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图书馆"唐宋八大家古籍文献展",这次的献展都出现了哪些宝贝?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辽宁图书馆

 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分别为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唐宋八大家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唐宋八大家古籍文献展”在辽宁省图书馆(辽宁省古籍保护中心)典籍展示啦。此次展览作为辽宁省博物馆“山高水长——唐宋八大家文物精品展”年度大展。这次的献展都出现了哪些珍藏的宝贝呢?

有韩愈、柳宗元,文推韩柳著,朱熹考异宋绍定六(1233)临江军学刻本。朱文公校昌黎先生元刻本。增广注释音辩唐柳先生明初刻本 。柳文七卷(唐)柳宗元撰 (明)茅坤评点,明闵氏刻朱墨套印本。

六一居士最能赋 ,欧阳文集五十卷(宋)欧阳修撰年谱一卷(宋)胡柯撰,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李冕刻本。欧阳文忠公集一百五十三卷(宋)欧阳修撰年谱一卷(宋)胡柯撰明天顺六年(1462)程宗刻弘治五年(1492)递修本。眉山三苏宋儒宗,苏洵撰,清乾隆果亲王府刻本。

苏文忠公全集一百十一卷(宋)苏轼撰 (明)陈仁锡选评,明嘉靖十三年(1534)江西布政司刻本。苏文奇赏五十卷,明崇祯四年(1631)陈仁锡刻本。明万历七年(1579)茅一桂刻唐宋八大家文钞本,后来谁与子争先临川先生文集一百卷目录二卷,(宋)王安石撰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何迁刻本,曾子文章众无有,南丰先生元丰类稿五十卷,(宋)曾巩撰,明成化八年(1472)南豊县刻递修本。

此外,此次展览还精选了八大家的名篇如韩愈的《师说》,柳宗元的《黔之驴》,苏洵的《木假山记》,苏轼的《赤壁赋》,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王安石的《伤仲永》,曾巩的《墨池记》等宝贝。

古典文献(古籍修复)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熟练掌握文献修复和古籍保护的技术、方法,能从事古籍整理、文献保护、古籍数字化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中国古典文献学、图书馆学基础、博物馆学概论、文物学基础、古籍版本鉴定、古籍修复、古籍保护、文物保护技术、文物摄影、书画鉴赏、书画装裱、古籍数字化、书法篆刻、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

就业去向:学生毕业后可在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及相关文化教育单位从事古籍整理、文献保护、古籍数字化等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

靳靖

摘 要建国后在解放区继续开展的土改运动与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大有不同,它继承了先前的经验教训使土改开展的更加具体化、科学化。

关键词建国初期;土地改革;研究

我们研究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具有长远的历史意义,如今学者们对土地改革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范围也越来越广,本综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汇总分析:

一、文献史料汇编的参考价值

土地改革结束后陆续出版了相关的史料汇编,其中包括全国性史料及各地区性史料,全国性土改史料汇编有《中国土地改革史料选编》“本书收录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三个时期有关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的政策、法令、条例、指示、决议、总结等文献史料463件”[1],其中建国初期共计100余篇。《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政务会议文件汇编 第1册 1949年10月至12月 第一次至第十三次会议》[2]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政务会议文件汇编 第5册 1951年7月至12月 第九十二次至第一百一十七次会议》[3]汇集政府会议文件百篇。《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 1949-1957 上》[4]收录了1949年至1957年农业相关文件。除此之外,华东、西南、中南、西北各解放地区的资料汇编也有不少,但主要是省级文件较多,本论文研究的赣南土改所属区域是中南区,就中南区来看史料有《土地改革重要文献与经验汇编 上》[5]、《土地改革重要文献与经验汇编 下》[6],本书分上下两册,收录了中南各省的政策、法令、方针等,集中性较强。《法令汇编1951》[7]汇集中南区民政、土改、司法、检察、人事、财政、粮食、税务、工业、农林、水利交通、文化、卫生的相关法令。《江西省土地改革方案》[8]收集了江西省土地改革的方针、要领、程序、机构等。《江西党史资料 第31辑 江西土地改革》[9],收录了江西土改相关政策同时把江西的土地改革过程描写的比较详细,值得借鉴。这些珍贵的史料汇编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了宏观上的参考价值。

二、从传统范式角度看土改

对于土改研究最多的就是对中国土地改革的全国性、总体性评价,基于传统革命性和政治性研究范式,内容主要包括土改过程、土地政策、经验总结等。例如:胡伊默《土地改革论》[10]共分为十五章讲述了不同国家特殊时期的土地改革历程,例如英国圈地运动、法国大革命的土地改革等等,同时提出土地改革与农民间的问题以及中国目前的土地改革问题与基本任务。张永泉、赵泉钧《中国土地改革史》[11]阐述了旧中国的农村现状、土地改革的历程和基本经验。杜润生《中国的土地改革》[12]分为四大部分,探讨了中国土地改革的社会依据,对建国前期和建国后期分别各用一大章节详细的阐述了相关政策、方针、问题及成就,以及中国土改的基本经验。罗平汉《土地改革运动史》[13]先后对中国土改前后进行论述,其中对土地改革老解放区论述的较为详细,建国后期的论述较为简单。董志凯、陈延煊《土地改革史话》[14]对中国建党到建国初期各阶段的土地改革分章节阐述,宏观把握了土地改革的全局。陈榕甫《土地改革后的中国农村》[15]用12个部分描绘了土改后中国农村从政策制度、生产、生活、思想、教育等方面的新气象新面貌。迟文《浅论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16]通过阐述阶级的划分及土地法的变更,给农村经济带来了扭转,提供了机遇。李良玉《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17]阐述了建国初期土地改革运动的新政策调整,特别关注富农政策、财产分配政策等的实行及遇到的阻碍如何顺利排除,大大提升了劳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上都是对中国土改的宏观把握,重点阐述中国土地改革的历史进程,都较细致的描绘了建国初期的土改改革运动,强调土改的政治性以及土改对中国未来发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三、从区域性研究角度看土改

有不少学者把研究土地改革的目光转移到某个省、某个县甚至于某个乡,在书籍、期刊和论文中都有不少相关研究。马英庆《土地改革与解放战争》[18]以恒台县抗日战争胜利后至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斗争作为历史背景,通过描绘恒台各镇土改运动中的人物事件反映出土改制度给人们带来的成果和经济发展。沈彭主《广东农村土地改革实践与理论》探讨广东农村土地改革如何实践的以及相关论文集。“前半部分讨论了当前广东各地农村宅基地管理现状、存在问题和应对对策;后半部分主要讨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现状、对策。从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中,读者可以看到广东农村土改的历史轨迹和出路。” [19]杜景川、邵文臣、徐波《山东的土地改革》一书中“清晰的梳理了山东省从土改到彻底完成的历史进程,并对土地改革取得的伟大成就进行了介绍。” [20]赵增延《建国初期侨乡的土地改革》[21]通过对其土地占有关系的研究及阶级划分、总结历史经验,有益于深入研究华侨史及制定侨务政策。美国作家WHinton写的《翻身 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22]一书中描绘了华北某个村庄的土地改革历程及乡村变迁。除此之外,还有张学强《乡村变迁与农民记忆 山东老区莒南县土地改革研究:1941-1951》[23],洪鉴、徐学初《建国初期四川的土地改革与乡村社会变动——当代四川农村现代化变革之个案分析》[24],吴健《建国初期合肥农村地区土地改革述论》[25],范连生《建国初期土地改革中党的民族政策的推行——以西南民族地区为中心》[26],杨峻岭、刘剑《基于建国初黔东少数民族地区土地改革研究》[27],王洁、张舵《台湾土地改革及其经济绩效》[28],以及研讨城市郊区的区域性文章冯绍霆《解放初期上海郊区土地改革实证研究》[29],罗忠敏《北京郊区土改运动纪略》[30]等等。总结以上区域性研究文章,大部分学者乐于研究较发达的省市区,大多集中在河南、湖北、广东、福建、北京、上海、台湾等地。而研究欠发达地区如江西省的文章屈指可数,研究赣南区域土地改革论文就更少了。目前研究赣南地区的只有万婷婷《瑞金沙洲坝土地改革研究》[31],探讨了以沙洲坝县为研究对象的土改历程,分为土改前、土改中及改革后期的一系列内容及影响。研究中南区及江西的有尤国珍《新中国土地改革中中南区保存富农经济政策法执行情况解析》“以中南区为典型,从中南区农村的客观情况和地方***主观思想两个方面,具体分析中南区保存富农经济的执行情况。”[32]还有江光亮《抗美援朝运动对建国初期土地改革影响初探--以江西省为例》,刘诗古《国家、农民、与“工商业兼地主”—南昌县土改中的“清算”斗争》,程莎莎《解放初期南昌市郊区土地改革研究》,黄伟英《社会动员与乡村变迁:1927-1953年的赣南社会》,刘诗古《征粮、“春荒”与减租退租:对土地改革的再认识——以1949-1951年中南区为中心》。[33]

四、从多元化角度看土地研究

近几年出现了不少多元化角度的土改论文,突破了以往的革命及政治范式,而侧重现代化范式下的社会史、经济史、历史学、传播学等角度进行剖析,涉及主要人物、民众心理、思想教育、知识分子、群众动员等不同视角探讨。如尹进的《建国初期土地改革与乡村社会》从社会史角度出发阐述了桂林地区因土改给乡村社会带来的政治、经济、教育等的变化。佘君《建国初期土地改革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试从现代化的角度重新解读建国初土地改革运动,指出土地改革运动史是中国百年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土地改革的完成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由土改到合作化是中国现代化模式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样是现代化范式的《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作者是美国作家弗里曼,“该书考察了1935年至1960年华北平原农民的生活。研究了华北平原的社会状况,重点放在一些家庭、村民和当地干部是如何置身于带来生存机遇的、新产生的社会主义之中的。”[34]以相关重要人物为研究对象的土改论文有秦宏毅的《论邓子恢的土地改革思想》评论了邓子恢的土地改革思想具有一定的正确性,为其农村发展意义重大。郑群、刘子健的《叶剑英在土改中保护华侨》阐述了在土改斗争中叶剑英坚持“团结广大人民”的思想如何来保护华侨。何薇、马先睿的《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的思想主张及其历史作用》分析了他的思想主张及“这些思想主张为中国***完成土改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作出了重要贡献,并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土地革命理论。”任芳葳《论建国初期土改运动对现代新儒家的影响——以冯友兰、梁漱溟、贺麟为例》通过对三位新儒家重要任务的分张阐述,表明“土改是现代新儒家思想转变的重要原因,是思想改造的实践平台”,探讨的角度比较新颖,较少人涉及此内容。张鸣《动员结构与动员模式——华北地区土地改革的政治运作(1946-1949)》从群众动员角度强调了土改的动员机制。王懿凡《道义经济与理性小农视角下的土地改革》“从道义经济与理性小农的视角探讨了在新中国建国初期土地改革期间农民们对当前形势的判断与行为选择,并分别在村庄共同体的意义上、以及生存伦理与理性计算的基础上分析了土地改革时期出现的生存小农与理性小农的选择差异”。角度比较新颖。崔晓麟《土地改革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论述了土地改革与知识分子间的密切关系及相互作用,角度比较新颖。刘一帆《传播学视阈下的东北土地改革舆论动员》“基于传播学的视角,发现中国***对东北农民所进行的舆论动员工作途径包括通过启蒙阶级意识实现农民政治身份符号的构建,通过诉苦斗争谋求翻身的形式达到情感上的动员,通过吸纳积极分子入党并成立基层党组织的方式完成组织上的高度整合等。”马润凡《1947-1949年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政治社会学分析》“借助政治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来透视这一特定时段的土地改革问题的新特质,从而更真实地揭示出中国***成功获得农民认同的历史轨迹。”李金铮《土地改革中的农民心态:以1937-1949年的华北乡村为中心》揭示了“农民大众的心态、行为及其与土地改革的互动关系。”

综合上述,国内学者对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研究内容比较丰富,研究范围越来越广,但是对于区域性的土改研究一直集中在经济较发达地区的范围,对于欠发达地区的史料挖掘有待学者继续考究,特别是江西县市区的土改也是相当有研究价值的。国外学者未真正经历过中国的土改阶段,对当时的现状未能完全阐述透彻,也存在一些缺陷。这些成果为笔者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参考。对于赣南土地改革的相关书籍和论文不多,只能通过上级文件史料汇编及当地档案馆和图书馆的卷宗材料、地方志及相关年份的报纸来还原当时土地改革的原貌,通过这些珍贵原始档案来丰富赣南地区的土改历史。

参考文献

[1] 《中国的土地改革》编辑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及经济研究所现代经济史组编《中国土地改革史料选编》[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88

[2]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秘书厅《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政务会议文件汇编 第1册 1949年10月至12月 第一次至第十三次会议》[M]北京: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秘书厅,1954

[3]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秘书厅《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政务会议文件汇编 第5册 1951年7月至12月 第九十二次至第一百一十七次会议》[M]北京: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秘书厅,1953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农业委员会办公厅 《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 1949-1957 上》[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

[5] 中南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编《土地改革重要文献与经验汇编 上》[M]中南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1951

[6] 中南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编《土地改革重要文献与经验汇编 下》[M]中南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1951

[7] 中南军政委员会办公厅《法令汇编1951》[M] 中南军政委员会办公厅,1951

[8] 江西省政府《江西省土地改革方案》[M] 江西省政府,1949

[9] 中共江西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江西党史资料 第31辑 江西土地改革》[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10] 胡伊默《土地改革论》[M] 中华大学经济学会,1949

[11] 张永泉、赵泉钧《中国土地改革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

[12] 杜润生《中国的土地改革》[M]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

[13] 罗平汉《土地改革运动史》[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14] 董志凯、陈延煊《土地改革史话》[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5] 陈榕甫《土地改革后的农村》[M] 文化出版社,1950

[16] 迟文《浅论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J]当代旅游,2017(21)

[17] 李良玉《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J]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18] 马英庆 《土地改革与解放战争》[M]淄博县新闻出版局,1996

[19] 沈彭主 《广东农村土地改革实践与理论》[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

[20] 杜景川、邵文臣、徐波 《山东的土地改革》[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21] 赵增延《建国初期侨乡的土地改革》[J] 中共党史研究,1990(4)

[22] WHinton 《翻身 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M] 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

[23] 张学强《乡村变迁与农民记忆 山东老区莒南县土地改革研究:1941-1951》[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4] 洪鉴、徐学初《建国初期四川的土地改革与乡村社会变动——当代四川农村现代化变革之个案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12)

[25] 吴健《建国初期合肥农村地区土地改革述论》[J]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

[26] 范连生《建国初期土地改革中党的民族政策的推行——以西南民族地区为中心》[J]怀化学院学报,2016(6)

[27] 杨峻岭、刘剑《基于建国初黔东少数民族地区土地改革研究》[J]长江丛刊,2018(15)

[28] 王洁、张舵《台湾土地改革及其经济绩效》[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9)

[29] 冯绍霆《解放初期上海郊区土地改革实证研究》[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0(2)

[30] 罗忠敏《北京郊区土改运动纪略》[J]党校教学,1988(2)

[31] 万婷婷《瑞金沙洲坝土地改革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

[32] 尤国珍《新中国土地改革中中南区保存富农经济政策法执行情况解析》[J]兰州学刊,2009(6)

[33] 刘诗古《征粮、“春荒”与减租退租:对土地改革的再认识——以1949-1951年中南区为中心》[J]学术界,2013(6)

[34] 弗里曼《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决没有破坏那些有价值的书籍,而是咸阳城有些“术士”,这些人听说秦始皇在寻找关于延长寿命的方法,于是他们就写了一些讽刺秦始皇的书,这可是侮辱皇帝的标准死罪啊!秦始皇能不杀他们吗?能不把那些污蔑他的书籍烧掉吗?之后幸存的一些术士,自然就把秦始皇描写成了迫害文人的暴君。

秦始皇不但没干过损害古籍文献的坏事,反而保护了不少文献书籍。

比如“六国的国史书籍”,秦始皇曾派人精心收藏了起来。

六国被灭后,秦始皇下令搞“文禁”,不许老百姓私自收藏六国的史书,只许官方收藏,并未因六国曾经是敌人就毁掉他们的史书,秦始皇考虑到这是历史记载,对历史要负责,所以说秦始皇还是比较英明的,不是传说中的那种暴君人物。

所以说秦始皇对古籍文献不曾有过损害。

乾隆修《四库全书》,因思想偏见太深,删去了很多珍贵内容,对古籍文献损害巨大。

《四库全书》是乾隆亲自组织人修订的,期间用了10年才完成。

1、因乾隆思想过于封建,他认为只有儒家的内容,值得留存在四库全书中,那些西方的科技内容属于“异端邪说”,可以学习他们的技术,但不能把内容学说记录到四库书籍中。

2、乾隆只允许把少量的农业、医学、天文类科技学说,留存在四库全书中,其它科技学说一概删除不留。

3、乾隆不允许把戏曲、小说类的文艺内容留存在四库全书中。

4、四库全书的部分图文内容,有被删掉或被篡改过。

乾隆的这种封建愚昧思想,可以说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发展进程,难怪清朝末年我们与西方的差距那么大,乾隆对此事贡献不小啊!

从以上的对比可以看出,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与乾隆的修四库全书,很明显谁才是损害过古籍文献的凶手。

中国古籍是中华民族珍贵的财富和历史文化遗产,古籍保存又受温湿度、酸碱度、空气污染、光辐射、生物危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作为古籍主要收藏机构的图书馆,只有深入分析这些影响因素的原因,并努力寻找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才能更好的保护图书馆的古籍。

  [关键词]图书馆;古籍;古籍保存;影响因素

  国家标准《古籍著录规则》(GB/T37927-2008)对古籍文献的定义是:“1912年以前在中国书写或印刷的具有中国古典装订形式的书籍”,可见距我们最近的古籍文献也有近百年的历史。古籍文献是祖辈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历史传承的载体和见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艺术价值、文物价值和参考价值。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古籍文献藏量至少在4000万册,有10余万种。它们大多收藏于全国的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古寺庙等单位,也有个别在私人收藏家手中,其中图书馆是我国古籍文献的主要收藏和保护机构。古籍文献的纸张多是用含植物纤维高的麻、树皮制成,使用寿命较短。由于古籍文献的流传时间较长,并且面临着环境、气候、光线辐射、昆虫和微生物等自然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和破坏,破损和老化程度日趋严重[1]。因此,古籍文献的保存和维护已成为各地古籍文献收藏机构尤其是图书馆面临的重要课题[2]。

  1 古籍文献保存的影响因素

  11 温湿度对古籍文献保存的影响

  在环境因素中,最主要的是温度和湿度。图书馆存放古籍文献的库房及阅览室的环境直接决定了古籍文献的保存寿命和保存质量。研究表明,在温度为15℃,相对湿度为50%的环境中,古籍文献可保存600年左右。由于古籍文献的纸张原料大部分是天然植物纤维,属吸湿性物质,怕干燥,所以对文献周围环境的温度和湿度有较严格要求。古籍文献纸张的寿命随着保存温度的提高而降低。温度越高,纸张的老化速度越快,纸张变脆、开裂、皱缩,耐折度降低。温度越低,纸张的老化变质速度也越慢,古籍文献的保存时间也越长。在温度不稳定的情况下,纸张的收缩与膨胀交替进行,对纸张的损坏更大。据试验资料显示,温度超过常温10℃时,古籍文献纸张的酸碱杂质产生的破坏作用会增加3倍,而温度每下降10℃,纸张的寿命会增加2-3倍。因此,保存古籍文献的书库和阅览室的室温应控制在14℃-18℃,有条件的图书馆可以把珍贵的古籍文献放置在低温冷藏库保存。

  相对湿度是影响古籍文献保存的另一个重要环境因素。由于纸张的吸湿性,当纸张的含水量低于它应有的比例,纸张就会酥脆、断裂变形,一般纸张的理想含水量为7%。纸张的相对湿度过高,不仅会滋生微生物(如霉菌),也会导致纸张内部结构的破坏或腐蚀。而且纸张的高纤维素大量快速地吸收水分,导致纸张纤维潮湿、间距增大,加速纸张的化学破坏作用。因此,图书馆必须把古籍文献存放场所的温度和湿度严格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按照四季温度的不同,古籍文献书库的室温应控制在16℃(冬季)-22℃(夏季),相对湿度控制在45%(冬季)-60%(夏季),并且日温差和湿度差应保持稳定,日温差≤2℃,相对湿度差≤5%。我国幅员辽阔、气候类型多样,而图书馆室内的温度、湿度会随着室外气候的波动而不断变化,季风、降雨、日照、读者流量等因素都影响着室内气温和湿度。因此存放古籍文献的场所要想获得稳定适宜的气候环境,仅仅依靠自然环境的调节是不行的,图书馆还必须根据本馆的实际情况和经费,因地制宜,采取技术措施,配备相应的设备,来调节控制存放古籍文献室内的温湿度,改善古籍文献书库的小环境。

  12 纸张酸化对古籍文献保存的影响

  古籍文献纸张的酸化主要原因是由于造纸过程中残留在纸上的硫酸、明矾、氯漂白剂等酸性成分,经过长期的化学反应开始腐蚀纸张,使纸张的pH值低于56,偏酸性。我国古代传统造纸工艺是使用草木灰、石灰水处理植物纤维,因此古籍文献纸张大多偏碱性,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古籍文献纸张的酸化。不过,受当前环境、大气污染等因素的影响,古籍文献纸张的酸化呈加速和扩大趋势。因此,如何遏制古籍文献酸化是古籍文献保护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13 空气污染对古籍文献保存的影响

  空气中除了氧、氩、氖、氦、氙、二氧化碳等主要成分外,还有占空气总量0001%的空气污染物,主要有氮氧化物、碳氧化物、硫氢化物、氯氢化物、硫氧化物、尘埃、臭氧、微生物、虫卵等。虽然这些空气污染物所占空气比例很小,通常对古籍文献的破坏很微弱且难以察觉,但随着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进行,空气污染也越来越严重,直接危害着图书馆古籍文献的保存。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燃烧煤炭排出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甲烷、四氧化碳等有害气体,不仅破坏地球的臭氧层,使紫外线辐射增强并形成酸雨,而且使大气温度升高,形成温室效应。这也是图书馆古籍文献纸张酸化、老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空气中的尘埃也是危害古籍文献的重要污染物,尘埃不仅改变了古籍文献的外观色彩,而且尘埃中的酸碱性微粒、微生物孢子和虫卵,还会腐蚀古籍文献,以及滋生霉菌和害虫。

  图书馆古籍文献除受到空气污染物影响外,还会受到图书馆建筑材料、装修材料、古籍文献存放的设备材料等有害挥发物质的影响。如陈列书籍的书架、书柜使用的化学纤维材料、装饰涂料中的有害气体,在室内小环境中浓集,也会危害古籍文献。

  14 光辐射对古籍文献保存的影响

  古籍文献纸张的基本成分是纤维素,被红外光照射后温度会升高,产生内应力,会出现翘曲、龟裂现象。而光辐射中的紫外光可使纸张的有机化学键断裂。因此,古籍文献如果长期遭受光辐射,会使古籍文献局部温度升高,湿度下降,导致纸张纤维素聚合度和机械强度下降,使纸张变脆,从而影响纸张的耐久性。纸张在光的照射下还会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易碎的氧化纤维素,使字迹褪色。光辐射对古籍文献的破坏作用是渐进的过程,光照停止,但破坏作用仍在继续。

  15 有害生物对古籍文献保存的影响

  在古籍文献的保存环境中,有害生物对古籍文献的危害主要来自各种微生物和害虫,如各种霉菌、螨虫、毛衣鱼、烟草甲、鳞毛粉蠹、黑皮蠹、白腹皮蠹、黄斑皮蠹、档案窃蠹、书虱、白蚁,还有老鼠等。这些有害生物大多繁殖力极强,具有喜温畏寒、喜湿畏干、喜暗畏光的生活习惯,可以长期寄居在古籍文献书库,造成古籍文献的霉烂、蛀蚀、残损,对古籍文献的破坏性很大。

  2 保护古籍文献的对策

  21 控制温湿度[3]

  211 装空气调节设备

  有条件的图书馆可以安装恒温、恒湿的中央空调系统。如果条件暂时不允许,可以单独使用调温调湿设备。如柜式恒温恒湿空调机、挂壁式空调机、加湿机、干燥机、去湿机、冷热风机、通风扇和换气扇等,保证存放古籍文献的室内温湿度恒定在标准范围之内。

  212 减缓室外不良气候的影响

  古籍文献管理人员应该熟悉和掌握室外气候规律,在气候不宜的季节,古籍文献书库和阅览室应当关闭窗户,并以窗帘遮蔽光线,减少空气对流和光照辐射。在室外气候适宜的季节,可以开窗通风降温散湿。

  213 控制书架和陈列柜的小环境

  古籍文献摆放在普通书架上供读者借阅,室内外空气对流对古籍文献的危害是难免的。为了控制好微小气候环境,应区别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环境在古籍文献书库撒水、放置干燥剂、种植花草等方式来辅助调节温湿度。如果古籍文献存放于陈列柜中,应尽可能将柜子封紧闭严,保持柜内温湿度的稳定。

  214 使用可调节湿度的材料

  将具有吸湿性能的变色硅胶、无水氯化钙、生石灰、木炭等吸湿剂,放置在书架或古籍文献周围,可以有效改善古籍文献的湿度环境。

  此外,还要在存放古籍文献的书库和阅览室放温度计、湿度计等,随时监控室内的温湿度,并全年监测和记录温湿度变化情况,掌握室内气候变化规律,不断调节古籍文献的温湿度环境。

  22 纸张去酸化处理

  221 采取水溶液法

  用水冲刷洗涤,可以除去纸张的部分酸性物质

  222 采用酸碱中和法

  用小苏打水溶液浸泡纸张,达到去酸,也叫做去焦,也可用低浓度的氢氧化钙饱和溶液或碳酸氢钠溶液、碳酸氢镁溶液浸泡纸张,达到中和纸张酸性的目的。

  223 采用非水溶液法

  使用甲醇镁溶液、甲氧基碳酸镁溶液等有机溶剂为浸泡液,使纸张酸性中和为碱性。224采用气相法

  以二乙基锌为气相脱酸剂,对纸张做脱酸处理。以上方法多是通过化学反应达到脱酸、去酸的效果,但对古籍文献也有损害。因此,作为图书馆应对古籍文献酸化采取早发现、早防治的措施。如使用pH值在75-105的无酸材料制作的函套、书盒、箱、夹板等放置古籍文献,或在封闭容器内放除氧脱酸剂,都可以有效减缓古籍文献酸化。对古籍文献中的孤本和珍贵善本,可以采取集中存放,然后充氮气封存,阻止空气中的酸性气体对古籍文献的危害。

  23 保证良好的内外环境

  231 保持古籍书库的密闭性

  由于存放古籍文献的库房、阅览室中的空气污染物主要来自室外,所以,要求存放古籍文献的室内有良好的密闭性,还应该安装空气过滤和净化设备,滤除空气中的灰尘、二氧化硫、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有害气体。

  232 选用环保的建筑装饰材料和设备

  书库修建或装修时,要选用无毒、中性或弱碱性的建筑材料和涂料,因为环保的图书馆建筑材料、装修材料、古籍文献存放的设备材料可保持清洁的室内环境。修建或改建完成后,要经充分通风后才能使用。

  233 重点保存好珍、善本古籍

  对珍贵的孤本、善本和借阅使用率低的古籍文献采取密封库房或陈列柜保存,或密封除氧充氮保存,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古籍文献。

  234 做好进入人员的防护

  有条件的图书馆应在古籍书库门口处设置洁净设备,清除进入人员身上尘埃,并穿鞋套进入。整理和阅读古籍文献尽可能戴手套,以防汗液污染文献。应给古籍文献制作书盒、函套、夹板等保护装具,阻止空气中灰尘的破坏。

  235 保持地面、墙面清洁

  古籍书库的地面、墙面要有防尘、除尘的设备,要保持古籍书库和阅览室清洁卫生,打扫地面时应洒水加湿,最好采用吸尘器清除。

  236 绿化古籍文献书库和阅览室的小环境

  树木花草不仅具有抗污染、吸附空气中有害气体和灰尘以及净化空气的功能,还有调节空气、检测污染、杀虫灭菌的作用。因此,可在古籍书库室外种植树木、草坪,也可在室内种植些花卉。这也是减少空气污染的有效方法。还应在古籍书库和阅览室安装空气质量自动监测设备,定时监测室内灰尘和有害气体浓度,并参照国家《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及时做出调整和处理。

  24 避免古籍文献受强光辐射

  光辐射对古籍文献的破坏往往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图书馆应妥善解决好这个问题。

  241 合理选择光源

  存放古籍文献的书库和阅览室照明应主要靠自然光源采光。如果用人工光源应采用瓦数低、无眩光的日光灯、白炽灯和荧光灯,灯具与古籍文献的垂直距离应不小于05m,并设置节能型自动开关,减少光线对古籍文献的照射,其室内的照度标准应≤50勒克斯。

  242 选择好的存储空间

  古籍文献应尽可能存放在密闭式书库中,屋顶和四周墙壁涂刷反射系数大的白色材料,减少吸收太阳辐射能。窗户不宜过大,并配备百叶窗、遮阳板、厚窗帘、夹层窗帘、凉棚等遮光设施。也可在玻璃窗外,加装较厚的木板窗,涂上油漆,使书库光线变暗,门窗和书柜玻璃最好选择吸热性和防紫外线较好的玻璃。

  243 防止光辐射

  光辐射中的紫外线对古籍文献的破坏最大,因此必须消除或减轻紫外线对古籍文献的危害。人工光源应使用无紫外线的灯具。如果使用荧光灯,需加装紫外线过滤装置,如紫外线滤光片。也可以在室内的玻璃、地面喷涂紫外线吸收剂,如羟基二苯甲酮类、芳香族酯类、三嗪-5等。古籍文献书库照明光源的紫外线相对含量应为≤75微瓦/流明。

  244 防止受潮

  古籍文献受潮时,不要在阳光或灯光下暴晒,要放在阴凉通风处自然晒干。限制读者用照相机翻拍古籍文献,不使用热光源的扫描机或静电复印机复制古籍文献。

  245 光源监测

  古籍文献应尽量减少光照时间,控制光照强度,减少光辐射对古籍文献的破坏。古籍书库及阅览室应安装照度计和紫外线检测仪,随时监测室内紫外线强度。

  25 古籍文献保存的生物防制

  251 阻止虫源发生及蔓延

  古籍文献库要经常打扫,保持清洁,防止虫卵随空气进入室内,在无人时要注意关紧书库门窗,防止虫鼠进入。一旦发现虫害,应及时去除,防止虫害扩散和蔓延。制定规范严格的古籍文献书库管理制度,进出古籍文献库的工作人员和读者要尽量穿鞋套、戴手套,对借阅率高的古籍文献要定期消毒。提醒读者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确保古籍书库不发生虫害。

  252 消除有害生物滋生条件

  害虫生长需要适宜的温湿度环境,适宜温度为22℃-32℃,相对湿度为70%-90%。因此,调节古籍书库的温度、湿度,可消除各种有害生物滋生的条件。将古籍文献书库的温度控制在14℃-22℃,相对湿度控制在45%-60%之间,既可以有效防止霉变和虫害,又能延长古籍文献的寿命。

  253 配置书库防虫害设施

  古籍文献书库要保持干燥通风,通风孔道要设置密纹纱窗或空气过滤设备,书库的地面、墙壁、天花板应平滑无缝。书架宜采用全香樟木柜,珍贵的古籍文献善本、孤本应放入樟木书盒中。木制材料和设施应经常作消毒杀虫处理,并定期对古籍文献书库、阅览室及书架等古籍文献配套设备进行消毒杀虫。有条件的图书馆还可设专门的古籍文献消毒室和杀虫设备。

  254 适时翻晒古籍文献

  根据古籍文献的保存情况,选择适当时机翻晒古籍文献,这是一种简单易行、成本低廉且有效的传统杀虫灭菌法。但翻晒古籍文献时一定要频繁翻动,且翻晒时间不宜过长,避免因光辐射影响古籍文献的保存。

  255 杀虫方法

  对已经受到虫害的古籍文献,要在不损伤古籍文献本身的情况下进行杀虫处理。

  2551 药物驱虫杀虫

  这是我国古代传统的防蠹常用方法。古人使用的杀虫防蛀药物有芸草、莽草、烟草、灵香草、胡椒、狼毒、银杏、山矾、乌鞭草等天然植物杀虫剂,以及铅丹、白矾、雄黄等矿物杀虫剂和麝香等动物杀虫剂。这些药物中的生物碱、挥发油、有机酸、甙类等成分对危害古籍文献的微生物和害虫具有显著的杀灭作用。可将这些杀虫剂夹放于古籍文献中或置于古籍文献周围,以达到驱虫杀虫的目的。

  2552 物理驱虫杀虫

  通过改变温度、辐射量及含氧量等物理手段创造特殊环境,破坏害虫的生理机能,使害虫不育或死亡,达到灭虫的效果。它具有杀虫效率高、无残毒、无污染、方法简便等特点。物理杀虫法主要有低温冷冻杀虫法、高温杀虫法、缺氧杀虫法和高能射线辐射杀虫法等。

  2553 化学驱虫杀虫

  用化学药剂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害虫将其杀死。由于成本低、使用方便、收效快,因此化学药剂应用较广,是目前图书馆古籍文献杀虫中的主要方法。但是有的化学药剂会污染环境并危害人体健康,对古籍文献也有副作用,长期使用会使害虫产生耐药性。所以,应慎重使用化学药剂杀虫,优先使用高效、低毒性药物,并注意产品的更新换代,以防害虫出现耐药性。目前用来驱杀古籍文献害虫的药物有樟脑丸、卫生球、萘、水杨酸、环氧乙烷、对位二氯苯、溴甲烷、甲醛、硫酰氟、磷化氢等,其中以樟脑丸和磷化氢使用最广泛。此外,用磷化氢熏蒸杀虫的技术已经问世。

  2554 生物驱虫杀虫

  主要采用植物药剂杀灭害虫,它是利用植物中的活性物质对害虫的中枢神经细胞进行干扰,以扰乱昆虫的生理状态和内分泌激素的平衡,使害虫绝育或死亡。目前图书馆古籍文献保护中使用广泛的植物性杀虫剂是银盐胶片防霉剂和灵香草杀虫剂。这两种药剂搭配使用不仅可以杀虫,还可以防霉菌,对人体无伤害,驱杀虫效果明显。

  26 古籍保存的其他对策

  261 防火

  古籍文献作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及其所具有的文物价值,决定了它的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因此,在图书馆古籍文献管理中,必须把防火放在第一位。首先,古籍书库和阅览室等建筑应具有良好的耐火性(耐火等级为一级),并符合防火设计。有条件的图书馆可以在古籍文献库与相邻的其他书库之间修建隔离防火墙,书库门采用甲级防火门。其次,古籍书库管理人员应接受消防安全知识培训,有较强的防火意识和责任感,能处理突发火情。第三,古籍书库应安装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气体灭火系统及消防栓,关键位置放置灭火器。第四,杜绝将火源带进古籍书库,严禁在古籍书库内吸烟、烤火、用电炉,违者严肃处理。

  262 防盗

  古籍文献所具有的文物价值和潜在的经济价值不同于一般书籍,图书馆必须加强防盗措施,以免古籍文献落入不法分子之手。因此,应派专人看管保护古籍文献,书库内要安装自动防盗报警系统,书库入口和库内关键位置应设置电视监控录像设备,安装保温隔热的防盗门和防盗窗栏,珍贵的古籍文献孤本、善本还应放入带锁具的书柜或书箱保存。有条件的图书馆应将古籍文献书库单独设置、自成一体,库内不设置其他用房及通道,减少人员流动,消除对古籍文献的潜在威胁。

  263 防震

  古籍文献保护中还应考虑到书库的防震,一定要符合抗震标准。地震是影响图书馆古籍文献保存的潜在危险因素,它的破坏力更强,恢复更难。因此,在选择存放古籍文献的书库时必须考虑到书库的防震效果,并在存放古籍文献的书柜垫衬棉花或者塑料泡沫。

  264 古籍文献的数字化

  要使图书馆古籍文献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除对已出现残损的古籍文献要及时进行修补(纸浆修补机)和装订加工外,还应重视古籍文献的数字化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古籍文献进行整理和保护,建立古籍文献数据库,不仅可以相对真实、稳定地保存古籍文献原貌和内容,而且可以使古籍文献退出流通借阅环节,入库封存并得到长期保存,为读者提供更为便利、快捷的古籍文献信息检索服务。可以说,古籍文献数字化是当前古籍文献保护和利用最有效、最科学的方法,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和继承方式的革命。

  总之,影响图书馆古籍文献保存的因素很多,图书馆一定要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为宗旨,做好古籍文献的防火、防盗、防震、防潮、防虫蛀、防霉、防酸化、防污染、防光辐射等工作,延长古籍文献的寿命,使古籍文献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造福我们的子孙后代。

古典文献(古籍修复)专业(四年制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文史知识基础,熟练掌握文献修复和古籍保护的理论、技术、方法,能从事古籍整理、文献保护、古籍数字化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古代汉语、中国古典文献学、古籍修复、古籍版本鉴定、书画装裱、校雠学、民国文献保护、文物摄影、古籍数字化、古籍保护、文献编纂学、国画技法、书法篆刻。

 [专业特色]本专业是全国培养古籍修复人才的本科专业;培养我国古籍保护事业急需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注重学生传统文化素质、人文素质的养成,突出能力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古典文献修养,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文物古籍整理、鉴定、修复能力和文献编研能力。

 [毕业去向]毕业后可在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及相关文化教育单位从事古籍整理、文献保护、古籍数字化等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