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土星_日天象预兆在古代说法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2020土星_日天象预兆在古代说法,第1张

在现代,很多天象都可以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但在古代,说法不一。当一个罕见的天文现象发生时,它会被赋予某种意义。那么,下面就用星座知识来揭示2022年土星太阳撞击的预兆?古代有句谚语是什么?

2022土星太阳星座图表示土星与太阳黄道相差180度,即当土星、地球、太阳依次排列成近似直线时,天文学上称为“土星太阳星座图”。日落前后,土星离地球最近,也最亮。根据计算,这种天文现象每378天就会出现一次。土星对太阳的影响是正常的天文现象,并不预示着好运或厄运。

土星对太阳的攻击在古籍中很少记载,但就现代玄学而言,这是一个好兆头。

木星的日照会带来好运。木星靠近地球时,亮度也很强,会给人带来视觉上的震撼。这种景观一晚上都能看到。天象的变化也会对个人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是不同的星座,会对运势产生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木星对太阳的影响会给你带来改变学业和事业的机会,这就是大环境对人的影响。比如一些长期得不到解决的棘手问题,可以通过适当的解决方法来克服。况且有些人工作环境很差,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可以借此机会寻找新的机会。

土星是摩羯座和水瓶座的守护星,是占星学中的第一凶星。土星有收缩的特性,象征冷漠、限制、压力、困难等。土星的宫位代表了生活中一个严肃的问题,在这个生活领域很容易挑起责任。身体部位方面,土星代表牙齿、骨骼、皮肤等。因为土星运行缓慢,所以在占卜星象中也代表老年人。

太阳是占星学中非常活跃的一颗星,它鼓励人们前进,给人们力量,而土星是相反的行星,它经常限制人们的行动,给人们很强的束缚感。当两个完全相反的星球互相“碰撞”时,不会产生奇妙的火花。当这样两个完全不同的星球相撞时,撞击必然不旺。对冲太阳对土星容易让人心情烦躁,心情自然不正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就能让人的情绪瞬间崩溃。如果更大的挫折很难,后果将不堪设想!在这段时间里,个人不太可能有健康良好的心态,没必要为自己心态的失衡而更加懊恼。工作中,容易与他人产生分歧,进而产生摩擦,影响个人人际交往。这段时间大家都会脾气暴躁。

当然,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也会增加,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会紧绷。毫不夸张地说,亚历山大。分歧是不可避免的。如果适当的包容别人的错误,对别人的意见保持谦逊的态度,冲突就会少一些,自己的压力也会小很多。当太阳对冲土星时,找个好朋友聊聊天是个不错的做法。把心里的不快都吐出来,也许会有好的效果。和老朋友叙叙旧,聊聊最近的生活,冲淡一下最近的不快。十二星座里的中央空调双子座找的很好。他们很少有心情不好的时候,总是乐观向上,愿意做别人的依靠。

土星与太阳的相位:太阳受土星影响,在心理层面表现出缺乏自信、自卑、价值感低或自我批评强烈。这相位的人会特别需要获得物质成就或社会地位来支持他们的价值感。在自我认知方面,容易受到外界环境或社会现实的制约。如果在生活过程中长时间不能被外界认可和接受,就会养成孤僻、自我约束、缺乏安全感的人格倾向。如果一个个体经过早年的长期努力,建立了稳定的建设性工作的自我表达模式,也可能形成习惯于表现权威感和控制感的人格。

其中日地谐相负面影响较小,更容易养成自觉的责任感和职业追求。日地90度组合的自我约束倾向比较严重,自我认知能力欠缺。与后者相比,前者在气质上更为严重:冷漠、抑郁、缺乏活力;行为保守,谨慎,有责任感,重视实践潜力;丰富的常识,对规范和规则的掌握,踏实的生活态度,追求专业精神和工作效率;太阳和土星在0度土星规范的原则阻碍了自我练习。这种人除非完全掌握了自己的禁区,否则无法自由表达。他们得到的都是自己的血汗钱。因为长期的挫折,他们一脸愁容,常常贬低自己。他们应该好好利用每一个机会。然而,由于土星也代表了丰富的原则,这样的人也通过他们的组织能力获得了相当大的力量。最后,他们的自律会带来个人的实现。

太阳与土星的相位表明了一种保守的倾向,无论星盘中的其他元素如何影响它,这一点也非常突出。太阳的本质被土星的合相压制,使得太阳和土星合相的人显得更习惯于压抑,而不是热情和谨慎。这种压制是持久而有力的,使得太阳和土星结合的人,往往是那些努力工作,有高度自主权,能成为优秀组织者的人。他们往往容易被信任,被委以重任。他们往往有一种固执的倾向。这个阶段不适合结婚。他们是群外之群。他们往往比较早熟,在塑造自己的性格上往往有一段痛苦的经历。

秦汉为太史令、唐代为太史局和司天台、宋元为司天监、明清两代为钦天监

职能为掌观察天象,推算节气,制定历法。

秦、汉至南朝,太常所属有太史令掌天时星历。隋秘书省所属有太史曹,炀帝改曹为监。唐初,改太史监为太史局,嗣曾数度改称秘书阁、浑天监察院、浑仪监,或属秘书省。

开元十四年(726),复为太史局,属秘书省。乾元元年(758),改称司天台。五代与宋初称司天监,元丰改制后改太史局。辽南面官有司天监,金称司天台,属秘书监。元有太史院,明时沿用司天监,后期改为钦天监,至清朝时官职沿明制,仍属钦天监。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国家天文台,承担观察天象、颁布历法的重任。钦天监正,相当于国家天文台台长。由于历法关系农时,加上古人相信天象改变和人事变更直接对应,钦天监正的地位十分重要。

明代沿用的历法计算方式误差较大, 不利于王朝的统治。恰在此时,传教士带来了新历法。

明初沿置司天监、回回司天监,旋改称钦天监,有监正、监副等官,末年有西洋传教士参加工作。清沿明制,有管理监事王大臣为长官,监工、监副等官满、汉并用,并有西洋传教士参加。

乾隆初曾定监副以满、汉、西洋分用。后在华西人或归或死,遂不用外人入官。

关于天气的谚语。

1、江猪过河,大雨滂沱。

江猪指雨层云下的碎雨云,出现这种云,表明雨层云中水汽很充足,大雨即将来临。有时碎雨云被大风吹到晴天无云的地方,夜间便看到有像江猪的云飘过“银河”,也是有雨的先兆。

2、棉花云,雨快临。

棉花云指絮状高积云,出现这种云表明中层大气层很不稳定,如果空气中水汽充足并有上升运动,就会形成积雨云,将有雷雨降临。

3、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

指太阳落山时,西方地平线下升起一朵城墙似的乌云接住太阳,说明乌云东移,西边阴雨天气正在移来,将要下雨。一般来说,如接中云,则当夜有雨;如接高云,则第二天有雨。但如西边的乌云呈条块状或断开,或本地原来就多云,那就不是未来有雨的征兆了。

4、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

指春、夏时节,雨天的中午,云层裂开,太阳露一露脸,但云层又很快聚合变厚,这表明本地正处在准静止锋影响下,准静止锋附近气流升降强烈、多变。

上升气流增强时,云层变厚,降雨增大;上升气流减弱时,云层变薄,降雨减小或停止;中午前后,太阳照射强烈,云层上部受热蒸发,或云层下面上升气流减弱,天顶处的云层就会裂开。随着太阳照射减弱,或云层下部上升气流加强,裂开的云层又重新聚拢变厚。

5、日落射脚,三天内雨落。

指太阳从云层的空隙中照射下来,称“日射脚”,傍晚出现日射脚,说明对流作用强烈,预示有雨。

6、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早晨东方无云,西方有云,阳光照到云上散射出彩霞,表明空中水汽充沛或有阴雨系统移来,加上白天空气一般不大稳定,天气将会转阴雨;傍晚如出晚霞,表明西边天空已放晴,加上晚上一般对流减弱,形成彩霞的东方云层,将更向东方移动或趋于消散,预示着天晴。

自古以来人类都没停止过对星空的无限遐想,而在古代人们没有专业的观测设备,只能通过肉眼来进行观察,不过仅凭肉眼人们也观测到了很多自然规律。而且古人信仰“天人合一”,他们认为天象能够影响人事、占卜未来,同时认为人的所作所为会被上天看到。对他们而言,观天象是一件非常严肃、重大的事情。比如古代善于观星的诸葛亮,他神机妙算,通过夜观天象就可以对后面的事进行占卜,著名的借东风赤壁之战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曾向姜维交待道:“我夜观三台星中,客星倍明,主星昏暗,相辅列曜,其光昏暗,吾命不久矣。”

“夜观天象”这个传统,起源于道教。道教讲究“天人合一”“身国同治”,也是天文星相学的萌芽阶段。三国时期,吴国太史令陈卓总结了前人的经验,集前人研究大成,同时加入的自身理解,编成了一个具有283官和1464个恒星的星表,并绘制成星图,对当时乃至后世影响巨大。

隋唐时期,随着人们对天象更加细致的观察,又出现了一部署名为《丹元子步天歌》的天文著作,这本著作陈卓所定星座,把周天各星的步位编成了一篇七言长歌,名为《步天歌》。其对天文学思想独特的见解,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在古代不仅设有专门观测天象的机构,还有专人负责观测。据记载,古人观测天象的具体内容非常广泛,不仅包括太阳、月亮、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二十八宿等恒星、彗星、流星这些较为常见的、还有一些古人自己命名的诸如“瑞星”和“妖星”此类,不仅如此,还包括风、雷、雾、霜、雪等地球上的天气现象。并且在古代,彗星被认为是不祥之兆,五大行星同时出现在天空中一个小范围内,也就是古人所谓的“五星聚舍”被视为改朝换代的征兆等等。

天象是指古代对天空发生的各种自然现象的泛称。包括太阳出没、行星运动、日月变化、彗星、流星、流星雨、陨星、日食、月食、激光、新星、超新星、月掩星、太阳黑子等。

我国古代天象记录,是我国古代天文学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遗产。尤其是关于太阳黑子、彗星、流星雨和客星的记载,内容丰富,系统性强,在科学上显示出重要的价值。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天文学者勤于观察、精于记录的工作作风。

我们的祖先极其重视对天象的观察和记录,据《尚书·尧典》记载,帝尧曾经安排羲仲、羲叔、和仲、和叔恭谨地遵循上天的意旨行事,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了解掌握人们和鸟兽生活情况,根据季节变化安排相应事务。

尧推算岁时,制订历法,还创造性地提出设置“闰月”,来调整月份和季节。

从这里我们也不难看出,在传说中的尧时已经有了专职的天文官,从事观象授时。史载尧生于公元前2214年,去世于公元前2097年,享年117岁。他为我国古代天文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尧帝时期开始,我国古代就勤于观察天象,勤于记录。在长期的观察中,古人对太阳黑子、彗星、流星雨、客星,以及天气气象的记载,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古代天文学遗产,使我们看到了古代的天空,也感受到古代的天气气象。

黑子,在太阳表面表现为发黑的区域,由于物质的激烈运动,经常处于变化之中。有的存在不到一天,有的可达一个月以上,个别长达半年。这种现象,我们祖先也都精心观察,并且反映在记录上。

现今世界公认的最早的黑子记事,是约成书于公元前140年的《淮南子·精神训》中,就有“日中有踆乌”的叙述。踆乌,也就是黑子的现象。

比《淮南子·精神训》的记载稍后的,还有《汉书·五行志》引西汉学者京房《易传》记载:“公元前43年4月……日黑居仄,大如弹丸。”这表明太阳边侧有黑子成倾斜形状,大小和弹丸差不多。

太阳黑子不但有存在时间,也有消长过程中的不同形态。最初出现在太阳边缘的只是圆形黑点,随后逐渐增大,以致成为分裂开的两大黑子群,中间杂有无数小黑子。这种现象,也为古代观测者所注意到。

《宋史·天文志》记有:“1112年4月辛卯,日中有黑子,乍二乍三,如栗大。”这一记载,就是属于极大黑子群的写照。

据统计,从汉代至明代的1600多年间,我国古籍中记载黑子的形状和消长过程为106次。

我国很早就有彗星记事,并给彗星以孛星、长星、蓬星等名称。彗星记录始见于《春秋》记载:“613年7月,有星孛入于北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次哈雷彗星记录。

《史记·六国表》记载:“秦厉共公十年彗星见。”秦厉共公十年就是周贞定王二年,也就是公元前467年。这是哈雷彗星的又一次出现。

哈雷彗星绕太阳运行平均周期是76年,出现的时候形态庞然,明亮易见。从春秋战国时期至清代末期的2000多年,共出现并记录的有31次。

其中以《汉书·五行志》,也就是公元前12年的记载最详细。书中以生动而又简洁的语言,把气势雄壮的彗星运行路线、视行快慢以及出现时间,描绘得栩栩如生。

其他的每次哈雷彗星出现的记录,也相当明晰精确,分见于历代天文志等史书。我国古代的彗星记事,并不限于哈雷彗星。据初步统计,从古代至1910年,记录不少于500次,这充分证明古人观测的辛勤。

我们祖先重视彗星,有些虽然不免于占卜,但是观测勤劳,记录不断,使后人得以查询。欧洲学者常常借助我国典籍来推算彗星的行径和周期,以探索它们的回归等问题。我国前人辛劳记录的功绩未可泯灭!

流星雨的发现和记载,也是我国最早,《竹书纪年》中就有“夏帝癸十五年,夜中星陨如雨”的记载。最详细的记录见于《左传》:“鲁庄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鲁庄公七年是公元前687年,这是世界上天琴座流星雨的最早记录。

我国古代关于流星雨的记录,大约有180次之多。其中天琴座流星雨记录大约有9次,英仙座流星雨大约12次,狮子座流星雨记录有7次。这些记录,对于研究流星群轨道的演变,也将是重要的资料。

流星雨的出现,场面相当动人,我国古记录也很精彩。

据《宋书·天文志》记载,南北朝时期刘宋孝武帝“大明五年……三月,月掩轩辕……有流星数千万,或长或短,或大或小,并西行,至晓而止。”这是在公元461年。当然,这里的所谓“数千万”并非确数,而是“为数极多”的泛称。

流星体坠落到地面便成为陨石或陨铁,这一事实,我国也有记载。《史记·天官书》中就有“星陨至地,则石也”的解释。至北宋时期,沈括更发现以铁为主要成分的陨石,其“色如铁,重亦如之。”

在我国现在保存的最古年代的陨铁是四川省隆川陨铁,大约是在明代陨落的,1716年掘出,重585千克。现在保存在成都地质学院。

有些星原来很暗弱,多数是人目所看不见的。但是在某个时候它的亮度突然增强几千至几百万倍,叫做“新星”;有的增强到一亿至几亿倍,叫做“超新星”。

以后慢慢减弱,在几年或10多年后才恢复原来亮度,好像是在星空做客似的,因此给以“客星”的名字。

在我国古代,彗星也偶尔列为客星;但是对客星记录进行分析整理之后,凡称“客星”的,绝大多数是指新星和超新星。

我国殷代甲骨文中,就有新星的记载。见于典籍的系统记录是从汉代才开始的。《汉书·天文志》中就有:“元光元年六月,客星见于房。”房就是二十八宿里面的房宿,相当于现在天蝎星座的头部。汉武帝元光元年是公元前134年,这是中外历史上都有记录的第一颗新星。

自殷代至1700年为止,我国共记录了大约90颗新星和超新星。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1054年出现在金牛座天关星附近的超新星,两年以后变暗。

1572年出现在仙后座的超新星,最亮的时候在当时的中午肉眼都可以看见。

《明实录》记载:

隆庆六年十月初三日丙辰,客星见东北方,如弹丸……历十九日壬申夜,其星赤**,大如盏,光芒四出……十月以来,客星当日而见。

我国的这个记录,当时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

我国历代古籍中还有天气、气象的记载。

夏代已经推断出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东夷石刻连云港将军崖岩画中有与社石相关的正南北线。

商代关注不同天气的不同现象。甲骨文中有关于风、云、虹、雨、雪、雷等天气现象的记载和描述。

西周时期用土圭定方位,并且知道各种气象状况反常与否,均会对农牧业生产造成影响。《诗经·幽风·七月》,记载了天气和气候谚语,有关于物候的现象和知识;《夏小正》是我国最早的物候学著作。

春秋时期,秦国医学家医和开始将天气因素看做疾病的外因;曾参用阴阳学说解释风、雷、雾、雨、露、霰等天气现象的成因。

《春秋》将天气反常列入史事记载;《孙子兵法》将天时列为影响军事胜负的5个重要因素之一;《易经·说卦传》指出“天地水火风雷山泽”八卦代表自然物。

战国时期,重视气象条件在作战中的运用。庄周提出风的形成来自于空气流动的影响,并提到日光和风可以使水蒸发。《黄帝内经·素问》详细说明了气候、季节等与养生和疾病治疗间的关系。

秦代形成相关的法律制度,各地必须向朝廷汇报雨情,以及受雨泽或遭遇气象灾害的天地面积。《吕氏春秋》将云分为“山云、水云、旱云、雨云”四大类。

汉代列出了与现代名称相同的二十四节气名,并且出现了测定风向及其他天气情况的仪器。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董仲舒指出了雨滴的大小疏密与风的吹碰程度有关。

东汉哲学家王充《论衡》,指出雷电的形成与太阳热力、季节有关,雷为爆炸所起;东汉学者应劭《风俗通义》,提出梅雨、信风等名称。

三国时期,进一步掌握了节气与太阳运行的关系。数学家赵君卿注的《周髀算经》,介绍了“七衡六间图”,从理论上说明了二十四节气与太阳运行的关系。

两晋时期,“相风木鸟”及测定风向的仪器盛行。东晋哲学家姜芨指出贴近地面的浮动的云气在星体上升时,能使星间视距变小,并使晨夕日色发红。晋代名人周处的《风土记》提出梅雨概念。

南北朝时不仅了解了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还开始探索利用不同的气候条件促进农业生产。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充分探讨了气象对农业的影响,并提出了用熏烟防霜及用积雪杀虫保墒的办法;北魏《正光历》,将七十二气候列入历书;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提出冬季“九九”为一年里最冷的时期。

隋唐及五代时期,医学家王冰根据地域对我国的气候进行了区域划分,这是世界上最早提出气温水平梯度概念的。隋代著作郎杜台卿《玉烛宝典》,摘录了隋以前各书所载节气、政令、农事、风土、典故等,保存了不少农业气象佚文;唐代天文学家李淳风《乙已占》,记载测风仪的构造、安装及用法。

宋代对于气象的认识更为丰富和详细,在雨雪的预测及测算方面更为精确。

北宋地理学家沈括《梦溪笔谈》,涉及有关气象的如峨眉宝光、闪电、雷斧、虹、登洲海市、羊角旋风、竹化石、瓦霜作画、雹之形状、行舟之法、垂直气候带、天气预报等;南宋绍兴酒秦九韶《数书九章》,列有4道测雨雪的算式,说明如何测算平地雨雪的深度。

明代工部尚书熊明遇《格致草》,根据西洋科学原理,辨析了自然界变化与历史上所载的灾异及风、云、雷、雨诸气象现象之间的关系,他所设计的“日火下降、气上升图”,系统地说明对流性天气的形成。

清代译著《测候丛谈》,采用“日心说”,全面介绍了太阳辐射使地面变热以及海风、陆风、台风、哈得来环流、大气潮、霜、露、云、雾、雨、雪、雹、雷、平均值及年、日较差计算法、大气光象等大气现象和气象学理论。

岁月推移,天象更迭。我们祖先辛勤劳动,留下宝贵的天象记录,无一不反映出先人孜孜不倦、勤于观测的严谨态度,无一不闪烁着我们民族智慧的光辉。这些,是我国古代丰富的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对今后更深刻地探索宇宙规律,都将起到应有的作用。

1 天文学家翻译成古文是什么

古人称天文学家为“术家”,天文学为“术学”术家:古代指擅长天文历算的学者《后汉书·律历志上》:“截管为律,吹以考声,列以物气,道之本也术家以其声微而体难知,其分数不明,故作准以代之”《晋书·天文志上》:“三光之行,不必有常,术家以算求之,各有异同,故诸家历法参差不齐”特指操占验、阴阳等方术的人晋 葛洪 《抱朴子·勤求》:“方策既山积於儒门,而内书亦鞅掌於术家”《新唐书·王疑传》:“会大星直寝庭坠,术家言宜上疾不视事以厌胜”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十:“ 蔡太师 父 准 葬 临平山 ,为駞形术家谓駞负重则行,故作塔於駞峰” 清 赵翼 《四月初一日营葬事于马迹山礼成敬志》诗:“多谢术家言,佳城荫后昆”精通权谋的人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流业》:“盖人流之业,十有二焉:有清节家,有法家,有术家……思通道化,策谋奇妙,是谓术家,范蠡 、张良 是也”精通某种技艺的人《初刻拍案惊奇》卷四:“假如术家所谓仇,必是何等为最?”术,此指剑术。

2 古代文言文基础知识判断天文与历法

历法,节气(候,季,时,年的概念)以及日月的视运动与人体生命活动均有重要的关系,因此得到中医学的重视《内经》中专设《素问 六节藏象论》讨论人体生理病理变化与这些因素之间的内在规律性联系指出历法以日月星辰的运行为依据,历法的功能在于反映天地阴阳之气消长的律数,并最终落脚于生命运动的节律与天地日月相应的主题上2吸收地学研究成果春秋战国时期,有关地学的专著相继问世,主要有《山海经》,《尚书 禹贡》和《管子 地员》《山海经》中的山经对超过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广大自然环境作了综合概括对每一山岳详略不一地论述了关于位置,水文(包括河流的发源,流向,湖泊,沼泽等),动植物(包括其形态性能和医疗功效),矿物特产(包括产地,色泽等特点)以及神话传说等,内容极为丰富,保留了许多极宝贵的自然地理知识《尚书 禹贡》在地学知识和地学思想方面比《山海经》又前进了一大步它依据自然条件中的河流,山脉和大海的自然分界把所描述的广大地区分为九州:冀,充,青,徐,扬,荆,豫,梁,雍,描述了各区自然条件(水文,土壤,植被)的特点,较好说明了不同地区的地理特色《管子 地员》中对土壤的论述非常深入,详细它根据土色,质地,结构,孔隙,有机质,盐碱性和肥力等各方面的性质,并结合地形,水文,植被等自然条件,将土壤分为"上土","中土","下土"三大等级,每一等级又分为六类,这种分类方法基本上是符合实际的古人不但考察地形,土壤等情况,还将这些内容与农业紧密地结合起来如"五谷不宜其地,国之贫也"(《管子 治国篇》)"辨于土而民可富"(《管子 立政篇》)这时已有著作将地理条件与动植物结合起来进行论述:"以土之法,辨五地之物生:一曰山林,其动物宜毛物,其植物宜a物,其民毛而方二曰川泽,其动物宜鳞物,其植物宜膏物,其民黑而津三曰丘陵,其动物宜羽物,其植物宜a物,其民专而长四日填衍,其动物宜介,其植物宜荚物,其民哲而痔五日原N,其动物宜赢物,其植物宜丛物,其民丰肉而库"(《周礼 地官》)地学研究成果为天人相应论中人与地的关系提供了科学依据如《尚书 禹贡》中九州的概念,在《素问 六节藏象论》,《灵枢 邪客》中已有所反映,并与人体联系起来,作为人与天相应的具体内容之一《内经》中的"十二经水"中有九条可以在《尚书 禹贡》中找到其水源,流向,流经地,所纳支流和河口等内容在((内经》中将人体十二经脉与自然界的十二经水相匹配,成为天人相应论的内容之一《内经》中(素问 异法方宜论》是讨论人地关系的专篇,其中所论五方之人的体质特点与《周礼 地官 大司徒》中的内容基本一致于此可见古代地学知识在天人相应论中的地位和作用3采用物候学的方法《夏小正》已经把物候,天文和与之对应的农事活动联系在一起论述,如:正月(月份),启蛰,雁北飞,难震响,鱼险负冰,田鼠出,獭祭鱼,囿有见韭,鹰则为鸿,柳f$,梅杏抛桃则华,堤搞,鸡摔粥(物候),初昏参中,斗柄悬在下(天象),农率均田,采芸(农事活动等)对于物候与农作物之间的关系,《吕氏春秋 任地》也有记载:"草端大月,冬至后五旬七日,营始生,营者百草之先生者也,于是始耕孟夏之昔,杀三叶而获大麦日至,苦菜死而资生,而树麻与寂,此告民地宝尽死"这段论述将自然界的植物随季节变化的规律与农耕活动及农作物的生长时期结合起来,使自然界植物变化的规律成为农业活动的指南,说明我国在很早时就已经具备了丰富的物候学知识《吕氏春秋 月令》的五行模式图已经是一个近乎包罗万象的天—物候(包括人)—地宇宙框架了物候知识在古代科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物候是人类认识季节,气候等自然规律的参照物古代中国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

3 求中国古代天文学书籍

中国有一部很古老的书,被人称为“天书”。

它就是《尚书》。

《尚书》,在先秦的古代叫《书》,后世称为《尚书》。尚者,上也,上古之书。现代的《尚书》共有58篇文章。它在先秦时,已经有了定本,孔子已经将它作为给学生上课的教材,《论语•述而》有云:“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那时有多少篇呢?汉代的《纬书》说有3240篇。《汉书•艺文志》记载说,孔子删减成了100篇。孔夫子教学生的应该只是一个选本。后来,经历秦始皇焚书到汉代,《尚书》分为今文和古文两种。今文在汉代一直作为国家认可的版本,古文只能够在民间传授,其中只有很短的时间被认可。是到了曹操的儿子曹丕做了皇帝的时候,古文的版本才得到官方认可而成为官学。稍后的西晋时,今文本失传,古文本仍然存在。到了唐朝时,出了伪古文的《尚书》本(58篇),取代了真古文的学界地位。虽然伪,对于今人来说,也算是古珍了;当然,伪也不是全伪,其中33篇是真品。这个伪本一直流传到了今天。

《尚书》的内容涉及到虞、夏、商、周四个朝代。所以,又在归类后分别称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当然,今天的考古只考出了后三个朝代,专家们对于虞朝基本持否定态度,但不知道学富五车的孔夫子为什么要认可虞朝?《尚书》后来成为了儒家的六大经典之一。由于它的文字晦涩,非常难懂,加之又是孔圣人亲自担任过主编,中国社会从“大内”到“大外”,研究者历朝历代非常之多。两汉之间,曾经刮过一阵《尚书》风,有点像“文革”中学毛主席的书,大家都要读(限于知识分子)。因此,靠此书混饭吃的人多如牛毛,据称仅一位汉代大师门下的徒众动辄上万人,两汉大师如云,徒众自然多得数不清;而对于《尚书》的注疏和理解及发挥,其一人之言可著书数十万字,那时还没有发明纸,都是写在竹片上的,不然相关的著述就更不得了。

《尚书》为何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呢?

这得从它的功用说起——它是干嘛使的?虽然,《尚书》的文字生僻,晦涩难解,如果不是专门的研究者,又没有师承,对于古代的人来说,的确很难读懂。当然,也不排除有人故意将自己混饭吃的家伙抬得很高,加大了《尚书》的神秘和玄虚。其实,正如现代的某些专家指出的那样:它只“是一部官方文件的汇编”。当然,是周代及之前的历史文献。按我简单的理解,还应该加上一句话:该文件不是编年性质的,而是中国第一位大编辑孔丘先生有选择、有目的、有思想的汇编了周代前的历史文献资料。为什么要编这样的书呢?道理其实很简单——给统治者(及其辅助统治的知识分子)准备的用于吸取历史上经验教训、以便有效进行统治工作的一部教科书。现在的人不是喜欢编《什么什么实战案例》的书吗?那些编辑们可能并没有注意到,孔子最先干这样的工作,他编辑出的《尚书》,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帝王统治天下实战案例丛书”,也就是中国历史上神秘莫测的所谓“帝王术”丛书。

4 求高人帮我归纳一下古文中的天文地理常识

”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形容雄兵出师惊天动地的场面,参星即参宿。

四象参见“二十八宿”条。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

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

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 星宿,分野,扪参历井。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kang、氐di、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ao、毕、觜zT、参shen)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en)。

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

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扪参历井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夸饰地描写星光灿烂、照耀宫阙殿堂的景象。

唐代温庭筠的《太液池歌》:“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

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古代常用天文历法词语

星宿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

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

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

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

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刘禹锡诗:“鼙鼓夜闻惊朔雁,旌旗晓动拂参星。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5 谁能推荐一本关于天象的书

"通志天文略"亦称"丹元子步天歌"。这是你可以多加研读的天文著作,"天文略"有趣的地方在於作者用中国特有的七言诗歌形式编撰而且句句押韵。从文章字句里可以随著作者的生花妙笔遨游天际,编撰者除了天文知识丰富之外在在证明远古中国的学者,实在是饱读诗书。这种充满中国风味的星空描述方式阅读起来与西方在星象文章的感觉真是大相迳庭。以三垣"天市垣、太微垣、紫微垣"这三垣为主跟角、亢、氐、房、心、尾、箕、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斗、牛、女、虚、危、室、壁等等一共二十八宿为辅建构整个中国的天文观。

或者是淮南子一书卷三的"天文训"但是淮南子的天文训较倾向道家思想。描绘的天文观除了空间之外还夹杂时间观念。其中也包含描述阴阳的律吕。徵生宫,宫生商,商生羽,羽生角,角生姑洗,姑洗生应钟,应钟生蕤宾。。等等。其推算消息意味浓厚,这类文章深具中国特色与思维我个人也觉得这类的天象古文是值得涉猎的。以上是推荐的两部钜著以供参考。

6 天文学家翻译成古文是什么

古人称天文学家为“术家”,天文学为“术学”。

术家: 古代指擅长天文历算的学者。《后汉书·律历志上》:“截管为律,吹以考声,列以物气,道之本也。

术家以其声微而体难知,其分数不明,故作准以代之。”《晋书·天文志上》:“三光之行,不必有常,术家以算求之,各有异同,故诸家历法参差不齐。”

特指操占验、阴阳等方术的人。 晋 葛洪 《抱朴子·勤求》:“方策既山积於儒门,而内书亦鞅掌於术家。”

《新唐书·王疑传》:“会大星直寝庭坠,术家言宜上疾不视事以厌胜。”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十:“ 蔡太师 父 准 葬 临平山 ,为駞形。

术家谓駞负重则行,故作塔於駞峰。” 清 赵翼 《四月初一日营葬事于马迹山礼成敬志》诗:“多谢术家言,佳城荫后昆。”

精通权谋的人。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流业》:“盖人流之业,十有二焉:有清节家,有法家,有术家……思通道化,策谋奇妙,是谓术家, 范蠡 、张良 是也。”

精通某种技艺的人。《初刻拍案惊奇》卷四:“假如术家所谓仇,必是何等为最?”术,此指剑术。

7 有没有记载古人对昼夜现象认识的文言文

在古人看来,自然是神秘的,天体是神秘的,在整个宇宙中有神秘的力量在主宰人世。

各种自然现象都有司管的神祗,并给这些神祗命名,如: 风师 名 飞廉 雨师 名 屏翳 云师 名 丰隆 日御 名 羲和 月御 名 望舒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生活的国家之一,农业生产要求有准确的农事季节,所以人们自然要十分精勤的观测天象,古代的天文知识由此得到发展。 甲骨卜辞中已经有关于日食和月食的记载。

《尚书》、《诗经》、《春秋》、《左传》、《国语》、《尔雅》已有关于星宿和天象的记录。《史记》中专门列有《天官书》、《汉书》里也列有《天文志》,这是专门论述和记载天文现象的篇章。

我们现在了解一些古书中常见的天文基本概念,对于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无疑是有帮助的。 七政(七曜):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的并称。

金木水火土是古人实际观测到的五颗行星,它们又称五纬。 金星:古曰明星,又名太白,其光色银白,且亮度特强。

《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子兴视夜,明星有灿”,《陈风·东门之杨》“昏以为期,明星煌煌”,说的就是金星。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

《诗经·小雅·大东》“东有启明,西有长庚”,说的也是金星。 木星:古名岁星,也叫岁。

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定的星空区域,所以根据岁星的行程可以纪年。 水星:也叫辰星。

火星:古名荧惑。 土星:古名镇星或填星。

岁差:由于太阳和月亮的引力对于地球赤道的微小影响,使地轴在黄道轴的周围作圆锥形运动,慢慢向西移动,约二万六千年环绕一周,同时使春分点以每年502角秒的速度向西移行。这种现象叫做岁差。

我国最早定出较为精确岁差值的是晋代的虞喜,得出“五十年退一度”的结论,使我国的历法较早地区分了恒星年和太阳年。最早计算岁差的历法是祖冲之的《大明历》。

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在黄河流域见北天上空,以北极星为标准,集合周围其他各星,合为一区,叫紫微垣。

古人认为紫微垣是天帝之座。在紫微垣外,星张翼轸以北的星区是太微垣。

房心尾箕斗以北的星区是天市垣。杜甫《秋日送石首薛明府》:“紫微临大角,皇极正乘舆。”

大角,北天之亮星,古人以为是天王座。 宿(xiù):星的位次,这个概念不是指一颗一颗的星星,而是表示邻近的若干个星的集合。

二十八宿(舍、星):二十八个星区。古人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是以恒星为背景的,恒星之间相对的位置比较稳定,可以利用它们来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所到的位置。

古人经过观测,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都是恒星)作为坐标,称为二十八宿,即: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古人把每一方的七宿联系起来想象成四种动物,这就是四象。(与西方人将星座联想为动物的形象相类似。)

与二十八宿有关的文学作品有: 《诗经·豳风·七月》:“七月流火。” 《唐风·绸缪》:“绸缪束薪,三星在天。”

“三星在隅。”“三星在户。”

《毛传》:“三星,参也。三星在天,可以嫁娶矣。”

《郑笺》:“三星,谓心星也。” 近人研究,认为此诗三章所言三星,是指一夜之间,时间不同,三个星座顺次出现。

首章“三星在天”,指参宿三星;二章“三星在隅”,指心宿三星;末章“三星在户”,指河鼓三星。上述三星是天空中明亮且接近的三颗星。

《小雅·渐渐之石》:“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毛传》:“毕,噣也。

月离阴星则雨。”下弦月入毕,在西周时为孟秋多雨之季。

《小雅·大东》:“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正义》:“箕 、斗并在南方之时,箕在南而斗在北,故言南箕北斗也。”

《鄘风·定之方中》:“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毛传》:“定,营室也。”

《集传》:“定,北方之宿,营室星也。此星昏而正中,夏正十月也。

于是时,可以营造宫室,故谓之营室。”营室是壁宿和室宿的名称。

《左传》:“龙尾伏辰。”“日在北陆而藏冰,西陆朝睹而出之。”

北陆即虚宿,古时东至点之所在。西陆即昴宿,俗名七姐妹星团。

昴与毕秋时同见于夜空。昴毕间为天街,主国界,街南为华夏之国,街北为夷狄之国。

所以古人又常用昴毕星宿来关心战争。昴宿别名旄头。

《尚书》孔传:“月经于箕则多风,离于毕则多雨。”箕风毕雨一词来源于此。

《论衡》:“荧惑守心。”火星居于心宿。

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斗牛二星相近。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太白食昴。”金星遮住昴宿。

苏轼《前赤壁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杜甫《赠卫八处士》:“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参在西,商在东,不能同时出现在空中。 张衡《思玄赋》:“观壁垒于北落兮。”

李白《司马将军歌》:“北落明星动光彩,南征猛将如云雷。”北落师门之简称,亮星,象征防守北方的羽林军门。

古长安北门称北落门。 韩愈《三星行》:“我生之辰,月宿南斗,牛奋其角,箕张。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