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献学考研好考吗
1、不好简单说古典文献学考研是否好考。
2、一般来说不是热门专业应该好考,但是否好考通常和专业没有直接关系。考研难易主要看招生单位的名气和所处的地域,因为报考生源不同。
3、不管是报考什么专业,北大、复旦一类的名校都不好考,而偏远地方的招生单位则好考,只要达到国家线就可以参加复试。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第三版均可)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郁贤皓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中国文学史新著》,章培恒、骆玉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中国文学史》,游国恩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中国文学史纲要》,褚斌杰、袁行霈、李修生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中国文学十五讲》,周先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简编》,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文学概论》(增订本),袁行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增订本),褚斌杰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基础
1中国通史部分:
《中国史纲要》(增订本),翦伯赞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中国古代史纲》,张传玺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中国历史三百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2古代文论部分: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张少康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中国文学批评史》,郭绍虞著,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中国历代文论选》,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文学批评通史》,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3现当代文学部分: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钱理群,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或2010年版)
《中国当代文学概观》,张钟等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4综合考试部分:
《现代汉语》(增订本),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编,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古代汉语知识教程》,张双棣等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中国古代文化史》,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中国古文献学史简编》,孙钦善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或2014年版均可)
启道考研提供,根据院校选择性参考。
(1969— ),江苏泗阳人。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厦门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文选学研究会理事。
200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厦门大学中文系,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出版学术专著《汉魏文学嬗变研究》、《悼亡诗史》、《先唐别集叙录》、《先唐文苑传笺证》等专著4部,发表《儒学式微下的文学嬗变》、《饮中八仙之聚散与天宝文学走向》等学术论文40余篇。独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全国高校古委会直接资助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1项、福建省社科基金项目1项。协助周祖撰先生主持完成厦门大学国学院重大项目《历代文苑传笺证》(6册,350万字)。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开设《中国文学史》、《论语品鉴》、《红楼梦人物研究》、《先唐文学变迁》、《中国文献学》、《中国史书中的经籍志与艺文志》、《汉唐文学史专题研究》、《中古文学专书研究》等课程。
吴松弟
吴松弟,男,1954年生,浙江泰顺人,1986年参加工作。东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复旦大学研究生毕业,获历史学硕士、博士学位。现为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长三角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海关史与海关文献国际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曾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中国经济史和历史经济地理(以宋代和近代为主)、中国人口史和移民史(隋唐五代辽宋金元时期)、东南沿海区域史。
中文名:吴松弟
外文名:WuSongdi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温州
出生日期:1954年(甲午年)6月
职业:教师
毕业院校:东北师范大学,复旦大学
代表作品:《北方移民与南宋社会变迁》;《中国近代经济地理》9卷本;
个人经历
1954年6月出生于浙江省泰顺县罗阳镇
1982年7月东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
1986年7月复旦大学研究生毕业并留校任教
1990年至1992年师从谭其骧院士攻读在职博士研究生并获博士学位
1995年5月起副教授
1999年9月起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7年12月起复旦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副院长
2010年10月至2015年2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
2015年12月起复旦大学第七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2016年02月起复旦大学海关史与海关文献国际研究中心主任
学术兼职
中国宋史研究会理事(-20148任满)
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20115-)
中国地理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20126-)
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201311-)
《历史地理》主编
《温州通史》主编
《中国人文田野》编委
温州市廊桥文化学会会长
中国城市史研究会副会长
获奖情况
独立或排名第一
1、1995年6月,被评为复旦大学跨世纪人才、百名优秀青年教师。
2、1996年独著《北方移民与南宋社会变迁》获谭其骧禹贡基金优秀青年著作奖二等奖(一等奖缺)。
3、2002年独著《中国人口史》第三卷(辽宋金元时期)获中国宋史研究会邓广铭学术奖励基金二等奖。
4、2006年8月,被复旦大学研究生院评为2006年度优秀研究生导师。
5、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地理》获第15届“上海图书奖”一等奖。
6、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地理》获上海市第14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其它奖项
1、1991年作为上海史学界的青年代表,参加在西安召开的第一届全国青年史学工作者学术会议。
2、独著《中国古代都城》所属的《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任继愈主编)1992年获第六届中国图书奖一等奖,第二届希望杯优秀图书奖,1992年第三批优秀畅销书奖。
3、合著《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1995年获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4、合著《简明中国移民史》1996年获上海社会学科成果著作三等奖。
5、6卷本《中国移民史》(担任第3卷、第4卷作者)获1998年上海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奖一等奖,1999年获中共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
6、合著《中国历史人文地理》2002年获上海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三等奖。
7、6卷本《中国人口史》(担任第3卷作者)2003年获上海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一等奖,2006年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一等奖。
研究项目
独立承担
1、宋代南方人口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991年。
2、近七百年来东南沿海主要港口经济腹地的变迁,国家教委“八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1993年。
3、点校《欧阳修全集》,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委员会资助项目,1996年。
4、近代以来北方主要港口城市—腹地的经济互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5年。
5、港口-腹地和近代现代化的空间过程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点研究项目,2005年。
6、长三角地区经济地理过程和区域差异,复旦大学“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研究项目,2008年。
7、港口-腹地与中国近代经济地理格局的变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2011年。
8、港口-腹地与中国近代经济地理格局的形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1年。
9、中国旧海关内部出版物及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专题研究课题,2011年
10、中国旧海关内部出版物整理与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11年。
主要参加者
1、国家历史大地图集,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参加审稿并承担交通图组的部分图稿编绘任务,已完成。
2、地理环境与中国历史和文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已完成。
3、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研究,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项目,已完成。
4、中国移民史,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已完成。
5、中国人口史,上海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已完成。
学术交流
先后在英国牛津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日本大阪大学、日本大阪市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彰化师范大学、日本学习院大学担任客员研究员或客座教授。
先后在欧洲第17次汉学大会(瑞典隆德)、美国地理学家年会(美国西雅图)、东海(日本海)地名国际学术讨论会(韩国汉城)、国际宋史学术研讨会(中国台北)、东亚国际交流与中国沿海的交通和贸易国际学术研讨会(日本大阪)、纪念晚清中国海关总税司罗伯特·赫德学术研讨会(英国伦敦)等重要国际会议做学术报告。
先后于1994年至1998年(合作者:日本大阪大学滨岛敦俊教授)、2000年至2004年(合作者: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PeterKBol教授)、2006年(合作者:美国哈佛大学PeterKBol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建筑系刘杰副教授)在浙江嘉兴、湖州、金华、温州(泰顺)、上海(崇明)进行10余次中外联合历史文化调查,总共时间超过200天。
学术著作
先后出版6部学术专著,另有合著、主编著作多部,内容涉及中国移民史与人口史、中国经济史与经济地理、东南沿海区域史、文献整理与研究以及部分通俗读物。
主要代表作包括:
《北方移民与南宋社会变迁》,台湾文津出版社1993年。
《中国人口史》第三卷(辽宋金元时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中国百年经济拼图》,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
《港口:腹地与北方的经济变迁(1840-1949)》,第一作者,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
九卷本《中国近代经济地理》,全书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和2015年陆续出版(第一卷,绪论和全国概况,本卷主编和主要作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3月出版)。
《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藏未刊中国旧海关史料》,整理者,并撰写“书目提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共279册,其中的199册2014年9月出版,80册2015年出版。
《两唐书地理志汇释》,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合著,邹逸麟主编,科学出版社2001年。
学术论文
前后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地理科学》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40多篇,代表性论文包括:
1浙江温州沿海平原的成陆过程,《地理科学》1988年第8卷第2期。
2重视历史地理学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合作,执笔人,《求是》1993年第7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地理》1993年第4期转载。
3客家南宋源流说,《复旦学报》1995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史》1995年第12期转载,华东师大《客家学研究》第4辑(1997年)转载,广东梅州嘉应大学客家研究所《客家学辑刊》(1998年)转载。
4唐后期五代江南地区的北方移民,《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第3期,1997年人大复印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第2期转载。
5宋代户口的汇总发布系统,《历史研究》1999年第4期。
6南宋人口的发展过程,《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宋辽金元史》2002年第2期转载,杭州市社会科学院南宋史研究中心编《南宋史研究论丛(上)》,杭州出版2007年,第415-438页转载。
7港口—腹地和中国现代化的空间进程,《河北学刊》2004年第3期,教育部委办《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年第4期转载,人大复印资料《地理学》2004年第5期转载。
8一座尚未充分利用的近代史资料宝库——中国旧海关系列出版物评述,第一作者,《史学月刊》2005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05年第7期转载。
9TheimpactoftheopeningofTianjinoneconomicchangeinitshinterland,FrontiersofHistoryinChina,SelectedPublicationofChineseUniversities,Volume1,Number2April2006,publishedbyHighereducationpress与樊如森合作。
10南宋移民与临安文化,《历史研究》2006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宋辽金元史》2007年第1期转载。
11市的兴起与近代中国区域经济的不均衡发展,《云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史》2007年第2期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07年第2期转载。
12中国历史地理学の过去と现在,秋野_译,载日本《都市文化研究》第10期,2008年3月出版
13中国近代经济地理格局形成的机制与表现,《史学月刊》2009年第8期,人大复印资料《地理》2009年第1期转载。
14从人口为主要动力看南宋经济发展的限度兼论中西生产力的主要差距,《人文杂志》2010年第6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宋辽金元史》2011年第2期转载。
15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侯甬坚合作,《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第30卷第6期,第30卷第12期。
16TheeconomicconnectionbetweentheopeningportcitiesofChinaandEastAsiaduring1843-1949,TheJournalofKoreanStudies,No26,Feb2012,pp119-142,CenterforKoreanStudiesInhaUniversity,Korea吴松弟、王哲。
17近代中国开埠通商的时空考察,《史林》2013年第3期,吴松弟、杨敬敏,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13年第10期转载,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史》2013年第6期转载。
18近代中国海关贸易资料摘编的可靠性分析——以全国年进出口额和各关直接对外贸易额为例,吴松弟、伍伶飞,《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3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史》2014年第2期转载。
1920世纪之交的中国城市革命及其性质,《南国学术》2014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15年第3期转载。
20旧海关出版物与近代中国研究,《社会科学家》2014年第1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15年第4期转载。
21近代中国进出口贸易和主要贸易港的变迁,《史学集刊》2015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15年转载。
苦读人生
吴松弟:我的苦读人生
我出生在浙江地势最高的山乡泰顺县罗阳镇。罗阳虽然是县城,但改革开放前其实只是一个人民公社,居民绝大多数是农民,生活比较贫困。我出生时,父母年事已高,在我幼小时便相继亡故。当帮助照料病中母亲的邻居深夜将我叫醒,告诉我母亲已经离我而去时,我还睡在母亲的脚后头。当时我才8岁,不知哭泣,只是发呆。自此以后,我成为农村的五保户,从小学二年级开始便成了住校生。那时生产队很穷,仍给我提供了差不多10年的每年360斤的稻谷。除此之外,出租自家房屋获得的每月2元的租钱成为我多年生活费的另一主要来源。由于小学时经常吃不饱,我长得又小又瘦。
孤儿在书中成长
8岁的年龄正是最需要父母疼爱的时候。每当周末同学纷纷离开学校以后,我面对空空的宿舍,沉浸在深深的孤寂和凄凉之中。幸好小学附近是县图书馆,以今天的眼光看这个图书馆很小,书也不多,但摊放在报架上的一份份报纸杂志,却深深地吸引着我。每当课后周末,我都到县图书馆看报读书。直到1974年参军离开泰顺,我都是县图书馆为数不多的常客之一。
每当寒暑假,我都要到在温州市居住的我唯一的亲人、年龄比我大许多的姐姐那里度假。位于五马街的新华书店,又成了我假期读书的好去处。后来,姐夫调到瑞安县新华书店工作,我假期读书从书店的门市部,一直读到书店的仓库。
“文革”开始以后,学校停课,在那个人妖颠倒的日子,读书成了我劳作之余的全部乐趣所在。无论白天多累,晚饭后我总是习惯到县图书馆看书读报。我又到供销社的废品收购站找书看,每找到一本,便视如至宝,购回阅读。冬日里,邻居小伙看中我一人之家,是最好的玩牌赌钱的地方,叫门再三,我装聋作哑,拒之门外,继续读自己的书。
我对地理一向有着浓厚的兴趣。当时,我国开始与较多的第三世界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每当与一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报纸都要刊登有关这个国家的资料。我将这些报纸上抄来的资料和废品收购站找来的地理书上的资料,揉为一体,编写各国地理,举凡自然、经济以及政治情况,都有简要的说明。此外,又将中国各省的市县镇名称,以及报刊出现的大工厂的名字,分类抄写,汇编成文。又逐句背诵《宋词三百首》,模仿格律,试着写词。此外,介绍各国历史的著作、政治经济和哲学的教科书,以及中医中药的书,只要找到,无不浏览阅读。虽然我兴趣广泛,但当时无书可读,只好找到什么看什么。
1974年我应征入伍,来到大兴安岭当铁道兵。第一年在施工连队,繁忙艰苦的劳动和训练,又加缺少图书,我只能在有限的时间中读读报纸。第二年幸运地调到师机关,工作之余的读书时间多了。通过朋友的帮助,读了《第三帝国兴亡史》、《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文学名著,以及有关文学创作的书。
一本本图书,一张张报纸,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展示给我。一个个正面人物,成了我的朋友。我体会着书中蕴含的人生哲理、道德理念,领悟了人生的前进方向,书也成了我的导师。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我的各门成绩都在年级名列前茅,并始终担任年级学习委员。加上学校老师、村中干部和善邻的关心,尽管生活是那么的艰难,道路是那么的坎坷,我总是充满自信地成长,并没有因自己是孤儿而自卑或自暴自弃,没有因经历曲折而迷失方向,也没有形成孤僻的性格。
命运在书中改变
读书伴随我成长,读书改变了我的命运。我之所以能够从基层连队调到师机关,除了工作认真之外,主要靠我好读能写,给领导留下的好印象。1978年全师集中六七百名军人考生集训,参加全国统考,考上本科仅2人,我是其中之一。我只有初二学历,如果没有多年的读书积累,那2人中肯定没有我。
我本科就读的东北师大是我国著名的师范大学,历史系更是拥有一批全国著名的教授以及在学术界崭露头角的新秀,他们学识渊博,诲人不倦。当时,东北师大像我们这种因“文革”辍学的人极多,大家饱尝过失学的痛苦,无不刻苦读书。
1982年,我从东北师大毕业,报考杭州大学的历史地理专业,准备成为陈桥驿先生的研究生。然而,因外语不及格考研失败,被总政治部分到西安的第二炮兵技术学院政治教研室任教。在陈桥驿先生的多次写信鼓励下,第二年我再次报考历史地理专业,当年全国只有复旦大学的邹逸麟先生招此专业,二十多人报名。我有幸被录取,开始进入这所过去想都不敢想的江南名校。
入学不久,便考虑研究方向。我想,人生在世,首先要吃饭穿衣,经济是第一要务,那就研究经济。我对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以来的南方经济特别感兴趣,于是决定先从宋代开始。全国地域太大,要选一个区域,江南研究者太多,东南沿海丘陵研究者较少,于是选定宋代东南沿海丘陵的经济开发作为研究题目。谁料这个选择,竟是此后多年研究宋代历史的开端。我在东北师大读书刻苦,成绩不错,但到了读研究生时才知道原先学的仍极为浅显,因此到复旦以后加倍努力。当时历史地理所只有五六个研究生,借书不受限制,我每每提着旅行包去借书,看了不少的书。又喜欢到学校的文科报刊阅览室翻阅杂志,从第一架上的第一本开始,到最后一架上的最后一本结束,无论什么,拿起放下,看到感兴趣的便坐下来仔细阅读。这种没有目的、不分专业的阅读,对于开阔视野、学科综合,其实还是有很多好处的。当硕士论文《宋代东南沿海丘陵地区的经济开发》答辩时,谭其骧先生不问我宋代的问题而问我明代的问题,我从容回答,有根有据,得到老先生的青睐,将论文评为当时非常难得的“优秀”。我此后研究出唐入宋,从古到近,视野和思路尚觉宽广,或许也是得益于这种读书习惯。
至今为止,读书仍是我的第一兴趣,快乐之所在。如果一天不读书,不写几个字,便感到难受。积累至今,攒下满满一书房的书。我也从读书人,变成写书人,先后写过十余本历史学、历史地理学的著作。或许受我影响,我的一对双胞胎儿女从小也喜欢读书。我送他们的礼物,最多的就是书。每当我跑书店时,也带他们一起去,他们找他们喜欢的书,我找我需要的书。天长日久,他们的书也越来越多,学习的兴趣更与日俱增。由于这样的原因,他们从小都有很好的学习自觉性,很好的学习成绩,最后都考上不错的大学。儿子尤其好学,文科理科,天上地下,历史地理,几乎没有不要看的书,门门成绩都名列前茅,高中尚未毕业便被美国长春藤盟校、著名的DartmouthCollege录取,并获全额奖学金。
我通过个人的经历,深刻地体会到“知识改变命运”。一个人,可以什么都没有,但不可以没有知识;可以什么都喜欢,而首先要喜欢的应当是读书。财富需要,知识更需要。知识改变命运,知识自然也会给人带来财富。古代农业社会,有头脑的人靠“耕读持家”,即一边耕种,一边读书,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两不缺。今天的社会,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也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对知识的追求更是生活的第一需要。
六朝乐府与民歌 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5年7月版。
乐府诗论丛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4月版。汉魏六朝唐代文学论丛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0月版。
文心雕龙探索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4月版。
中国古代文论管窥 齐鲁书社1987年3月版。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与杨明合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6月版。
隋唐五代文学批评史(与杨明合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0月版。
乐府诗述论(含《六朝乐府与民歌》、《乐府诗论丛》、《乐府诗再论》3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6月版。
望海楼笔记 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4月版。
当代学者自选文库王运熙卷 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李白诗选(署复旦大学古典文学教研组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8月版。
李白研究 作家出版社1962年6月版。
古代诗歌选(4册,与顾易生、徐鹏合编,署名王易鹏)少年儿童出版社1961-62年版
中国文学批评史(3卷本,与顾易生共同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1964年8月、1981年11月、1985年7月版。
中国文学批评通史 (7卷本,与顾易生共同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89年6月至1996年6月间陆续出版。
历代诗歌浅解 (与顾易生、徐鹏合编,此为60年代初《古代诗歌选》的修订本)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版。
《文心雕龙》译注 (与周锋合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4月版 1、《乐府前溪歌杂考》,《国文月刊》75期,1949年
2、《离合诗考》,《国文月刊》79期,1949年
3、《论六朝清商曲中之和送声》,《国文月刊》81期,1949年
4、《伟大的诗人屈原及其作品》,《解放日报》1953年6月15日
5、《说黄门鼓吹乐》,《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第6期,1954年5月10日
6、《汉代的俗乐和民歌》,《复旦学报》1955年第2期
7、《吴声、西曲中的扬州》,《文学遗产增刊》第1辑,1955年
8、《七言诗形式的发展和形成》,《复旦学报》1956年第2期
9、《论〈孔雀东南飞〉的产生时代、思想、艺术及其问题》,《语文教学》1956年第12期
10、《从诗论看我国古代叙事诗不发达的一种原因》,《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第87期,1956年1月8 日
11、《汉代鼓吹曲考》,《复旦学报》1957年第1期
12、《南北朝乐府中的民歌》,《语文教学》1957年第9期
13、《释〈河岳英灵集序〉论盛唐诗歌》,《复旦学报》1957年第2期
14、《陈子昂和他的作品》,《文学遗产增刊》第4辑,1957年
15、《谈李白的〈蜀道难〉》,《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第144期,1957年2月17日
16、《试论唐传奇与古文运动的关系》,《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第182期,1957年11月10日
17、《读〈柳毅传〉》,《语文教学》1957年第3期
18、《〈虬髯客传〉的作者问题》,《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第198期,1958年3月2日
19、《乐府民歌和作家作品的关系》,《文汇报》1959年7月7日
20、《蔡琰与〈胡笳十八拍〉》,《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第268期,1959年7月5日
21、《略谈〈长恨歌〉内容的构成》,《复旦学报》1959年第七期
22、《略谈李白〈蜀道难〉的思想和艺术》,《语文教学》1960年第4期
23、《谈高适的〈燕歌行〉》,《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第315期,1960年5月29日
24、《陶渊明诗歌的语言特色和当时诗风的关系》,《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第362期,1961年5月7日
25、《王维和他的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61年出版《王右丞集笺注》代序
26、《孔稚圭的〈北山移文〉》,《文汇报》1961年7月29日
27、《萧统的文学思想和〈文选〉》,同上副刊第378期,1961年8月27日
28、《李白为什么景仰谢朓》,《文汇报》1962年7月28日
29、《杜甫的文学思想》,文汇报》1962年4月11日
30、《王昌龄的籍贯及其〈失题〉诗的问题》,《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第403期,1962年2月25日
31、《范晔〈后汉书〉的序和论》,《文学遗产增刊》第10辑,1962年
32、《读杜甫〈同元使君舂陵行〉》,《山东文学》1962年第6期
33、《曹丕〈典论论文〉的时代精神》,《文汇报》1962年1月27日
34、《〈文心雕龙〉风骨论诠释》,《学术月刊》1963年第2期
35、《刘勰为何把〈辨骚〉列入“文之枢纽”》,《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第475期,1964年8月23日
36、《略谈严羽和他的诗歌创作》,《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第520期,1965年8月15日
37、《元结〈箧中集〉和唐代中期诗歌的复古潮流》,《复旦学报》1978年第2期
38、《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比兴说》,《文艺论丛》第4辑,1978年
39、《略谈乐府诗的曲名、本事与思想内容的关系》,《河南师大学报》1979年第6期
40、《论建安文学的新面貌》,《郑州大学学报》1979年第4期
41、《陶渊明田园诗的内容局限及其历史原因》,《山西师院学报》1979年第4期,收入同上书。
42、《李白的生活理想和政治理想》,《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第1期,收入同上书
43、《刘勰论文学的作用和思想政治标准》,《广西师大学报》1979年第4期。收入《文心雕龙探索》
44、《略谈李白的文学思想》,《语文学习丛刊》第6期,1978年11月
45、《刘勰对汉魏六朝骈体文学的评价》,《文学遗产》1980年第1期
46、《从〈文心雕龙·风骨〉谈到建安风骨》,《文史》第9辑,1980年
47、《钟嵘〈诗品〉陶诗源出应璩解》,《文学评论》1980年第5期
48、《李白诗歌简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出版《李白集校注》前言
49、《寒山子诗歌的创作年代》,《中华文史论丛》1980年第4辑
50、《魏晋南北朝和唐代文学批评中的文质论》,《文艺理论研究》1980年第2期
51、《钟嵘〈诗品〉与时代风气》,《文学评论丛刊》第9辑,1981年
52、《〈文心雕龙〉的宗旨、结构和基本思想》,《复旦学报》1981年第l期
53、《全面地认识和评价〈沧浪诗话〉》,《古典文学论丛》第2辑,齐鲁书社1981年
54、《<河岳英灵集>的编集年代和选诗标准》,《唐代文学论丛》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7期
55、《唐代诗歌与小说的关系》,《文学遗产》1983年第1期
56、《并庄屈以为心》,《苏州大学学报》1983年第3期
57、《〈文心雕龙·原道〉和玄学思想的关系》,《文学评论丛刊》第18辑,1983年
58、《从〈乐府〉〈谐隐〉看刘勰对民间文学和通俗文学的态度》,《柳泉》1983年第l期
59、《〈文心雕龙·风骨〉笺释》,《中华文史论丛》1983年第2辑
60、《刘勰的文学历史发展观》,《文心雕龙学刊》第l辑,1983年
61、《〈物色〉篇在〈文心雕龙〉中的位置问题》,《文史哲》1983年第2期
62、《从〈文选〉选录史书的赞论序述谈起》,《光明日报·文学遗产》1983年11月1日
63、《刘勰论宋齐文风》,《复旦学报》1983年第5期
64、《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文气说》,《文史知识》1984年第4期
65、《从文论看南朝人心目中的文学正宗》,《文学遗产》1984年第4期
66、《读〈虬髯客传〉札记》,《学林漫录》第11集,1984年
67、《谈谈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方法》,《复旦学报》1984年第5期
68、《〈文心雕龙〉产生的历史条件》,《文史》第22辑,1984年
69、《〈文心雕龙·序志〉“先哲之诰”解》,《复旦学报》1985年第l期
70、《读〈文心雕龙·神思〉札记》,《文艺理论研究》1985年第l期
71、《刘勰论文学作品的范围、艺术特征和艺术标准》,《文心雕龙学刊》第3辑,1986年
72、《钟嵘〈诗品〉论奇》,《光明日报·文学遗产》1986年7月29日
73、《说盛唐气象》,《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6年第3期
74、《汉魏六朝的四言体通俗韵文》,《中国古典文学论丛》第4辑,齐鲁书社1986年。收入《汉魏六朝唐代文学论丛》增补本
75、《应当重视对〈文选〉的研究》,《江海学刊》1988年第5期
76、《〈文选〉选录作品的范围和标准》,《复旦学报》1988年第6期
77、《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体”》,《中国文艺思想史论丛》第3辑,北京大学出版社潮1988年
78、《李白<古风·其一>篇中的两个问题》,《天府新论》1988年第1期。
79、《刘桢评传》,《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续编第l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年
80、《谈前人对刘桢诗的评价》,《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14辑,1989年
81、《杜句“羯胡事主终无赖”解》,《杜甫研究学刊》1989年第4期
82、《刘勰文学理论的折中倾向》,《暨南学报》1989年第1期
83、《论李白的平交王侯思想》,《中国李白研究》1990年集(上),1990年
84、《刘勰对东汉文学的评价》,《文心同雕集》,成都出版社1990年
85、《谢惠连体和<西洲曲>》,《江海学刊》1991年第1期
86、《<旧唐书·元稹自居易传论>、<新唐书·白居易传赞>笺释》,《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的现代思考》,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
87、《讽喻诗与新乐府诗的关系和区别》,《复旦学报》1991年第6期
88、《释·‘楚艳汉侈,流弊不还”》,《文心雕龙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89、《相和歌、清商三调、清商曲》,《文史》第34辑,1992年
90、《杜甫诗论的时代精神》,《杜甫研究学刊》1992年第2期
91、《读司空图<注愍征赋述>、<注愍征赋后述>》,《中国文化》第8期,1993年
92、《唐代诗文古今体之争和<旧唐书>的文学观》,《文学遗产》1993年第5期
93、《<文选>简论》,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文选全译》前言
94、《唐人的诗体分类》,《中国文化》第12辑,1995年
95、《读汉乐府相和、杂曲札记》,《中华文史论丛》第55辑,1995年
96、《杜甫<咏怀古迹>诗的题义和写作时间》,《杜甫研究学刊》1995年第1期
97、《王渔洋论唐代乐府诗》,《上海大学学报》1995年第5期
98、《说<文心雕龙·序志>的一段话》,《文心雕龙研究》第1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99、《简论唐传奇和汉魏六朝杂传的关系》,《中西学术》第2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100、《李白诗歌的两种思想倾向和后人评价》,《文学遗产》1997年第l期
101、《<文选>所选论文的文学性》,《古籍研究》1997年第7期
102、《<二十四诗品>真伪问题我见》,《中国诗学》第5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103、《元白诗在晚唐五代的反响》,《文学研究》第5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104、《郭茂倩与<乐府诗集>》,《学术集林》第14辑,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
105、《古文论研究应当重视作家作品的评论》,《江海学刊》1998年第3期
106、《谈<文心雕龙>的<风骨>、<通变>》,《文史》第49辑,1999年
107、《读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学林漫录》1999年
108、《鲁迅小说细节描写与域外小说的关系》,《海上论丛》第3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109、《研究〈文心雕龙〉应全面了解其作家作品评价》,《论刘勰及其文心雕龙》,学苑出版社2000年
110、《〈文心雕龙〉为何不论述汉魏六朝小说》,《庆祝王元化教授八十岁论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111、《刘宋王室与吴声、西曲的发展》,《文史》第60辑,2002年
112、《谢庄作品简论》,《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113、《文质论与中国中古文学批评》,《文学遗产》2002年第5期
114、《我研究古典文学的情况和体会》,《贵州文史丛刊》2003年第1期
115、《白居易诗歌的几个问题》,《学术研究》2003年第5期
116、《李白文学思想的复古色彩》,《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117、《关于唐代骈文、古文的几个问题》,同上刊2004年第1期
杨静荣,著名瓷器鉴定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从事陶瓷史研究和古陶瓷鉴定工作三十余年。央视《鉴宝》栏目鉴定专家组组长,cctv-2《一槌定音》专家组成员,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
至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近百篇,个人出版了《颜色釉》、《古陶瓷鉴识》、《颜色釉陶瓷的鉴赏和鉴定》等10余部专著。
邓丁三,著名杂项、书画鉴定专家,原首都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从事历代书画、古籍拓本、玉器、铜器、佛像、钱币、文房四宝、竹木牙雕、翡翠珠宝研究和鉴定工作三十余年。现任《收藏家》杂志社常务副社长兼执行主编。
cctv-2《一锤定音》专家组成员,权威市场评估专家,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还有王敬之,杨保杰,金运昌。
1985年任讲师
1990年破格提升为副教授
1997年任教授
1999年任博士生导师。
1995年任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古文字教研室主任
1997年任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所长
2004年任厦门大学历史系主任
现任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领域及方向为历史文献(侧重古文字与出土简牍帛书)、商周考古、古代汉语。
已出版专著9部(包括合著5部),文章百余篇。
近些年来,柳培琪除了潜心书艺,还致力于书法教育、培养年轻书法人。
柳培琪先生认为,教导学生用的是“心”,而非自己已有的地位和名声。学生尊他为“老师”,他要重视的是如何担当“老师”这庄严的称号,并如何真诚地感恩他的学生以及学生的家长。在他心中,学生就是他的天。他为人的信念是,做什么要像什么。他讲究师道尊严。因此,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他告诫学生与家长,他不接受师生之间的买卖关系,只坚认供养与被供养、教与被教的关系,这观念与雅俗无关,但根本上与他能否教好一个孩子有本质的关系。这也是中国几千年传统观念的一个极其准确、极其优秀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缺少这个基本思想,他以为不存在真实意义上的师生之间的关系。这样他才有资格并专心一意地教好他的学生。
在课上,他对学生提出的是“读好书,写好字,做好人”的理念,得到了家长支持。对学生也起到了很大的效果。他相信教学相长,教书的同时学生的反馈对他也有着极大的启发,促使他能够用更好的方法去指导学生。在不断的总结与思考中,他的书法教育之路已逐渐完善,稳步发展。但无论如何,他的教育理念与真心的奉献是不会改变的。
正如他的挚友,古籍研究专家陈克希著文所说:“他对学生不仅因人施教,而且更注意年轻人的人格培养。”他用心对待学生,以“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的古语为旨,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青年书法人。他曾担任上海市洋泾中学、陆行中学书法老师。2009年又受聘复旦大学书画协会,任指导顾问。由于在书法教学事业上成就突出,连续5年被上海市书法家协会评为“上海市优秀书法指导老师”。
本文2023-08-07 09:53:1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2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