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雕版印刷的辉煌业绩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扬州雕版印刷的辉煌业绩,第1张

雕版印刷为扬州历史文化重要特色之一。清代扬州雕版印刷空前发展,刻印之书不可胜计,最值得一提的要数《全唐诗》,世称“中国雕版印刷第一书”。康熙年间皇帝命两淮盐政曹寅于扬州天宁寺内设扬州诗局,召集全国各地雕版印刷的能工巧匠前来效力,集中写刻印制,用将近两年的时间刻印完毕。《全唐诗》分装一百二十册,十二函。版式为半页十一行,每行二十一个字,白口,双鱼尾,左右双边。全书写、刻、校、印皆精。工楷写刻,字体秀润,墨色均匀,用开花纸印刷,纸张坚韧洁白。康熙皇帝阅览进呈的样书后,大为赞赏,御笔朱批道:“刻的书甚好!”

清代扬州雕版刻印的书质量高,精品多,有学者认为金农刻本(1733雍正十一年)《冬心先生集》较《全唐书》更精美。或许从刻印的质量来看,《冬心先生集》的确较《全唐诗》更胜一筹,但笔者认为其历史文化意义远不可与《全唐诗》相比。因为《全唐诗》的刻印乃“钦定”,规模大,影响深远;《全唐诗》刻印较《冬心先生集》早近三十年,代表了当时雕版印刷最高成就,堪称雕版印刷史上划时代的作品。

扬州雕版印刷技艺精湛、独特,在雕版印刷术基础上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也与扬州有着密切的联系。活字印刷由毕升在宋代庆历年间(1040—1048)发明,由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梦溪笔谈》又以扬州州学刻本得以面世。由此可知,没有毕升,就没有活字印刷。没有《梦溪笔谈》,活字印刷就得不到流传。而没有扬州州学,

《梦溪笔谈》就不能面世。活字印刷术出现后,扬州雕版印刷技艺由于它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没有被活字印刷所取代。据《中国古籍版刻辞典》载录,活字印刷《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刊行后,扬州淮南书局随之影刻《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以利于其更好保存。期间,扬州雕版印刷以空前辉煌的业绩跃居中国刻书名区之列。如今,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作为雕版印刷技艺的保护单位也积极致力于活字印刷技艺的传承、保护。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刻印社采用活字技术生产了大量线装书,如《唐诗三百首》《毛泽东诗词》《论语》《老子》《孙子兵法》《周易》等,受到了各界的好评。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如今,随着技术的进步,现代印刷术取代了古老的雕版印刷,但曾经属于我们国家的传统技艺,却不能被埋没在历史的岁月里。我们一起去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了解一下古代印刷的相关知识吧。

扬州

扬州是一座通史之城。汉朝时,分封在这里的诸侯利用当地优越的地理条件发展经济,使扬州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大繁荣。隋唐时期,大运河的开通再次为扬州的发展提供了契机。随着唐朝的空前繁荣,扬州也成为南北粮盐铁等重要物资的运输中心和国内外交通的重要口岸。事实上,它已经成为全国的经济和文化中心,无数的学者和诗人来到这里,为扬州留下了辉煌的一页。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的萌芽使扬州经济迅速发展,康熙、乾隆多次“招财进宝”,使扬州空前繁荣。扬州的过去是一段悲伤的历史。统治阶级的斗争使这一地区的人民饱受战乱之苦,几度沦为“历史名城”。

扬州博物馆文物展示

“当奢华走到尽头,才是真的。”历史的阴云早已散去,千年文物无言地诉说着昔日的繁华与壮阔。扬州的历史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为她的后人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见证。扬州博物馆依靠独特的有利条件实现可持续发展。从新石器时代的文物,到春秋战国以来的金属实物、陶瓷玉器、名家书画、各类雕刻艺术品,都有近代以来的名家作品收藏。特别是古代雕版印刷,扬州至今仍保留着大量珍贵古籍和雕版印刷传统技艺,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广陵潮

扬州,位于江淮平原东部,是中国古代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和东西物流集散的城市。扬州城的故事,如汹涌的广陵潮,高潮迭起,既经历了“歌吹青天”的繁华,又遭遇了“弃池弃树”的悲凉。春秋时期,王武建邗城,开创了扬州的城市史。汉代以广陵城为中心,发展了繁荣的地域文化;隋唐时期南北运河的开通,使其成为中国最发达的国际城市。宋元时期,扬州虽受战乱和环境变迁的影响,但城市生活仍保持着良好的活力。明清时期,随着水运的畅通和盐务的繁荣,这里又出现了一次耀眼的繁荣。融合南北文化的扬州,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性格和生活方式,以巨大的文化辐射力影响了古代中国的广大地区。被称为“中华民族的骄傲之地”。

国宝厅

这里展出的元代蓝釉白龙纹梅瓶,是国家文物之宝,扬州博物馆之宝。梅瓶采用半写实半写意的釉料技法。它用大面积的钴蓝色釉料表现浩瀚的海洋和天空,再用淡雅的绿色和白色釉料描绘和雕刻出栩栩如生的龙,表现了龙出水,腾云驾雾的壮丽景象。

围绕这个展品,整个国宝馆在有限的空间内,精心设计了梅瓶的演变,龙纹的演变,古制品的对比。以冀青花为展示基调,在展厅中央展示珍贵国宝,突出展品的重要价值,并在中央展柜周围设置多媒体触摸屏,帮助观众全面了解展品的相关知识。

中国雕版印刷馆

如果说文字的发明能让思想长久存活,那么印刷这一伟大的复制活动,将使知识超越个体的局限,成为大众乃至全人类共享的文明成果。从某种意义上说,文明的智慧通过印刷和阅读驱散了愚昧的迷雾,将人类带入了文化普及和繁荣的时代。但是,我们不能忘记,这些知识起源于中国古代的雕版印刷,得益于印刷材料的广泛传播文明。雕版印刷不仅种类繁多,广泛应用于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也是中国对世界文明最杰出的贡献之一。它使知识和信息的传播在质和量上都有了很大的飞跃,从而成为社会发展、宗教繁荣、科学普及、技术进步和文化交流的强大动力。

扬州雕版印刷馆

扬州雕版印刷始于唐代,发展于宋、元、明,兴盛于清代。在各个历史时期,扬州聚集了无数技艺高超的雕版印刷艺术家。它们代代相传,为古城的文化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清代扬州,刻书之风已遍及各县、市、县,其种类、数量、规模、质量在历代中均属佼佼者。扬州诗局的成立,为扬州成为当时中国重要的刻书中心之一奠定了基础。《全唐诗》版以其不可逾越的精美,标志着扬州雕版印刷的辉煌。如今,广陵书店秉承着古城丰厚的文化积淀,书店内仍有近30万册古籍。同时以其独特的保留全套雕版印刷的“国粹”工艺而闻名海内外。

中国古代造纸印刷文化村开放时间:8:00--17:00

中国古代造纸印刷文化村景点介绍:

位于富阳市滨江东大道21号,是一处集古代印刷与现代旅友于一体的新景观。村内分古代造纸作坊、装订作坊及陈列室,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可一睹富阳土纸的制造和古籍印刷出版的全过程,也可在工人个别指导下参与造纸、印刷等活动。

同时,游客还可在陈列室中,欣赏到各色仿古宣纸、罗纹纸、古籍线装本封面纸、元书纸、迷信纸、山水画信笺等90多种手工纸,并可购买古色古香的古籍书。

题主是否想询问“古籍造假严重吗”?严重。因为古籍是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很多商贩需要从中谋取利益,但没有真迹,就会进行造假行为,在古代造假行为就层出不穷,是比较严重的。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

我的感想:

通行本校得不错,以庚辰本为底稿,参看其他版本校的,至少故事完整,我第一次读红楼就是读的通行本。一开始就读脂批红楼有点枯燥

脂批最全的要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红学会整理的,综合了好几个版本的脂批,大的书店、或专卖文学的书店应该有。百度上搜“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也能找的着网上看的

庚辰本也不错,我用得庚辰本是邓遂夫校订的(四册),但不少在甲戌本中有的脂批,庚辰本中没有。

戚序本我看的是电子版的,不过没看完就放下了。

刘心武有一本《揭秘古本〈红楼梦〉》,可以跟周汝昌先生校订得红楼梦对照着看,其中有刘心武对《红》80会后的探佚,且此书中多次提到周汝昌先生校订得红楼梦,激励吹捧,到可以买来读读。

曾见过一本冯其庸批的红楼梦,白色的皮,16开本,上下两册,当时没那么多钱买,后来就再也没见过。

甲戌本不全,收藏、当作资料到可,读来未免不爽。

附:红楼梦版本简介

这是从红楼梦文学社区[抚琴居] 看到的,在这里发一下,希望对所有喜爱红楼梦的蛋粉们有所帮助。

(一)、甲戌本

甲戌本是《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本》的简称。因第一回第八页楔子正文中“出则既名,且看石上是何故事”句上,比他本多出“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15字,指明所据底本年代。胡适名之为甲戌本,开用干支命名红楼梦抄本的先河。据红学家们考证,甲戌,即乾隆十九年甲戌(1754年)。此本因曾由大兴刘铨福收藏过,有些研究者又称之为“脂铨本”。

甲戌本于各册首回首页首行题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残存十六回:第一至第八回,第十三至十六回,第二十五至二十八回,共十六回。第四回回末缺下半叶,第十三回上半叶缺左下角。无目录。四回一册,共四册。乾隆竹纸抄成。纸黄脆,已经一次装裱。每半页十二行,行十八字。残阙严重。书口下部每页都有脂砚斋的署名。

书中有刘铨福在同治2年(1863)、同治7年(1868)所作的跋,极有见地。另有刘铨福的友人绵州孙桐生(署“左绵痴道人”)批语30余条。又有其友濮文暹、濮文昶(青土、椿馀)兄弟跋。胡适、俞平伯、周汝昌在其上亦有批跋。《凡例》中有胡适补写的“极多”、“红楼”、“鉴是”六字及钤印。衬纸与原书接缝处,钤有“刘铨福子重印”章。

胡适认为甲戌本是世间最古的本子,红学家们普遍认为甲戌本所据的底本,是最早的,最接近曹雪芹原稿的本来面貌。此本是过录本,祖本可能是脂砚斋的编辑本。理由是每页版心下部都有脂砚斋的署名,有些地方虚以待补,如若干回的回前诗,仅有“诗曰”空悬。林黛玉眉目描写尚未成文,其下半句以朱笔空围。底本无拼凑现象,正文很少修改,有部份批语系从另本移录。

此本第一回有畸笏叟丁亥春的行侧朱批,墨抄总评也有作于丁亥者,说明抄录时间在乾隆23年丁亥(1769)之后。

第一回第1页第1行顶格题“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2行“凡例”二字,第3行起凡例五则,末题诗一首。陈毓罴认为这一段是脂批,正文当从“列位看官”起。其中第一至四则及题诗,共414字,为此本独有。第五则“此书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后来本子仅存此段作为引言,与正文混同,遂成了正文开始。凡例之末诗前横书“诗曰”二字,脂系钞本题诗多这种格式,下七律一首:“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尾联“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脍炙人口,为论红著作所常引用。

第一回第4页下第1行“丰神迥异”句下至第5页上末行“大展幻术,将”句之间,较他本多出一段文字,恰好两页,400余字。又第5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与警幻之妹兼美成亲的一段情节,与各本也不同。

此本有眉批、侧批、双行批、回前回后批多种,无署名及日期。其中朱墨抄录双行批是此本一大特色。有九回无批。此本独出的批语都在第6、第8回。所存各回脂批远多于其他脂本,尤有一些重要批语为他本所无。如第1回“满纸荒唐言”诗眉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这条批语是持曹雪芹卒于壬午年(1763)论者的首要依据。

值得注意的是,此本从影印本看来,好像不避康熙帝的“玄”字讳。但经冯其庸考察甲戌本原件,发现这个本子上不避讳的“玄”字的一点是后人加的,墨色和笔法都与原迹不一致。上海博物馆书画鉴定部的专家钟银兰先生仔细鉴定后,也认为这“玄”字原抄是没有一点的,现在的一点是后人加的,在高倍的放大镜下,这后加的一点情况更为明显。所以原来说的甲戌本“玄”字不避讳的说法是不准确的,是受影印本的影响。准确地说,甲戌本“玄”字是避讳的,是与己卯、庚辰等乾隆抄本的避讳是一致的。也就是说,现存十三种乾嘉抄本《红楼梦》或《石头记》是无一例外地避“玄”字讳的,其中包括着新近发现的十回残本,也包括着木活字本程甲本。

甲戌本原为清朝大兴刘位坦得于京中打鼓担中,传其子刘铨福。后归孙桐生所有。之后流传不详,1927年夏,此本出现于上海,为刚刚归国的胡适先生重价购得,是为首次发现的传抄残本。胡适根据上述第一回中文字称此本为“甲戌本”, 开以干支年份定名红楼梦各钞本之先河,并且认为甲戌本“为世间最古又最可宝贵的红楼梦写本”,所以适之先生视此本为平生秘本,向不轻易示人。1948年12月16日胡适南下,临行匆忙,一生藏书俱皆抛下(由北大图书馆收得),只随身带走了这一十六回的甲戌本和他另藏的一部程乙本。1962年胡适去世后,将此本寄藏于美国康乃尔(Cornell)大学图书馆,现已被上海博物馆购藏。

甲戌本的影印情况:

1、1961年5月,胡适将此本交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该影印版为朱墨两色套印,附胡适的“影印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缘起”及跋,印数500部。

2、《脂砚斋重评石头记》,1962年6月,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据台北商务版朱墨套印翻印出版,线装两种:甲、线装一函两册,保留胡适的序和跋;乙、依原大四册(27×18开本),删掉了胡适的序和跋以及钤印,《凡例》中胡适补写的“极多”、“红楼”、“鉴是”六字及钤印被去掉,用书中原笔记的字挖改贴补,很容易给读者造成误导。该书附有俞平伯先生的后记及红楼梦年表,内部发行,印1500部。

3、《脂砚斋重评石头记》,1973年12月上海人民出版社据62年版重印,删去后记,线装四册,275×18开本,内部发行;1975年5月出平装一册,印3万部。

4、《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1985年9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平装版,据台湾商务版,有胡适笔记和钤印,印1万2千册。2004年04上海古籍出版社双色影印线装四册,31×192开本,印1500部。

5、、《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中华书局1991年10月出版,单色影印,大32开,精装一册,收入“古本小说丛刊”第40辑。印数550套。

6、《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出版,单色,32开,精装一册。收入《古本小说集成》第二辑。

7、《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为了纪念曹雪芹逝世240周年,金坛古籍印刷厂于2003年印制完成,印数500部。1函5册。没有书号,没有版权页,俗称“金坛版”。 此书实际有两种装帧,“古典”装帧300部,“礼品”装帧200部。此后,书版赠送给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金坛版首次恢复了胡适先生的题署和印章,还恢复了台湾影印本中所删去的五条跋文,即:胡适一九四八年十二月一日、胡适一九四九年五月八日在纽约、胡适一九五零年一月二十三日、俞平伯民国二十年六月十九日和周汝昌民国三十七年十月二十四日。书法家林正义先生书写总目,冯其庸先生亲笔书写题记。另外多加了一册,在第五册中,内容有冯其庸先生提供的刘铨福的父亲刘宽夫题《汉议郎残碑》精拓本的题跋、刘铨福为《唐开元银简》拓本所作的长篇题跋、刘铨福致孙桐生的七封亲笔书信和社科院所藏胡星垣向胡适出让《甲戌本》的亲笔信及信封,第一次全部影印面世。

8、《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2004年10月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用金坛古籍印刷厂版,影印本线装四册,为纪念曹雪芹逝世二百四十周年,特印“扬州国际红学会版”240部和“黄叶村版”1000部。非卖品。由于有协议,“扬州国际红学会版”和“黄叶村版”没有第五册。“黄叶村版”,有“黄叶村曹雪芹纪念馆”和“黄叶村曹雪芹纪念馆建馆二十周年纪念”印二方,书前有冯其庸“言”,书后有纪念馆馆长的《跋》。

9、、《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梦梅馆特印240部,线装一函四册。卷首梅节“弁言”,卷后杜春耕“甲戌八十年(代跋)”。另附有胡星垣致胡适的信,胡适影印甲戌本删去的五条批语,刘铨福后人所藏《雪芹》章及竹翁小记,庄少甫为刘铨福绘的“竹楼藏书图”及胡适为该图所作的“跋”。此外还附有海内外同道钤印一百五十余方,此次所集的印章,涵盖了全世界著名红学界专家于一堂,钤印之多、之精、之全,前所未有,可谓集中了“当代篆艺之大观,文人印鉴之萃珍”,“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玩石山人语)本集另一特色是两位大师在“弁言”和“跋”中阐述和讨论了有关曹雪芹卒年及版本源流和成书过程,必然会引起红学界的关注,这是其它《甲戌本》所不具备的。

10、《脂砚斋甲戌抄阅重评石头记》,沈阳出版社2005年影印,软精装一册。

11、《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台湾宏业书局民国七十年(1981年)六月影印,大十六开套红精装二册,封面题字用胡适原题,书前有胡适的《跋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影印本》和《影印乾隆甲戌脂砚斋石头记的缘起》,定价八百元台币。

12,《乾隆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台湾胡适纪念馆民国五十年五月出版,16开精装一册,套红印刷,印1500部。后于民国五十一年再版,加入毛子水的一篇序言,印1000部。民国六十四年三版,又加入毛子水的一片跋。该书印制清晰,书前影印有胡适的序言,有胡适先生撰写的《缘起》,书后有胡适的长跋。

此书另有友联出版社(香港)影印本。

另外,1948年 8月,周汝昌、周沽昌曾借胡适原本用朱墨笔过录了一部。遗憾的是,由于抄写过于匆忙,有些字未按原书异体字的写法抄写。

甲戌本,有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邓遂夫《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校本》,简体横排

(二)、己卯本

已卯本(有些学者又称脂怡本,脂馆本,但不很通行)。题“石头记”,见于封面。每回卷端题有“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卷之”字样。第二册封面书名下注云“脂砚斋凡四阅评过”,第三册书名下复注云“己卯冬月定本”,故名己卯本。己卯年,红学家们认为是乾隆廿四年(一七五九年)。

己卯本所用乾隆竹纸,薄而稍粗,有罗纹,土**,颜色深暗。周边褐色,多磨损。夹条比书纸黄暗。朱笔校补文字新旧之分明显,红者时深,紫者时浅。夹条批语朱色颇鲜。

己卯本残存四十一回零两个半回。即一至二十回,三十一至四十回,六十一至七十回(其中第六十四、六十七回原缺,由清嘉道时人抄补)。十回一册,共四册,面十行,行二十七至三十字左右。其中第一回开始缺三页半,约1800字,十回末尾缺一页半,约900字,七十回末缺一又四分之一页,约700字。 由于它们均在每十回的尾页,故知系在流传过程中残缺。

此本五十五回下半回至五十九回上半回原与此本分离,五十年代初由历史博物馆购藏。1975年经吴恩裕和冯其庸研究,发现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三回又两个半回(五十五回下半回至五十九回上半回)的《石头记》残抄本是今己卯本的散失部分,因为里面同样避“祥”字讳。故今己卯本共存四十一回零两个半回。

此本三十四回末题“红楼梦第三十四回终”,为脂本石头记第一个出现“红楼梦”标名的本子,说明曹雪芹生前一度使用“红楼梦”为书名。第十七与十八回尚未分开,共用一个回目,第十九回无回目,第六十四及六十七回原缺,与庚辰本同。

此本正文始自“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陶洙抄补了前三页半。六十四及六十七两回系据另一种钞本钞配(见第六十七回末注云“石头记第六十七回终,按乾隆年间抄本,武裕庵补抄”)。 此本曾由陶洙于丁亥年(1947)、己丑年(1949)据甲戌本和庚辰本份别用朱蓝二笔校过,有校记二则。

此本无复杂的眉批夹批,前十一回是一个白文本(后抄录它本批语十五条)。回前总评单占一页,有双行批注,没有眉批和旁批。批语绝大多数在正文内双行书写,计七百一十七条,与庚辰本全同(除多一条单字批外)。只有十二处写在正文右侧。这些侧批为别本所无,见于第六回和第十回。此本讹夺字很少,文字有多于庚辰本的地方,语意较庚辰本确切。底本可能早于庚辰本,为庚辰本祖本。

此本中夹有六张笺条,补此书批注不足。第一张为第一回正文“昌明隆盛之邦”,批注“伏长安大都”;第二张为第四回“护官符小注”;第三张为第五回题诗一首;第四张为第六回题诗一首;第五张为第2回前指示将总批低两格抄;第六张为第19回一条批注,连所属正文,另纸记在回前。

己卯本正文避国讳“玄”和“禛”, 此本中的“祥”、“晓”等字缺笔,明显是避讳。经吴恩裕、冯其庸先生考证,此乃怡亲王府抄本或其过录本。因为老怡亲王叫允祥,小怡亲王名弘晓。与《怡府书目》相对照,同样避“祥”、“晓”之讳。此本避怡亲王允祥和弘晓的家讳,故论者以为是从怡亲王府抄本所过录。怡府是有清一代名闻海内的藏书大家,世代相传百余年。宋元精刻,迭床盈架,且多完帙孤品。弘晓之父怡亲王胤祥为康熙第13子,曹家与之关系非浅,故所据底本可能就出自曹家。

此本约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初,为名藏书家武进董康所得,董在抗战中当了汉奸,抗战胜利后死于狱中。约在一九三六年,此本归其友陶洙(亦武进人)。一九四九年后,藏于北京图书馆。现藏国家图书馆。所残存之三回又两个半回于一九五九年在北京琉璃厂中国书店出现,中国历史博物馆购藏。

此钞本的影印情况是:

1,《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5月影印,线装本,一函5册,61x1372开本,首印2000部,定价每套58元。影印时,对于陶洙校改笔迹进行了清理和删削。

2,《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己卯冬月定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7月影印出版,精装一册,定价765元。

3,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己卯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0月影印出版,平装上、下2册,定价675元。精装本在影印时还小有差错,但平装本已改正。

4,《古本小说集成·石头记己卯本》,1986年9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精装二册。

5,《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己卯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2月影印,16开本,精装4册,全彩原样影印,定价3950元一套。该版本对原书中的批语没有删销,是唯一一种保存了陶洙全部批语的影印本。

6,《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4月影印,线装本,一函5册,31x19开本,首印1500部,定价每套780元。

7,《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沈阳出版社2005年影印,软精装2册。

此书另有台湾有里仁(台北)翻印本。

(三)、庚辰本

庚辰本题“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由于第五至第八这四个分册的书名下,各有“庚辰秋月定本”或“庚辰秋定本”字样。故《红楼梦》版本研究者一般称它为庚辰本。庚辰年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 其时曹雪芹尚在。这个本子今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在早期钞本中,这是一个最为完整的本子。

庚辰本系用乾隆竹纸抄成,纸色黄,周边褐色。批语朱色与燕大图书馆章色几同。已经“金镶玉”法精心装裱。存八十回,内缺第六十四、六十七两回,实存七十八回。全书分装八册,每册十回(第七册存八回),每半叶10行,行30字。第六十八回脱去约600余字,估计失去一页。

现存庚辰本是一个过录本,抄手不止一人,水平参差不齐。全书讹文脱字,触目皆是。最后一册质量尤差,几难卒读。过录时间至早也应在丁亥夏以后方始整理过录,回目、正文和批语保留着作者与整理评注者自存本的痕迹。如十七、十八回尚未分开,十九回无回目,二十二回末惜春谜后缺文,并记曰:“此后破失,俟再补。”另页写明“暂记宝钗制谜云:朝罢谁携两袖烟……”“此回未成而芹逝矣。叹叹!丁亥夏,畸笏叟”等文字。第七十五回前单页记曰:“乾隆二十一年五月初七日对清。缺中秋诗,俟曹雪芹。”此本每册册首抄写款式同己卯本:左上方题《石头记》,下为双行小字“第×回至第×回”“脂砚斋凡四阅评过”中右方为该册回目,其中第二、七册仅存八个回目,第十七与十八回尚未分开,共享一个回目,第十九回无回目,无第八十回回目。不同的是:在第五、六、七、八册左下方题有“庚辰秋月定本”。 此本回目双行并列,唯此本与郑藏本如此,诸本皆是单行直书。

在后世流传中,正文曾经读者旁改过,多属于臆改。例如后人续补了宝玉及宝钗两首谜诗,就将宝钗谜错改属了黛玉。第75回缺中秋诗,回前单页记曰“乾隆二十一年五月初七日对清。缺中秋诗,俟雪芹。”第十九回“小书房名”下空五字,“想那里自然”下空大半行。这些残缺可用以鉴定他本后人补缀之处。后人加批的,署名有 “鉴堂”、“绮园”、“玉蓝坡”。

此本第11回之前,除偶将回前总评与正文抄在一处外,都无批语,为白文本。朱笔批语全集中在第12回到第28回。此本有眉批、侧批、双行夹批及回前回后批多种。批语之多为各本之最,总计2000余条,包括了己卯本双行夹批的全部(除一条单字批外)。署年月名号者也远比其他本为多。其中有一批非常重要的批语,如第20回朱笔眉批“茜雪至‘狱神庙’方呈正文。袭人正文目曰:“‘花袭人有始有终。’余只见有一次誊清时,与‘狱神庙慰宝玉’等五六稿,被借阅者迷失,叹叹!丁亥夏畸笏叟”。且批语存原来面目的,如现已发现的脂本,有的残缺过甚,有的年代较晚,文字未必全出作者。现存庚辰本过录时间虽在曹雪芹去世后,但其祖本是曹雪芹生前最后、最完整的定本;但抄录款式基本忠于庚辰原本面貌;在抄成之后也没有遭后人涂改,亦未散佚拼配,仍然保持着乾隆中叶抄本的本来面目。

庚辰本原出北城旗人家中,徐星署(祯祥)1933年初于北京东城隆福寺地摊以八银币购得,格外珍视。1949年5月5日,经郑振铎先生介绍,燕京大学图书馆折价黄金二两购自徐氏后人之手,与原藏之明弘治岳氏奇妙全像西厢记(此书最古刻本)及百回钞本绿野仙踪(刻本皆八十回)并称燕大馆藏“三宝”。1952年北大燕大合流之后,始入藏北京大学图书馆。

影印情况:

1,《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11月缩印,精装2册,朱墨套色,所缺二回移用己卯本。

2,《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缩印线装本,一函8册, 132x262开本。印500套,编号发行。定价1564元。可惜此影印本有十余处印刷差错。

3,《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4年2月按原尺寸影印,朱墨套色,185x292开本,线装一函8册,内部发行,定价88元。所缺的部分,改用蒙古王府本。

4,《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10月重印,29x185开本,线装一函8册,印数500部,无定价。所缺的部分,用己卯本补配。(1993年首次重印的,底款从“脂”到“记”间隔62cm,1995年1月重印的间隔72cm)。1993年线装版,有部分页面印刷与75平装版不同,例如:470页,第二行夹批“三字如闻”,75版是红字,而93版线装是红黑双色;472页,夹批“此二字内”,情况同;468页,正文倒数第三行中间,75版“奇”字有红字修改,93线装版无。另,这批书中还有部分书有其它印刷错误,估计是重印的部分。例如:39页,上端无“故”字,373页漏印四条朱色旁批,376页和453页各漏印一条眉批,等等。

5,《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10月缩印,平装4册,朱墨套色,内部发行,定价72元。

6,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影印,单色印刷,32开精装四册,收入《古本小说集成》第二辑。

7,《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10月影印,缩印本,127x208开本,一函8册。定价238元一套。

8,《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沈阳出版社2006年影印,大32开软精装4册。本书是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平装本翻印的。

9,《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0月影印出版,大32开精装四册,定价280元。此版有部分页有印刷错误,例如:39页,上端无“故”字,373页漏印四条朱色旁批,376页和453页各漏印一条眉批。这些错误,与93人文版线装的重印错误一致。但也有与75平装和93线装都不同的部分,例如:469页眉批,新版是“午午孟夏”,而75版和93线装,在第一个“午”字旁都有一黑字“壬”。

10,《庚辰抄本石头记》,台湾广文书局《红楼梦丛书》系列之一,25开精装四册,1976年发行。书前附有《红楼梦图咏》。不套红。

需要说明的一个版本:2001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发现了一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八十回旧抄本两函十六册。该抄本由棉纸抄成,每半页十行,每行三十字左右。该书有重新过录的脂砚斋等人批语,墨迹分红、黑两种颜色。四十回回目后都有“庚辰秋月定本”或“庚辰秋定本”的字样。全书六十四、六十七回缺,十七、十八回不分,十九回无回目。北师大图书馆古籍部主任杨健介绍,该书1957年由琉璃厂书店购入,时价人民币两百四十元。1961年收入北师大图书馆编《中文古籍书目》。后经红学界鉴定,认为是近人陶洙的校抄整理的庚辰本。该本与原先的庚辰本很多不同,可能过录时是参考了另外的版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影印出版了这部抄本,题《北京师范大学藏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线装本两函16册,定价2980元。

另外,庚辰本影印本,还有文渊出版社(台北)翻印本、联亚出版社(台北)翻印本、广文书局(台北)翻印本、中华书局(香港)翻印本、宏业书局(台北)翻印本。

又,十年浩窃期间,冯其庸先生曾根据人民文学出版社影印本,用朱墨笔过录了一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

庚辰本校注本,有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邓遂夫《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简体横排,平装四册。人民文学出版社红研所校注本《红楼梦》。辽宁出版社出版的冯其庸《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也是以庚辰本为底本。

(四)、列藏本

列藏本,题石头记,见于各回回前所题,无书前题页。因藏于原苏联亚洲人民(东方学)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故名列藏本。

列藏本为竹纸抄写,纸薄而稍粗,浅**,有包角,经后人重新修补装订,残留装订线洞眼,且有装错顺序处,反折清高宗(乾隆)御制诗第四、五集作为页间衬纸。全书由四种不同笔迹抄成,存七十七回,即第一回至第七十九回(与第八十回未分开),中缺第五、第六回。第五十回未完,止于黛玉谜,缺半页。第七十五回末至“要知端的”下脱半页。共三十五册。每半叶8行,行16、20、24字不等。此本另有一些回(第十回的回首,第六十三、六十四、七十二回末)题作红楼梦,可能是据别本超配。

第十七与十八回共享一个回目,但两回文字已经分开,中有“再听下回分解”一句。第二十二回缺文,止于惜春谜。第七十九回和八十回未分开,浑然为一整回,只称作“石头记卷七十九回,只有一个回目。 此本有六十四及六十七两回。其中六十四回回目之后,正文之前有一首五言题诗,为别本所无,回末有一联对句,是早期钞本的形像;又推究题诗的内容,此回应是曹雪芹手笔。六十七回文字与程本迥异,近甲辰、戚本一系。

此本共计批语300余条。其中有三条为列藏本所特有,其余则跟庚辰本的批语相同。有眉批111条,侧批83条,与其它脂本完全不同。疑多为后人所批。在前四回集中了3/5。另有双行夹批88条,几乎全部与庚辰本相同,其中第十九回占了42条。 此本另有一种特殊批语是接着正文写的,字体也相同,在起讫处加方括号,并于开头右侧空行小字写有“注”字。出现于第十六、六十三、七十五回。当是过录时误将批语抄作正文,后校对时发现,加以标明。

列藏本为道光12年(1832)由随第11届旧俄传教使团来华的大学生Л·库尔梁德采夫所得,传入俄京,书首有其墨水签名及两个笔画拙劣的汉字“洪”字,当是他的中文姓氏。原存外交部图书馆。1962年苏联汉学家Ъ·Л·里弗京(汉名李福清)于苏联亚洲人民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收藏中重新发现此本,1964年撰文介绍,始为人所知。现藏俄罗斯圣彼得堡亚洲(东方学)图书馆。

此钞本的影印出版情况是:

1,《苏联列宁格勒藏钞本石头记》,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4月影印出版,平装本,一套6册。定价34元。后曾重印3次,书名只题《石头记》,售价也改为260元及2004年第4次印刷的430元。

2,《石头记》,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9月影印出版,线装本,16开本,二函20册。影印330部,定价340元一套。

3,《列宁格勒原藏钞本石

古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主要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

一、古籍书页版式

古籍版式指古籍版刻的样式。包括版面、大小题名、版框(亦称边栏)、界行、天头、地脚、版心、行款、字数、鱼尾、象鼻、书耳、书牌、条记、句读、插图等等。版式的概念出现在雕版印刷行世之后,但明显保留了雕版印刷之前的简策、手写帛书等装帧形式的特点。

古籍版式图

1。版框:也称为边栏,指每版内围框文字的四周边线,上方叫“上栏”,下方叫“下栏”,两旁叫“左右栏”。单线的叫“单边”或“单栏”,双线的叫“双边”或“双栏”。一般比较粗黑,给人稳定感。四周只印一道粗黑的边线,称为四周单边。四周粗黑线内侧再刻一细黑线,称四周双边。如果仅左右粗黑线内侧有细黑线,称为左右双边。不仅有规范、整齐版面的作用,而且保留了简策、帛书的遗风。

2。界行:也称界格。指在版面内分割行字的直线。两道隔线间的条格叫界格,是竹木简书籍的流风余韵。在鉴定和著录时,人们习惯以半叶计算,叫做“半叶× 行×字”,有的径称“×行×字”,若每一行中有两排字(通常为大字的注解),叫做“小字双行每行×字”。若双行字数与单行正文相同,就不再注出。这种著录和说明方式,称为行格,又称行款。

3。天头:版框外空白纸的上方叫天头。

4。地脚:版框外空白纸的下方叫地脚。

5。版心:也称“叶心”,或简称“心”, 指古籍书叶两半叶之间、没有正文的一行。为折装整齐,版心多刻有鱼尾、口线等,为便检索,也常记有书名、卷数、页码、每卷小题、刻工姓名等文字。因为这一行居于两版的中心,故称版心。 版心通常有用作对折准绳的黑线和鱼尾形图案。

6。书口:又称版口,或简称口。指书籍装订成册后开合一侧的端面,有白口、黑口等款式。就书版而言它是版心。对于以包背装或线装的方式装订起来的书籍而言,这一部分为书可以翻阅的开口,故称书口。

7。鱼尾:版心中间的图形︻,因其酷似鱼尾,故名。刻于距版心上边大约四分之一之处。有时版心上下方都有鱼尾。一个鱼尾为单鱼尾,两个鱼尾称双鱼尾,个别有三鱼尾。鱼尾刻印出花样的称花鱼尾。鱼尾的作用是用作标示中缝线,作为折叶的标准。

8。象鼻:鱼尾上下到版框有一条线,叫做象鼻。象鼻为一条细黑线的叫细黑口或小黑口,象鼻为一条粗黑线的称为粗黑口或大黑口,无象鼻者为白口。

9。书耳:版框外左上角的空格,里面刻有简单的篇名,因为形状象耳朵,所以称书耳。书耳中的题名叫耳题、耳记。

10。墨钉:又称墨等。指版面上常有文字般大小的黑墨块,形状似钉帽。出现的原因是文稿雕版时未定的文字,等待校勘后写上去再印。

11。书牌:又称牌记,与现在的版权页类似,常常镌有书名、作者、镌版人、藏版人、刊刻年代、刊版地点等。明清时期的书牌作用多为表示特色和所有权,明清以前则更多是刻书题记,讲刻书缘起,选用底本,校本,甚至多少具有广告宣传作用。

12。大题:指一种书的题名。

13。小题:指一种书内各篇卷的题名。

14。行款:又称“行格”,指正文之行数与字数。通常以半叶计算。同一种书,不同时期有不同刻本,行款也往往不同。故行款为鉴别版本依据之一。

15。朱丝栏 乌丝栏:行格界栏以红色印的称为朱丝栏,以黑色印的称为乌丝栏。主要见于唐以前写本。明清时期,专有印刷各种颜色笺格的作坊,用不同颜色界栏笺纸抄写的古籍,通常直接著录为红格、黑格、蓝格、绿格等等。

二、古籍装订版式

单叶装订成册,就成为一部古籍。现存古籍以线装居多。古籍的结构是指一部具体古籍外在形式和内容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流传的过程中,逐渐有其特定的名称。

古籍结构图

1。书签:用作题写书名的长方形纸条,一般贴在古籍封皮左上角。有时还有册次和题写人姓名。

2。书衣:为保护书在书的前后加的封衣,也称封皮,一般选用较硬的纸作为书衣的材料,并在书衣上题写书名。

3。书名叶:在封皮之后,题有书名的一叶,又称封面、封、面叶、内封面。书名叶的后面一般加上一张空白纸,叫护叶或扉叶。

4。书脑:装订时,锥眼订线的地方叫书脑。

5。书脊:也称书背,一书装订处的侧面,如同书的脊背,称为书脊。

6。书首:书脊的最上端,称为书首,又称为书头。

7。书脚:书脚是书的底部,有些藏书家自己为方便翻检、阅读或者保存而将书名写上去。

8。书根:书脚中简单记载卷册的部~

明清时期是中国印刷业的高峰期,四大印刷基地为福州、苏州、洛阳和北京。这四个地方印刷业成就卓著,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发挥了重要作用。

福州作为福建省的省会及港口城市,其印刷业发达程度在明清时期得到显著的提升。福州印刷技术精湛,各类印刷品种齐全,其中以“福州版”最为著名。同时,福州的印刷物以清真教经典《古兰经》、算盘经以及通行的《元史》、《明史》为主。

苏州作为江南水乡和文化古城,其印刷业亦非常发达,以宋代的刻书业改进而来,江苏苏州、常州地区的墨印刻书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苏州印刷以版画艺术与文化结合,特别是版画包浆厚重、立体感强,富有艺术性,对后世印版艺术的影响也非常大。同时,苏州的印刷品以红学著作和文化古籍较为成名。

洛阳作为汉代的古都和历史文化名城,其印刷业源远流长。洛阳印刷主要以书法家为代表的民间印章、菩萨像等木刻版画为主。同时,洛阳印刷业在离线和平时期取得了飞跃式的进展,印刷技术也不断地提高。

北京作为政治文化中心和王朝古都,其印刷业在明清两代达到顶峰。北京印刷特别擅长出版政治宣传品及汉学研究书籍,长期以来是中国印刷技术的代表之一,其中《四库全书》对于中华文化的古代经典的保存和传承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政治上,北京印刷业的繁荣、技术的提高以及政策扶持的不断加强得以快速发展, 从而推动了中国印刷业整体的发展。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