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收藏家协会的理事成员
顾 问:李学勤 杨伯达 沈 鹏 徐邦达 罗哲文 耿宝昌 廖静文 沈庆林 闫明复 崔乃夫 邹瑜 郑欣淼 吕章申
范 曾 杜廼松 张汉兴 黄 新 沈善文 纪海亮 张训彩 王金水 席小平 龚焕文 何乃华 陈二曦 熊光楷等
会 长:罗伯健
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杨晋英
副会长:石肖岩、周德田、肖燕翼、黄河浪、高可、严昌雄、曹春风、韦嘉(女)、崔新未、叶星生、郭正英、杨土金
会长助理: 姚兆
常务副秘书长: 彭德骏
分支机构
书画收藏委员会
顾 问:熊光楷、袁熙坤、张振宇
主 任:张忠义
副主任 :刘胜利、张宝乔、张怀彬、林中阳、刘新岗、张永金、 张新宽、谢坚、施鸿
秘 书 长:张忠义(兼)
委 员:刘心亮、王树仁、高风、任群发、曹钧、刘宇新、李志远、 郭 琤、程家仓
陶瓷收藏委员会
名誉主任:张宁
顾 问:耿宝昌、李知宴、李辉柄、赵青云、闫夫立
主 任:荆志忠
副 主 任:黄效东、许明
委 员:刘久正、许渭、陈士龙、杨得志、朱震、王非忒 华国良、 刘洋、郭志宏、姚炜曾、余绍尹、幸永乾、李连昌
钱币收藏委员会
顾 问:王世宏、于恩和
主 任:韩守一
副主任:李军、张扬
秘书长:李军(兼任)
副秘书长:王春利、李键铭、王静美、贾晖、刘飞燕、殷敏、卞一冰
委员:夏峻、张宏志、陈文博、梁浩、朱超麟
赏石收藏委员会
名誉会长:白立忱(全国政协副主席)、寿嘉华(中国观赏石协会会长)、马启智
高级顾问:王仲夫、周克玉(上将)、李景(上将)、陈秀(中将)、刘华秋、文怀沙、兰天野、
、冯少康
顾 问:王金水、徐伟崇、唐正安、沈宽、张原、马占瑛
会长:何光
常务会长:陈西
副会长:黄林冲、张美云、文 甡、陈少华、梁向阳、庄伟才、 丘秀敏、刘 建、高万金、柴宝成、王国俊、梁伟岭、王长河、惠学耕、胡社军、李 群、胡志刚、毕傲霜、 朱旭佳、权治中、周川人、张建升、李 军等
副秘书长:李涛、刘友谅、魏岩真、贾少奎、石忠、陈实
玉器收藏委员会
顾 问:彭祖意、宁玉新、胡正文、朱震、黄绥生、王伟、杜西亮、傅其运、董聚福、裴力、张友来、朱文灿
主 任:姚政
秘书长: 蔡冬春
副主任:黄效东、应伟达、隋立川、王保山、韩剑军等
副秘书长:吴庆明、任楠、方聪、戴双、曾惠华、张英春
委 员:陈逸民、夏德武、张明、金鸣、韩巍、杨跃、张帆、孙庆十、韩连国、钱益中、沈春祥
红色收藏委员会
顾 问:侯磊、蒋自伟、樊建川、刘炳义、王兆连、王光胜、 张方
主 任:纪玉成
常务副主任:李岐山
副主任:马京军、马志方、王金平、王玉利、牛双跃等
秘书长:李岐山(兼)
第一副秘书长:洪荣昌(兼)
副秘书长: 王春虎、王连生、冯刚、闫新龙、刘日进、刘明际、 刘德龙、刘松林、刘平、阮厚新、李洪涛等
委 员: 马文年、王建民、王小兵、王洪、王存、王希禄、叶松、沈伟民、吴忠、杜国生、赵建欣等
联络部部长:何长海(兼)
理论研究室主任:黄淼鑫(兼)
徽章部部长:王金平(兼)
雕塑摆件部部长:王光胜(兼)
票证部部长:洪荣昌(兼)
红色收藏鉴定中心主任:纪玉成(兼)
票证收藏委员会
顾问:韦力
主任:蔡援朝
常务副主任:刘培君、范德月、吴力新
副 主 任:王安林、王远明、王泗红、宁 泽、刘克兢、孙守军、 余谷峰、吴 昊、李 俊、杨京明等
秘 书 长:季晓农(兼)
常务副秘书长:邓 林
副秘书长:马爱民、王建明、石言强、阴岭山、单保民、林振方
委 员:方 兴、王清丰、王 麟、付建祥、刘中峰、刘 丰、 刘 东、孙 玮、师清海、朱忆青、何 季、
吴远斌、吴炳炜、宋为平等
书报刊收藏委员会
主任:李润波 、 执行主任:彭令
副主任:冯建忠、冯艺、杨翔飞、刘昌年、苗世明、詹洪阁、刘根泉、
蒋含宇、王必成、张迪杰、王律、王希宏
秘书长:彭令(兼)
副秘书长:夏群、王希宏(兼)、姚家康 、瞿永发
委员:卢慧杰、姜小平、顾新辉、郝绍华、吴耀军
古籍研究中心主任:彭令(兼)
报刊研究中心主任:冯艺(兼)
事业发展部财物监理:夏群任部长(兼)
网络部部长:张迪杰(兼)
扑克牌收藏委员会
主 任:李维刚
常务副主任:周兴源、刘弢
副 主 任:牛双跃、姜海、毛健强、林如海、季成保、赵玉学、 杨旭超、杨春山、田中等
资 深 顾问:吕光平、吴津生、陆水平、白永宁、麦建华
委 员:冯辉峰、凤山、蒋正明、李传统、刘福长、孙运全、赵忠堂、朱 辉、朱竼棫等
文房之宝收藏委员会
顾 问: 张淑芬 蔡鸿茹 黎 铿 刘克唐 张庆明 胡中泰 金 彤 黄 新 等
常务副主任: 席洪义
副 主 任:王云龙 叶顺 叶浓 火来胜
委 员:许登云 王俊虎 裴建华 李哲伟 曹 增 张伟强 汪向群 晋王平 唐振香 傅志德 曹隽平 王鸿葆
工艺品收藏委员会
顾问:彭德骏、郭军
主任:万格格
副主任: 杨文华、肖文江、沈锦丽、刘学锋、洪 军、张春生、陈志忠、 王雄伟、王振宇、唐林华
秘书长:肖文江(兼)
副秘书长:原启长
古典家具收藏委员会
顾 问: 杨家驹 舒 乙 马未都 胡德生
主 任:陈代明
常务副主任: 陈明青
副 主 任:陶志侠 黎泰麟 黄效东 伍炳亮 马有林 连铁杞
秘书长:陈代明(兼)
体育纪念品收藏委员会
主席: 李祥
副主席: 朱敏、张春会、卜音珂、王少腾、匡皓、侯琨
秘 书 长: 朱敏(兼)
民族艺术品收藏委员会
主任:孙欣
副主任:丁建南、王治国、王宗泉、 刘锦升、李宝平、李岚、杨华勇、张德海、陈梅铭、纪宇、林淑蓓等
秘 书 长:孙欣(兼)
副秘书长:刘守海、刘敏、华国良、张忠华、陈炳锁、余皖生、范泽宏、周素琴、律海明等
办公室主任:范泽宏(兼)
办公室副主任:刘莲
烟酒茶艺收藏委员会
名誉主任:彭德骏(兼)
顾 问:李景、单大德、黄万荣、王爱堂、崔新未、赵荣璧、
雷从云等
主任:王邦华
常务主任:胡建林
副主任:叶世洪、陈鹏飞、程选民、都本基、钱锋、崔绍松等
汽车收藏委员会
主 任:雒文有
副主任:段维连
秘书长:杨益军
紫砂艺术收藏委员会
负责人:周德田
常务会长:王向功(负责紫砂收藏)、瞿军强(负责宜兴紫砂)
副会长:汪荣荣
秘书长:王光辉
国际艺术品交流委员会
顾问:金旭、孙旭光、于振国、佘运高、程玉华、李国华、陈泰夏、郑玉衡、王联章
专家组组长:孔祥星
专家组成员:曹欣欣、张广文、赵宜明、刘静、王培根、Philip Tinari、马海鹏、吕淑玲
主任:王竹
常务副主任:田善亭
副主任:黄文叡、陆昕
秘书长:徐松梅
东方艺术部部长:王竹(兼)
国际合作部部长:田善亭(兼)
西方艺术部部长:黄文叡(兼)
信息资讯部部长:陆 昕(兼)
办 公 室 主 任:徐松梅(兼)
石印本的价格也在不断攀升。以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石印本《钦定书经图说》为例,2000年拍卖会上以7800元落槌,2004年涨至8500元。今年5月,北京德宝春拍,2万元起拍,605万元成交。中国书店春拍,3万元起拍,66万元成交。才过一月,上海国拍春拍,3万元起拍,825万元成交。
据了解,石版印刷是清朝光绪二年(1876年)由在上海的西方传教士传入我国的一种平版印刷技术,分单色和彩色两种。它用药墨将原稿写在特制的纸上,覆于石面,揭去药纸,涂上油墨,然后用沾有油墨的石版来印书。传统的雕版印刷费工耗时、成本高、周期长,而且版片易断裂、破损。相对来说,石版印刷则成本低、速度快、效果好。因此,它到中国后很快风行于世。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是石印最辉煌的时期。
石版印刷特别适合在宣纸上印刷,它的版面能够根据需要随意缩放,大部头的丛书、类书体积因而大为缩小。另外,一些稀见的字画碑帖、名人手迹通过石版影印,得以化身千万,给读书人阅读、鉴赏、收藏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清末民初石印本的数量巨大,且其艺术价值与木刻本不可同日而语,所以直到上世纪80年代,石印本尚不被藏家看重。那么,石印本的收藏价值究竟体现在哪里呢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著名藏书家陆昕说,石印技术传入后,一是翻印古籍,方便当时的人们学习考试用,它们的版本价值、经济价值还不高。一是用这种先进的印刷技术印制清末民初的东西,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它们的历史资料价值非常高,这是石印本收藏和增值的闪光点。其实,一些著名的藏书家也收藏石印本。谢国桢先生在《江浙访书记》中就说他以明崇祯刻张溥《七录斋集》六卷本换到1925年上海文瑞楼的石印本《吴友如画宝》13集26册。“知者以余为妄,不知者且以余为愚矣。”实际上,这套书描绘当时的市井风情和众生相,可谓淋漓尽致,惟妙惟肖,鲁迅先生也曾称赞过,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资料性。上海敬华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2006年春拍,这套书估价4000-8000元,结果以19800元成交。近代著名藏书家赵元方“文革”后要求退还被抄走的物品,曾手书一清单,其中石印本就有28部之多。
进入二十一世纪,一些石印本的收藏前景逐渐显现,人们开始注意到石印本的版本价值和资料价值,清末民初以石版影印的一批古代版刻和名人手迹,使今天的学人得窥珍椠秘籍的面容。比如郑板桥《四子书》真迹石印本,1999年中国书店拍卖会,只以300元落槌,2000年则升至800元,2001年为1200元,到2002年落槌价已升至1500元。
应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石印本也渐成“古”籍。清末距今已过百年,今年国家修订的《文物出境审核标准》,将“一律严禁出境”的文物年限由1795年(乾隆六十年)下调至1911年。这其中就包括大量的石印本。
收藏是一种生活乐趣。对于纸质的藏品,一般藏家会以字画为主;而藏古书者,大多沾染着文人气息,带有一份浪漫色彩。收藏古籍的人,坊间将其分成三大类:第一类以学者为主。他们把古籍当作史料来收藏,更贴切地说,他们算不上是藏家。第二类以“玩家”为主。这类人多从古籍的经济价值考虑,出于投资的心态来收藏。第三类是真正的藏家,他们对古籍有一定的认识,具备专业知识,对版本、纸质、内容等有深入研究,并执着于其中细节。 古籍的收藏圈很稳定,收藏者需要一定经济实力,有爱好,同时具有文化功底。要满足这三个条件并不容易,尤其是第三点。如果没有古文、历史功底,有些东西根本看不懂,何谈收藏地域文化的特性在古籍收藏上有明显的分别,在藏家淘书的过程中,遇到没有牌记的情况十分多。所谓没有牌记的古书,指的是缺少年代或者作者资料的书,按现在的话说,就是书籍缺少了“身份证明”。遇到这种情况,古籍“发烧友”就要对作者,乃至纸质、墨色、印刷水平、风格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从而推算书籍的年代,以作价值判定。 在收藏古籍的圈子里,藏家都知道古籍内容含金量非常重要。俗话说:“一页宋版,一两黄金”。宋元时期是雕版印刷的顶峰,雕刻精美、字体端庄、纸墨考究、校勘质量高。从明中叶起,宋元版本就成为藏家追逐的热点,近年来,宋元时期的精品刻本非常少见。 明代是中国古代印刷史上的全盛时期,其印刷技术较前代更加成熟,图版刻印更为精良。许多收藏家看到明刻本就毫不犹豫地出价,对于品相,则不如以前那样讲究,太挑剔的话,根本不可能淘到‘宝’。 清代及民国时期的精刻本,以质优价廉更受普通投资者关注。一些书友虽然热爱收藏古籍,但未必懂行,总要找人为其“掌眼”(指找识货的朋友帮忙看货),以免“用买人参的价钱买了萝卜”。 名人尺牍也在古籍收藏中牢牢占据一席之地。一封现当代名人的信札在千元以上,明清名人的信札动辄上万、几十万元。如果有特殊历史意义,价值更是大幅攀升。比如颇受广大中山收藏家关注的《孙中山致任鹤年信札》,是孙中山于1923年讨伐桂系战役时致任鹤年的秘密信件,收录于《孙中山全集》,极为珍贵。在2007年举行的上海嘉泰秋拍会上,预估价在40万—50万元之间,最终以44万元成交。 作为一名古籍收藏家,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比如要了解某个年代出版过什么代表书籍,这个年代的纸质、字形、油墨都有何特点;原刻本、影刻本、复刻本等不同形式的古籍应该是什么样子。当然,光有这些也不够,还需要多看细看,还要多向行家请教、参加展览会、拍卖会了解行情。 初入门者,建议多学多看古籍入门书,如陆昕的《闲话藏书》、田涛的《田说古籍》、谢其乐的《古书收藏》。 需要注意的,并非所有古籍都有投资价值,一些当时发行量很大、做工不是很精细、存世数量很多的古旧书籍,价值不是很高。这就需要买家有一定的鉴别能力,不要高价买了便宜货。 “新手”淘书秘诀 : 1寻找“书源”。古玩市场、旧书市场是淘货的主要场所。 2重存世量。存世量越少的古籍就越珍贵,淘书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3看品相。品相就是古籍的外表,没有破损、霉烂、虫蛀,保存完好的古籍,都属于品相佳。 4寻藏书印。古籍上若寻到古代著名藏书家的藏书印,身价便提升不少。 收藏古籍先辨真假。 由于古书收藏升温,不少不法商人伪造古书,欺骗外行人。一般来说,用茶染旧纸张,冒充旧纸来作伪古书是常用的手法,在古书市场尤为常见。新手可从装订线、书口颜色等方面入手辨真伪。书口颜色比书页深的,一般用的就是染了茶的纸。此外,可以闻闻书中的油墨味,新印和旧印的差别很明显。 保养古籍有诀窍 : 古籍经过岁月磨练,外表一般都会有或多或少的破损、霉烂或虫蛀,要尽量使古籍完好保存,有几点要注意: 1保持藏书环境的空气流通,注意防潮。 2避免阳光直射,要将书摆放在阴凉位置,并不时翻动一下。 3在每册书中,平均放3—4片灵香草祛虫,切忌用樟脑丸代替,否则会使纸质变脆,容易风化。 希望对你有帮助
收藏是一种生活乐趣。对于纸质的藏品,一般藏家会以字画为主;而藏古书者,大多沾染着文人气息,带有一份浪漫色彩。收藏古籍的人,坊间将其分成三大类:第一类以学者为主。他们把古籍当作史料来收藏,更贴切地说,他们算不上是藏家。第二类以“玩家”为主。这类人多从古籍的经济价值考虑,出于投资的心态来收藏。第三类是真正的藏家,他们对古籍有一定的认识,具备专业知识,对版本、纸质、内容等有深入研究,并执着于其中细节。 古籍的收藏圈很稳定,收藏者需要一定经济实力,有爱好,同时具有文化功底。要满足这三个条件并不容易,尤其是第三点。如果没有古文、历史功底,有些东西根本看不懂,何谈收藏地域文化的特性在古籍收藏上有明显的分别,在藏家淘书的过程中,遇到没有牌记的情况十分多。所谓没有牌记的古书,指的是缺少年代或者作者资料的书,按现在的话说,就是书籍缺少了“身份证明”。遇到这种情况,古籍“发烧友”就要对作者,乃至纸质、墨色、印刷水平、风格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从而推算书籍的年代,以作价值判定。 在收藏古籍的圈子里,藏家都知道古籍内容含金量非常重要。俗话说:“一页宋版,一两黄金”。宋元时期是雕版印刷的顶峰,雕刻精美、字体端庄、纸墨考究、校勘质量高。从明中叶起,宋元版本就成为藏家追逐的热点,近年来,宋元时期的精品刻本非常少见。 明代是中国古代印刷史上的全盛时期,其印刷技术较前代更加成熟,图版刻印更为精良。许多收藏家看到明刻本就毫不犹豫地出价,对于品相,则不如以前那样讲究,太挑剔的话,根本不可能淘到‘宝’。 清代及民国时期的精刻本,以质优价廉更受普通投资者关注。一些书友虽然热爱收藏古籍,但未必懂行,总要找人为其“掌眼”(指找识货的朋友帮忙看货),以免“用买人参的价钱买了萝卜”。名人尺牍也在古籍收藏中牢牢占据一席之地。一封现当代名人的信札在千元以上,明清名人的信札动辄上万、几十万元。如果有特殊历史意义,价值更是大幅攀升。比如颇受广大中山收藏家关注的《孙中山致任鹤年信札》,是孙中山于1923年讨伐桂系战役时致任鹤年的秘密信件,收录于《孙中山全集》,极为珍贵。在2007年举行的上海嘉泰秋拍会上,预估价在40万—50万元之间,最终以44万元成交。 作为一名古籍收藏家,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比如要了解某个年代出版过什么代表书籍,这个年代的纸质、字形、油墨都有何特点;原刻本、影刻本、复刻本等不同形式的古籍应该是什么样子。当然,光有这些也不够,还需要多看细看,还要多向行家请教、参加展览会、拍卖会了解行情。 初入门者,建议多学多看古籍入门书,如陆昕的《闲话藏书》、田涛的《田说古籍》、谢其乐的《古书收藏》。 需要注意的,并非所有古籍都有投资价值,一些当时发行量很大、做工不是很精细、存世数量很多的古旧书籍,价值不是很高。这就需要买家有一定的鉴别能力,不要高价买了便宜货。 “新手”淘书秘诀 :1寻找“书源”。古玩市场、旧书市场是淘货的主要场所。2重存世量。存世量越少的古籍就越珍贵,淘书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3看品相。品相就是古籍的外表,没有破损、霉烂、虫蛀,保存完好的古籍,都属于品相佳。4寻藏书印。古籍上若寻到古代著名藏书家的藏书印,身价便提升不少。收藏古籍先辨真假。由于古书收藏升温,不少不法商人伪造古书,欺骗外行人。一般来说,用茶染旧纸张,冒充旧纸来作伪古书是常用的手法,在古书市场尤为常见。新手可从装订线、书口颜色等方面入手辨真伪。书口颜色比书页深的,一般用的就是染了茶的纸。此外,可以闻闻书中的油墨味,新印和旧印的差别很明显。保养古籍有诀窍 :古籍经过岁月磨练,外表一般都会有或多或少的破损、霉烂或虫蛀,要尽量使古籍完好保存,有几点要注意:1保持藏书环境的空气流通,注意防潮。2避免阳光直射,要将书摆放在阴凉位置,并不时翻动一下。 3在每册书中,平均放3—4片灵香草祛虫,切忌用樟脑丸代替,否则会使纸质变脆,容易风化。 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何藏书才不会遭虫蛀呢?益阳市图书馆有关专家提供了一些方法。首先要防潮。潮湿对图书十分不利,因为纸张中非纤维素成分或残留在纸张中的酸碱、漂白粉等有害物质,在高温、高湿度影响下,会加快纸张的老化,对纸张的纤维产生腐蚀作用,从而造成图书的霉烂和虫蛀,所以书柜、书架等要放在干燥通风处。其次要避光。因为各种光对图书都有一定危害,尤其是日光的危害更大,故书柜要避免日光直射,对已经受潮的书籍,应该采取通风晾干法,千万不能放在日光下暴晒,以防发黄变脆。同时,在书柜、书架中可放些用纸包好的卫生球、天然樟脑等对人体无害的防虫药物。发现虫蛀、鼠啃的书刊要及时处理,防止蔓延。另外,书柜、书架要保持清洁,因为灰尘不仅污染图书,也容易引起虫蛀和霉烂。如果书刊受潮起了霉迹,可以用浸过明矾水的棉球擦洗,然后再用吸水纸把水分吸干。
收藏书籍,有必要区分古书和旧书。中国书店旧书收购条例中,将1911年之前的称为古书,1911年以后的出版物称为旧书。
古书收藏讲求善本,历代藏书家皆有不同的善本观,如今获得普遍认同的是《全国古籍善本书总目收录标准和范围》中所归纳的三性九条,国际标准则认可明正德以前的足本。
宋版书早在明代中叶就已经成为藏家追逐之物,如今,宋、元代和明代前期的书几乎不受内容限制,价值很高;名家批校本和名人手稿由于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是古书中很受欢迎的一类;此外,具有代表性的雕版印刷方式印制的古书,如明代铜活字、清代木活字、还有瓷活字、泥活字等也受到追捧,套版套色、木版水印等成为讲究。
旧书的范围,在旧书市场上流行“民国老版书”之概念,但有人认为,新中国的出版物正在彰显越来越大的收藏价值,所以把旧书下限定为20年前的出版物。
“新文学版本”书收藏的兴起要铭记几个人的名字:上世纪20年代末阿英最早提出要整理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新文学作品,并在此后着手收藏;唐弢进一步完善了“新善本”的概念,对“五·四”以后新文学作品进行考量,根据书名、作者、版形(字体大小、宽窄)、封面、出版单位、印量、印次等确立了新型出版物的“新版本学”;姜德明是当代身体力行收藏新文学版本书的大家,他的《书衣百影》更在一时成为藏家收藏“新文学”书的重要参照。
新文学版本书的收藏为当代的藏书人打开了一扇窗,热衷收藏革命文献的秦杰说:“虽然我不藏新文学,但我认可他们的理念。天一阁藏书在当时没有任何版本价值,因为是明代藏明代,但天一阁藏书有自己的取舍鉴赏标准,如藏有明代历代方志、名人手稿,因而到清代中期天一阁开始被重视,到晚清成为四大藏书楼之一。”
收藏者的爱好成为藏书选择的一大关键因素,有人注重宋元、明清的刻本,有人专门搜集名人信札,有人对近现代的书籍感兴趣,有人喜欢抗战资料,有人只买版画,专题收藏就此形成。在京城藏书的“腕儿”中,姜德明是新文学版本书收藏的代表,杨成凯着力于古代词集,宋午生专攻版画,田涛热衷法律典籍,孟宪均对金石类碑帖和著名版刻怀有深厚感情,陆昕偏好清末民初的旧书,谢其章在期刊杂志领域独树一帜,秦杰则凭与党史相关的革命文献的不同领域在藏书圈占有一席之地。
收藏是一种生活乐趣。对于纸质的藏品,一般藏家会以字画为主;而藏古书者,大多沾染着文
人气息,带有一份浪漫色彩。收藏古籍的人,坊间将其分成三大类:第一类以学者为主。他们把古籍当作史料来收藏,更贴切地说,他们算不上是藏家。第二类以
“玩家”为主。这类人多从古籍的经济价值考虑,出于投资的心态来收藏。第三类是真正的藏家,他们对古籍有一定的认识,具备专业知识,对版本、纸质、内容等
有深入研究,并执着于其中细节。
古籍的收藏圈很稳定,收藏者需要一定经济实力,有爱好,同时具有文化功底。要满足这三个条件并不容易,尤其是第三点。如果没有古文、历史功底,有些东西根
本看不懂,何谈收藏地域文化的特性在古籍收藏上
有明显的分别,在藏家淘书的过程中,遇到没有牌记的情况十分多。所谓没有牌记的古书,指的是缺少年代或者作者资料的书,按现在的话说,就是书籍缺少了“身
份证明”。遇到这种情况,古籍“发烧友”就要对作者,乃至纸质、墨色、印刷水平、风格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从而推算书籍的年代,以作价值判定。
在收藏古籍的圈子里,藏家都知道古籍内容含金量非常重要。俗话说:“一页宋版,一两黄金”。宋元时期是雕版印刷的顶峰,雕刻精美、字体端庄、纸墨考究、校勘质量高。从明中叶起,宋元版本就成为藏家追逐的热点,近年来,宋元时期的
精品刻本非常少见。
明代是中国古代印刷史上的全盛时期,其印刷技术较前代更加成熟,图版刻印更为精良。许多收藏家看到明刻本就毫不犹豫地出价,对于品相,则不如以前那样讲
究,太挑剔的话,根本不可能淘到‘宝’。
清代及民国时期的精刻本,以质优价廉更受普通投资者关注。一些书友虽然热爱收藏古籍,但未必懂行,总要找人为其“掌眼”(指找识货的朋友帮忙看货),以免
“用买人参的价钱买了萝卜”。 名人尺牍也在古籍收藏中牢牢占据一席之地。一封现当代名人的信札在千元以上,明清名人的信札动辄上万、几十万元。如果有特殊历史意义,价值更是大幅攀升。比如颇受广大中山收藏家关注的《孙中山致任鹤年信札》,是孙中山于1923年讨伐桂系战役时致任鹤年的秘密信件,收录于《孙中山全集》,
极为珍贵。在2007年举行的上海嘉泰秋拍会上,预估价在40万—50万元之间,最终以44万元成交。
作为一名古籍收藏家,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比如要了解某个年代出版过什么代表书籍,这个年代的纸质、字形、油墨都有何特点;原刻本、影刻本、复刻本等不
同形式的古籍应该是什么样子。当然,光有这些也不够,还需要多看细看,还要多向行家请教、参加展览会、拍卖会了解行情。
初入门者,建议多学多看古籍入门书,如陆昕的《闲话藏书》、田涛的《田说古籍》、谢其乐的《古书收藏》。 需要注意的,并非所有古籍都有投资价值,一些当时发行量很大、做工不是很精细、存世数量很多的古旧书籍,价值不是很高。这就需要买家有一定的鉴别能力,不要高价买了便宜货。 “新手”淘书秘诀 : 1寻找“书源”。古玩市场、
旧书市场是淘货的主要场所。 2重存世量。存世量越少的古籍就越珍贵,淘书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3看品相。品相就是古籍的外表,没有破损、霉
烂、虫蛀,保存完好的古籍,都属于品相佳。 4寻藏书印。古籍上若寻到古代著名藏书家的藏书印,身价便提升不少。 收藏古籍先辨真假。 由于古书
收藏升温,不少不法商人伪造古书,欺骗外行人。一般来说,用茶染旧纸张,冒充旧纸来作伪古书是常用的手法,在古书市场尤为常见。新手可从装订线、书口颜色
等方面入手辨真伪。书口颜色比书页深的,一般用的就是染了茶的纸。此外,可以闻闻书中的油墨味,新印和旧印的差别很明显。 保养古籍有诀窍
: 古籍经过岁月磨练,外表一般都会有或多或少的破损、霉烂或虫蛀,要尽量使古籍完好保存,有几点要注意: 1保持藏书环境的空气流通,注意防潮。
2避免阳光直射,要将书摆放在阴凉位置,并不时翻动一下。
3在每册书中,平均放3—4片灵香草祛虫,切忌用樟脑丸代替,否则会使纸质变脆,容易风化。 希望对你有帮助
本文2023-08-07 10:01:3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2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