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丘市南区有哪些便民市场及疏导点安丘便民信息网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2收藏

安丘市南区有哪些便民市场及疏导点安丘便民信息网,第1张

安丘市城区内42处便民市场和疏导点设置具体位置

市南区便民市场及疏导点:

序号

具体位置或名称

经营时间

1

潍徐南路东郊市场

全天

2

潍安路盛和便民市场

全天

3

青云山路西首朱田戈疏导点

全天

4

民生街摊点群

全天

5

商场路城里锦昊美食街

全天

6

鑫源步行街

全天

7

墨熙鼓巷

夜市

8

和平路颐高商城内街

夜市

9

永安路三合村巷子

夜市

10

建安路北段盛世名门便民市场

白天

11

人民路西段西关鲁丰便民市场

全天

12

南苑集贸市场

全天

13

南苑商贸城西门空场

全天

14

永安路马家坟便民市场

全天

15

健康路小东场便民市场

全天

16

和平路宋家园便民市场

全天

17

和平路大城埠市场内

全天

18

鑫牛蔬菜批发市场

全天

19

人民路原东关花鸟市场

白天

20

第一商业街

白天

21

潍安路北关商业街

白天

22

联谊巷西段沿街两侧

白天

23

双丰大道翰沃城内街

全天

24

商场路东首泰华曼哈顿步行街

全天

25

华安路南段锦国花园疏导点

全天

26

兴安路烟市街摊点群

白天

27

长安路张田戈村胡同

白天

28

兴安路南段天天便民市场

白天

29

兴安路韩家后胡同

白天

30

向阳路城北村胡同

白天

31

向阳路环城河斜路摊点群

白天

32

206国道拥军路摊点群

全天

33

人民路务稼庄胡同

白天

34

南苑路南三里庄胡同

白天

35

人民医院西泉子巷与健康路交汇处西北角空场

白天

36

城北花园巷

白天

37

金融街逯家村市场

全天

市北区便民市场及疏导点:

序号

具体位置或名称

经营时间

1

市北区天地广场便民市场

全天

2

黄山街葛庄夜市

夜市

3

锦湖路彭家庙子市场

全天

4

锦湖路领世新城东门内街

白天

5

锦湖南路与秀水街口摊点群

白天

合理设置区域,搞活地摊经济,本来是顺应目前经济形势下的一项扩就业,惠民生、顺民心、合民意的民生举措,希望广大商户能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自觉提高社会公德素质,服从相关部门管理,合理合规,有序摆摊,不要让烟火气,最后变成乌烟瘴气。综合行政执法局将联合相关部门加强巡查,做好规范引导和执法保障,及时纠正各种违规行为,保障城市正常的市容秩序。对违规经营、不服从管理的经营业户绝不姑息,依法严惩,全力维护市容环境秩序,为广大市民创造良好的“夜市”消费体验环境,确保夜市合法合规运行,“夜市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刘善人名叫刘有生,1939年生,黑龙江克山县双河乡(原滨河乡)实心村农民,小学文化。

1994年,他在黑龙江北安市曾开办"性理疗病矫治所",为很多重病患者带来了福音;到2009年,先生共讲病有29年了。

在《黄帝内经》里强调"形神并重",在《上古真天论》中特别讲到"形与神聚,乃能尽终其天年。"这就说明了中医是强调形神并重,而且尤其着重在"神"的方面。

所以无论是用中药也好,还是用针灸也好等等的这些手段,多数是强调了"形"的一面。而对于"神"、对于"心"这一面,我们往往忽略了。我们把刘善人请来,他老人家在"心"这个方面有非常深厚的体悟,他是用一辈子的心血在感悟、实证这门学问。从八二年开始,他就用这门学问治疗病人了。可以说是妙手回春、起死回生,治愈了无数的患者。

刘善人讲病,讲你的病根在哪里,还需要自己对照,自己忏悔,忏悔的时候哭,把阴气排出,有的人真明了,真忏悔,就会有各种反应,比如呕吐,排泄,放屁,打嗝等等症状,然后再让你笑,把阳气提起,自然病就除了,关键还是在自己真的以后能按照自己的本位去行,任劳任怨,踏实努力,孝养父母,友爱兄妹,照顾家人,关爱乡邻。这就是印光大师所说的"敦伦尽分"。

性理疗病法由民国年间的王公凤仪首创,世称"王善人"。王善人祖籍在河北省密云县石匣镇;九世祖迁朝阳定居。出生于1864年,善人从青年时期就思索人生的道理。 三十八岁那年十月,父亲去逝,王凤仪志夺古人守墓三年,三年守墓中洞悉性理疗病法,讲病化人,立竿见影成效显著,创造了古今罕见的奇迹。 道德思想书籍:《王凤仪言行录》,《王凤仪嘉言录》,《王凤仪性命哲学浅述》,《王凤仪十二字薪传》,《王凤仪化性谈》,《王凤仪诚明录》等等。

《黄帝内经》里有一篇《灵兰秘典论》,专讲心的重要性。"心为君主之官"就是在这一篇中提到的。该篇还说"恍惚之数,生于毫厘,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恍惚之数,就是心理的活动,它们刚刚发端的时候并不明显,只有一些细微的动静和变化,也就是一些小小的情绪,小小的思虑或念头,我们完全不当一回事,其实这里面就有了贪、嗔、痴的苗子了。这些细微动静和变化可以持续不断地发生,还可以成倍地放大,最终影响人的形体。《灵兰秘典论》在《黄帝内经》中确实太重要了。在这一篇的最后,黄帝特别感激歧伯为他阐发的这一段妙义,说这是"精光之道,大圣之业",是赤裸裸的真理,是大圣人的事业!黄帝选择良辰吉日,把这段真传藏进灵兰之室,以传给后人。这是《黄帝内经》中记载的屈指可数的受此尊敬的篇章之一。但是,《灵兰秘典论》的大义,没有被后人好好阐发,甚至被忽略了。所以,后世的医家治病,主要重在用药,偶然用一些调畅情志的方法,也只是利用五脏七情的生克,而没有从根本上去治心。《黄帝内经》中讲的"恍惚之数",直到王凤仪老先生手里,才真正"千之万之",成为从根本上解救苍生疾苦的旷世绝学!

烟台市牟平区姜格庄镇北头村,是黄海边的一个小渔村,现有1500多人,90%的村民都姓一个鲜为人知的姓氏——“都”(dū),据说“都”姓人都是蒙古族的后裔。他们的祖先到底是谁?为什么会在一个多汉族人居住的地方存在一个蒙古族后裔村?  在牟平,有这样一个特别的姓氏——“都”。当今天的人们饶有兴趣地翻阅历史,发现在这个特别的姓氏背后有着更为特殊的蒙古血缘,一场寻根之旅由此拉开。  都氏祖先之寻  牟平区姜格庄镇北头村,又称北疃,不同于别的村庄,这里的村民绝大多数都姓“都”。而北头村周边的酒馆、峒岭、东场、南北松山、夏家疃、双林前等村庄,姓“都”的人也十分集中。据人口统计的数字标明,目前牟平“都”姓人有5000多人。  在北头村,至今较为完好地保存着一座古老的“都氏家祠”。家祠里存有宗谱和谱书,其中这样记载,“都氏系皇元宗室,始祖讳必里海公,元初为牟平达鲁花赤,兼管本州诸军奥鲁劝农事”。  据焦希程撰写的《宁海州志》卷下“官守”部分记载——“元初有必里海,中统元年(1260年),海死,子抄儿袭;抄儿死,子不老赤袭。子孙遂家焉,至今存姓曰‘都’。”  按照官方的记载,必里海就是“都”姓最早的始祖。追溯更早的史料,必里海是元初大蒙古国派驻镇守宁海州(今牟平、乳山、文登、荣成一带)等处的都达鲁花赤。达鲁花赤在蒙古语中意为“镇守者”,是元统治者派驻地方管理军事、政治、经济的最高长官。“都”则是总的意思,因此都达鲁花赤的官职高于达鲁花赤,可以跨越地域兼管几个州府。  一些学者推测,必里海及子孙来宁海以后,改朝换代,大权旁落,隐居于现在牟平的东北一隅。必里海的后代,为谋生存,凭自己的双手和大脑,靠汉族兄弟的帮助,经过无数代人的努力,才改变了原来游牧部落的生活习惯,逐步消除了蒙古族与当地汉族的差别。  为什么蒙古族的后裔会选用“都”这个鲜有人使用的姓氏?有人认为将“都达鲁花赤”这个官名的首字作为姓氏,方便后人识别彼此;有的人则认为“都”姓是明太祖朱元璋感念必里海及其后人对汉人的怀柔政策所赐。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少“都”姓人越海前往东北谋生,然而他们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蒙古祖先。据有关人员透露:1985年5月30日,大连瓦房店市民族事务委员会依据《关于恢复或改正民族成份的处理原则的通知》要求,专程派员来牟平对都姓历史进行考察,经调查研究,同意来自牟平的大连阎店乡、郭屯村“都”姓人,恢复蒙古族成份。  宗谱和家祠的保存  时至今日,牟平区留存下来的祠堂其实已经很少,目前惟一保存较为完整的就数姜格庄镇北头村的都氏家祠。都氏家祠位于北头村东头,是村子里最古老的房屋,为中国传统的合院式建筑。家祠何时所建已无从考证,镶嵌在院内墙上的一块石碑记载着它曾经在清朝嘉庆年间被修缮过。  “先前咱们的都氏家祠很可能是很土、很平常的一个祠堂,后来我们都家兴旺发达了,又另外修建了现在这个祠堂,据祖辈人说现在大概能有200多年吧。”如今,北头村73岁的都基开老人主要负责这座祠堂的日常管理和同族人每年在此举行的祭祀活动。  在文革“破四旧”活动中,一些人到处寻找、销毁这些当时属于“牛鬼蛇神”的东西。临村酒馆的宗谱被翻出来烧了,邻居家的谱书也被拿出来烧了,手头握有宗谱的都基开看在眼里,急在心头,连夜将宗谱转移到自己认为安全的地方。面对亲人的劝阻,都基开不言也不语,他坚信,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一定不能毁在自己的手里,更不能让同族人留下遗憾。为了使宗谱不被销毁,都基开先后将宗谱转移四次,终于完好地保存下来。  上世纪八十年代,村供销社从都氏家祠搬走后,牟平当地都姓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关注都氏家祠。1990年春节,都基开将自己珍藏多年的都氏宗谱请到都氏家祠并庄重地悬挂起来。消息不胫而走,南庄北疃的都姓人纷纷前来祭拜,更有远道的都姓人前来寻根问祖。  现在每逢春节和农历七月十五,北头村热心家祠事务的几位老人,都会将记载着历代都氏子孙的宗谱悬挂起来,恭敬地摆放好各种贡品,以便同族人在此举行祭祀活动。对每位远道而来的拜访者,他们总是热情地接待并打开都氏家祠的大门,讲述着本族的由来及家祠的历史。  亲情穿越千山万水  血脉永相连,亲情隔不断。在通讯发达的今天,牟平的“都”姓后人自发在网上建立了“都氏家祠”的博客。全国“都”姓人分布及辈分排列用字、河南安阳滑县都氏渊源考、四川简阳都氏历史的相关记载……在这里,来自全国各地的“都”姓人们讨论、交流,血缘的亲情越过千山万水,透过网络无声集结。  2007年“五一”长假,来自北京、辽宁、吉林等全国各地的一些“都”姓人自发来到牟平北头村,寻访都氏家祠,祭祀必里海祖先。  虽然从未谋面,但是一句“老家来人了”,让远途跋涉而来的都氏后人热泪满面。当天,都基开老人打破了只有春节和七月十五悬挂宗谱的常规,将宗谱恭恭敬敬地悬挂起来,让远道而来的都氏后人一了心愿。面对肃穆的都氏家祠,仰望高悬的先祖宗谱,打开尘封的《都氏族谱》,远道而来的都氏宗亲无限感慨油然而生,激动得热泪盈满眼眶。进香,敬酒,三叩首……  祭祀完祖先,都氏后人们还召开了全国都氏宗亲座谈会,新浪博客“都氏家祠”的博主将近年来收集整理编写的都姓历史资料分发给大家交流。  四平市的都业伟说:“我们祖上离家迁徙,但先人们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家、自己的根。由于历史原因他们没有成行,但是作为都氏子孙我们回来了,我们实现了祖上的愿望。我想今后一定会有的都姓人回来寻根祭祖!”来自辽宁的都本伟在《都氏家祠留言簿》上则写道,“春回北头,参拜先祖,承继伟业,再辟新途。”  当宗亲会上响起《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都氏后人们的心越发贴近了。这是一次重聚,也是一次回归。  虽然每个人手头的工作任务不断,牟平的都氏后人现在又忙碌了起来,因为今年的祭祖活动马上又要召开了。据了解,都氏后人们还打算成立“都氏文化研究会”,系统梳理都氏宗谱及各地都氏文化传承脉络。  谁读懂了生命的来龙去脉,生命也就成了一本深刻的书。胶东半岛存在诸多全国罕见的姓氏,将这些姓氏的来源发展理清,太古初民的原始崇拜、历史上鲜活的各色人物就跃然眼前。知其所以然,“姓氏”符号下的我们便有了前行的底气。  YMG记者耿晶  通讯员都基民摄影报道  ■相关链接  必里海及其后人  大蒙古建立之后,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出身的元军五部探马赤军帅——必里海,率领大军挺进中原,平定金军后,镇守登州府,因其功勋卓越,被成吉思汗册封为中书省益都路宁海州(辖今牟平、乳山、文登、荣成一带)军事、政治、经济的最高长官——都达鲁花赤(官职名),兼管本州诸军奥鲁劝农事,并具有世袭特权。必里海的儿子抄儿、孙子不老赤均世袭牟平达鲁花赤。  根据史料记载,必里海1260年去世,这一年忽必烈称汗。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元朝正式建立。1279年元军灭南宋,统一中国,这一时期是必里海的儿子抄儿任牟平达鲁花赤。抄儿去世后,必里海的孙子不老赤任牟平达鲁花赤,历经至元、元贞、大德三朝。不老赤任达鲁花赤的时候,元朝开始恢复科举制度,并取消了地方官员的世袭制度。不老赤去世以后,必里海的子孙不再担任达鲁花赤之职。但是必里海家族,历经整个元朝,在当地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显赫的大家族。必里海及其子孙为官独善慎行,磊落光明,忠厚传家,深得百姓爱戴。(

来源

1、青龙

青龙,源于上古星宿崇拜。我国古代把天空里的恒星划分成为“三垣”和“四象”七大星区。“三垣”是“紫微垣”,象征皇宫;“太微垣”象征行政机构;“天市垣”象征繁华街市。

这三垣环绕着北极星呈三角状排列。在“三垣”外围分布着“四象”:“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也就是说,东方的星象如一条龙。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天空的星相也随着季节转换。每到冬春之交的傍晚,苍龙显现。

2、白虎

白虎也是战神、杀伐之神,源于上古星宿崇拜。白虎具有避邪、禳灾、祈丰及惩恶扬善、发财致富、喜结良缘等多种神力。它是四灵之一,当然也是由星宿变成的。是由二十八星宿之中位西方的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组成。所以是西方的代表,而它的白,是因西方在五行中属金,色是白。所以白色是从五行中说的。

3、朱雀

朱雀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四象之一,四大神兽之一,源于上古星宿崇拜。它是代表南方的神兽,代表的颜色是红色,代表的季节是夏季。

4、玄武

玄武,源于上古星宿崇拜。从先秦时代开始它就是代表颛顼与北方七宿的神兽,而到了汉代五行学说开始兴起,它的象征含义又多了壬癸与冬季。

龟和蛇在中国古代认为是灵兽,象征长寿,汉朝以前贵族长配以玉制龟佩,现今在日本受古代中国影响,取名和制作图徽常用龟图案。

扩展资料:

所谓天数者,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是故处于堂上之阴而知日月之次序,见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暑。

中国古代把天空里的恒星划分成为“三垣”和“四象”七大星区。所谓的“垣”就是“城墙”的意思。  三垣环绕着北极星呈三角状排列。在“三垣”外围分布着“四象”:“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

也就是说,东方的星象如一条龙,西方的星象如一只虎,南方的星象如一只大鸟,北方的星象如龟和蛇。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天空的星相也随着季节转换。每到冬春之交的傍晚,苍龙显现;春夏之交,玄武升起;夏秋之交,白虎露头;秋冬之交,朱雀上升,总称为“四大神兽”。

—四大神兽

1,安徽省金寨县:启大道,正贤良, 一经传家,宗功世守 ,克承先训,继绪可久,长思祖德,齐敦孝友,尚学自立,光前裕后

2,安徽省亳州市:学北天守广,德心玉俊良;志明本绍统,兴家传费祥

3,安徽省桐城市:万志之云永,启世自荣昌,大德应时选,兴朝必以良

4,山东省齐河县:令之允传方圣永怀修世德

5,山东省新泰市:广安树继云,凤仙世孝远,仁怀振家真

6,山东省淄博市:成先志光宗,德士传家法

7,山东省青岛市:世开黄道日,双德吉祥始

8,山东省兖州市:文士堂西广,召书庆元祥,承彦明嘉绪,振国守典长

9,山东省诸城市:甲子寿光来,青春依旧在

10,河南省郸城县:栋国大怀付得加其太平安

-张姓

山西洪桐移民的历史背景-大槐树传说

明朝洪武、永乐年间大规模地移民是有其历史背景和历史原因的,这自然要从元末年间的历史谈起。

元朝在中国的统治只有89年,虽然盛极一时,但“只识弯弓射大雕”,到了元代末年,由于蒙古贵

族及封建地主对农民残酷剥削压迫,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水旱蝗疫不断,民不聊生,使河南、山东、河北皖北等中原地区“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九),人民无法生活下去,只有揭竿而起,反抗元帝国的残暴统治,仅至正元年( 1341),山东、河北、湖广等地就以生了百余次人民反元起义,以后人民起义更加频繁,力量也越来越大,至正八年方国珍在台州起义,至正十一年刘福通在颍州起义,号称红巾军,徐寿辉在蕲州起义。至正十二年郭子兴、朱元璋在濠州起义,第二年张士诚也在江苏泰州起义,其后十余年,特别是刘福通的红巾军与军决战于两淮、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广大农民纷纷响应,元军出其精兵锐将与农民军决战,攻城略地,掳掠杀人,干尽了残暴之事。至正十二年九月元丞相“脱脱破徐州,遂屠其城”(《元史脱脱传》),至正十七年、二十一年元军察罕帖木儿部与农民军战,“两战皆败之,斩首万余级”(《元史察罕帖木儿传》),至正十八年十一月,元军“刘起租守顺德,粮绝劫民财、掠牛马、民强壮者令充军,弱者杀而食之”(《元史顺帝本纪》),后来元军正规军精兵使尽,无力把农民起义军镇压下去,一些地主武装,为了维护本身利益也配合元军与农民作战,山西的王保保(扩廓帖木儿)父子,陕西的李思齐,也出兵豫、陕、鲁和两淮,终于把红巾军镇压下去。在这些战斗中,元军和地主武装,对农民军所据之地,多是“拔其地、屠其城”(《元史顺帝本纪》),使豫、鲁、苏北、皖北之民十亡七八,名城扬州城中当时被杀的仅余有十八家。(《明在祖实录》卷五)温县牛洼村《牛氏族谱》也载:“兵戮河南,赤地千里。”已到了“春泥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的境地后来朱元璋出兵江淮,派派徐达、常遇春北伐,进取山东,收复河南,北定京都,元帝出亡漠北,这样元末长达十六年的兵乱才算结束。

元朝末年除兵乱之外,水、旱蝗、疫也接连不断。黄、淮河又多次决口,使中原之地“漂没田庐无算,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荒墟。”据《元史》载,仅元朝末年的雨旱灾,山东19次、河南17次、河北15次、两淮地区8次。(《元史五行志》)”造成“漂没民庐、死者众”(《元史顺帝本纪》,“禾不入地、人相食”(《元史五行志》),至正元年到二十六年,几乎每年都有特大洪水泛滥,“至正元年,汴梁、钧州大水二年四月,睢州仪封县大水害稼。六月癸丑夜,济南山水暴涨,冲东西二关,流小清河,黑山、天麻、石固等寨及卧龙山水通流入大清河,漂没上下居民千余家,溺死者无算。三年二月,巩昌宁远、伏羌、成纪三县,山崩水涌,溺死者无算。五月黄河决白茅口。七月,汴梁中牟、扶沟、尉氏、洧川四县,郑州荥阳汜水、河阴三县大水。四年五月,霸州大水。六月,河南巩县大雨,伊、洛水溢,漂民居数百家。济宁路兖州、汴梁、鄢陵、通许、陈留、临颍等县大水害稼,人相食。七月,滦河水溢出平地丈余,永平路禾稼庐舍漂没甚众。东平路东阿、阳谷、汶上、平阴四县,衙州西安县大水……五年七月,河决济阴,漂官民亭舍殆尽。十月,黄河泛滥。七年五月黄州大水……八年正月辛亥,河决,陷济宁路。六月己丑,中兴路松滋县骤雨,水暴涨,平地深丈有五尺余,漂没六十余里,死者一千五百人。是月,胶州大水。七月,高密县大水。九年七月中兴路公安、石首、潜江、监利等县及沔阳府大水。夏秋,蕲州大水伤稼……

十二年六月,中耠路松滋县骤雨,水暴涨,漂民居千余家,溺死七百人。七月,衙州西安县大水。十三年夏,蓟州丰润、玉田、遵化、平谷四县大水……十四年六月,河南府巩县大雨,伊、洛水溢,漂没居民,溺死三百余人。秋,蓟州大水……十六年,河决郑州河阴县,官署民居尽废,遂成中流。……十七年六月,暑雨,漳河溢,广平郡邑皆水。秋,蓟州县皆大水。十八年秋,京师及蓟州皆大水。十九年九月、济州任城县河决。二十年七月,通州大水。二十二年三月,邵武光泽县大水。二十三年,孟州济源、温县大水。七月,河决东平、寿张县,圮城墙,漂屋庐,人溺死甚众。二十四年三月,益都县井水溢而黄。怀庆路孟州、河内、武陟县水。七月,益都路霆光县、胶州高密县水。二十五年秋,蓟州大水。东平须城、东阿、平阴三县疔决小流口,达于清河,坏民居,伤禾稼。二十六年二月,河北徙,上自东明、曹、濮,下及济宁皆被其害。六月,河南府大霖雨,*水溢,深四太许。漂东关居民数百家秋七月蓟州四县、卫辉、汴梁、钧州大水害稼。八月,棣州大清河决,滨棣二州之界,民居漂流无遗。济宁路肥城县西黄水汛溢,漂没田禾民居百有余里,德州齐河县境七十余里亦如之"。(《元史五行志》)在《元史》中这类记载比比皆是。特别是河南地区几乎年年都有特大洪水泛滥。中书省户部曾上言:"连年水旱,田禾不收。”(《元史顺帝本纪》)当时的一位治河大臣也说中原地区“连年饥馑,民不聊生。”(《元史纪事本末》卷二)

元末中原地区不但水患严重,大蝗灾也频频而至,从至正元年到二十五年,大蝗灾计有十八九次。(《元史五行志》)元时的大名路,至正十二年六月“开、滑、浚三州元城十一县,水旱虫蝗,饥民七十一万六千九百八十口”。(《元史顺帝本纪》)中原地区从元统三年到至元末年,大饥荒就达十五次(《元史五行志》),至正十七年河南大饥。十八年“京师大饥,彰德亦如之”。至正十九年冀、鲁、豫大饥,通州民间五杀其子而食之。保定路孽生盈道,军士掠孱弱以食。山东、河南之孟津、新安、渑池出现“民食蝗,人相食”的惨状。同时,危害极大的瘟疫又多次流行于河南、山东、河北、陕西以及南方诸省。(《元史五行志》)

以上种种,兵乱水旱蝗变疫相辅而至,百姓非亡即逃,使中原地区人烟稀少,土地荒芜,元政府只好把一些路降为州,如“降徐州路为武安州”。(《元史顺帝本纪》)就是到了明朝,由于人粮剧减也不得不把许多州,府降格,名城开封由上府降为了下府(《明太祖实录》卷九十六、一百九十三)。洪武十年河南等布政司所属州县“户粮多不及数”,“凡州改县者十二,县并者六十”。(《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二十,一百六十四)到了洪武十七年全国各地仍把不足3000户的30余州降为县。(《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六十四)

明朝建立后,各地官吏纷纷向明政府告具各地荒凉情形,中原地区处处是“人力不至,久致荒芜”(《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四十八),积骸成丘,居民鲜少”(《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七十六),“多是无人之地”(顾炎武《日知录》卷十),累年租税不入,”(《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一,)劳动力严重不足,土地大片荒芜,财政收入剧减,直接威胁明王朝统治,就连朱元璋也深知:“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五),于是采纳了萄州苏琦(《明太祖实录》卷五十),户部郎中刘九皋(《明史食贷志》),国子监宋纳等人的奏议,为维护明王朝的封建统治,决定了移民屯田的战路决策(《明太祖实录》),一场大规模的历经数朝历史50余年的移民高潮就开始了。} 明朝洪武年间,开始大量移民,农业生产刚刚有所恢复,又发生了“靖难之役”,四年的战争又加剧了中原地区的荒凉局面,为此仍又有永乐迁民之举。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建文帝继位,为了巩固中央集权,采取了”削藩”措施,燕王朱棣以入京诛奸为名,从北京进取南京,所过河北、河南、山东、皖北、淮北等地,与政府军反复拉锯作战,进行了四年的战争,这就是中原地区盛传的所谓“燕王扫碑”。当时一部分地区的老百姓也自行组织武装,拒抗燕王军队,这反映了人民要求安居乐业,恢复生产的愿望。

根据《明史》记载,燕军在战争中,抢掠屠杀甚为严重,如“燕军掠真定,顺德、广平、大名”。(《明史恭闵帝本纪》)在真定“斩首三万级”,白沟河仗,燕王“乘纵火奋击,斩首数万,溺死者十余万人”。(《明史成祖本纪》)中原地区的老百姓自动帮助政府军抗击燕军朱棣胜利后,对忠于建文帝的军队和百姓杀无遣漏,河北、山东等一些族谱中记载,燕兵所至,村城成墟,当燕王打到冀、豫交界处时,遭到地方武装“十八村联谊会”的把抵抗,燕王无标转路攻取南京,后燕王把一带人杀的只留狐、刘两家,山东临清县寨村光绪四十年写的《李氏族谱》记载,盖燕王靖难兵起,在建文时南北构兵,南兵大军追袭,则南兵自南而北,北兵胜大军犯阙则自北而南,想尔时,或杀,或刮,或逃,东西六七百里,南北近千里,几为丘墟焉。

因此,靖难之役“,加剧了中原地区荒凉局势,民非杀即逃,这也是永乐移民的又一原因。

当元末中原地区荒疫兵乱之时,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中原地区的兵乱及各种灾疫很少波及山西,山西大部地区也没有发生大的水旱虫灾,风调雨连丰收,同邻省相比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盛,元人钟迪在《河中府(蒲州)修城记》中说:当今天下劫火燎空,洪河(黄河)南北噍类无遗,而河东一方居民丛杂,仰有所事,俯有所育,这虽然是封建文人溢美之词,但也说明晋垌带比较安定,再加邻省难民流入山西,使山西南部人口是稠密洪武十四年,河南人口是一百八十九万一千多人,河北人口是一百八十九万三千多人,而山西人口却达四百零三万零四百五十口,等于河北、河南人口的总和。(《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四十)

山西的人口和中原的人口相比,极不平衡。据《明实录》记载,洪武十四年(1381年),河南人口为1891万人,河北人口为1893万人,而山西人口却多达40304万人,比河南、河北人口的总和还多25万。再从人口密度来看,同样是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山西平均每平方公里2752人,而河南每平方公里12;85人,河南的人口密度不足山西的一半。这样,山西“地狭人稠生计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连朱元璋也认识到“山西民众而地狭”。这时朝中的要臣一再提出应从山西移民到中原,如洪武三年(1370年),郑州知州苏琦提出“时宜三事”,其中一事就是移民中原,洪武十五年(1382年),晋府致仕长史桂彦良上《太平治要》20条。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户部侍郎刘九皋又奏请迁移山西之民以实中原,终于得到了朱元璋的认可。于是拉开了—场轰轰烈烈移民活动的序幕。

明代初期山西的移民,说是从洪洞大槐树下迁走的,实际上远远不止如此。根据《明史》记载,“成祖核太原、平阳、泽、潞、辽、汾、沁,丁多田少”,以“分其丁口”的办法进行移民。这个范围是相当大的,包括现在的晋中、晋南、吕梁和晋东南等地区。按照明初山西的行政区划,所谓太原指太原府,辖6个州20个县;平阳即平阳府,辖6个州29个县;泽是泽州,为省直隶州,辖4个县;辽是辽州,省直隶州,辖2县;沁指沁州,省直隶州,辖2县;潞是潞州,省直隶州,辖6县;汾指汾州,省直隶州,辖3县。这样,明初山西移民就涉及到2府、17州、66个县。在当时关山重重、道路阻塞的自然条件下,这么多地方的移民全要集中到洪洞县的大槐树下,有没有必要是不是可能恐怕是没必要也不可能的。但是,由于洪洞大槐树下是当时最大的移民“点行地”,在后来的历史上影响特别大,移民后裔们自然也就乐于认同这样一个出发地了。

关于移民的次数,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经学者们的反复考证,洪武、永乐两朝共有17次。简单的情况是:

洪武六年(1373年),从山西及河北正定府移民至安徽凤阳垦荒。

洪武九年(1376年)十一月,再从山西及正定府移民至凤阳垦荒。因为是冬天,政府发给移民过冬的棉衣。

洪武十三年(1380年)五月,从山西招募24万户百姓从军,后又都复员为老百姓,就地安置垦荒种地。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八月,又从山西的泽州、潞州,挑选“田少丁多”或无田之家,迁往彰德、正定、临清、归德、太康等地垦种。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九月,山西沁州百姓张从整等116户自愿外迁屯田,户部给予奖励,让他们回沁州招募居民。

同年同月,后军都督朱荣向朝廷报告:由山西迁居到大名、广平、东昌三府的百姓,一共分给他们26万顷土地。

同年十一月,命后军都督府佥事李恪等迁移山西百姓,到彰德、卫辉、归德、临清、东昌等地栽桑种枣,垦荒种地。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八月,冯胜、傅友德与常升等到山西招募百姓从军,共设16个卫所。大约是平阳府选了9卫,太原、辽、沁、汾选了7卫,每卫5600人,共有9万余人。

同年十二月,朝廷命后军都督佥事李恪、徐礼去山西招募移民共598户,分别迁至彰德、卫辉、广平、大名、东昌、开封、怀庆等地。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正月,山西马步官军266万人,往塞北筑城屯田。

建文四年(1402年),户部核实太原、平阳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丁多田少”及“无田之家”,迁至北平各府、州、县。

永乐二年(1404年)九月,从太原、平阳、泽、潞、辽、汾、沁移民1万户,充实北京。

永乐三年(1405年)九月,再次从以上地区移民1万户,充实北京。

永乐四年(1406年)正月,湖广、山西、山东等县吏李懋等214户人愿到北京为民,户部给他们发了安家费。

永乐五年(1407年)五月,朝廷命户部从山西的平阳、泽、潞及山东的登、莱等州,招募了5000户到北京的上林苑监,牧养栽种。

永乐十五年(1417年)五月,山西平阳、大同、蔚州、广灵等府州,向朝廷申请到北京、广平、清河、正定、冀州、南宫等府州县为民,开荒种地,依律交税,得到政府的奖励和资助。

综上所述,明初从洪武六年(1373年)到永乐十五年(1417年),近半个世纪中,从山西向外地移民17次,每次数百户,甚至上万户,前后人数达到100万以上。回顾我国历史上政府组织的移民活动,汉代仅限于屯垦戍边,并没有形成全国规模;三国割据一方,各自分散屯田;唐代移民屯垦兴盛,但安史之乱以后废弛;宋代重文轻武,屯田时盛时衰;元代全国兴屯,但很快天下大乱。所以说,明初山西移民,是有组织、有计划的官方移民中规模最大的一次移民。

那时候还创造了一个词叫“解手”,一直流传到现在仍然使用,却是无可辩驳的事实。百姓们被迫登记以后,为了防止他们途中逃亡,官兵们把他们反绑起来,然后用一根长绳串连起来。那时候,迁徙路上,到处是一串串的移民,他们一步三回头,天愁地也愁。在押解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人们免不了要大小便,但一根绳子拴几个甚至几十个人,大小便非常不方便。于是只好向押解官兵报告说:“老爷,请解手,我要大小便。”这样子日复一日,人复一人,次数多了,日渐简化,只要说上一声:“老爷,我要解手。”

明初有个袁公正,字成甫,曾随朱元璋打天下,南征北战,屡建战功,官拜镇威将军。明朝统一后,首要的大计,是移民垦荒。袁公正又自动报名,举家从洪洞迁至山东曹县黄岗集落户。当时很受朱元璋欣赏,亲赐一块“袁氏题名玉碑”,还给他提升了三级头衔。袁公正在曹州以北约20公里处的关王庙北土岗上安下家来,取名“袁家固堆”,并题词曰:“洪洞分枝老门第,曹州安居旧家风。”

陕西省的山西移民比较多,大概是与山西一河之隔距离近的缘故。据征集的谱谍看,武功县的戴氏、麟游县的赵氏、邢氏、扶风县的刘氏、彬县的陈氏、固源县的郑氏、米脂县的杨氏、并氏、眉县的刘氏,其先祖都是明初从洪洞迁去的。

综前所述,洪洞大槐树下的移民,当初直接迁入地是豫、鲁、冀、京、皖、苏、鄂、陕、甘、宁、晋等省市。然而数百年间,峰回路转,这些地方的移民后裔,又辗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东北、港台等地。特别是近几十年里,迁移的浪潮此起彼伏。例如解放前的“走西口”、“下关东”、“下南洋”,建国后的城市知青“支边”、“上山下乡”,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出国留学、探亲、定居,更使洪洞移民后裔的足迹,踏遍了神州大地、天涯海角。

参见: 山西洪桐县寻根网 全文阅读洪桐大搬迁考证进入wwwyuanscncom

资料: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是世界伟大的古代建筑奇迹之一。

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罕见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它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它以悠久的历史,浩大的工程,雄伟的气魄著称于世。它早就和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泰姬陵,伊斯坦布尔的圣·索非亚教堂等一起被誉为世界的奇迹。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历时达2000多年,总长度达5千万米以上。我们今天所指的万里长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长城,它西起中国西部甘肃省的嘉峪关,东到中国东北辽宁省的鸭绿江边,长635万米。它象一条矫健的巨龙,越群山,经绝壁,穿草原,跨沙漠,起伏在崇山峻岭之巅,黄河彼岸和渤海之滨。古今中外,凡到过长城的人无不惊叹它的磅礴气势、宏伟规模和艰巨工程。长城是一座稀世珍宝,也是艺术非凡的文物古迹,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坚不可摧永存于世的意志和力量,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整个人类的骄傲。

长城(英文名称: The Great Wall)于1987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I)(IV)(VI)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编号: 200-001 )。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约公元前220年,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用以抵抗来自北方的侵略。在明代(公元1368~1644年),又继续加以修筑,使长城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修建长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9世纪的周代。当时周宣王为防御北方民族的侵袭曾修建了列城和烽火台。公元前7世纪,许多诸侯国,如齐、魏、赵、燕、秦等,都修建了自己的长城,以防邻国的人侵。公元前22l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全国。不久,便下令开始修筑长城,把秦、燕、赵等国北部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加以增筑、扩建,筑成西起临挑东达辽东的秦长城。汉武帝时也曾数次修筑长城,用来保护河套、陇西等地以及东西往来的交通。

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前22l年),各诸侯国为了互相防御,在各自边境修筑高大的城墙,将列城和烽火台连接起来,绵延不绝,故称长城。当时各诸侯国的国土面积大小有别,故各国的长城也互有短长。据文献记载和遗迹显示∶楚长城西起湖北竹山,跨汉水,越邓县、内乡岳山至沁阳,总长近500干米;齐长城起于今山东平阴,经泰安、莱芜、章丘、淄川、临胸、安丘、诸城,至胶南人海,总长达500干米;魏长城起自华山,沿黄河北行,长300干米;燕长城有两道,南长城长约250千米;北长城长约650干米。这些长城自成体系,互不联贯,比起秦、汉的长城,大有逊色。

秦长城西起今甘肃东部,经今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河北和辽宁等省、自治区、直抵鸭绿江,长达5000多干米。汉长城更长于秦长城,达l0000余干米。至今,散布在新疆至河北数省、自治区之间的汉长城烽魑遗迹仍处处可见。此后,北魏、隋朝都有修筑长城的记载。公元5~7世纪,北魏、北齐、北周相继修筑的长城各有650、l000和l500干米。公元l2世纪,金代也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至外贝加尔地区修筑长4000多千米。明代为防止元代北逸残佘势力南下侵扰,也不断地修筑北方长城。明朝修筑长城的工程延续200多年,初期修建的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达祁连山麓,全长7300多干米;中叶以后经过修缮的自山海关至嘉峪关一线的长城比较完好,便被人误为是历史上长城的起点、终点。

实际上,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及以后各朝代修建的长城长度相加超过50000干米。所以长城堪称是“上下两千年,纵横十万里”的伟大工程奇迹。修筑长城的工程之巨大,确实惊人,仅以明代修筑的长城估算,需用砖石5000万立方米,土方一亿五干万立方米。如用来铺筑宽l0米、厚35厘米的道路,可以绕地球两周有佘。历代为修筑长城动用的劳动力数量也十分可观。据历史文献记载∶秦代修长械除动用三十至五十万军队外,还征用民夫四五十万人,多时达到一百五十万人。北齐为修长城一次征发民夫一百八十万人。隋史中也有多次征发民夫数万、数十万乃至百万人修长城的记载。

复杂的地形、奇特的结构

长城作为防御工程,它翻山越岭,穿沙漠,过草原,越绝壁,跨河流,其所经之处地形之复杂,所用结构之奇特,在古代建筑工程史上可谓一大奇观。在沙漠地区,干里流沙,缺少砖石,汉长城采用当地出产的砾石和红柳,分修筑充分发挥砾石抗压性能和柳枝的牵拉性能,这两种材料结合砌筑的城体非常坚固,经历两干多年风沙雨雪的冲击,不少地段仍屹立高达数米。在西北黄土高原地区,长城大多用夯土夯筑或土坯垒砌,其坚固程度不亚于砖石。如甘肃的嘉峪关长城墙体,修筑时专门从关西十多公里的黑山挖运黄土,夯筑时使夯口相互咬实,这种墙体土质结合密实,墙体不易变形裂缝。明代修筑长城以用砖、石砌筑和用砖石混合砌筑为主。墙身表面用条石或砖块砌筑,用白灰浆填缝,平整严实,草根、树根很难在缝中生长,墙顶有排水沟,排除雨水保护墙身。

长城在重要的道口、险峻山口、山海交接处设置关城,既可交通,又可防守。在跨越河流的地方,长城下设水关,使河水通过。出于防守的需要,在城身上每隔不远处建有突出的墙台,便于左右射击靠近墙体之敌;相隔一定距离又有敌楼,用来存放武器、粮草和供守卒居住,战时又可用作掩体。在长城沿线还建有独立的烽熔、烽台,用于在有敌来犯时,举火燃烟,传递信息。

长城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自从长城开始修建以来,在长城内外,就演出了许多壮丽的历史活剧。许多惊心动魄的伟大战役就在这里发生,许多改朝换代事都与固守长城的得失有关,可以说大郭中国历史都是在长城内外写就。随着长城内外著名战例的发生,也涌现姑了不少著名人物,包括许多军事家和政治

蒙,大大丰富了长械这座豆古建筑的文化内函。战国时代李牧在赵国主待修建长城并利葡长诫抗击匈奴侵犯,立下丰功伟绩,开创车代壁垒防御战的光辉战例,受到广大人民谢印,为纪念他的功绩,后人在雁门关修筑斧牧洞以为纪念,至今词堂遗址尤存。

名言:不去长城非好汉

辽海吞边月,长城锁乱山。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溪山行旅图

睡梦中,

天狭地小。

不知此情谁了?

秋风已将花吹去,

留下落叶衰草。

君知否?

春未到,

无人敢说春光好。

难诉烦恼,

叹撼山壮士,

血染战袍,

泪洒《出师表》。

溪山下,

乱臣贼子挡道,

谁念山中父老?

落难英雄知音少,

何日雷鸣号角?

君莫笑,

君不见:

黑暗尽处是天晓。

长城不倒,

长城几屹立处,

万花争艳,

一样报春早。

万里长城万里长,百世英雄百世梦

湛湛长江水,上有枫树林。

皋兰被径路,青骊逝骎骎。

远望令人悲,春气感我心。

三楚多秀士,朝云进荒*。

朱华振芬芳,高蔡相追寻。

一为黄雀哀,泪下谁能禁。

诗句:刘禹锡 万里长城坏,荒营野草秋。秣陵多士女,犹唱白符鸠。

陈陶 秦家无庙略,遮虏续长城。万姓陇头死,中原荆棘生。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弹不尽,高高秋月下长城。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常建 北海阴风动地来,明君祠上望龙堆。髑髅皆是长城卒,日暮沙场飞作灰。

李益 秦筑长城城已摧,汉武北上单于台。古来征战虏不尽,今日还复天兵来。

李益 统汉峰西降户营,黄河战骨拥长城。只今已勒燕然石,北地无人空月明。

武元衡 南依刘表北刘琨,征战年年箫鼓喧。云雨一乖千万里,长城秋月洞庭猿。

李涉 将家难立是威声,不见多传卫霍名。一自元和平蜀后,马头行处即长城。

陆畅 临坛付法十三春,家本长城若下人。芸阁少年应不识,南山钞主是前身。

张祜 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轻遏翠弦中。分明似说长城苦,水咽云寒一夜风。

赵嘏 秦皇无策建长城,刘氏仍穷北路兵。若遇单于旧牙帐,却应伤叹汉公卿。

汪遵 一叫长城万仞摧,杞梁遗骨逐妻回。南邻北里皆孀妇,谁解坚心继此来。

汪遵 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

卢汝弼 朔风吹雪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半夜火来知有敌,一时齐保贺兰山。

褚载 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焉知万里连云色,不及尧阶三尺高。

贺知章 常经绝脉塞,复见断肠流。送子成今别,令人起昔愁。陇云晴半雨,边草夏先秋。万里长城寄,无贻汉国忧。

高适 茫茫长城外,日没更烟尘。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古树满空塞,黄云愁杀人。

高适 黯黯长城外,日没更烟尘。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古树满空塞,黄云愁杀人。

李益 汉家今上郡,秦塞古长城。有日云长惨,无风沙自惊。当今圣天子,不战四夷平。

刘方平 新岁芳梅树,繁苞四面同。春风吹渐落,一夜几枝空。小妇今如此,长城恨不穷。莫将辽海雪,来比后庭中。

卢照邻 骝马照金鞍,转战入皋兰。塞门风稍急,长城水正寒。雪暗鸣珂重,山长喷玉难。不辞横绝漠,流血几时干。

李端 雁塞日初晴,胡关雪复平。危竿缘广漠,古窦傍长城。拔剑金星出,弯弧玉羽鸣。谁知系虏者,贾谊是书生。

杨师道 清晨控龙马,弄影出花林。躞蹀依春涧,联翩度碧浔。苔流染丝络,水洁写雕簪。一御瑶池驾,讵忆长城阴。

卢照邻 骝马照金鞍,转战入皋兰。塞门风稍急,长城水正寒。雪暗鸣珂重,山长喷玉难。不辞横绝漠,流血几时干。

卢照邻 虏骑三秋入,关云万里平。雪似胡沙暗,冰如汉月明。高阙银为阙,长城玉作城。节旄零落尽,天子不知名。

徐晶 秦王按剑怒,发卒戍龙沙。雄图尚未毕,海内已纷拏。黄尘暗天起,白日敛精华。唯见长城外,僵尸如乱麻。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刘长卿 玄黄一疲马,筋力尽胡尘。骧首北风夕,徘徊鸣向人。谁怜弃置久,却与驽骀亲。犹恋长城外,青青寒草春。

徐九皋 玉塞抵长城,金徽映高阙。遥心万馀里,直望三边月。霜静影逾悬,露晞光渐没。思君不可见,空叹将焉歇。

徐九皋 天下今无事,云中独未宁。忝驱更戍卒,方远送边庭。马饮长城水,军占太白星。国恩行可报,何必守经营。

李嘉佑 一门同秘省,万里作长城。问绢莲花府,扬旗细柳营。词锋偏却敌,草奏直论兵。何幸新诗赠,真输小谢名。

刘方平 新岁芳梅树,繁花四面同。春风吹渐落,一夜几枝空。**今如此,长城恨不穷。莫将辽海雪,来比后庭中。

卢纶 衔杯吹急管,满眼起风砂。大漠山沈雪,长城草发花。策行须耻战,虏在莫言家。余亦祈勋者,如何别左车。

李端 雁塞日初晴,狐关雪复平。危楼缘广漠,古窦傍长城。拂剑金星出,弯弧玉羽鸣。谁知系虏者,贾谊是书生。

张籍 独向长城北,黄云暗塞天。流名属边将,旧业作公田。拥雪添军垒,收冰当井泉。知君住应老,须记别乡年。

姚合 上将得良策,恩威作长城。如今并州北,不见有胡兵。晋野雨初足,汾河波亦清。所从古无比,意气送君行。

许棠 独夜长城下,孤吟近北辰。半天初去雁,穷碛远来人。月黯氛埃积,风膻帐幕邻。惟闻防虏寇,不语暗伤神。

许棠 五月绥州北,途程少郁蒸。马依膻草聚,人抱浊河澄。迹固长城垒,冤深太子陵。往来经此地,悲苦有谁能。

周朴 柳色尚沈沈,风吹秋更深。山河空远道,乡国自鸣砧。巷有千家月,人无万里心。长城哭崩后,寂绝至如今。

周朴 秦筑长城在,连云碛气侵。风吹边草急,角绝塞鸿沈。世世征人往,年年战骨深。辽天望乡者,回首尽沾襟。

苏拯 百战已休兵,寒云愁未歇。血染长城沙,马踏征人骨。早得用蛾眉,免陷边戍卒。始知髦头星,不在弯弓没。

万楚 金络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君能一饮长城窟,为报天山行路难。

杜牧 圣敬文思业太平,海寰天下唱歌行。秋来气势洪河壮,霜后精神泰华狞,广德者强朝万国,用贤无敌是长城。君王若悟治安论,安史何人敢弄兵。

罗邺 若算防边久远名,新安岂更胜长城。谩兴他役悲荒垒,何似从今实取兵。圣德便应同险固,人心自不向忠贞。但将死节酬尧禹,版筑无劳寇已平。

无名氏 彗孛飞光照天地,九天瓦裂屯冤气。鬼哭声声怨赵高,宫花滴尽扶苏泪。祸起萧墙不知戢,羽书催筑长城急。剑上忠臣血未干,沛公已向函关入。

袁朗 朔风动秋草,清跸长安道。长城连不穷,所以隔华戎。规模惟圣作,荷负晓成功。鸟庭已向内,龙荒更凿空。玉关尘卷静,金微路已通。汤征随北怨,舜咏起南风。画野功初立,绥边事云集。朝服践狼居,凯歌旋马邑。山响传凤吹,霜华藻琼钑。属国拥节归,单于款关入。日落寒云起,惊沙被原隰。零落叶已寒,河流清且急。四时徭役尽,千载干戈戢。太平今若斯,汗马竟无施。惟当事笔研,归去草封禅。

袁朗 朔风动秋草,清跸长安道。长城连不穷,所以隔华戎。规模惟圣作,负荷晓成功。鸟庭已向内,龙荒更凿空。玉关尘卷静,金微路已通。汤征随北怨,舜咏起南风。画地功初立,绥边事云集。朝服践狼居,凯歌旋马邑。山响传凤吹,霜华藻琼钑。属国拥节归,单于款关入。日落寒风起,惊蓬被原隰。零落叶已寒,河流清且急。四时徭役尽,千载干戈戢。太平今若斯,汗马竟无施。唯当事笔砚,归去草封禅。

子兰 游客长城下,饮马长城窟。马嘶闻水腥,为浸征人骨。岂不是流泉,终不成潺湲。洗尽骨上土,不洗骨中冤。骨若比流水,四海有还魂。空流呜咽声,声中疑是言。

崔湜 落日啼连夜,孤灯坐彻明。卷帘双燕入,披幌百花惊。陇上寒应晚,闺中织未成。管弦愁不意,梳洗懒无情。去岁闻西伐,今年送北征。容颜离别尽,流恨满长城。

崔湜 大漠羽书飞,长城未解围。山川凌玉嶂,旌节下金微。路向南庭远,书因北雁稀。乡关摇别思,风雪散戎衣。岁尽仍为客,春还尚未归。明年征骑返,歌舞及芳菲。

陈子昂 圣人秘元命,惧世乱其真。如何嵩公辈,诙谲误时人。先天诚为美,阶乱祸谁因。长城备胡寇,嬴祸发其亲。赤精既迷汉,子年何救秦。去去桃李花,多言死如麻。

张说 汉郡接胡庭,幽并对烽垒。旌旗按部曲,文武惟卿士。薛公善筹画,李相威边鄙。中冀分两河,长城各万里。藉马黄花塞,搜兵白狼水。胜敌在安人,为君汗青史。

郑愔 塞外萧条望,征人此路赊。边声乱朔马,秋色引胡笳。遥嶂侵归日,长城带晚霞。断蓬飞古戍,连雁聚寒沙。海暗云无叶,山春雪作花。丈夫期报主,万里独辞家。

子兰 游客长城下,饮马长城窟。马嘶闻水腥,为浸征人骨。岂不是流泉,终不成潺湲。洗尽骨上土,不洗骨中冤。骨若比流水,四海有还魂。空流呜咽声,声中疑是言。

顾况 画精神,画筋骨,一团旋风瞥灭没。仰秣如上贺兰山,低头欲饮长城窟。此马昂然独此群,阿爷是龙飞入云。黄沙枯碛无寸草,一日行过千里道。展处把笔欲描时,司马一騧赛倾倒。

贯休 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上无父兮中无夫,下无子兮孤复孤。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疲魂饥魄相逐归,陌上少年莫相非。

贯休 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上无父兮中无夫,下无子兮孤复孤。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疲魂饥魄相逐归,陌上少年莫相非。

李白 寿阳信天险,天险横荆关。苻坚百万众,遥阻八公山。不假筑长城,大贤在其间。战夫若熊虎,破敌有馀闲。张子勇且英,少轻卫霍孱。投躯紫髯将,千里望风颜。勖尔效才略,功成衣锦还。

王建 长城窟,长城窟边多马骨。古来此地无井泉,赖得秦家筑城卒。征人饮马愁不回,长城变作望乡堆。蹄迹未干人去近,续后马来泥污尽。枕弓睡著待水生,不见阴山在前阵。马蹄足脱装马头,健儿战死谁封侯。

成语:雄关万里 孤城绝塞 固若金汤 万里长城

2520多年前,老子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在守关人尹喜的请求下写出了著名的五千字《道德经》,出关后下落不明至今仍是一个谜,没有定论。

中华文明的先驱们,似乎都是那么的神秘。他们存在历史上的名气很大,在当时的社会留下了辉煌事迹。然而时间却很短,短到一夜之间退出世人视野,踪迹更是难寻!虽然后世的历史典籍记载有限,但是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蛛丝马迹也许会有!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今河南鹿邑地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

有人说老子西去到了印度,教育出了释迦摩尼这个徒弟;也有人说老子晚年在甘肃临洮修身养性,羽化成仙是为太上老君;还有人说老子那也没有去只是东归回到家乡,河南鹿邑老家罢了。

但是小编认为老子的去向至少有三个人知道或者三种可能:

1、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

从上可以看出老子是他的老师推荐去的周都,那么学成归来很有可能去找他老师去了,以老子的性格接替他老师的位置大有可能。讲学传道,善莫大焉!至少孔子就曾向老子求道解惑!

2、据说鬼谷子是老子的徒弟,天赋异禀的他尽得老子真传,经过多年苦修,拥有神鬼莫测之能。虽然比不上他的师父,但是身怀旷世绝学,精通百家学问,无人能及。

鬼谷子

所以老子如果要隐居,很可能鬼谷就是他的隐居地之一,为什么要说之一,后面还有一个重要人物没有说到。

3、司马迁史记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这“莫知始终”应该说的是司马迁不知道老子去哪了,而作为能让老子亲自为他留下五千言的伊喜,肯定和老子关系不一般,春秋时期竹简著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况五千字从思考整理到编撰刻录,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期间的日日夜夜足以说明老子对尹喜的重视。

尹喜,字文公,号文始先生,或称"关尹"。甘肃天水人,周敬王(-前477年)之大夫,他自幼究览古籍,精通历法,善观天文,习占星之术,能知前古而见未来,周敬王二十三年,眼见天下将乱,他便辞去大夫之职,请任函谷关令,以藏身下僚,寄迹微职,静心修道。

由此可见,作为一个能知前古而见未来的人,伊喜必然知道老子的去向,见到了老子就说“子将隐矣”可见他确实能知过往未来。只是为好友的避祸乱世而保密罢了。不管老子是否成神、成仙或者出走外星系亦或是所谓的穿越,完成使命功臣身退似乎是他唯一的选择。

那么问题来,老子就是为了给我们留下五千字的《道德经》而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么?你们觉得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