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痰饮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3收藏

古籍中的痰饮简介,第1张

痰饮(retention of phlegm and fluid、phlegmfluid retention)为病名。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痰,古作淡,淡与澹通,形容水的淡荡流动;饮,水也,故亦有称为“淡饮”、“流饮”者。出《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

早在《内经》即有“积饮”之说,如《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说:“太阴所至,为积饮否隔。”《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说:“湿*所盛……民病积饮……。”奠定了痰饮的理论基础。《金匮要略方论》首创痰饮病名,予以专篇论述,其含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痰饮是诸饮的总称,狭义的痰饮是诸饮中的一个类型,由于水饮停积的部位不同,而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又以长期留而不去的为留饮,伏而时发的为伏饮,但实际仍属四饮的范围;对脉证治疗阐发甚详,成为后世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自隋唐以至金元,在痰饮病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了痰的病理学说,倡百病兼痰的论点,从而有痰证与饮证之分。

痰饮的发病机理主要为中阳素虚,复加外感寒湿、饮食、劳欲所伤,三焦气化失宣,肺脾肾对津液的通调转输蒸化失职,阳虚阴盛,水饮内停。

痰饮的辨证首应根据饮停部位,分别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同时还当掌握体虚邪实的特点,从症状区别标实与本虚的主次。

痰饮的治疗当以温化为原则。因痰饮总属阳虚阴盛,本虚标实之证,故健脾、温肾为其正治,发汗、利水、攻逐,乃属治标的权宜之法,待水饮渐去,仍当温补脾肾,扶正固本,以杜水饮生成之源。

详见百科词条:痰饮 [ 最后修订于2016/9/20 14:00:23 共10050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刘奉五妇科经验》 21 方名 22 组成 23 功效 24 主治 附: 1 古籍中的清热利湿汤 1 拼音

qīng rè lì shī tāng

2 《刘奉五妇科经验》 21 方名

清热利湿汤

22 组成

瞿麦4钱,扁蓄4钱,木通1钱,车前子3钱,滑石4钱,延胡索3钱,连翘5钱,蒲公英5钱。

23 功效

清热利湿,行气活血,化瘀止痛。

24 主治

慢性盆腔炎属于湿热下注,气血郁结者。症见腰痛,腹痛拒按,伴有低热,带下黄稠,有时尿频。

古籍中的清热利湿汤 《汤头歌诀》:[利湿之剂]茵陈蒿汤

,则势外出而不内入,不必汗下,惟用栀子、黄柏,清热利湿以和解之。若小便利,色白无热者,仲景作虚劳治,

《汤头歌诀》:[收涩之剂]治浊固本

(丸)莲蕊须,砂仁连柏二苓俱。益智半夏同甘草,清热利湿固兼躯。〔固本之中,兼利湿热。莲须、黄连(炒)

《汤头歌诀》:[和解之剂]清脾饮

一变也。青、柴平肝破滞,朴、夏平胃祛痰,芩、苓清热利湿,术、草补脾调中,草果散太阴积寒,除痰截疟。〕

《冯氏锦囊秘录》:[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一方脉痨瘵合参]逍遥散

)拣人参北柴胡栝蒌实(各五钱)为末,每服二钱,姜汤调服。《冯氏锦囊秘录》清代冯楚瞻公元16441

《本草纲目》:[介部第四十六卷介之二]蛤蜊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制法 4 功能主治 5 疏风散湿汤的用法用量 6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疏风散湿汤 1 拼音

shū fēng sàn shī tāng

2 处方

赤芍药 黄连 防风各15克 铜绿(另人)川花椒 归尾各3克 轻扮03克(另入)羌活 五倍子各09克 荆芥18克 胆矾 明矾各009克

3 制法

上药和匀。

4 功能主治

治眼睑赤烂。

5 疏风散湿汤的用法用量

加水600毫升,煎至300毫升,去滓,外加铜绿泡化后,入轻粉搅匀,汤脚用绵纸滤过澄清,可用手蘸洗扫烂湿处。

6 摘录

《审视瑶函》卷六

古籍中的疏风散湿汤 《审视瑶函》:[卷六运气原证]风沿

草上各等分。为细末。每服三钱。白水煎。温服。疏风散湿汤赤芍药黄连防风(各五分)铜绿(另入)川花椒归

《证治汇补》:[卷之三外体门]痹症

不食为症状名,指食欲减退,甚则不欲饮食。《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太阳司天,……湿气变物,水饮内稸,中满不食。”参见不能食:不能食为病证名。出《黄帝内经素问·评热病论》。指食欲减退,甚则不进饮食。《杂病源流犀烛·伤食不能食源流》:“不能食,脾胃俱虚病也。东垣云,脾胃旺,能食而肥;脾胃虚,不能食而瘦,此之谓也。故治之者必当知不食之故。由于脾胃之虚,急当补益,宜补中益气汤,而不可用诛伐,使元气愈虚,斯为要著;或补之不效,更当兼补其母,使火以生土,土自健运,宜八味丸、二神丸;补母不效,更当兼顾其子,使金不窃母之气以自救,致脾胃益虚,则土自能保,宜茯苓、人参、桔梗、甘草。惟审知脾胃中或有积滞,或有实火,或有寒痰,或有湿饮,而元气未衰,邪气方甚者,方可稍用消导,而仍以补益为主,宜异功散、香砂枳术丸。其有夹郁者,开之,宜育气丸;动气者,平之,宜异功散加木香、沉香;上焦湿热阻气者,开提之,宜枇杷叶、苏子、杏仁、黄芩、降香、土瓜蒌皮;胃伤恶食,络虚风动浮肿者,和解之,宜人参、檀香泥、新会皮、炒荷叶蒂、炒粳米;心营热入,胃汁全亏,不饥不食,假寐惊跳者,调摄之,宜鲜生地、竹叶心、金银花、火麻仁、麦门冬、生知母;脾胃虚不能消化水谷,胸膈痞闷,腹胁膨胀,连年累月,食减嗜卧,口无味者,通快之,宜消谷丸;腹中虚冷,不能食,食辄不消,羸弱生病者,温暖之,宜苍术丸;时病后,胃气未和,知饥不纳者,调养之,宜茯神、枣仁、川石斛、知母、鲜莲子、鲜省头草,夫然后脾胃益快,自然进食矣。”《证治汇补》:“不能食,有虚有实,实则心下痞满口苦,宜消导。虚则倦怠面色痿黄,必心下软和,宜异功散加砂仁;有虚痰者,六君子汤。”热病后期,胃液受伤不能食而烦渴者,宜清胃养液,用竹叶石膏汤加减。

详见百科词条:不食 [ 最后修订于2015/10/23 15:22:56 共732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近日,教务老师来到四川师范大学图书馆。作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在全省高校图书馆中,川师大图书馆堪称古籍收藏的一个重镇。据馆长曹成建介绍,图书馆馆藏古籍共有11万余册,在省属高校中位居第一,包括宋元刻本、明清抄本等,以教育学、文学、历史学为收藏重点和特色。

教务老师走进恒温恒湿的书库里,只见泛黄的书卷整齐地放在单独上锁的书柜里,其中不乏《太和正音谱》手抄本、清乾隆内府写南三阁《四库全书》零本等珍贵的孤本。

《通鉴纪事本末》 看点

《资治通鉴》的指南读物,开创了以“事件”为中心的史书写法,历经760余年保存完好。

相较于一般的线装书,一本约30厘米长、20厘米宽的大开本引起了教务老师关注,书根处印有“宋宝祐本通鉴纪事本末”字样。这本古籍正是南宋宝祐五年(公元1257年)印刻的《通鉴纪事本末》。

“它可以说是《资治通鉴》的指南读物,书中内容都来自《资治通鉴》,由南宋史学家袁枢编撰。”川师大图书馆古籍部主任成荫介绍,《资治通鉴》部头很大,时间跨度超过千年,全书共有300多万字,对于普通的读者来说,实在难以下手。“《通鉴纪事本末》将其浓缩,并且首次采用以事件为中心的记述方法,开创了‘纪事本末’这一新的写史体例,对后世史书影响很大。”成荫说,全书概括提炼了239件事件,每一个事件各立标题,详细讲述事件的背景、发生、发展、结果等,按照历史年代顺序进行抄录。“普通读者可以看到事件的梗概,也可以阅读原文,而且这样把复杂的历史现象简单化,也增强了历史著作的表现力。”

成荫介绍,这部《通鉴纪事本末》是宋刻本,年代很早,且为全本,共有42卷,从文物性上判断,在古籍中属于价值颇高的珍本。它虽经历了760余年岁月,但仍保存完好,字迹清晰,并无褪色,也没有虫蛀现象,实属难得。“从书页上的痕迹及其他相关信息,能够判断后人在元代和明代都对其进行过修补,不过最重要的是,这本书的保存条件应该一直都很好,进入川师大图书馆收藏后,就更好地被保存起来了。”成荫说,作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在书库建筑、温度与湿度、空气净化与通风、照明与防紫外线、消防与安防以及防虫防鼠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以更好地保存古籍。

《太和正音谱》 看点

现存最早的北杂剧曲谱,全国仅存的明代手抄孤本,分为上下部,上部存放在国家图书馆。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代戏曲家马致远的一首《天净沙·秋思》已成千古名篇。

作为戏剧大家,马致远作品颇多,想了解更多,《太和正音谱》就是一个好选择。

《太和正音谱》由明代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所作,写成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这位多才多艺的皇子,在仕途遭遇不顺时,爱好结交文人雅士,在戏曲等方面颇有研究,因此他所著的这本书,不仅是早期元曲杂剧重要理论著作,也是现存最古的北杂剧曲谱,囊括了元初至明初的元曲整个历史时期的大部精华。

成荫介绍,川师大图书馆馆藏为钱榖手抄本,这也是全国仅存孤本,分为上下两部,上部存放于国家图书馆,里面主要是记载戏剧理论、戏剧作者等,下部则全部是戏曲曲牌,共收录了300多支曲牌。明代钱榖,本就是一名画家、书法家,这本抄本字迹娟秀、结构工整,标明正衬。“可以明显看出抄写者的文化水平很高,艺术价值远超一般的抄本。”成荫说。

《四库全书》 看点

太平天国年间流落民间,上世纪60年代川师大图书馆馆员在上海书店购得。

2016年,川师大图书馆有19部古籍成功入选第五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其中18部都是清乾隆内府写南三阁《四库全书》零本(零本即不完整的有缺失的丛书),包括《古史》《后汉书》《唐书》《江南通志》等。

清乾隆时期编纂的《四库全书》,由3800多人历时13年才抄写完成,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部丛书,也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成书时共有7部,分别藏于“南三阁”和“北四阁”。川师大图书馆馆藏的抄本,都是来自“南三阁”中的杭州西湖的文澜阁。

“这18部古籍,虽然都不完整,但今天能够完好地保存在这里,已是十分珍贵难得。”曹成建说。

晚清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南三阁均遭受破坏,《四库全书》被毁或大量流失到民间。后来,不少文化名人想尽办法搜集抢救,但仍有大量书籍散落。曹成建介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川师大图书馆重视传统文化传承,专门拿出资金,派出人员,四处奔波购买古籍,这些《四库全书》零本,就是馆员们1960年在上海古籍书店购得的。“那时,馆员们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古籍市场和书店购买了数以千计的古籍。”

教务老师看到,在馆藏《四库全书》的首页上,有十分清晰的乾隆印玺“古稀天子之宝”。据悉,这是乾隆晚年,70岁时才刻的,这枚印玺如今藏于故宫博物院,是乾隆用品中的精品。

如需参与古籍相关交流,请回复善本古籍公众号消息:群聊

学习古籍版本,离不开查看实物、关注古籍网拍、了解市场价格!网拍是低成本、最方便的学习方法:

长按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点滴拍卖

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https://www87dhcom/xl/

目录 1 拼音 2 《千家妙方》 21 方名 22 组成 23 功效 24 主治 25 肾著灵效汤的用法用量 附: 1 古籍中的肾著灵效汤 1 拼音

shèn zhe líng xiào tāng

2 《千家妙方》 21 方名

肾著灵效汤

22 组成

白术15g,茯苓24g,甘草9g,制乳香3g,制没药3g,丹参12g,当归12g,土元9g,骨碎补12g,杜仲9g,木瓜9g,怀牛膝12g,续断12g,三七粉45g,金钱白花蛇1条,蜈蚣3条,桃仁9g,红花9g。

23 功效

补肾壮骨,强筋通络,祛风除湿,活血祛瘀。

24 主治

增生性脊椎炎(寒湿瘀阻型)。

25 肾著灵效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古籍中的肾著灵效汤 《本草新编》:[卷之一(宫集)]远志

以用远志也。而吾以为不止治心、肝、脾、肺也。夫心肾常相通者也,心不通于肾,则肾之气不上交于心,肾不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肾脏方]肾脏脉论第一

云面肾胀者,腹满引背央央然,腰髀(一作痹)并痛。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冰状(一作如水洗状,一

《普济方》:[卷二十九肾脏门]总论

沉为阴在里。不可发汗。发汗则如蜾虫出。见其霜蛾入汤。重客在里。慎不可熏。熏之逆客。其息则喘。无持客

《本草新编》:[卷之一(宫集)]熟地

如清水者,用二陈消痰化痰之药,百无成功,乃服八味汤,而痰气之汹涌者顷刻即定,非心、肝、肾之痰用熟地

《黄帝素问直解》:[卷之五]水热穴论第六十一篇

薏米红豆粥最去湿气,薏米50克,红小豆25克,白糖适量。薏米、红小豆洗净后放入锅中,加适量水浸泡3-4小时后同煮至熟。加入适量白糖,冷却后食用。年轻人容易出现烦躁、失眠,或者脸上起红疹、痘痘,这都是心火过旺、湿热内扰所致,可以在薏米红豆粥中加上百合或莲子同煮,或者两种都加。

也可以尝试在家里煮一碗热辣辣的姜汤,用姜汤的绝妙效用将体内的湿气逼散出来,待到全身发过汗以后,病症就会有所缓解。

评论

0

其他回答(1条回答)

波黑家的

20211208 17:41 回答

首先要了解湿气的特点,中医认为,湿性粘滞,且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所以去除湿气要以温性药物或者食物为主,而且需要综合疗法,不能操之过急。首先,饮食上要注意尽量控制肥甘厚味这些助湿的食物,如火锅、肥肉、烟酒、油腻食物等,多吃一些清淡、利湿的食物,如冬瓜、银耳、鲤鱼、萝卜等,水果可以多吃榴莲、橘子、苹果等。其次,要加强体育锻炼,通过锻炼来振奋人体的阳气,以祛除湿气。最后,可以应用一些药物来治疗。可以应用陈皮、豆蔻、薏米、苍术等药物打粉冲服;平时可以喝红茶;或者应用中药汤剂或者中成药。中医认为,脾为运化水湿的器官,是生痰湿之源,所以祛湿主要以调理脾胃为主,常用的药物有香砂平胃颗粒、理中丸、参苓白术颗粒等,或者用二陈汤中药汤剂等。

芡实

芡实为中药名,出《本草纲目》。是睡莲科植物芡 Euryale ferox Sali 的干燥成熟种仁。呈类球形,多为破粒,完整者直径5~8mm。衰面有棕红色内种皮,一端黄白色,约占全体1/3,有凹点状的种脐痕,除去内种皮显白色。质较硬,断面白色,粉性。气微,味淡。炒芡实表面淡**至**,偶有焦斑。麸炒芡实表面亮**或**,略有香气。

芡实味甘、涩,性平。归脾、肾经。具有益肾固精、补脾止泻、祛湿止带的功能。芡实生品性平,涩而不滞,补脾肾而兼能祛湿,常用于遗精,带下,白浊,小便不禁,兼有湿浊者尤宜。炒后性偏温,补脾和固涩作用增强,适用于脾虚之证和虚多实少者。清炒芡实和麸炒芡实功效相似,均以补脾固涩力胜。主要用于脾虚泄泻和肾虚精关不固的滑精,亦可用于脾虚带下。

详见百科词条:芡实 [ 最后修订于2017/4/18 22:50:18 共2691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