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有哪些书?哪本好?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它们都得名于音乐“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现在我们说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雅”是正的意思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大雅小雅可能是根据年代先后而分的“颂”是用于宗庙祭的乐歌
现在注本比较好的有:高亨的《诗经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袁梅的《诗经译注》(齐鲁书社)、 金启华的《诗经全译》(江苏古籍出版社)、周振甫的《诗经译注》(中华书局)、程俊英的《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等
个人推荐上海古籍出版社程俊英本(图文本),有题解,有释字,有新诗对照翻译,也有插图、各家注释,比较适合初学者。
不一定的,主要是黄河流域如河南、山西、陕西等。
《诗经》中的许多诗篇都记录了城市的发展史。《商颂·玄鸟》说:“邦畿千里。”指出了天子所居国都管辖的范围十分辽阔。《商颂·殷武》又载:“商邑翼翼,四方之极!”生动地描绘了当年商代都城城墙的雄伟气概。《绵》诗的行文完全是按照实际建筑的顺序一一展开:先察看地形,占卜决疑,然后划定区域,丈量田界,开沟筑垄,接着建造宫室庙宇、修筑城墙祭坛,展现出对土地的重视及建设新城市的自豪之情。诗中所描写的城市建设规模宏大、场面壮阔,细节描绘具体而清晰,可视为城市建筑史上的宝贵史料。《大雅·文王有声》记载了文王“作邑于丰”,《小雅·斯干》篇亦记录了武王定都镐京的史实。“丰”、“镐”两都的遗存已在今陕西西安西南约25公里处的沣河中游被发现。
在城市建设中,也体现了古人的规划意识。从考古发掘材料看,“国”中不仅有宫殿区、居住区,还有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城的东部更是商业发达、人们常常活动的地区,所以在《诗经》中才多次出现“东门”的意象。如《郑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直赋城东门外热闹场景,其间城市居民郊游的场面写得十分热烈生动。《周礼·天官·内宰》说:“凡建国,佐后立市,设其次,置其叙,正其肆,陈其货贿。”周人筑城后即划出一块地方设“市”(市场),城邑市场里的“肆”,按惯例以所出卖的物来划分,卖酒的场所自然被称为“酒肆”。《诗经·小雅》一首《伐木》篇写道:“有酒湑我,无酒酤我。”意思是说,有酒就把酒过滤了斟上来,没有酒就去买来。从诗意看,似乎西周时酒随时都可以买到,人们也习惯于到市场上的酒肆买酒。在今陕西凤翔春秋秦都雍城的宫殿遗址内,发现了一处藏冰的窖穴,容积约190立方米。冰窖在古文献中称为“凌阴”,据《周礼·天官》记载,“凌人”掌管冰政,十二月斩冰藏入凌阴,以供来年天暖时使用。由此推断,周王室和诸侯国的都城内,都应有藏冰的凌阴。《豳风·七月》即有“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的诗句,意思是说夏历十二月凿取冰块,正月将冰块藏入冰窖。秦都雍城凌阴建筑基址的发现,为诗句的解释提供了实物例证。
城市的繁荣促进了诗歌的发展,城市生活的印记在诗篇中也不可避免地显露出来。居住在城市中的是“国人”,在城市中过着远优于乡野,优于所谓“野人”与“小人”的富裕生活,享受着城邑中发达的礼乐文明。《诗经》中25次提到“国人”,如《曹风·鸤鸠》中的“淑人君子”戴着青黑色的皮帽子,腰束丝带,举止彬彬有礼。相当一些篇章描写城市贵族的宴饮生活,更见其奢华铺张,他们在歌乐宴饮中“钟鼓既设”(《小雅·彤弓》),席间是“清酒百壶”“ρ鳖鲜鱼”(《大雅·韩奕》),加之美轮美奂的宫室,透露出城市生活的繁荣。《小雅·都人士》对城邑中人服饰举止的描写十分细致、全面:“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有章。行归于周,万民所望。彼都人士,台笠缁撮。彼君子女,绸直如发。我不见兮,我心不说……”字句间清晰可见的“都人士”、“君子女”皆为都邑中人,而无论是眼前所见,亦或心中怀想的,都是城郭风景。
《诗经》三百篇分风、雅、颂三部分。雅、颂本来就是居住在城市中的上层阶级所作;所谓风,即周代各国的地方乐调,共有一百六十篇。《国风》虽然有比较浓厚的生活气息,也有许多描写自然风光、田间劳作的诗篇,但其形成也有城市为其文化背景,这是以往为研究《诗经》和中国诗歌史的学者所忽略的问题。我们研究《诗经》,要将其还原到《诗经》时代,不能像过去一样只将其拘泥为“民歌”。《诗经》的修辞相当讲究,而远非乡村朴野的歌谣可比。在礼乐文明只被少数人垄断的两周时期、在孔子开创私人授徒讲学以前,只有贵族阶级才有占有文化的权利,普通劳动人民根本就没有学习的资格,又怎么谈得上文学创作呢?《诗经》是研究先秦历史、民俗、礼乐文化的丰富史料,无论其是民歌与否,其文学和史学价值都是不容抹杀的。
首先,《诗经》的一些篇章生动描绘了国家和城市兴起建设的场景,是城市发展史的形象记录。《击鼓》篇中所写的“土国城漕,我独南行”,表现将士离开刚刚建好的城市出征打仗的抑郁心情。这座城市建设得很坚固,有环绕的护城河与高大的城墙,生活环境相当优越。《緜》中则叙述了周王朝所建设的都城王宫的富丽豪华,“皋门有伉”、“应门将将”,王都的城门十分高大,王宫的正门庄严堂皇。诗中还具体记录了建都从选址、察看地形、占卜风水,到划定区域、设计经营、宫室祭坛分布等等详细的过程。对于今天研究城市建设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和参照系。“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定之方中》)把卫文公率领人民迁徙至楚丘,在那里营建都城宫室、种植树木、发展生产、终于复兴的业绩,给予了史诗般的赞美。《商颂·殷武》载“商邑翼翼,四方之极!”赞叹商代都城的城墙之高大气派四方无比。而且第一次把厚重的建筑比喻成翅膀,美丽的都城好像要展翅飞翔。这不能不说是用诗歌反映古代城市生活的佳构、杰作。《宾之初筵》一诗更是以朝廷高级宴会为题材,对贵族奢侈生活和失去礼仪、丑态百出的批判与嘲讽。权势者在法理的名义下,把制度和礼仪不过是当作一块遮羞布,大吃大喝、铺张浪费的现象暴露了城市生活的弊端。
中国城市的早期规划设计中体现了两大元素,一是城——以城墙为基本特征;二是市——以市场构成城市的繁华。也就是说城市有着合理的布局和分工,既有宫殿区、居住区,也有手工业区、商业区。作为反映现实生活的诗歌来说,《诗经》最早把市井风貌与市民情感融合起来,诗歌中不断出现的“东门”、“北门”、“城隅”等意象,是极好的城市布局的解读。古时的市场多靠近城门,是出于交通与物流的方便之计,同时也为情爱男女提供了较好的约会地点。《出其东门》中“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非我思存”,十分生动的描写出东门一带热闹繁华的景象,男主人公在众多的美女中寻找心上人的画面也格外动人。《静女》中有“静女其姝,俟我与城隅。”约会地点是城墙拐角处。《东门之墠》有“东门之墠,茹藘在阪。”说城门外是一片开阔的广场,土坡上绿草如茵。城市有着亲和自然的生态环境。《北门》中有“出自北门,忧心殷殷。”写一个小官吏工作在城外,整日劳苦,还要受家人的责备。“北门”也成为城市生活的一个意象。古代城市的市场城乡人均可参与贸易,生活服务行业也越来越多,分工更细致。《氓》中描写一个男子以抱着布匹贸易为名,来与女友约定婚期。人的情感与市场随之构成了一种自然的和谐。
笔者以为,《诗经》不止是田园牧歌,也是古代城市的歌吟,它在表现都市文化生活时显现了更为丰富的情怀。“简兮简兮,方将万舞。日之方中,在前上处。”(《简兮》)从西方来的舞蹈队伍,在卫王的宫廷上表演文武兼备的万舞,场面非常壮观。武者手持刀枪,文者手持羽毛和乐器,载歌载舞,洋溢着激情。这是描写宫廷文化生活的诗篇,代表着城市文化娱乐的高水平。《诗经》的诗歌中,不独风、雅、颂的抒情,还有一些对城市人群进行劝导和教化的篇什。
《相鼠》一首颇有思想的力度,“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讽刺无理、无仪、无耻的行为,强调讲究礼仪道德。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注重精神文明建设,要求人们树立正确的荣辱观。《萚兮》这首小诗,是状写在休闲聚会的场所,有女子要求男子带头唱歌以彼此娱乐。于是出现了男女应和对歌的感人场面。看来,这群青年人大都有着歌唱的天赋,不仅会对唱,而且讲究和声,追求声乐的审美效果。我们今天的合唱或者对唱是不是找到了渊源?可见,城市社区和广场的群众歌咏表演活动古已有之,也是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一。
《鱼丽》则是一首宴请宾客的乐歌,表现了春秋时代饮食文化的特色风采。仅仅吃鱼就有许多的讲究,诸如:花色、味道、造型、摆放等,不厌其烦,还要有乐舞伴餐等等。不是都市显贵与豪富,焉有这样浩繁的排场?
《经典常谈》诗经内容概括:赋似乎是我国特有的体制。虽然有韵,而就它全部的发展看,却与文近些,不算是诗。
《诗经》就是儒家“五经”之中的《诗》。相比较于前面的三部《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而言,《诗经》应该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一部古籍。毕竟但凡读过书的人,谁还不会背“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的源头是歌谣。
上古时期的人们,在劳作的时候,在闲暇时高兴或者悲哀的时候,在过节的时候,想把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觉得说话不够劲儿,于是便开始歌唱,达到一唱三叹、荡气回肠的效果。形式上呢,有时是独唱,有时是合唱,有时是一人唱众人相和,有时是对歌赛唱,想想也是非常热闹的场景。这样日积月累,歌谣就越唱越多了。
《诗经》的产生:
有了文字以后,才由乐工将那些口头流传的歌谣及记录下来,这就是最早期的“诗”。记录诗的人是乐工,在春秋时期,各国都养着一班乐工,乐工就如同后世有钱人家的戏班子,老板叫太师。太师的主要工作是什么呢?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搜集乐歌。
那时候,各国之间使臣来往,宴会时都要奏乐唱歌。太师们负责搜集乐歌,不仅搜集本国的,还要搜集别国的;不仅搜集乐词,还要搜集乐谱。如果搜集到的是徒歌,还要稍微修改一下,使它符合贵族的口味,再配乐演唱。除了搜集这一类乐歌,太师们还保存了贵族祭祖、宴客、房屋落成、出兵、打猎等等作的诗,这是典礼诗。
卫风之地在今河北磁县、濮阳,河南安阳、淇县、汲县、开封、中牟等地,郑国的都城新郑,在今河南郑州一带。 王即王都的简称,平王东迁洛邑,在今河南洛阳一带。 桧在今河南密县一带, 陈地在今河南淮阳、柘城和安徽亳县一带 周南召南二南,其地在南阳(今河南西南部、湖北北部)、南郡(今湖北江陵),二南之地后被楚国吞并
关于典籍里的中国诗经如下:
五经一般指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为历代儒客学子核心研习书经。《诗》温柔宽厚,《书》疏通知远,《礼》恭俭庄敬,《易》洁静精微,《春秋》属词比事。
中医学中指肝、心、脾、肺、肾五脏的经脉。“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五部书是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古老的文献,也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主要经典。
《诗》又称《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现存305篇,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风包括十五国风,共160篇;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各篇的创作年代,大部分已不可确知。根据部分诗篇考查,最早的约作成于西周初年,最晚的约作成于春秋中期。全书是经过五、六百年时间的积累、并经过搜集者的加工和润色而成的。
汉朝儒经《白虎通义·五经》曰:“以为孔子居周之末世,王道陵迟,礼乐废坏,强凌弱,众暴寡,天子不敢诛,方伯不敢伐。闵道德之不行,故周流应聘,冀行其圣德。
自卫反鲁,自知不用,故追定五经以行其道。”也就是说,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编订五经宗周以成王道。
在乐经散失之前,其实有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礼记·王制》:“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
诗书礼乐是周朝的贵族教科书。虽然诗书礼乐是儒家递相传习的典籍。但儒家之外,战国各家也多传习。孔子“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后《乐经》失传(一说没有此书),成为五经。
《蒹葭》是《诗经·秦风》中的一篇,主要描写了秦国在蒹葭、白露、河流等自然景物的环绕下,一位男子对心中所爱女子的思念之情。
至于所指的是具体的地方,历史上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是在渭河之滨,有人认为是在汾河之滨,也有人认为是在河南中部。
不过,从诗歌中提到的蒹葭、白露、河流等自然景物来看,应该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地方。但是具体是哪里,还需要更多的历史资料和考古证据才能确定。
总的来说,《蒹葭》所描述的地方并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和猜测。
《诗经》中有160种“风”。《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共收录了311首诗,约500年。《潇雅》实际上有305首诗。《诗经》分为三部分:风、雅、赞。其中第十五首《国风》,有160首诗;“雅”分为“雅”和“小雅”,共105首诗;《颂》分为《周松》《松露》《商颂》,共40篇。
《诗经》根据音乐的不同分为三个部分:《风》、《雅》和《颂》。“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计划中的“民族风”是十五个地方的民歌。“优雅”也意味着“积极”。当时,王缉志的音乐被认为是郑声——的典范音乐。《大雅》, 《小雅》《颂》是祭祀祠堂的音乐。风,地方音乐,这一部分选取了十五个国家和地区的音乐,称为十五种民族风情,共160篇文章,内容都是民歌。
这十五种民族风情分别是:(今陕西与河南之间)、(今河南与湖北之间)、叶、雍、魏、王、郑、齐、魏、唐这十五种民族风情大部分都是从东移到春秋中期的作家,而且大部分都是民歌。《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集。《诗经》,原称《诗》,有诗305首(也有6首诗有题目但无内容,即无词,称盛诗),故又称《三百首》。自汉代以来就被儒家奉为经典,故称《诗经》。《诗经》为汉代毛横、毛茛所注,故又称《毛诗》。
《诗经》诗的作者大多已无法考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诗歌305首。《诗经》分为三部分:冯(160),雅(105),宋(40)。它们都以音乐命名。“风”的意思是语气。古人叫《秦风》、《魏风》、《郑风》,就像现在我们说陕西、山西、河南和“风华”都是正面的。周人叫郑声耶鲁,就像清代人叫昆曲雅布一样,有一种崇敬之情。大亚湾潇雅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划分。《颂》是一首用于祠堂祭祀的音乐歌曲。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在先秦叫做〈诗〉,或者取诗的数目整数叫《诗三百》,本来只是一本诗集。
从汉代起,儒家学者把《诗》当作经典,尊称为《诗经》,列入“五经”之中,它原来的文学性质就变成了同政治、道德等密切相连的教化人的教科书,也称“诗教”。
《诗经》中的三百零五篇诗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1、“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也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即“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篇。
2、“雅”是正声雅乐,是正统的宫廷乐歌。“雅”分为“大雅”(用于隆重盛大宴会的典礼—)和“小雅”(用于一般宴会的典礼),一共有一百零五篇。
3、“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和赞颂神明,现存共四十篇。
《诗经》的三百零五篇诗歌,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内容涉及政治、经济、伦理、天文、地理、外交、风俗、文艺各个方面,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对后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诗经》编辑成书的年代约在春秋后期,据说孔子曾经删定过〈诗经〉。到汉代,传授《诗经》的有四家。
齐国辕固所传的《诗》叫《齐诗》,鲁国申培所传的《诗》叫《鲁诗》,燕国韩婴所传的《诗》叫《韩诗》,鲁国毛亨所传的《诗》叫《毛诗》。
东汉时,《毛诗》得到了官方和学者们的认同,逐渐盛行,齐、鲁、韩三家《诗》逐渐衰落以至亡佚。
扩展资料:
1、风:
《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包括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十五国风分别是:周南11篇、召南十四篇、邶(bèi)风19篇、鄘(yōng)风10篇、卫风10篇、王风10篇、郑风21篇、齐风11篇、魏风7篇、唐风10篇;
秦风10篇、陈风10篇、桧风4篇(桧即“郐”kuài)、曹风4篇、豳(bīn)风7篇。
周南中的《关雎》、《桃夭》,魏风中的《伐檀》、《硕鼠》,秦风中的《蒹葭》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赏析:
“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是中国古代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在《七月》中,我们看到了奴隶们血泪斑斑的生活,在《伐檀》中更感悟了被剥削者阶级意识的觉醒。
愤懑的奴隶已经向不劳而获的寄生虫、吸血鬼大胆地提出了正义的指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守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獾兮?”有的诗中还描写劳动者对统治阶级直接展开斗争,以便取得生存的权利。
2、雅
《雅》是周王朝国都附近的乐歌,共105篇。包括大雅小雅,共31篇。
《雅》为周王畿内乐调。《大雅》主要歌颂周王室祖先乃至武王、宣王等之功绩,有些诗篇也反映了厉王、幽王的暴虐昏乱及其统治危机。
《大雅》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前期,作者大都是贵族,谓高尚雅正等。旧训雅为正,谓诗歌之正声。《诗大序》:“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小雅》共有74篇,创作于西周初年至末年,以西周末年厉、宣、幽王时期为多。《小雅》中一部分诗歌与《国风》类似,其中最突出的,是关于战争和劳役的作品。
3、颂
《颂》共有40篇。
对于《颂》的释义,最早见于《诗·大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孔颖达《毛诗正义》说:“颂者”之下省略了“容也”二字。朱熹《诗集传》说:“颂”与“容”古字通用。
祭祀宗庙时不仅有歌,而且有舞,“载歌载舞”可以说是宗庙乐歌的特点。近代学者也多以为《颂》是宗庙祭祀之乐,其中有一部分是舞曲。颂的名篇主要有《清庙》、《维天之命》、《噫嘻》等。
-诗经
-诗经-国风
本文2023-08-07 10:23:3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2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