神昏。

93气浊、神枯。

94形貌如鬼。

劳苦相

1额面、手,足青筋乱生者曰:蚓蟠,主辛苦不闲。

2眉低眼陷,一世辛勤,

3准头常赤眼又昏,劳碌虚花不用问。

4鼻小为四极,劳作无体歇。

5准头带红,必定走西东。

6沟洫即人中不宜无髭,若少髭而露者,其人必劳碌。

7男 女中年项发落,老来最苦。

8老不落发主劳碌。

9日日劳神,只为浮筋露骨。

10 时时费力,皆因血暗皮粗。

11四肢不端则一身困苦。

12皮肤粗涩,又无光润主辛苦。

13背上生毛,一生劳苦。

14脐小又平,劳苦 。

15老来无臀,困苦辛勤。

16手指节粗桔梗,足背长乾,奔走红尘。

17腿长胫瘦,当年奔走不停。

18 足薄主奔波。

19以食就口的,其人优越感和自卑心特别强;以口就食的,其人多劳碌,儒弱。

20无事而动每勿忙,终是离宗困顿。

21喜时带怒,必是艰辛苦力之人。

22马立常将蹄换,一生多主辛勤。

23老来反困滞,须连鬓发不分清,上须不唇周困蔽,鼻小弧寒死不宁。

24此人多劳碌,眉寒眼大颈丈缩,面长脚长皮粗枯,骨重眉重鱼尾复。

25此人为耕农,上停短弓下停长,眉目粗浓能格老,面上多尘眼中黄。

26此人必作工,全凭一掌定其中,梓匠轮舆居下等,掌内稀纹指又颓。

分页导航 超准又简单的面相术杂论(下) 超准又简单的面相术杂论(中) 超准又简单的面相术杂论(上)

书籍设计的历史(书籍形式的演变)2009-06-25 14:49三、书籍形式的演变

纸的发明,对我国书籍发展的影响是划时代的;而隋唐时期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不仅加速了知识和信息的传播,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书籍的形式,促使书籍不断地变换着自身的模样,或卷、或折,一路发展而来。

叶子

经过长期的使用,卷轴装舒卷不易的缺点渐渐让人感到不方便,尤其在查对某个文字、某个记载时,就需要把书卷全部或部分舒展开来,既费时又费力,因此,人们就不断探索改良卷轴装的方法。

隋唐时期,佛学极为兴盛。

大量佛教经典由印度传到中国,都是狭长的单页梵文贝叶经的形式。

贝叶,是印度一种贝多树叶的简称,贝叶经的装法是将若干树叶,中间打孔穿绳,上下垫以板片,再以绳子捆扎而成。

受这种装帧形式的影响,古人发展了汉文“梵夹装”。

“梵夹”亦即佛经的意思,它是将一张张纸积叠起来,上下夹以木板或厚纸,再以绳子捆扎。

不过,梵文是由左向右横着书写的,这种形式和我国自上而下书写的习惯很不相适,因此,就将书写格式改为垂直竖写。

一般认为,书籍的发展是由卷轴直接转变为折叠,再转变成册页的形式。

实际上,其间还经过了这个叶子的演变过程。

经折装

经折装就是把本来卷轴形式的卷子不用卷的办法,而是改用左右反复折合的办法,把它折成长方形的折子形式。

在折子的最前面和最后面,也就是书的封面和封底,再糊以尺寸相等的硬板纸或木板作为书皮,以防止损坏。

佛教经典多采用经折装的形式,所以古人称这种折子为“经折”。

经折装比卷轴装翻检

方便,要查哪一页,马上即可翻至,所以在唐及其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这种折子形式的书应用得很普遍。

旋风装

也许是经折装的书很容易散开,或是僧侣们诵经时还有不便之处,在经折装的基础上,人们又不断对它加以改进。

古人将一大张纸对折,一半粘在第一页,另一半从书的右侧包到背面,与最后一页相接连,使之成为前后相连的一个整体,如同套筒;阅读时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再到第一页,如此可以循环往复,连续不断地诵唱经文;遇风吹时,书页随风飞翻犹如旋风,因此被形象地称为旋风装。

另有一种卷轴装的变形,是把逐张写好的书页,按照内容的顺序,逐次相错,粘在事先备好的卷子上,错落粘连,犹如旋风,也被称为“旋风装”,又称“龙鳞装”。

阅读时从右向左逐页翻阅,收卷时从卷首卷向卷尾。

从外表看,它与卷轴装没有什么区别,但展开后,页面的翻转阅读是它们的根本区别。

这种装帧形式曾在唐代短暂流行。

蝴蝶装

蝴蝶装始于唐末五代,盛行于宋元,它的产生是和雕版印刷的发展密切相关的。

宋代,是雕版印刷术发明后刻书的全盛时期。

鉴于经折装折痕处易于断裂,于是书籍形态就转而朝册页的方向发展,既避免了经折装的缺陷,也省却了将书页粘成长幅的麻烦。

把长长的卷轴改为“册页”后,将书页从中缝处字对字向内对折,中缝处上下相对的鱼尾纹,是方便折叠时找准中心而设的。

书页折完后,依顺序积起方形的一叠,再将折缝处粘在包背的纸上,这样一册书就完成了。

翻阅时,书页如蝴蝶展翅,故称为蝴蝶装。

叶德辉《书林清话》中说:“蝴蝶装者,不用线订,但以糊粘书背,以坚硬封面,以版心向内,单口向外,揭之若蝴蝶翼。”

蝴蝶装的封面,多用厚硬的纸,也有裱背上绫锦的。

陈列时,往往书背向上,书口朝下依次排列,因书口处易被磨损,所以版面周边空间往往设计得特别宽大。

包背装

蝴蝶装比起卷轴是有很大改进,但它也有明显的不足之处。

一是必须连翻两页才能看到文字;二是粘胶的书背,如因胶性不牢,就容易产生书页脱落的现象。

因阅读的不便又促使人们对蝴蝶装进行改良。

元代的包背装,是将书页有文字的一面向外,以折叠的中线作为书口,背面相对折叠。

翻阅时,看到的都是有字的一面,可以连续不断地读下去,增强了阅读的功能性。

为防止书背胶粘不牢固,采用了纸捻装订的技术,即以长条的韧纸捻成纸捻,在书背近脊处打孔。

以捻穿订,这样就省却了逐页粘胶的麻烦。

最后,以一整张纸绕书背粘住,作为书籍的封面和封底。

线装

由于包背装的纸捻易受到翻书拉力的影响而断开,同样造成书页散落的烦恼。

因此,明朝中叶以后,又被线装的形式所取代。

它不易散落,形式美观,是古代书籍装帧发展成熟的标志。

线装和包背装差别不大。

线装的封面、封底不再用一整张纸绕背胶粘,而是上下各置一张散页,然后用刀将上下及书背切齐,并用浮石打磨,再在书脊处打孔用线串牢。

线多为丝质或棉质,孔的位置相对书脊比纸捻远,以便装订后纸捻不显露出来。

最常见的是四针眼订法,偶尔也有六针眼或八针眼的。

有时,常将书脚用绫锦包起来,这叫做包角。

包背装和线装的书籍,书口易磨损破裂,因此,上架收藏采取平放的方式。

为了方便起见,还在书根上靠近书背处写上书名和卷次。

由于是平着摆放,封面也不需要使用厚硬的材料,多是用比书纸略厚一点的纸张,有时也用布面,故而具有柔软、亲切的感觉。

由于书籍柔软,为防其破损,多用木板或纸板制成书函加以保护。

书函的尺寸大小依照实际需要而定,且形制多样。

多用硬纸板为衬,白纸做里,外用蓝布或云锦做面。

书函一般从书的封面、封底、书口和书脊四面折叠包裹成函,两头露出书的上下两边。

也有六面全包严的叫“四合套”,在开函的地方常挖作月牙形或云头形,称作“月牙套”或“云头套”。

另外,也有用木匣或夹板做成考究的书函,既保护书籍又增添书籍的艺术典雅之美。

为了保护珍贵典籍或明藏孤本,藏书家往往特制书卷装置以保存书籍。

由此,书籍艺术的创造者施展智慧与技能,诞生出中国独特的丰富多彩的书籍装帧形态,成为一朵中国古籍文化艺苑中的奇葩。

从《四库全书》的书函、《周易本义》书匣、《二十四史》藏书柜、《绮序罗芳》书屉、《御篡朱子全书》书箱………千姿百态中体现出中华书籍文化精华给予世界的贡献,为世人瞩目。

1. 古籍:指1911年以前抄写、出版的图书(需指出:上述时间是粗线条的,处于保护利用需要,民国时期出版的线装书(古人所著)通常仍当“古籍”看待)

2. 版本:由特定工艺制作的、具有特定形式和内容的图书物质形式

3. 古籍版本学:研究古籍版本源流以及古籍版本鉴定规律的一门学科

4. 版本源流:广义上:古籍制作方式的演变源流;狭义上:每种图书版本的演变源流

5. 文献考证法:把古籍版本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研究

6. 比较研究法:通过比较版本异同,比较版本

7. 试验研究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如物理化学实验),对古籍版本进行鉴定

8. 计量分析法:通过计量分析研究版本

9. 版框:也叫边栏,指一张印纸四周的围线

10. 四周单边:四周边栏只有一条围线

11. 左右双边:左右边栏各有两条线组成的

12.四周双边:四周边栏都是两条围线的,又称文武栏

13.字栏:用 字组成的栏线

14.竹节栏:用竹节图案组成的栏线

15.博古栏:用各种乐器图案组成的栏线

16.界行:字行之间的分界线 界行和栏线有朱墨两色:红色栏线的叫朱丝栏;黑色栏线叫乌丝栏

17.版心:也叫中缝、书口、版口,指每页正中较窄的一格,格内常常刻有书名、卷次、页码、字数和刻工姓名

18.鱼尾:版心全长四分之一处的鱼尾形标志

19.单尾鱼:版心只有一个鱼尾

20.双尾鱼:版心有两个鱼尾

21.三尾鱼:版心有三个鱼尾

22.对尾鱼:两个鱼尾方向相反者

23.顺尾鱼:两个鱼尾方向相同者

24.以鱼尾虚实图案分:只有鱼尾外部轮廓的,叫白鱼尾

鱼尾轮廓用墨填写的,叫黑鱼尾

鱼尾由线条构成的,叫线鱼尾

鱼尾由图案构成的,叫花鱼尾

25.象鼻:连接鱼尾和版框的一条线。有粗细之分:粗的叫大黑口或阔黑口,细的叫小黑口、

线黑口或细黑口;没有象鼻的叫白口;白口刻有文字的叫花口

26.天头:也叫书眉,指上栏以外的空白处

27.地脚:下栏以外的空白处

28.书耳:也叫耳格或耳子,指版框外边上端的小方格,用以书写篇名、室名等

29.书衣:也叫书皮,指包在全书最外层的一张纸,较厚,有保护全书的作用

30.书签:贴在书衣左上方的一个长方形纸条或丝条,上面标有书名,书签常常请名人或师长题写

31.书名页:书衣之后题有书名的一页

32.书首:也叫书头,指书的上端

33.书根:书的下端截面

34.书脑:装订线右边的部分

35.书脊:也叫书背,装订线右侧的截面

36.副页:也叫护页、扉页,指夹在书衣和书名页之间的空白页子。其作用:保护图书,防潮防蛀

37.包角:用细绢所包订线一侧上下之角,既美观又起保护作用

38.衬纸:修补图书时,在书页内所加的白纸

39.金镶玉:修补图书时,因书品太小,不可剪裁,书页之内衬一张长于书页上下两端的白纸,由于原书旧页如金之黄,新村白纸如玉之白,故名

40.书帙:包装卷轴装书籍的外衣

41.书套:书函的一种,指保护古籍的外套

42.四合套:外露书首、书根,仅包前后左右四面的书套

43.六合套:前后左右上下六面全包起来的书套

44.木匣:书函的一种,指专门盛放珍贵图书的木制匣子

45.夹板:夹在图书上下的两块木板

46.高广:书页的长度和宽度

47.书品:两个意思,1 指书籍大小;2书籍的新旧完损程度

48.序:征文之前说明写作经过、刊刻情况、学术源流等内容的文字

49.跋:图书在流传过程中写上的有关版刻源流、流传源流的文字

50.凡例:全书编制体例的说明文字

51.卷首:正文之前独立成卷的部分

52.卷末:正文之后独立成卷的部分

53.附录:正集之后的附加部分,和卷末的情况基本相同

54.外集:正集之外的部分

55.卷端:每卷正文前两三行表示书名、著者、编纂校刊姓氏、版刻情况的文字

56.小题和大题:小题指篇名,大题 指书名(古籍卷端书名写在篇名之下者,叫做“小题在上,大题在下”)

57.牌记:刻书者用以宣传刻书情况的特殊标识

58.墨钉:正文中表示阙文的黑色方块

59.墨围:为了强调“注”、“疏”等关键字眼,在其四周围上墨线

60.阴文:笔画凹下的字,多用于“注”、“疏”等字

61.白文:只有正文、不含注疏的本子

62.行款:书页版面的行数和字数

63.藏章:也叫藏书印,是古籍在流传中钤上的印章

64.帮手:指藏章、序跋等可以帮助鉴定版本的一些东西

65.古籍版本的类别:

以刻印时间分:

宋刻本:宋朝刻的书

元刻本:元朝刻的书

明刻本:明朝刻的书

清刻本:清朝刻的书

三朝本:南宋时,国子监刻书甚多,到了元朝,其书版被运入杭州西湖书院,稍事修补,继续刷印。明朝洪武八年(1375年),又将书版运至南京国子监,再次修补印行。因为这些书版历经宋元明三朝修补刷印,故名

递修本:书版残缺,经过多次修补印成的书

旧刻本:刻印时代不详的早期刻本

初刻本:同书异本之中的最早刻本

重刻本:根据原书本重新付刻的本子 其行款n不一定与原刻本相同

翻刻本:也叫覆刻本,是指严格按照原刻本的内容、行款、版式重新付刻的本子

影刻本:按照原刻本逐页影摹刻印而成的本子

初印本:书版刻成之后初次印成的本子

后印本:初印本之外同一书版的其他版本

以刻印地点分:

浙本:即浙江刻本。

建本:又叫闽本,即福建刻本

蜀本:又叫川本,即四川刻本

江西本:即江西刻本

平阳本:即平阳刻本,平阳又叫平水,在今山西临汾一带,是金代和元代北方刻书中心

朝鲜本:即古代朝鲜用汉字刻印的书 因朝鲜古称高丽,故又称高丽本

日本本:古代日本用汉字刻的书,又叫和刻本

越南本:古代越南用汉字刻印的书

梵本:用古代印度文字书写的佛经

以刻印单位分:

官刻本:各级政府及其附属机构所刻的书

家刻本:私人所刻的书

坊刻本:书商所刻的书

京本:即京城官本的简称

监本:国子监刻本

兴文蜀本:元代兴文署所刻的书

经厂本:明代经厂所刻的书

殿本:清代武英殿所刻的书

内府本:明清两朝宫廷内部刻印的书

藩本:明代藩王在封地藩府所刻的书

局本:清代各省地方官书局所刻的书

扬州诗局本:清康熙间扬州诗局所刻的书

书院本:各地书院所刻的书

公使库本:宋代各地公使库所刻的书

汲古阁本:汲古阁所刻的书 汲古阁主人为明末清初著名刻书家毛晋,故又叫毛刻本

陈宅书籍铺本:南宋临安府棚北大街睦亲坊南陈宅书籍铺所刻的书

建安余氏本:宋代福建建安余氏所刻的书

以装订形式分:

写本:人工抄写而成的书

拓本:把铸刻在金石器皿上的文字图案用纸拓下来装订而成的书

刻本:雕版印刷而成的书

活字本:用活字摆印而成的书

套印本:将书中正文、评点等不同内容分别各刻一版,然后用不同的颜色一次加印在一起而成的书

钤印本:将印章直接钤盖在纸上而成的书

石印本:用药墨将文字写在特制药纸上,再将药纸上的字迹移置在石版上,然后滚刷油墨印成的书

影印本:将原书逐页照相制版印成的书

饾版:这是一种彩画的印刷方q法:把画面按颜色、深浅分刻若干小版,然后刷上颜色,逐块加印在一起。据说古代有一种五色小饼,像花卉禽兽珍宝之形,以盒盛放,名叫饾饤。饾版,大抵色彩斑驳陆离,同饾饤有些相像,故名

拱花:也是一种图画的印制方法:用凸凹两版嵌合,使画面部分拱起,就像使用钢印的效果一样

以写本种类分:

写本:成书时以写本形式流传的本子

稿本:著者的原稿

手稿本:著者亲笔写成的稿子

清稿本:指用以增补、校订或付印的著作眷清本

抄本:又叫传抄本,是指根据底本传录而制成的副本

精抄本:指纸墨精良、书法工整、内容错误较少的抄本

乌丝栏抄本:用墨栏格纸所抄写的书

朱丝栏本:用红栏格纸所抄的书

影抄本:把透明纸覆在底本上面,按其原有字体、行款照样摹写的本子

毛抄本:明末清初,毛晋所抄的书

旧抄本:时间不详的早期抄本

以活字种类区分:

泥活字本:用泥活字摆印而成的书

木活字本:用木活字摆印而成的书 清乾隆皇帝以为活字名称不雅,改称“聚珍版”

铜活字本:用铜活字摆印而成的书

铅活字本:用铅活字摆印而成的书

以字体、行款区分;

大字本:字体较大的本子。一般来说,大字本的行款小于半页10行、行20字

小字体:字体较小的本子。一般来说,小字本的行款大于半页10行、行20字

软体字本:用软体字(即楷体)所刻的书

硬体字本:用硬体字刻成的书 又叫宋体、匠体,是刻书工匠经常使用的字体

×行本:半页×行的本子

以纸张区分:详见第十二章第十节

以颜色区分:

朱墨本:用朱墨二色套印而成的本子

朱印本:用红色刷印的本子

蓝印本:用蓝色刷油的本子

以版式区分:

巾箱本:指那些版式较小、便于携带的本子

两节版本:书版分上下两栏的印本。或上图下文,或下栏为正文,上栏为注解或批语,多半是民间通俗读物

三节版本:书版分上中下三栏的印本

百衲本:拼凑不同书版印成一部(套)完整的书

配本:集合许多不同的书版,配合成一种完整的书

黑口本:凡书口为黑口的本子

以刻印质量区分:

邋遢本:版本模糊,极不整齐的本子

大花脸本:墨色深浅不一,字体大小不同,而用刷印模糊的本子

书帕本:明代官场作为礼品送人所刻的书

写刻本:名家手写上版刻成的书

精刻本:内容无误,写、刻俱佳的本子

以内容区分:

单刻本:只含一种书的刻本

合刻本:两种以上著作合刻在一起的本子

抽印本:抽取一种(套)书的部分内容刻印而成的书

丛书本:汇刻多种著作而成的书

增订本:增订原本内容而成的新书

删本:删节原本内容而成的书

足本:卷数完整的本子

残本:卷数残缺不全的本子

校本:经过校勘而成的本子

注本:带有注解的本子

批点本:带有眉批、圈点的本子

真本:也叫正本,内容无误的原本

伪本:通过各种手段作伪而成的书

序跋本:带有某人序跋的本子,在对同书异本比较的时候,常称××序跋本,以示区别

插图本:带有插图的本子

过录本:将名家批校文字移录而成的本子

×卷本:正文包含 ×卷的本子

以用途区分:

进呈本:进呈给内廷的本子

底本:作伪校勘主要依据的本子或据以编纂、刊刻的本子

样本:以待审查、校订、观赏的本子

以流传情况和价值区分

俗本:流布较广,容易得到的本子

孤本:举世无双的本子

秘本:秘不示人的本子

善本:文物价值、艺术价值或学术价值较高的本子

焦尾本:火灾之后幸存的本子

××藏本:×× 藏书家收藏的本子

66.版本目录:著录版本的目录

67.别本:同一种书的不同版本

68.正本:同书异本中最早的眷刻之本

69.流俗本:广为流传的本子

70.净本:据草稿写定的本子

71.版牍:用木板写成的书

72.简策:文字在在竹木上

73.帛书:文字写在缣帛上

74.檄:汉代皇帝发布的征召、声讨的文书。

75.杀青:就是把竹简烘干,以防虫蛀和腐烂。

76.赘简:在编连时简策开头常常另加两枚无字的简,以保护正文和撰写篇名、篇数。

77.经生:经生又叫书手、楷书、佣书、赁书、书工等。它是一种专以抄书谋生的社会职业。

78.国子监:国子监是国家最高学府和教育机关。

79.公使库:是专供公使厨传(饮食住行的总称)的机构,公使库不仅要为公使出差提供饮食住行的方便,而且承担起所有的费用。

80.经厂:经常是司礼监(掌管宫内仪礼、刑名、内外章奏、书籍名画等)内负责刻印书籍的专门机构。

81.南监:又称南雍,为明代南京国子监。由于明成祖迁都之后在北京又建立了一个国子监,所以命长出现了南北两监并存的局面。另北监即为北京国子监。

82.藩府刻书:明初,明太祖朱元璋将其子孙分封到全国,作为藩王,用来协助中央地域外族侵略和监督地方官吏。藩府刻书就是藩王在地方刻书,是明代官刻的一种。

83.书帕本:书帕本是古籍版本的一个类别,属官刻。明代官员上任或奉旨归京,例以一书一帕相馈赠。书帕本的制作分两种情况:一是官吏朝觐入都,地方官为了巴结上司,慷国家之慨,用公费刊书为其送行;二是官吏朝觐入都,时间紧迫,来不及新刻一书,于是就把官刻旧版拿来稍加删改,以旧充新。总体上说,书帕本就是为了把书当作礼物送给他人的刻书本子。

84.毛晋:毛晋,明末清初的著名藏书家和出版家,对于古代文化的传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众多室名中以汲古阁和绿君亭为著名。

85.武英殿刻书:武英殿刻书始于康熙十九年,该年与清廷内务府设立武英殿造办处,在制作内廷所需文具、文艺品的同时兼事刻书。

86.官书局:官书局是清代末期地方官刻的重要代表。它产生于雕版印刷日趋没落,新的印刷技术日渐兴旺之际,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87.北京琉璃厂:,琉璃厂在北京南城,本名海王村。明清两代在此设窑烧制琉璃砖瓦,供营建宫殿、王公邸舍之用。从明代开始,琉璃厂即有书市出现,书市至清而大盛。除了书市贸易之外,不少书坊还从事刻书活动。

88.编例:是指一书内容的编制体例。

89.藏版:收藏书版。

90.室名:古时候文人墨客、书坊主任或社会地位较高的人,为了现实高雅,常常给自己的居室或书坊取一个寓意深刻的名字。这个名字就叫室名。

91.版藏:收藏版本

92.自序:作者本人所写

93.他序:非作者本人所写,而由他人写

94.总序:针对全书而写,范围较大

95.篇序(或类序):针对某篇而言,范围较小

96.原刻序:又叫初刻序,即一书初刻所写的序

97.重刻序:重刻一书时所写的序

98.避讳:封建时代对于对于君主、圣贤或尊长的名字,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的种种规定

99.改字法:即用同音字或同义字代替讳字

100.空字法:即碰到讳字,用“某”或“上讳”等字代替或用符号“”表示

101.缺笔法:省去讳字的最后一笔不写

102.书名作伪:即用挖改书名的办法冒充新本

103.著者作伪:用挖改著者姓名的办法冒充新本

104.卷数作伪:即以残充全欺人

105.序言作伪:即增删序言欺人

106.年号作伪:改刻年号以欺售

107.牌记作伪:即增删牌子欺人

108.藏书印作伪:即伪造名家藏书印欺人

109.题跋作伪:伪造名家题跋欺人

110.纸张作伪:把新纸伪作旧纸欺人

人体部位名·目外眦目外眦(outercanthus)为人体部位名。即锐眦。又称目锐眦(《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小眦(《医贯》卷四)。即外眼角。《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黄帝内经灵枢·癫狂》:“目眦外决于面者,为锐眦;在内近鼻者,为内眦。”经穴别名·目外眦目外眦为经穴别名,即瞳子髎。见《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瞳子髎为经穴名(TóngzǐliáoGBl)。出《针灸甲乙经》。别名目外眦(《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目瞳子(《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后曲(《外台秘要》),太阳(《备急千金要方》),前关(《备急千金要方》),前间(《西方子明堂灸经》),鱼尾(《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属足少阳胆经。瞳子髎是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瞳子即瞳孔,髎指骨隙,穴在小眼角外缘骨隙中,横对瞳孔,故名瞳子髎。瞳子髎主治头面、眼目等疾患:如头痛眩晕,目赤痛痒,目泪出,多眵䁾,目生云翳,青盲雀目,眉棱骨痛,口眼歪斜,喉痹,头痛,目赤肿痛,目翳,青盲,怕光羞明,迎风流泪,口眼㖞斜,现代又多用瞳子髎治疗血管性头痛,结膜炎,角膜炎,屈光不正,夜盲,视神经萎缩,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视网膜炎,视网膜出血,睑缘炎,青少年近视眼,白内障,青光眼,视力减退,泪囊炎,夜盲症等。瞳子髎的别名目外眦(《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目瞳子(《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后曲(《外台秘要》),太阳(《备急千金要方》),前关(《备急千金要方》),前间(《西方子明堂灸经》),鱼尾(《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出处《针灸甲乙经》:瞳子髎,在目外去眦五分,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刺入三分,灸三壮。穴名解瞳子即瞳孔,髎指骨隙,穴在小眼角外缘骨隙中,横对瞳孔,故名瞳子髎。瞳,意指瞳子,《玉篇》:“目珠子也。”子,犹人也。《荀子·王霸》:“谁子之与也?”瞳子,意指瞳人,或称瞳孔。目之精

详见百科词条:目外眦 [ 最后修订于2017/11/13 10:57:27 共3091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对女人来讲,其实凤眼中的一些相关的运势中都会是同样让别人了解到很多东西的,而这些其实也是同样让别人了解到自己的相关内同不同,对此关于凤眼的女人面相有哪些运势到底如何本期,就跟着我了解,一起来涨知识!

 关于女人有凤眼的面相特征

丹凤眼的女生面相,眼睛被喻为人的心灵之窗,也可以说眼睛要比口更善于言辞,可见面相中眼睛的重要性,面相学上常说:“眼正心正、眼善心善、眼恶心恶、眼斜心斜”,从眼睛中能观察一个人的性格人格。

丹凤眼这种眼形的人天生忠肝义胆,嫉恶如仇,见义勇为,有勇有谋,路见不平必定拔刀相助,爱恨分明,受恩必报,重然诺守信用,在乱世可骤然发迹显贵,如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即是一例。

丹凤眼,眼睛型别的一种,眼角上翘并且狭长,类似丹凤之眼。其典型特征是内眼角朝下,外眼角朝上,极具美感。因此有汽车把前灯设计成丹凤眼形状。

在面相学中,丹凤眼一般都单眼皮,但是,如果注意一下的话,有些丹凤眼的人虽然看似是单眼皮,其实是有一点内双的;然而双眼皮的人眼睛狭长,眼角上翘,在相面书上称为凤眼,这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丹凤眼

丹凤眼特征为眼形细长,眼尾斜斜往上延伸向太阳穴部位,眼皮呈内双,黑睛内藏不外露,神光照人令人不敢逼视。

 女人拥有凤眼面相好不好

1、不一定得是单的,历史上记载单的是东方正宗的丹凤眼。由于古代多单眼皮,所以会被现代人讹传或者误解成是“单凤眼”

2、眼睛开始从下面开始,中间是平的,到眼尾在上翘,标准的不能太翘也不能只翘一点儿,至于翘到什么程度为益,无法描述。

3、眼波流转,顾盼生辉,眼睛不只是两条直线或弧线构成,而是有波动的。眼型向流水一样有很自然的波动,这个也无法描述清晰。

4、独特的神韵,十分超凡脱俗。真的也无法描述那种味道,因为丹凤眼本身就是很难描述的,正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丹凤眼一定得不是单的,如果是双的,或许反倒会让眼睛别有一番风味。

5、眼形,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是否故意瞪眼睁眼,看上去都会有略微差别。关于丹凤眼的判断,最直观的就是对着镜子笑一笑。如果你的眼角朝下,眼尾微微朝上翘起的,那么就是丹凤。

丹凤眼简称凤眼,是一种有聪明才智的,极富魅力的眼睛。《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即是这种眼睛。中国古典戏剧中的英雄美人,都是被化妆成这种眼睛。这是因为这种凤眼不仅是美,而且还是一种智慧才干的象征。

谚云:龙眼识珠,凤眼识宝,牛眼识青草。男人“目如凤凰,必定高官”见曾国藩《冰鉴注评》中州古籍出版社1954年版,第145页。女人,有了一双凤眼,就天生有了美丽聪慧的资本。凤眼须清。若眼光暗淡朦胧,则不智。凤眼有大和小之别。大凤眼多男性,有刚毅之美。小凤眼多女性,有秀丽、妩媚之美。凤眼须与人的整体形貌联络起来看。只有美的形貌中的凤眼,才有上述之美和聪慧性格。有一些人若孤立看他她的眼睛,确是凤眼,但其整体形象不美,甚至是丑、俗、愚,则其眼仅是形似而已,不足道也。

三、丹凤眼的性格命运

面相学中,丹凤眼一般都单眼皮,但是,如果注意一下的话,有些丹凤眼的人虽然看似是单眼皮,其实是有一点内双的;然而双眼皮的人眼睛狭长,眼角上翘,在相面书上称为凤眼,这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丹凤眼,丹凤眼特征为眼形细长,眼尾斜斜往上延伸向太阳穴部位,眼皮呈内双,黑睛内藏不外露,神光照人令人不敢逼视。

丹凤眼这种眼形的人天生忠肝义胆,嫉恶如仇,见义勇为,有勇有谋,路见不平必定拔刀相助,爱恨分明,受恩必报,重然诺守信用,在乱世可骤然发迹显贵,如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即是一例

凤眼渐渐转为逆凤眼。而这位女强人的成名,恰在她中年以后。可惜,这位曾经叱吒风云于世界的巾帼女人,由于有了这么一对刚毅的,不很美丽的逆凤眼,未曾获得“美人”的称号,而以“铁娘子”代之。

人的眼睛面相很丰富,古代相书将眼细分很多类,例如凤眼、鸡眼、桃花眼、狼眼、鸳鸯眼等,眼如鸡目其人性急狠毒, 形如三角恶劣之辈。 目如卧弓其人必是奸雄,面相凤眼就不错

丹凤眼的定义

丹凤眼,眼睛型别的一种,眼角上翘并且狭长,类似丹凤之眼。其典型特征是内眼角朝下,外眼角朝上,极具美感。因此有汽车把前灯设计成丹凤眼形状。

内眼角微微呈钩状,外眼角上翘,细长有神。这与一般鸟类的圆眼是截然不同的,倒有点像人的眼睛。实际上自然界并无细眼之鸟,只不过有些鸟眼外有一圈美丽细长彩色毛修饰,所以才会有这样的刻画。

丹凤眼的特征

一方面是内眼角朝下,这个很多人都是,蒙古人种的典型特征之一,眼泪腺被遮蔽,而且上眼皮有盖住下眼皮的倾向;另一方面则是外眼角朝上,这个特征的确很多人不是很明显,但为数也不少。

其实还有一种眼睛和丹凤眼比较相似,现在人对丹凤眼都存在一种误区,经常会把倒三角眼和丹凤眼混淆。那就是相书上说的倒三角眼,倒三角眼和丹凤眼的区别在于倒三角眼的整个眼睛是往上翘的,整个眼睛看似是斜的,而丹凤眼只是眼角上翘,笑起来眯眼睛的时候尤为突出。还有一种区别那就是倒三角眼的人一般眼睛小,而丹凤眼的人则是眼睛狭长,眼睛是很大的,而眼睛的大小是取决于占面部比例的大小,有些人看着眼球突出,给人感觉就是眼睛大,这其实是种误区。

 丹凤眼的女人面相有什么说法

答:女人生就丹凤眼,很美很独特,丹凤眼特征为眼形细长,眼尾斜斜往上延伸向太阳穴部位,眼皮呈内双,黑睛内藏不外露,神光照人令人不敢逼视。此种面相多出女强人,但要称作“美人”的话,就很很难得了。譬如撒切尔夫人,年轻时有一对美丽的凤眼。至中年后,凤眼渐渐转为逆凤眼。而这位女强人的成名,恰在她中年以后。可惜,这位曾经叱吒风云于世界的巾帼女人,由于有了这么一对刚毅的,不很美丽的逆凤眼,未曾获得“美人”的称号,而以“铁娘子”代之。

若单一以形而论,凤眼乃眼长而秀,要黑白分明,润而有光泽,代表机智过人,有决断力,性情温婉和顺,乃大富大贵之相。

凤眼须与人的整体形貌联络起来看。只有美的形貌中的凤眼,才有上述之美和聪慧性格。有一些人若孤立看他她的眼睛,确是凤眼,但其整体形象不美,甚至是丑、俗、愚,则其眼仅是形似而已,不足道也。另有一种逆凤眼,形状和凤眼差不多;所不同的是,凤眼的眼梢朝上,逆凤眼的眼梢朝下。看一双逆凤眼,两边略呈“八”形;凤眼则相反。逆凤眼的人,多精明能干,有谋略,有魄力;少故名思义,三角眼当然是指上眼面位置成倾斜如三角形,三角眼大至分两种,一是眼睛黑白分明并有神彩,虽处事狠辣,但不会无故害人,另一种乃黑白不分,鱼尾纹多而向下,除心狠手辣外,私心重,虚情假意,贪*好色,奸诈多端。

当然若以单一而论,易留于表面,还要配合形、神、气,三亭,四渎五岳,方可下断语!

女人面相看配偶相貌方法有哪些 ③夫妻星为水,主人较胖,团活。面黑,人机灵,相 貌一般.有待考证

查看原帖>>

为什么面相可以看出未来配偶的长相和性格 男如潘安,女如西子。子就冷美人型,有沉鱼之色:午就奔放型,有落雁之美:卯就羞答拎持之美,羞花之容:酉就脸如银盆,有闭月之貌。日支是寅巳申亥四生马的,一般是赞美配偶的体格健康,加之用十神判断,多是赞美配偶的旺盛活动能力:若是日支长生的,也有美女型,就赞她是大家闺秀型,职场才女型。日支是辰戌丑未,算命一般多赞美其配偶的心灵美,长相上极少去吹捧了

如何从八字看配偶的相貌 从日支看配偶的相貌:八字(第三柱)日柱的地支为未地支在未:代表你的另一半在行事上是比较谨慎小心的,防卫心重、城府深,但亲和力却很好,外表肌肉强壮,个子不算高。八字(第三柱)日柱的地支为子地支在子:将来的另一半个性会是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