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疹块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风疹块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风疹块的病因病机 5 风疹块的症状 6 风疹块的诊断 7 需要与风疹块相鉴别的疾病 71 水疥 72 猫眼疮 8 风疹块的治疗 81 辨证治疗 811 风热袭表 8111 症状 8112 治法 8113 方药治疗 812 风寒束表 8121 症状 8122 治法 8123 方药治疗 813 胃肠湿热 8131 症状 8132 治法 8133 方药治疗 814 卫表不固 8141 症状 8142 治法 8143 方药治疗 815 气血两虚 8151 症状 8152 治法 8153 方药治疗 816 气滞血瘀 8161 冲任不调 81611 症状 81612 治法 81613 方药治疗 8162 血瘀型 81621 症状 81622 治法 81623 方药治疗 82 针灸治疗 821 体针 822 耳针 9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风疹块的方剂 2 治疗风疹块的穴位 3 治疗风疹块的中成药 4 风疹块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风疹块 1 拼音

fēng zhěn kuài

2 英文参考

wheal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urticaria [21世纪英汉汉英双向词典]

wheal [21世纪英汉汉英双向词典]

tle rash [21世纪英汉汉英双向词典]

hidden rashe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urticaria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hidden rash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urticaria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概述

风疹块为病名[1]。出《中医外科学讲义》(上海中医学院编)。即隐疹[1]。

瘾疹(hidden rashes;urticaria[2])为病名[3]。又称风㾦㿔、㾦㿔,俗称风疹块、鬼饭疙瘩(《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是指皮肤出现红色或苍白色风团,瘙痒时隐时现为主要表现的过敏性皮肤病[3][2]。以皮肤上出现瘙痒性风团,发无定处,骤起骤退,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迹为临床特征。一年四季均可发病,老幼都可罹患,约有15%~20%的人一生中发生过本病。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者骤发速愈,慢性者可反复发作。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此证俗名鬼饭疙瘩,由汗出受风,或露卧乘凉,风邪多中表虚之人。初起皮肤作痒,次发扁疙瘩,形如豆办,堆累成片,日痒甚者,宜服秦艽牛蒂汤,夜痒重者,宜当归饮子服之。”

风疹块相当于西医的荨麻疹[4]。

4 风疹块的病因病机

风疹块因禀赋不耐,人体对某些物质过敏所致。可因卫外不固,风寒、风热之邪客于肌表;或因肠胃湿热郁于肌肤;或因气血不足,虚风内生;或因情志内伤,冲任不调,肝肾不足,而致风邪搏结于肌肤而发病。

风疹块多因汗出受风,或卧露乘凉,风邪入于皮肤腠理所致[5]。

5 风疹块的症状

风疹块初起皮肤发痒,继起大小不等的风团,形如豆瓣,成片成块[5]。赤色属风热,白色属风寒[5]。时隐时现,反复发作,甚或数月数年不愈[5]。

6 风疹块的诊断

皮肤上突然出现风团,色白或红或正常肤色;大小不等,形态不一;局部出现,或泛发全身,或稀疏散在,或密集成片;发无定时,但以傍晚为多。风团成批出现,时隐时现,持续时间长短不一,但一般不超过24小时,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迹,部分患者一天反复发作多次。自觉剧痒、烧灼或刺痛。部分患者,搔抓后随手起条索状风团;少数患者,在急性发作期,出现气促、胸闷、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心慌心悸。急性者,发病急来势猛,风团骤然而起,迅速消退,瘙痒随之而止;慢性者,反复发作,经久不愈,病期多在l一2个月以上,甚至更久。

诊断要点:

1、皮疹为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淡红色或瓷白色的风团。自觉瘙痒。

2、风团骤然发生并迅速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一日之内可发作数次。

3、皮疹发生的部位不定。

4、粘膜也可受累。发生于胃肠道粘膜者,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发生于喉头粘膜者,可有气闷、呼吸困难,甚至引起窒息。

5、慢性者反复发作,可迁延数周、数月,甚至数年。

7 需要与风疹块相鉴别的疾病 71 水疥

水疥好发于儿童,多见于春夏秋季,好发部位为四肢、腰腹部、臀部,典型皮损为纺锤形丘疹,色红,长轴与皮纹平行,中央常有针尖大小的红斑或水疱,瘙痒剧烈。

72 猫眼疮

猫眼疮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春秋季多见,好发于手足背、掌底、四肢伸侧等处,皮损呈多形性,有红斑、丘疹、风团、水疱、大疱等,常两种以上皮损同时存在,典型皮损为猫眼,即虹彩状,色暗红或紫红。

8 风疹块的治疗 81 辨证治疗

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故风邪侵袭人体,可致皮肤出现风团,时隐时现,骤起骤消。而风邪每多挟热邪或寒邪以袭人,内蕴肌表,不得疏泄所致;也有因肠胃不和,蕴湿生热,郁于肌肤而发。而反复发作,迁延日久者,则因气虚卫外不固,或因血虚生风,或因冲任不调,或因血瘀等所致。主要的治疗方法祛风,并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予以辨证治疗。

811 风热袭表

瘾疹·风热袭表证(hidden rash with pattern of windheat assaulting exterior)是指风热袭表,以风团鲜红,灼热瘙痒,可伴有发热、恶寒、咽喉肿痛,遇热则皮疹加重,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为常见症的瘾疹证候[4]。

8111 症状

风团色红,遇热则发作或加重,触之有灼热感,瘙痒剧烈,或见咽干、心烦。舌质稍红,苔薄黄,脉浮数或弦滑数。

8112 治法

疏风清热。

8113 方药治疗

风热者内服秦艽牛蒡汤[5]。

主方:银翘散(吴鞠通《温病条辨》)

加减处方:金银花、连翘各15克,荆芥、蝉蜕各9克,牛蒡子、黄芩、浮萍各12克,鱼腥草30克,芦根18克,薄荷6克(后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812 风寒束表

瘾疹·风寒束表证(hidden rash with pattern of windcold fettering exterior)是指风寒束表,以皮疹色白,遇风寒加重,得暖则减,口不渴,舌质淡,舌苔白,脉浮紧为常见症的瘾疹证候[4]。

8121 症状

风团色白(瓷白色),遇冷或风吹则发作或加重,得暖可缓解。舌苔薄白,脉浮缓或浮紧。

8122 治法

祛风散寒。

8123 方药治疗

风寒者内服荆防败毒散[5]。

主方:荆防败毒散(虞搏《医学正传》)加减处方:防风12克,荆芥、羌活、独活、柴胡、前胡、当归各9克,茯苓15克,川芎、麻黄各6克。水煎服,每日1剂。

813 胃肠湿热

瘾疹·胃肠湿热证(hidden rash with pattern of dampnessheat in stomach and intestine)是指胃肠湿热,蕴于肌肤,以风团片大、色红、瘙痒剧烈,发疹的同时伴脘腹疼痛,恶心呕吐,神疲纳呆,大便秘结或泄泻,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为常见症的瘾疹证候[4]。

8131 症状

皮肤出现风团,伴有脘腹胀痛,纳呆,恶心呕吐,神疲乏力,大便泄泻或秘结。舌苔黄腻,脉滑数。

8132 治法

表里双解,清热利湿。

8133 方药治疗

1、主方:茵陈蒿汤(张仲景《伤寒论》合升降散(杨璿《伤寒温疫条辨》)加减处方:绵茵陈15克,大黄12克(后下),山栀子、防风各12克,僵蚕、蝉蜕各9克,鱼腥草、土茯苓各30克。水煎服,每日1剂。大便泄泻者,去大黄,可加春砂仁6克(后下)。脘腹胀痛或恶心呕吐者,加枳壳12克、厚朴9克(后下)。

2、中成药防风通圣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814 卫表不固

瘾疹·卫表不固证(hidden rash with pattern of unconsolidation of defensive exterior)是指卫表不固,以风团较小,少数呈大片状,平素多汗,易感冒,每于汗出或风、冷 后发疹,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为常见症的瘾疹证候[4]。

8141 症状

风团反复发作,迁延日久,平素多汗,稍劳则汗出,风团发作时每觉凛凛恶寒,微微自汗。舌质淡,舌体胖嫩,脉沉细。

8142 治法

固卫和营祛风。

8143 方药治疗

主方:玉屏风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加减处方:黄芪25克,炒白术、防风各12克,桂枝、白芍、赤芍各9克,生姜3片,大枣8枚,煅牡蛎30克(先煎)。水煎服,可复渣再煎服,每日1剂。

815 气血两虚

瘾疹·气血两虚证(hidden rash with qiblood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病程日久,气血两虚,以风团反复发作,迁延数月或数年,劳累后则发作加剧,神疲乏力,舌质淡,舌苔白,脉濡细为常见症的瘾疹证候[4]。

8151 症状

风团反复发作,迁延日久,可伴有头晕,神疲乏力,纳呆,夜寐不宁。舌质淡,苔薄或少苔,脉细弱或濡细。

8152 治法

养血祛风。

8153 方药治疗

气血虚者服当归饮子[5]。

1、主方:四物消风饮(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处方:生地黄18克,防风、赤芍、白藓皮、柴胡各12克,当归,荆芥、蝉蜕各9克,川芎6克,何首乌、白蒺藜各15克。水煎服,可复渣再服,每日1剂。

2、单方验方:千斤首乌汤(广州中医学院《外科学》)处方:千斤拔30克,何首乌15克,乌豆衣12克,当归、蝉蜕、苦参,白藓皮各9克。水煎服,可复渣再煎服,每日1剂。

816 气滞血瘀

瘾疹·气滞血瘀证(hidden rash with pattern of 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是指气滞血瘀,以风团色泽暗红或紫红,病变多在腰和表带压迫等部位,伴面色晦暗,口唇青紫,口干不欲饮,妇女月经不调,经来腹痛,色紫红或有血块,舌质紫暗,苔少,脉细涩为常见症的瘾疹证候[4]。

8161 冲任不调 81611 症状

见于女性患者。风团的发生有周期性,常在月经前数日开始出现风团,往往随着月经的干净而消失,但在下次月经来潮时又发作;多伴月经不调,或经来腹痛。舌质黯红,苔薄,脉弦。

81612 治法

调摄冲任。

81613 方药治疗

主方:二仙汤((广州中医学院《外科学》)合四物汤(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处方:仙茅、仙灵脾(*羊藿)、知母、黄柏、川芎各9克,当归15克,巴戟天、赤芍,菟丝子、香附各12克。水煎服,可复渣再煎服,每日1剂。兼血瘀者(可见经来量少,色紫黑而有块,或舌有瘀斑),酌加活血化瘀之品,如丹参15克、桃仁、红花各9克,或合失笑散(五灵脂、蒲黄各9克)。

8162 血瘀型 81621 症状

风团反复发作,缠绵日久,疹色黯红,或风团主要见于腰围、表带等受压部位,伴有面色晦黯,口唇青紫。舌质黯红或紫、或舌尖边有瘀斑,脉细涩。

81622 治法

活血化瘀,佐以祛风。

81623 方药治疗

主方:通经逐瘀汤(王清任《医林改错》)加减处方:地龙干、赤芍、柴胡、防风各12克,桃仁、红花、蝉蜕、皂角刺各9克,穿山甲12克(先煎),丹参15克。水煎服,可复渣再煎服,每日1剂。如兼风热者,加金银花、连翘各1克。兼风寒者,加桂枝9克,麻黄6克。外治法风团泛发全身者,用中草药煎水外洗,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常用中草药:豨莶草、白藓皮、地肤子、白蒺藜、苍耳子、苦参、紫苏叶、土荆芥、如意花、毛麝香、大叶桉叶、苦楝树叶、飞扬草、黑面神等,选5~6味各30克;也可用皮肤外洗一方。

82 针灸治疗 821 体针

风团发于上半身者,取穴曲池、合谷、内关、手叁里、尺泽;下半身者取穴血海、足叁里、叁阴交、阴陵泉;发于全身还应选配风市、风池、大椎、百会、大肠俞、委中等。每次选取2~6个穴位,急性者用泻法,慢性者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822 耳针

常取穴肺区、脾区、肝区、神门、肾上腺、皮质下、风溪等,留针30分钟,每日1次,也可埋针或贴耳珠。

9

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附: 1 治疗拒按的方剂 2 治疗拒按的中成药 3 拒按相关药物 4 古籍中的拒按 1 拼音

jù àn

2 注解

拒按 病状名。指疼痛部位因按压而增痛。属里实证。《景岳全书·杂证谟》:“痛有虚实……辨之之法,但当察其可按者为虚,拒按者为实。”多用于胸腹部。

治疗拒按的方剂 加减温经汤

能主治:温经行血。主积冷脏寒所致的经闭,少腹冷痛拒按,喜热熨,脉沉紧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中

加减香棱丸

:理气行滞,和血散瘕。主肝肾气郁,少腹两侧疼痛,拒按,有块不坚,推之可移,胸胁胀痛,痞满不思食,有时

化滞煎

n处方:槟榔、大黄、枳实、厚朴、广香、甘草。功能主治:胃痛,胀满拒按,为实痛。摘录:《医学集成》卷三

撼积丹

黄3钱,牙皂2片。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胃实痛,胀满拒按。用法用量:酒送下。摘录:《医学集成》卷三

痛经散

祛瘀。治寒凝气滞,致成痛经,月经来时,少腹胀痛,拒按喜温,血块下后则痛止者。用法用量:日服3克,分早

更多治疗拒按的方剂

治疗拒按的中成药 枫蓼肠胃康颗粒

恶寒、苔黄脉数等。亦可用于食滞胃痛而症见胃脘痛、拒按、恶食欲吐、嗳腐吞酸、舌苔厚腻或黄腻,脉滑数者。

通经甘露丸

阻滞所致经闭不通,小腹疼痛,或经血量少,小腹疼痛拒按以及瘕积块。用法与用量:温黄酒或温开水送服,一

瘀血痹冲剂

肌肉关节疼痛剧烈,多呈刺痛感,部位固定不移,痛处拒按,局部肿胀可有硬节或瘀斑;风湿或类风湿关节炎见上

止血片

,不宜用本药。4月经量多、色黑、血块多,伴腹痛拒按,因血瘀引起的月经量多,不宜服用本药。5月经量

当归益血膏

者慎服。3月经提前量多,色深红或经前、经期腹痛拒按, 胀痛者不宜服用。4按照用法用量服用,孕妇

更多治疗拒按的中成药

拒按相关药物 当归益血膏

者慎服。3月经提前量多,色深红或经前、经期腹痛拒按, 胀痛者不宜服用。4按照用法用量服用,孕妇

复方益母口服液

痛。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痛经。症见:月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不畅,血色紫黯成块, 胀痛,腰部酸痛。

鹿胎膏

他疾病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3经行有块伴腹痛拒按或胸胁胀痛者不宜选用。4平素月经正常,突然出现

同仁乌鸡白凤口服液

他疾病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3经行有块伴腹痛拒按或胸胁胀痛者不宜选用。4平素月经正常,突然出现

复方乌鸡胶囊

他疾病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3经行有块伴腹痛拒按或胸胁胀痛者不宜选用。4平素月经正常,突然出现

更多拒按相关药物

古籍中的拒按 《顾松园医镜》:[卷十四·数集]胃脘痛(胸痛、心痛、腹痛。)

乃为相宜;若形弱脉弱,食少便泄者,岂容混治。须知拒按者为实,可按者为虚;疼痛而胀闭者多实,不胀不闭者

《王旭高临证医案》:[卷之一]温邪门

,每有是证。华温邪八日,神识模糊,斑色红紫,脘腹拒按,结热旁流。舌红干燥,目赤唇焦,而又肤冷汗出,脉

《王氏医案绎注》:附录

左弦滑。右弱不应指。苔黄浓而腻浊。小水不行。脐上拒按。因谓曰∶病原不重。误药致剧。命不应死。幸而得吐

《妇人规》:[上卷经脉类]经期腹痛

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大都可按、可揉者为虚;拒按、拒揉者为实。有滞无滞,于此可察。但实中有虚,虚

《重订通俗伤寒论》:[第五章·伤寒诊法]第四节·按胸腹

半夏泻心汤证的舌苔和温胆汤的舌苔怎么区别?这个问题不能随便往下提了,一问经常不好回答了,只能把舌苔多和不多这样分开来。有舌苔偏腻的时候,在腻的基础上再分,还有三仁汤。舌苔上不好区别的话,就在脏腑定位吧。

如果是越鞠丸证的话,我们要把它定在中焦上,定到中焦上见到舌苔腻或者厚腻,才想到越鞠丸证,这也设及到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治疗的是中焦的痞堵,从郁的角度来说,半夏泻心汤一般不把它辨到郁证上,半夏泻心汤在临床上不是绝对分开的,有杂合的地方,有交叉的地方,比如说半夏泻心汤证的主证应该就是中焦的痞啊,堵啊,胀啊,痛啊。而温胆汤也可以见到舌苔偏腻,有时候,也可以见到中焦的见症,但是,它的主证应该是睡觉不好,而不是中焦的痞,胀,硬,痛。

而越鞠丸证一定是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这个人是郁证吧,这个人不高兴吧,也就是情志方面的问题。这和小柴胡汤就好分了,小柴胡汤是在肝胆上。越鞠丸证也是情志的问题,它在肝胆上,但是它的病位是在中焦了。

舌苔腻,也有中焦的症状,而小柴胡汤证有肝胆相应的症状,并且,它的脉是弦的,但是,越鞠丸证很少见到脉弦。如果见到脉弦,越鞠丸证的可能性不多。小柴胡汤可以和越鞠丸合并用的,其实有很多方子都是可能合并用的,当鉴别不开的时候,有一些情况,我们没有能力去鉴别,还有就是两个方子合在一起了,我们想鉴别,鉴别不开。

在理论上,如果把每一张方剂梳理通的时候,可能在临床上辨别的时候或者在合用的时候,准确度会更高一点,但是,在临床上善用越鞠丸的医生真的很少。理解不了,不好用。从临床的角度来说,我们也在思考,有一部分越鞠丸证就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就能治了,或者用温胆汤加减就能治了。还是考虑的是中焦,因为温胆汤和半夏泻心汤用的机会太多了,对这个半夏泻心汤和温胆汤感觉比较好,而对越鞠丸的感觉不是太好,但是,这种感觉肯定有错误,需要自己进一步去留意。

有一位冯老师喜欢用柴胡桂枝干姜汤,但是,我们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或者柴胡桂枝汤加龙骨牡蛎去治疗了柴胡桂枝干姜汤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的是少阳,而柴胡桂枝干姜汤在冯老的解读里面治疗的是厥阴。一个是治疗的少阳,一个是治疗的厥阴,阴阳不一样。

但是,我们用柴胡桂枝加龙骨牡蛎这个处方用得特别多,经常会把理中汤合进去,也会把平胃散合进去,有时也把二陈汤合进去,也会把温胆汤合进去,也许这么一合进去,就合出柴胡桂枝干姜汤来了,只是组合相对来说要大一些。

冯老用柴胡胡桂枝干姜汤始终要合当归芍药散,当我们不理解当归芍药散的时候,就不敢合用了,冯老始终在合用,很少单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当你问冯老为什么要合当归芍药散的时候,回答你是血虚。

柴胡桂枝干姜汤的舌苔不能少了,当归芍药散的舌苔不能多了,这是我们无法破解的东西。上中下通用痛风汤,其实就是关节痛,中医称为痹症,不是现在我们所说的痛风,这张痛风汤其实就是越鞠丸加减出来的。这个痛风汤主要是治疗久痹,应该是痹症杂合的时间长了,有痰,有郁,它与刚起病的风寒湿热痹不一样。

久痹,其他的医生治了半天,效果不好,就用这张痛风汤。

外感病,满脑子就是气机的升降出入,用什么药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用这个大法,比如升清降浊,升降散里面没有用姜黄,大黄,用的是炒莱菔子,全栝蒌,其实何止是莱菔子,瓜蒌呢,经常会乱用药,脑子里想的就是气机的升降出入,只是用的药不一样了,其实还是升降散。赵绍琴老师的《临证400法》就是这样用药的,所以,我们很多都看不懂。觉得是破书。其实,越通俗的,越好接受的东西,越不是高档的;越高档的东西,我们会越觉得没用。

我们总是说要把中医通俗化,要把中医古籍如何如何,但是,我们不能以降低我们的高度为代价来普及。其实升降散里面,赵老也经常用,柴胡,黄芩,川楝子,水红花子,僵蚕,蝉衣,羌活,大黄,小剂量的一克大黄,赵老用一克的大黄做什么?是用那个升降的感觉,觉得这个病人不应该用大黄,为了降,加了一克大黄。高老师就不用那一克大黄,就用莱菔子,瓜蒌,也是挺好的。但是,老先生脑子里想的就是流畅气机。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注解 附: 1 古籍中的浊邪 1 拼音

zhuó xié

2 英文参考

turbid pathogenic factor

3 注解

浊邪 病因学名词。多指湿浊之邪。《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清邪居上,浊邪居下。”《温热论》:“浊邪害清也。”参湿浊条。

古籍中的浊邪 《温热经纬》:[卷四]薛生白湿热病篇

作“舌苔滑白”,无杏仁、苍术、浓朴、草果、半夏。浊邪上干则胸闷,胃液不升则口渴,病在中焦气分,故多开

《伤寒悬解》:[卷一脉法上编]脉法十四

寸口脉阴阳俱紧者法当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清邪中上名曰洁也浊邪中下名曰浑也阴中于邪必内栗也表气微虚

《医宗金鉴》:[卷二]辨脉法篇

病也。@@@寸口脉阴阳俱紧者,法当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清邪中上,名曰洁也;浊邪中下,名曰浑也

《高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治第一

、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温热经纬》:[卷二]仲景疫病篇

芳香化浊为治法。指用气味芳香,具有化浊辟秽作用的方药治疗湿邪秽浊侵袭所致病证的治法。湿浊内蕴者,症见脘腹胀闷,泛恶欲呕,大便溏薄,体倦乏力,口腻觉甜者,用藿香、佩兰、砂仁、厚朴等;如兼头晕而胀,舌苔白腻,可加菖蒲、鲜荷叶、陈皮、法夏、大腹皮等。

详见百科词条:芳香化浊 [ 最后修订于2016/3/9 0:11:43 共122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明朝是华夏大地上最后一个由汉族人完成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国祚绵延276年。

在明朝的这二百多年里,曾经无论是制造业、 科技 、铸造业、织造业、文化等等各个方面都遥遥领先于世界,明太祖朱元璋接手时也是中国封建王朝 历史 上版图最辽阔的时候。

可即使是这样偌大的家业,大明王朝的历代君王活脱脱的把明朝治理成了中国封建王朝 历史 上最动荡、最乱套、最奇葩的朝代,明朝的276年里,百姓没有几天过的是安稳的日子。

尽管如此,这仍旧不耽误后宫妃子们争芳斗艳,争夺宠位。七嫔墓出土的文物,就有一个金灿灿的小瓶子,据说装着的是明朝后妃美容养颜的“神秘武器”——“金汁”。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什么是“金汁”,让这些文物带我们梦回大明,看看奇葩王朝那些事儿。

明朝是很罕见的在中期就出现衰败状态,却还颤颤巍巍地坚持了16任皇帝的王朝。除了前三位皇帝很有皇帝样外,其他的皇帝都属于“奇葩”类型。

有胖到要两个人架着才能走路的皇帝;有即使被敌人俘虏,还能完好无损地被送回来的皇帝;有宠爱年长自己17岁老宫女的皇帝;有偷偷摸摸活到6岁,才知道自己是皇子的皇帝;有一言不合就出宫游玩一年半载的皇帝;

有专心修仙问道的皇帝;有三十多年不上朝的皇帝;有在位只有30天的皇帝;还有专业木匠“兼职”做个皇帝的皇帝。总之,看上去没一个正常皇帝。

万历皇帝就是这个奇葩皇帝中不算太奇葩的一员,他在位的48年里,有三十几年不上朝。万历十岁继位,因为年幼,朝中大事皆由太后以及大臣张居正做主,张居正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得万历年间国力渐渐有了恢复的势头。

但可能是被母亲和首辅管得太严了,万历在亲政之后,不但一改张居正执政时的改革政策,更是对朝政大事不理不睬,贪图享乐。

万历皇帝的定陵也是迄今为止,唯一被发掘的皇帝陵寝。在发掘定陵前的几年,万历皇帝的七嫔墓先被发掘,一系列明朝文物得以重见天日,让我们对明朝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这就是著名的 董四墓村 ,所谓“董四墓村”的称呼也是由坊间对《海淀杂诗》的“东四墓西四墓”讹传而来。

金山陵园是明代的皇家园陵,后妃、王公大臣、公主等都安葬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景帝朱祁钰因为与皇兄朱祁镇之间的嫌隙,死后也被安葬在金山陵园。

金山陵园中的陵墓众多,在明嘉靖到清顺治的百余年间,由二十几个升至五十三个。到清乾隆年间,这里因陵园荒废而逐渐形成了村落。

乾隆年间的《重修天仙庙记》和魏源的《海淀杂诗》中都有记载,此处是明代的贵族陵园,后聚集了人烟,变成了现如今的村落。

考古工作人员现如今发掘的两座妃陵,一处是天启帝朱由校三个妃子的合葬墓,另一个就是我们本文要重点讲述的,万历皇帝朱翊钧的七个内嫔合葬墓。

从出土的圹志能够看出,这七位合葬与墓陵中的女性皆是万历皇帝的内嫔,她们分别被安葬在这座嫔墓之中,享年不尽相同。按照先后亡故的年纪,去世的先后时间差竟长达五十多年。

嫔陵的形制有宝顶、墓门、前室和后室组成,大小、长短和规格都是严格按照明朝后妃等级制度修建的嫔墓形制。

但是,其中有四个墓室都被洗劫一空,看得出来,先后有很多批盗墓贼光顾。可不知为什么,其中三个墓室却幸免于难。

保存完好的三间墓室里,陪葬品数目众多、品种齐全,为专家研究明朝的制度及后妃生活提供了相当完整的实物考证。

出土文物包括金银盆、手镯、耳环、凤冠、法器、银元宝、全幅头面等等,还有十分珍贵的仿宋隐花“大明嘉靖年制”白瓷梅瓶和“大明万历年制”梅瓶。

这其中最最引人注意的就是一个精致的小瓶子,摇晃一下感觉里面装着液体,这支全金打造的瓶子,外表无花很是素雅,混放在后妃的头面首饰之中,难道是什么神秘的美容“药水”?

清理好了墓室中的陪葬品,专家组把它们带回研究所里进一步清理研究,随着进一步的研究,这个小金瓶的真身显露人前。

按照陪葬品的一般习惯,珍贵的东西都要贴近墓主人,甚至是放在棺椁里。

这样看来,这一小瓶不明液体就显得十分贵重,因为它是与梅瓶放在一起,最靠近墓主人位置安放的。这瓶不明液体是古方的防腐产品吗?可一般墓室里的防腐用品怎么会被密封在瓶子里?

带着这样的疑问,专家组的工作人员小心翼翼的打开了小金瓶,专家手法娴熟,并未损坏金瓶,瓶中液体也并未洒出。

打开金瓶之后,瓶内的液体澄清透明、无色无味。专家们一时也拿不准这是什么,只好把液体送到检验部门进行化验,得知具体成分之后,才好顺藤摸瓜、翻找史料,再来确定液体究竟何物。

很快成分检验结果出炉, 专家们再经过翻找古籍、详细对比之后得出结论——这个小金瓶中的液体就是“金汁”,又叫“粪水金汁”!

“金汁”听起来就是很金贵的东西,可是再一听“粪水”,相信很多人顿时就明白这是什么东西了吧!没错!就是字面意思!

“粪水金汁”就是粪水。不必诧异,这“粪水金汁”在古代是一种圣品一样的存在,能解毒凉血、消痘祛疮。如此说来,被当做珍贵物品放入陪葬品中也就不是奇闻了。

粪水怎么会是金贵的药材?明明应该奇臭难闻,又怎么会清澈无味?怎么会有“金汁”这么雅致的名字?这些疑问古籍中都有解释。

古籍中首次记载“ 粪清 ”一词是在《日华子本草》中:“ 粪清,冷。腊月截淡竹,去青皮,浸渗取汁 ”。

之后,再被医学世家取名为“金汁”。可见,“金汁”果然是人类粪便的提取物。至于为什么能被称为“金汁”,应该源于这味中药的提取过程太过繁琐吧。

很多古籍医书中都有记载“金汁”的制作方法,传统的制作方法描述都是大同小异的。被大家最为广泛了解的医书《本草纲目》中记载,“金汁”的制作方法不仅繁琐,还需要很久才能完成。

在冬至前后一个月左右,采取十一二岁男孩子的粪便为原料。因为中医学者认为,在这个时候是人身体状况最好的时候,这时候人的粪便最不容易变质,是制作“金汁”最好的原材料。

把粪便加五桶上好的井水或者是泉水后,充分搅拌均匀。

此后,再依次用竹筛和纱布进行两道过滤,把原浆中的杂质彻底滤除,再把剩余液体倒进准备好的瓦罐中。之后,加入一小碗甘草水,用碗碟将瓦罐口盖住,再用赤土进行密封。最后,还要埋入两米深的泥土里。

接下来,就跟酿酒的方式大概相同了。瓦罐中的液体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封存,而且是封存的时间越久,药效越好。

古籍中记载,至少要密封一年才可取用,而密封时间越长效果越好。启封取用的液体分为三层,最上一层的液体即为可以入药的“金汁”。

制成的“金汁”是微**的,有点像浅茶的颜色,无毒无味。由此可见,“金汁”的制作过程耗时数年,这样看被称为“金汁”就不足为奇了。

“金汁”不仅制作程序繁杂,成药需耗时数年,从古籍中记载的疗效看,“金汁”也确实是一味难得好药。总结起来,关于“金汁”的药性药效是这样的:性大寒,无毒,味甘苦,入心经。

可以治疗阳亢、解毒、消热痰、祛疮毒、退烧、凉血消斑,是一味难得的凉药。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金汁”是后妃之宝了,因为它能祛痘消斑,是一个美容圣品!

翻阅众多的古今文献中,关于“金汁”的使用很是频繁,疗效也是非常显著。因为“金汁”属凉药,就被频繁的使用在真对治疗各种热病、毒伤等等病症中,这在《本草纲目》、《白喉条辨》、《伤寒指掌》等古籍中均有治疗的医案作为佐证。

而且据这些古籍中记载,“金汁”对内火旺盛、中毒等病症都有很好的效果,针对很多毒热之症可以说是效果立竿见影也不为过。

“金汁”不仅能治疗毒热之症,治疗疫病也是一位难得的良药。

在《吴医汇讲》中记载,“治疫之法,总以毒字为纲领,凭他如妖似怪,自能体会无疑”,书中详尽的阐述了,古往今来治疗疫病的方子都是以解毒为主的。

因此,“金汁”这味解毒凉药一下子就成为了治疗疫病的良药,效果也是毋庸置疑的。可这些都仅仅证明,“金汁”在古代被应用甚广,现代医学基本上没有人应用。

非也!现代医学家也有运用“金汁”成功治疗的案例。孟澍江老先生就曾记载过,一例运用“金汁”治愈瘟疫昏痉的案例。孟老曾经跟随岳父学医,一年的夏天,当地疫病四起,成流行趋势。

其中一位姓周的夫人找到了他们治病,这位夫人三十岁左右,按脉象看来是温热病,内热、口渴、烦躁不安、舌苔黄、舌头焦红、有痉厥的症状,脉数滑。

之前看过医生,但是医生误诊给她开了疏肝理气的方子,这一下病情不但没好,还更加严重了。

孟老的岳父少江公给这名妇人号脉问诊后,开了“金汁”为药,让她自己去寻找“金汁”服用。妇人遵医嘱服用了“金汁”,第二天傍晚病情就有所好转,在经过几天的调养就痊愈了。

泉州市中医院的张永树教授也曾公开表示“金汁这一珍贵药材的疗效确实很好。”张教授的讲述中就说道,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有人用“金汁”给小孩子退烧。他当医生后,也用过“金汁”治疗高烧不退的孩子。

张教授还说,在《泉州民间偏方选编》里也记载了“金汁”治疗发热的方法,还曾经在2007年向上级部门报告过“金汁”的治疗方法。

但是,“金汁”治疗发烧的应用还是很复杂的,不是所有人都能用。这要区分不同人的体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来制定治疗方案。

这很考究医者的基本功,医者需要对病人的诊断和药理都很熟练才行。张教授还详尽的推测过“金汁”能清热解毒的原因,他说,埋“金汁”的红土本身就是能清热解毒的凉药,“金汁”的药性和疗效可能与制作材料和过程都有关系。

福建中医药大学施文荣副教授也认为,“金汁”的疗效来自于红土。

因为红土中存在放线菌,这种放线菌在发酵过程中可以产生抗生素。通过这样的方式产生的抗生素很多且都有毒性,所以“金汁”有疗效,但同时也存在毒副作用很大的风险。

虽然“金汁”在医学界很有研究价值,但是缺少实验数据来对毒副作用的大小作为实际支持,还是要谨慎使用于临床中。

可见,无论古代还是现代,医家都认可了“金汁”的药效。

这味很好用的凉药曾经不只一次被医者使用,无论从解毒、消热、凉血、消痘、治疗疫病等方面,都能收到很好的疗效。

但是,随着医学的进步,这味良药几乎很少被使用在临床上,而且很多医生都很少听说,这不得不说是医学界的遗憾。

[1]刘精义,明代妃嫔陵园及圹志期刊>·哲学与人文科学·考古;《故宫博物院院刊》,1980年02期32_47

[2]赵妍,基于古今文献金汁及人中黄考析期刊>·医药卫生 科技 ·中药学;《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年04期94_95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