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第1张

一、说明文的分类:

1事物说明文[读完文章后了解了(说明对象)是什么?]

2事理说明文[读完文章后了解了(说明对象)怎么了,为什么会这样?]

二、把握说明对象:

1看标题

2看首尾段

3看关键词句(如:总说句/分说句/过渡句)

4看材料(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的特征,然后归纳小结。)

5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对象。

如《苏州园林》,说明 “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 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格式:介绍了_____的____)

如:《死海不死》,科学地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 " 海水的咸度很高 " 。

6概括文章的说明中心:

①全文围绕什么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

②说明了这些事物或事理的什么特征?

③从哪些方面对该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

概括方法:说明中心=说明对象+特征。(对说明中心的概括,语言要简明扼要。)

三、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

1找原词原句。

若没有,则:

2注意段意、中心句。

四、常见的说明方法:

为了说明事物特征或说明事理,需要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A.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1分类别:(即对说明事物分门别类的方法。例如:“如何获得食物这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一种叫自养,……另一种叫异养。”)

2举例子:(即以具体事物为例的方法。例如:“这种书目专门记录其专题或学科的文献。如要查找中国古代文献,就要使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或《中国古籍善本总目》等。”)

3打比方:(即用比喻来说明事物的方法。例如:“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4列数字:(即是运用数据说明事物的方法。例如:“哪里知道,这条天河淹没了一千万颗以上的星星啊!一千万,你一口气数下去,得数一千多年。”)

5作比较:(即用另一个事物与说明事物相比,以说明事物特点的方法。例如:“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

6下定义:(即指明某一名词概念的含义。例如:“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B.说明方法的作用:

1、举例子:具体形象的说明了……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

2、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特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科学准确具体的说明了……的…… 特点

5、作比较:通过…和…的比较,突出了…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完整、科学、准确地说明…本质特点,使之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7、画图表:直观形象说明了…。

8、作诠解:作诠释,用于解释被说明内容的成因及内在联系。

9、摹状貌:能使说明生动形象,使文章更具可读性。

C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表达效果):

1答清每种说明方法各自的表达上的作用,

2答清具体运用这种说明方法是为了说明什么内容,即:表达+说明内容。

三、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顺序:文章使用什么说明顺序,要看说明的对象。

1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的;

(按时间的先后来进行说明,多用于说明具体事物和历史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

2空间顺序。说明建筑物的;

(按事物的空间位置,即事物的表里、上下、前后、左右、位置和方位等来进行说明。)

这种顺序多用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建筑物的结构和介绍参观建筑物的过程之类的文章。

3逻辑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

(按事物的推理过程及人们对事物规律的认识和运用的顺序去说明事理、布局文章。)

① 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

② 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

③ 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

④ 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

⑤ 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

⑥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

四、说明文的结构:

  (1)并列式:各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

  (2)连贯式:各层之间按照事物发展过程安排层次,(时间为线索)前后互相承接。

  (3)递进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各层之间的关系是递进的。

  (4)总分式:这种结构大致有三种情形:总——分;分——总;总——分——总。

五、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说明语言的特点:准确性和严密性。

中心词语/修饰、限制性词语/关联词/代词

①抓关键性的中心语,主要是抓那些运用准确的名词、动词、形容词,鉴别出它们的同义词,在语境中领悟其用语的准确性。

{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使语义更具层次感,突出说明内容的重点,从而更好地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例如:准确地使用了“……不但……而……”这一组关联词,层次清楚地说明了……的优越性。同时,用递进的句式还进一步突出了……这一实用效果。}

1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主要体现在:

修饰、限制性词语的运用。如:可能、大约、几乎、一般、近、之一等词。

2语言的准确和简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要如实的反映客观事物,对知识表达要科学和严密,表示时间、空间、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准确无误。

②要注意运用好表示修饰限制等作用的词语。如“基本上”“大约”“比较”“一般”“极个别”“大多数”等词语。

{主要指形容词、数量词、副词和短语是如何恰如其分地修饰限制或补充说明中心语句的。}

常见题型:

1 考查全篇文章或某一段落的说明内容

题型为:本文的说明内容是什么/“某一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概括某一段的说明内容。

①用原文回答:(要理清文章或段落的层次)。

找出全文的中心段或某段的中心句,(这往往就是问题的答案)。

②无适合的原文时,可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总结概括。 “点”:各段的说明对象,“面”:整篇文章的主体说明对象,两者结合组成完整的句子便可。

2 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题型为:某段或某句用了哪种(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说明了什么。

(要明确概念,辨清各种说明方法)。

3 考查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题型:某个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

“删掉这个词语后……”

①解释句意的变化。(先解词,说明原句意思是……)

②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上加以限制/强调/说明,换后(删掉)意思变为……,与实际/原意不符/,不准确/不严密/不科学。

答题方式: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4 考查指示代词或有指示意义的词语的具体指代内容。

答这一类型题时一般是往前找,指代上文距其最近的一句或几句内容。最有效的得分方法是将找到的指代内容与指代词语替换,符合文意便是正确的答案。

5判断文段的说明中心(说明内容):

答题方式:

1、实物说明文: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

2、事理说明文:关于……的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

3、程序说明文: ……的操作或实验或制作的过程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的常用答题格式:

本句用了_______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_______(说明内容),使读者_____________。

6 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题型: ××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7 题型:说明文中的主观题及其解答:

(着重要表现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体现自己的价值观)。

8 题型: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

①抓住文段中的段落和层次,②从每段(或每层)中抓住关键词语加以整理。

一般情况下,文段的开头(或各段的第一句)和结尾(或各段最后一句)往往说明了对象的特点。

9 题型:段意概括。

句式:说明了……介绍了……

方法:找中心句;结合本段说明特征概括,摘要联合,结合标点,尤其注意分号,认真提炼。

10 题型:为什么不能调换段落顺序?

答题方式: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

答:森林能够有效的净化空气和降低噪声。

10 题型:发散创新:就……谈一点看法或设想;或拟标语。

技法指导:结合实际,结合原文,根据知识库存,发散思维,大胆想象。

11 题型:给文段补充一个过渡句:

主要是结合上段的内容来考虑,方法是抓住上段说明的内容,以设问句的形式提出“为什么会(要)……呢?”这就能自然地引出下文了。

12 题型:问前后的内容(所介绍的对象)是否矛盾:

从内容和角度这两方面思考,就能说出是否矛盾了。

13 题型:根据说明的内容,怎样理清选文的思路:

技法指导:首先要对每一段的内容了解,并能对其进行归纳和概括,然后,再对每一段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理清其行文思路,结构特点(因为有的是采用总分式,有的是总分总式,还有的又是分总式),就能说出其思路了。

14 题型:在说明的开头文段或中间叙述有关的故事,这有何作用:

答题方式:开头:①引出说明的对象。

段中:②增强说明文的生动性。

③使说明的事物更准确。

目录学·专科书目

专科书目是指围绕某一学科系统全面地收集文献而编制的书目。西汉初年,张良、韩信编制军事方面的书目,从众多的图书中选取了三十五家。汉武帝时,军政杨仆在整理兵书的基础上,编制了《兵录》。这部书目是中国第一部有文献记载的专科书目。在专科目录中,目录学成就最高的一是佛经书目,另一是经学和史学书目。

佛教历经东汉、三国的发展,至南北朝时期,非常盛行。佛经的数量超过了儒家图书的数量。为了管理上的方便,一些著名僧侣编制了一批佛经目录,据统计,佛经目录有四十余种。这批目录各有特点,并积极创新,在中国目录学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南北朝时期重要佛经目录是道安编撰的《综理众经目录》和僧祐编撰的《出三藏记集》。《综理众经目录》成书于东晋(374),是中国较早的一部佛经目录。僧祐说:“爱自安公,始述名录,诠品译才,标列岁月,妙典可征,实赖斯人。”道安的目录已佚,但从《出三藏记集》中可看出它的成就和特点。《综理众经目录》把佛经书分为七类,一是经论录、二是失译经录、三是凉土异经录、四是关中异经录、五是古异经录、六是疑经录、七是注经和杂经。经论录著录汉至西晋时的十七家经书,排列顺序以译经人生卒年代先后为序,并注明翻译的年代和异名。后附一篇文字,介绍译人的姓氏、评论翻译质量的高低等。失译经录著录了一百三十四部不知道译者姓名的经书。凉土及关中异经录著录的是只知道翻译地点,而不知道译著姓名的经书。古异经录著录了九十二部书,多是经书摘译的单行本。疑经录著录的是真伪难辨的图书,计二十六部。注经及杂经著录道安自注的众经和杂经。从上述七类内容看,它与综合性书目的体例大不相同,梁启超在《佛家经录在中国目录学之位置》(载《图书馆季刊》1926年第1卷第1期)一文中认为这种体例有五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纯以年代为次,使读者可知经学发展的源流和各家的派别; 二是不知译者姓氏的单独立为一类;三是摘译经书列为一类,并以书的性质分别,眉目清楚;四是真伪难辨的书单独为一类,精神最为忠实;五是注解的书别自为部不与本经混合,主从分明。僧祐《出三藏记集》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佛经书目,陈垣在《中国佛教史概论》一书中对它有很高的评价。“三藏”指经、律、论,即佛教经书的总称。该书目是根据定林寺所藏经书,并在《综理众经目录》基础上增辑而成的。它们的编撰体例是“一撰缘记、二铭名录、三总经序、四述列传”。所谓“缘记”,即佛经及译经的起源。所谓“名录”,指历代的书名经目,把经书分为十二录,其次序为:经论录、经缘录、律录、古异经录、失异经录、凉土异经录、关中异经录、失译杂经录、抄经录、疑经录、疑经伪撰录、注及杂经录。所谓“总经序”,即各经的前序和后记,共约一百二十多篇。所谓“述列传”,即译经人的传记,共录二十二个外国人及十个中国人的传记。《出三藏记集》的四个组成部分,其中第二部分“名录”,袭用《综理众经目录》并有所增补,其余三部分都是僧祐的创新。其成就和特点有以下几点。一是借书目保存了各方面的第一手材料,如叙述佛典的来历及翻译方面,记录了当时名僧事迹,抄录了经序和后记,这些资料对于研究该学科都是非常珍贵的。二是在目录学方法上开创了广搜经序的方法,借此可使读者了解一种图书的始末源流。这种广泛搜集评论资料汇集成篇的方法为后世辑录体提要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也为后来尤其是清代的专科书目广泛采用。三是详细叙述译者的传记,并专列为一个部分,经书质量的优劣与译者有重要关系,叙述译者事迹对于读者了解经书内容有一定关系,列传与目录相互补充,可更好地发挥书目的作用。四是在类目上根据图书实际情况而增设。在道安书目的基础上增列了“抄经”等类,节抄的经书不与原书放在一起是有一定道理的。总之,僧祐的书目无论书目编制体例,还是目录学的成就都为后世所推崇。隋开皇十四年(594),法经等人编撰《大隋众经录目》,它不以译经特征编目,而按佛经内容分类,把经、律、论分开,又把“大乘”、“小乘”各列一录,三藏以外的书分为抄录、传记、著述三录,每录又分西域与中国两类,其组织体系较为严密。稍后,费长房编有《历代三宝记》,又称《开皇三宝录》,全书十五卷,在现存经录中规模较大,共著录经书六千二百三十五卷,比《大隋众经录目》五千二百三十四卷多著录一千多卷图书。前三卷为年表。四至十二卷著录汉代至隋代所译经书,以年代及译人生卒先后为序,每人先列所译著经书,然后附以小传。十三至十四卷为大小乘入藏目,十五卷为序传。梁启超认为,《历代三宝记》“最可观者实惟前三卷之年表,虽考证事实,舛误尚多,然体例固彼所自创也”(《图书馆季刊》1926年第1卷第1期)。佛经目录在唐代又有新的发展,较著名的有道宣编撰的《大唐内典录》和智升编撰的《开元释教录》。《大唐内典录》最有价值之处,在于创立“众经举要转读录”,梁启超说:“盖佛典浩如烟海,读者本已穷年莫殚,加以同本异译,摘品别行,叠屋支床,益苦繁重。宣公本篇,于异译别行诸经,各择其最善之一本以为代表,例如《华严经》则举佛陀跋陀罗译之六十卷本,而异译异名之十部,皆该省略焉。……诸如此类,裨益于读者实不少,著书是以备学者顾问,实目录学家最重要之职务也”(同上)。智升《开元释教录》基本上仿照《大唐内典录》编撰而成,其不同之处一是经论分类更加细密,二是提要较为详细。最为称道的是它对目录学的独特见解,“夫目录之兴也,盖所以别真伪,明是非,记人代之古今,标卷部之多少,摭拾遗漏,删夷骈赘,欲使正教伦理金言有绪,提纲举要,历然可观也”(《开元释教录》卷一)。此后,宋代有惟白编撰的《大藏经纲目指要录》和王古编撰的《大藏圣教法宝标目》,明代有智旭编撰的《阅藏知津》。宋代两部书目提要较为详明,明代智旭的书目改进了佛教图书的分类,又使用符号以识别图书的优劣、缓急,借以指导阅读。综观佛经书目,在目录学上的成就有以下几点: 首先,各部经目在体例上勇于创新,各具特点,僧祐以道安的目录而成,但在类目上超出道安目录五个类目; 隋代法经编的书目改编以前从经书特征编排的旧例,转向从佛经内容分类,这些不因旧法的编目方法值得今天借鉴。其次,在著录方法上灵活具体。佛经是从外国文字翻译过来的,“有译乃传,无译乃隐”。各部佛经书目特别注意翻译事项的著录。如道安的目录于各家经目下注其异名、译出的年月、译人姓氏、翻译始末、译笔优劣等。僧祐的“缘记”、“列传”、“经序”三部分也是为读者了解经书而采取的灵活方法。这些方法不同于综合性书目,都是根据佛经的具体情况而采取的。这种因书而宜的方法值得今天书目工作发扬。第三,在提要编写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僧祐在“经序”中专辑佛经译本的前序和后记,“列传”部分记述名录的译者事迹,两部分虽然独立,实际上起到提要的作用。前序、后记是现成的资料,利用这些资料作为提要的素材,不仅是佛经目录的一种创新,也是中国目录学上的一大发明。此后,马端临在《文献通考·经籍考》中广泛采用广搜序跋等文字的方法,形成了辑录体提要的一大体例。

中国古代特别重视经学和史学的研究。较早的经学书目是郑玄编的 《三礼目录》,后来李肇编有《经史释题》、欧阳伸编有《经书目录》。最有成就的书目是清代朱彝尊编的《经义考》和章学诚编的《史籍考》。《经义考》把图书分成二十六类,每种图书除著录著者、卷数等项目外,并各注明 “存”、“佚”、“阙”、“未见”四项,然后辑录原书的序、跋及古今学者的论述,照录原文,不加评论,继承了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 以来辑录体提要的写作方法。陈廷敬在《经义考》的“序”中说:“今古经具在而学术如此,经之其存其佚皆不可得而知矣。兹先生所著《经义考》至于三百卷之多,虽其或存或佚者,悉载简编。余以为经先生之考定,存者固森然其毕具,而佚者亦绝其穿凿附会之端,则经义之存,又莫有盛于此时者矣。微竹垞博学深思,其孰克为之”这些赞誉是符合实际的。它的影响不仅及于后代,也影响到海外,日本丹波元胤在其影响下编撰了《医籍考》。章学诚《史籍考》继承了《经义考》的体例,在分类、著录方面提出了古逸宜存、家法宜辨、剪裁宜法、逸篇宜采、嫌名宜辨、经部宜通、子部宜择、集部宜裁、方志宜选、谱牒宜略、考异宜精、版刻宜详、制书宜尊、禁例宜明、采摭宜详等十五种原则,这些原则至今仍有借鉴价值。其它学科历代也编有不少书目。西晋的荀勗编有《文章叙录》,此后挚虞编有《文章志》、傅亮编有《续文章志》、沈约编有《宋世文章志》等文学书目。宋代高似孙编有《史略》和 《子略》两部书目,其中《史略》者录十三世纪以前的史学图书。在医学、数学方面,明代殷仲春编制了《医藏书目》、清代梅文鼎编有《勿庵历算书目》等。专科书目集中收录某一学科的文献,或广泛搜集,详细著录,给人们查询利用专科文献提供方便;或详加考订,注明真伪存佚,为后世的整理利用提供依据。其中,《经义考》、《史籍考》等书目,把辑录体提要的方法发扬光大,不仅为后世书目的编撰树立了典范,而且也为读者留下了一种图书的多方面评论资料。

中国古典书目中,还有一种指导读书的推荐书目。这类书目又叫导读书目。现存最早的是唐代末年编的《杂钞》。它以问答形式给青年开列了一部包括数十种书的书目单。元代初年,程端学把朱熹、真德秀以来在书院书塾教学中所创造的读书方法,结合当时实际情况,编写了《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对明清产生很大影响,被称为“读书工程”。清代道光年间(1847),湖北学政龙启瑞编撰了《经籍举要》,开列了经史子集以及经济、考试方面的图书。推荐书目中影响最大的是光绪年间 (1876) 张之洞编撰的《书目答问》,不少学者从书目中得到教益。鲁迅先生曾说:“我以为要弄旧的呢,倒不如姑且靠着张之洞的 《书目答问》去摸门径去。” ( 《而已集·读书杂谈》) 余嘉锡先生曾对陈垣先生说,他的学问是从《书目答问》入手的。张之洞当时编撰书目的目的,是要回答当时的青年人“应读何书,书以何本为善”。清代中叶,目录学一时成为“显学”,对于《四库全书总目》,张之洞非常推崇,说“今为诸生指一良师,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读一过,即略知学问门径矣”。但《四库全书总目》收录图书太多,不易读书人阅读,所以他对历史上流传下来的重要图书加以选择,收书二千二百种左右,编成《书目答问》,以书目形式回答全国生童的读书问题。综观书目,其成就及特点有以下几点。首先,在分类方面,它突破了《四库全书总目》的四分法,在经、史、子、集之外,新增“丛书”一部为五部。他认为丛书“其中经、史、子、集皆有,势难隶于四部,故别为类”。丛书类的增设表现了清代学术的发展,自此以后,许多书目都采用五分法组织图书,今天集中全国各馆善本图书的《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就采用这种分类体系。部下分类,类的分合也不拘守《四库全书总目》,如经部增列“正经正注”一类,以反映清代经学研究成果;史部增列“古史”一类;子部为周秦诸子立“古子”一类,以别于后世诸子,天文算法类分为“中法”、“西法”、兼用中西法”,既反映了当时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和中西学术的交融,同时又将天文算学书籍独立为类,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集部对清代人的别集按各家学派分别立类,如“古文家集”下分“不立宗派古文家”、“桐城派古文家”、“阳湖派古文家”三个子目,并加注语说:“国朝人集,流别太多,今为分类列之,各标所长,以便初学寻求。”为了更好地发挥图书的作用,张之洞在分类著录上采用了互著的方法,并明确指出“《汉书·艺文志》有互见例,今与相类关者,间亦互见,注其下”。总之,《书目答问》从基本大部的划分,具体类目的设置,以及前人互著方法的应用,都体现了张之洞的见解和创新。其次,在图书的收录方面,规定了严格的选书标准。张之洞在《书目答问》“略例”中规定了五不录原则:凡无用者、空疏者、偏辟者、淆杂者不录;古书为今书所包括者不录; 注释浅陋者、妄人删改者、编刻伪谬者不录;古人书已无传本,今人书尚未刊行者不录;旧刊旧钞,偶一有之,无从购求者不录。同时,张之洞也规定了收录标准:经部举学有家法、实事求是者;史部举义例雅饬、考证详核者;子部举近古及实用者;集部举最著者;丛书举多存古书、有关实义、校刊精审者。从上述收录标准中,可看出《书目答问》重在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重在今人著作,实事求是,不炫奇示博,以多为胜。综上所述,张之洞在书目中对于图书的取舍贯彻了推荐书目所独有的有其书未必尽录、无其书未必不录的原则。第三,在图书版本的著录方面,不追求古本,讲求质量和实用。张之洞在“略例”中强调,“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关于善本书的标准,他认为首先是足本,无阙卷,未删削;其次是精本,精校、精注的本子;再次是旧本,旧刻旧钞。在书目中对于版本的著录,刻意做到这样几点,一是方便读者,易买易读;二是比较各本,指出优劣;三是考述沿革,稽核篇卷;四是注明分合,标识异同。张之洞在书目版本的选择中表现出的不追求宋椠元刻,从读者方便需要考虑的思想,值得今天借鉴。第四,在图书的注语方面,力求做到简明,有必要解释的则解释,没必要解释的则以类举。注语的内容较为广泛,有的介绍图书内容,评论得失,有的考证作者,辨别真伪,有的则注明学术渊源。总之,寥寥数语,体现了指导读书治学的精神。《书目答问》成书于光绪初年,时间愈久,原书中的错漏就愈觉明显,因此范希曾撰 《书目答问补正》(1931年出版)。“补正”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纠正了《书目答问》原来的错误,其中包括书名、作者、卷数、版本等;二是补记了原书漏记的版本以及成书后的版本; 三是补收了一些和原书性质相近的图书。一些书下还写了按语,说明利弊。因为《书目答问》是一部推荐性质的书目,所以它的指导读书的方法跨越时代,一直影响到今天,不少报刊开设“书目答问”专栏,用以开列青年人必读的书目。受《书目答问》的直接影响,本世纪二十年代,出现了编制推荐书目的 。1923年,胡适首先在 《晨报副刊》上发表了 《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自称“只为普通青年欲得一点系统的国学知识者设想,并不为已有国学根底者设想”,所以“用历史的线索为国学天然的系统,而其书目顺序,也就是下手的法门”。对于胡适的书目,梁启超有不同意见,同年也编了《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的推荐书目,把所收之书分为:修养应用及思想史关系书类、政治史及其它文献学书类、韵文书类、小学书及文法书类、隋时涉猎书类。每类列举数十种要籍,每种图书简单说明内容及其读法。附录最低限度的必读书二十八种,并说“若藏此未读,真不能认为中国人矣”。继胡、梁开列国学书目之后,李笠编制了《国学用书撰要》、章太炎编制了《中学国文书目》、支伟成编制了《国学用书类述》、吕思勉编制了 《经子解题》、吴虞编了《青年研究中国文学宜选读之书》、王浣溪编了《中国文学精要书目》、陈伯英编了《国学书目举要》、曹功济编了《国学用书举要》等。根据各家开列的国学图书,商务印书馆经过整理,编印了《国学基本丛书》。鲁迅先生对胡适等开列的书目持不同意见,认为“书目开的太多,要十来年才能看完”。所以他开列的三种文学推荐书目非常简要。1982年,复旦大学教授蔡尚思在编写《中国文化史要论》开列“中国文化基础书目”的基础上,开列了一份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书目,计二十种(载《书林》1982年第5期),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1、分类别:(即对说明事物分门别类的方法。例如:“如何获得食物这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一种叫自养,另一种叫异养。”)

 2、举例子:(即以具体事物为例的方法。例如:“这种书目专门记录其专题或学科的文献。如要查找中国古代文献,就要使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或《中国古籍善本总目》等。”)

 3、打比方:(即用比喻来说明事物的方法。例如:“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4、列数字:(即是运用数据说明事物的方法。例如:“哪里知道,这条天河淹没了一千万颗以上的星星啊!一千万,你一口气数下去,得数一千多年。”)

 5、作比较:(即用另一个事物与说明事物相比,以说明事物特点的方法。例如:“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

 6、下定义:(即指明某一名词概念的含义。例如:“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7、作诠解: 作诠释用于解释被说明内容的成因及内在联系,详细说明对象的各种属性及内容。

 8、画图形: 画图形能够直接形象的表明被说明对象。

 9、外貌描述: 外貌描述能让别人对说明对象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10、引用:使用其它论据,是自己的说明更有说服力。

您好,中公教育为您服务。

A图书资料专业基础 5

A1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5

A11×基础理论知识 5

A111×学研究的对象、性质、内容 5

A1111掌握×学的研究对象 5

A1112了解×学的体系结构 5

A1113熟悉×学的研究内容 5

A1114掌握×学的学科性质 5

A1115了解×学的研究方法 5

A112×及社会职能 5

A1121掌握×的概念 5

A1122熟悉×的构成要素 5

A1123熟悉×产生的动因 5

A1124掌握×的属性 6

A1125掌握×的社会职能 6

A113×的类型 6

A1131掌握×类型划分的标准 6

A1132掌握国家×的职能 6

A1133掌握公共×的性质与职能 6

A1134掌握高等学院校×的任务、特点 6

A1135了解专业×的性质、任务、特点 7

A1136了解其他类型×:工会、少儿、技术、中小学和军事× 7

A114×事业的相关知识 7

A1141了解×事业的含义 7

A1142了解×事业建设的原则 7

A1143熟悉我国×事业的结构 7

A1144掌握馆际合作与资源共享 7

A1145掌握×网的概念、类型、意义、组织、职能 8

A1146熟悉×业务辅导工作的定义、特点和方法 8

A1147掌握×法的意义、作用和内容 8

A115×业务工作的相关知识 9

A1151掌握×工作的基本流程 9

A1152熟悉×文献资源建设的内容、环节 9

A1153掌握读者服务工作的基本内容 9

A1154了解信息环境下×服务的新方式 9

A1155熟悉×自动化的概念及发展 9

A1156熟悉×集成管理系统各子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9

A116×管理的相关基础知识 10

A1161掌握×管理的含义、对象及特征 10

A1162掌握×管理的意义、原则 10

A1163掌握现代×管理的基本要求及内容 10

A1164了解×业务机构的设置 10

A1165熟悉×规章制度的意义及内容 10

A1166熟悉×岗位责任制的内容 10

A1167熟悉×目标管理的基本要素及环节 10

A1168熟悉×统计的概念、作用、指标体系 10

A1169掌握×统计的六种计算方法 11

A11610了解×评估的意义及标准 11

A11611掌握×工作标准化的意义、原则和内容 11

A11612熟悉我国文献标准化的现状 11

A12信息组织基础理论知识 12

A121信息组织基础知识 12

A1211掌握信息组织的基本概念 12

A1212掌握文献组织的两种基本排列形式 12

A1213掌握检索语言的基本概念 12

A1214熟悉检全率与检准率的基本概念 12

A1215了解信息组织中控制的基本内容 12

A1216掌握信息描述的基本概念 12

A1217了解信息描述规范的内容 12

A122分类法基础知识 12

A1221掌握分类的基本概念 12

A1222掌握信息资源分类的特征及作用 12

A1223掌握信息资源分类法的概念 12

A1224掌握信息资源分类法的编制类型 13

A1225掌握基本部类、基本大类、简表、详表、复分表的概念 13

A1226熟悉标记符号的要求、编制制度和标记技术 13

A1227熟悉说明与注释的主要形式 13

A1228了解网络分类法与传统分类法的异同 13

A123主题法基础知识 13

A1231掌握主题法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13

A1232掌握主题法的类型 13

A1233了解叙词表的结构 13

A1234了解叙词语言的词汇控制 14

A13文献编目基础理论知识 14

A131文献编目基础知识 14

A1311掌握信息资源的概念及种类 14

A1312掌握元数据的概念及种类 14

A1313掌握目录的概念及种类 14

A1314掌握×目录的职能 15

A132文献著录基本知识 15

A1321掌握著录项目的基本概念 15

A1322掌握《中国文献编目规则》所规定的八大著录项目 15

A1323掌握标识符的基本概念及作用 15

A1324掌握著录格式、著录级次、著录文字的基本概念 15

A1325掌握主要信息源和规定信息源的概念 15

A133检索点及标目基本知识 15

A1331掌握检索点的基本概念 15

A1332了解检索点的数量 15

A1333掌握标目的基本概念、作用及种类 16

A1334了解参照法的概念、作用及种类 16

A1335了解规范档的概念及结构 16

A134计算机书目文档基本知识 16

A1341了解CNMARC书目记录的逻辑结构 16

A1342了解CNMARC数字字段区的十大功能块 16

A1343掌握字段、子字段与数据元素的基本概念 16

A1344了解CNMARC数字字段区的标识系统 16

A14文献检索基础理论知识 17

A141文献检索的基础知识 17

A1411掌握文献资源的类型(见A1311) 17

A1412熟悉中国传统工具书的主要类型 17

A1413掌握常见的数据库类型 17

A1414掌握检索工具的特点 17

A1415掌握电子版检索工具的特点 17

A1416熟悉文献信息资源利用的学术规范 17

A1417熟悉文献信息资源利用的引证标注方法 17

A142辞书的相关知识 17

A1421掌握辞书、字典、词典、辞典的基本概念 17

A1422掌握中国古代辞书的主要类型 18

A1423熟悉中国近代以来主要的字典、词典 18

A1424熟悉中国古代辞书的编纂体例 18

A1425了解电子词典和网络词典的特点 19

A1426掌握中国有代表性的辞书 19

A143古籍资源的相关知识 19

A1431了解中国古籍资源的基本状况 19

A1432熟悉中国古籍目录的特点 20

A1433熟悉古籍版本的定义和特点 20

A1434熟悉古籍丛书的概念及类型 20

A1435熟悉类书的特点及功用 21

A144百科全书基础知识 21

A1441掌握百科全书的概念、分类、特点 21

A1442了解百科全书与其它工具书的区别 21

A1443熟悉中外有代表性的百科全书 22

A145年鉴基础知识 22

A1451掌握年鉴的概念 22

A1452掌握年鉴的特点 22

A1453了解年鉴资源的现状 22

A2第二部分 专业理论知识 22

A21文献标引专业理论 22

A211分类标引理论 22

A2111掌握分类标引的意义和要求 22

A2112掌握上位类、下位类、同位类的含义 22

A2113掌握号码配置的基本概念 22

A2114掌握组配标引的三种类型 22

A2115掌握标引工作的程序 22

A2116熟悉基本分类规则 22

A2117熟悉一般分类规则 22

A2118熟悉同类书排列的两种基本方法 23

A212主题标引和主题检索 23

A2121掌握主题标引的基本概念 23

A2122掌握主题标引与分类标引的异同 23

A2123熟悉主题标引的方式 23

A2124熟悉主题分析的内容 23

A2125熟悉主题标引的基本规则 23

A2126熟悉各种主题及各种类型信息资源的标引 23

A2127了解主题检索工具和主题检索系统 24

A22文献编目专业理论(具体规则只作了解,参考《中国文献编目规则》) 25

A221熟悉普通图书著录规则 25

A222掌握中文图书CNMARC格式著录方法 25

A23文献检索方法 25

A231掌握检索工具的排检方法 25

A231印刷版工具书的排检方法 25

A232电子版检索工具的检索方法 25

A233搜索引擎中的常用检索方法 26

A232熟悉近代图书、报刊、论文资源检索系统的检索方法 26

A2321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检索方法 26

A2242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检索方法 26

A2243人大报刊检索系统的检索方法 26

A2244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的检索方法 26

A2245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的检索方法 27

A2246《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检索方法 27

A2247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的检索方法 27

A3第三部分 新理论知识 27

A31×基础新理论 27

A311数字×的相关知识 27

A3111了解计算机网络常用的几种形式 27

A3112了解信息高速公路的定义及组成 27

A3113了解未来×的三种形态 27

A3114熟悉数字×的定义 27

A3115熟悉数字×的特点 27

A3116熟悉数字×的功能 27

A312×文献资源数字化和电子版权问题相关知识 27

A3121掌握馆藏文献数字化的概念 27

A3122了解数字化文献的主要类型 27

A3123了解数据库的版权保护 27

A3124了解电子信息资源的侵权形式 27

A32文献标引新理论 27

A321了解关键词语言的特点及类型 27

A322了解文本检索的基本概念及文本检索技术 28

A323了解后控词表的基本概念 28

A324了解自动主题标引基本概念 28

A325了解自动分类标引的基本概念 28

A33文献编目新理论 28

A331网络信息资源编目相关知识 28

A3311了解网络信息资源编目方法 28

A3312了解DC元数据 28

A3313了解XML元数据 28

A332计算机联机编目相关知识 28

A3321掌握联机编目的概念及作用 28

A3322熟悉联机编目系统的功能 28

A3323了解国内外联机编目机构 28

A3324了解Z3950协议基本概念 29

A34文献检索新理论 29

A341熟悉电子图书的概念 29

A342熟悉电子图书系统的概念及检索功能 29

A343熟悉有代表性的中文电子图书系统 29

B图书资料专业实务 30

B1第一部分 基本工具 30

B11了解国内外主要分类法 30

B111《杜威十进分类法》 30

B112《国际十进分类法》 30

B113《美国国会×图书分类法》 30

B114《冒号分类法》 30

B115《中国×分类法》 30

B116《雅虎》(Yahoo!) 30

B12了解国内外主要主题词表 30

B121《美国国会标题表》 30

B122《医学标题表》 30

B123《汉语主题词表》 30

B124《中国分类主题词表》 30

B125《社会科学检索词表》 31

B13了解文献著录的基本工具 31

B131《中国文献编目规则》 31

B132《西文文献著录条例》 31

B133《中国机读目录格式》(CNMARC) 31

B134《美国国家机读目录格式》(USMARC) 31

B14了解文献检索的基本工具 31

B141常用的中文辞书 31

B1411《尔雅》 31

B1412《说文解字》 31

B1413《康熙字典》 31

B1414《新华字典》 32

B1415《现代汉语词典》 32

B1416《古汉语常用字典》 32

B1417《辞海》 32

B1418《辞源》 32

B1419《汉语大字典》 32

B14110《汉语大词典》 32

B142古籍资源的检索工具 33

B1421《汉书•艺文志》 33

B1422《隋书•经籍志》 33

B1423《四库全书总目》 33

B1424《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33

B1425《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33

B1426《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 34

B1427《贩书偶记》 34

B1428《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34

B1429《中国善本书提要》 34

B14210《中国丛书综录》 34

B14211《艺文类聚》 35

B14212《太平御览》 35

B14213《事物纪原》 35

B14214《永乐大典》 35

B14215《三才图会》 35

B14216《古今图书集成》 35

B14217《佩文韵府》 35

B14218《骈字类编》 36

B14219《十三经全文检索系统》 36

B14220《古籍整理图书目录》(1949——1991) 36

B14221有关二十六史的检索工具 36

B143图书、期刊、论文、时事、数据、法规等资源的检索工具 37

B1431《民国时期总书目》 37

B1432《中国国家书目》 37

B1433方正Apabi数字× 37

B1434超星数字× 37

B1435书生之家数字× 37

B1436《中国大百科全书》 37

B1437《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37

B1438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37

B1439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 38

B14310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38

B14311万方数据资源系统 38

B14312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 38

B14313我国主要的政府网站、统计网站及经济网站 39

B14314有关法律资源的网站 39

B2第二部分 实践操作 39

B21文献标引的实践操作 39

B211文献分类标引 39

B212文献主题标引 39

B22文献编目的实践操作 39

B23文献检索的实践操作 39

B231查考古籍流传情况的工具书 39

B232查考古籍善本的工具书 39

B233查考古籍丛书的工具书 39

B234查考语词和典故的工具书 39

B235查考古代图像资料的工具书:《三才图会》 40

B236查找近代图书的工具书 40

B237查找期刊、论文的检索工具 40

B238查找引文出处的检索工具 40

B239查找时事信息资源的方法和途径 40

B2310查找法律资源的方法和途径 40

第一部分就是基础

更多其他相关问题请关注:景德镇人事考试网。

如有疑问,欢迎向中公教育企业知道提问。

鉴定医宗金鉴古书真假,《医宗金鉴》是清乾隆四年由太医吴谦负责编修的一部医学教科书。《医宗金鉴》这个名字也是由乾隆皇帝钦定的。《医宗金鉴》被《四库全书》收入,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对《医宗金鉴》有很高的评价。自成书以来,这部御制钦定的太医院教科书就被一再的翻刻重印。《医宗金鉴》全书共分90卷,是我国综合性中医医书中比较完善而又简要的一种。全书采集了上自春秋战国,下至明清时期历代医书的精华。图、说、方、论俱备,并附有歌诀,便于记诵,尤其切合临床实用。

  某大学著名版本专家(戴南海)鉴定结论:“凡是乾隆年间所印行的书在封面上的天头部分,中间有‘御纂’二字,在‘御纂’二字的左右各有一麒麟图案。《金鉴外科》(图一)的左右各有一条龙在争抢火球,下面是汹涌的波涛。凡是具有上面标识的都可以定为乾隆刻本。《金鉴外科》是乾隆四年用开化纸摆印的活字本,其版本价值不言而喻。如果《金鉴外科》卷数齐全、保存又好,无一缺损,其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经济价值都是可观的。反之皆减。”

  首先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参考

  

字体:清刻本字体,到了道光以后,字体结构显得潦草扁小而呆板,并且字间排得非常紧密,极伤眼力,《御纂》本正是如此。从第一行太医院的“医院”医字酉部第三画与院字的第三画有笔迹交错连接现象。活字本绝无此象。

  纸张:凝视翻拍印刷品的《御纂》本书照,亦可看出其纸张无光泽而偏灰,粉质感较重,应为晚清民间坊刻本常用的粉连纸。其纸最易粉碎、残破,披阅时常掉纸屑碎片,不易保存。粉连纸也有像宣纸那样的竹帘纹,往往使人误以为是宣纸或开化纸。

  麻纸:分黄、白两种。黄麻纸色略黄,稍粗糙,有的较白麻纸略厚;白麻纸洁白光滑,背面较正面粗糙且有草棍等粘附,质地细薄,坚韧。纸纹均宽,约一指半。宋刻本多用白麻纸,元后期多用黄麻纸,时纸纹渐窄,约一指。明初仍用之。

  罗纹纸:色白,质地柔软,具明显横纹,似丝织罗绸,故名。自宋以来代有制造,但宋刻本有此纸者鲜见。

  棉纸:又称皮纸,分黑、白两种。白棉纸色白,质地细柔,纤维多,韧性强;黑棉纸色黄黑,韧性稍差。明前期多用。嘉靖前较细薄,隆、万后稍粗厚。清初仅见少数印本。

  竹纸:色微黄,稍脆,宋元至明初问有使用,嘉靖后较为普遍。

  开化纸:细腻、洁白,薄而韧性强,柔软。清内府刻本及扬州诗局刻书多用之。嘉、道后质次量少,家刻本中偶有采用。

  连史纸:洁白纯净,正面光滑,背面稍粗糙,但无草棍纸屑粘附,纸料较细。乾隆后所用甚多。

  宣纸;因产于安徽宣城而得名。分为多种。料半纸,薄而质地细,色洁白,绵软有弹性,可以作绘画印书,晚清、民国有些书用之。玉版纸,能吸水,晚清、民国印金石、书画册等多用此纸。棉连纸,摹拓铜器、碑刻及印书画用。

  毛边纸:米**,正面光滑,背面稍粗,质脆,乾隆后用得较多。

  太史连纸:稍黄,质地细洁而有韧性,乾隆后与上述毛边纸为两种最常使用的印书纸。另外,了解前人的著录,包括具体某种书的字体、行款、版式、卷数、刻印年代、刻印地点等内容,均可一一查核。如《四库简明日录标注》,对各种不同版本均有说明,其他如已出版的《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及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几个大馆的善本书目均可查考。古人所编的书目,如宋晁补之《郡斋读书志》,陈振孙《书录解题》等也可按需翻阅。医宗金鉴》全文中首先对王道医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王道医学即是“以仁爱之心,行精诚之医,解中庸之道,行执中有权之术”。“仁义”、“精诚”、“允执其中”的儒医风范,是“医之王道”的思想主体。其具体特点是深受儒家影响,重视经典、遵循法,博采众家之长,平易实用、不偏不倚。“王道医学”可谓是主流医学的代表。

因为如今的中医界乃至传统文化界,乱象纷纭,诸家学说蜂起,名词概念令人眼花缭乱,头衔流派多如牛毛,鱼龙混杂,借着养生热的噱头,凭借着政策的支持,颇有当年改革开放后气功界大师出山后的一番热闹景象。做课题、办讲座、办班招生,图名图利的人多了起来,然而真正老老实实背书学习的人少了很多,末学之前也走了些弯路,甚至差点误入歧途,好在迷途知返,深感自己之不足,故借此机会与大家一起学习。

1902年徐树兰创办我国最早的私立公共图书馆——古樾藏书楼

1898年张百熙奏办京师大学堂藏书楼

1903年我国第一个省级公共图书馆——湖南图书馆兼教育博物馆成立

1909年清政府筹建京师图书馆

1909年《京师图书馆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由清政府颁布

1903年武汉最早的公共图书馆——文华公书林创立,1910年5月正式向社会开放

1917年沈祖荣获得中国第一个留美图书馆学学士学位

1917年《仿杜威书目十类法》编制出版

1920年我国第一个图书馆学教育机构——文华图书科创办

1921年上海通信图书馆等一批新型进步图书馆相继成立

1922年杜定友的《世界图书分类法》出版

1923年杨昭悊的《图书馆学》出版

1925年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

1929年《文华图书科季刊》创刊

1927年沈祖荣参加第一届国际图联大会

1932年中华苏维埃中央图书馆在江西瑞金叶坪村建立

1937年延安中山图书馆成立

1947年国立北京大学成立图书馆学专修科

1949年《东北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出版

1954年《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出版

1956年第一次全国图书馆工作会议召开

1956年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的图书馆学专修科改为4年制的图书馆学系

1956年《向科学进军中的图书馆工作》社论与图书馆工作写入全国科学规划

1956年第一次全国高校图书馆工作会议召开

1956年《中小型图书馆图书分类法》(草案)公布

1957年《全国图书协调方案》批准通过

1957年《图书馆学通讯》创刊

1957年全国联合目录编辑组成立

1958年《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出版

1959年《中国丛书综录》出版

1964年北京大学招收第一届图书馆学研究生

1973年中国图书馆代表团出访美国

1974年“汉字信息处理工程”批准研制

1975年刘国钧发表《马尔克计划简介》

1975年《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纂

1975年《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出版

1975年复刊时更名的《图书馆工作》出版

1979年中国图书馆学会成立

1978年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

1979年《汉语主题词表》出版

1980年《图书馆工作汇报提纲》获得通过

1981年中国图书馆学会恢复IFLA会籍

1980年文化部图书馆事业管理局正式成立

1981年国务院批准《图书、档案、资料专业干部业务职称暂行规定》

1981年《图书馆学基础》出版

1981年全国少年儿童图书馆工作座谈会召开

1981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理我国古籍的指示》

198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条例》修订

1982年《目录学概论》出版

1983年张琪玉的《情报检索语言》出版

1983年白国应的《图书分类学》出版

1983年第一次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工作座谈会在京召开

198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

1984年中国第一所图书情报学院在武汉大学建立

1984年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成立

1984年全国首届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讨会召开

1985年王重民编著的《中国善本书提要》出版

1985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设图书馆学专业

1985年吴慰慈、邵巍的《图书馆学概论》等一批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教材相继出版

1985年北京图书馆开始编辑、出版《中国国家书目》年度累积版

1987年《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正式颁布

1987年北京图书馆新馆隆重举行落成开馆典礼暨开馆75周年纪念大会

1989年中国图书馆学会编辑、出版《中国图书馆学情报学论文选丛》(1949-1989),并对10年的科研成果进行首次评奖

1990年《中国国家书目机读目录》(速报版)由北京图书馆开始发行

1990年“台湾地区图书馆界赴大陆参观团”对大陆进行建国以来的首次访问

1990年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招收首批图书馆学情报学博士生

1991年《中国机读目录数据规范格式》(试用本),《规范数据款目著录规则》(草案)编制完成1991年深圳图书馆ILAS系统通过鉴定

1993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出版

1993年我国图书馆界学者首次赴台湾地区访问

1994年《中国分类主题词表》出版

1994年文化部下发《关于在县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的通知》

1995年《当代中国的图书馆事业》由当代中国出版社正式出版

1995年《中国国家书目光盘》第一版发行和《中国机读目录格式》正式颁布

1996年第62届IFLA大会在北京召开

1996年《中国文献编目规则》出版

1997年中宣部、文化部等部门联合发出《关于在全国组织实施“知识工程”的通知》

1997年“中国试验型数字式图书馆”项目正式启动

1998年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正式启动

1999年“中国图书馆学会1999年会暨成立20周年纪念活动”在大连举行

2000年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正式启动

2002年中国图书馆学会举办第一届青年学术论坛

2002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发布《中国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准则》(试行)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