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儒家思想主要包括哪些内容?,第1张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是以"仁为核心"和"人为贵"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传统文化。

九大核心思想: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更是对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

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问易》提出的最新研究成果认为:儒家思想核心,就个体而言,是仁义礼智圣德性论“五行”思想;

就社会而言,是德道思想,即博爱、厚生,公平(涵盖“中”)、正义(涵盖“正”),诚实、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谐,民主、法治等,它是我们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基石。

1、仁:仁爱。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以处人,有序和谐’是孔子思想的原发点,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

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治",德治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2、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义(谊)者,人所宜也。

段玉裁注《说文·言部》曰:‘谊、义,古今字,周时作谊,汉时作义,皆今之仁义字也。’义有君子义与小人义,君子义大我,小人义小我。大我,为大众、为社会也;小我,撮伙偏党也,今所谓‘哥们义气’是也。”(陈志岁《载敬堂集·民说》)

3、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4、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

5、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

此外还有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6、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7、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这些思想正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体现。

然而孔子论孝,还讲"父母在,不远游",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表现了其时代的局限性。孝被后世之儒定为繁琐仪式,《礼记》中规定父母死后"水浆不入口,三日不举火","哭泣无数"以至"身病体羸"变成精神和肉体的自我摧残。

宋明时代把孝道作为道德论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理学家朱熹提倡父权绝对化。孝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中,剔除宣扬封建主义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提倡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养老",将孝亲与忠于民族大义相结合,主张死后薄葬节用等。

8、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

扩展资料:

儒家思想简要介绍:

儒家是中国古代在董仲舒“独尊儒术”之后最有影响的学派。作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一般来说,特别是先秦时,儒家是最有影响的学派之一。和墨家并称显学。 在秦始皇时"焚书坑儒"受到重创, 在汉武帝时,为维护专制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施思想钳制后兴起。

儒家思想的内涵丰富复杂,在广泛汲取古代典籍精华基础上逐步发展出基础理论和思想,即讲大一统、讲君臣父子。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旧日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一变“学在官府”而为“私人讲学”,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这样儒家思想就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为全社会所接受并逐步儒化全社会。儒家学派固守“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荀子·王制》)。

儒家思想的精华包括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与礼、从前孔子时代的礼乐制度到孔子的仁礼思想、孔子的仁、孔子的礼、孔子的孝道、《论语》中的孝、《孝经》论孝、孔子的命观、孔子命观形成的背景。

孔子命观的特征与内涵、“修身俟命论”的人生指导意义、孔子的人生问题论、乐——孔子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孔子与弟子论志向、立身行事中的言与默、孟子的性善论与孟子的使命、孟子的仁政学说以及荀子的性恶论与礼治说、儒家思想的流变。

贯通天人——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性即理”——周、张、程、朱的理学思想、“心即理”——象山、阳明的心学思想、新儒家——西学东渐的文化回应、儒文化圈的崛起——儒学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可能等内容。“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区分开。

2、儒学领导力

对于中华民族宝贵的传统文化,中国现有的一切都是以传统为基础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当代很多外国思想家正在反思社会的运行模式和走向,并感觉到了其中的潜在危机。很多思想家反思的结果就是:把目光投向中国,而他们关注的焦点就是中庸思想。

中庸精神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和重要性必将日益显现出来,这一点已经有所表现。中庸之道是世界上最具有连续性的文化,也是中国众多文化流派中最具有价值的核心精神和观念。

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领导哲学从阐释世界与人生最本源的规律出发,得到了对领导理论最精辟的阐述和分析,并且对领导的内涵做出了最为本质和精准的界定。“不考其源流,莫能通古今之变;不明其得失,无以获从入之途。”

当代发展儒学思想主要用于企业的管理,应用儒学思想延伸出的领导力智慧是当代企业领导者的必修课,在企业管理方面的应用已经成了当代管理者核心理念。

3、文化影响

(1)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

(2)儒学在中国存在几千年,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潜在影响。

(3)现代企业管理中也注入了不少儒家思想。

参考资料:

-儒家思想

参考资料:

-儒家思想核心

解密:中国落后西方,谁是祸首?

孔夫子作为中国儒学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在封建社会被奉为经典,受人推崇,历代君主都要大力宣扬儒学思想(是这么一回事吧?)。我觉着单从论语这本书来看,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可是,为什么新文化运动开始后,要批判孔子呢?为什么要批判这位大圣人呢?如果他的思想是错误的(尽管我看不出来呀!)那为什么如今又重新推崇开了呢?

简单说,一切变化都来自于中国近代的不自信,也反应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水准。

1。孔子是个善良的可爱小老头,有点象胡耀邦,他的思想好坏,对错,都没什么大不了的,当时是“百家争鸣”,有老子,墨子等等更牛比的人。

2。汉朝“独尊儒家”,是为了借用孔子的部分东西以巩固统治,孔子的本意被歪曲了。无论如何儒教正式从此一统江湖,就如武侠小说一样,哪个流派得到政府支持,这个派别就会成为武林盟主。但是,这个时候的儒教不等于孔子。

3。隋唐有了科举。儒教是考试内容。儒教进一步独大。

4。宋朝:科举,儒教,科举,当官,三位一体,彻底垄断中国知识分子的思维。

5。明朝:把宋朝的变态理学列为科举内容。这也许是因为宋朝的理学发明者性“朱”,而明朝皇帝也姓“朱”,也许和理学更适合维持统治。注意,这个时候的“儒教”或者“理学”,与孔子思想更是相差甚远,明朝曾经禁止孟子的学说,后来因为知识分子反抗,把儒家另一个大人物孟子的书删改80余处,才可以发行。删改的是孟子说了“民为重,君为轻,社稷次之。

6。清朝和明朝类似,到了晚期废除科举。

7。民国:孙文,鲁迅这些愤青,学识不怎么样,但敢于借助日本等列强的势力“革中国人的命”,要把中国传统文化彻底否定,包括孔子,也包括中医。

8。五四运动,愤青继续否定传统文化,后来的文革和此类似。

9。我朝:毛时代,批孔是反封建,但同时更是另有所指,反孔是个借口和幌子。

现在,市场经济,金钱第一,道德败坏,有的人希望用传统文化恢复社会风气,但我觉得这和学雷锋一样,首先是上层人当“雷锋”做“孔子这样的圣人”,否则,百姓会学么?

更有甚者,某些人希望用儒教代替马列主义,让儒教再次成为中国的国教。还有一个原因,中国人喜欢跟风,似乎傍上古人就显得自己深沉有内涵有知识;最后是经济效益,能挣到钱能出名,当一次“芙蓉姐姐”又如何?

中国文化落后了,是事实。文化包含很多方面,比如科技,思想,艺术等等。但是,造成落后于西方的罪魁是儒家,是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中国再没有其他学派的土壤,和先秦比,汉朝之后基本是一直在衰落,和什么“外族”入侵没什么关系。汉朝之后,朝代好好坏坏,但再好也无法和先秦相提并论,没有本质差别。

为什么中国再也没有春秋战国时代的辉煌?战乱年代或者和平年代,都没有了。关键是儒家排斥其他学派,最明显的例子是,先秦时代的古籍文化,保存到今最完整的是儒家的玩意。其他学派早被边缘化,直到有的消失了。

儒家一统人们的思维,科举,当官和儒教三位一体,而西方人没事的时候可以作实验玩玩。

我认为,唯一和春秋战国时代有点类似的,是元朝,是真正的世界领先,不那么独尊儒家,也因此,现在被儒教弟子骂的很惨。

儒家和汉武帝确实是祸首。汉朝的科技和政治体制不如古罗马帝国,唐朝和宋朝的科技不如伊斯兰帝国而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后来的启蒙运动几乎是把所有这些好东西加起来,更有创新。

欧洲文艺复兴的时候,正是明朝时代,明朝知识分子在玩理学的八股科举,或者写写**小说,中国怎么能不落后于西方?

下面这个文章很好:

-------

李零:传统为什么这样红——20年目睹之怪现状

李零

(一)传统为什么这样红

这是我和大家讨论的问题,大家身边非常热闹的问题。

前一阵儿有件事,大家都知道,就是“红心鸭蛋”事件。鸭蛋为什么这样红?事情比较简单,质监局一查就查出来了,鸭蛋里面放了苏丹红。但我们要谈的事可不一样,后边的背景很复杂。

台湾有家报纸,登过篇文章,题目是《孔子为什么这样红》。它是学我们的老**,《冰山上的来客》,雷振邦的插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孔子为什么这样红?这是个敏感问题。不了解前因后果,不能理解它。比如,于丹为什么这样红?知识分子的眼睛为什么这样红?不管是高兴的红,生气的红,嫉妒的红——电视广告词:酸不溜丢的山里红。

现在,《论语》走进千家万户,民工发,监狱学,领导高兴,群众欢喜,知识分子不能太孤立,自绝于领导和群众。

有人说,孔子死了,2500年才出了个于丹,太可爱,太可爱;就她把孔子讲透了,讲活了,了不起,了不起。这是捧。

有人说,此人活像一说书的,讲的全是心灵鸡汤,心得是她的心得,跟《论语》有什么关系?夫子之道,全让她糟蹋了,我们得保卫孔子,保卫他的道。这是骂。

还有人,深得中庸之道,说人民群众读《论语》,传统文化被发扬,毕竟是好事,我支持你,但《论语》也分雅《论语》和俗《论语》,人民群众归你管,知识分子的地盘你休想进。我们知识分子讲《论语》,那是另一番天地,我才不带你玩儿。

这三种反应,和我无关。

不错,我是知识分子,但最不乐意戴这顶帽子。儒这个林大了,什么鸟没有。

填表,我是群众(群众是集合概念,其实应叫群众分子,和知识分子一样)。群众有什么了不起?人多势众,未必真理在握。我还是群众一分子呢。一分子就是一分子,他们代表不了我,我也代表不了他们。

一本书,一人读,想不到闹出这么大动静。我读《论语》,就是我读《论语》,自己写点读书笔记,讲点个人想法,谁也不代表,犯不着绑上一堆人说事。

现在,举国若狂,复古一边倒,不正常。我的声音太小,但我要大声说给你们听,请大家认真想一想,传统为什么这样红。

(二)什么是传统?

“传统”这个词儿,现在地位很高,高得吓人,除了过去的“革命”,啥都比不了,谁敢说个不字?

大家记住了,这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神话,将来肯定是笑话。

传统是什么?不就是过去,好的坏的,一锅乱炖,跟现在没什么两样,用不着拔高,用不着贬低。《兰亭序》说,“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我儿子看我,和我看我爸爸,道理差不多。祖宗留下的东西,什么没有?你别以为,大浪淘沙,剩下的全是金子。

孔子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才叫“孝”。杨伯峻说,“道”是正面的东西,爸爸的合理部分。但父母留下来的东西,合理的,三年不许改,三年以后就可以改了吗?难道我们要改的,不是爸爸不合理的部分,反而是他的合理部分吗?

我的看法,祖宗留下的宝贝,最大一件宝贝,是中国人。古今中外,一切遗产,都是为我所用。人吃饭,人是主体。不管什么饭,总是被人吃。饭不能分体用。“中餐为体,西餐为用”,那不是笑话?但我们自己,也有毛病,甚至是浑身的毛病。《孝经》,开宗明义第一章,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好坏都不能拒绝。比如我爸爸的礼物是震颤,我他*的礼物是过敏。遗传病,年轻没事,年纪大了才暴露。可见就是体,也是好坏参半。

传统,谁都有。比如美国,立国不过200年,家家藏枪,就是传统,所以老有校园枪击案。当然了,溜门撬锁的也要小心,私闯民宅,人家会开枪。

孩子是自己的好,但别人的孩子未必比你差。你排斥人家,人家不排斥你,吃亏的是自己。西方人,开口闭口,言必称国际,你的我的,都是他的。国际二字,背后有霸道,但他们四海为家,气魄比我们大。

(三)西化有什么可怕

全盘西化是个不争的事实,但大家最爱争。我讲全盘西化,不是价值判断,而是事实判断。不管好不好,爱不爱,这是大局已定的事情。你只要睁眼看一看,周围的一切,几乎全是西方文化,哪怕是国产自己造。

我们中国人,特别自豪的一件事,就是历史上,我们特别能化人。古书上讲的“柔远能迩”、“远人来服”、“归义”、“归化”,都是讲这类事。就连最不济的宋以来,汉族两次被异族统治,我们还是把他们给化了。还有,抗战时,我们讲四大发明,国人称为文化馈赠,很自豪。但结果怎么样?人家学了,却拿船坚炮利来还礼,我们又学他们。

可见,老师和学生是换着当。

中国人的心态很简单,我化别人,我爱听;别人化我,绝不行。近代中国,明明已经被人化了,有人还在幻想,说蒙元怎么样,满清怎么样,那么大的块头儿,不也叫咱们汉族给化了?多少年后,还会大翻盘。凤凰卫视,文化大观园,文怀沙说,王鲁湘,你的唐装是满服,我穿和服,才是唐装,日本把中国灭了,没关系,结果是,中国多了个日本族,第57个少数民族(这话,不仅中国人听了生气,日本人听了也生气)。

现在的日本,现在的美国,你给我化化看,别做梦了。想不到这种明摆着的事,照样有人犯糊涂。

谁化谁,表面是争谁的文化更优越,其实是争支配权。我占有这个势,怎么化都行,什么你的我的,全都是我的。没有,才分彼此,才争高下。想不通的事,换位思考,道理很简单。

中国近代史是部挨打的历史。中国人挨打,中国文化也挨打,打得失魂落魄。一是揍出一个国学来,我叫“国将不国之学”。二是剩下一堆国粹,其实是全盘西化还来不及化,或化而不动,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好像熬药,药被人喝了,留在砂锅里的,全是药渣。原汁原味,本来是药,没有药,只好拿药渣说事。所谓国粹,其实很多是国渣。前一阵儿,各地申遗,什么都申,很多就是这类东西。其实不少是这两年刚造出来的东西。

还有一样,令人自豪,则是我们的国宝。这是真正的宝贝,西化化不动的东西,只能毁而不能造。造出来的都不是国宝。我们中国,历史悠久,文明辉煌,当然很自豪。古迹、古物和古书,尽管使劲糟蹋,留下的东西还是不少。物质文化遗产,实实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虚虚假假。

古董,很多本来也是普通玩意儿,日用的东西,家家都有。毁的毁,弃的弃,最后剩下来,全是宝贝。保古和西化,如影随形。西化的破坏,反而抬高了古董的身价。

文物,摆进博物馆的展柜,都是稀罕玩意儿,无所谓精华糟粕。糟粕精华,只有进入现代生活的东西,还在使用的东西,才有这类问题。我们把古董摆进展柜,但不必把自个儿也摆进去。

(四)国学是国将不国之学

前一阵儿,国学网选国学大师。尹小林问我,哪些人算国学大师。我跟他说,举国若狂谈国学,大师不大师,暂且搁一边儿,咱们先得问一下,什么叫国学?

国学是个混乱概念。

什么叫国学?研究中国的学问就叫国学吗?不是。第一,没有西学,无所谓国学,国学是对西学而言,郑玄不是国学家,戴震也不是。第二,人家外国有汉学,同样研究中国。比如20世纪上半叶,法国汉学很牛。汉学不能叫国学。他们从周边国家讲中国边疆,从中国边疆讲中国内陆,比世界眼光谁大,比精通语言谁多,我们的大师(如陈寅恪),毫无优势可言。当时,五大发现,全和外国人有染,真让国人气短。陈寅恪、傅斯年,他们到外国干什么?就是出去偷艺。他们心里,全都憋着口气:人家看不起,暂时不说话,三十年后,再与他们争胜。

我的看法,国学虽刻意区别于西学,但实质上是“国将不国之学”。它跟西学争胜,越争气越短。新学,就连国学家也学,即使最最保守者也学——明着不学偷着学。大家要找原汁原味,几乎没有,其实都是不中不西之学,不新不旧之学。所谓大师也很简单,全是推倒重来,白手起家,创建各门新学术的人。

现在,一般人的印象,读古书就是国学。比如章太炎、黄侃,杨树达、余嘉锡,还有钱穆,这样的人才算国学大师。如果这才叫国学大师,很多人都不能算,国学的阵容很可怜。

我的意见,近代学术,有些太新,不算国学,最好归入西学;有些太旧,也不算,最好归入清代学术。比如考古学(archaeology),就是地地道道的外国学问,绝不是宋人讲的考古学;还有历史比较语言学(philology),也是地地道道的外国学问,绝不是清代的小学和考据学。李济、夏鼐,不算国学家;李方桂、赵元任,也不算国学家。

大家说的国学,很多都是不新不旧之学,什么算,什么不算?标准很难定。如所谓罗(振玉)、王(国维)之学,材料是五大发现,全是新材料,他们和法国、日本的学者有不少交流,眼界也很新,这种学问,大家叫国学。但中国边疆史地的研究算不算,好像不算(地理系,现在归理科)。中国哲学史的研究算不算,让哲学系一讲,当然算,特别是近代尊孔的名人,更是绝对没跑,肯定都是国学大师,就连释道二藏也算是国学。

大家都知道,史语所的“史”,是用考古学改造传统的经史之学;“语”是用历史比较语言学改造传统的小学和考据学。这样的学问,都是不新不旧。还有清华国学研究院,所谓国学也是不新不旧,有些还是严格意义上的新学。

现在,最奇怪的是,连季羡林都成了国学大师。人家自己都说不是,好事之徒,还要把这顶帽子扣在他的头上。这也反映了国学概念的混乱。

(五)国粹多是国渣

国粹是个可笑的概念。

中国古代,两河文明,黄河流域比长江流域要发达一点。从前的中国,头在北方,屁股在南方。近代,情况反过来,“鬼子”从海上来,现代化从东南往西北推,屁股变成头。最先进的跟最落后的凑一块儿,反而成了欢喜冤家。西化越凶,才越讲国粹。

古人说,楚地多巫风,江南多*祀。明清时期的闽越还是如此,拜拜的风气最浓。我们的同胞,漂洋过海,把这些文化带到香港,带到台湾,带到海外的唐人街,在很多外国人看来,最中国。他们成了中国的窗口。唐人街,舞狮子,舞狮子是汉代传入的外来艺术。港台好武侠,武侠是人文幻想加义和团,专打外国人。好多人说,礼失求诸野,求出来的礼,很多都是这类东西。

中国的国粹是什么?很可怜。全是西化剩下来的东西,有些城里化了,乡下没化,沿海化了,内地没化。中医中药,国剧(京剧)国术(武术),还有中国菜,数来数去没几样。

我们,身上穿的,屋里用的,衣食住行,一切拿眼睛能瞅见的,几乎全是洋的。我们的词汇,留下了一堆“洋”:点灯用洋油,烧饭用洋火(或洋曲灯),穿衣用洋布,就连梳头洗脸,也是洋瓷脸盆洋胰子。

衣,中国传统,特重发式和衣冠,披发束发,左衽右衽,所以别蛮夷。满人入关,为争这口气,死了很多人。衣服的进化,全世界差不多。早期,裁剪技术不高,全是拿片布,往身上一裹;第二步,才宽袍大袖。紧身衣,类似运动装的衣服,往往和军事、体育有关,特别是骑马,我们叫胡服。所谓深衣、汉衣冠,早就没了。真国粹,有,农民穿的土布衫、免裆裤,大家不爱穿。

食,我们以为特国粹。其实,打新石器时代就粹不起来。烹调方法不说,材料是五花八门。五谷之中,只有小米、糜子是北方原产,水稻是南方原产。历史上,多少动植物,都是引进。比如各种瓜,除了香瓜,多半都是外来。现在的东半球,据说1/4的食物,全是来自西半球。比如辣椒从哪来?烟草从哪儿来?西红柿从哪儿来?红薯从哪儿来?都是来自美洲。没有辣椒,还有什么川菜?

住,古城,秦始皇铭功刻石,自诩堕坏六国城郭,我们比他还厉害,拆;城里的胡同四合院,拆;这些年,农村的老房子,也都扒了。我回老家,就连北方的土炕(从新石器时代就使用)也都扒了,年轻人要睡席梦思。

行,也是汽车、轮船、飞机的天下。就连自行车,也是外来,我们老家叫洋车子。

祖宗留下的,还有什么?我是说,生活层面的东西。抓耳挠腮,大家想到了语言。中国文学,总得用中国话写中国人,汪增祺如是说。但就连这事,也要打折扣。研究外来语的都知道,我们的汉语,很不国粹,哲学术语、科学术语、军阶官衔、制度名称,几乎全是外来语(很多都是日本传来的假汉语),甚至语法也大受影响。

唉,就连最最国粹的汉字,也被简化了。港台的同胞想不开。

(六)国宝要保不要造

中国历史太悠久,地上地下宝贝多。古人说,地不爱宝,稍一动土,就有发现。

古迹古物,和我们的万里河山分不开。保护自然生态,保护文化生态,是我们肩上的重任。

我们的地面遗迹,长城、大运河,很宏伟。长城断断续续,运河断断续续,保护起来最费劲。后者的现状非常惨,我亲眼目睹,不是排污渠道,就是垃圾坑。利用南水北调,古的变新的,不像话;不利用南水北调,又没有钱。

中国的考古发掘,年年大丰收,但盗掘也十分猖獗。

传世品和出土品,书画、陶瓷、青铜器,博物馆的收藏很丰富。近两年,全国都在盖新馆。但很多文物流入私人手中,流入海外市场。

地面遗迹,《封禅书》、《郊祀志》、《水经注》等书所载,如甘泉宫、后土祠、八主祠等等,都是了不起的古代遗迹。岳镇渎海的庙,也有存留。古建,山西最多,主要是元大德癸卯年地震后的劫后余存。

这些都是真古物、真古迹,一定要保。

假古迹,也不少,用《红楼梦》上的话说,很多都是“从敬爱上穿凿出来的”东西。比如陕西的黄帝陵,湖南的炎帝陵和舜庙,河南的二帝陵和太昊陵,山东的少昊陵,绍兴的大禹陵,江苏的泰伯祠,还有各地的关庙,等等。这些古迹,历代翻修,本身也是古迹。但各地公祭,烧香磕头,十分滑稽。不仅如此,为了寻根问祖,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各地还拆了不少真古迹,造了不少假古迹,十分荒诞的假古迹。保护真的没钱,造假倒有钱。

现在的中国,文物古迹大破坏,超过历史上的任何时期,不能怪五四,不能赖文革。中国的地方官、旅游部门、施工单位,考古文博单位,都有责任。

中国的干部队伍,底色是农民。文物古迹被破坏,主要是管不住农民和地方官。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我们把博物馆交农民办,会办成什么样。肯定不是女尸,就是长着五条腿的驴。

中国传统再伟大,也不能靠毁真造假来发扬。推而广之,就是古代思想,也是同样的问题。真孔子,没人爱。大家更爱假孔子。

(七)五四运动,光芒万丈

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打倒的只是店,不是孔子。孔子安然,孔子无恙。当时的非圣疑古,表面上是传统中断,其实是传统重建。它对中国新学术,有不可估量的贡献。不仅西方科学的引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军事学,是全面占领。人文学术,也革旧鼎新。从旧经史之学到新史学,从旧子学到中国哲学史或思想史,从旧集部之学到新文学,革新是全面的。

中国的新学术,不光是靠点滴积累,一砖一瓦往起垒,更重要的,是文化立场的突破。

我们要感谢我们的前辈,感谢鲁迅,也感谢胡适。五四的遗产是多方面。明年是五四运动90周年,很多问题,要全面总结。

五四有两个遗产,和胡适有关。

第一,是以顾颉刚为代表的疑古运动。这个运动,很多人都认为是中国史学现代化的标志。它和胡适的影响直接有关。胡适和顾颉刚,都很重视崔东壁,美国的Arthur W。Hummel也很重视。顾颉刚对崔东壁很佩服,但明确指出,他和崔氏不一样。崔东壁尊孔卫道,他不是。正因为不是,所以顾先生才敢怀疑圣人,怀疑孔子时代的圣人(尧、舜、禹)。这是了不起的突破。虽然,在方法上,顾先生沿袭了崔氏的方法,没有反省这类方法的不足,在古书体例的研究上没有突破。其实,宋以来的辨伪学,辨伪考实乃禁书之策,考据是为了保卫孔子的道,并不是纯粹的方法,里面也有意识形态。《古史辨》留下的问题,今天也还是问题。傅斯年、蒙文通、徐旭生,他们的族团说,都破顾说,问题的争论,一直没断,即使今天,也还在争(如关于断代工程的争论),可见影响多么大。

第二,是中国哲学史的建立。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舍上古圣人不谈,直接讲诸子,直接讲老、孔,当时人以为学问不足,但他的路是对的。这书是真正的开山之作。胡适之后,冯友兰是大家,书比他多也比他厚。胡不讲六家,冯讲;胡否认王官,冯加限制而肯定;胡以老在孔前,冯以老在孔后。这些分歧,现在也还是争论的话题。一般认为,这门学问,冯氏才是真泰斗。我的看法不一样。我认为,胡适的考证诚多可商,但文化立场,占位却比冯氏高。第一,他强调,中国哲学史,不能用西方哲学史的概念和框架来剪裁,冯氏反之;第二,他是把孔子从圣人的位子上请下来,和诸子平起平坐,冯氏却是尊孔派。胡适指出,冯氏争孔、老先后是信仰问题,看得很准。即使今天,胡适的看法也是解毒剂。

五四代表的新文化,后来分为两叉。1949年后,更被海峡隔绝,判若两个世界。

1998年,台湾中研院史语所编过《新史学之路》。什么是新史学?不光梁启超,不光傅斯年,派别很多。他们说的新史学,只是新史学的一支(现在去蒋,还讲什么傅斯年)。史语所的最大成就是考古发掘。这个队伍,海峡两岸各一半,不能只算一边。我呆过的社科院考古所和历史所,很多老人都是参加安阳发掘和西北考察的旧人。我的老师张政烺就是史语所的人。罗王之学的传人,绝大多数也在大陆。史语所的研究,强调的是动手动脚,找各种实证材料,这种材料,新东西全在大陆,研究是由大陆的学者在继续。过去的研究根本没法比。超越这类研究,打散了研究,提高了研究,还有不少东西,比如社会史的研究,也和***关系更大,即使走过曲折的路,也还是有很多贡献。

新史学的各派,成败是非,可以慢慢讨论,来源是什么,很清楚,根本没法按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分疆划界。它们的共同来源,都是五四。

厚诬五四,是数典忘祖。

近年,余英时说,郭沫若抄钱穆,引起轩然大波。钱穆和郭沫若,分属不同的营垒,分属海峡两岸各一边。他们的政治立场和为人怎么样,可以另外评价。政治观点不同,当然不一样。但他们俩,学术成就怎么样?自有公论。钱穆,学问太旧,格局太小,根本无法和郭沫若比。中央研究院选第一届院士,他们对郭沫若的政治立场很不满,但学问没商量,还是承认,照样提名。傅斯年说了,只要不是。

其实,学术就是学术,即使罗振玉的书,我们也要读。他有学问,还是有学问。

这才是公允的看法。

(八)文化断裂和复古风

现在的中国,复古成风,动言断裂。断裂和复古是自古有之。艺术尤其明显。我有一本书,叫《铄古铸今》,就是讲这个问题。

张光直先生有个说法,西方文明是断裂的文明,中国文明是连续的文明。最近,法国的沙义德(John Scheid)教授来北大讲罗马的皇帝崇拜,他说,他不同意这一说法,欧洲历史也有连续性。

西洋史,断裂多,不然不会有他们的阶段说、形态说。但罗马推崇亚历山大,很多方面继承希腊;蛮族入侵,灭罗马,只是西罗马亡了,东罗马还在。东罗马一直有希腊之风。亚历山大灭波斯,也接受波斯文化,不光女人和地盘。

历史,都有断裂,也有连续,就像《三国演义》上说的,“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我们就算连续性强,也还是有很多断裂。他们有断裂,更不用说,否则还有什么文艺复兴。

现在,时兴讲文化断裂,好像只是中国大陆断了,香港、台湾没有,日本没有,欧美更没有。断裂的罪魁祸首,据说是五四运动。这是危言耸听。

断裂的原因,其实很简单。根本原因是现代化。这不是哪个国家、哪个地方、哪个时段偶然发生的问题,而是几百年来,带有全球性的普遍问题。比如,欧洲的文艺复兴,是断中世纪的传统,接希腊、罗马的传统;日本的脱亚入欧,也是断中国传统,接欧洲传统。谁都是爸爸不亲爷爷亲,反认他乡是故乡。这是风水轮流转和历史时装化的普遍规律。

还有,古典教育衰落,也很普遍。欧洲,是20世纪衰落,二次大战后,彻底衰落。拉丁文唱诗,如法国的天主教堂,1960年代后,也彻底不行了。

传统为现代化腾地方,哪儿都如此。就连事后诸葛亮的保古,也是由现代化来买单,由现代化来挽救——尽管摧毁它们的也正是现代化。

我说过,保古的前提是舒缓现代化的压力。这个压力不减,全是空话。欧美日本比我们做的好,主要原因是,他们先下手为强,没有这么大的压力,败家和疯狂致富的冲动没我们强。

中国的败家,是和现代化拴在一起,是和现代化引起的各种政治冲突和社会灾难拴在一起,参与其中的所有政治派别都有份,就连满清王朝也有份。比如五大发现,为什么都在世纪之交,就是中国败家败出来的。西域汉简、敦煌文书,被“丝绸之路上的洋鬼子”搞到外国去了,那是清朝的事。内阁大库档案造了还魂纸,那是民国的事。这些都不是现在的事。

大家把气撒在五四身上,五四和鲁迅成了众矢之的。众怨所集,才有目前的各种发烧发狂。背后的台词我不说,谁都知道。

(九)说经典阅读

说起读古书,我们会想起鲁迅。

今人厚诬鲁迅,主要因为他是左翼,是延安树起的文化革命旗手,1949年后,在思想文化界一直处于独尊的地位。但我国知识分子,真奇怪,居然和美国的大老粗一般见识,以为只要沾个右字就好。毛泽东不是说,鲁

要看问的是哪个伏羲,中国至少有两个伏羲,一个是最早的太阳神:(有巢氏昊天伏羲);另一个是后世女娲的丈夫:(太昊伏羲氏青帝风昊);有巢氏伏羲和伏羲氏风昊这两人都是叫伏羲。如果指的是后一个的话两者就是同一人。

区别只不过(有巢氏昊天伏羲)是上古旧石器时期的中期大巢朝的君主,而(太昊伏羲氏青帝风昊)是中古新石器时期的初期太昊伏羲朝的君主。前者(有巢氏伏羲)的继承者是燧明朝的燧人氏和弇兹朝的织女氏,后者(伏羲氏风昊)和女娲氏风希继承的是弇兹朝织女氏的后代华胥氏。

有巢氏伏羲是约20万年前的人,伏羲氏风昊约一万年前的人,一个是旧石器时代而另一个是新石器时代。

扩展资料

大巢朝:君主有巢氏昊天伏羲,人王文明始祖,中国根系始祖,是中国上古皇朝时期人王文明的第一位人皇帝王。前期立都苍梧城,后期立都石楼城,远古时期约20万年-约5万年前,纪元为巢皇伏羲元年,一画开天创立了母系社会的原始儒教。

后因气候变异受禽兽攻击,从九嶷山以南的苍梧开始北迁,到达黄土高原山坡处后实行打洞、用石头、树枝挡住洞口的群居方式。大巢朝初期始将会打居住洞穴的有巢氏伏羲推举为皇,以洞穴群居为一户。大巢朝为旧石器时期的中期,大巢朝为母系社会时期。

男子以打猎和捕鱼为主,女子以采集野菜和挖掘块根为主,禁止同族同辈男女通婚,群婚。大巢朝第一次诞生了以兽皮为主要材料制作的原始华服,同时母系原始儒教文化作为人民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大巢朝由此开始进入三皇文明的兴盛时期。此朝人类为早期智人,具有成熟的智能。

伏羲氏,风姓名昊,字伏羲,又称羲皇,青龙文明始祖,中国人文始祖,华夏文明始祖之一,与娲皇风希并称中华始祖,是中国中古帝朝时期青龙文明的第一位先皇帝王。 距今9700多年左右生于成纪。相传太昊立都陈州城,建立了太昊朝,又名太昊伏羲朝(公元前7724年-公元前5008年)。

纪元为罗奉元年,以青龙为图腾,立朝78位君主传世2716年。太昊于罗奉元年(丁丑,西元前7724年)成为羲皇,颁布了《易经》创立了外儒内法的父系儒教,被尊为至圣先王(孔子是至圣先师)。

其妻风希(又名凤希)字女娲,于女皇元年(乙未,西元前7706年)继位成为了娲皇,被尊为儒教圣母。太昊朝一共有78位君主,每位君主都以《易经》作为日常儒教生活的行为准则,先王圣教由此伴随着人民开始进入五帝文明的兴盛时期。

史载人文始祖太昊源于有巢氏伏羲,因有木德之瑞,故又号青帝。太昊的后代有炎帝、黄帝和蚩尤,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炎帝与黄帝结盟并逐渐形成了华夏族(汉族)。因此形成了后世的炎黄子孙。

太昊是纯血缘伏羲氏族传人,他的祖辈是三任帝嬟移,母辈是四任帝师嬟。太昊生于师嬟二十二年(戊子,前7593),是纯血缘伏羲氏族的一位绝顶聪明的男子。当时的社会制度是以女人为尊,男人从属于女人。因此,各部落大酋长多数都是女人。

只有极少数出类拔萃的男人才能有资格被选为部落首领。太昊就是其中一个。公元前7569年,四任帝师嬟病死于宫中。师嬟去世后,族人推荐他即帝位,以癸丑年(前7568)为太昊元年。太昊娶五世女娲氏女子为妻,生有四子。

长子名重,次子名该,三子名修,四子名熙。这四个儿子后来都得到了太昊的重用。太昊执政时,提升葛天氏后裔木正勾芒(又作句芒)为天栋勾陈柱下史总官,拜为上相。改任长子重代替勾芒木正之职,主东方木星,龙星的观测。因为人们习惯于称木正为勾芒,便把重称作勾芒。

此后“勾芒”便成了木正官职的代名词。太昊任命次子该为金正,号蓐收,又称金天氏,主西方金星的观测。又以三子修和四子熙共主北方水星,号为玄冥,负责北方辰星的观测。太昊是伏羲女娲政权的一位很有作为的帝王,史书上曾留有许多记录。

但由于天灾人祸的损毁,保留下来的很少,我们也只能从史书的引文和考古中获得少量的信息。太昊在位执政虚记四十三年,卒于太昊四十二年(甲午,前7527),终年六十七岁。太昊执政时期,其活动区域主要在太行山以东和山东半岛的山地。

《淮南子、时则训》记载:“东方之极,自碣石山,过朝鲜,贯大人国,东至日出之次,樽木之地,青土树木之野,太昊,句芒之所司者,万二千里。”这里清楚地说明,当时伏羲女娲政权所统治的区域在中国的北方和东部。

而在长江流域和岭南地区及西部高原,同时还活动着其它部族的中华人,他们分属于不同的氏族联盟政权。太昊初都于汶上(今山东济宁市西北),晚年时迁都于宛丘(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县北)。

参考资料:

-太昊伏羲氏

中国古代语文教学以儒家经学典籍为主题。

儒家是孔子所创立、孟子所发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后延绵不断,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学术流派。

儒家原先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其创始人是孔子。儒家和诸子百家地位平等,秦始皇焚书坑儒后,使儒家受到重创。而后汉武帝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听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对思想实施钳制,使儒家重新兴起。

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需要区分开来。

仁而有序:

儒家政治思想是仁政、王道以及礼制,其理想是大同、大一统,其政治学主要阐述君臣关系、官民关系。孔子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是儒家政治学的代表性主张。

在现实政治的问题上,儒家要求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双方都要承担义务,从理论上说,被统治者有权利反抗不正常承担义务的统治者。仁政易行则提倡分清不能与不为之间的区别,即做不到与不去做之间的差异。而其无恒产,因无恒心也体现了民本思想。

在国际政治方面,儒家主张华夷之辨。华夷之辨在古代促进了中原先进文化的传播,在近代则成为中国现代化的障碍。

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先后出版的著作有《九家旧晋书辑本》(校补)、《齐鲁文化》、《鲁国史》(合著)、《儒教名流》、《儒家文化面面观》(主编)、《周公事迹研究》、《鲁文化史》、《儒家文献与早期儒学研究》等。在《历史研究》、《文史》、《中国史研究》、《孔子研究》、《中国文化研究》、《史学月刊》、《史学集刊》、《历史教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

1、《九家旧晋书辑本》(点校·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2、《鲁国史》(合著·人民出版社,1994)

3、《儒教名流》(独立·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4、《齐鲁文化》(合作·群众出版社,1998)

5、《儒家文化面面观》(主编·齐鲁书社,2000)

6、《鲁文化史》(独著·齐鲁书社,2001)

7、《周公事迹研究》(独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

8、《儒家文献与早期儒学研究》(独著·齐鲁书社,2002)

9、《中国传统文化要论》(合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0、《东方文化的圣地》(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11、《周公》(独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

12、《孔子的智慧》(主编·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

13、《孔子家语通解》(主编·台湾万卷楼,2005)

14、《出土文献与儒家学术研究》(独著·台湾古籍,2007)

15、《鲁国历史与文化探秘》(合作·文物出版社,2008)

16、《新出简帛文献注释论说》(主编·台湾书房,2008)

17、《荀子注说》(主编·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18、《孔子家语注说》(主编·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19、《论语诠解》(主编·广陵书社,2008)

20、《孔子家语通解》(修订版·主编·齐鲁书社,2009)

21、《论语诠解》(主编·山东友谊出版社,2012)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