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青花分水技法的产生与发展] 青花分水技法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2收藏

[浅谈青花分水技法的产生与发展] 青花分水技法,第1张

  青花瓷为中国最著名的陶瓷釉下彩品种,它以钴料作为着色剂,在瓷坯上描绘纹饰后,再抹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性烧成。而“分水”作为采用最为普遍的青花绘制工艺之一,发端于元代,于明成化中期得到发展,至清康熙中期发展成熟,此后不断被艺术工作者所完善。本文试图就青花分水技法的产生,不同历史时期的运用及工艺特点进行阐述。

关键词:青花瓷 分水 装饰应用

引言

为了让装饰纹样更为生动细腻,深浅层次的变化更为活泼,陶瓷绘画技师在利用青花装饰工艺时,常先以线条描绘出纹样,在绘出的轮廓基础上再施以浓淡适度的料色。这道让纹样轮廓更为突出的青花绘制工序即“分水”(由于景德镇方言中“分”与“混”读音相似,为此在当地陶瓷文献中也有将其记载为“混水”者)。

作为青花纹饰的重要技法之一,绘画技师借助分水工艺在瓷坯上表现出浓淡不同的色调,技艺娴熟者甚至可以在一笔之中也分出浓淡程度不同的艺术效果,从而让瓷绘作品的立体感更强、层次更为丰富。据业界考证分水技法在元代时就已出现,清朝时已发展至顶峰状态,民国后至今仍在不断完善之中,擅长此技法的名家大师更是层出不穷。

一、分水技法的艺术特征与起源

1、分水技法的特征

青花分水又被称为“分水皴”,为陶瓷画师描绘青花纹饰的常用技法,画师根据绘制需要将青花料调制成浓淡程度不同的料水,将其作为在瓷坯上直接作画的原料。

艺术界将青花分水戏称为瓷画中的水墨,但两者又存在一定的差异。就分水工艺而言,画师通常将料水分为头浓、正浓、二浓、正淡以及影淡等五种,绘制时将其存放在不同的料碗之中。在绘制过程中将不同料水按需使用分染,形成浓淡、明暗不同的艺术效果,此即行业内所说的“墨分五色”。

与中国传统书画绘制技法中的拓涂法不同,分水技法多以“鸡头笔”采取滴水方式进行渲染,为此坯体看不到笔触痕迹。所谓“鸡头笔”乃是专用于分水技法使用的特制分水笔,其特点是腹部比普通画笔大出许多,由于所用钴料不同、釉料烧成气氛及所需画面效果的差异,画师对分水技法的使用手法并不完全一致。

分水方法包括在纹样线条内以不同浓淡料色分水,以及先分水再将轮廓勾勒出这两种,其中后一种分水法需要画师具备足够的实践经验以及更高的艺术修养,且常运用于写意画。当代画师在利用分水技法时,与前人相比不再仅使用单纯的青花料,而会在料中加入甘油以减缓瓷坯对料水的吸收速度,让所绘线条更为流畅。

2、分水技法的起源

对于分水的出现,学术界曾有过不同的意见,一种说法是它出现于清朝康熙年间,可考古工作者却发现产自元代的出土瓷器中,就已能见到采用分水技法的瓷绘画面。分水技法之所以一度被认为起源于清朝,是由于该技法在康熙年间被广泛采用,不仅官方御窑厂的皇家绘瓷师谙熟此道,分水技法的使用在民间也极为普遍。

元青花瓷器具有气势磅礴等特点,该时期绝大部分的青花瓷画面固然具有转折有致等优势,但也存在浓淡不一不匀等料性较生之现象。当时的陶瓷画师深受文人水墨画技法影响,习惯以拓涂法来表现画面的色调,其手法与文人写意画并无二致。

如果将分水技法与拓涂法进行比较,便可发现以特制分水笔操作的前者没有笔触痕迹,而后者乃是用画笔直接涂抹瓷坯,为此笔触痕迹十分明显;拓涂法的色阶也不如分水法丰富,分水可以“墨分五色”,而拓涂法的色阶只有三种左右。为此以拓涂法绘制的陶瓷作品风格粗犷,而分水作品则更为工整秀气。

元朝时的画师为补拓涂法大气有余、精细不足的缺陷,开始尝试在陶瓷绘画上“先浓后淡”的表现手法,学术界将其称为小笔拓涂法,并于明永乐时得以完善。为此从陶瓷绘画艺术的发展角度来看,分水可被视为在拓涂法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更为合理的色调处理方法,明成化中期典型意义的分水技法随之出现,为此元朝至明成化被学术界公认为分水技法的发明期。

二、分水技法的应用与发展史

1、分水技法的应用

利用瓷画青白对比的视觉效果,“墨分五色”的青花装饰技法不但能分别表现出所绘事物的固有特征,还可以产生节奏感、层次感鲜明的韵律美。无论是蔬菜虫鱼等小品,还是山水花乌等题材,都可以分水法予以表现。

对于已熟练掌握分水技法的画师而言,其料色的运用已不再以绝对的色阶予以区分,“墨分五色”对他们来说只是相对不同的五种基本色相,配置得当便可以让这些不同的色相达到高度统一与和谐的艺术效果。

作为最饱和的料水,多在小面积上使用的头浓之呈色与勾描的料线接近,其作用多为醒目与提神;如将其使用在图案纹样范畴,点缀式地与其他料色搭配可让画面更为活络。而在分水技法中,因青色相对纯度高、亮度强,最能体现出青花特点,为此正浓、二浓与正淡这三种料色的使用频率最高,如果运用得法,可让画面效果柔和匀整,呈现出业内所说的“娇翠欲滴”“幽靓”效果。

为了丰富色阶,色度接近白地的影淡作为青白对比的过渡色之作用亦不可小觑,景德镇画师所绘的山水通景之青花瓷画可常见影淡装饰,风格明朗通畅。

经过数十代画师的摸索,分水技法在青花装饰使用方面已形成了一定的规则:如放置于庄重场所的大型陈设瓷,其画面色调多偏于沉重;成套的餐具或茶具,其色阶偏少、色调也偏清淡。如今青花分水的运用已形成平色水、水迹纹、晕水、洗水、点水等技术要点。

2、分水技法的历史发展脉络

分水技法滥觞于元至明成化早期,但“学画不学染,学染不学画”的分工则应出现在成化之后,分水技法与元时拓涂法相比,所绘画面更为清亮,而嘉靖与万历年间则倾向于浓艳,可以明显地看出青花分水技法正日益走向成熟。

明成化中期时的分水技法仅分浓淡两色,所用平等青之料(也被称为陂塘青)乃是国产,逐渐形成后人熟知的典型成化青花。此时采用分水技法的成化青花已没有笔触痕迹,画师使用双勾线条,再以画笔晕染轮廓,虽然画面效果常存在浑浊现象,但相对于此前的青花色调处理方法而言已是重大变革,成为日后成熟的多色分水技法的基础。

在典型成化青花出现之后,明隆庆时发展出三种以上色阶,至清康熙时更发展出五种以上色阶,实现了如今我们熟知的“墨分五色”。而明代瓷绘画师“画染分工”的结果,是让专一于数种纹样描绘的画工技巧高度熟练,其所绘之人物山水都不假修饰,神态逼真,意趣万端。

而青花分水技法真正达到成熟之时,则应是清康熙年间,精湛的工艺技法让这一时期的青花料十分精纯,画师的作品不再出现铁锈斑等瑕疵。从保存下来以及出土的陶瓷艺术品来看,清康熙时的青花瓷不仅呈现出迷人的翠蓝色,而且分水技法也达到了前人无法企及的颠峰。

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墨分五色”,西洋画的透视技法,都被景德镇的画师吸收运用,使得以分水技法表现的陶瓷绘画作品更具立体感与层次感,且不局限于单纯的写意或工笔风格,而是出于创作或绘制需要便信手拈来。 让后人津津乐道的是,康熙时还出现了“笔触式分水”技法,这种特殊的分水工艺多出现于青花山水作品中。“笔触式分水”技法的工艺特征,乃是将画面中的山石以及山川以分水法绘出笔触效果,其色调由淡到浓逐渐过渡,其视觉效果为一端色淡而尖细,另一端则色浓而粗圆。这种已不多见的分水技法可以营造出烟雾飘渺的空间意境,也可以将湖光山色之美景表现得更具悠远之韵味。

另一方面,明万历时的瓷坯就出现了如同指印般的水印痕迹,这是由于青花料水在分水多层次运用下所形成的结果,这说明那时的画师已在使用不同一般画笔的分水笔与特制分水料,这一瓷坯“指捺”现象在康熙时的瓷坯也可以见到。不过到了康熙晚期,这种特殊的分水技法已经衰退,雍正时衰退之势愈加严重。

清雍正中期青花分水技法曾有过短暂的复兴时期,其作品不仅层次清晰,而且呈现出赏心悦目的正蓝色调,可雍正晚期时分水技法又再次陷入衰退。自乾隆之后的青花瓷亦呈下滑势头,光绪年间不少画师模仿康熙、乾隆年间的青花分水之作,涌现出了不少令人叹为观止的精品。而民国时采用青花分水技法绘制的陶瓷作品,则多为粗滥之作,鲜有可媲美康乾时的佳作。

三、近年来分水技法的发展

尽管数百年来景德镇的瓷绘技师在实践操作中,不断地完善、发展以及改进青花分水技艺,丰富着青花的艺术语言,但后来者并未只知沿袭前人留下的技法,而是主动求变。上个世纪50年代,现代青花大师王步就将中国写意画与传统青花技法结合并予以发展,让区区一支分水笔在他手上达到“物为我用”的高超境界。

王步开创式地使用了甘油原料,让以分水技法绘制的画面更润泽;以淡水绘制各类小写意作品,蔬菜瓜果等题材在他笔下显得更具生命力。而“铁线描”笔法的创造性运用,基于大写意手法所创造出的分水写意法,则奠定了王步“青花大王”的艺术地位。

当代艺术家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卖九也是一位对发扬以及创新青花分水技法作出重要贡献的陶艺名家,他在对王步等前辈艺术家的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后,经过消化吸收再开创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其先分水、后勾线的独特艺术装饰手法,不但将青花分水发展演进至新的层次,也让自己赢得了“青花分水画之明星”的美誉。

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孙同鑫等一大批当代知名陶艺家,也在青花分水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方面,或多或少地取得了自己的成绩。曾得到王步指点的孙同鑫以“青花泼墨”技法而闻名,他以青花分水技法创作的镶器作品系列,亦成为青花艺术瓷中的典范之作。

四、结语

青花为中国陶瓷中的一朵奇葩,而“分水”技法被认为是最能体现青花精髓及神韵,但艺术家想要随心所欲地使用分水技法,就必须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与领悟,从而实现熟能生巧、运用自如的境界。否则在使用这一技法时,稍有失误便会影响瓷绘作品的质量与美观。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青花分水技法已相当成熟,可在开拓创新、不断探寻新的艺术道路的艺术家之努力下,它仍处于不断完善与发展状态中。艺术家已认识到分水只是诸多陶瓷绘画艺术表现技法中的一种,运用合理、使用得当则可让艺术作品更趋于完美,而拘泥于前人留下的技术要领且固步自封,始终难以窥见广博的陶瓷艺术之真谛。

参考文献:

[1]王跃古董速查手册・青花瓷(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2-279

[2]李绍斌,王德安,周道祥,邢舒良,蒋光意中国青花瓷纹饰图典・人物卷(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2-10

[3]梁基永中国青花瓷画赏玩(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162-171

[4]马希桂中国青花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7-75

[5]张浦生,霍华青花瓷鉴定(M)吉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10-11

王步青花瓷怎么去鉴定 王步(1898-1968),字仁元,号长湖、竹溪道人,晚年又号陶青老人,斋名愿闻吾过之斋。祖籍江西丰城,生于景德镇。尤擅绘青花,瓷坛有“青花大王”之美誉。其自幼学绘青花,喜画极为工细的鸟食罐、小文房等。1919年应聘入瓷业美术社担任仿古瓷的制作,朝夕临摹明、清官窑名品,为日后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继之同景德镇陶瓷实业名家吴霭生合作,研制青花仿古,大有心得。1926年吴霭生病逝,王步始摆脱仿古瓷的制作,采用水墨画的若干技法绘制青花,制作出大方、清新的作品,一洗晚清瓷画的繁琐陋习,在当时的陶瓷艺术界开启了一种崭新的风气。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直至建国前夕,瓷业萧条,青花瓷器产量尤少,这一时期,王步不得已也从事制作釉上彩瓷。1949年新中国成立,制瓷业重新得到恢复和发展,此时的王步,艺术上出现了很大的转变,创作出不少精品。绘画题材十分广泛,人物、山水、花鸟无所不精。 1954年入陶研所至逝世以前,是其的艺术顶峰,青花创作炉火纯情,在这一期间,他有巨型作品如高206米的万件瓶、三尺瓷板,亦有小巧精致的日用茶杯与碗盘。这些作品有人民大会堂的陈设瓷,亦有劳动人民喜爱的渣胎碗。其画意浑厚、茂朴、清新、遒劲,既有新的时代气息,又有浓厚的民族风格,获得国内外的一致好评。 亚洲著名古玩经纪人:吴帅(先生) 华夏拍卖网 联系电话:18221677035 上海瑞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国内起步较早的文化创意企业之一,注册在上海理工大学国家科技园区,是2008年上海市科技创投项目之一。在过去的经营中,瑞艺文化主要从事艺术家推广、艺术活动策划实施以及艺术品交易、交流服务。上海瑞艺旗下华夏拍卖网与新华拍卖强强联手,首创“艺术博览会+网络全球推广+大型拍卖”三位一体的运作模式,以艺术鉴赏、艺术品收藏与投资为先机,竭力为海内外艺术品收藏家以及文化机构、收藏爱好者、有实力的企业家,投资机构等各方名流雅士打造一个品位高雅、具有高艺术水准的艺术品鉴赏、交流及合作平台。 一、面向对象: 1 私人博物馆/收藏/艺术馆 2 艺术街区/艺术园区 3 各地文物商店/古玩城 4 海内外收藏家及文物艺术品机构 5 企业收藏 6 艺术基金/投资机构/银行 二、征集范围: 中国书画:历代名人字画精品,岭南名人书画及当代书画精品; 中国陶瓷:历代陶瓷精品,以元、明、清官窑为主,宋瓷为佳; 翡翠玉器:明清玉、高古玉、近现代玉器,要求玉质佳、雕工巧、皮色好为佳。 杂项精品:历代名家文房用品、紫砂、印章、牙雕、砚台、古籍善本、金银器等;

非常好,六中实际实力 在 莆田 地区高中 列前三名!!!!!和莆田二中、仙游一中不相上下, 里面老师很好, 涵江青璜山自古以来就是文化的摇篮。 明建文年间(1399-1402),大学士方孝孺的侄儿避祸来到莆田,后在这里定居,开办私塾教书为生。

清乾隆年间(1736-1795),方家又在青璜山西隅(今"青璜科学楼"之地)创建"瑶山书院",延请明师课督子侄,培养了不少人才。

民国年间的1924年秋,涵江乡绅陈训彝、陈澍霖、曾振先、等借用青璜山瑶岛祠为校舍,倡办涵江公立中学。聘请南京高等师范毕业生孔祥鉷为第一任校长,于当年九月十二日正式开学。

1927年2月,校董三人捐兼校舍"一院",并增办高中。

1928年7月,改名为莆田县公立涵江中学。

1929年秋,海外侨胞捐建"二院"。设有高中两个班,初中三个班。

1927年至1930年间,在地下党的领导下,师生思想倾向进步,学校成为闽南地区学生运动中心,校友郭受銮、黄元减、黄典麟等为革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1931年8月,省立莆田高级中学,在涵中设立莆高理科分校,设有高中理科三个班,初中理科三个班。

1935年春,更名为私立涵中初级中学。

抗战期间,1938年迁往常太王宫,后迁往广业田厝洋,1940年秋迁至黄巷,至1941年又迁回涵江。

1944年,在江口籍乡贤蔡友兰、王步溪、李冠东等努力下下依托涵江中学(现莆田六中)在锦江书院原址上创办了涵江中学江口分校,称"涵江中学锦江分校", 1945年经国民政府福建省教育厅批准,正式定名为"私立莆田锦江中学", 1953年该校转为公办,1959年莆田锦江中学开办高中部。

1946年8月,改办完全中学,校名为私立涵中中学。在解放前25年间,共毕业高中学生46人,初中学生1076人。

1953年至1954年,校董侨领程文铸先生等集资捐建校舍"和平楼"、"民主楼"。

1953年,高级商业职业科三个班并入私立博文财经学校 --现在莆田第七中学,在梧塘镇。

1954年,党派干部来校,加强对学校的领导。

1956年1月,改名为莆田第六中学;

1959年4月,被确定为福建省重点中学。

1963年,学校再次被列为福建省重点中学。

从一九五六年定名为"莆田第六中学"至一九六六年"文革"前的十年中,共有高中毕业生一千三百八十三人,其中升入大专院校的有八百六十二人,平均年录取率为百分之七十三。六中师生意气风发,勤学苦练,报效祖国,深受社会各界的赞扬。

"文革"初期,学校停课,校园遭到严重破坏。

1969年复课,学生实行亦学亦工亦农亦军的教学活动。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育质量又有显著提高。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以及包括爱国华侨在内的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捐助下,"望江楼"、"膳厅""林荣楼""朝阳楼""九华楼""涵华楼"相继建成,校园面貌焕然一新。

1988年,学校跻伸"中国著名中学"行列。自一九七七年恢复高考至今,学校又为高校输送新生八千多人。

1996年,被评定为福建省二级达标中学。

1998年,集资兴建了建筑面积为七千八百多平方米的"青璜科学楼"。内部配备了符合国家级示范标准的理化生实验室、电脑室、电教室、多媒体教室、天文台等。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建成了校园广播网、闭路电视网和千兆以太网,拥有电脑四百七十八部,实现了教学、办公的网络化、现代化。

1999年,征地七十五亩,扩建校园。

2001年,标准四百米环形塑胶跑道田径场竣工。体育馆等附属设施正在建设之中。

同年,"望江图书馆"落成,建筑面积六千五百多平方米,内建有检索厅、师生阅览厅、古籍室、电子阅览室等,藏书十多万册。

2001年6月,以高分被评定为福建省一级达标中学。

2002年以来,相继通过福建省素质教育学校督导评估,福建省信息技术实验学校验收评估。

2003年,通过福建省一级达标中学复查验收。

2005年12月,"青璜体育馆"完工,总建设面积为三千二百多平方米,包括主馆和副馆,投资总额为一千三百多万元,看台上设有有标准的座位一千五百座以上。能承担省内正规的篮球、排球比赛,是集体育比赛、训练和集会、演出于一体活动场所。

2006年12月,长120米、单跨27米半、宽5米半,造价三百多万元的全钢结构跨望江河的"人行天桥"竣工,它实现教学区和运动区的联片。

2007年,投资九百多万元,建筑面积为一万一千七百八十多平方米的"学生公寓"和投资三百万元,建筑面积三千二百多平方米"青璜教学楼"开工建设。

中华上下五千年,五千年的文明历史,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璀璨的瑰宝,其中古董就是其中之一。可以说,还有非常多的古董藏于中国民间,也就催生了一个职业“盘乡”,盘乡主要就是古董贩子去乡下收古董,用洪亮的声音打破小村庄的宁静,吸引那些大叔大妈们带着自家的老物件来卖。如今,小编就来聊一聊,一位大哥盘乡的得来的瓷器,拿来鉴宝的故事。

据大哥介绍,大哥就是做古董生意的,常下乡去收东西,这两个瓷器也是他从乡下收来的。当时,大哥是经过经纪人介绍,直奔过去看这两个瓷器的。大哥一看这是民国时期王步的作品,就非常喜欢,就和拥有瓷器的老乡商量价钱。

老乡直接出价30万,可是大哥并没有带那么多钱,却很想要,就一直和他讨价还价。最后,由经纪人出面,表示没30万也可以,要大哥开来的车加三万就行了。大哥一想十几万的车是一个消耗品,而现在人们有钱瓷器价格再涨,这笔交易有赚头。于是,大哥就同意了这笔交易,带着这两个瓷器回家珍藏。不过,大哥并不是专家,就想拿来给专家鉴定一下真假,值多少钱。

专家表示,清末到民国时期,这种方形或圆形的瓷器,一般是用来放帽筒的,没有像大哥这瓷器那么高的尺寸,也太大了放不了帽子;要是作为笔筒,放笔就不好拿出来。专家认为,在两个瓷器在用途上就有问题了。另外,釉上是红彩,但王步最大的成就是研究青花加釉里红,一生都在追求青花釉里红,而这种釉彩却算不上。当然,就算是王步画了红彩,也是刚劲有力,而这个釉上绘画的笔道线条软弱无力,不流畅,画的马不像马,更像是一头羊。

综合上述因数,专家认为这是一个现代的仿品。专家还跟大哥说:“这你也敢收,那么拙略的红彩,也会上当白瞎了,应该是被别人下套了,那些人真坏!”大哥听着脸色都不好了,不过没办法,交易后概不负责,本来就是不保真的,全凭眼力劲,找别人可能都早跑了,只能是自认倒霉了。

小编认为,如今古董价值在飙升,必然会出现大量的仿品,在这个逐利的市场上,做这事大有人在。所以,玩古董还是要自身先打好基础才好。就如,马未都能从一个小出版社编辑,攒下一个私人博物馆,那都是他爱研究古籍、古董,逐渐成为专家才能得到。

赵概

赵慨(公元304-?) 字叔朋,河北滏阳(今河北省邯郸市磁县)人。晋代陶工,景德镇瓷器师祖。早年在福建、浙江、江西为官,因不趋炎附势,疾恶如仇,得罪上司和僚属,遭奸臣所害,降职贬官,来到新平镇隐居。在浙江为官时了解和掌握了越窑制瓷技艺,对新平镇陶瓷的胎釉配制、成形和焙烧等工艺作一系列重大改革,以提高当地制瓷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对推动新平镇烧造制品由陶器阶段进人瓷器阶段起重要作用,受到后人尊敬爱戴,称为“制瓷师主”。据《浮梁县志》载,“道通神秘,法济生灵……镇民多陶,悉资神佑。” 明洪熙年间,少监张善始祀佑陶之神,在镇内御瓷厂建起了一座“师主庙”,后又称“佑陶灵祠”,尊赵慨为“师主”、“佑陶之神”。明人詹珊作《师主庙记》。

何稠

隋代著名建筑家、工艺家。何稠为研制琉璃瓦,曾专程前来景德镇进行试烧。经过反复试验,终于使烧成温度大为提高,成功的造出了琉璃瓦。随着烧成温度的提高,使景德镇陶瓷生产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陶玉

景德镇钟秀里人,唐代制瓷名匠。唐时,陶玉在镇郊设窑造瓷,所造瓷器“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唐武德中(公元618~626),陶玉将所产瓷器载入关中,进贡于朝,被称为假玉器。陶氏所办的窑厂,被称为“陶窑”。

霍仲初

景德镇东山人,唐代制瓷名匠。唐时,霍仲初自办一窑,所造瓷器“色亦素,土善腻,质薄,佳者莹缜如玉”。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朝廷诏新平民霍仲初等制瓷进御”,使新平瓷器一举名天下。霍氏所办的窑厂,被称为“霍窑”。

周丹泉

字时到,苏州人,明隆庆、万历间的制瓷名匠。周氏善仿古器,所制定鼎、文王鼎等器,足以乱真;所制陶印、文式、辟邪、龟象、瓦钮、连环,其成色概如白定。周氏所办的窑厂,被称为“周窑”。

崔国

明隆庆、万历间的制瓷名匠。他所制的瓷器,多仿宣德、成化之路,制作精细。崔氏所办的窑厂,被称为“崔公窑”。

昊十九

又名昊为,景德镇人。生于明嘉靖前期,卒于明万历后期,明代制瓷名家。昊聪明过人,工诗善画,所制瓷器,精美绝伦。他制作的流露盏,明如朱砂,色如晚霞;制作的卵幕杯,薄如蝉翼,晶莹透亮;制作的瓷壶,造型优美,风格典雅。明万历间,御史樊玉衡曾赠给昊十九一首诗,诗云“宣窑薄甚永窑厚,天下驰名昊十九;更有山诗清动人,匡庐山下重回首。”

这首诗好度赞扬了昊十九超人的制瓷才华。北京故宫博物院现仍藏有昊十九所制的凸雕九龙方盂,口有铭文,文曰:“钧尔陶兮文尔质,龙函润珠旭东壁 ,万历昊为制。”

童宾

字定新,景德镇里村人,生于公元1567年,逝于公元1599年,明代烧瓷技师。童从小投师学艺,从事烧瓷行当。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太监潘相奉皇命抵景德镇督造大龙缸,烧造许久,终不成功。潘相急煞,加倍逼迫和残害瓷工。童宾为抗议朝廷,一日纵身跳入烈火熊熊的窑内,以骨作薪。翌日开窑一看,龙缸竟出奇地烧成功了。瓷工们为纪念这为秉性刚直的英雄,称颂他为“风火仙师”,并在御窑厂的左侧建了一座“风火仙庙”。

字栗园,安徽省县人,清初绘瓷名家。吴氏善绘山水,同时善仿越窑的秘色器。他所办的窑厂,被称为“吴窑”,与当年官窑中的唐窑、朗窑、年窑齐名。

藏应选

清朝廷派驻景德镇的督陶官。清康熙十九年(1650年),朝廷派遣藏应选等人驻景德镇御窑厂督造御器。在他督陶的7年中,御窑厂所造瓷器各色俱全,其中尤以鲜红、蛇皮绿、鳝鱼黄、吉翠、黄斑点为最佳。藏氏督造时,其窑称为“藏窑”。

朗廷极

字柴,清康熙间的江西巡抚兼景德镇督陶官(自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兼职督陶7年)。朗氏督陶时,其窑称为“朗窑”。清人刘廷称朗窑乃“柴中丞公开府江西时所造也,仿古暗合,与真无二。”又称朗窑所造的描金五爪双龙酒杯、脱胎碗等器“诚可谓巧夺天工矣”。

当年朗窑所创的一种红釉瓷器,极为名贵,被称为“朗窑红”。此外,朗窑还创烧出一种颇为珍贵的素三彩。

唐莹

字俊公,别号俊公氏、隽公、叔子、蜗寄、蜗寄老人、陶成君士人、陶人、陶使者等。关东沈阳人,生于1682年,卒于1756年,清代朝廷派驻景德镇的督陶官。雍正六年(1728年),奉命驻景德镇协理陶务,至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十一月,结束陶务离镇。他在景德镇协理陶务的15年中,为发展陶瓷生产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据记载,雍正六年秋季,唐英一到景德镇,便来到瓷工当中,与工人们吃住在一起。经过几年的努力,他基本上掌握了制瓷的要领。在此基础上,于雍正八年(1730年)绘制《陶成图》。雍正十三年(1735年),著成《陶成纪事》。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撰成《陶冶图说》,并制陶20幅,对景德镇的制瓷工艺进行了科学总结。唐英的这些著作,对指导、促进景德镇的瓷业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镇督陶期间,唐英还亲自动手制作陶瓷,传世作品甚多,他的力作“白地墨彩篆书寿字笔筒”、“行书笔筒”、“冬青釉隶书瓷板”、“粉彩三果盘”等,现分别珍藏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等处。为纪念这位曾为发展景德镇瓷业生产作出过杰出贡献的督陶官,1987年有关部门在市郊盘龙山兴建了一座庄严、古朴的“唐英纪念室”,室内陈列了唐英的画像、塑像及著作。

年希尧

清雍正间的淮安板罐督理兼景德镇御窑厂窑务。在他兼管窑务的10年中,其窑称为“年窑”。当年,“年窑”所造瓷器“极其精细”,“琢器多卵色,圆器莹素如银,皆兼青彩,或描堆暗花,玲珑诸巧详,仿古创新”。这段时间,发明了不少新的色釉,其中尤以胭脂釉瓷为最佳,其胎骨极薄,在器外胭脂釉色的映照下,器内的白釉也隐隐透出粉红色,极是好看。清人查俭堂在《年窑墨注歌》中称道:“国朝陶器美无匹,迩来年窑称第一。”

朱琰

字桐川,别号笠宁,海盐人。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中进士,曾任江西巡抚幕僚。朱氏在江西任职时,对制瓷历史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并写出了我国第一部陶瓷史――《陶说》。全书分说今、说古、说器上、说器中、说器下六卷。该书对研究中国陶瓷发展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朱琰除著有《陶说》外,还著有《金华诗录》、《明人诗钞》、《词林合壁》等等。

寂园叟

清代人。著有《陶雅》一书,该书对陶瓷的起源,古代瓷器的胎质、釉色、装饰以及陶瓷销售情况均作了记述,特别是对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官窑所产器物的记述更为详细。这部书对研究中国制瓷历史,特别是研究清代制瓷状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陈国治

安徽省祁门县人,清道光、咸丰间的雕瓷名匠。陈氏善在瓷板、文具等半成品上雕以龙、马,并在画面上施以各种色釉,烧成后极是好看。《说瓷》一书云,清道光至光绪期间,“雕瓷之巧者,有陈国治、王炳荣诸人,作品精细中饶有画意。” 王炳荣

清同治、光绪间的雕瓷名匠,尤善雕山水、人物之类。

王廷佑

字少维,安徽省泾县人,清同治、光绪间的绘瓷名家。王氏善浅绛彩绘,作品多以人物、动物为题材。

金品卿

安徽省黟先人,清光绪时的绘瓷名家,金氏善浅绛彩绘,作品多以人物为题材,其代表作有《渔樵闲话》等。

李裕元

清代末期的雕瓷名匠。李氏擅长雕反瓷。所谓反瓷,就是雕好后不上釉便直接入窑焙烧的一种瓷器。李裕元所作的反瓷虽不上釉,但施以彩。古籍称:“若反瓷而胭脂水彩者,成为罕见之宝”。《说瓷》一书云,当年所产的这种反瓷“多属李裕元所作”。

李之衡

清末民初的诗人,饰瓷名家。李氏对陶瓷颜色釉装饰很有研究,当年他配制出的祭红釉为全镇祭红釉瓷器中的佼佼者。

鄢儒珍

清末民初的制瓷名匠,其制作的瓷器胎质纯白,纹饰精美。

程门

字雪笠,安徽省县人,清末民初绘瓷名师,以绘山水、花卉见长。邓之诚在《宙薰琐记》中称赞程门所绘作品“极勒渲染之妙,得者珍之”。

黎勉亭

江西省新建县人,清末民初刻瓷名匠。他善用钢针、钢刀、钢锥在瓷面刻以各种画面,称刻瓷,此种工艺为黎勉亭所创。当年袁世凯为了实现其个人的政治野心,千方百计讨好英国上层人士,于民国四年(1915年)将黎勉亭特地请进北京为英王乔治刻像,黎氏花去足足半年时间才将瓷像刻成,该像刻得形神逼真,受到好评。

胡颜

明国时期的绘瓷名家。胡氏能画善填,所仿乾隆古月轩画面,足以乱真。

游长子

福建省人,民国时期的雕塑名匠。善作大型瓷雕和捏像,所作1丈多长的太白醉酒卧像,神形兼备,曾在陶瓷界轰动一时。

徐仲南

名,号竹里老人,江西南昌人。生于1872年,卒于1953年,民国时期至建国初期的绘瓷名家。徐仲南从十几岁起就在老家南昌学画,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础。青年时专攻人物,中年时专攻山水,晚年时专攻松竹。他画的人物,神形兼备;画的山水,层次丰富,意境高深;画的松竹,苍劲挺拔,清新秀丽。

邓碧珊

字壁寰,号铁扇子,江西余干县人。生于1874年,卒于1930年。民国时期绘瓷名家。邓自幼生长在鄱阳湖畔,常常钓鱼、打鱼,对各种鱼类的生活习性及形态特征了如指掌。他知晓急水中的鱼藻粗壮,静水中的鱼藻细小,小河水港才有浮萍;知晓鲤鱼的鳞片从头到尾约有三十六片,鳜鱼的鳍平年一般只有12根,闰年才有13根;知晓鲤鱼常年栖于粗藻,金鱼常戏于狮草……。由于他十分熟悉鱼藻、了解鱼藻,所以他画的鱼藻特别真实、生动、活泼。因为他的鱼藻画得好,故在景德镇享有“鱼王”美称。

何许人

字德达,又名处,乳名花子,安徽南陵人。生于1882年,卒于1942年。民国时期的绘瓷名家。何氏善微书,能在径寸印泥盒上书写《出师表》、《赤壁赋》。其雪景也画得极好,所画“寒江独钓”,寂寥空阔,意境颇深;所画“梁园飞雪”,雪拥丹阁,雍容华贵。

汪晓堂

又名汪隶、汪隶华,号龙山樵子,江西省婺源叶村人。生于1885年,卒于1924年。清末民初的绘瓷名家。汪氏擅长人物,所画仕女,姿态轻盈,衣褶如行云流水,设色精细淡雅。

吴霭生

名麟,广东南海人。生于1886年,卒于1926年。民国时期的制瓷名匠。少时在香港经商,1909年来景德镇创办合兴瓷庄,1912年任景德镇瓷业美术研究社社长。吴氏在景德镇的17年中,所制的白釉瓷器、花釉瓷器颇负盛名。其作的白釉瓷器,釉层肥厚、柔润,当年景德镇的汪晓堂、潘陶宇、王琦等绘瓷名家所用之瓷胎,多为吴霭生所制。

王琦

字碧珍,别号陶迷道人。生于1886年,卒于1933年。民国时期的绘瓷名家。王琦最擅长绘画人物。在技法上,他大胆运用粉彩颜料绘画人物脸部,使作品呈现出清新柔和的美感。他的这种画法,在那时可算是一大突破,一大创新。他为人正直,敢于反映现实,作品具有强烈的世代感,如“唤起抗日”、“禁止鸦片”等作品,在当时曾产生过较大的社会影响。由于王琦的技艺精湛,画风新颖,故倍受人们的崇敬和爱戴。1910年,浮梁县知事陈安曾题匾额一块赠与王琦,匾额书“神乎技矣”四字。

潘陶宇

字鼎均,又名古欢,号詹湖外史,江西波阳人。生于1887年,卒于1926年。民国时期的绘瓷名家。1911年后,出任江西省甲种工业窑业学校图画老师,其时的画瓷名家汪野亭、程意亭、刘雨岑均出自其门下。潘氏在执教之余,常绘瓷器。出自他手下的作品,无论是人物还是山水、花卉,均甚精细,笔法清新秀丽。1923年,军阀曹曾出重金聘潘为其彩绘陶瓷文具。

王大凡

号希平局士,又号黟县樵子,生于1888年,卒于1961年。安徽黟县人。少年至景德镇学绘古彩人物,后专攻粉彩。其粉彩人物仕女受汪晓堂的影响较大,他的人物画规矩严谨,风格古雅,在景德镇影响巨大。

田鹤仙

原名田青,别号荒园老梅,浙江绍兴人。生于1894年,卒于1932年。民国时期的绘瓷名家。田鹤仙作画运笔活泼潇洒,线条苍劲挺拔,用色淡雅脱俗,构图新颖别致。所画山水,别具一格;所画梅花,独具风韵。

程意亭

字甫,号山山民,江西乐平县人。生于1897年,卒于1948年,近代著名陶瓷画家。程意亭自幼喜爱绘画,青年时入江西陶业学校学国画。毕业后先到九江绘画陶瓷,后来景德镇从事陶瓷美术工作,潜心攻习花鸟。他所画构图独特,运笔传神,既注意写实,又善于夸张,画面清新俏丽,活泼洒脱。

汪大沧

号一栗,别号桃源老农,安徽省黟县人,生于1901年,卒于1952年,民国时期至建国初期的绘瓷名家。王氏擅长以秃笔绘画粉彩山水,用笔简练沉着。四十年代,汪氏的作品在景德镇享有盛誉。

毕伯涛

别名达、黄山樵子,祖籍安徽县,生于1885年,卒于1961年。早年师从鄱阳画家张云山,后至景德镇专攻粉彩,擅长翎毛花卉,以用笔工细、设色雅静著称。

王步

字仁元,号竹溪,晚年常署“陶青老人”,江西丰城人。生于1898年,卒于1968年。他精于青花花鸟,对青花料色及技艺作了长期探索与研究,在青花艺术史上独树一帜,有“青花大王”之誉。

刘雨岑

原名玉成,又名雨城,别号湖渔、巧翁、竹人,安徽太平人。生于1904年,卒于1969年。擅长粉彩花鸟,并创“水点桃花”技法。他的作品笔墨纤细,格调清理雅致,具有文人画的风貌。

曾龙升

字龙升,景德镇瓷塑名家,江西丰城人。生于1900年,卒于1964年。他所作的寿星、观音罗汉神态和蔼,有亲切感,衣纹流畅、飘逸。他创作的《钟馗试剑》,吸取木雕块面技法,达到了形神兼备的境地。 王锡良

原籍安徽省黟县,1922年生于景德镇,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秦锡麟

原籍江西省南昌市,1942年5月生于江西余干县,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张松茂

原籍江西省鄱阳县,1934年1月生于景德镇,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李进

原籍江西省南昌市,1940年9月生于江西省丰城市,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戴荣华

1940年生于江西省波阳县,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张育贤

1938年4月生于江西省余干县,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王隆夫

原籍江西省浮梁县,1931年12月生于景德镇,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王恩怀

原籍江西省丰城市,1935年12月生于景德镇,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刘远长

江西省吉安市人,生于1939年7月,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熊钢如

1941年2月生于江西省丰城市,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唐自强

湖南省长沙市人,生于1940年1月,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徐庆庚

江西省乐平市人,生于1941年8月,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胡献雅

江西省南昌人,生于1902年,卒于1995年。生前系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

施于人

浙江省余姚县人,生于1928年,卒于1995年。生前系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

周国桢

湖南省安仁县人,生于1931年,现为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

李林洪

江西省丰城人,生于1942年,现为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

姚永康

浙江省宁波市人,生于1942年,现为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

李菊生

江西省波阳县人,生于1944年,现为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

钟莲生

江西省萍乡县人,生于1944年,现为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

郭文连

江西省吉安县人,生于1942年,现为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

朱乐耕

江西省波阳县人,生于1952年,现为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

何炳钦

江西省婺源县人,生于1955年,现为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

任瑞华

江西省南昌市人,生于1941年,现为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

陆军

上海市人,生于1948年,现为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

宁钢

江西省余江县人,生于1961年,现为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

张学文

江西省赣州市人,生于1943年,现为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教授。

邓利

贵州省遵义市人,景德镇青年陶瓷艺术家,景德镇陶瓷艺术圈后起之秀。

程曲流

江西省南昌市人,生于1944年,现为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教授。

罗迈生

江西省都昌县人,生于1933年,卒于1973年。生前系工人出身的陶瓷技术革新能手。

出现在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