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被称作“华夏”有什么来历?据说跟一个女人有关?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中国被称作“华夏”有什么来历?据说跟一个女人有关?,第1张

华夏,是中国古代周王朝的自称。而一直以来中国都自称华夏儿女,而华夏两个字究竟从何而来呢?真的和一个女人有关吗?

从“华”字来看,和上古母系时代时的华胥部落的女首领华胥氏有关。史书中曾经记载过,她颇具神话色彩,“蛇身人首,有圣德”,并且“履巨人之迹,意有所动,虹且绕立,因而始娠,生帝于成纪,以木德王,为风姓”。华胥氏为了生存繁衍,沿着黄河流域不断游徙,黄河流域都有他们的足迹。华胥氏创造了中国的农耕文化,同时也开创了伟大的中华文明史。华胥氏的后代都非常的优秀,因此华胥氏就被后人誉为“人祖”。“华夏”的“华”正是来源于此。

而“夏”字,在古代经常与华字通用,两个字意思相近,华就是夏,夏即为华。《左传》中定公十年载孔子语云:“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这里的“华”就是“夏”。孔子视“夏”与“华”为同义词。所以从编著《尚书》起,我国古籍上开始将“华”与“夏”连用,合称“华夏”。

所以说华夏的来源确实和一个女人有关,这个女人就是华胥氏,是她创立了一个优秀的民族,有着一群优秀的后代。

追溯历史,早在周朝时,凡是“遵守周礼,守礼仪”的诸侯,都称为诸夏。华夏当时也是周王朝的自称,之后也是汉族的别称,到现在我们都自称华夏儿女,华夏已经成了中国的另一个名字,成为了我们中国人引以为傲的名字。

花姓的起源,典籍记载不详,传说较多。《通志氏族略》载:“花氏出《姓苑》,出自何氏。”《百家姓》注:花姓“系出华氏,古无花字,通作华。后专用花为花草之花,故华姓亦有改为花姓者。”清段玉载《说文解字华注》:花字“起于北朝前此书中花字,出于后人所改。

”《中国姓氏起源》载:“花姓又一支是周文王的后代。”“唐朝以前,有华姓人以其与花字通用,自改为花姓。除《述异记》载有南北朝时有女英雄花木兰外,正史上发现最早的花姓名人在唐朝。如唐代有仓部员外郎花季睦。见《通志》二九《氏族》五《平声》,还有唐代大将军花敬定等。 又,金代范用吉改花姓,其后代子孙亦称花氏。 二、郡望堂号 花姓望族居东平(山东东平县东)。

花 2054江苏武进花氏宗谱十二卷 (清)花庚富 花先开重修 清光绪四年(1878)含英堂木活字本 北图 辽宁图 注:花士眉创修於明崇桢二年。 2055江苏武进花氏宗谱十四卷 (民国)花棣辉主修 杨世芬编辑 民国七年(1918)含英堂活字本 十八册

华夏是中国的别称。

华,是“章服之美”的意思,

夏,是“礼仪之大”的意思。

有人认为我国古代把“夏”当作族名,把“华”当作国名。“夏”是从夏水(即汉水)得名,“华”是因为华山而得名。但夏水只是一条很小的支流,华山也只是名山之一,算不上名气很大,很难成为一个国家的代表。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朝代是在黄土高原上建立的夏朝,它在上古的朝代中文化程度最高,影响也最大,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夏朝从一开始就以中央大国自居,因此,“夏”就有了“中国”的意思,“夏人”也就成了“中国之人”。后来,人们把文化高的地区称为“夏”,把文明程度高的人或族叫“华”,“华夏”合起来就代表了中国是一个有高度文明和发达文化的中央大国,“华夏”也渐渐成了中华民族的代名词。

相传在上古时期,在黄河流域有两个比较大部落,姜姓的炎帝部落和姬姓的黄帝部落。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资源就那么多,两个大部落在各自扩张的过程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最终诉诸于战争。黄帝部落略胜一筹,兼并了炎帝部落。

两个部落经过融合,逐渐发展成为了一个新部落(姑且就称为炎黄部落),炎黄部落继续扩张,和黄河下游的另外一个部落(九黎部落或者蚩尤部落)产生了摩擦,双方爆发了大战,最终还是融合后的炎黄部落更加厉害,杀死了九黎部落的首领蚩尤,兼并了九黎部落的部分人民,九黎剩余的人开始往南方的长江流域迁移。

战后,炎黄部落成为了中原一带最大的部落,其余小部落纷纷表示愿意成为炎黄部落的附庸,因此在神州大地上,就此形成了一个以炎黄部落为核心的松散联盟。而这个松散的联盟,成为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核心。因此,我们自称是炎黄子孙,当然,炎黄子孙这个概念是广义上的,文化上的,并不说是大家都是炎帝和黄帝血缘上的后裔。

以炎黄部落为核心的族群,成为了中原的主导力量,所以我们自称为炎黄子孙倒也好理解。那么我们自称华夏族人又是如何起源的?夏是指夏朝吗?夏朝之前还有一个华朝吗?

这个华,可不是指的华朝。

前面不说了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相传在更早远的年代,这两个部落本是出自一家,同属于一个叫做华胥氏的部落(据说华胥是伏羲和女娲的母亲),所以这个华,其实指的华胥氏,炎黄一族,也就华族。

接下来说这个夏,夏指的不是夏朝。并不是因为有夏朝才有华夏,也许可能恰恰相反,是因为有了华夏才有了夏朝这个朝代名。

《说文解字》上说:“夏,中国之人也。”

按照这个理解,夏,指的是生活在中原地带的族群之人。

我们的先祖认为天圆地方,而自己则是居住在最中间之人,为了区别于四周东夷、北狄、西戎、南蛮等其他部族,因而自称为夏,也就是居住在中间地带的人。所谓华夏,意为居住在中间的华族人。

在后来的发展历史中,华和夏有逐渐衍生出了新的含义,都是美好的事务。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

翻译过来就是我们居住在中间的人,礼仪周全,服装华美。这是我们先祖对自己文化的一种自信。

至于说华朝,这个没有在任何史料上记载过,大概是不存的。但是,在夏朝之前,按照记载还存在于一个虞朝,但是目前来说还没有出土确切的文物去证明。

您好,我查到资料如下,希望能够帮到您。

华夏,汉语词语,中国的古称;汉族的自称。在文献中有如下解释

(1)轩辕黄帝《说文》:“夏,中国之人也。”

(2)《春秋左传正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3)《尚书正义》:“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

(4)章太炎:因为民族起源于“华山”和“夏水”之间,故名之。

(5)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华、夏两字上古同音,本为同一字。《左传》“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一语,华、夏同义反复,华即是夏。华与夏在古时多次相互通用。

(6)《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华夏条目为:公元前2100年——前770年黄河中下游的夏人、商人、周人和其它部落长期相处,逐渐形成华夏族。

另外,华夏也称“夏”、“诸夏”,又称为“华”或“诸华”。是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原住民的自称,以区别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如《左传》襄公十四年记载姜戎子驹支说:“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语言不达。”华夏起源于华胥,伏羲的母亲即为华胥氏。

在周朝时,凡遵周礼、守礼义之族人,称为华人、华族、夏人、夏族,通称为诸华、诸夏。古籍中将“华”、“夏”作为中原,“夷”与“裔”作为四方。华夏又称中华、中夏、中土、中国。

华与夏曾相互通用,两字同义反复,华即是夏。“中华”又称“中夏”。如《左传》定公十年载孔子语云:“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这里的“华”亦即“夏”。孔子视“夏”与“华”为同义词。在甲骨文中,华这个字的地位非常崇高。大约从春秋时代起,我国古籍上开始将“华”与“夏”连用,合称“华夏族“。

黄帝和炎帝在中原为争夺部落联盟首领而爆发了阪泉之战,炎帝部落战败,并入黄帝部落,炎黄联盟初具雏形。后来他们在涿鹿之战中打败了东夷集团的九黎族首领蚩尤,把联盟势力扩大至今日的山东境内。后又以黄帝部和炎帝部为主体,与山东境内的部分东夷部落组成了更庞大的华夏联盟,华夏族源基本固定。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