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一般分为哪两大类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文物一般分为哪两大类,第1张

按时代对中国文物分类,总的可分为古代文物和近现代文物。

在古代,一般按朝代划分,不是按纪年划分,对文物也是按朝代归类。至于对某一件文物的研究,则尽可能要了解它的绝对年代。

古代文物,可分为商代文物、周代文物(或西周文物、春秋战国文物)、秦代文物、汉代文物、魏晋南北朝文物、隋代文物、唐代文物、五代十国文物、宋代文物、辽代文物、金代文物、元代文物、明代文物、清代文物。其中汉、魏晋南北朝等时期的文物,还可按具体的历史朝代详分。

扩展资料:

文物资源进行科学整合、安全保护、合理利用以及全面共享是一项十分紧迫的工作,其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

1、翔实的科学资料有利于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状况、经济特征、文化传统和民族共同意识的形成及发展过程,是增强文化自信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是当前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历史借鉴实物。同时,在保护中国生物基因、古代发明创造专利等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2、能够为相关学科研究中国各民族的源流和交融、古代人类体质健康状况、多种疾病的发展历史、动植物资源的谱系特色、人工栽培和驯养引发的基因变化、古代科技史发展、多种传统工艺传承等课题提供充分资料。

-文物分类

中国社会科学网-建设和完善国家科技文物资源数据库

《中国陶瓷》冯先铭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考文物专业人员时候,必读的基础书,通俗易懂,内行可以入门,外行粗度也不会生涩。掌握一些中国古代陶瓷的总体特征,严格按照时间顺序,每一个年代按着种类来区分,图少,理论性比较强,实操性比较弱。

《中国陶瓷史》,中国硅酸盐学会编,文物出版社出版,文物考试推荐参考书,虽然每年都考不了十分的题。此书应该和冯先铭的《中国陶瓷》放在一起,补充《中国陶瓷》少图的特点。此本着重于陶瓷的发展历史,比较简略。由于图多,阅读起来不乏味,而且权威。为无基础的人力荐。《明清瓷器鉴定》,耿宝昌著,紫禁城出版社出版《帝王与宫廷瓷器》,刘伟,紫禁城出版社,故宫出的,都是精美宫廷器,各朝各代的典型器,工艺最高器形。内行都必须看过,外行也有热闹看。

西安的兵马俑、西安的大雁塔、西安的秦始皇陵、西安的乾陵、洛阳的白马寺、洛阳的龙门石窟、敦煌的莫高窟、大同的云冈石窟、南京的明孝陵、南京的明故宫。

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1]  它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文物是指具体的物质遗存,它的基本特征是:第一,必须是由人类创造的,或者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第二,必须是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不可能再重新创造的。目前,各个国家对文物的称谓并不一致,其所指涵义和范围也不尽相同,因而迄今尚未形成一个对文物共同确认的统一定义[2]  。

文物是指具体的物质遗存,它的基本特征是:第一,必须是由人类创造出来的,或者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第二,必须是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不可能再重新创造的。当代中国根据文物的特征,结合中国保存文物的具体情况,把“文物”一词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遗留下来的、由人类创造或者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一切有价值的物质遗存的总称。

中国陶瓷美术史,熊寥著,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8月初版

中国瓷器鉴定与欣赏,朱裕平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3月一版三次

古瓷鉴赏与收藏,张海国编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3月初版

中国古陶瓷鉴定基础,陈德富著,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12月一版二次

古代瓷器,赵丛苍主编、小鹿编著,中国书店1997年9月初版

中国古代仿古瓷,赵宏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5月初版

中国古陶瓷研究第四辑,中国古陶瓷研究会编,紫禁城出版社1997年9月初版

元代瓷器,叶佩兰著,九洲图书出版社1998年5月初版

明清瓷器鉴定,耿宝昌著,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初版

童书业说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初版

中国古陶瓷论丛,傅振伦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5月初版

马说陶瓷,马未都、王春元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12月初版

东方的青花瓷器,(英)哈裏迦纳著,叶文程、罗立华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年1月一版二次

宋代官窑瓷器,李辉柄著,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5月一版三次

长沙窑,长沙窑课题组编,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10月初版

石湾陶瓷发展史,佛山大学石湾陶瓷艺术研究课题组编著,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初版

《景德镇陶录》详注,傅振伦著,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年2月初版

明朝景德镇的瓷器制造业(全开图壹张),北京历史博物馆主编,承名世绘,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年12月

景德镇陶瓷艺术(古代部分),熊寥编著,江西美术出版社1994年10月初版

景德镇瓷俗,邱国珍著,江西高校出版社1994年11月初版

青花瓷器鉴定,张浦生著,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10月初版

中国青花瓷,马希桂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初版

文物是先人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是金钱买不到的。经过量少年的风风雨雨和战乱,流传至今的文物相对来讲已不多了。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留传于世的文物会愈来愈少。所以文物10分珍贵。日用品坏了,可以再生产制造,文物却不同,它不能再生产,再生产出的东西不是文物,是仿造品或赝品,是没有任何文物价值的。文物1旦破坏,就永久不能复原。没有众多的文物史迹,文明古国也就名存实亡!!!失去其传统的风采和内涵。

《考古学通论》,孙英民、李友谋,河南大学出版社《中国考古》,安金槐,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考古学通论》,张之恒, 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物出版社《民族考古学初论》,容观琼、乔晓勤, 广西民族出版社

《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荣新江,三联书店

《科技考古学》,陈铁梅,北京大学出版社《定量考古学》,陈铁梅,北京大学出版社

《考古学理论》,陈淳, 复旦大学出版社

《聚落与环境考古学理论与实践》,方辉 ,山东大学出版社《考古学读本》,杨楠,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考古学十八讲》,张宏彦, 陕西人民出版社《中国文物分析鉴别与科学保护》 马清林、苏伯民、胡之德、李最雄,科学出版社

《出土玉器鉴定与研究》 杨伯达,紫禁城出版社《汉代画像石通论》,王建中,紫禁城出版社

《古代玉器通论》,龙仁博,紫禁城出版社

《中国古舆服论丛》(增订本), 孙机,文物出版社

《中国家具史图说》, 李宗山,湖北美术出版社文物博物馆系列教材——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王宏钧,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考古》

《中国书画》(修订本),杨仁恺

《中国陶瓷》,冯先铭《中国青铜器》,马承源

《中国古钱币》,唐石父

《中国古代建筑》,罗哲文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文物出版社

《曾侯乙墓》,谭维泗

《秦文化》,王学理、梁云《魏晋南北朝考古》,罗宗真

《古代石刻》, 赵超《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 蒋英炬、杨爱国

一,中国考古探秘纪实丛书1、《复活的军团:秦始皇陵兵马俑发现之谜》

2、《寻找北京人:“北京人”头盖骨失踪之谜》

3、《岭南震撼:南越王墓发现之谜》

4、《日暮东陵:清东陵地宫珍宝被盗之谜》

5、《风雪定陵:地下玄宫洞开之谜》6、《万世法门:法门寺地宫佛骨再世之谜(修订本)》二,《天国的灵光:佛像》三,《唐李宪墓发掘报告(精)》

四,《徐州狮子山楚王陵--中国重大考古发掘记》五,《中国(世界)历史未解之谜》&《中国(世界)考古未解之谜》六,《帝国的辉煌》

七,《定格历史(隐藏于古墓中的奥秘)》八,《满城汉墓--中国重大考古发掘记》

九,《走进古蜀都邑金沙村:考古工作都手记》

十,《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遗宝精粹》十一,《西藏考古与艺术》

十二,《北京原人: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大发现》

十三,《考古人类学随笔--张光直作品系列--张光直作品系列》十四,《秦公帝王陵》十五,《趣味考古》

十六,《考古的故事:中国卷·彩图版》

一、古书籍的收藏

古书籍的收藏要点:一是足本,没有删节和缺卷;二是精本,精校精注,错误极少;三是旧本、旧刻或旧抄,即传世很久的木刻本、传抄本和线装书。或者说:一是年代久远而具有文物性;二是印刷插图精美而具有艺术性;三是书籍内容具有学术资料性。# &

二、古籍书的种类

原稿、旧抄本、原刻本、精刻本、初印本以及各类活字印刷本等版本。古籍字体精美,如精写本,精刻本、各种套印本、红印本、拱花等。名家稿本、精校本以及在某一学术领域有独到见解或较为少见的稿本、写本、批校本、过录本等。古书籍大致可分为12个种类:

1、竹简:在纸张发明之前,用笔写或用刀刻在竹片上的文字,然后以绳串起成卷的书。

2、唐写经:唐时的木刻技术还刚起步,故留传下的大多为手抄佛经。

 3、线装古书:一般多是自宋至民国的木刻本,亦有稿本、抄本、石印本,其中宋元版、明椠、清前三朝刻本及多色套印本、多插图本、活字本、红印本、蓝印本等版本。

 4、木刻印版:刻版以枣木为优,版面磨损少,未变形、开裂的较好。

5、碑帖:通常有钟鼎拓片、瓦当拓片、崖刻及秦、汉、魏、唐、宋、元、明、清的拓本,等原刻的早期拓本。民国时的珂罗版中之精品亦可。

6、诰命、圣旨:诰命、圣旨一类的文牍,其间不少资料可作为史学家的研究依据。

 7、信札:名人间往来的书信,既是书法艺术,又可从中发掘出鲜为人知的史料。

 8、印谱:古今篆刻名家的手打印鉴册页,有边款拓印的较好。

 9、老期刊:自晚清至1949年9月间的期刊、杂志的统称。 

10、旧平装:在1949年10月1日前,除线装书外,无论精装和平装的洋装书,一概属旧平装范畴。从性质上讲,新文学版本,老区版本、重庆桂林版本、汪伪版本等;从形式上讲,毛边本、土纸本、道林纸精印本、伪装本、编号本、签名本等。

11、画报:民国画报、民国时期的**、时事、漫画、突发事件、民俗风情、名胜古迹等大型画册。

12、契约:1949年以前的地契、房契、卖身契和其他买卖合用,具历史意义及名人的契约等。

三、古书籍的标准

1、文献价值 古书籍描记载的史料非常丰富,是研究古代社会不可缺少的第一手材料,因此古籍的价值首先体现于它的文献价值。

2、版本价值 古籍的版本种类很多,一般来说,稿本(者的原稿)、旧抄本、原刻本、精刻本、初印本以及各类活字印刷本等版本较好。

3、艺术价值 有些古籍字体雕刻精美,刷水平较高,如精写本、精刻本、各种套印本、红印本、拱花等。

4、学术价值 如名家稿本、精校本以及在某一学术领域有独到见或较为少见的本、写本、批校本、过录本等,都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5、文物价值有些古书,抄写或刻印本年代久远,流传又较少,如宋版书,无论从纸质墨迹、印刷技能、装帧水平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四、古书籍的鉴定

1、纸张做旧:纸张是文字的载体,没有纸张就没有书籍,因此判断古书籍的真伪,首先要看纸张是否古旧。所以制作古书籍伪本必须将纸做旧。将纸做旧有两类:一类是“染纸”,包括用糖水,或用栗子壳本水,或用茶水,或用其他方法等将纸染成黄褐色,也有用烟水熏黄的,以求使纸显旧色;第二类是用“旧纸新”如果作伪者存有古纸,就可在纸上面新印古书内容,然后订成“古书籍”,这种作伪方法尽管较少,但却使人很难从纸上辨别其为赝本。

2、伪造序跋:一些重复刻印本上,除保留有原书的序跋外,又增刻新有序跋,叙述重印的原因,序跋后还著有姓名、年月等。这些都表明了书籍的真实年代。作伪者往往裁掉对其作伪利的序跋,或涂改其中的年代,也有重新伪造对其作伪有利的序跋。

3、伪造名人题跋,藏章印记。

4、伪造牌记:保旧牌记,挖掉复刻牌记,或挖补,涂改复刻牌记的年代。

5、裁截目录:将原目录裁去部分或全部,使人不知收全该书究竟有多少卷,以便用残本充当全本。

6、利用著录书:有些著录书的记载是错误的,作伪者便故意以此为据来兜售自己制作的伪本。

总之,古书籍作伪的手法多种多样,有时只采用一两种,有时则可能是各种手法混合应用。在实际辨别时,应该运用自己掌握的学识和有关资料进行全面考察被鉴定的古书籍,注意去伪取真,使到所购古书籍物有所值。

  是!

  藏书就是收藏、整理、保管图书。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设立国家藏书机构和图书管理员的国家之一。因此,也可以说,在各种收藏门类中,藏书是最早的收藏品之一。

  按照图书所有者性质的不同,中国历史上藏书系统可分为四类:官藏(即国家藏书)、私藏(即私人藏书)、书院藏书和寺院藏书。

  有确切记载的我国的国家藏书起于周朝,著名的思想家李耳(即老子)是已知最早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当时馆长称为“守藏室之史”。到了秦代,国家藏书处称 为“石室”。汉代初年,广征图书,并设立六处公藏图书处,即太常、太史、博士、延阁、广内和秘室。三国魏国设有秘书、中、外三阁国家藏书处,晋沿魏制,国 家收藏图书归兰台和秘书两处。到隋唐两宋,国家藏书更加丰富,但却因朝代的更叠或意识形态的原因,而使国家藏书受损。到元代,先崇道贬佛,后崇佛贬道,将 《道藏》大统《玄部宝藏》连书带版全部焚毁,以至今日,元《玄都宝藏》只有一二页残片留于世间。明代是中国古代藏书的一个兴盛时期,不只国家藏书,而分封 的各藩王也大多喜藏书、刻书,从属性上讲,藩王藏书也是介于官藏与私藏之间的一种藏书形式。到了清代,才是中国藏书——不论公藏、私藏——的黄金时代,其 藏书规模及其藏书研究都远胜于列代。

  书有水、火、兵、虫“四厄”。随着时代的发展,越古的书收藏难度越大,故善本的范畴也随之后延。清末藏书家叶德辉说:“南宋人重北宋本,元明人重宋本,国朝收藏家并重元明本。”从而说明了历代藏书的范畴。

  在中唐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初,主要用于印刷佛经、字书和历书等。到北宋,印刷书才逐步取代抄本、写本而成为书之主流,于是隋唐五代及其之前的写本就成为 宋人眼中的古书了。但宋初距今已逾千年,宋之前的古本流传至今已近绝迹。上世纪初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才使得令人可以得见晋唐之珍籍,这些珍本今日仍 有机会收藏到,有实力的朋友,当然应当买这些遗珍。

  至明代中叶,宋版书就已经是清中藏书家追求之物了,虽然宋代刻书达数万种,但到这时就稀见难得了。由于宋人刻书态度严肃,刊刻和印刷水平均很精良,所 用纸墨也十分考究,再加上文化气息浓厚,自然成了明代藏书家珍藏之物。当时官府藏书也大增,明正统六年,杨士奇查勘文渊阁藏书,编出《文渊阁书目》,着录 了图书43200余册,7000余种。可惜政府藏书疏于管理,到万历三十三年再查文渊阁藏书时已十不存一了,再加上明未战争,这些藏书基本上全部毁失了。

  私人藏书在明代大为兴盛,明开国之初分封藩王,他们由于不掌兵权,再加上皇帝赏赐大量宋元留下的善本,故多位藩王热心于藏书活动,如周王朱棣和宁王朱 权都珍藏有大量珍籍秘本,尤其朱棣五世孙朱睦桔收购了山东章丘李开先的藏书,在开封筑万卷堂,成为皇族中最有名的藏书家。

  明代有名的藏书家有数百人,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也有十余家,尤其私家藏书楼的兴起,使得私家藏书更加规范化,著名的有宋濂的青萝山房,藏书8万卷以上, 叶盛的菉竹堂,以藏有抄本着称,藏书22700卷。叶氏尤其著名的是他的一方藏书章,章文是:读必谨,锁必,收必审,阁必高。子孙子,惟学敩,借非其人, 亦不孝。范钦的天一阁,在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于家乡鄞县建天一阁藏书楼,藏书7万余卷。天一阁至今保存完好,为我国保存至今最古老的藏书楼。明 代其它著名的还有胡应麟的二酉山房,祁承邺的澹生堂、毛晋的汲古阁、钱谦益的绛云楼等。

  清代是中国古代藏书的鼎盛时期,无论公藏私藏部发展到了顶峰。清初皇帝时文化事业十分重视,除翰林院、国子监有大量藏书外,内府也分别珍藏了大量典 籍,如皇史宬收藏本朝实录、玉碟与《大清会典》;昭仁殿专收宋、金、辽、元、明的善本;武英殿所刻之殿版书均存于此。尤其为后世藏书家所追求的是“天禄琳 琅”藏书。天禄琳琅是乾隆皇帝的藏书处,专藏宋元明珍籍善本,到民国年间,这些书被宣统挟带出宫,有些流散到民间。这些书在宫中都进行了重新装潢,五色织 锦封面,宣绫包角,尤其一望便知是天禄琳琅之物的特殊处,因其在每册书的封面和封底衬页上都钤上“古稀天子之宝”、“八征耄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 “天禄琳琅”、“天禄继鉴”等五万玉玺,称之为“乾隆五玺’。天禄琳琅之书大部分都存在故宫、国家图书馆和台湾图书馆,留在民间的已如星凤,藏书家见之自 当珍惜机会。

  清代的私家藏书更是藏书史上的黄金时代,出现了几百位藏书大家,如吴骞、孙星衍、汪宪、汪启淑、鲍廷博、卢文弨、朱彝尊、卢址、徐乾学等。尤其著名的大藏书家黄丕烈,他的藏书观点开一代风气之先,经他手批跋之书成为后世藏书家追捧之物。

  清代四大藏书楼的出现,尤其是其藏书观念,对后世影响深远。

  民国藏书无论从藏书方式还是藏书理念,都是清代的余续,也产生了多位大藏书家,如傅增湘、陶湘、李盛铎、周叔弢等,他们仍然是按照传统的方式来藏书, 但是他们在藏书的分类方式上有许多新观点,可供今日藏书者借鉴。有兴趣深入探求藏书真谛的书友,可读一些他们所著的版本学、目录学和校勘学方面的专著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