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是何人所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2收藏

《孙子兵法》是何人所著?,第1张

 一、关于《孙子兵法》的作者与成书,学界众说纷纭。我们认为,此书的作者应为孙武,其后学曾对之进行过校理;“十三篇”成书的时间为春秋末期。

  关于《孙子兵法》的作者与成书,自宋以来,人们就争论不已。概括起来,主要观点有如下几种:

  1、成书于春秋末,孙武著。汉司马迁《史记》、曹操《孙子略解》、明宋濂《诸子辨》、胡应麟《四部正讹》、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孙星衍《孙子十家注序》等,都持此观点。

  2、成书于春秋末,本于孙武,成于孙膑。明吴兴松筠馆主人在《孙子参同序》中提出这一观点。今人陈启天在《孙子兵法校释》中进一步提出,“武之兵法授之于膑,膑即据之撰十三篇”。日人武内义雄亦认为十三篇不出于孙武,而出于孙膑。

  3、成书于春秋末,伍子胥著。认为孙武即伍子胥,孙膑乃伍子胥之后,居阿、鄄之间,改姓孙。清人牟庭在《校正孙子》中提出这一观点。

  4、成书于春秋末、战国初,山林处士所为。南宋叶适在《习学记言》卷四十六《孙子》中即持这一观点。

  5、成书于战国,非孙武所著。据欧阳修在梅尧臣《〈孙子注〉后序》中称,梅尧臣认为此书乃“战国相倾之说” ,非孙武所著。清人全祖望等赞同。

  6、成书于战国,孙膑著,孙武与孙膑为一人。中国学者钱穆与日本学者斋藤拙堂即持此说。今人金德建在《古籍丛考·孙子十三篇作于孙膑考》中亦认为《孙子兵法》的作者为孙膑。

  7、不可得而知。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称:“孙武事吴阖庐而不见于《左氏传》,未知其果何时人也。”清人姚际恒《古今伪书考》亦认为,孙武及《孙子兵法》“皆不可得而知”。黄云眉《古今伪书考补正》:“孙武之有无其人虽未暇定,而十三篇之非孙武书则固无可疑者。”

  8、“十三篇”作者是孙武,但孙武不是田书之孙,而是田无宇的长子田武子开,田乞、田书是其弟。今人田昌五先生在1992年山东临沂召开的第三届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上提出这一观点。

  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同时出土,证明《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不是一书,《汉书·艺文志》将《吴孙子兵法》与《齐孙子》分别著录是有根据的。但关于《孙子兵法》的作者和成书问题的争论仍未停止。李零认为,《孙子兵法》不是春秋末孙武亲著,而是“孙子学派”军事思想的记录,成书过程大约从春秋末期的吴国开始,到战国时的齐国,经过长期整理于战国中期成书,其中不能排除孙膑参与了对此书整理的可能性。郭化若认为,《孙子兵法》是孙武的门徒等根据孙武的著述整理而成,其思想体系属于孙武,成书时间大概在春秋末至战国初。杨丙安、陈彭则认为,《孙子兵法》奠基于春秋,基本完成于战国,定型于秦汉。 我们认为,《孙子兵法》应为孙武所著,在春秋末期既已成书。其后学虽曾对之进行校理,但这种校理是在《孙子兵法》已经成书的基础上进行的。

  明确记载《孙子兵法》作者与成书时间的,是《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其中讲到:“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又据《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阖庐三年(前512年),吴军在攻克楚城舒(治今安徽庐江县西南)后,就想攻打楚国都城郢(在今江陵西北),“将军孙武曰:‘民劳,未可,待之。’”同书《伍子胥列传》中有相同记载。这些记载告诉我们:《孙子兵法》的作者是孙武,他在公元前512年攻楚之前即已为吴国“将军”。关于孙武献书的时间,后汉赵晔撰《吴越春秋·阖闾内传》明确记载是在阖庐三年,与他劝阻吴王攻郢是在同年。这一时间与《史记》相印证,应是比较可靠的。至少至今尚未发现能否定这一记载的确凿证据。又据《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阖庐九年,“吴王谓子胥、孙武曰:‘始子言郢未可入,今果何如?’二子对曰:‘楚将囊瓦贪,而唐、蔡皆怨之。王必欲大伐之,必先得唐、蔡乃可。’阖庐听之。”于是有吴楚柏举(今湖北麻城东北,或说今汉川北)之战,吴军“五战,遂至郢”。另据同书《孙子列传》和《伍子胥列传》记载,孙武参与了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的谋划,在吴国称霸中,他们都是有功劳的。 宋以来否定以上记载的主要理由大致有三:一是《左传》等典籍中没有关于孙武事迹的记载;二是春秋时期无私家著书;三是春秋时期没有《孙子兵法》中所说的那么大的战争规模。对此,我们须做一简要辨析。

  

诗人,通过诗歌创作、吟咏抒发激情,通过诗歌讴歌祖国的大好河山,通过诗歌传颂人间真善美。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诗人司马穰苴生平简介|代表作品,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诗人栏目。

司马穰苴一般指田穰苴。田穰苴(生卒不详),又称司马穰苴,春秋末期齐国人,是田完(陈完)的后代,齐田氏家族的支庶。田穰苴是继姜尚之后一位承上启下的著名军事家,曾率齐军击退晋、燕入侵之军,因功被封为大司马,子孙后世称司马氏。后因齐景公听信谗言,田穰苴被罢黜,未几抑郁发病而死。由于年代久远,其事迹流传不多,但其军事思想却影响巨大。唐肃宗时将田穰苴等历史上十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庙十哲。宋徽宗时追尊田穰苴为横山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司马穰苴的个人资料,欢迎阅读!

临危受命

司马穰苴本姓田,名穰苴。田氏家族在齐国是名门望族,田氏家族的老祖宗叫陈完,是陈厉公的儿子。齐桓公时,陈国发生内乱,陈完为避祸跑到了齐国,改姓田氏。

齐景公的时候,晋国进攻齐国的阿城和甄城,同时燕国又侵略齐国黄河南岸一带。齐国军队大败。齐景公为此十分忧虑,寝食难安。

一天,大夫晏婴悄悄来到齐景公跟前,向他推荐了田穰苴,说:“田穰苴虽然是田氏门中偏室所生,但是他这个人,文能令人信服,武能威慑敌人,希望大王能试试他的才干。”

于是,齐景公召见田穰苴,同他谈论军事,对他的才干非常欣赏,就任命他做大将,领兵抗击晋国和燕国的军队。

穰苴执法

田穰苴向齐景公禀告说:“为臣本来低贱,大王从平民中把我选拔出来,放在大夫之上,士兵们不能向我靠拢,百姓们不能对我信任,人卑微,权力也就会受到轻视。希望能有大王所宠信的大臣、国家所尊重的人物,担任监军的职务,这样才行。”

齐景公答应了田穰苴的要求,决定派宠臣庄贾担此重任。

田穰苴向齐景公告辞之后,便到庄府拜会了庄贾,并和庄贾约定:第二天正午在营门集合出发。

第二天,田穰苴提前来到军营,布置好观测时间的标杆和滴漏,等候庄贾。与此同时,庄府里热闹非凡。庄贾的朋友听说他要出征,纷纷上门为他送行。这个祝庄贾旗开得胜,马到成功;那个说大王选您当监军,齐军一定能所向披靡,无往而不胜。说得庄贾飘飘然,很是得意。

庄贾向来骄横,这次,他认为率领的是自己的军队,又是监军,根本就没有把田穰苴与他约定的时间当回事。于是,就留下前来为他送行的朋友喝起酒来。手下人提醒他,他仍不以为然。

到了正午,太阳格外耀眼。军营的广场上军旗飘扬,几个方阵的士兵排列整齐,整装待发。田穰苴推倒了标杆,放了滴漏里的水,站在高台上向大营外眺望,仍不见庄贾的人影,就叫副将派人去请监军大人,自己独自到军营内指挥操练,检阅军队,宣布军规军纪。

庄府里,众人酒喝得正酣。庄贾满脸通红地招呼着他的那些朋友,门丁来报,说正午已过,门口有士兵来请大人去军营监军。庄贾听了,不屑一顾,并嘲讽说:“小平头当将军,总把鸡毛当令箭,时间就那么重要吗?时间到了又怎么样?”

下午,齐军大营广场上,操练完毕的将士们,依然排列着整齐的方队,在等候出发的命令。田穰苴看着将要落下去的太阳说:“两个时辰过去了,有劳副将亲自到庄府去一趟,务必当面告诉监军大人,出征将士已经恭候他多时了。”

副将来到庄府,只见里面一帮人已经喝得七倒八歪,乱作一团。庄贾见副将进来,摇晃着身子指责道:“大胆!你为何擅自闯进?”副将禀报庄贾,说是奉田穰苴之命前来请大人去军营监军。庄贾不耐烦地说:“你先回去告诉他,就说我马上就到。”

忽有快马来报,又有一城失守。田穰苴听后,眉头紧锁,准备亲自到庄府去请庄贾。正在这时,庄贾从马车上下来,晃晃悠悠进了军营大门。田穰苴疾步上前,指责庄贾为何不按约定的时间来军营。庄贾却像没有什么事似的,笑嘻嘻地说:“几个朋友送行,陪他们喝了点酒,因而来迟。”

田穰苴再也忍不住心中的怒气,严肃地说道:“监军大人,你可知道,将领在接受命令的那一天,就应该忘掉自己的家庭;到了军队宣布纪律的时候,就应该忘掉自己的父母;拿起鼓槌击鼓作战的时刻,就应该忘掉自己的生命。现在敌军已深入我齐国境内,国家危在旦夕,百姓生灵涂炭,大王也寝食难安。就这几个时辰,我们又丢了一座城池。在这种时候,你作为监军,还说什么送行。”

说到这里,田穰苴叫来军法官问道:“按照军法,将领不按指定时间到军营的,该如何处置?”

军法官回答说:“应当斩首。”

庄贾忙派人骑快马去报告齐景公,向齐景公求助。但是,还没等派去的人回来,田穰苴已下令把庄贾斩了,并告示三军。三军的将士都吓得发抖。

又过了好一会儿,齐景公派的使者拿着符节前来赦免庄贾,鞭马急跑来到军营。田穰苴说:“将帅在军队里,对于君王的命令是可以不接受的。”接着又问军法官:“有人在军营中鞭马急跑,该如何处置?”

军法官回答:“按律应当斩首。”使者吓坏了。田穰苴说道:“君王的使者是不可以处死的。”于是就斩了使者的随从,砍断了车厢左边的一根木头,并告示三军。然后让使者回去汇报,军队开始出发。

征战凯旋

将士们看到田穰苴说话算数,治军有方,有法必依,铁面无私,个个精神振奋、斗志昂扬。晋国的军队听到这个消息,不等交战,就吓得慌忙退走了。燕国的军队听到这个消息,连忙从黄河南岸退到了黄河北岸。齐军乘胜追击,收复了所有的失地。

齐军凯旋时,齐景公和文武百官都到郊外迎接,按照礼节慰劳全体将士。齐景公不但没有为杀庄贾的事怪罪田穰苴,而且还拜他为大司马,让他执掌齐国的军政大权。

治军贵在严,领军须有威;治军不严,将领无威,军队就不可能有战斗力,而这样的军队是不可能战胜敌人的。从严治军就是要以法治军,树立军法军纪的权威。将领就是要通过严格执法执纪来树立威严,严格执法执纪也是一种守信。司马穰苴从严治军、以法治军,杀了不守约定、违反军法军纪的监军庄贾,既树立了自己的威信,也教育了将士,从而增强了齐军的战斗力,击退了敌军,收复了失地 。

抑郁以终

田氏家族的势力在齐国日益发展,引起大夫(古代官名)鲍氏、国氏、高氏的不满。

一天,齐景公在宫中饮酒取乐,一直喝到晚上,意犹未尽,便带着随从来到相国晏婴的宅第,要与晏婴夜饮一番,被晏婴规劝拒绝了。

离开晏婴的府第,齐景公又想起了田穰苴。于是,君臣一行又来到田穰苴的家中。

田穰苴听说齐景公深夜造访,忙穿上戎装,持戟迎接出门,急问:“是有诸侯发兵了?还是有大臣反叛了?”

齐景公笑着说:“没有。”

田穰苴又问:“那您为什么深夜来我家?”

齐景公说:“想到将军军务劳苦,想和将军共饮。”

田穰苴回答说:“陪国君饮酒享乐,君王身边本就有这样的人,这不是大臣的职份,臣不敢从命。”

齐景公于是去了大夫梁丘的家里喝酒。次日,晏婴与田穰苴都上朝进谏,劝齐景公不应该深夜到臣子家饮酒。于是,鲍氏、高氏、国氏三大家族纷纷向齐景公进谗言,欲驱逐田穰苴以削弱田氏势力。

齐景公便采纳了鲍氏、高氏、国氏的意见,将田穰苴辞退了。田穰苴被贬后,心情忧郁,不久病故。

后世地位

唐朝开元十九年,唐玄宗为表彰并祭祀历代名将所设置武庙,它以周朝开国丞相、军师吕尚(即姜子牙)为主祭,以汉朝留侯张良为配享,并以历代名将十人从之。

上元元年,唐肃宗将吴起等历史上十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庙十哲,““齐大司马昌田穰苴”便是其中之一。

及至宋代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田穰苴。

墓地

田穰苴死后葬于临淄城郊,位于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尹家村南,墓高10米,南北25米,东西38米,保存完好。

人物争议

《司马法》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兵书。相传是田穰苴所写,但到了西汉后渐失传。

一些学者认为,《司马法》并非司马穰苴所著。如《四库全书总目题要》说:“《司马法》旧题司马穰苴撰。今考正《史记·司马穰苴列传》,称齐威王命令大夫追论《司马兵法》,把穰苴的名字加在其中,所以名叫《司马穰苴兵法》。”

有些人认为《司马法》是后人伪托。如姚际恒在《古今伪书考》中说:“今此书仅五篇,为后人伪造无疑。”另外姚鼐、龚自珍、康有为、等人也认为《司马法》系后人伪造。

一些学者则认为,《司马法》实为司马穰苴所作。如蓝永蔚在其《春秋时期的步兵·〈司马法〉书考》一文中说:“穰苴是唯一能够申明古者《司马法》的人。”金建德在《古籍丛考》中说:“姚(际恒)、龚(自珍)二家虽都怀疑今本《司马法》为伪,可是他们并没有提出充分的证据。”刘建国在《〈司马法〉伪书辨正》一文中说:“经过考证,我们认为现存的今本《司马法》并非伪书,

而是一部齐国大军事家司马穰苴撰述的兵法或兵法残篇。”

《隋书·经籍志》著录《司马兵法》三卷,分为仁本、天子之义、定爵、严位、用众共五篇,注明“齐将司马穰苴撰”。《隋书》所录即今存于世的《司马法》。

其后的《旧唐书·经籍志》和《唐书·艺文志》沿袭《隋书》,录有《司马法》三卷,署“田穰苴撰”;《宋史·艺文志》则著录《司马兵法》六卷,亦题“齐司马穰苴撰”。

在论述孙武的一生行事之前,必须先了解一下经历将近千年的关于孙武 的有无及其著作真伪的争论。由于《孙膑兵法》在魏晋以后的亡怯,详载春 秋史事的《左传》、《国语》等典籍中丝毫不涉及孙武,而现存《孙子兵法》 中又有似乎是战国时期的现象,因而自北宋以来,就不断有人怀疑孙武及其 著作《孙子兵法》的真实性。问题讨论颇为热烈,各家意见众说纷坛。除明 宋濂在《诸子辨》、胡应麟在《四部正讹》、清纪陶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孙星衍在《孙子十家注序》中,继续肯定孙武为春秋末年人,兵法出于其手定外,怀疑者的人数远比此诸人为多,否定的意见占了上风。

兵圣孙武存疑的八大迷团归纳各方的论点主张,约有如下八种:

孙武无其人,著作是伪托。主其说者有南宋的叶适、清代的全祖望 和现代学者齐思和等。叶适以“孙武为大将,乃不为命卿,而左氏无传焉” 为由,指出:“凡穰苴、孙武者,皆辩士妄想标指,非事实。”接着他列举 了一些《孙子》书中的论题,认为都是战国时始有之事。因而他主张此书是 “春秋末战国初山林处士所为”(《习学记言》卷四十六《孙子》)。清人全祖望随之议论道:“水心(叶适字)疑吴原未尝有此人,而其事其书皆纵 横家所伪为者,可补 《七略》之遗,破千古之惑。至若十三篇之言,自然出 于知兵者之手。” (《鲒亭集》卷二十九 《孙武子论》)齐思和也同意叶适的观点,认为“孙武实未必有其人,十三篇乃战国之书”(《孙子兵法著作 时代考》,《燕京学报》第26期, 1939年版)。

孙武有其人,但兵法非其所著。主此说者有北宋的梅尧臣、清代的姚鼎和近代的梁启超等。梅氏曾作过 《孙子注》,认为此书非武所著,而是 “战国相倾之说也”(见欧阳修《梅尧臣〈孙子注〉后序》,《欧阳文忠公 全集》卷四十一)。姚鼐也持同样的看法,云:“吴容有孙武者,而十三篇 非所著”,因为“是书所言皆战国事耳”(《惜抱轩文集》卷五《读孙子》)。 梁启超亦说:“此书未必孙武所著,当是战国人依托。书中所言战事规模及 战术,虑皆非春秋时所能有也。”(《饮冰室专集・〈汉书・艺文志・诸子 略〉考释》)又说:“此书若指为孙武作,则可决其伪。”(《中国历史研究法》)

孙武其人之有无,兵法是否自著,不可知。主此说者有南宋的陈振 孙和清代的姚际恒等。陈氏在其《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二中称:“孙武事吴阖庐而不见于《左氏传》,未知其果何时人也?”姚氏在《古今伪书考》中更玄虚莫测他说:“然则孙武者,其有那?其无耶?……其书自为耶?抑其 后之徒为之那?皆不可得而知也。”

孙武与孙膑乃一人,兵法为孙膑所著。主此说者有日本学者斋藤拙堂和中国现代学者钱穆等。斋藤作《孙子辨》一文主张:“今之《孙子》一书,是孙膑所著。孙武与孙膑,毕竟同是一人,武其名,而膑是其绰号。”钱穆亦认为:“《孙子》十三篇洵非春秋时书,其人则自 齐之孙膑而误”;“孙膑之称,以其膑脚而无名,则武殆即膑名耳”;孙子 在吴、齐两国都呆过,后世说孙者,“或曰吴,或曰齐,世遂莫能辨,而史公亦误分以为二人也。”

武与膑为二人,十三篇为孙膑所著。日本学者武内义雄作《孙子十三篇之作者》一文,根据《史记》载孙武、孙膑二人均有兵法著述,而《汉志》又有《吴孙子》、《齐孙子》两种,故断“武与膑是别人,各有著述”;但今《孙子》十三篇从其内 容看,“非孙武所著之书”,而“出于孙膑所作”。

孙武系伪托,无其人,今本《孙子》作于孙膑。现代学者金德建撰《孙子十三篇作于孙膑考》一文,从《左传》不载孙武而《史记》所述孙武事又极简略,“内容上完全近于传说,不足为信”,从而认定:“所谓孙武,全为伪托之说”;“则《孙子》这部书的作者,当为孙膑无疑。” (《古籍丛考》第80―82页,中华书局1941年版)

孙武就是伍员,二者实为一人。清人牟庭在《校正孙子》中认为,孙武事迹与伍员甚相似:二人都从他国来到吴国,统帅吴军破楚人郢;二人都讲究军事策略,著有兵法。伍员托其子与齐鲍氏,居阿、鄄之间;伍员后代在齐国改姓孙,其后百年有孙膑出。故孙膑的先辈孙武,实即伍员。

孙武实有其人,兵法著作源出于武,完成于膑。这种意见比较普遍。明吴兴松筠馆主人在《孙子参同序》中说:“按《史记・列传》称武为膑之祖,膑之兵法传于后世云,则是书殆传于膑,而本与武者欤?”现代学者陈启天进一步阐发此论点云:“古人为学,均有传授。孙膑既为孙武之后世子孙,则武之兵法授之于膑,膑即据之撰成十三篇,而署武之名以行世”;“谓此书为武自撰者固误,而谓此书与武绝无因缘者亦非也。” (《孙子兵法校释》第41页,中华书局1947年版) 本来,孙武的生平事迹及其兵法著作,在《史记・孙子传》和 《汉书・艺文志》中是记载得相当清楚的。成书于东汉初年的《越绝书・记吴地传》、《吴越春秋・阖闾内传》中也都有关于孙武事迹的记述。先秦古籍,如《荀子・议兵》有言:“孙、吴用之,无敌于天下”;《韩非子・五蠹》云:“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吕氏春秋・上德》亦谓:“孙、吴之兵,不能当矣。”然则孙、吴连称已成习惯用语。吴指吴起,孙置于吴前,自然是指比吴起时代稍前的春秋末年的孙武。

然而,《孙膑兵法》后来失传了,《隋书・经籍志》中即不见著录。《史记・孙子传》明明说孙膑有兵法传世,它的亡扶,人们自然会怀疑《孙子兵法》的作者问题。再说,《左传》中吴国的阖闾、伍员、伯、专诸等人物以及吴国攻人楚都的情 况都写得十分详细,却没有一言记及孙武。虽然有人曾竭力为此书辩解:“春秋时,列国之事赴告者则书于策,不然则 否。” (宋濂《诸子辨》,《宋文宪公全集》卷三十六)但无法消除 年版。

1972年4月,在山东临沂银雀山的汉墓中,同时发现了书写《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的大批竹简。这不仅使失传了1700多年的孙膑著作得以重见天日,而且使怀疑孙武其人的有无和《孙子》是否孙武所著的悬案得以涣然冰释。从发现的这两部兵法著作来看,孙武和孙膑显然是不同时期的两个人,他们的著作也反映了具有各自时代特点的战争方式和军事思想,有着明显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一、关于《孙子兵法》的作者与成书,学界众说纷纭。我们认为,此书的作者应为孙武,其后学曾对之进行过校理;“十三篇”成书的时间为春秋末期

关于《孙子兵法》的作者与成书,自宋以来,人们就争论不已。概括起来,主要观点有如下几种:

1、成书于春秋末,孙武著。汉司马迁《史记》、曹操《孙子略解》、明宋濂《诸子辨》、胡应麟《四部正讹》、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孙星衍《孙子十家注序》等,都持此观点。

2、成书于春秋末,本于孙武,成于孙膑。明吴兴松筠馆主人在《孙子参同序》中提出这一观点。今人陈启天在《孙子兵法校释》中进一步提出,“武之兵法授之于膑,膑即据之撰十三篇”。日人武内义雄亦认为十三篇不出于孙武,而出于孙膑。

3、成书于春秋末,伍子胥著。认为孙武即伍子胥,孙膑乃伍子胥之后,居阿、鄄之间,改姓孙。清人牟庭在《校正孙子》中提出这一观点。

4、成书于春秋末、战国初,山林处士所为。南宋叶适在《习学记言》卷四十六《孙子》中即持这一观点。

5、成书于战国,非孙武所著。据欧阳修在梅尧臣《〈孙子注〉后序》中称,梅尧臣认为此书乃“战国相倾之说” ,非孙武所著。清人全祖望等赞同。

6、成书于战国,孙膑著,孙武与孙膑为一人。中国学者钱穆与日本学者斋藤拙堂即持此说。今人金德建在《古籍丛考·孙子十三篇作于孙膑考》中亦认为《孙子兵法》的作者为孙膑。

7、不可得而知。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称:“孙武事吴阖庐而不见于《左氏传》,未知其果何时人也。”清人姚际恒《古今伪书考》亦认为,孙武及《孙子兵法》“皆不可得而知”。黄云眉《古今伪书考补正》:“孙武之有无其人虽未暇定,而十三篇之非孙武书则固无可疑者。”

8、“十三篇”作者是孙武,但孙武不是田书之孙,而是田无宇的长子田武子开,田乞、田书是其弟。今人田昌五先生在1992年山东临沂召开的第三届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上提出这一观点。

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同时出土,证明《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不是一书,《汉书·艺文志》将《吴孙子兵法》与《齐孙子》分别著录是有根据的。但关于《孙子兵法》的作者和成书问题的争论仍未停止。李零认为,《孙子兵法》不是春秋末孙武亲著,而是“孙子学派”军事思想的记录,成书过程大约从春秋末期的吴国开始,到战国时的齐国,经过长期整理于战国中期成书,其中不能排除孙膑参与了对此书整理的可能性。郭化若认为,《孙子兵法》是孙武的门徒等根据孙武的著述整理而成,其思想体系属于孙武,成书时间大概在春秋末至战国初。杨丙安、陈彭则认为,《孙子兵法》奠基于春秋,基本完成于战国,定型于秦汉。

我们认为,《孙子兵法》应为孙武所著,在春秋末期既已成书。其后学虽曾对之进行校理,但这种校理是在《孙子兵法》已经成书的基础上进行的。

明确记载《孙子兵法》作者与成书时间的,是《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其中讲到:“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又据《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阖庐三年(前512年),吴军在攻克楚城舒(治今安徽庐江县西南)后,就想攻打楚国都城郢(在今江陵西北),“将军孙武曰:‘民劳,未可,待之。’”同书《伍子胥列传》中有相同记载。这些记载告诉我们:《孙子兵法》的作者是孙武,他在公元前512年攻楚之前即已为吴国“将军”。关于孙武献书的时间,后汉赵晔撰《吴越春秋·阖闾内传》明确记载是在阖庐三年,与他劝阻吴王攻郢是在同年。这一时间与《史记》相印证,应是比较可靠的。至少至今尚未发现能否定这一记载的确凿证据。又据《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阖庐九年,“吴王谓子胥、孙武曰:‘始子言郢未可入,今果何如?’二子对曰:‘楚将囊瓦贪,而唐、蔡皆怨之。王必欲大伐之,必先得唐、蔡乃可。’阖庐听之。”于是有吴楚柏举(今湖北麻城东北,或说今汉川北)之战,吴军“五战,遂至郢”。另据同书《孙子列传》和《伍子胥列传》记载,孙武参与了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的谋划,在吴国称霸中,他们都是有功劳的。

宋以来否定以上记载的主要理由大致有三:一是《左传》等典籍中没有关于孙武事迹的记载;二是春秋时期无私家著书;三是春秋时期没有《孙子兵法》中所说的那么大的战争规模。对此,我们须做一简要辨析。

关于《左传》、《国语》等先秦典籍中无孙武事迹这条理由,明代宋濂在《诸子辨》中已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春秋时,列国之事赴告者则书于册;不然,则否。二百四十年之间,大国者秦、楚,小国者越、燕,其行事不见于经传者,有矣,何独武哉!”另外,孙子事,《左传》、《国语》中没有记载,但其他先秦典籍中却有,单据《左传》、《国语》断其有无,而置其他典籍于不顾,也是不妥当的。如《孙膑兵法·陈忌问垒》,《尉缭子·制谈篇》,《荀子·议兵篇》,《韩非子·五蠹篇》等,对此均有记载(详见本书第二章)。这说明,此前确有孙武其人,其人确著有兵书。

  一、关于《孙子兵法》的作者与成书,学界众说纷纭。我们认为,此书的作者应为孙武,其后学曾对之进行过校理;“十三篇”成书的时间为春秋末期

  关于《孙子兵法》的作者与成书,自宋以来,人们就争论不已。概括起来,主要观点有如下几种:

  1、成书于春秋末,孙武著。汉司马迁《史记》、曹操《孙子略解》、明宋濂《诸子辨》、胡应麟《四部正讹》、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孙星衍《孙子十家注序》等,都持此观点。

  2、成书于春秋末,本于孙武,成于孙膑。明吴兴松筠馆主人在《孙子参同序》中提出这一观点。今人陈启天在《孙子兵法校释》中进一步提出,“武之兵法授之于膑,膑即据之撰十三篇”。日人武内义雄亦认为十三篇不出于孙武,而出于孙膑。

  3、成书于春秋末,伍子胥著。认为孙武即伍子胥,孙膑乃伍子胥之后,居阿、鄄之间,改姓孙。清人牟庭在《校正孙子》中提出这一观点。

  4、成书于春秋末、战国初,山林处士所为。南宋叶适在《习学记言》卷四十六《孙子》中即持这一观点。

  5、成书于战国,非孙武所著。据欧阳修在梅尧臣《〈孙子注〉后序》中称,梅尧臣认为此书乃“战国相倾之说” ,非孙武所著。清人全祖望等赞同。

  6、成书于战国,孙膑著,孙武与孙膑为一人。中国学者钱穆与日本学者斋藤拙堂即持此说。今人金德建在《古籍丛考·孙子十三篇作于孙膑考》中亦认为《孙子兵法》的作者为孙膑。

  7、不可得而知。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称:“孙武事吴阖庐而不见于《左氏传》,未知其果何时人也。”清人姚际恒《古今伪书考》亦认为,孙武及《孙子兵法》“皆不可得而知”。黄云眉《古今伪书考补正》:“孙武之有无其人虽未暇定,而十三篇之非孙武书则固无可疑者。”

  8、“十三篇”作者是孙武,但孙武不是田书之孙,而是田无宇的长子田武子开,田乞、田书是其弟。今人田昌五先生在1992年山东临沂召开的第三届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上提出这一观点。

  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同时出土,证明《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不是一书,《汉书·艺文志》将《吴孙子兵法》与《齐孙子》分别著录是有根据的。但关于《孙子兵法》的作者和成书问题的争论仍未停止。李零认为,《孙子兵法》不是春秋末孙武亲著,而是“孙子学派”军事思想的记录,成书过程大约从春秋末期的吴国开始,到战国时的齐国,经过长期整理于战国中期成书,其中不能排除孙膑参与了对此书整理的可能性。郭化若认为,《孙子兵法》是孙武的门徒等根据孙武的著述整理而成,其思想体系属于孙武,成书时间大概在春秋末至战国初。杨丙安、陈彭则认为,《孙子兵法》奠基于春秋,基本完成于战国,定型于秦汉。

  我们认为,《孙子兵法》应为孙武所著,在春秋末期既已成书。其后学虽曾对之进行校理,但这种校理是在《孙子兵法》已经成书的基础上进行的。

  明确记载《孙子兵法》作者与成书时间的,是《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其中讲到:“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又据《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阖庐三年(前512年),吴军在攻克楚城舒(治今安徽庐江县西南)后,就想攻打楚国都城郢(在今江陵西北),“将军孙武曰:‘民劳,未可,待之。’”同书《伍子胥列传》中有相同记载。这些记载告诉我们:《孙子兵法》的作者是孙武,他在公元前512年攻楚之前即已为吴国“将军”。关于孙武献书的时间,后汉赵晔撰《吴越春秋·阖闾内传》明确记载是在阖庐三年,与他劝阻吴王攻郢是在同年。这一时间与《史记》相印证,应是比较可靠的。至少至今尚未发现能否定这一记载的确凿证据。又据《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阖庐九年,“吴王谓子胥、孙武曰:‘始子言郢未可入,今果何如?’二子对曰:‘楚将囊瓦贪,而唐、蔡皆怨之。王必欲大伐之,必先得唐、蔡乃可。’阖庐听之。”于是有吴楚柏举(今湖北麻城东北,或说今汉川北)之战,吴军“五战,遂至郢”。另据同书《孙子列传》和《伍子胥列传》记载,孙武参与了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的谋划,在吴国称霸中,他们都是有功劳的。

  宋以来否定以上记载的主要理由大致有三:一是《左传》等典籍中没有关于孙武事迹的记载;二是春秋时期无私家著书;三是春秋时期没有《孙子兵法》中所说的那么大的战争规模。对此,我们须做一简要辨析。

  关于《左传》、《国语》等先秦典籍中无孙武事迹这条理由,明代宋濂在《诸子辨》中已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春秋时,列国之事赴告者则书于册;不然,则否。二百四十年之间,大国者秦、楚,小国者越、燕,其行事不见于经传者,有矣,何独武哉!”另外,孙子事,《左传》、《国语》中没有记载,但其他先秦典籍中却有,单据《左传》、《国语》断其有无,而置其他典籍于不顾,也是不妥当的。如《孙膑兵法·陈忌问垒》,《尉缭子·制谈篇》,《荀子·议兵篇》,《韩非子·五蠹篇》等,对此均有记载(详见本书第二章)。这说明,此前确有孙武其人,其人确著有兵书。

有关《孙子兵法》的问题《孙子兵法》的作者是谁?介绍一下孙策、孙

孙策,三国时期的人,吴国国王,孙权的哥哥 孙武,战国时期的兵法学家,《孙子兵法〉的作者,孙膑的爷爷 孙膑,战国时期的兵法学家,《孙膑兵法〉的作者,孙武的孙子孙策 孙策(175-200),字伯符,孙坚之长子少居江淮间,颇有声望坚死,从袁术,不得志兴平二年(195年),率其父所部千余人渡江,攻扬州刺史刘繇、会稽太守王朗诸部策善用兵,军纪严明,得周瑜等地方豪族支持,先后攻占吴、会稽等郡建安二年(197年),袁术称帝,策奉汉帝诏讨之拜讨逆将军,封吴侯四年术死,策攻败庐江太守刘勋,得术、勋兵两万余,遂统一江东,割据东南后为仇家刺杀,临终嘱弟权继承其事业孙武,字长卿,本是陈国厉公的公子陈完的后裔,出生于春秋末期齐国安乐(今山东惠民),约与孔子同期其祖先上世为齐国武将孙膑是兵圣孙武的后世子孙,战国中期杰出的军事家。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

一、关于《孙子兵法》的作者与成书,学界众说纷纭。

我们认为,此书的作者应为孙武,其后学曾对之进行过校理;“十三篇”成书的时间为春秋末期 关于《孙子兵法》的作者与成书,自宋以来,人们就争论不已。概括起来,主要观点有如下几种: 1、成书于春秋末,孙武著。

汉司马迁《史记》、曹操《孙子略解》、明宋濂《诸子辨》、胡应麟《四部正讹》、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孙星衍《孙子十家注序》等,都持此观点。 2、成书于春秋末,本于孙武,成于孙膑。

明吴兴松筠馆主人在《孙子参同序》中提出这一观点。今人陈启天在《孙子兵法校释》中进一步提出,“武之兵法授之于膑,膑即据之撰十三篇”。

日人武内义雄亦认为十三篇不出于孙武,而出于孙膑。 3、成书于春秋末,伍子胥著。

认为孙武即伍子胥,孙膑乃伍子胥之后,居阿、鄄之间,改姓孙。清人牟庭在《校正孙子》中提出这一观点。

4、成书于春秋末、战国初,山林处士所为。南宋叶适在《习学记言》卷四十六《孙子》中即持这一观点。

5、成书于战国,非孙武所著。据欧阳修在梅尧臣《〈孙子注〉后序》中称,梅尧臣认为此书乃“战国相倾之说” ,非孙武所著。

清人全祖望等赞同。 6、成书于战国,孙膑著,孙武与孙膑为一人。

中国学者钱穆与日本学者斋藤拙堂即持此说。今人金德建在《古籍丛考·孙子十三篇作于孙膑考》中亦认为《孙子兵法》的作者为孙膑。

7、不可得而知。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称:“孙武事吴阖庐而不见于《左氏传》,未知其果何时人也。”

清人姚际恒《古今伪书考》亦认为,孙武及《孙子兵法》“皆不可得而知”。黄云眉《古今伪书考补正》:“孙武之有无其人虽未暇定,而十三篇之非孙武书则固无可疑者。”

8、“十三篇”作者是孙武,但孙武不是田书之孙,而是田无宇的长子田武子开,田乞、田书是其弟。今人田昌五先生在1992年山东临沂召开的第三届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上提出这一观点。

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同时出土,证明《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不是一书,《汉书·艺文志》将《吴孙子兵法》与《齐孙子》分别著录是有根据的。但关于《孙子兵法》的作者和成书问题的争论仍未停止。

李零认为,《孙子兵法》不是春秋末孙武亲著,而是“孙子学派”军事思想的记录,成书过程大约从春秋末期的吴国开始,到战国时的齐国,经过长期整理于战国中期成书,其中不能排除孙膑参与了对此书整理的可能性。郭化若认为,《孙子兵法》是孙武的门徒等根据孙武的著述整理而成,其思想体系属于孙武,成书时间大概在春秋末至战国初。

杨丙安、陈彭则认为,《孙子兵法》奠基于春秋,基本完成于战国,定型于秦汉。 我们认为,《孙子兵法》应为孙武所著,在春秋末期既已成书。

其后学虽曾对之进行校理,但这种校理是在《孙子兵法》已经成书的基础上进行的。 明确记载《孙子兵法》作者与成书时间的,是《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其中讲到:“孙子武者,齐人也。

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又据《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阖庐三年(前512年),吴军在攻克楚城舒(治今安徽庐江县西南)后,就想攻打楚国都城郢(在今江陵西北),“将军孙武曰:‘民劳,未可,待之。

’”同书《伍子胥列传》中有相同记载。这些记载告诉我们:《孙子兵法》的作者是孙武,他在公元前512年攻楚之前即已为吴国“将军”。

关于孙武献书的时间,后汉赵晔撰《吴越春秋·阖闾内传》明确记载是在阖庐三年,与他劝阻吴王攻郢是在同年。这一时间与《史记》相印证,应是比较可靠的。

至少至今尚未发现能否定这一记载的确凿证据。又据《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阖庐九年,“吴王谓子胥、孙武曰:‘始子言郢未可入,今果何如?’二子对曰:‘楚将囊瓦贪,而唐、蔡皆怨之。

王必欲大伐之,必先得唐、蔡乃可。’阖庐听之。”

于是有吴楚柏举(今湖北麻城东北,或说今汉川北)之战,吴军“五战,遂至郢”。另据同书《孙子列传》和《伍子胥列传》记载,孙武参与了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的谋划,在吴国称霸中,他们都是有功劳的。

宋以来否定以上记载的主要理由大致有三:一是《左传》等典籍中没有关于孙武事迹的记载;二是春秋时期无私家著书;三是春秋时期没有《孙子兵法》中所说的那么大的战争规模。对此,我们须做一简要辨析。

关于《左传》、《国语》等先秦典籍中无孙武事迹这条理由,明代宋濂在《诸子辨》中已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春秋时,列国之事赴告者则书于册;不然,则否。二百四十年之间,大国者秦、楚,小国者越、燕,其行事不见于经传者,有矣,何独武哉!”另外,孙子事,《左传》、《国语》中没有记载,但其他先秦典籍中却有,单据《左传》、《国语》断其有无,而置其他典籍于不顾,也是不妥当的。

如《孙膑兵法·陈忌问垒》,《尉缭子·制谈篇》,《荀子·议兵篇》,《韩非子·五蠹篇》等,对此均有记载(详见本书第二章)。这说明,此前确有孙武其人,其人确著有兵书。

求 孙子兵法的作者个人简介?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孙武。而非孙膑。

△孙武:春秋末人,是齐国田氏之后。到吴国受阖闾重用,破楚。

△孙武著孙子兵法13篇。其中名言:

「知己知彼」、

「致人而不致於人」、

「我专而敌分」(击中优势兵力打击分散敌人)、

「因敌致胜」(因敌情变化而采灵活战术)、

「主孰有道」(民众与君上若同心,最能打胜战,这是胜败之首要因素。)

孙策(175一200),字伯符,孙坚长子。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少居江淮间,颇有声望。坚死,依附袁术,不得志。兴平二年(195年),率其父所部千余人渡江,攻扬州刺史刘繇、会稽太守王朗诸部。孙策善用兵,军纪严明,得周瑜等地方豪族支持,先后攻占吴、会稽等郡,在江东地区建立了孙氏政权。建安二年(197年),袁术称帝,策奉汉帝诏讨之。拜“讨逆将军”,封吴侯。四年(199年)术死,策攻败庐江太守刘勋,得术、勋兵两万余,遂统一江东,割据东南。建安五年(200年),曹袁相拒官渡,孙策密谋欲袭许昌,迎献帝。兵未发,遇刺死,临终嘱弟权继承其事业。公元229年,弟孙权称帝,尊父坚为武烈皇帝,追谥兄策为长沙桓王。孙策,卒时仅二十六岁。先从袁术,以兵千余起家,旋霸江南。曹操曰:狮儿难于争锋。

=========================================================

孙膑又是谁?

△孙膑和庞涓是师兄弟,同时拜鬼谷子为师,是战国人。

△孙膑在齐,庞涓在魏,马陵之战,孙膑胜庞涓,庞涓死。

△上战,孙膑假败(「减灶诱敌」),於马陵(河南范县)险要之处,扒树皮刻上「庞涓死於此处之下」,夜晚,庞点火把观看,万箭齐发,魏军败亡。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 )

《孙子兵法》〔春秋孙武撰〕

孙策(175—200年),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东汉末江东割据豪强。

孙策是亲孙坚长子,孙坚娶钱塘吴姓女子为妻,生四子一女,四子依次是孙策、孙权、孙翊、孙匡。孙坚长年征战,将家眷留在寿春(今安微寿春县)。孙策十余岁时,已广交朋友,颇有名声。

孙武,字长卿,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他出生于公元前535 年左右

的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具体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

《孙子兵法》的作者及其简介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作者为春秋时期伟大军事家孙武,大约成书于春秋末年。

该书自问世以来,对中国古代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被人们尊奉为“兵经”、“百世谈兵之祖”。历代兵学家、军事家无不从中汲取养料,用于指导战争实践和发展军事理论。

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第一个为《孙子兵法》作了系统的注解,为后人研究运用《孙子兵法》打开了方便之门。《孙子兵法》不仅是中国的谋略保库,在世界上也久负盛名。

8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现今已翻译成29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

英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向人透露:他的军事著作中所阐述的观点,其实在2500年前的《孙子兵法》中就可以找到。他也确实对孙武及其著作深感兴趣,不仅为《孙子兵法》英译本作序,还在自己的得意之作《战略论》前面大段引述孙武的格言。

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国海军陆战队军官都奉命携带一本《孙子兵法》,以便在战场上阅读。 《孙子兵法》历代都有著录。

1972年4月山东省临沂县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书《孙子兵法》为迄今最早的传世本,可惜为残简,不能窥其全貌。现存重要的版本为南宋宁宗时所刻《十一家注孙子》,宋刻与宋抄《武经七书》本,其中宋本《十一家注孙子》经清代孙星衍校定考辩后,成了近世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最敷实用的读本。

本电子版《孙子兵法》根据袁闾琨、张文才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的《中国兵书十大名典·孙子》扫校(辽版社《孙子》选用的是中华书局1961年出版的影印宋本《十一家注孙子》)。 孙子兵法十三篇目录 孙子兵法《计篇》第一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 孙子兵法《作战篇》第二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 孙子兵法《谋攻篇》第三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 孙子兵法《形篇》第四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 孙子兵法《势篇》第五 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 孙子兵法《虚实篇》第六 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

故善战者, 孙子兵法《军争篇》第七 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 孙子兵法《九变篇》第八 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 孙子兵法《行军篇》第九 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 孙子兵法《地形篇》第十 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 孙子兵法《九地篇》第十一 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 孙子兵法《火攻篇》第十二 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 孙子兵法《用间篇》第十三 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 请采纳,谢谢!。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