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福求仙方是真的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徐福求仙方是真的吗?,第1张

徐福又名徐市,是秦朝的方士。秦始皇迷信长生不老,徐福上书称海上方丈、蓬莱、瀛洲三座神山有长生仙药。经秦始皇同意,徐福率领童男童女数千人,乘楼船入海……

中国秦朝方士徐福带领童男童女东渡日本的传说,在中日两国人民中流传甚广,今天它已成为中日友好往来的历史象征。当人们谈论起这则古老的传说时,不禁会思忖历史上真有徐福东渡这件事吗这的确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尽管史学家对它已做了多年的探讨,但至今徐福东渡的传说仍是一个没有结论的历史之谜。

《史记》中有关徐福东渡的记载

司马迁的《史记》最早记载了徐福东渡。《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齐人徐市(福)等上书秦始皇说:“海中有名为蓬莱、方丈、瀛洲的三座神山。仙人住在神山中,那里有长生不老的神药,请允许我带童男童女求得神药。”于是秦始皇派徐福带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药。但徐福一去多年,耗费巨资,却没能求得神药,他怕受指责,就欺骗秦始皇说,蓬莱神药不难得到,只是常有大鲛鱼出没骚扰,所以没能带回神药。请再让他带上优秀的弓弩手,用连弩射死鲛鱼,取回神药就不在话下。秦始皇又让徐福带上弓弩手及捕鱼的工具出发了。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中记载:秦始皇派徐福入海求长生不老的神药,徐福回来时骗秦始皇说,我见到了海神,禀报了奉秦皇之命来求取长生不老的神药。海神却抱怨说:“秦王的礼品不够份量,只够让你见识一下神药,还不能让你拿走神药,下次送童男童女和各种工匠来,才能让你把神药带走。”秦始皇听后十分高兴,派童男童女数千人,“资之五谷种种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史记》没有记载徐福所到的“平原广泽”到底在哪里。好在五代后周时的古籍《义楚六帖》对此有所记载,它记载了公元927年渡海到中国洛阳的日本僧侣弘顺大师所谈的情况:“日本国又叫倭国,在东海中,秦时徐福率童男童女来到了这个国家。”他还说,日本有座富士山,也叫做蓬莱山。徐福在这里定居,其子孙至今皆称秦氏。所谓徐福东渡所到之地是日本,即由此记载而来。

有关徐福东渡的记载是否可信

有人认为,徐福只不过是《史记》辑录的传说中的一个人物,并非确有其人其事。也有人认为,古籍中所说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是大海中的海市蜃楼,而不是现今的岛国日本。不过,多数人认为徐福东渡确有其事,毕竟在中日两国文献里都有记载。

1982年6月,在江苏省赣榆县的地名普查工作中,发现有个“徐阜村”原名为“徐福村”,并从现有的嘉庆元年《赣榆县志》和几种乾隆年间的“宗谱”都能证实其原名为“徐福村”。据称这里还流传着有关徐福的传说,传说他是个会针灸、懂医药的名医,救治过许多当地百姓,后来他奉命到海外寻求神药,就再也没有回来过。村民为了纪念这位名医,便在村中建了座徐福庙。这一发现受到各方面的重视,江苏的很多学者通过实地调查和引证文献,探讨了是否确有徐福其人徐阜村是不是徐福的故乡?徐福是否出海东渡徐福东渡是从哪里启航的东渡日本又是经过哪一条航线等一系列问题。

学者们认为,战国时赣榆属齐地,秦代时属琅玡郡,这与《史记》所载徐福是齐地琅玡人相符。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神药,出巡到琅玡命方士求仙取药,徐福等人可能借出海东渡的机会避秦暴政。徐福出海的启航点,第一次可能在现胶南县徐山,第二次可能在连云港附近或海州湾沿岸的岚山头,也有人认为可能在秦时的“东门阀”,即今海州孔望山。第二次东渡成功,航线可能是横穿黄海至朝鲜半岛南端,从济州岛与九州半岛之间的济州海峡穿过,最后在九州半岛登陆。所以日本九州半岛的佐贺县有“徐福上陆地纪念碑”,还有徐福的石冢与祠堂。徐福还是佐贺县金立山神社供奉的主神,他被当地人尊为司蚕桑、农耕和医药的大神。

20世纪80年代对徐福的研究,不仅局限在江苏,在台湾、香港和日本也同样是一个“热门”课题。其中最让人震惊的一种观点是,认为徐福与日本传说中的开国皇帝神武天皇是同一个人。学者卫挺生早在1950年就在专著《徐福入日本建国考》一书中提出过。后来,台湾学者彭双松于1975-1981年先后8次赴日本考察,取得大量的调查研究资料,并于1982年6月发表了《徐福即神武天皇考》,进一步证明了“秦时中国的徐福就是日本开国第一代神武天皇”的说法。

这一推断于1950年提出后就在日本引起了巨大反响。日本学者很快便自发组成“日本民族头骨指数测定会”,文部省补助经费,由全国各地大学的解剖学教授对各大学的男女学生的头骨进行测量,用了5年时间集中了代表全国280个县市居民的六七万人的测定结果,由日本最有名的体质人类学权威长谷部言人博士整理分析,并与日本周围民族头骨指数比较研究。最后证实,现代日本人的头骨指数大多数与中国江苏、浙江、安徽、福建等各省人的头骨指数完全相同,与上述省份外的人有部分不同。最终得出了“日本史前时代的祖先,曾经在中国的东海沿岸居住过”的结论。

常扬所著的《港台的徐福研究及其在日本的影响》一文中写道,昭和天皇之第三子笠宫就表示过认同“徐福即神武天皇”的观点,据说在1975年“香港徐福会”成立时,他在贺词中肯定了“徐福是我们日本人的国父”的说法。1980年4月19日,九州岛佐贺县在日本的“天皇诞生日”举行了盛况空前的“徐福大祭”,祭歌中有这样的歌词:“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啊!欢快庆祝神社的祭典,听从秦皇的命令,率领童男和童女,徐福率众在明海的寺井湾登陆,劈开茂密的芦苇向前迈进。”

但是,也有些人并不承认徐福东渡是确有其事,并举出了一些有力的证据。例如,如果说徐福带领大批童男和童女来到日本,为什么当时没有汉字传入,而是到公元2世纪才传入日本呢又如,传说徐福把造纸术带到了日本,但秦时中国还在使用竹简书写文字,这种说法明显不符合事实逻辑。因此,这些人认为,“徐福东渡”完全是后人编造的神话传说,日本现存的有关徐福的遗迹,也是当地僧侣伪造的,至于徐福与神武天皇是同一人的观点更是无端的臆想。那么,徐福东渡到底是传说还是史实呢由于学者、专家至今尚未达成一致的看法,因此这个问题仍将是一个需要继续探索的历史之“谜”。且不论今后“谜底”能否揭晓,但可以肯定的是,“徐福东渡”是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往来、和平共处的历史见证。

  你想了解海南的什么情况?看看新闻《直播海南》18:00,或者看《海南一家亲》,这是最直接的。

  如果非要书的话:

  2004海南史志类书籍出了一大堆

  海南的文化升温在2004年是显而易见的。这一年里,各种文化活动接连不断,而盛世修典史书出版,则成了这一年中最为闪亮的风景。

  最厚重的书籍

  《海南地方志丛刊》和《海南先贤诗文丛刊》

  从2004年3月起,两套大型海南地方文献丛书———《海南地方志丛刊》和《海南先贤诗文丛刊》,由海南出版社陆续出版发行,这是我省文化建设史上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程。

  《海南地方志丛刊》辑录了至今所能搜集到的自宋代《海外四州》至新中国成立前的府志(岛志)、州志、县志、乡土志、采访录,以及南海诸岛的若干历史资料;正史中涉及海南地方的史料及8种《广东通志》中的琼州府部分也录出列入,总共70余种,达1500万字。

  《海南先贤诗文丛刊》辑录了自宋代道教名家白玉蟾以至清末期间若干海南先贤的诗文著作共计26种,约500万字。

  2000年,时任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现任省政协副主席的洪寿祥同志发起并领衔主编这两部丛书,海南大学周伟民教授担任执行主编,郑行顺、袁大川为常务副主编,聘请省内外的一批相关专家,投入艰苦细致的搜集和整理工作。

  地方史志资料和先贤著述,是一个地方精神文化的历史遗产。通过搜集和整理,把这些文化遗产完整保留下来,具有文献学上的意义,功在当代,泽被后人。它有助于增强海南人民的文化自信,发扬海南地方文化的优良传统。

  最好看的书籍

  《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海南卷本

  《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被称之为“一座壮丽的中国文化长城”。

  由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文联联合发起编纂的《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是统一规划、统一体例编纂、统一出版的大型文献丛书,按行政区划分别编辑成卷(台湾省暂缺)。在总计300卷文艺集成志书中,海南有8卷丛书编辑出版。《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共有《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中国曲艺志》、《中国戏曲志》。除了《中国曲艺志》、《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之外,都有海南卷本位列其中,海南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启动这项工程,建省后由省文体厅设专门部门负责承担这项工作。前期主要是搜集普查工作,直到近几年才陆续出版丛书。《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自立项之日起,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先后被列入“六五”“七五”“八五”期间全国艺术科学重点项目,随着各卷本陆续问世,社会影响日趋广泛,在“九五”期间被更改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最精美的书籍

  大型民族学著作《中国黎族》

  黎族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华民族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黎族的传统文化,是在海南岛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独特文化,千百年来,为华夏文明的历史长卷增添了绚丽多彩的光辉篇章。2004年4月,黎族历史文化的扛鼎之作《中国黎族》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继大型画册《黎族传统文化》之后,研究黎族文化的又一部重要著作。这部70多万字的文献著作,全方位、多层次地反映了黎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不仅对推进黎族文化研究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也为外界了解黎族打开了一扇窗口,为黎族子孙后代留下了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历史记录。由于黎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加上居处偏远,故历代关于黎族的文献资料较为匮乏。《中国黎族》是黎族的一部百科全书。这部厚达70多万字的书籍先后6易其稿,参与本书编写的专家深入到偏远山村搞田野调查,许多市县为本书的编写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本书在编写和定稿的过程中,广泛参考和吸收了各个历史时期关于黎族的研究成果,征求了许多熟悉黎族历史文化的老同志、老专家的意见。无论是资料的真实可靠,还是观点的严谨准确,《中国黎族》都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中国黎族》甫一推出,便赢得极高评价,这部融史料性、科学性、文学性、知识性于一体的书籍,无疑将会成为传世之作。

  最浓缩的书籍

  《海南移民史志》

  这是一部厚达550多页的书籍,《海南移民史志》(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从几千年前一直演绎到当下,时间跨度之长,各类人物之众,观照角度之广,涉猎事物之多,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够完成的。说这本书是一项大工程,也不为过,单是书中列出的各种年代、事件、人物等表格,就足以让人饱览。本书作者王俞春曾当过6年中学教师,后担任过琼山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委办公室主任等职,多年来笔耕不辍,常有作品发表,并已有几部与海南文化历史相关著作发表:《历代过琼公传》、《海南进士传略》、《中国历代官署官名词典》等。《海南移民史志》是一本写得极为浓缩的文字。如果展开来写,甚至可出多卷本。一个惜墨如金的著书者,一个治学严谨的文化人,积多年心智,累半生研读,为海南的父老乡亲捧出了这本力作。

  最简朴的书籍

  《白玉蟾全集校注本》、《邢宥湄丘集校注本》

  《白玉蟾全集校注本》、《邢宥湄丘集校注本》(均为海南出版社出版)由朱逸辉等主编、校注。年届八旬的琼崖老战士朱逸辉,多年来热心海南文化古籍的挖掘整理,他潜心耕耘持之以恒,与一些热爱海南文化的几位同道者一起,广泛搜集史料,躬耕案头数载,发掘海南文化历史遗产,弘扬海南人文精神,不断推出一部部著作。说他们的书籍最简朴,是指这些编辑校注者既没有有关部门派发的任务,也没处可领劳务报酬,就是出版这些书籍的经费,也是他们想方设法自筹资金,所以在书“鸣谢”这篇页码上,往往密密麻麻地印上许多单位和个人的名字。不久前,朱逸辉等获省委宣传部颁发的“双岛学园杯文化宣传特别奖”。

  《崖州志》、《琼州府志》也行

  如果是想了解海南的历史,上面的就差不多了,但是要了解现在,就看点海南台的新闻和我们的本土节目吧。

(一)本词表由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负责管理和解释,具体工作由档案数据处承办。

(二)本词表自1998年2月1日起执行,1994年4月修订的词表同时废止。 01A计划

规划 统计 指标 分配 统配 调拔 01B经济管理

经济 管理 调整 调控 控制 结构 制度 所有制 股份制 责任制 流通 产业 行业

改革 改造 竞争 兼并 开放 开发 协作 资源 土地 资产 资料 产权 物价 价格

投资 招标 经营 生产 转产 项目 产品 质量 承包 租赁 合同 包干 国有 国营

私营 集体 个体 企业 公司 集团 合作社 普查 工商 商标 注册 广告 监督 增产

效益 节约 浪费 破产 亏损 特区 开发区 保税区 展销 展览 商品化 横向联系

第三产业 生产资料 02A工业

冶金 钢铁 地矿 机械 汽车 电子 电器 仪器 仪表 化工 航天 航空 核工 船舶

兵器 军区 轻工 有色金属 盐业 食品 印刷 包装 手工业 纺织 服装 丝绸 设备原料 材料 加工

02B交通

铁路 公路 桥梁 民航 机场 航线 航道 空中管制 飞机 港口 码头 口岸 车站

车辆 运输 旅客

02C能源

石油 煤炭 电力 燃料 天然气 煤气 沼气

02D邮电

通信 电信 邮政 网络 数据 民品 厂矿 空运 三线 通讯 水运 运费 03A旅游

03B服务业

饮食业 宾馆

03C城乡建设

城市 乡镇 基建 建设 建筑 建材 勘察 测绘 设计 市政 公用事业 监理 环卫

征地 工程 房地产 房屋 住宅 装修 设施 出让 转让 风景名胜 园林 岛屿

03D环保

保护区 植物 动物 污染 生态 生物 风景 饭店 城乡 国土 沿海 04A农业

农村 农民 农民负担 农场 农垦 粮食 棉花 油料 生猪 蔬菜 糖料 烟草 水产

渔业 水果 经济作物 农副产品 副业 畜牧业 乡镇企业 农膜 种子 化肥 农药

饲料 灾害 以工代赈 扶贫

04B林业

绿化 木材 森林 草原 防沙治沙

04C水利

河流 湖泊 滩涂 水库 水域 流域 水土保持 节水 防汛 抗旱 三峡

04D气象

气候 预报 预测 烟酒 土特产 有机肥 多种经营 牧业 05A财政

预算 决算 核算 收支 财务 会计 税务 税率 审计 债务 积累 经费 集资 收费

资金 基金 租金 拨款 利润 补贴 折旧费 附加费 固定资产

05B金融

银行 货币 黄金 白银 存款 贷款 信贷 贴现 通货膨胀 交易 期货 利率 利息

贴息 外汇 外币 汇率 债券 证券 股票 ** 信托 保险 赔偿 信用社 现金 留成

流动资金 储蓄 费用 侨汇 折旧率 06A商业

商品 物资 收购 定购 购置 市场 集贸 酒类 副食品 日用品 销售 消费 批发

供应 零售 拍卖 专卖 订货 营业 仓库 储备 储运 货物

06B外贸

对外援助 军贸 进口 出口 引进 海关 缉私 仲裁 商检 外商 外资 合资 合作

关贸 许可证 驻外企业 贸易 倒卖 外向型 议购 议售 垄断 经贸 贩运 票证 外经

交易会 07A外交

对外政策 对外关系 领土 领空 领海 外交人员 建交 公约 大使 领事 条约

协定 协议 议定书 备忘录 照会 国际 涉外事务 抗议

07B外事

国际会议 国际组织 对外宣传 出访 出国 出入境 签证 护照 邀请 来访 谈判 会谈

会见 接见 招待会 宴会 外国人 外宾 对外友协 外国专家 涉外 08A公安

警察 武警 警衔 治安 非法组织 安全 保卫 禁毒 消防 防火 检查 扫黄 案件

处罚 户口 证件 事件 危险品 游行 海防 边防 边界 边境

08B司法

政法 法制 法律 法院 律师 检察 程序 公证 劳改 劳教 监狱

08C监察

廉政建设 审查 纪检 执法 行贿 受贿 贪污 处分 侦破 09A民政

基层政权 选举 行政区划 地名 人口 双拥工作 社会保障 社团 救灾 救济

募捐 婚姻 移民 抚恤 慰问 调解 老龄问题 烈士 纠纷 残疾人 基地 殡费 社区服务

09B机构

驻外机构 体制 职能 编制 精简 更名

09C人事

行政人员 干部 公务员 考核 录用 职工 家属 子女 知识分子 专家 参事 院士

文史馆员 履历 聘任 任免 辞退 退职 职称 待遇 离休 退休 交流 安置 调配 模范 表彰 奖励

09D劳动

就业 失业 招聘 合同制 工人 保护 劳务

第二职业 事故

09E工资

津贴 奖金 福利 收入 老年 简历 劳资 人才 招工 待业 补助 拥军优属 丧葬 奖惩 10A科技

科学 技术 科普 科研 鉴定 标准 计量 专利 发明 实验 情报 计算机 自动化 信息 卫星 地震 海洋

10B教育

学校 教师 招生 学生 培训 毕业 学位 留学 教材 校办企业

10C文化

文字 文史 文学 语言 艺术 古籍 图书 宣传 广播 电视 ** 出版 版权 报刊

新闻 音像 文物 古迹 纪念物 电子出版物

10D卫生 医院 中医 医疗 医药 药材 防疫 疾病 计划生育 妇幼保健 检验 检疫

10E体育

运动员 教练员 运动会 比赛 馆所 院校 校舍 地方志 软科学 社科 11A军事

军队 国防 空军 海军 征兵 服役 转业 民兵 预备役 军衔 复员 文职 后勤

装备 战备 作战 训练 防空 军需 武器 弹药 人武 退伍 12A文秘工作

机关 国旗 国徽 机要 印章 信访 督察 保密 公文 档案 会议 文件 秘书 电报

提案 议案 谈话 讲话 总结 批示 汇报 建议 意见 文章 题词 章程 条例 办法

细则 规定 方案 布告 决议 命令 决定 指示 公告 通告 通知 通报 报告 请示 批复 函 会议纪要

12B行政事务

行政 工作制度 纪念活动 庆典活动 休假 节假日 着装 参观 接待 措施 调查 视察

考察 礼品 馈赠 服务 出席 发言 转发 名单 批准 审批 信函 事务 活动 纪要 督察 13A党派团体

*** 民主党派 共青团 团体 工会 协会学会 民间组织 文联 学联 妇女 儿童 基金会

13B统战

政协 民主人士 爱国人士

13C民族

民族区域自治 民主事务

13D宗教

寺庙

13E侨务

外籍华人 归侨 侨乡

13F港澳台

香港问题 澳门问题 台湾问题

13G综合

整顿 形势 社会 精神文明 法人 发展 其他 试点 推广 青年 政治 范围 党派

组织 领导 方针 政策 党风 事业 咨询 中心 清除

鲁迅

鲁迅(18810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汝南县。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鲁迅原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其投身五四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

鲁迅的生平和创作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但在他13岁那年,他的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故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家境便迅速败落下来。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是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结束了,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他经常拿着医生为父亲开的药方到药店去取药,拿着东西到当铺去变卖。在过去家境好的时候,周围人是用一种羡慕的眼光看待他这个小“公子哥儿”的,话语里包含着亲切,眼光里流露着温存。但现在他家穷了下来,周围人的态度就都变了:话语是凉凉的,眼光是冷冷的,脸上带着鄙夷的神情。周围人这种态度的变化,在鲁迅心灵中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对他心灵的打击也太大了,这使他感到在当时的中国,人与人之间缺少真诚的同情和爱心。人们是用“势利眼”看人待物的:对有钱有势的人是一种态度,对无钱无势的人又是另一种态度。多年之后,鲁迅还非常沉痛地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呐喊〉自序》)

家庭的变故和变故后的人生体验,也使鲁迅从少年时候起就亲近下层人民。他的外祖母家住在农村,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农民的生活。特别是在他祖父入狱的前后,他不得不到农村的亲戚家避难,长时期住在农村。在那里,他与农村的孩子们成了朋友,与他们一起玩耍,一起划船,一起看戏,有时也一起到他们家的地里“偷”豆子煮了吃。在他们之间,没有相互的歧视和仇视,而是相互关心,相互友爱。鲁迅一生都把他与农村小朋友这种朴素自然、真诚单纯的关系当作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关系而怀念着,描写着。

在当时,一般的读书人走的是三条道路:一条是读书做官的道路。通过科举考试,可以升官,可以发财,个人身价百倍,家庭也随之受到世人的羡慕。这被认为是读书人的“正路”。当不上官的还可以去当某一个官僚的“幕僚”,为这个官僚出谋划策,奔走效力,接受这个官僚的馈赠。借着这个官僚的权势,自己也有了权势。这是当时读书人常走的第二条道路。假若前两条道路都走不通,还可以去经商,虽然这被当时的官僚所不齿,但到底可以发家致富,不致落到被侮辱、被损害的社会底层。鲁迅走的则是为当时人最看不起的另一条道路:进“洋学堂”。这在当时的中国,是被一般人视为“把灵魂卖给洋鬼子”的下贱勾当的。1898年,18岁的鲁迅,怀揣着慈母多方设法筹措的8块银元,抱着到“异地”去寻“别一类”的“人们”的目的,离开了家乡,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这两所学校都是当时的洋务派为了富国强兵而兴办的,其中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等传授自然科学知识的课程,这是在中国传统的教育中所从来没有过的。在课余,鲁迅还阅读了外国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这大大开拓了他的文化视野。特别是严复翻译的英国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论》,更给予鲁迅以深刻的影响。《天演论》是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的一部著作,这使鲁迅认识到现实世界并不是和谐完美的,而是充满了激烈的竞争。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想生存,要想发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不能甘受命运的摆布,不能任凭强者的欺凌。

鲁迅的生平和创作鲁迅是一个求知欲很强的人,在南京路矿学堂求学期间,他的学习成绩一向优异,这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官费留学的机会。1902年,他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他之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日本就是通过西方的医学认识到西方科学技术的价值和意义的,鲁迅也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当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迅速强大起来,但日本军国主义的势力也在同时发展着。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歧视。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鲁迅的解剖学成绩是59分,就被他们怀疑为担任解剖课的教师藤野严九郎把考题泄露给了他。这使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有一次,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画片中,鲁迅看到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站在旁边看热闹。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这使他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要改变中华民族在强国林立的现代世界上的悲剧命运,首要的是改变中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的,则首先是文学和艺术。于是鲁迅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在当时,他与朋友们讨论最多的是关于中国国民性的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通过这种思考,鲁迅把个人的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奠定了他后来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础。在当时,他和他的二弟周作人共同翻译了两册《域外小说集》,他个人单独发表了《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一系列重要论文。在这些论文中,他提出了“立国”必先“立人”的重要思想,并热情地呼唤“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精神界之战士”。

在留学日本期间,鲁迅对当代世界文化的发展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对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有了更切实的思考,也初步形成了他的独立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是,鲁迅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他的思想和感情不但为当时大多数的中国人所无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学生中也很难得到广泛的响应。他翻译的外国小说只能卖出几十册,他筹办的文学杂志也因缺乏资金而未能出版。家计的艰难使鲁迅不得不回国谋职。1909年,他从日本归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员。这个时期,是鲁迅思想极其苦闷的时期。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曾使他感到一时的振奋,但接着是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历史丑剧的不断上演,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沉滞落后的现实状况和被西方帝国主义所欺侮的历史命运。社会的昏乱,民族的灾难,个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鲁迅感到苦闷、压抑。在这时,人生像一杯苦酒,喝在肚里,苦在心里,欲吐吐不出,欲忍忍不下。但也正因为如此,当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生之后,他的压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岩一样通过文学作品猛烈喷发出来。在那时,他已经在教育部任职,并且随教育部一同迁居北京。

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白话小说,标志着中国小说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这篇小说,凝聚了鲁迅从童年时起到那时为止的全部痛苦的人生体验和对于中华民族现代命运的全部痛苦思索。它通过“狂人”之口,把几千年的中国封建专制的历史痛斥为“吃人”的历史,向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发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严厉质问,大声疾呼:“救救孩子!”可以说,鲁迅的《狂人日记》是讨伐传统封建专制文化的一篇檄文,是呼唤重建中国现代新文化的宣言书。它带着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中华民族的凄厉的声音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重新崛起的意志和信念。

《狂人日记》之后,鲁迅一发而不可收,连续发表了多篇短篇小说,后来编入《呐喊》《彷徨》两个短篇小说集,分别于1923年和1926年出版。

鲁迅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中国的小说,只有到了鲁迅那里,才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这个更广大的题材领域,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这是与鲁迅的创作目的分不开的。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种表现人生、改良人生的创作目的,使他描写的主要是孔乙己、华老栓、单四嫂子、阿Q、陈士成、祥林嫂、爱姑这样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剧命运。这些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最需要周围人的同情和怜悯、关心和爱护,但在缺乏真诚爱心的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人们给予他们的却是侮辱和歧视,冷漠和冷酷。这样的社会难道是一个正常的社会吗这样的人际关系难道是合理的人际关系吗最令我们痛心的是,他们生活在无爱的人间,深受生活的折磨,啊但他们彼此之间也缺乏真诚的同情,对自己同类的悲剧命运采取的是一种冷漠旁观甚至欣赏的态度,并通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来宣泄自己受压迫、受欺侮时郁积的怨愤之气。在《孔乙己》里,有恶意嘲弄孔乙己的短衫顾客;在《阿Q正传》中,别人欺侮阿Q,阿Q则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鲁镇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剧当作有趣的故事来欣赏……所有这一切,让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这是一个多么冷酷无情的世界!这是怎样一种扭曲的人生!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爱他们,但希望他们觉悟,希望他们能够自立、自主、自强,挺起腰杆来做人,争取自己幸福的未来。

除了社会底层的人物形象之外,鲁迅还塑造了一些刚刚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这些知识分子有进步的要求,有改善社会的良好愿望,有对人、对己的真诚的感情,真诚的爱,但当时的社会却不能容忍他们。“狂人”诅咒人吃人的现象,希望人人都能成为“不吃人的人”,成为“真的人”,周围的人就把他当成疯子,必欲除之而后快(《狂人日记》);夏瑜为社会而牺牲,茶客们说他“疯了”,华老栓则用他的血来治自己儿子的病(《药》);魏连殳关心中国社会,社会却来迫害他,到他不再关心中国社会时,周围的人却来巴结他(《孤独者》)。《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伤逝》中的子君和涓生,都曾为社会,为自己,追求过,奋斗过,但在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经历的都是悲剧的命运。鲁迅同情这些知识分子,就是同情中国社会,关心中华民族的命运,因为在当时的社会,只有这些知识分子还在为社会的进步而挣扎、奋斗。

鲁迅对社会上的两类人是抱着深恶痛绝的态度的,那就是那些权势者和伪君子。《孔乙己》中的丁举人、《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长明灯》中的郭老娃、《离婚》中的七大人等等,都是这样一些权势者的形象。他们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有权有势,但对他人的命运却没有真诚的关心,对社会的进步没有丝毫的热情,他们关心的只是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自私、虚伪、冷酷,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改善。《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则是一些假道学、伪君子,他们口口声声说是关心社会的道德,实际上他们自己都是毫无道德心的人。

鲁迅的小说写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的生活,没有离奇的故事,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却充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他对人、对生活的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对人的内在微妙心理的入木三分的刻画带来的。这需要高超的艺术功力。读鲁迅的小说,时时有一种“发现的喜悦”。画面是普通的画面,人物是普通的人物,但我们却在这么普通的画面和普通的人物身上,随时都能注意到我们平时注意不到的特征,觉察到我们平时觉察不到的人物的心理活动。正是由于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画,使鲁迅小说的艺术魅力具有了愈久愈醇的特征。在青年时期,我们涉世不深,对人生还没有更多的亲身体验,鲁迅小说是作为一个整体进入我们的感觉世界的,但在我们感觉到的人物和画面中到底潜藏着多么丰富的内涵,我们还不可能尽数感觉到,随着我们社会经验的增加和人生体验的深化,这些人物和画面的内涵就会不断从中生发出来。为了揭示不同生活画面和不同人物命运的不同的意义,鲁迅的小说结构是多变的,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样式,一篇有一篇的写法。《狂人日记》与《阿Q正传》不同,《孔乙己》与《白光》不同,《故乡》与《祝福》不同,《孤独者》与《伤逝》不同。不仅结构样式不同,音调节奏也不同。《孔乙己》是那么的单纯而又冷峻,《伤逝》则那么逶迤曲折、情深意切。鲁迅的小说是小说,也是诗,意境幽深,外冷内热,其运用民族语言的功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在写作《呐喊》《彷徨》的同时,鲁迅还创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前者出版于1928年,后者出版于1927年。如果说《呐喊》《彷徨》中的小说是鲁迅对现实社会人生的冷峻的刻画,意在警醒沉睡的国民,《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则是鲁迅温馨的回忆,是对滋养过他的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的怀念。幼时的保姆长妈妈,在备受歧视的环境中给予过他真诚的关心的藤野先生,一生坎坷、孤傲不羁的老友范爱农,给过他无限乐趣的“百草园”,吸引着他的好奇心的民间戏剧和民间娱乐活动……所有这一切,都是在这个险恶世界的背景上透露出亮色和暖意的事物,是他们,滋养了鲁迅的生命。这些散文,把抒情、叙述、议论结合在一起,有时如平静的港湾,有时如波涛翻滚的大海,有时如湍急奔流的河水,有时又像蜿蜒曲折的小溪,千姿百态,体现了鲁迅散文创作的艺术成就。同《朝花夕拾》中那些明净细致的散文不同,《野草》中的散文诗则呈现出迷离恍惚、奇诡幻美的意境,它们像一团团情绪的云气,在空中旋转飘荡,变幻出各种意想不到的形状。鲁迅内在的苦闷,化为了梦,化为了超世间的想象,使《野草》成了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一朵奇葩。鲁迅曾对别人说:“我的哲学都在《野草》里。”鲁迅最内在的情绪体验和最玄妙的哲理性感悟,通过这种奇特的艺术手段传达出来。鲁迅的艺术创造力是惊人的。

最充分体现鲁迅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还应该首推他的杂文。“杂文”古已有之,在外国散文中也能找到类似的例证,但只有到了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到了鲁迅的手中,“杂文”这种文体才表现出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巨大的思想潜力。鲁迅的杂文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化的一部“史诗”,它不但记录了鲁迅一生战斗的业绩,同时也记录了鲁迅那个时代中国的思想史和文化史。中国古代的文化不像西方的文化,西方中世纪处在一种宗教文化基督教文化的统治之下,只要挣脱了这种宗教文化的束缚和禁锢,西方的近现代文化就有了发展的力量。中国古代文化则是由各种不同的文化共同构成的,在几千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各种文化都掺杂在了一起,当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要创造适应于中国现代发展的新文化、新思想时,遇到的是从各种不同的阶层,各种不同的人物,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的诬蔑和攻击。鲁迅的杂文就是在这种没有固定不变的战线、没有固定不变的论敌的思想文化斗争中自然形成的。从五四起,鲁迅就开始用杂文的形式与反对新文化的各种不同的论调进行斗争,但那时他还是不自觉的。到了后来,有些人开始嘲笑他是一个“杂文家”,他才更明确地意识到“杂文”的力量,并且开始自觉地从事杂文的创作。鲁迅说,杂文是“感应的神经”,它能够“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从而为新文化、新思想的发展在旧文化、旧思想的荆棘丛莽中开辟出一条蜿蜒曲折的道路,使之能够存在,能够发展,能够壮大。鲁迅一生写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15部杂文集,在这15部杂文集中,鲁迅把笔触伸向了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各种不同阶层的各种不同的人物,其中有无情的揭露,有愤怒的控诉,有尖锐的批判,有辛辣的讽刺,有机智的幽默,有细致的分析,有果决的论断,有激情的抒发,有痛苦的呐喊,有亲切的鼓励,有热烈的赞颂,笔锋驰骋纵横,词采飞扬,形式多样,变化多端。它彻底打破了中国古代散文“温柔敦厚”美学风格的束缚,更自由、大胆地表现现代人的情感和情绪体验,为中国散文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更加宽广的道路。鲁迅杂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抹煞的。

鲁迅晚年还完成了一部小说集《故事新编》(1936年出版)。这部小说集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历史事实,但它没有拘泥于原有的故事,而是加进了鲁迅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有些还采取了古今交融的写作手法,使古代人和现代人发生直接的对话。鲁迅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我们能够通过对现实人物的感受和理解,还古代人物一个鲜活真实的面貌,也通过对古代人物的感受和理解,更深入地感受和了解某些现实人物的真实面目。通过《故事新编》中的小说,鲁迅实际重构了中国的文化史,揭示了中华民族存在和发展的根据,也重塑了那些被中国封建文人圣化了的历史人物的形象。《补天》可以被认为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创世纪”, 在鲁迅的观念中,真正体现中华民族根本精神的不是那些古圣先贤和帝王将相,而是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女娲,她是中华民族生命力的源泉和象征;《奔月》写的是古代英雄的悲剧,羿射掉九日,拯救了人类,但那些自私狭隘的世人并不想继承、发扬他的英雄精神,只想利用他实现自己自私狭隘的目的,他被自己的学生所暗算,被他的妻子所抛弃;《铸剑》表现的是被压迫者向压迫者复仇的主题;《理水》《非攻》歌颂了中国古代那些身体力行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禹和墨翟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式的人物。孔子、老子、庄子、伯夷、叔齐这些历史人物也在鲁迅的笔下真成了有些可笑但仍不失其可爱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鲁迅的《故事新编》以荒诞的手法表现严肃的主题,创立了一种完全新型的历史小说的写法。

鲁迅的思想和艺术的创造力是惊人的,他在短篇小说、散文、散文诗、历史小说、杂文各种类型的创作中,都有自己全新的创造。这使他成为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一个世界性的文学大师。他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挣扎奋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笔坚持社会正义,反抗强权,保护青年,培育新生力量。在前期,他热情支持青年学生的正义斗争,揭露段祺瑞执政府镇压学生运动、制造“三一八”惨案的罪恶行径,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震撼人心的文章;在后期,他反对国民党政府对***人和进步青年的血腥镇压,参加了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等一系列充满义勇正气的文章。“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于上海。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自动地来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字。

著作

《呐喊》(短篇小说集)1923,新潮社

《中国小说史略》(上下卷)1923一1924,新潮社

《热风》(杂文集)1925,北新

《彷徨》(短篇小说集)1926,北新

《华盖集》(杂文集)1926,北新

《华盖集续编》(杂文集)1927,北新

《坟》(论文、杂文集)1927,未名社

《野草》(散文诗集)t927北新

《朝花夕拾》(散文集)1928,未名社

《而已集》(杂文集)1928,北新

《三闲集》(杂文集)1932,北新

《二心集》(杂文集)1932,合众书店

《鲁迅自选集》1933,天马

《两地书》(书信集)与景宋合著,1933,青光书局

《伪自由书》(杂文集)1933,青光书局

《鲁迅杂感选集》瞿秋白编选,1933,青光书局

《南腔北调集》(杂文集)1934,同文书局

《拾零集》1934,合众书店

《准风月谈》(杂文集)1934,兴中书局

《集外集》杨霁云编,鲁迅校订,1935,群众图书公司

《门外文谈》(论文)1935,天马

《故事新编》(小说集)1936,文生

《花边文学》(杂文集)1936,联华书局

《且介亭杂文》(杂文集)1936,三闲书屋

《夜记》(杂文集,后编入《且介亭杂文末编)1937,文生

《且介亭杂文二集》(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

《且介亭杂文末编》(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

《鲁迅书简》(影印本)许广平编定,1937,三闲书屋

《鲁迅全集》(1一20卷,收著作、译文和辑录的古籍)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

《集外集拾遗》(综合集)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

《汉文学史纲要》(文学史)1941,鲁迅全集出版社

《鲁迅全集补遗》唐韬编,1946,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书简》许广平编,1946,鲁迅全集出版社

《鲁迅日记》(影印本)1951,上海出版公司;铅印本,1959,人文

《鲁迅选集》1952,开明

《鲁迅小说集》1952,人文

《鲁迅全集补遗续编》唐韬编,1952,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书简补遗》吴元坎辑,1952、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全集》(1-lO卷)1956-1958,人文

《鲁迅选集》(1一2卷)1956-1958,中青

《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文学史)1958,三联

《鲁迅选集》(上下册)1959,人文

《鲁迅书简》(致日本友人增田涉)1972,人民日报社

《鲁迅诗稿》1976,文物;1981,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鲁迅书信集》(上下卷,收《两地书》以外书信1381封)1976,人文

《鲁迅佚文集》1976,解放军报社

《鲁迅书简》(致曹靖华)1976,上海人民

《鲁迅手稿全集》(书信8册,日记6册)1978一1980,文物

《鲁迅致许广平书简》1980,河北人民

《鲁迅全集》(1-16卷)1981,人文

鲁迅全集卷一(坟 热风 呐喊)

鲁迅全集卷二(彷徨 野草 朝花夕拾 故事新编)

鲁迅全集卷三(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 而已集)

鲁迅全集卷四(三闲集 二心集 南腔北调集)

鲁迅全集卷五(伪自由书 准风月谈 花边文学)

鲁迅全集卷六(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二集 且介亭杂文末编)

鲁迅全集卷七(集外集 集外集拾遗)

鲁迅全集卷八(集外集拾遗补编)

年谱

一八八一年 一岁

八月初三(公历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口。姓周名树人,字豫才,小名樟寿。

一八八六年 六岁

是年入塾,从叔祖玉田先生初诵《鉴略》。

其五六岁时,宗党皆呼之曰“胡羊尾巴”。誉其小而灵活也。

一八八八年 八岁

十一月,以妹端生十月即夭,当其病笃时,先生在屋隅暗泣,母太夫人询其何故,答曰:“为妹妹啦。”

是岁一日,本家长辈相聚推牌九,父伯宜亦与焉。先生在旁默视,从伯慰农先生因询之曰:“汝愿何人得赢?”先生立即对曰:“愿大家均赢。”

一八九二年 十二岁

正月,往三味书屋从寿镜吾先生怀鉴读。

在塾中,喜乘闲描画,并搜集图画,而对于二十四孝图之“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独生反感。先生外家为安桥头鲁姓,聚族而居,幼时常随母太夫人前往,在乡村与大自然相接触,影响甚大。《社戏》中所描写者,皆安桥头一带之景色,时正十一二岁也。外家后迁皇甫庄、小皋步等处。

十二月三十日曾祖母戴太君卒,年七十九。

一八九三年 十三岁

三月祖父介孚公丁忧,自北京归。

秋,介孚公因事下狱,父伯宜公又抱重病,家产中落,出入于质铺及药店者累年。

一八九六年 十六岁

九月初六日父伯宜公卒,年三十七。父卒后,家境益艰。

一八九八年 十八岁

闰三月,往南京考入江南水师学堂。

一八九九年 十九岁

正月,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路矿学堂,对于功课并不温习,而每逢考试辄列前茅。课余辄读译本新书,尤好小说,时或外出骑马。

一九零一年 二十一岁

十二月,路矿学堂毕业。

一九零二年 二十二岁

二月,由江南督练公所派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课余喜读哲学与文艺之书,尤注意于人性及国民性问题。

一九零三年 二十三岁

是年为《浙江潮》杂志撰文。秋,译《月界旅行》毕。

一九零四年 二十四岁

六月初一日,祖父介孚公卒,年六十八。

八月,往仙台入医学专门学校肄业。

一九零六年 二十六岁

六月回家,与山阴朱女士结婚。同月,复赴日本,在东京研究文艺,中止学医。

一九零七年 二十七年

是年夏,拟创办文艺杂志,名曰《新生》,以费绌未印,后为《河南》杂志撰文。

一九零八年 二十八岁

是年从章太炎先生炳麟学,为“光复会”会员,并与二弟作人译域外小说。

一九零九年 二十九岁

是年辑印《域外小说集》二册。六月归国,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生理学化学教员。

一九一零年 三十岁

四月初五日祖母蒋太君卒,年六十九。

八月,任绍兴中学堂教员兼监学。

一九一一年 三十一岁

九月绍兴光复,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

冬,写成第一篇试作小说《怀旧》,阅二年始发表于《小说月报》第四卷

综合经济

01A 计划

规划 统计 指标 分配

统配 调拨

01B 经济管理

经济 管理 调整 调控

控制 结构 制度 所有制

股份制 责任制 流通 产业

行业 改革 改造 竞争

兼并 开放 开发 协作

资源 土地 资产 资料

产权 物价 价格 投资

招标 经营 生产 转产

项目 产品 质量 承包

租赁 合同 包干 国有

国营 私营 集体 个体

企业 公司 集团 合作社

普查 工商 商标 注册

广告 监督 增产 效益

节约 浪费 破产 亏损

特区 开发区 保税区 展销

展览

商品化 横向联系 第三产业 生产资料

工交、能源、邮电02A工业

冶金 钢铁 地矿 机械

汽车 电子 电器 仪器

仪表 化工 航天 航空

核工 船舶 兵器 军工

轻工 有色金属 盐业 食品

印刷 包装 手工业 纺织

服装 丝绸 设备 原料

材料 加工

02B交通

铁路 公路 桥梁 民航

机场 航线 航道 空中管制

飞机 港口 码头 口岸

车站 车辆 运输 旅客

02C能源

石油 煤炭 电力 燃料

天然气 煤气 沼气

02D邮电

通信 电信 邮政 网络

数据

民品 厂矿 空运 三线

通讯 水运 运费

旅游、城乡建设、环保

03A旅游

03B服务业

饮食业 宾馆

03C城乡建设

城市 乡镇 基建 建设

建筑 建材 勘察 测绘

设计 市政 公用事业 监理

环卫 征地 工程 房地产

房屋 住宅 装修 设施

出让 转让风景名胜园林

岛屿

03D环保

保护区植物 动物 污染

生态 生物

风景 饭店 城乡 国土

沿海

农业、林业、水利、气象

04A农业

农村 农民 农民负担 农场

农垦 粮食 棉花 油料

生猪 蔬菜 糖料 烟草

水产 渔业 水果 经济作物

农副产品 副业 畜牧业 乡镇企业

农膜 种子 化肥 农药

饲料 灾害 以工代赈 扶贫

04B林业

绿化 木材 森林 草原

防沙治沙

04C水利

河流 湖泊 滩涂 水库

水域 流域 水土保持 节水

防汛 抗旱三峡

04D气象

气候 预报 预测

烟酒土特产有机肥 多种经营

牧业

财政、金融

05A财政

预算 决算 核算 收支

财务 会计 税务 税率

审计 债务 积累 经费

集资 收费 资金 基金

租金 拨款 利润 补贴

折旧费 附加费 固定资产

05B金融

银行 货币 黄金白银

存款 贷款 信贷 贴现

通货膨胀 交易 期货 利率

利息 贴息 外汇 外币

汇率 债券 证券 股票

** 信托 保险 赔偿

信用社

现金 留成 流动资金 储蓄

费用 侨汇 折旧率

贸易

06A商业

商品 物资 收购 定购

购置 市场 集贸 酒类

副食品 日用品 销售 消费

批发 供应 零售 拍卖

专卖 订货 营业 仓库

储备 储运 货物

06B外贸

对外援助 军贸 进口 出口

引进 海关 缉私 仲裁

商检 外商 外资 合资

合作 关贸 许可证 驻外企业

贸易 倒卖 外向型 议购

议售 垄断 经贸 贩运

票证 外经 交易会

外事

07A外交

对外政策对外关系领土 领空

领海 外交人员 建交 公约

大使 领事 条约 协定

协议 议定书 备忘录 照会

国际 涉外事务 抗议

07B外事

国际会议 国际组织 对外宣传 出访

出国 出入境 签证 护照

邀请 来访 谈判 会谈

会见 接见 招待会 宴会

外国人 外宾 对外友协 外国专家

涉外

公安、司法、监察

08A公安

警察 武警 警衔 治安

非法组织 安全 保卫 禁毒

消防 防火 检查 扫黄

案件 处罚 户口 证件

事件 危险品 游行海防

边防 边界 边境

08B司法

政法 法制 法律 法院

律师 检察 程序 公证

劳改 劳教 监狱

08C监察

廉政建设 审查 纪检 执法

行贿 受贿 贪污 处分

侦破

民政、劳动人事

09A民政

基层政权选举行政区划地名

人口 双拥工作 社会保障 社团

救灾 救济 募捐 婚姻

移民 抚恤 慰问 调解

老龄问题 烈士 纠纷 残疾人

墓地 殡葬 社区服务

09B机构

驻外机构 体制 职能 编制

精简 更名

09C人事

行政人员 干部 公务员 考核

录用 职工 家属 子女

知识分子 专家 参事 院士

文史馆员 履历 聘任 任免

辞退 退职 职称 待遇

离休 退休 交流 安置

调配 模范 表彰 奖励

09D劳动

就业 失业 招聘 合同制

工人 保护 劳务 第二职业

事故

09E工资

津贴 奖金 福利 收入

老年 简历 劳资 人才

招工 待业 补助 拥军优属

丧葬 奖惩

科、教、文、卫、体

10A科技

科学 技术 科普 科研

鉴定 标准 计量 专利

发明 实验 情报 计算机

自动化 信息 卫星 地震

海洋

10B教育

学校 教师 招生 学生

培训 毕业 学位 留学

教材 校办企业

10C文化

文字 文史 文学 语言

艺术 古籍 图书 宣传

广播 电视 ** 出版

版权 报刊 新闻 音像

文物 古迹 纪念物 电子出版物

10D卫生

医院 中医 医疗 医药

药材 防疫 疾病 计划生育

妇幼保健 检验 检疫

10E体育

运动员教练员运动会 比赛

馆所 院校 校舍 地方志

软科学 社科

国防

11A军事

军队 国防 空军 海军

征兵 服役 转业 民兵

预备役 军衔 复员 文职

后勤 装备 战备 作战

训练 防空 军需 武器

弹药 人武

退伍

秘书、行政

12A文秘工作

机关 国旗 国徽 机要

印章 信访 督查 保密

公文 档案 会议 文件

秘书 电报 提案 议案

谈话 讲话 总结 批示

汇报 建议 意见 文章

题词 章程 条例 办法

细则 规定 方案 布告

决议 命令 决定 指示

公告 通告 通知 通报

报告 请示 批复 函

会议纪要

12B行政事务

行政 工作制度 纪念活动 庆典活动

休假 节假日 着装 参观

接待 措施 调查 视察

考察 礼品 馈赠 服务

出席 发言 转发 名单

批准 审批 信函 事务

活动 纪要 督察

综合党团

13A党派团体

***民主党派共青团 团体

工会 协会 学会 民间组织

文联 学联 妇女 儿童

基金会

13B统战

政协 民主人士爱国人士

13C民族

民族区域自治民族事务

13D宗教

寺庙

13E侨务

外籍华人归侨 侨乡

13F港澳台

香港问题澳门问题 台湾问题

13G综合

整顿 形势 社会 精神文明

法人 发展 其它 试点

推广 青年 政治 范围

党派 组织 领导 方针

政策 党风 事业 咨询

中心 清除

附表

01.中国行政区域(54个)

01A华北地区

北京天津河北山西

内蒙古

01B东北地区

辽宁吉林黑龙江

01C华东地区

上海江苏浙江安徽

福建江西山东

01D中南地区

河南湖北湖南广东

广西海南

01E西南地区

四川贵州 云南西藏

重庆

01F西北地区

陕西甘肃青海宁夏

新疆

01G台湾

01H香港

01I澳门

哈尔滨沈阳大连青岛

厦门宁波武汉广州

深圳海南岛西安单列市

省市 自治区

02.世界行政区域(244个)

02A亚洲

中国 蒙古朝鲜

韩国日本越南

老挝柬埔寨缅甸

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

文莱菲律宾印度尼西亚

东帝汶尼泊尔锡金

不丹孟加拉国 印度

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哈萨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

土库曼斯坦格鲁吉亚阿塞拜疆

亚美尼亚巴基斯坦阿富汗

伊朗科威特沙特阿拉伯

巴林卡塔尔阿联酋

阿曼也门伊拉克

叙利亚黎巴嫩约旦

巴勒斯坦以色列塞浦路斯

土耳其

02B欧洲

冰岛法罗群岛丹麦

挪威瑞典芬兰

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

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

摩尔多瓦波兰捷克

斯洛伐克匈牙利德国

奥地利列支敦士登瑞士

荷兰比利时卢森堡

英国爱尔兰法国

摩纳哥安道尔西班牙

葡萄牙意大利梵蒂冈

圣马力诺马耳他南斯拉夫

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黑

马其顿罗马尼亚保加利亚

阿尔巴尼亚希腊

02C非洲

埃及利比亚突尼斯

阿尔及利亚摩洛哥西撒哈拉

毛里塔尼亚塞内加尔冈比亚

马里 布基纳法索佛得角

几内亚比绍 几内亚塞拉利昂

利比里亚科特迪瓦加纳

多哥贝宁尼日尔

尼日利亚喀麦隆赤道几内亚

乍得中非苏丹

埃塞俄比亚吉布提索马里

肯尼亚乌干达坦桑尼亚

卢旺达布隆迪刚果民主共和国

刚果加蓬厄立特里亚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安哥拉

赞比亚马拉维莫桑比克

科摩罗马达加斯加塞舌尔

毛里求斯留尼汪津巴布韦

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南非

斯威士兰莱索托圣赫勒拿

02D大洋洲

澳大利亚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

所罗门群岛瓦努阿图新喀里多尼亚

斐济基里巴斯 瑙鲁

密克罗尼西亚联邦

马绍尔群岛共和国 帕劳

北马里亚纳群岛自由联邦关岛

图瓦卢瓦利斯群岛和富图纳群岛

西萨摩亚美属萨摩亚 纽埃

托克劳库克群岛汤加

法属波利尼西亚皮特凯恩群岛

02E美洲

格陵兰加拿大

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美国

百慕大墨西哥危地马拉

伯利兹萨尔瓦尔洪都拉斯

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

巴哈马特克斯群岛和凯科斯群岛

古巴开曼群岛牙买加

海地多米尼加波多黎各

美属维尔京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圣基茨和尼维斯

安圭拉 安提瓜和巴布达蒙特塞拉特

瓜德罗普多米尼克马提尼克

圣卢西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

巴巴多斯格林纳达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荷属安的列斯

阿鲁巴哥伦比亚委内瑞拉

圭亚那苏里南法属圭亚那

厄瓜多尔秘鲁巴西

玻利维亚智利阿根廷

巴拉圭乌拉圭

苏联民主德国联邦德国

捷克斯洛伐克扎伊尔留尼汪岛

圣赫勒拿岛和阿森松岛等贝劳

马绍尔群岛 北马里亚纳群岛东萨摩亚

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百慕大群岛

多米尼加共和国多米尼加联邦

荷属安的列斯群岛

公文主题词的标引,分为“国办”和“中办”发。以上是“国办”主题词。

“中办”发的主题词,即中共中央秘书局编制的《公文主题词表》,是与“国办”发的内容不尽相同、标引方法规则也不相同。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出生日期:1889年10月26日逝世日期:1971年4月29日

籍贯地:湖北省黄冈(今团风)县回龙山香炉湾 家人:父亲李卓侯,姐姐李希贤,夫人许淑彬,女儿李林(中国科学院院士)身份: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

李四光,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个贫寒人家。他自幼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14岁那年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在填写报名单时,他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下了“十四”两个字,随即灵机一动将“十”改成“李”,后面又加了个“光”字,从此便以“李四光”传名于世。

1904年,李四光因学习成绩优异被选派到日本留学。他在日本接受了革命思想,成为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孙中山赞赏李四光的志向:“你年纪这样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气。”还送给他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1910年,李四光从日本学成回国。武昌起义后,他被委任为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后又当选为实业部部长。袁世凯上台后,革命党人受到排挤,李四光再次离开祖国,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1918年,获得硕士学位的李四光决意回国效力。途中,为了解十月革命后的俄国,还特地取道莫斯科。

从1920年起,李四光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1928年又到南京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后当选为中国地质学会会长。他带领学生和研究人员常年奔波野外,跋山涉水,足迹遍布祖国的山川。他先后数次赴欧美讲学、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地质构造。

1949年秋,新中国成立在即,正在国外的李四光被邀请担任政协委员。得到这个消息后,他立即做好了回国准备。这时,伦敦的一位朋友打来电话,告诉他国民党政府驻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他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政协委员职务,否则就要被扣留。李四光当机立断,只身离开伦敦来到法国。两星期之后,李夫人许淑彬接到李四光来信,说他已到了瑞士与德国交界的巴塞尔。夫妇二人在巴塞尔买了从意大利开往香港的船票,于1949年12月启程秘密回国。

回到新中国怀抱的李四光被委以重任,先后担任了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科联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他虽然年事已高,仍奋战在科学研究和国家建设的第一线,为我国的地质、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