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钱币有哪几种
古代钱币的种类都有哪些:
1、实物货币。货币起源于商品交换,而最初的交易媒介是实物货币。在殷周时期,除了称量的铜币外,还有很多实物货币:农具、珠玉、布帛、龟甲等,当然主要是贝。贝也有骨、石、陶、蚌、金等仿贝。宋代以后由于经济发展,白银逐渐成为我国的主要货币。
2、铅质货币。铅质的钱,早在汉代就有了,但未在市场上作为通货。五代王审知铸“开元通宝”铅钱,开始在市场上流通。南汉刘龚铸有“乾亨重宝”铅钱,这种钱后来在广东一带常有出土。
3、铁质货币。铁钱最早于西汉,考古曾出土过四株半两铁钱实物。宋代时铁钱种类极多,有年号和大小的复杂区分。自清咸丰年间下令停铸铁钱后,政府便不再用铁铸钱了。
4、古代黄金货币。古籍记载商周时就有黄金货币了。秦、西汉都一直延用黄金币,东汉时黄金大为减少,从此黄金逐渐失去其法定的货币地位,由于黄金价值上涨,人们多以黄金做成装饰品或其他艺术品,使之贮藏功能获得重要地位。唐宋时代一直没有恢复黄金的法定货币地位。
5、古代白银货币。春秋战国时代最早使用银币,那时的银货币有布状、版状和圆饼状。秦始皇统一货币后,下令不许以白银为货币。魏晋、隋唐有少量银币,到了宋代白银使用范围和数量大大增加,白银在流通领域地位超过黄金。宋后期又下令废止,元代以纸币为普遍,明代之后白银又渐渐成为普通用的货币。清代货币以银为主,以铜为辅。清末至民国,各地还多有银币发行,品种繁杂。
6、古代的纸币。北宋的“交子”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元朝以使用纸币为主,明初承元制,明太祖洪武年间发行的“大明宝钞”用桑皮纸为钞料,一贯钞高一尺、宽六寸,是我国最大的纸币。清初不印纸币,后由于国家困难,印发“户部银票”,简称“官票”。以后又发行“大清宝钞”,简称“宝钞”,面额复杂,很快就急剧贬值。到咸丰末年、官票已成废纸,宝钞一贯仅值二三文。同治以后,停止使用纸钞货币,仍行铜钱。
为什么都说世上一半的黄金都在布达拉宫,那里并没有那么多黄金。布达拉宫建在山上。这些建筑重叠在一起。建筑庞大、壮观、坚固。花岗岩墙很厚。铺满松茸的白马草墙体、华丽的金色屋顶、巨大的镀金花瓶、建筑和装饰效果强烈的红色流光溢彩相互搭配。红色、白色和**的鲜明对比,都体现了西藏古代建筑的迷人特征。
世上近一半的黄金都藏在布达拉宫,这一说法有些夸张了。尽管这种说法有点虚有其表,但它也表明布达拉宫的黄金储备确实很多。建造这座宫殿花了多少黄金?有传言称布达拉宫的黄金总量约为30吨,由于黄金量巨大,许多地区尚未向游客开放。但是如果你想认为布达拉宫只有黄金有价值,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除了黄金,这座建筑还镶嵌着各种翡翠宝石和珍珠玛瑙,据说数量已经达到十万多颗。 此外,布达拉宫珍宝馆还收藏了约200件宫廷文物,包括专利证书、印章、礼品、文学和古籍、北野经、佛像、唐卡、礼器等。这里有近一万幅唐卡(佛教卷轴画)和成千上万尊金、银、玉、木雕和泥塑佛像。
此外,还有历代喇嘛的舍利塔,明清皇帝的赦书和封缄,西藏各界赠送的印章、礼品、牌匾和卷轴,以及宫中使用的古籍、器物和用品。如释迦牟尼指骨遗物、清帝赠送的金书金印等都是稀世珍宝,价值不菲。所以,尽管布达拉宫并没有囤积世上近一半的黄金,但是它的文物价值也是不可估量的。
清朝414%,那时“金子论斤赏赐,买卖用金子交易,甚至交罚款用的都是黄金”。虽然古籍中的“金”并不一定指黄金,因受战乱等因素影响,黄金产量一度进入低谷。晚清之际,东北及内外蒙古金矿产量比重大增,“1888-1890年,晚清时期年平均产量达135吨左右”,但至“1901年逐年下滑至451吨,仅及前期峰值的1/3。1911年恢复至15吨以上(48万两)”。
本文2023-08-07 10:32:0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2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