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思念家乡的诗词,快啊!!!!!!!!!!!!!!!!!!!!!!!!!!!!!!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渡汉江》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杂诗》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晚次鄂州》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阁夜》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章台夜思》韦庄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除夜有怀》崔涂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
《旅宿》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新年作》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题大庾岭北驿》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古意》李俽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 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能归。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夕次盱眙县》韦应物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过平望驿有怀湖州李使君二首》陈舜俞
凭熊飞隼两溪头,人似冰壶住玉楼。
事逐欢谣入渔钓,诗随秋思满汀洲。
茶收顾渚旗犹卷,酒贳乌程蚁半浮。
去路无多平望驿,客魂秋雨宿扁舟。
《旅邸秋晚二首》王镃
井梧敲尽石阑风,放入斜阳水底红。
秋思渐消离思长,一声过雁翠楼东。
《宿洞霄宫》 林逋
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
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
凉阴一鸟下,落晶乱蝉分。
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
《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寻觅一些优美的诗句
1晴川历历汉阳树
2水光潋滟晴方好
3月落乌啼霜满天
4客舍青青柳色新
5千树万树梨花开
6秋水共长天一色
7色浅微含露
8带雨带烟深浅枝
9拖烟拂水时
10一枝和雨送行尘
11春来依旧褭长条
12不忿先归舞细腰
13淡月失梅花
14清风拂细柳
15如凭细叶留春色
16暖风迟日早莺归
17百花背后香
18梅须逊雪三分白
19芳池写凤文
20乐游春苑断肠天
21春光满手生
22倚风兼雨宿流莺
23舞烟摇水自因依
这都是我选的,不知道你是不是觉得优美。
2关于寻觅的古诗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白居易《琵琶行》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二首》
1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3花开花落无寻处,仿佛吹箫月夜闻
4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5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6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7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8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9晓夕双帆归鄂渚,愁将孤月梦中寻
10千亩荒凉寻未得,百竿青翠种新成
3李清照诗词声声慢寻寻觅觅声声慢·寻寻觅觅[宋] 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注释⑴乍暖还寒:谓天气忽冷忽暖。⑵将息:调养休息,保养安宁之意。
⑶晓来:今本多作“晚来”。⑷黄花:菊花。
⑸有谁堪摘:有谁能与我共摘。谁:何,什么。
⑹怎生:怎样,如何。⑺这次第:这情形,这景色。
译文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长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环境又引起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忍受了。)秋季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
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早上的冷风寒意。望天空,但见一行行大雁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诚明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啊!整天守着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这种种况味,一个“愁”字怎么能够说尽!赏析唐宋古文家以散文为赋,而倚声家实以慢词为赋。
慢词具有赋的铺叙特点,且蕴藉流利,匀整而富变化,堪称“赋之余”。李清照这首《声声慢》,脍炙人口数百年,就其内容而言,简直是一篇悲秋赋。
亦惟有以赋体读之,乃得其旨。李清照的这首词在作法上是有创造性的。
原来的《声声慢》的曲调,韵脚押平声字,调子相应地也比较徐缓。而这首词却改押入声韵,并屡用叠字和双声字,这就变舒缓为急促,变哀惋为凄厉。
此词以豪放纵恣之笔写激动悲怆之怀,既不委婉,也不隐约,不能列入婉约体。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
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声声慢·寻寻觅觅》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赋曲也绝无仅有。
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已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
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心情不好,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天气,词人连觉也睡不着了。
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还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逃离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难以入眠,于是词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来。披衣起床,喝一点酒暖暖身子再说吧。
可是寒冷是由是孤独引起的,而饮酒与品茶一样,独自一人只会觉得分外凄凉。端着一杯淡酒,而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头白鸳鸯夫伴飞,唉,雁儿,你叫得这样凄凉幽怨,难道你也像我一样,老年失偶了吗?也像我一样,余生要独自一人面对万里层山,千山暮雪吗?胡思乱想之下,泪光迷蒙之中,蓦然觉得那只孤雁正是以前为自己传递情书的那一只。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旧日传情信使仍在,而秋娘与萧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这一奇思妙想包含着多少无法诉说的哀愁啊!这时看见那些菊花,才发觉花儿也已憔悴不堪,落红满地,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以往丈夫在世时的日子多么美好,诗词唱和,整理古籍,可现在呢?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
故物依然,人面全非。"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得似往时"。
独对着孤雁残菊,更感凄凉。手托香腮,珠泪盈眶。
怕黄昏,捱白昼。对着这阴沉的天,一个人要怎样才能熬到黄昏的来临呢?漫长使孤独变得更加可怕。
独自一人,连时间也觉得开始变慢起来。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
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无边丝雨细如愁,下得人心更烦了。再看到屋外那两棵梧桐,虽然在风雨中却互相扶持,互相依靠,两相对比,自己一个人要凄凉多了。
急风骤雨,孤雁残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词人的哀怨重重叠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表达出来。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对比,什么渲染,什么比赋兴了,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堪咀嚼。
相形之下,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失色。一江春水虽然无穷无尽,。
4关于寻找的诗句“滚滚的红尘,难掩你的笑容;茫茫的雪域,何处寻觅你的影踪……”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走过无雪的冬天,走过多思的雨季。 遥远的风,牵长我荒野中的脚印,唤回我梦中的情思。
野潇潇,人在风雨里 。 路漫漫,何处有相知? 《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作品的名篇之一。
5请问寻寻觅觅出自李清照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qīqī)。乍暖还寒⑴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作品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此词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开头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全词一字一泪,风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极富艺术感染力。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宋代(两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李清照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新意隽。《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等词,通过描绘孤独的生活和抒发相思之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宛转曲折,清俊疏朗。《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写对女伴们的留恋,感情也极其真挚。她的词虽多是描写寂寞的生活,抒发忧郁的感情,但从中往往可以看到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这出自一个女作家之手,比起“花间派”代言体的闺怨词来要有价值得多。
李清照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女作家,其作品中所体现的爱国思想,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历史的角度李清照的爱国思想,代表了中国古代广大妇女追求男女平等、关心国事、热爱祖国的一个侧面,让后人从中看到了中国古代女性情感世界的另一面。而且,她还在众多爱国作家中为女性争得了一席之地。不仅如此,李清照还开创了女作家爱国主义创作的先河,为后世留下了一个女性爱国的光辉典范,特别是现代女性文学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现实的角度认识李清照的爱国思想,能感受到女性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以及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巨大作用。这对于在弘扬爱国主义,高举爱国大旗,促进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振兴中华时充分发挥妇女的社会作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诗词曲赋文·宿化城寺庄》原文与赏析
冷 然
佛寺孤庄千嶂间,我来诗境强相关。
岩边树动猿下涧,云里锡鸣僧上山。
松月影寒生碧落,白泉声乱喷潺湲。
明朝更蹑层霄去,誓共烟霞到老闲。
化城寺庄,即今安徽青阳县九华山芙蓉峰下的九华街。街长约一公里,为四面环山,围绕如城的盆地,街中有化城寺、祇园寺旃坛林、月身宝殿等,是佛教胜地,化城一词,原出 《妙法莲华经》,意为一时幻化的城郭,左人即以此形容九华街的自然形势。山中化城寺建立最早,始创于唐代至德年间(756—758),唐建中二年(781)辟为地藏道场,赐额 “化城寺”。
唐代多诗僧,如皎然、灵澈等都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冷然的生平虽不详,但从《宿化城寺庄》诗观察,他不仅诗思清隽,且完全不同于专门奔走权门,沟通声气,借以邀名逐利的庸俗缁流。
诗首两句写地处丛山峻岭中的化城寺庄景色之美,不由得不引发诗人作诗的意兴。“强相关”,意为园外物的影响在主体本能产生的反应,陈后主诗有“风流岂云尽,娇态强相关”之句。当然这三字未必是诗人从陈叔宝那里学来,但遣词造意是相同的。
中二联具体刻画化城寺庄周围清绝的环境: 树木茂密、猿猴出没,白云缭绕,人迹稀少,月亮从天空升起,月光透过松林洒向地上,涧瀑飞溅,水声悦耳,静中寓动,以动衬静,刻画可谓深细。猿猴本居山上,攀树下涧饮水则树动。云雾中本见不到人,听到振锡声才知道有和尚上山。“锡”指和尚所持的锡杖,杖头有环,行则振动有声,称振锡,“松月” 一联,则不妨和王维的 《山居》诗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作比。应该承认,王维诗仅是对清景客观的、冷静的摹写,而冷然此诗有声有色,反映了诗人处在这清景中的感受。这不仅是表现技法的差异,实际是两种不同意境。“寒”是形容月光如水,给人以寒意。“碧落”,指天空。
结二句写诗人领略这优美景色后产生的决心,明天将更入深山,誓愿终老与山水胜景作伴。“明朝”,明天,扣题中 “宿”字。“层霄”原义是天空,如晋庾阐 《游仙诗》“霄映紫芝,潜涧泛丹菊”,这里指高山。“烟霞”,山水胜景,古人称酷爱山水为 “烟霞癖”或“烟霞痼疾”。唐田游岩隐居箕山,有“臣所谓泉石膏肓、烟霞痼疾者”之说。这里需要作较多解释的是诗末的一个“闲”字,这可能是诗人愤激之言。因为人们所以出家做和尚,主要是摆脱尘累,求清闲。但唐宋以下的和尚,一般并不清闲。不少古籍中多有类似如下的记载: 一个和尚向一个读书人诉苦,说自己如何忙碌不堪,明日有某官府,后日又有某大户需要接待,还有种种烦人的经济事务。这位读书人回答很冷隽,他说:我以为人们所以入空门、出家,就是要摆脱人间的世务,据你说做和尚有这么多的麻烦,那就不如还俗的好。这固然迹近笑话,但在古代虽多深明佛法的高僧,亦多庸俗势利的和尚。如上面得到的灵澈,即因交结显贵,后来被官府作为罪犯流放到汀州。所以说冷然用“誓”字表示决心,用“闲”字表示意愿,不可能是没有来由的,他追求的该是其正清寂的佛徒生活。
王力 《诗词格律》
袁枚 《随园诗话》
王国维《人间词话》
周振甫《诗词例话》
诗词格律(中国古典诗词的形式规范)
中国古典诗词是形式美与内容美的高度集合。在形式上,比较注重声韵之美与对仗之美,由此产生了诗词格律的规范要求。它涉及中国文体学、音韵学、词学、音乐学等多方面的学科,是中国古人对形式美高度关注后的产物。
《诗词格律》是诗词常识名家谈系列丛书,由王力所编著,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发行。书中所讲的诗词格律,大部分是前人研究的成果,也有一些地方是著者自己的意见。由于它是一部基本知识的书,所以书中不详细说明哪些部分是某书上叙述过的,哪些部分是著者自己的话。《诗词格律》着重在讲格律,不是诗词选本,所以对于举例的诗词,不加注释。所引诗词的字句,也有版本的不同;著者对于版本是经过选择的,但是为了节省篇幅并避免烦琐,也不打算在每一个地方都加上校勘性的说明了。
《诗词格律》有一个总的目的,就是试图简单扼要地叙述诗词的格律,作为一种基本知识来告诉读者。
关于诗,着重在谈律诗,因为从律诗兴起以后,诗才有了严密的格律。唐代以前的古诗是自由体或半自由体,还没有形成格律,所以不谈。至于唐代以后的古体诗,虽然表面上也是不受格律的限制的,实际上还是有很多讲究,所以不能不谈,只不过可以少谈罢了。
词和律诗的关系是很密切的。所以先讲诗,后讲词。有时候,诗和词结合起来讲述。
《随园诗话》,清代袁枚的诗歌美学和诗歌理论著作。是一部有为之作,有其很强的针对性。本书所论及的,从诗人的先天资质,到后天的品德修养、读书学习及社会实践;从写景、言情,到咏物、咏史;从立意构思,到谋篇炼句;从辞采、韵律,到比兴、寄托、自然、空灵、曲折等各种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以及诗的修改、诗的鉴赏、诗的编选,乃至诗话的撰写,凡是与诗相关的方方面面,可谓无所不包了。
《人间词话》是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之诗话,词话一类作品之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实际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作品。甚至在以往词论界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很是深远。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诗词例话》是从诗话词话和诗词评中选出来的。由于诗词的创作积累得多了,就有专论或漫谈诗词的书,诗话词话和诗词评是其中的两类。最早的诗的专论是南北朝时梁钟嵘的《诗品》,诗的漫谈是宋欧阳修的《六一诗话》,最早的词话当推宋王灼的《碧鸡漫志》。有关诗话的书,有宋朝阮阅编的《诗话总龟》,胡仔编的《苕溪渔隐丛话》,清朝何文焕编的《历代诗话》二十八种,一九一六年丁福保编的《历代诗话续编》二十八种,一九二七年他又编的《清诗话》四十三种,一九三四年唐圭璋先生编的《词话丛编》六十种。没有编进上述丛编的著名诗话词话还有很多。诗词评像元朝方回编的《瀛奎律髓》,附有纪昀的批语,明朝钟惺、谭元春评的《唐诗归》,清朝朱彝尊、纪昀、何焯批的《李义山诗集辑评》,一九三一年唐圭璋先生辑评的《宋词三百首笺》等。本书主要是从上述各书中选取极少的一部分编成的。诗话词话里包括的方面比较广,像诗人轶事,考证故实,评价作者,讲究诗词的渊源流变,研究声律等等,这些部分这里都不选。这里只选结合具体例子来谈诗和词的话,所以称为《诗词例话》。
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
[宋]苏轼
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关于“君是南山遗爱守”
胡云翼先生《宋词选》注曰:“南山遗爱守——颂扬朱寿昌是一个好官,遗留下仁爱的政绩。南山,即终南山。按朱寿昌早岁曾任陕州通判,终南山在陕州之南,故称为南山遗爱守。通判位次于太守,亦称通守。”(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82页)
按:宋王存《元丰九域志》卷三《陕西路》曰:“大都督府,陕州,陕郡,保平军节度。……治陕县。”即今河南三门峡市及陕县一带。又曰:“长安(县)……有终南山。”北宋之长安县,其地今属西安。两地相去甚远。说“终南山在陕州之南”,是错误的。且所谓“守”,是宋人对州郡长官即“知州”的习称。通判固然可称“通守”,但“通守”毕竟不是“守”,也不能称“守”。因此,说朱寿昌曾任陕州通判,故称“南山守”,无论从行政地理的角度还是从职官称谓的角度来看,都是说不通的。再说,《宋史》卷四五六《朱寿昌传》于其“通判陕州”只用此四字一笔带过,并没有提供任何“遗爱”于当地百姓的事迹。
《宋史》本传记载朱氏所担任过的州郡差遣,除通判陕州外,还有通判荆南(今湖北荆州一带)、权知岳州(今湖南岳阳一带)、知阆州(今四川阆中一带)、知广德军(今安徽广德一带)、通判河中府(今山西永济一带)、知鄂州(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区一带)等。比较之下,这些地区离终南山就更远了。
于是,我们不得不怀疑苏轼此词有文字传写的错误。
窃以为“南山”当是“山南”的倒置之讹。理由如下:
一、 “君是”二句对仗,“南山”对“剑外”不甚工。如乙作“山南”,方位字“南”和“外”处在相同的位置(第四字)上,就齐整了。当然,古人对仗有“蹉对”法,“南山”不一定非得乙作“山南”才可以对“剑外”。因此我们也不把它看作首要和唯一的根据,关键还在下面。
二、 朱寿昌在知鄂州之前曾知阆州,而阆州在唐代属于山南道。《新唐书》卷四《地理志》四《山南道》曰:“阆州阆中郡,上。”古代文学作品中习以前代地理专名指称本朝相应的地理专名,唐人用汉,宋人用唐,属于常识范围,例多不赘。
三、 更重要的是,《宋史》本传详细记载了朱寿昌知阆州时的一桩德政:“知阆州,大姓雍子良屡杀人,挟财与势得不死。至是又杀人,而赂其里民出就吏。狱具,寿昌觉其奸,引囚诘之曰:‘吾闻子良与汝钱十万,许纳汝女为妇,且婿汝子,故汝代其命,有之乎?’囚色动,则又擿之曰:‘汝且死,书券抑汝女为婢,指钱为顾直,又不婿汝子,将奈何?’囚悟,泣涕覆面,曰:‘囚几误死!’以实对。立取子良正诸法。郡称为神,蜀人至今传之。”苏轼是蜀人,发生在蜀地,由他友人审理的这一案件,他不会不风闻。其词称朱寿昌为“山南遗爱守”,或与此有关。至少,这是朱氏之所以“遗爱”于阆州百姓的许多事迹中的一件。要之,“君是山南遗爱守”不应是词人随口奉承的溢美之词。
四、 从这首词的行文脉络来看,上片是贴紧了鄂州与蜀中两地,朱寿昌和自己两人的交叉关系在作文章。“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犹自带、岷峨雪浪,锦城春色”,说长江从自己的家乡蜀中奔流而下,经过朱寿昌现在所任职的鄂州。自己和蜀中为一方,朱寿昌和鄂州为另一方,本来没什么瓜葛;但一条长江,却将双方联系了起来。“君是山南遗爱守,我是剑外思归客”,说朱寿昌曾在蜀中作过官,自己则本是蜀人,想回蜀地。由于彼此都与蜀中有关,那么双方的关系就更亲近了一层。“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是总束上文:正因为这种种缘分,自己对朱寿昌所在之鄂州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岂能无动于衷?所以愿将自己的感想,殷勤地向朱诉说。这一长段文字,环环相扣,逻辑是很严密的。倘若“君是”句不指朱寿昌在蜀中知阆州时事,则线断珠散,文义便无法贯穿了。
关于“江表传,君休读”
胡云翼先生《宋词选》注曰:“《江表传》——记载三国时吴国的人物事迹,此书今不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82页)
按:《江表传》,晋人虞溥撰,已佚。但《三国志》南朝宋裴松之《注》多有引用,虽非完璧,而管中窥豹,仍可略见一斑。裴《注》所引,以《吴书注》为最多,可知该《传》是以记载孙吴历史为主;《蜀书注》中也有不少,可知该《传》兼载蜀汉事迹,但其内容每与孙吴之人之事有关;《魏书注》中仅引了一条,但却至关重要。原文曰:“献帝尝特见虑及少府孔融,问融曰:‘鸿豫何所优长?’融曰:‘可与适道,未可与权。’虑举笏曰:‘融昔宰北海,政散民流,其权安在也!’遂与融互相长短,以至不睦。公以书和解之。虑从光禄勋迁为大夫。”这里的“公”指曹操。“虑”即郗虑,字鸿豫,建安初官侍中,后为光禄勋,终御史大夫。他与孔融不和,竟承曹操风旨,构陷孔融于罪。此条记载曹操专权时献帝朝臣互相攻讦之事,人物、史实均与孙吴了不相涉。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江表传》主要记载孙吴历史,亦间及蜀汉和献帝朝之事。
苏轼词说“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从这文义上来推测,《江表传》中当记载有祢衡被杀之事,否则词人何必要劝朱寿昌“休读”《江表传》呢?不读《江表传》,或许是害怕看到其中关于祢衡遇难的记载,因为它使人伤心。玉楼春·闻笛
[宋]王武子
红楼十二春寒恻。楼角何人吹玉笛。天津桥上旧曾听,三十六宫秋草碧。昭华人去无消息。江上青山空晚色。一声落尽短亭花,无数行人归未得。
关于“昭华人去无消息”
胡云翼先生《宋词选》注曰:“昭华人去无消息——被金兵掳去的徽、钦二帝及其妃嫔们都没有来归的消息。昭华,宫廷里的女官名。这里是泛指。《南史·后妃传序》:‘昭华,魏明帝所置。’又:‘(宋)孝武孝建三年……又置昭仪、昭容、昭华,以代修华、修仪、修容。’”(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59页)
按:这里的“昭华”并非宫廷女官,故不能泛指妃嫔,更不能包括徽、钦二帝。
窃考“昭华”本是美玉之名。《淮南子》卷二《泰族》曰:“尧治天下,政教平,德润洽。在位七十载,乃求所属天下之统,令四岳扬侧陋。四岳举舜而荐之尧,尧乃妻以二女,以观其内;任以百官,以观其外。既入大麓,烈风雷雨而不迷。乃属以九子,赠以昭华之玉,而传天下焉。”汉高诱《注》曰:“昭华,玉名。”《楚辞》卷一七汉王逸《九思》曰:“抱昭华兮宝璋,欲炫鬻兮莫取。”其自注亦曰:“昭华,玉名。”
后来,也用以称玉管。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三曰:“(汉)高祖初入咸阳宫,周行库府,金玉珍宝不可称言。尤惊异者,有……玉管长二尺三寸,二十六孔,吹之则见车马山林隐辚相次,吹息亦不复见,铭曰‘昭华之琯’。”又《晋书》卷一六《律历志》上曰:“传云……至舜时西王母献昭华之琯,以玉为之。”又唐杜牧《出宫人》诗二首其一曰:“闲吹玉殿昭华管。”李商隐《昭肃皇帝挽歌辞》三首其三曰:“莫验昭华琯。”司空图《成均讽》曰:“揖璇玑养命之符,受帝女昭华之琯。”
再后来,由于笛和管同为管乐器,而且笛也有用玉制作的,故宋人诗词里又混用来称玉笛,或泛指笛及笛曲。如晏几道《采桑子》(双螺未学同心绾)词曰:“月白风清,长倚昭华笛里声。”文同《上亭北轩对月吹笛得才元舍人昭华引醉霜月草堂吟皆诗谱也》诗三首其一曰:“夜深一笛《昭华引》,吹满千岩万壑中。”
王诜《鹧鸪天》(才子阴风度远关)词曰:“临风更听昭华笛,簌簌梅花满地残。”谢逸《送王禹锡》诗二首其二曰:“安得昭华吹玉笛,满船明月送君行。”萧允之《渡江云·春感用清真韵》词曰:“徘徊伫立,似玉笛、三弄《昭华》。”
王武子这词既以“闻笛”为题,则其“昭华”自当指“笛”。所谓“昭华人去无消息”,字面上只是说“吹笛人去无消息”。当然,考虑到上片有“天津桥上旧曾听,三十六宫秋草碧”句,这里的“昭华人”当指昔年宫中的吹笛人。就此而言,引申出哀伤“被金兵掳去的徽、钦二帝及其妃嫔们”不得归来之意,也是说得通的。但此词之所哀伤者,不止于此。因为据《宋史》卷二二《钦宗纪》记载,被掳北去的不仅是徽、钦二帝及其妃嫔等少数人,更有“官吏”“内侍、技艺、工匠、倡优”等一大批人。观此词末二句“一声落尽短亭花,无数行人归未得”之“无数行人”四字,其义自见。水龙吟
[宋]陈亮
闹花深处层楼,画帘半卷东风软。春归翠陌,平莎茸嫩,垂杨金浅。迟日催花,淡云阁雨,轻寒轻暖。恨芳菲世界,游人未赏,都付与、莺和燕。寂寞凭高念远。向南楼、一声归雁。金钗斗草,青丝勒马,风流云散。罗绶分香,翠绡封泪,几多幽怨。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
关于“金钗斗草,青丝勒马”
胡云翼先生《宋词选》注曰:“金钗斗草——拔下头上的金钗来作斗草的游戏。”又曰:“青丝勒马——用青丝绳做马络头。古乐府《陌上桑》:‘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321页)
按:“金钗斗草,青丝勒马”二句,不能光从字面上去解释。这实际上是一幅完整的春游图画。“金钗”句是说一群游春的女子在用首饰当赌注,作“斗草”的游戏;“青丝”句则是说有个骑马踏青的男子看上了一位斗草的姑娘,勒住缰绳,迟迟不忍离去。在古代,此类春游中的风流韵事,是诗人、词人津津乐道的写作素材。如李白《陌上桑》诗曰:“美女渭桥东,春还事蚕作。五马飞如花,青丝结金络。不知谁家子,调笑来相谑。”敦煌曲子词《菩萨蛮》曰:“清明节近千山绿,轻盈士女腰如束。九陌正花芳,少年骑马郎。罗衫香袖薄,佯醉抛鞭落。何用更回头,谩添春夜愁。”宋无名氏《九张机》词曰:“一张机。采桑陌上试春衣。风晴日暖慵无力,桃花枝上,啼莺言语,不肯放人归。两张机。行人立马意迟迟。深心未忍轻分付,回头一笑,花间归去,只恐被花知。”皆是其例。陈词中的“青丝勒马”,表现形式虽然不同,情节与性质却是一样的。
关于“翠绡封泪”
胡云翼先生《宋词选》注曰:“翠绡封泪——这句写别后,翠巾里还残留着泪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321页)
夏承焘、盛弢青先生《唐宋词选》注曰:“翠绡封泪:《丽情集》:‘灼灼( 名)与裴质善,遣人以软绡聚红泪为寄。’”(中国青年出版社1981年版,第162页)
按:二说相较,夏承焘、盛弢青先生的理解是正确的。但其所引却非《丽情集》原文。宋张君房《丽情集》此条原文是:“灼灼,锦城官中奴。御史裴质与之善。裴质召还,灼灼每遣人以软红绢聚红泪为寄。”
又,在陈亮之前或同时,唐宋诗词中屡见“寄泪”“封泪”语。如唐杜甫《因许八奉寄江宁旻上人》诗曰:“不见旻公三十年,封书寄与泪潺湲。”孟郊《车遥遥》诗曰:“寄泪无因波,寄恨无因辀。”沈彬《塞下》诗三首其二曰:“陇月尽牵乡思动,战衣谁寄泪痕深。”宋苏辙《鲁元翰中大挽词二首》其二曰:“无复放怀哗笑语,挽诗空寄泪潺湲。”贺铸《吴音子·拥鼻吟》词曰:“拥鼻微吟,断肠新句。粉碧罗笺,封泪寄与。”吕渭老《醉蓬莱》(任落梅铺缀)词曰:“梦笔题诗,帊绫封泪,向凤箫人道。”陆游《有自蜀来者因感旧游作短歌》诗曰:“不成题句写幽情,一幅鲛绡空寄泪。”何籀《宴清都》(细草沿阶软)词曰:“青丝绊马,红巾寄泪,甚处迷恋。”皆是其例,可以参看。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宋代: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译文
白雪皑皑,满眼银色世界。就在这银色的世界里,一树寒梅点缀其间。那覆雪悬冰的梅枝,晶莹剔透,别在枝头的梅花,丰润姣洁。就是从这傲雪而放的梅花,人们才知道了春天就要到来的消息。梅花含苞初绽,娇美可怜,芳气袭人,就像庭院里刚刚出浴,换了新妆的美人。
大自然可能也有偏爱,她怜爱这娇艳的梅花,作为陪衬,才让月光这样皎洁清澈,玲珑剔透,洒满大地。让我们举杯开怀畅饮吧,值此花好月圆雪白的良宵,品酒赏梅,一醉方休。要知道,群花竞艳,谁也逊色于梅花呀。
注释
渔家傲:词牌名。《词谱》卷十四云:“此调始自晏殊,因词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取以为名。”双调六十二字。
春信:春天的消息。琼枝:此指覆雪悬冰的梅枝。梅枝著雪,白如玉枝,故称。
点缀:稍加装饰衬托,使事物更加美好。琼枝:像美玉制成的枝条。腻:这里形容清瘦的梅枝着雪后变得粗肥光洁。
香脸:指女人敷着胭脂散发香味的面颊。此处用以比拟半开着的散发芳香的梅花。旖旎(yǐnǐ):柔美貌。
玉人:美人。此处用以比梅花。
造化:天地,大自然。
玲珑:明亮貌。
金尊:珍贵的酒杯。尊:同“樽”。沈:同“沉”。绿蚁:本来指古代酿酒时上面浮的碎的屑沫子,也叫浮蚁,后来衍为酒的代称。
鉴赏
这是一首咏梅词。上片写寒梅初放。何逊《扬州早梅》:“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梅。衔霜当露发,映雪凝寒开。”梅花,她开于冬春之交,最能惊醒人们的时间意识,使人们萌生新的希望。所以被认为是报春之花。因为梅花斗雪迎寒而开,诗人咏梅,又总以冰雪作为空间背景。庾信《咏梅花》诗:“常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树动悬冰落,枝高出手寒……”这里,“琼枝”就指覆雪悬冰的梅枝。半放的寒梅点缀着它,愈显得光明润泽。词人接着用“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女形容将开未开之梅的轻盈娇美,用玉人浴出形容梅的玉洁冰清,明艳出群:即物即人,梅已和人融成了一片。
下片转用侧面烘托。梅花偏宜月下观赏,造物有意,故教月色玲珑透剔,使暗香浮动,疏影横斜。值此良宵,且备金樽、绿蚁,花前共一醉。绿蚁,酒面的浮沫。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历代诗话》引《古隽考略》:“绿蚁,酒之美者,泛泛有浮花,其色绿。”
这首词,银色的月光,金色的酒樽,淡绿的酒,晶莹的梅织成了一幅画,写得如梦如幻,空灵优美。与前人的咏梅诗词相比,此词艺术上有所创新。词人抓住寒梅主要特征,用比喻、拟人、想象等多种手法,从正面刻画梅花形象。在对寒梅作了总体勾勒之后,又以生花妙笔点染其形象美和神态美。同时,此时做到了移情于物,以景传情,意中有景,景中寄意,体现了李词的特色。
创作背景
据山西古籍出版社的《李清照集》所附李清照年谱,此词作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那年李清照十八岁。
1形容古镇的诗句
1、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忆江南·江南好唐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3、送人游吴唐 杜荀鹤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水港 一作:水巷)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4、龙门镇唐 杜甫
细泉兼轻冰,沮洳栈道湿。不辞辛苦行,迫此短景急。
石门雪云隘,古镇峰峦集。旌竿暮惨澹,风水白刃涩。
胡马屯成皋,防虞此何及。嗟尔远戍人,山寒夜中泣。
5、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唐 高适
匹马行将久,征途去转难。不知边地别,只讶客衣单。
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莫言关塞极,云雪尚漫漫。
古镇青山口,寒风落日时。岩峦鸟不过,冰雪马堪迟。
出塞应无策,还家赖有期。东山足松桂,归去结茅茨。
登顿驱征骑,栖迟愧宝刀。远行今若此,微禄果徒劳。
绝坂水连下,群峰云共高。自堪成白首,何事一青袍。
2关于丽江古城的诗词1,《丽江古城雪景》 清代 牛焘
山城二月春正寒,香雾濛濛露未干。东风酿雨还酿雪,落皑满地玉栏杆。
译文:二月春初的丽江城中正是寒冷的时候,雾蒙蒙的露水一直未干。东风刮着酝酿着雨雪,满地皑皑白雪,雪映衬的栏杆跟玉似的。
2,《丽江雪山》 明代 程本立
玉龙峰高九千仞,日色晦明云气寒。
译文:丽江玉龙峰有九千尺那么高,阳光暗淡云雾笼罩,寒气逼人。
3,《送舒侍御》 明代 程通
东风收积雨,旭日丽江城。青丝系玉壶,送客上神京。
译文:东风里夹杂着积雨,丽江城内阳光普照。玉制的酒壶上系着青色带子,送你去京城上任。
4,《栖霞春游见怀次吴自湖韵》 明代 黄佐
风和鸟语合,日丽江烟分。
译文:风和日丽鸟语声声和鸣,丽江上的阳光与雾气分开,景色宜人。
5,《丽江游》 当代 傅义
滇西丽江乃古城,世界文化之遗产。虽云古城实全新,虽今犹古无须辨。
译文:云南丽江是一座古城,是世界文化遗产。虽说古城其实是全新的,但从古至今无需争辩。
3描写丽江古城月色的诗句1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关山月》李白 唐
译文:明月从天山出来,云与海之间一片苍茫搞得景象。
2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李白 唐
译文:取下水晶的帘子,玲珑望着秋月。
3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王维 唐
译文: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澈的泉水在岩石上叮咚流淌。
4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 张九龄
译文: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
5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暮江吟》白居易
译文: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亮似珍珠郎朗新月形如弯弓。
6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唐李白《月下独酌》
译文:明月当然不会喝酒,身影也只是随着我身。
7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
译文: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8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译文: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9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瞑》
译文: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10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卢纶《塞下曲》
译文: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
李白《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译文:在花丛中摆上一壶美酒,我自斟自饮,身边没有一个亲友。举杯向天,邀请明月,与我的影子相对,便成了三人。明月既不能理解开怀畅饮之乐,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随在我的左右。我只得暂时伴着明月、清影,趁此美景良辰,及时欢娱。我吟诵诗篇,月亮伴随我徘徊,我手足舞蹈,影子便随我蹁跹。清醒时我与你一同分享欢乐,沉醉便再也找不到你们的踪影。让我们结成永恒的友谊,来日相聚在浩邈的云天。
注释:既:既然。 不解:不懂。 徒:白白的。将:和。 及春:趁着春天。月徘徊:明月随我来回移动。影零乱:因起舞而身影纷乱。
《山居秋暝》王维 唐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文: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朗,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澈的泉水在岩石上叮咚流淌。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莲蓬移动了,渔舟正下水撒网。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游子在秋色中,自可留连徜徉。
注释:山居:山中的住所,指辋川别墅。暝:晚。空山:幽静的山。新雨后:刚下过雨。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也指竹子枝叶相碰发出的声音。浣:洗。浣女:水边洗衣服的女子。莲动:荷在摆动。下渔舟:打鱼船顺流而下。随意:任凭。春芳:春天的花草。歇:凋谢枯萎。王孙:贵族子弟的通称,诗人借指自己。留:居。
4描写古镇的古诗词请楼主注意,一楼的很多词句,并不是江南的风景。
如天街小雨,那首是说长安的。
好雨知时节,那首是说成都的。
忽如一夜春风来,那首是说塞风的……
关于江南的:
苏轼的: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白居易的:
忆江南①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②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③
能不忆江南。
注释
①据《乐府杂录》,此词又名《谢秋娘》,系唐李德裕为亡姬谢秋娘作。又名《望江南》、《梦江南》等。分单调、双调两体。单调二十七字,双凋五十四字,皆平韵。 ②谙(音安):熟悉。 ③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关于古镇的:
杜荀鹤的: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挢多。
夜市买菱藕,春船载绮罗。
遥知明月夜,相思在渔歌。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杜荀鹤描写苏州“小桥、流水、人家”的风情。
你喜欢诗词,喜欢江南吗?
有空发消息联系吧!
或者我的 QQ:书剑怀茗:450842297
其实我个人也写过一些江南诗词的。
5赞成都古城的现代诗句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夜喜雨》是杜甫在唐肃宗(李亨)上元二年(761)春天,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时写的。
《春夜喜雨》创作背景及思想内容:这首诗写于上元二年(761年)春。此时杜甫因陕西旱灾来到四川定居成都已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雨之情很深,写下了这首诗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诗文解释:好雨似乎懂得适应季节,春天里雨水催发草木发芽生长,细雨随着微风悄悄地在夜里下着,使万物受到滋养。天上乌云密布,乡下的小路全都黑沉沉的,只有江上的小船上灯火一闪一闪的。第二天早上,到处是湿漉漉、红艳艳的一片,沾着雨水的鲜花装点着成都市。
6求关于千年古城的诗句千年古城(散文诗) 文 / 吕和义
在没有遇见你的地方遇见你。
大约是千年之前。
这千年的岁月,你是如何过来的?我不知道。
千年之后,我在轮回之中遇见了你。
你古铜色的肌肤,如同我古铜色的思念,一思就是千年。
你就是我千年前的情人,永远不老。
千年之后,我与你相遇,无了言语的交流,多了的只有眼睛的融合,只有心灵默契的交流。
千年之后的血与水相融,兑换出来的,我不敢想象将会是一个什么样子的。
千年之后的泪水与血相融,兑换出来的,我不敢想象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味道。
千年的古城啊,我千年的情人。
7有没有关于“平遥古城”的诗句1、《平遥夜坐》[明]韩邦奇。漠漠荒城暮,飘飘旅笛哀。坐看寒烛尽,愁绝夜更催。
译文:广漠的荒城的晚上,飘来阵阵旅客哀鸣的笛声。独坐着看着寒烛燃尽,满心惆怅夜色更是漫长。
2、《平遥古城》[当代]谢虹。一本典藏的古籍。吹动了历史。一百零八年的是非恩怨。谁来诠释。光阴阻滞。收拢于风雨之后的古城。被喧哗惊扰了。打磨得又黑又亮的漆器。端坐在货架上。睁着眼睛。找不到自己的出处。
3、《平遥古城》[当代]范国栋。平心凡人走春秋, 遥征远途记初心。古圣前贤留遗产, 今才后杰营新城。
4、《沁园春平遥古城》[当代]李生荣。三晋大地,百花飘香。看太、吕二山,生机勃勃。汾河两岸,春意滔滔。商道先驱,文明故里,历史名城声誉高。
迎友人, 赏文化遗产,无不妖娆。风水宝地藏娇,激千年寿龟舞身腰。历六朝五代,诉说文明;千秋百世,引领风骚。一睹芳容,为之倾倒,大笔如椽恣意雕。好去处,赞平遥古城,能有今朝。
5、《吟平遥市楼》[当代]李生荣。镇城之宝井上楼,历经沧桑岁月稠。每当回忆峥嵘史,早有印记刻上头。今日雄姿重抖擞,继往开来写春秋。无限风光填新意,笑迎宾客到此游。巍峨秀挺拱北斗,大名兆起四海酬。绝好胜景长看取,彪炳青史千古留。
6、《平遥三宝》[当代]范国栋。推光漆器,传承千年,描金彩绘,独具匠心。平遥牛肉,古法炮制,色香味美,誉满华夏。古陶山药,地方小参,滋补圣品,传世佳肴。美哉!平遥古城,晋商之心,世界遗产,中外驰名。叹哉!三晋大地,晋善晋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壮哉!盛世中国,国家富强,人民安康,雄于地球。
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是历代中国散文总集。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选,吴兴祚审定。清朝康熙年间选编的一部供学塾使用的文学读本。“观止”一词表示“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二吴均是浙江绍兴人,长期设馆授徒,此书是为学生编的教材。除本书外,二吴还细著了《纲鉴易知录》。《古文观止》由清代吴兴祚审定并作序,序言中称“以此正蒙养而裨后学”,当时为读书人的启蒙读物。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正式镌版印刷。书名“古文观止”意指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学习文言文至此观止矣。本书亦有入选不当者,因为选编主要是着眼于考科举时做策论,但作为一种古代汉民族散文的入门书,仍有其存在价值。
《古文观止》300年来流传极广、影响极大,在诸多古文选本中独树一帜,鲁迅先生评价《古文观止》时认为它和《昭明文选》一样,“在文学上的影响,两者都一样的不可轻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古文观止》的许多译注本,都是用中华书局本为底本。中华书局本实有两种:一是1959年本。这是由原古籍刊行社转来的本子,此本“据映雪堂本断句,并校正了个别显著的错字”。二是1987年本,即安平秋点校本。此本虽以1959年本为底本,但用映雪堂原刻本复核过,用文富堂本、怀泾堂本、鸿文堂本参校过,还用相关史书、总集、别集所收古文校勘过,而且补录了二吴之《序》和乘权所撰《例言》。因而后者是所能见到的最好的版本。
该书所选古文,以散文为主,兼收韵文、骈文。先秦选的最多的是《左传》,汉代选得最多的是《史记》,唐宋时代选得最多的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的文章。照文体来看,该书选韵文十三篇,如《楚辞·卜居》,陶渊明《归去来辞》,杜牧《阿房宫赋》等,这些作品都是“极声貌而穷文”,工于描绘,描绘中虽用韵语,但与诗不同,往往韵散结合,来加强声情之美。散文则或记人或记事,有议论有寓言等等。该书选文丰富多彩,篇幅较短,语言精炼,便于诵读,其中不少是传诵千古的名篇。
本文2023-08-07 10:16:5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2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