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没有西医上的“癌症”这个词,那么各种癌症都被称为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古时候没有西医上的“癌症”这个词,那么各种癌症都被称为什么?,第1张

癌症,其实是变异的癌细胞通过无限地分裂、增殖,最终致使正常的细胞组织遭到破坏。

中国古代的医生显然都不具备这种深刻的医学知识,即便有类似的记载,也都只能是记录表征,而不能深入本质。

例如,有人认为癌这个字,可能是来源于喦(同“岩”)。所谓的喦,如山峰之形状,如山石之坚硬。商人在形容妇女的乳房出现肿瘤时,即称呼“高突如喦顶,烂深如喦壑”是也。

除此以外,还有1264年南宋福建医学家杨士瀛的《仁斋直指附遗方论》,也对癌症作出描述: 上高下深,岩穴之状,颗颗累垂,毒根深藏。

这句话明显是在描述肿瘤的形貌,对于“毒根深藏”的缘由,他是丝毫不清楚的。

总而言之,古代对癌症的称呼是喦,但这个字主要是在指外在表现肿瘤,而不是实质的病因。

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中就有瘤的分类记载,提出了一些肿瘤病名,如 肠蕈、石瘕、积聚、噎膈 等,并对这些疾病的症状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如《灵枢》云:“石瘕生于胞中,…日以益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这些描述与今之腹腔肿瘤和妇科肿瘤极其相似。同时期的《难经·五十五难》中论述了“积”与“聚”的区别,提出了 五脏积 的病名、症状、病理等。其云: “气之所积者曰积,气之所聚者曰聚,故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由此可见,“积”是固定的,而“聚”是活动的。《难经》中称心之积曰伏梁,肝之积曰肥气,脾之积曰痞气,肺之积曰息贲,肾之积曰奔豚。

东汉华佗 首创麻醉下手术治疗体内“结积”(包括肿瘤疾病),并在《中藏经·论痈疽疮肿》中指出:“夫痈疽疮肿之所作也,皆五脏六腑蓄毒不流则生矣,非独因荣卫壅塞而发者也。”认为肿瘤的发病不单是因为营卫之气堵塞而引起,更重要是由脏腑“蓄毒”所生。

东汉末年,张仲景 所著《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中亦有许多类似肿瘤性疾病的诊治,记载了大量临床行之有效的方剂,如鳖甲煎丸、大黄蛰虫丸、抵当丸、抵当汤、麦门冬汤、旋覆代赭汤、硝石矾石散等。

晋代葛洪在《肘后备急方·治卒心腹坚方第二十六》中云:“凡 瘕坚 之起,多以渐生,如有卒觉便牢大,自难治也。腹中瘸有 结节 ,便害饮食,转羸瘦。”认识到肿瘤有一定的发展过程,往往自我发觉时多属晚期,形成恶液质,预后不良。晋代针灸医家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中首先应用针灸治疗肿瘤性疾病,《经络受病人肠胃五脏积发伏梁息贲肥气痞气奔豚第二》有:“息贲时唾血,巨阙主之;腹中积,上下行,悬枢主之;……心下大坚,肓俞、期门及中脘主之;……腹中积聚时切痛,商曲主之;……小腹积聚,劳宫主之。”。

隋代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对肿瘤性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等作了详细的描述,并分门分类记载了许多肿瘤疾病及所属症状,如“ 五膈”、“五噎”、“石疽”、“反花疮”、“乳石痈”、“石痈”、“瘕瘕”、“积聚” 等。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分瘤为 瘿瘤、骨瘤、脂瘤、石瘤、肉瘤、脓瘤及血瘤 ,首载肿瘤专方五十余首,方中突出虫类药、毒剧药及攻痰化瘀药的使用,并应用灸法治疗 瘕瘕积聚

宋代《仁斋直指附遗方论》所述之 “癌”,确属恶性肿瘤:“癌者,上高深,岩穴之状,颗颗累垂,毒根深藏。 ”,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提到“坚硬不可移者,名曰 石瘿 ”,“瘤则有六:骨瘤、脂瘤、气瘤、肉瘤、脓瘤、血瘤,亦不可决溃”。杨士瀛《仁斋直指附遗方论》则说: “ 癌者,……外证令人昏迷,治法急用蓖麻子等药外敷,以多出其毒水如痈疽方中乳香膏、神功妙贴散是也 ”,可见宋代中医肿瘤学从病名、分类、治法、方药等均有很大的发展,已初见学派之端倪。

金元时代,四大学术流派的形成促进了肿瘤学术的进步。李东垣所创制的方剂如补中益气汤、广茂溃坚汤、散肿溃坚汤、连翘散坚汤、救苦化坚汤等,为临床治疗肿瘤所常用。而朱丹溪力主祛痰以治结块,创制了许多攻痰方剂,有清热化痰、软坚化痰、燥湿化痰、活血化痰、健脾化痰诸法,认为积聚痞块为痰与食积死血而成,用醋煮海石、醋煮三棱、莪术、桃仁、红花、五灵脂、香附,以及瓦楞子能消结块。张元素,提出用干漆、硇砂、三棱、大黄、牵牛之猛药类。

明代张景岳指出,凡积聚之治,不过四法,曰攻,曰消,曰散,曰补。治积之要,在知攻补之宜,当于孰缓孰急中辨之。凡坚硬之积,必在肠胃之外、募原之间,原非药力所能猝至,宜用阿魏膏、琥珀膏,或用水红花膏、三圣膏之类以攻其外;再用长桑君针法以攻其内。这种内外兼施、针药膏并用的方法是符合肿瘤治疗的特殊情况的。

清代肿瘤病名有“噎膈”、“反胃”、“肺痿”、“乳岩”、“肾岩翻花”等,肿瘤病因病理、辨证论治、处方用药、预后等方面又有进一步发展。

欢迎打开 历史 宝藏。

癌症是当今人类 健康 的一个大患。

直到民国时期出的《辞源》一书,才有“癌”的记载,并且解释这个字代表的就是一种恶性肿瘤。

不可否认的是,癌症这种病症,绝对不是近现代人独享的病症,古人肯定也是受癌症困扰的,之是当时没有癌症这个名字罢了。

这种岩穴之状,并且有肿瘤形状的“颗颗累垂”样子,可以判定就是体内的肿瘤了,毒根深藏,说的就是癌细胞的顽固性和扩散性,很难彻底治愈。

癌症的英文名字是Cancer,来源于希腊文cancrum,就是螃蟹的意思,来自于癌细胞的外形,像带着爪子的螃蟹一样,很是可怕。

以上便是关于癌症的小 历史 ,祝愿大家 健康 幸福,远离疾病。

中国早在3500多年前的殷周时代,殷墟甲骨文上已记载"癌"的病名,“癌”字由“疒”、“嵒”组成,这是现今发现的中医记载肿瘤最早文献。“癌”字把病字头去掉,就是一个“喦”字,它是岩石的“岩”的另一种写法。

古人造“癌”字时为什么用到“喦”字呢,从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我们就能找到最好的答案。据甲骨文记载,古人在女性身上发现了肿瘤,“高突如喦顶,烂深如喦壑”。

以后的历朝历代的医学典籍都有癌症的记录。北宋1170年,东轩居士著《卫济宝书》:「痈疽五发,一曰癌……」。

南宋杨士瀛著《仁斋直指附遗方论、卷二十二、癌》中,记载了癌的症状:「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状,颗颗累垂,裂如瞽眼,其中带青,由是簇头,各露一舌,毒根深藏,穿孔通里,男则多发于腹,女则多发于乳,或项或肩或臂,外证令人昏迷。」

癌字从岩,岩即山岩,岩为岩的俗体字,古代癌、岩、嵓、喦、岩、岩通用,癌的本义和读音均同岩,传统中医学常用其本义本字「岩」作为病名,指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形如岩石的肿物,是以形象命名的,例如乳岩(今之乳癌)、肾岩(今之阴茎癌)、舌岩(即今之舌癌),多归类于外科。

在普通话中,癌症的“癌”字依造字规则应读作 yán ,但自1950年代开始,生活中“癌”字常读作 ái。这是为了避免口语中与炎症混淆而变动了读音。而中国台湾地区汉语中的“癌”,现在仍然是读作“yán”。

汗牛充栋的中医古籍对一些癌症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治疗、预后、预防等均有所记载,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例如《素问·玉机真脏论》说:“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胭,真脏见,十月之内死。”所述症状类似肺癌晚期临床表现,并明确指出预后不良。

中医有“癌”记录之时,英语连「cancer」这个词都还没有诞生,也还没有西医,更没有西医的“癌”。

三百多年前,简称为“西医”的现代西医学学科在人体解剖基础上诞生,并与古代西医彻底切割,成为新生的单一学科。

一百多年前,西医进入中国,西医名词cancer翻译成中文时,直接“挪用”了中医名词“癌”。

从诞生的先后时间及出处来看,西医名词“癌”做中医名词“癌”的孙子也不够格。

实际上,中文西医著作中的很多名词,在从英文翻译成中文时,都直接“挪用”了中医的名词术语。

最常用攻击中医的武器,也最可笑的指责就是中医的脏腑名词不符合同名的西医器官名词。比如:中医脏腑中的肺不符合西医器官的肺

本问题中的癌症也是如此。

100年前西医进入中国,西医名词大多数是从英文翻译成中文的,英文器官的译名被翻译采用了其自认为相似的中医脏腑名词,拿来主义使用,比如:Lung(肺),按照世界通用的译名规范音译或意译,则Lung的音译应为“烂”、“任”、“令”或者“隆格”、“林格”Lung的意译应为“呼吸囊”、“氧气交换器”

lung译成与中医脏腑名词的“肺”根本就是一多义词:同音多义。“肺”这一名词,在中医理论中是一脏腑名称,是指肺的功能系统,是一种不可见但是可以推演和证实的功能系统;而在西医体系中是一器官名称,指的是肺这一器官,是一种可见的客观物质。是当初英文Lung翻译的不妥,生生制造了一个“肺”的多义词,人为地造成中、西医名词混淆——谁之过?中医不是背锅侠,“中医不符合西医”这个锅,中医不背。

但做人总得讲先后,中医之脏腑名词业已使用了几千年,如何能够符合仅仅用了百年且盗用了中医名词的西医器官名词?孙子不像爷爷也就罢了,你叫爷爷如何能够像孙子?!

西医就是名副其实的“停电了不能看病的医生”,用西医治疗癌症完全是个笑话,除了骗医药费还能干嘛。每年有几百万癌症患者盲目相信西医治疗过度用药,死亡人数达到百万级,救不活就说是晚期。没听说过西医治愈过癌症的,乔布斯已经用昂贵的医疗费检验了西医的能力,效果显然不理想。乔布斯、李咏若用了中医保守治疗少说也能多活5-10年。在治疗癌症的道路上,西医需要借鉴中医标本兼治的医学理论。西医治疗感冒和脚气疗效不错。[吃瓜群众]。

西方人发明了“癌症”,他们治不了,只是把患者变成了他们提款机。他们成功了,却造就了无数人财两空的家庭。

古人统称癌症为痈疽。如肺痈,肠痈,胃痈,颈痈,背痈……

古时候没有西医上的“癌症”这个词语,那么各种癌症被称为什么?

我们都知道癌症这个词语是近代才出现的 ,那是在显微镜被发明以后,人类可以看到很细微的结构,所以诞生了癌症。

其实我国最早记载的癌症是在黄帝内经, 那时候并不称为“癌”,而是“瘤”,里面描述为筋瘤、肠瘤、昔瘤等;而也有书籍不称之为“癌”或者“瘤”,而是称为“殇”,比如《周礼天官》记载周代“下士八人,掌肿殇、溃殇、金殇、折殇”的治疗,这里面的殇就是指肿瘤或者癌症的意思。

在中医的书籍里面,最早出现“癌”的是北宋的 《卫济宝书》和《仁斋直指遗方论》,它们是这样描述的: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状,颗颗累垂……

自从北宋以后,中医对癌症的认识加深, 也出现了更多对癌的描述,如“噎膈”指食道癌、贲门癌;“胃反”包括胃癌,“石疽”应该是指淋巴瘤等。

后来也出现了不少关于更多癌的描述,如宋代《圣济总录》称腹部肿瘤为“症假”,明代《外科正宗》称唇癌为“茧唇”,清代的《殇科心得集》一书中把肿瘤称之为“失荣”。

从上面的这些论述,我们能看得出古人对癌其实是有一定了解的,但是古代可能癌症的发病率可能很低,他们没有太好的办法了解和治疗。

最后小结:古代人称癌为“瘤”、“殇”等,真正出现癌症这个词语是在显微镜发明以后。 以上是我对该问题的解答,若觉得写的还可以就赏个赞……

肉瘤(淋巴癌)、乳岩(乳癌)、石瘿(甲状线癌)、舌菌(舌癌)、瘰癧(淋巴线癌)、脏癰(直肠癌)息贲(肺癌)痞气、积聚(肝癌)、噎膈(食道癌)、喉蕈(喉癌)、厉疽(皮肤黑色素)、石疽(癌、瘤)、外肾岩(阴茎癌),这些是古时的叫法。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注解 4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扁鹊 1 拼音

biǎn què

2 英文参考

Bianqu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注解

扁鹊为战国时期杰出医家。本名秦越人。渤海郡鄚(今河北任丘)人。长桑君的弟子。传说他是脉学的创始者。善用针灸、汤药、 治病,特别对针灸有很高的造诣,医名甚著。据《史记》载:虢国太子患尸厥,数日不醒,药巫罔效,后经扁鹊诊视,使弟子子扬厉针砥石,刺“三阳五会”,又使子豹为五分之熨,并服汤药二旬而愈。《汉书·艺文志》载有《扁鹊内经》《扁鹊外经》,均佚。现存《难经》一书,为后人托名秦越人的作品。[1][2]

扁鹊姓秦,名越人,又号卢医。据人考证,约生于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407年),卒于赧王五年(公元前310年)。他为什么被称为“扁鹊”呢?这是他的绰号。绰号的由来可能与《禽经》中“灵鹊兆喜”的说法有关。因为医生治病救人,走到哪里,就为那里带去安康,如同翩翩飞翔的喜鹊,飞到哪里,就给那里带来喜讯。因此,古人习惯把那些医术高明的医生称为扁鹊。秦越人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刻苦鉆研,努力总结前人的经验,大胆创新,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医术高明的医生。他走南闯北,真心实意地为人民解除疾病的痛苦,获得人民普遍的崇敬和欢迎。于是,人们也尊敬地把他称为扁鹊。

少时为人舍长,舍客长桑君过,扁鹊独奇之,长桑君亦知扁鹊非常人也,乃将其禁方书传于扁鹊。后于陜西、山西、河北一带行医,精诊断方法,通内、外、小儿、妇产、五官各科,善用汤药、针灸、砭石、蒸熨、 疗法。如病在腠理用汤熨,病在血脉施针砭,病在肠胃用酒醪。行医随俗而变。过邯郸为“带下医”,过雒阳为“耳目痹医”,过咸阳为“小儿医”,周游各地,技术超人,医名甚著。《史记》、《战国策》、《列子》等书都有其传记和医案。具有“六不治”之医学思想。其中“信巫不信医”是六不治之一,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秦太医令李(西兮^皿)自知技不如扁鹊,使人杀之。《汉书·艺文志》载《扁鹊内经》、《扁鹊外经》,均佚。现存《难经》系后人托名扁鹊之作。

扁鹊善于运用四诊,尤其是脉诊和望诊来诊断疾病。《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述了与他有关的两个医案:一个是用脉诊的方法诊断赵子简的病,一个是用望诊的方法诊断齐桓侯的病。

有一次,他到了晋国(今山西、河北、河南一带),正碰到了晋国卿相赵简子由于“专国事”,用脑过度,突然昏倒,已五天不省人事了。大夫(官名)们十分害怕,急忙召扁鹊诊治。扁鹊按了脉,从房里出来。有人尾随着探问病情,显得很焦急。扁鹊沉静地对他说:“病人的脉搏照常跳动,你不必大惊小怪!不出三日,他就会康复的。”果然过了两天半,赵简子就醒过来了。准确地用切脉诊病是扁鹊的首创。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高度赞扬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近代历史学家范文澜也说:扁鹊“是切脉治病的创始人”。

又有一次,他路过齐国都城临淄的时候,见到了齐国的国君齐桓侯。他看齐桓侯的气色不好,就断定他已经生病了,便直言不讳地对他说:“你有病在肤表,如不快治,就会加重。”桓侯听了不以为然,说:我没病。”扁鹊见他不听劝告就走了。这时,桓侯对左右的人说:“凡是医生都是贪图名利的。他们没有本事,就把没有病的人当有病的来治,以显示本领,窍取功利。”过了五天,扁鹊又来见齐桓侯,作了一番观察之后,对齐桓侯说:“你的病到了血脉,不治会加重的。”桓侯听了很不高兴,根本没有把扁鹊的话放在心上。再过五天,扁鹊又来见齐桓侯,经过细致的观察,严肃地对他说:“你的病进入肠胃之间,再不治,就没救了!”齐桓侯听了很生气,当然也没有理睬扁鹊的话。等到扁鹊第四次来见桓侯,他只瞥了一眼,就慌忙跑开了。齐桓侯发觉扁鹊不理睬自己,就派人询问。扁鹊说:“病在肤表,用汤熨可以治好;病进入血脉,用针灸可以治好;病到了肠胃,用酒剂也能治愈。如今齐桓侯的病已经深入骨髓,再也没法治了,我只好躲开。”又过了五天,齐桓侯果然病重,派人请扁鹊来治,扁鹊早已逃离齐国,而齐桓侯因误了治病时机,不久也就死了。早在两千四百多年前,扁鹊就能从齐桓侯的气色中,看出病之所在和病情的发展,这是很不简单的。所以,汉代著名的医学家张仲景赞赏不绝地说:“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扁鹊不仅善于切脉和望诊,而且善于运用针灸、 、熨贴、砭石、手术和汤药等多种方法去治疗各种病症。有一次,他和弟子子阳、子豹等人路过虢国,虢太子恰好患病,病得很厉害,人们都以为他死了。为此,全国正举行大规模的祈祷活动,把国家大事都撂在一边。扁鹊找到了中庶子(太子的侍从官)问道:“太子患什么病?”中庶子答道:“太子中邪。邪气发泄不出去突然昏倒就死了!”扁鹊进一步了解了太子发病的各种情况,就信心百倍地对中庶子说:”你进去通报虢君,就说我能救活太子!”但中庶子不信扁鹊能“起死回生”,不肯去通报,而且嘲讽扁鹊说:“你既无上古名医俞跗的本事,反而说你能救活太子,就是不懂事的婴儿也会知道你是骗人的!”扁鹊气愤地说:“你这是从竹管里望天。老实告诉你,我秦越人不等切脉、望色、听声、审察病人形态,就能说出病的部位。不信,你试去看看太子,他此刻耳朵该会鸣响,鼻翼该会扇动,从其大腿摸到 也该是温热的。”听到这里,中庶子不禁目瞪口呆。因为扁鹊虽没有见过太子,但通过多次询问,对太子的病情已了如指掌,说得头头是道,说明他很有本事,不可小看。中庶子只得进去通报了。虢君得知消息,吃了一惊,赶快出来接见扁鹊,说:“我久慕先生大名,只是无缘拜见;先生路过我这小国,幸亏主动来救助,这实在是寡人的幸运!有先生救助,我儿就能活命;没有先生救助,就只有把他的尸体埋在山沟罢了。”说著,“流涕长潸”,哭得好悲切。扁鹊告诉虢君,太子患的是“尸厥”(类似今天的休克或假死)。于是,扁鹊叫弟子子阳磨制针石,在太子头顶中央凹陷处的百会穴扎了一针。过一会儿,太子就苏醒过来。接着叫弟子子豹在太子两胁下做药熨疗法。不久,太子就能坐起来。再服二十天的汤药,虢太子就完全恢复了健康。从此以后,天下人都知道扁鹊有“起死回生”之术。而他却实事求是地说,并非他能把死去的人救活,而是病人根本就没有真正死去,他只不过用适当的治疗方法,把太子从垂死中挽救过来而已。

从以上病例看出,扁鹊已经综合运用了我国诊病的“四诊”原则—望、闻、问、切。他自说:“越人之为方,不等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这话已经充分表明扁鹊在临床上运用了“四诊”的诊法。

可以说,扁鹊奠定了祖国传统医学诊断法的基础。难怪司马迁称赞他说:“扁鹊言医,为方者宗。守数精明,后世修(循)序,弗能易也。”

他用一生的时间,认真总结前人和民间经验,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在诊断、病理、治法上对祖国医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扁鹊的医学经验,在我国医学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对我国医学发展有较大影响。因此,医学界历来把扁鹊尊为我国古代医学的祖师,说他是“中国的医圣”、“古代医学的奠基者。”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称他是“总结经验的第一人”。

在治学上,扁鹊不满足于一技一法,而是根据客观实际需要,精通一科,兼通数科,做到一专多能。比如,他到越国都城邯郸,看到当地妇女患病较多,就在妇科病方面下功夫,当了“带下医”,治好了许多妇女的多年疾病;他到东周都城洛阳,看见当地许多老年人,患了视听力衰退的疾病,就着眼于五官科疾病的研究,当了“耳目痹医”,治好了许多老人的五官病,使不少老人从耳聋眼花中恢复了健康;他到了秦国首都咸阳,看到当地儿童的发病率很高,就研究儿童发病原因,当了“小儿医”,治好了许多儿童的多发病。由此可见,扁鹊不仅精通内科,还兼通儿科、妇产科、五官科,甚至外科;他在诊断上,不仅精通“切脉”,而且善于“望色、听声、写形”;在治法上,不仅精通针灸,还善于用砭石、熨贴、 、手术、汤药等。可谓是一位多面手的民间医生。

在上古,神权高于一切。巫术占统治地位。到了扁鹊的战国时代,医巫已经开始分业。扁鹊在医学研究道路上完全抛弃巫医那条死胡同。扁鹊曾明确宣告:“信巫不信医”是“六不治”之一。为了捍卫祖国的医药学,他不惜豁出自己的生命。当时,秦武王有病,召请名闻天下的扁鹊来治。一天,太医令李酰和一班文武大臣赶忙出来劝阻,说什么大王的病处于耳朵之前,眼睛之下,扁鹊未必能除。万一出了差错,将使耳不聪,目不明。扁鹊听了气得把治病用的砭石一摔,对秦武王说:“大王同我商量好了除病,却又允许一班蠢人从中捣乱;假使你也这样来治理国政,那你一举就会亡国!”秦武王听了只好让扁鹊治病。结果太医令李酰治不好的病,到了扁鹊手里,却化险为夷。在这场技术高低的较量上,扁鹊彻底战胜了李酰。李酰自知“不如扁鹊”,就产生忌妬之心,使人暗下毒手,杀害了扁鹊。

千百年来,扁鹊深为广大人民所爱戴和崇敬,人们称他为“能生死人”的“神医”。在他行医经过的共约四千化里的路途上,历代人民为他建陵墓、立碑石、筑庙宇、朝香火。在伏道村扁鹊庙的墙上,有这样一首诗,概括了他的一生,同时寄托了人民对他的哀思:

昔为舍长时,方伎未可录。

一遇长桑君,古今皆叹服。

天地为至仁,既死不能复。

先生妙药石,起虢效何速!

日月为至明,覆盆不能烛。

先生具正眼,毫厘窥肺腹。

谁知造物者,祸福相倚伏。

平生活人手,反受庸医辱。

千年庙前水,犹学上池绿。

再拜乞一杯,洗我胸中俗。

扁鹊,战国时医学家。生卒年: 公元前407—310。姓秦,名越人,齐国渤海莫(今河北任丘)人。“扁鹊”一词原本为古代传说中能为人解除病痛的一种鸟,秦越人医术高超,百姓敬他为神医,便说他是“扁鹊”,渐渐地,就把这个名字用在秦越人的身上了。

扁鹊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鼻祖,对中医药学的发展有着特殊的贡献。扁鹊年轻时虚心好学,刻苦鉆研医术。他把积累的医疗经验,用于平民百姓,周游列国,到各地行医,为民解除痛苦。由于扁鹊医道高明,为百姓治好了许多疾病,赵国劳动人民送他“扁鹊”称号。扁鹊,传说是黄帝时代的名医。

扁鹊看病行医有“六不治”原则:一是依仗权势,骄横跋扈的人不治;二是贪图钱财,不顾性命的人不治;三是暴饮暴食,饮食无常的人不治;四是病深不早求医的不治;五是身体虚弱不能服药的不治;六是相信巫术不相信医道的不治。扁鹊在总结前人医疗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总结出望(看气色)、闻(听声音)、问(问病情)、切(按脉搏)的诊断疾病的方法。在这四诊法中,扁鹊尤擅长望诊和切诊。当时,扁鹊的切脉技术高超,名扬天下。

扁鹊(活动期公元前4世纪初)中国战国时期的医学家。学医于长桑君。有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反对巫术治病,总结前人经验,创立望、闻、问、切的四诊法。他遍游各地行医,擅长各科,在赵国为“带下医”(妇科),至周国为“耳目痹医”(五官科),入秦国则为“小儿医”(儿科),医名甚著。后因医治秦武王病,被秦国太医令李酰妨忌杀害。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战国策卷四秦二》里载有他的传记和病案,并推崇为脉学的倡导者。据《汉书艺文志》载,扁鹊有著作《内经》和《外经》,但均已失佚。济南郊区鹊山西麓有扁鹊墓,墓前石碑署“春秋卢医扁鹊墓”,并有清乾隆十八年(1753)重整字样。

扁鹊云游各国,为君侯看病,也为百姓除疾,名扬天下。他的技术十分全面,无所不通。在邯郸听说当地尊重妇女,便做了带下医(妇科医生)。在洛阳,因为那里很尊重老人,他就做了专治老年病的医生。秦国人最爱儿童,他又在那里做了儿科大夫,不论在哪里,都是声名大振。

一天,晋国的大夫赵简子病了。五日五夜不省人事,大家十分骇怕,扁鹊看了以后说,他血脉正常,没什么可怕的,不超过三天一定会醒。后来过了两天半,他果然苏醒了。

有一次,扁鹊路过虢国,见到那里的百姓都在进行祈福消灾的仪式,就问是谁病了,宫中术士说,太子死了已有半日了。扁鹊问明了详细情况,认为太子患的只是一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的“尸厥”症,鼻息微弱,像死去一样,便亲去察看诊治。他让弟子磨研针石,刺百会穴,又做了药力能入体五分的熨药,用八减方的药混合使用之后,太子竟然坐了起来,和常人无异。继续调补阴阳,两天以后,太子完全恢复了健康。从此,天下人传言扁鹊能“起死回生”,但扁鹊却否认说,他并不能救活死人,只不过能把应当活的人的病治愈罢了。

还有一次,扁鹊来到了蔡国,桓公知道他声望很大,便宴请扁鹊,他见到桓公以后说:“君王有病,就在肌肤之间,不治会加重的。”桓公不相信,还很不高兴。5天后,扁鹊再去见他,说道:“大王的病已到了血脉,不治会加深的。”桓公仍不信,而且更加不悦了。又过了5天,扁鹊又见到桓公时说,“病已到肠胃,不治会更重”,桓公十分生气,他并不喜欢别人说他有病。5天又过去了,这次,扁鹊一见到桓公,就赶快避开了,桓公十分纳闷,就派人去问,扁鹊说:“病在肌肤之间时,可用熨药治愈;在血脉,可用针刺、砭石的方法达到治疗效果;在肠胃里时,借助酒的力量也能达到;可病到了骨髓,就无法治疗了,现在大王的病已在骨髓,我无能为力了。”果然,5天后,桓侯身患重病,忙派人去找扁鹊,而他已经走了。不久,桓公就这样死了。

可见,扁鹊的望诊技术出神入化,真是“望而知之谓之神”的神医了。在中医的诊断方法里,望诊在四诊当中居于首位,十分重要,也十分深奥,要达到一望即知的神奇能力更是非同寻常。这三个例子都是非常有名的医学故事,“起死回生”、“讳疾忌医”的成语也出于此。相传扁鹊名声过大,因为受到秦国太医李谧嫉妒而被其害死了。

中医学的一部经典之作《难经》相传为秦越人所作,但从内容上看应该是《黄帝内经》成书以后问世的作品,成书于汉代。其内容深奥,是中医学不可多得的理论著作之一。因此,古人将该书托名秦越人所著,也表示扁鹊在人们心目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借其名以示书的重要性,也表达了人们对他的尊敬与怀念。

扁鹊少年时期在故里做过舍长,即旅店的主人。当时在他的旅舍里有一位长住的旅客长桑君,他俩过往甚密,感情融洽。长期交往以后,长桑君终于对扁鹊说:“我掌握著一些秘方验方,现在我已年老,想把这些医术及秘方传授予你,你要保守秘密,不可外传。”扁鹊当即拜长桑君为师,并继承其医术,终于成为一代名医,先秦时期医家的杰出代表。扁鹊成名后,周游各国,为人治病。由于其医术高明,又常为君主看病,受到当时秦国太医令李酰的嫉妒,后被李派的刺客刺杀身亡。

扁鹊具有高明的医术。他的行医事迹及医学成就,可以反映出先秦时期的医药水平和医药特点。先秦不少著作载有扁鹊的事迹,本文主要取材于《史记·扁鹊列传》。

扁鹊在诊视疾病中,已经应用了中医全面的诊断技术,即后来中医总结的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当时扁鹊称它们为望色、听声、写影和切脉。这些诊断技术,充分地体现在史书所记载他的一些治病的案例中。他精于望色,通过望色判断病证及其病程演变和预后。如他晋见齐桓侯时,通过望诊判断出桓侯有病,但是病情尚浅,病位还只是在体表腠理的部位。他劝齐桓侯接受治疗,如不治则病情将会加深。桓侯因自我感觉良好,拒绝治疗。不久,扁鹊再度晋见桓侯时,指出其病情已加重,病位已进展到血脉,再次劝说其接受治疗,以免病情更加发展。桓侯仍然拒绝治疗,心中不悦,认为扁鹊在炫耀自己,并以此牟利。当扁鹊第三次晋见他时,认为病情已恶化,病位进入到内部肠胃,如不及时治疗,终将难治。桓侯仍不予理睬。最后一次,扁鹊通过望诊,判断桓侯病情危重,已进入到骨髓深处,病入膏肓,无法救治。果然不出所料,齐桓侯不久即发病,终于不治而死。此病例说明扁鹊当时已经能很好应用望诊,而且诊断水平相当高。

扁鹊的切脉诊断法也很突出,具有较高水平。《史记史记》称赞扁鹊是最早应用脉诊于临床的医生。先秦时期,中医的脉诊是三部九候诊法,即在诊病时,须按切全身包括头颈部、上肢、下肢及躯体的脉。扁鹊脉诊及其理论可从虢太子这一病例的诊断中体现出来。当时虢太子已昏迷不醒,扁鹊通过脉诊判断为“尸蹶”。

他认为患者的阴阳脉失调,阳脉下陷,阴脉上冲,也即阴阳脉不调和,导致全身脉象出现紊乱,故患者表现如死状。其实,患者并未真正死亡,除脉诊外,他还观察到患者鼻翼微动。结合切摸,他发现两大腿的体表仍然温暖,因而敢于下此判断。扁鹊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应用脉诊来判断疾病的医生,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脉诊理论。

在治疗方面,扁鹊能熟练运用综合治疗的方法。其中,从治疗虢太子一例,他所用的方法有■砥石,即针刺法,还有热熨法和服汤药法等。综合疗法为扁鹊行医时的主要治疗措施。

先秦时期,在临证中,医学尚未明确分科。尽管《周礼》中已有兽医、食医、疾医和疡医之分,但这仅仅是在宫廷中的设置。兽医、食医、疡医分别管理牲畜疾病、宫廷饮食调配和以刀剪割切的外科等事项。除此以外的其他病证,都属疾医的范畴。扁鹊是一位能兼治各科疾病的多面手,齐桓侯、虢太子等案例,都说明他是内科方面的能手。扁鹊还能根据当地的需要,随俗为变地开展医疗活动。

当他游历到秦国时(今陜西咸阳一带),就专治小儿疾病;当他云游到邯郸(当时为赵国都城)时,又主要诊视妇科病证;而当他到雒阳(当时是周国的首都,今为河南洛阳)时,便主要从事老年人病证的治疗,多医治耳、眼等五官病证。据记载,扁鹊还精于外科手术,而且应用了药物麻醉来进行手术。

扁鹊在自己的医疗生涯中,不仅表现出高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还表现出高尚的医德。他谦虚谨慎,从不居功自傲。如他治好虢太子的尸蹶证后,虢君十分感激,大家也都称赞他有起死回生之术,扁鹊却实事求是地说,这是患者并没有死,我只不过能使他重病消除、回复他原来的状态而已,并没有“起死回生”的本领。

扁鹊十分重视疾病的预防。从齐桓侯这个案例来看,他之所以多次劝说及早治疗,就寓有防病于未然的思想。他认为对疾病只要预先采取措施,把疾病消灭在初起阶段,是完全可以治好的。他曾颇有感触地指出:客观存在的疾病种类很多,但医生却苦于治疗疾病的方法太少。因此,他很注重疾病的预防。

先秦时期,巫术有一定市场,并且已经成为医学科学发展的绊脚石。扁鹊对巫术深恶痛绝,认为医术和巫术势不两立。他的这些医疗道德思想,在《史记》中概括归纳为六条戒律,称为“六不治”。这六不治包括:信巫不信医,骄恣不论于理,轻身重财,衣食不能适,病情严重到“形羸不能服药、藏气不定”等。这是他治病的信条,由此也反映出他高尚的医疗品德。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昔日黄帝40余岁自感身体日渐衰退,自感大业未成的他不免忧虑,于是向上天祈求延寿之法,梦中一天神让他拜师广成之。于是,他师承广成子经半年修炼,打通了任瞥二脉,又炼9年,打通了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并有了透视功能,能观察到人体内的365穴。后来,他把这些秘密写进了《黄帝内经》里。之后的周文王、老子、八仙、孙思邈、陈抟、张三丰都深谙经

络、穴位之奥秘。

到了明朝李时珍,在撰写《本草纲目》时,曾反复参阅《灵枢》、《素问》,却始终无法明白四千年前的黄帝是怎么知道人体有这些经络和穴位的,厂后有一道士传给他小周天功,经半年修炼,一日忽大叫“我的任督二脉通了”。惊喜之余,他把自己的亲身体会写进了《本草纲目》,并说:“关于经络腧穴,唯反观内照者得查之!”

山东省历史上名人辈出,不胜枚举。

春秋时期有:齐国大夫晏婴;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孔子;他的学生曾子;兵家孙武;

战国时期有:名医扁鹊;哲学家子思;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创始人墨翟;建筑工匠鲁班;围棋名手弈秋;军事家孙膑;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学孟子;思想家_梁赤;

汉代有:医学家淳于意,其女儿使废肉刑的缇萦;水利家_宽;西汉今文《尚书》的最早传授者伏生;文学家东方朔;经学家匡衡;文学家韦玄成;农学家汜胜之;文学家孔融;经学家郑玄;哲学家仲长统;文学家王粲;文学家刘桢;天文学家刘洪;

三国时期有: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经学家、训诂学家、郑玄、孙炎;

晋代有:数学家张邱建;文学家羊祜;玄学家王弼;文学家左思;书法家王羲之;

南北朝有:无神论思想家、天文学家何承天;诗人颜延之;文学家鲍照;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文学家温子升;文学家王籍;思想家、教育家颜之推;名医徐叔向;医学家王叔和;史学有崔鸿;农学家贾思勰;

隋朝有:画家展子虔;

唐朝有:天文历算学家崔善为;诗人储光羲;文学家段成式;

宋朝有:学者胡旦;文学家王禹_;学者、文学家石介;医学家钱乙;文学家晁补之;医学家成无己;女词人李清照;抗金英雄、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

金代有:历算学家张行简;水利家王居卿;围棋名手刘仲甫;古代建桥工程专家王辟之;画家张择端;金石学家赵明诚;画家梁楷;道教全真道北七真之一丘处机;金末史学家孔元措;金代史学家、书法家党怀英;词人、学者周密;

元代有:著名诗人和散曲家杜仁杰;史学家、文学家王恽;水利家贾鲁;文字学家杨桓;散曲作家、文学家张养浩;散曲家杨朝英;戏曲作家高文秀;农学家及活版印刷术的改进者王祯;戏曲作家康进之;历史地理学家、文学家于钦;四书五经注释者董养性;

明朝有:机械家王诏;民间水利家白英;文学家谢榛;戏曲家李开先;散曲家冯惟敏;著名诗人、文学家李攀龙;抗倭名将、军事家戚继光;书画家邢侗;学者焦_;文学家、诗人于慎行;散曲作家刘效祖;名医毕荩臣;

清朝有:文学家、药学家王象晋;戏曲作家、文学家丁耀亢;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薛凤祚;历史学家傅以渐;经济学家张尔岐;诗人宋琬;史学家马马肃;文学家田雯;诗人曹贞吉;史学家张昭潜;著名文学家蒲松龄;戏曲作家孔尚任;书法、绘画家潘伍云;诗人赵执信;书画篆刻艺术家高凤翰;医学家黄元御;书法家刘墉;地方志学家李文藻;学者孔继汾;儒医孔继_;学者孔继涵;经济学家、训诂学家郝懿行;民间名中医綦沣;文字学家王友;

著名金石学家、校勘学家和书法家许瀚;文学鉴藏家、古钱币学家李佐贤;金石学家陈介祺;医学家蔡玉珂;教育学家武训;著名金石文学家,甲骨文的发现者王懿荣;艺术家孙中新;藏书家杨以增;著名学者和古籍编纂家马国瀚;金石学家吴式芬;针灸名医杨作质;兵器制造专家丁守存;名医臧应詹;史学家、书法家吴浔源。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