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装的书籍源流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2收藏

线装的书籍源流,第1张

书者,述也,以文字记述事物者也,书之含义甚多,今人称述书为书籍,为别于书法言也。书籍之肇始甚早,文字发明之后,即有书籍。不过,各代所用书写之质料,及其装订之形式,多有不同耳。从古至清,所有之书籍,以其形式可分为三期。由古至周末,为简牍时期;由秦至唐,为卷轴时期;由宋至清,为线装时期,兹分别述之如下:

简牍时期:三代以前,所用以载文者,竹木而已。载于竹者,曰简;载于木者,曰牍;连编简牍,则谓之策。古者,大事书之于策,小事则书之于简牍而已。初以刀刻,继以漆书,周宣王时,始有墨书。三代以上社会之文化,完全赖此以推进,国家之文明,亦完全赖此以保存,与后世之书籍功用正同。是简牍者,实即当时之书也,创之最早,行之最久。降及周末,尚仍流行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既以韦编,其为简策也可知。是孔子之时之所谓书籍者,仍为简牍也。由古至周,所有书籍完全为简为牍,故谓之为简牍时期。

卷轴时期:嗣以简牍之书写烦难,而所载之文字有限,在秦以前人文简易之时,尚足应用。及秦灭六国,事务增繁,官私文书,日益增多,以前书写之方式,在事实上已感运用不能圆滑,不适于使用。而首感棘手者,厥为狱隶。因狱隶之文字,时间有限,不能任意积压,遂由狱隶之片倡而自动发生改革。篆书之耗时也,而改篆为隶;竹木之难治也,而代以缣素。以帛作书,从此肇始。但缣素价昂,一般平民无力购用。故缣素虽兴,只于官方通行,社会尚不普遍也。即以前所遗传之典籍文书,仍以简策保存者为多;钞录于缣素者,尚少也。迨至汉时,发明造纸,从此书写上又发生一极大之转变。盖纸为书写之惟一合适质材,有缣素之长而无竹木之短,价值既廉,得之亦易。此后遂以纸张为书写之独用品,缣素竹木均受自然之淘汰,而无人使用矣。惟无论缣素或纸张,其文字均系手写,所谓书籍者亦不过手写之纸卷,并非如今日之书也。及隋文帝开皇十三年,敕废像遗经,悉令雕撰。从此始有刻板印刷之书籍。以常理言之,刻印与抄写,其难易何止倍蓰,宜乎刻印发明,社会景从,各种书籍均改刻印也。乃事实竟大谬不然,除敕令刻印之刻经典外,其余文书仍均手抄,且以抄本为贵。此固由于提倡者之不力,要亦由于刻印之不佳使然。盖刻印初创前无取法,办理者既非有经验之人,而从事者又系毫无训练之辈。刻印度既不精良,文字尚多错误,其不受社会欢迎,固其宜也

。且当时之士子,尚有一种特殊之成见,以为手抄一次,足抵目读数次。故多数上层社会家庭,仍多为其子弟聘请名师,专为指示抄写一切经史,印刷之书,概不购读。故刊印之木虽发明于隋,然终隋之世,未有特殊之进展。及唐,刻印之事,仍未畅行,社会心理仍贵抄录,不尚雕撰。迨至五代,后唐长兴三年二月,冯道、李愚等奏请刊印九经,从此重要经书均用刻印,而不再事抄写矣。雕刻刷印,至此方为成功。然一般每易误会,以为一代所刻之经书,即与现之经书同。其实则相去悬殊,极为不同。盖自以缣素作为以来,直至五代所有之书籍,无论缣素或纸张,无论手抄或刻印,均系成卷成轴,所谓邺候架插三万轴者是也。并非如今装辑成本、成册、成部、成套者,其一卷即系一卷书。《史书》载宋以前之书籍,均系若干卷,并无若本者,盖系统记实。非如今以卷为虚以设之符号,有名无实地。其后,以卷本之舒卷为不便,检阅烦难,乃变而为折,又以折之久而易断,乃分为薄帙。及至有唐中叶,又创用叶子,即将长卷折叠成为若干叶,其形式宛如今之手折,或前清朝考之籍,无论缣素或纸张,无论手写或刻印,其形式完全为卷轴,故谓之为卷轴时期。

线装时期:至宋,因长卷之种种不便,遂依据叶子之格式,而改进为今日之线装式。即将一叶分割,使不连续,以一叶为一板,一叶为变易,但在检阅上、诵读上以及收藏,其为便利已不可以道里计也。故吾人所读之线装书,其实际肇始于宋,为时仅千年。宋以前,绝未有线装书也。文字多为刻印,抄写者甚少。至宋仁宗庆历中,有布衣毕升为活板,用胶泥刻字,从此又有活字印板之发明。元王桢亦有活字印刷法。明弘治嘉靖中,无锡华燧、安国先名曰了聚珍板。是均活字印刷也。在印刷上比较经济,但在书籍上,固与刻印无殊也。总之,自宋至清,其书籍之形式完全相同,均为线装,故此时期谓之为线装时期。清末则渐有洋装,民国后且有取线装而代之之势,其形式与装订,尽人所悉,毋庸赘述矣。

古代的书是线装书,现在的书是机器装订的;

古代的书,字是从右到左竖向的;现在的书是从左到右横向的;

古代的书,材料比较好的就是宣纸、绢、帛,现在的是脱酸纸;

古代的书手抄本很多,现在基本没有

古代的书是雕版印刷,现在是激光排印

看纸张。

新刷的纸张一定是新的,现在的纸张都是机制纸,没有帘纹,现在市面上99%的宣纸也是机制。以前的宣纸也好,竹纸也好,都是人工制作,有帘纹的。

其次闻气味。现在的墨有化学成份在里面,与老墨不同。这个要体验过才知道了。而且新刷的墨是浮在纸上,用手一擦就会糊掉。真的老书墨色吃进去的。这个很好认。

您说的“影印本”不知是指什么,如果是指现在方式影印的,就是现代印刷方式,不存在“新刷”这个概念了。

再者,近些年老版新刷的书,其实大家都是知道的,您在圈内问一问就行了。

古代书籍的版式有六种:木简(牍)、卷轴、雕版印刷线装本、手抄(绢、纸)本、活字刊印本、刻印本。

资料链接:

1、记录文字用竹木,在竹子上称简。木者,称牍。把字写在狭长的竹片或木条上叫做竹简或木简;写在较宽的竹片或木板上叫竹牍或木牍。

2、隋以前,其形式基本为卷轴。史料记载:“宋以前之书籍均系若干卷,并无若干本……”刻印技术,始于隋。唐朝时宰相冯道、李愚等奏请刊印九经,从此,重要经书均要刻印。刻书风气,由此转入鼎盛。

3、雕版印刷;造纸术的发明,人们便开始利用纸作为书写材料,雕版印刷技艺的传承方式按组织形式可分为官刻、坊刻和家刻,官刻、坊刻、家刻这三种传承方式对传播和传承扬州雕版印刷技艺,都曾起到重要作用传承的特点各不相同。宋版书有“纸香墨润,秀雅古劲”的美誉。

4、刻印本;明以后,其字均为匠人雕刻,不古不今,字体奇异,与宋元均不相同。正文字体是宋体,白纸,黑字,彩色评点,令读者赏心悦目。清初的刻本,字体分为软、硬两体。硬体是明末的方笔体,软体为手写体。康熙后,又恢复了呆板平庸的“宋体字”。

5、东汉时期,出现了成熟的造纸术。唐朝7世纪,已出现雕版印刷术。但在古代,印刷出版的书仍是少数。大量的个人作品,是用手抄的形式留存的。文房四宝是每个文人书房里必备的书写工具。书法也是士大夫的必备素养之一。中文古典典籍按照书写、还是印刷而成,区分为“抄本”和“刻本”两种。“抄本”即“手抄本”的简称。名家抄本具有更珍贵的收藏价值。

6、刊印本:刊印,指刻版或排版并进行印刷,泛指文章书籍印刷流行。

  演进形式以及优缺点:

  卷轴装

  在纸张发明之前,书用简帛制成。竹简缀连在一起,成为一卷。称为简策装。

  纸张发明后,仍然延续了简帛的风格。最早出现的装帧形式是“卷轴装”。这种装帧大家一定不会陌生,现在的书法和绘画有时候也使用这种装帧方法。卷轴装的内容含量小,所以不见于后来的一般书籍,而它装帧精美,更多用于内容少又追求精致的书法、绘画、抄经,等等。

  至今,书籍的章节单位“卷”仍受装帧卷轴装影响。

  经折装

  对于僧侣来讲,正襟危坐念经时翻阅卷轴很困难,于是,流行的卷轴装改革,首先从佛教经卷上发生了。唐朝开始,逐渐繁盛。大家看《西游记》中唐僧的通关文牒,就是经折装装帧。

  直到今天,绝大多数佛教典籍仍然是经折装形制。也许佛教典籍赋予经折装庄重的内涵,大臣给皇帝奏书也采用经折装,故称奏折。

  梵夹装

  梵夹装最早是将经书写在贝多罗叶上,然后码好,用两块木板夹住,中间穿孔订成。也有像卷轴装那样连续的页面,比卷轴装携带方便。这是一种从古印度传来的一种对佛教经典的装帧形式,在我国少数民族的典籍中也有用贝叶写经的。

  后来经过唐代的改造,将贝叶改换为仿贝叶纸张,形成纸书梵夹装。再到后来,梵夹装有了进一步变化。国家图书馆藏有五代时期用回鹘文字书写的梵夹装《玄奘传》,没有穿绳的圆孔,但两端各画有一个红圈,这显然是钻孔的位置,钻孔成了一种象征意义。

  后来的蒙文大藏经以及清宫所藏泥金书写的佛经,都是长条仿贝叶纸片,上下装有厚重木夹,都决无钻孔,采用黄绫绕捆。成了变了态的梵夹装。

  旋风装

  唐代是诗歌的黄金发展时期,诗人写诗需要经常参看韵书。传统流行装帧形式——卷轴装书籍,由于其特性只能单面书写,不能方便查阅韵部。于是一种卷轴外表,以粗长厚纸做底,书叶片片粘裱于底纸右端,如龙鳞般排列,这种装帧形式叫“旋风装”。这样的装帧保留了卷轴装的外壳,又解决了翻检不方便的矛盾。

  写唐写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 故宫藏唐写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是现存中国古代书籍旋风装的唯一例证,弥足珍贵。

  蝴蝶装

  五代时期,政府开始允许并主持雕版印《九经》。至于宋,雕版印书事业空前发展。卷轴装帧的书可以不分段落的连写下去,雕版印书就不行了。这就需要将一书刊刻成若干版,一版一版印刷,印出来的是以版为单位的书叶。于是就有了蝴蝶装这种装帧形式的诞生。 古代的印刷技术不像现在那么发达可以双面印刷,而是采取单面的印刷。无论是雕版印刷还是活字印刷,都需要做一个书版,将每张印好的书叶,以版心为中缝线,以印字的一面为准,上下两个半版面字对字地折齐。集数页为一叠,折边居右戳齐为书脊,再在书脊处用浆糊彼此粘连。这样的形式很像现代的平装书,打开时版心像蝴蝶展翅。

  蝴蝶装书籍一版一页,版心集于书脊,即使磨损也伤不到文字,同时也没有穿线针眼和纸捻订孔,散了重装也不至于损坏,这些优点使它在宋元两代流传了将近400年。 包背装 蝴蝶装优点很多,但书页粘连两个文字区域的版面,容易造成两个半页文字彼此吸连。包背装从蝴蝶装发展,跟蝴蝶装不同,包背装的书口向外,书本的装订用浆糊黏贴,书背连在一起,跟现在的书一样。

  线装

  想到古籍最容易想到的就是这个。线装由包背装发展而来,不同于包背装,线装是用线装订的,而且把包背改为露背。

  线装书的折法跟包背装一样,但跟蝴蝶装、包背装的不同就是,它的装订不用浆糊,而是用线。将书页码齐之后,再加上封面和封底(两页,而包背装和蝴蝶装是一页)在边上订四个孔,然后用线穿起来。古籍的装帧形式大抵就是这样。正是因为有这些古籍,才成就我们中华民族不断代的文化传承。

同学,需要给你纠正一下,宋代有的只是册页,没有线装书。 我国古代的纸本书,经历了卷轴和册页两个阶段。卷轴由卷、轴、缥、带组装成。汉、唐代只有这种卷轴形式的书。今天我们看到挂在墙上的轴画、书法,仍是卷轴装的遗风。晚唐以后,卷轴书向册页书过渡,其装订方法又有多种多样的演变,大体经历了轻折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到了明代才正式出现了线装本的册页书。宋代医书方面的特点就是特全,宋以前医籍多赖辗转手抄,流传,以致讹误、衍脱很多。宋政府在开国不久即诏令征集收购医书,进行整理、修订。嘉祐二年(1057)仁宗采纳了枢密使韩琦的建议,设置校正医书局于编集院,集中了一批著名医家,对历代重要医籍进行校正工作,并命直集贤院掌禹锡、林亿校理、张洞校勘、苏颂等为校正,后又增命孙奇、高保衡、孙兆为校正。这是我国出版史上首次由政府设立的医书校正专门机构。校正医书局设立后,搜求佚书,征集众本,进行严肃认真地校正,“正其讹谬,补其遗佚,文之重复者削之,事之不伦者缉之”几乎一言去取必有稽考。每完一书则作序陈述校正崖略并予以评价。随即奉请皇帝,亲览,然后交由国子监刻版刊行。经过校正的医书大部在熙宁间(1068~1077)陆续印行。宋代对医籍的校正和刊行对促进中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使许多濒临亡佚的重要医籍得以保存;又得力当时的印刷术和造纸术的革新,改变了手工抄写的落后局面,使这些古代医籍能够刊行流传至今,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其历史作用不可低估。

扬州古《易筋经》传人掌门金加洲的易筋经也很古,宋朝的。虽然有人认为易筋经是明朝后才有所依有质疑,但是国家体委可以肯定易筋经绝对在唐宋以前就形成了。我相信金的是宋朝的,你看看跟你的像不?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