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某某年”的说法为什么不对?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天宝某某年”的说法为什么不对?,第1张

唐代自高祖李渊始,到哀帝李柷亡国,二百九十年中,惟天宝、至德两个年号用“载”纪年,这个“天宝”年号是玄宗李隆基在位时所用的年号,“至德”是其子李亨即位后所用之年号,但是天宝年号不是全部用“载”记年,乃以天宝三年改“年”为“载”,所以天宝三年开始用“载”记年,而天宝元年和天宝二年还是用“年”记年。

唐玄宗李隆基是一位有德政的皇帝,他在即皇帝位后改元先天,翌年即改元开元,任用姚崇、张说、张九龄等贤相,改革弊政,宵衣旰食,励精图治,使大唐国力达到鼎盛状态,史称“开元之治”。开元年号使用二十九年,开元二十九年是公元741年,次年(742年)春正月丁未(初一日),下诏大赦天下,改元天宝,所以公元742年为天宝元年,第三年甲申年(744年),李隆基又搞了一个新花样,春正月丙申(初一日),下诏改“年”为“载”,把天宝三年改为天宝三载(见《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五,唐纪三十一),一直到天宝十四载(755年),节度使安禄山叛乱,安禄山系胡人,原名轧荦山,本姓康,随母嫁突厥人安延偃,遂改姓安,更名为禄山。安禄山于天宝十四载(755年)冬十一月,在范阳起兵,以讨杨国忠为名。南下攻占洛阳,翌年(756年)率军直指长安,京城告急,玄宗李隆基仓惶逃离长安,往蜀中(今四川)避难。六月,安禄山叛军破潼关,攻占长安。这就是历史上的“安史之乱”。

是年(公元756年)玄宗太子李亨,在灵武即皇帝位,是为肃宗,号令三军,率郭子仪等抗击安禄山叛军,把玄宗尊为太上皇,改元至德,按旧规仍用“载”纪年,这一年(公元756年)就是至德元载。至德二载(757年),安禄山在洛阳被其子庆绪所杀,九、十月,唐军先后收复长安、洛阳,翌年(758年)二月丁未(初五),肃宗下诏大赦天下,改元乾元,改“载”为“年”(见《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唐纪三十六)。公元758年,就是乾元元年,不再称为“载”了。从玄宗李隆基于天宝三载改“年”为“载”开始,到肃宗至德二载结束。以载纪年历时十四年,整个唐王朝二百九十年就是李隆基及其子李亨用过“载”纪年,此后一直到清末封建时代结束,均以“年”字纪年,未有改变。

有关唐玄宗以“载”纪年的史事,《新唐书·玄宗纪》载云:“‘天宝’三载正月丙申,改‘年’为‘载’”。至于因何原因要改‘载’纪年却没有说明。

另外在《唐大诏令集》中的《改天宝三年为载制》载云:“历观载籍,祥求前制,而唐虞焕乎可述,是用钦若旧典,以叶惟新,可改天宝三年为三载。”

“年”改“载”是唐代历史上的一种特殊现象,了解这种特殊现象,有助于我们不要任意乱用,并且有助于读者,特别是文史工作者能辨别古籍文献与现代书刊中的有关疏误,例如《辞海》李白条:“……天宝三载(公元744年),在洛阳与杜甫结交……”这则记述“天宝三载”是正确的。还有《辞海》安禄山条:“……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冬,以讨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至德二载(757年)春,子庆绪夺帝位,将其杀死。”这条所记述的“天宝十四载”与“至德二载”都是正确的,它就不以“年”用。

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1998年10月出版的《唐诗三百首》中,第114页在杜甫的《丽人行》诗下面作简要说明:“这首诗也是杜甫自创的乐府新题。唐玄宗天宝十一载(752年)杨国忠为左相,杨贵妃的三个姐姐受封国夫人。这首诗作于次年春天,是一首政治讽刺诗……。”这段简要说明中所述的“唐玄宗天宝十一载(752年)”也是正确的。

  1、人物简介及代表作

  ①人物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②代表作品

  《韩昌黎集》、《论佛骨表》、《师说》、《进学解》。

  2、个人成就

  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迁至监察御史。贞元十九年(803年),因论事而遭权臣谗害,被贬阳山。后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任裴度的行军司马,参加讨伐淮西叛藩吴元济的战争。元和十四年(819年),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公元742年,唐玄宗将开元改元为天宝;三年之后,即公元744年,他又将天宝三年改为天宝三载,从此“载”一直代替“年”被使用至玄宗退位。

他为何要这样做呢?

若想回答这个问题,就得先了解玄宗为何要改元,因为改年为载只是改开元为天宝的二次反应。

主要原因,玄宗将大唐打造成为天朝盛国,有感于自身功绩,认为人生之大事皆已完成,接下来就是享受成果了。客观原因,开元的最后一个年头,玄宗的同辈兄弟中死亡两人,为了避晦气、祈祥瑞,决定改元。

直接原因,地方官吏上奏折曰:“'玄元皇帝降见于丹凤门之通衢,告赐灵符在尹喜之故宅。”玄元皇帝即太上老君李耳,有报告称他下凡赏赐灵符,灵符里有“潜应改元”一事,于是唐玄宗大赦天下,改元天宝。

综上三个原因,可以发现玄宗已经初显纸醉金迷的痕迹,而从天宝三年改成天宝三载,则更是他步入昏庸的阶梯。促成改“年”为“载”也有三个因素。

《唐大诏令集》载:“历观载籍,详求前制,而唐虞之际,焕乎可述,用是钦若旧典,以协惟新,可改天宝三年为三载。”唐虞是唐尧与虞舜的并称,即尧舜时代,是古人普遍认可的太平盛世。

又据汉代古籍《尔雅》载:“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周朝之后才开始以“年”纪元,而夏朝以岁、商朝以祀,唐虞则以载称。显然,玄宗认为自己缔造的时代已经达到了唐虞时期政清人和、路不拾遗的程度,自己可以比肩尧舜等上古贤君!

那时候的李隆基当然有理由更有资本这样去炫耀,只不过他起步的门槛略高,直接跳过秦皇汉武或者太爷爷李世民等一众历史大拿,而一跃至尧舜的肩头张扬起舞,未免也太狂了。更何况,开元末期的大唐帝国已经暗流涌动,暗藏着危机,玄宗的做法危哉狂哉。

改年为载的第二个原因,还是与地方官吏上奏的那次祥瑞有关,太上老君赏赐的宝符之上,据说有“天宝万载”的字样;第三个原因,“载”字本意有开始、更始之意,这寄寓了玄宗的美好希冀,即再创一个如开元般的伟大盛世。然而事与愿违,历史接下来的走向却与玄宗的愿望反道而行。

天宝四载,玄宗册立杨玉环为贵妃;天宝六载,玄宗大力扩建华清宫;天宝十载,怛罗斯之战惨败,大食帝国阿拔斯王朝打败由高仙芝带领的唐朝军队;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

唐玄宗的“载”最终没坚持多久,在被遥尊太上皇之后,唐肃宗继续使用了三年时间的“载”,但很快他发现老爹的方法并不奏效,因此在公元758年,下诏改元为乾元元年,废除了“载”的用法。

从改元到改字,可以视作是唐玄宗一步步沉沦的体现,开元盛世或许是历史上最伟大最繁荣的一个时代,但无论曾经多么辉煌,做人做皇帝都不能太狂,狂妄就是灭亡的导火索。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