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写老舍写的[济南的冬天]写一段济南导游词,100至120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访写老舍写的[济南的冬天]写一段济南导游词,100至120字,第1张

泉城济南导游词

  女士们、先生们:你们好!

  欢迎你们到泉城济南来旅游,在济南停留其间将由我来接待你们并为你们提供服务,我希望我的讲解能使你们在济南玩得开心,过得愉快。今天我们要去的地方是济南三大名胜之一的趵突泉。趵突泉公园位于济南市中心,南靠千佛山、东临泉城广场,北望大明湖,面积约158亩。趵突泉公园是一座以泉水为主的自然山水公园,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冠,被誉为“天下第一泉”。趵突泉又名槛泉,为泺水之源,至今已有二千七百年的历史,泉水一年四季恒定在摄氏18度左右。趵突泉公园以观泉、赏鱼、品茶、山石、文化为特色;以小巧玲珑、步移景异,清洁幽静,古朴典雅而著称。

  现在我们看到这座白墙灰瓦、出檐卷山、卷棚式的民族风格建筑的大门就是趵突泉公园东门。大门正中匾额上“趵突泉”三个贴金大字,是1959年郭沫若同志写的。进了大门,首先映入大家眼帘的是一迎门假山,大家知道为什么要迎着大门建假山吗?这是古代造园的一种手法,叫做“障景”法,也就是说以山为主,迎门迭石,似透非透,成为公园门口处的自然屏障,与石后的溪流构成环水行之势,同园中其它景物相分离。这座假山的石块全部采自于济南南部山区,石质,色泽,纹理都可以同江苏无锡的太湖石相媲美。假山下有一山洞,洞顶和入口处采用了大块石,用悬挂的手法形成巨石悬挂的逼真壮观景色。洞壁上又留出适当的空隙,便于采光和空气的通畅。此乃济南假山中的佳作,受到园艺家极高的赞誉。

  过了晴雨桥,大家再往前走看到这块石姿优美,纹理自然,高四米,重八吨的龟石了。它最初为元代著名的散曲家张养浩所收藏。张养浩酷爱自然山川,弃官归隐济南后以山猿、野鹤、山石为友。此龟石有“皱、瘦、透、秀”的特点,在此与它合影,取长寿延年的吉祥之意。(好,给大家几分钟时间合影留念)。

  请大家随同我一起往前走,现在我们来到的是马跑泉。为什么叫马跑泉呢?据说北宁时期的抗金将领关胜的战马刨出来的,故得此名。相传,关胜是梁山的农民起义将领,是济南总兵刘豫的部将,骁勇善战,金人南侵时,誓死不降,奋力抗金。一次激战中,败走麦城,口渴无水,十分难忍。他的战马仰天长嘶,前蹄奋力刨地,泉水夺地而出,后人为纪念此泉,称它为马跑泉。

  再往前走,我们就来到了漱玉泉景区。“漱玉泉”三字是已故济南书画家关有声的手笔。“漱玉泉”三字的来历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在古代人们常把女子的牙齿称之为“玉”,女词人李清照常在此打扮梳洗而得名;另一种说法是因李清照著有的集子《漱玉集》;还有一种说法是从“漱石枕流”这个成语化来的,说哗哗的泉水刷玉石。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李清照纪念堂,建于1979年,纪念堂两旁是郭沫若先生写的对联。上联是“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写的是李清照故居所在地;下联“金石录里,漱玉集中,文采有后主遗风”是对其词作成就的赞扬,称赞她所作的“漱玉集”以及为丈夫《金石录》所作的序。挂在门厅内的匾额“一代词人”也是郭沫若手书的。

  李清照是我国南宋时杰出的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人。父亲李格非是进士出身的文官,是位著名的历史学家,博学多才,母亲也是一位壮元的孙女,知书达礼。李清照自小受双亲熏陶、启发和诱导,再加上天资聪慧,酷爱读书,成为当时杰出的文学家。李清照18岁时,与当朝宰相赵挺之的儿子赵明诚结婚。婚后夫妇俩互相支持,恩恩爱爱,作诗填词,研究金石书画,购置古籍字画。靖康之难以后,北宋灭亡,金兵南侵,宋五朝南渡,偏隅江南,李清照夫妇被迫南下,途中,明诚病死。晚年的李清照一直过着无依无靠颠沛流离的生活,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中渡过了她的余生。李清照的词以靖康之难为分界线,前期的词大多描绘的是歌咏自然,赞美生活,夫妻恩爱、思念的词。如“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如梦令》);“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红藕相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剪梅》);“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后期的词作大多抒写了家国之恨和悲叹自身命运凄苦的。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夏日绝句》)。李清照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称为“易安体”。今有辑本《李清照集》和《漱玉词》。

  再往西走,就到了金线泉处。金线泉同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并称为济南四大名泉。“金线”的形成,是由于两岸泉水相对涌流,流势均衡。当太阳照射到池底,平静的水面上,就会显示出一条聚成的水线,金光闪亮,象游丝一般,忽隐忽现,随波荡漾,蜿蜒多变。老金线泉的“金线”已难看到,新金线泉的“金线”也必须在水势旺盛,阳光照射角度适当时才能看到。宋代著名文学家曾巩曾有幸在月光的映照下看到“金线”,而元代诗人元好问多次游历金线泉,却不可得,甚为遗憾。

  再继续往西走,我们就来到了尚志堂。尚志堂,也叫“金线书院”,由金线泉而得名。旧时指官家或私人藏书和讲学的地方。尚志堂院中栽植了白玉兰、紫玉兰,每到初春,玉兰花争相绽开,芳香扑鼻,故尚志堂院也称玉兰院。大家注意到院中的这块太湖石了吗?它叫“待日峰”,原为张养浩收藏,在一点五米左右高的石身上,布满了圆月形成或弯月形透洞数处,每当皓月高悬之夜,石形和透洞在月光照射下,映入石前池水中,更显得玲珑剔透,秀美无比。

  出尚志堂西行,便到了泺源堂。泺源堂,前有抱厦,突出水面,栋梁彩缓,黄瓦红柱,形体雄伟。大家请看抱柱上的诗刻:“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此句是元代著名文学家赵孟对趵突泉奇景的最好写照。

  泺源堂的北面的建筑是娥英殿,是为纪念虞舜的两位妃子娥皇、女英而建的祠。娥英祠北面是三大殿景区。三大殿院内的花格透墙上,镶嵌着30余方石刻,是历代名人的佳作诗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院内的这尊罕见的“双御碑”,记载了康熙三临、乾隆二临趵突泉的题词诗文,标示了趵突泉的地位。

  我们现在已经来到趵突泉景区,站在来鹤桥上。来鹤桥原为木桥,明万历年间历城知县张鹤鸣所建。1956年开辟趵突泉公园时,修建了这座石桥。大家请抬头看这一朱漆木牌坊上的字“蓬山旧迹”,另一面是“洞天福地”。据传说,过去人们曾把趵突泉的三股水柱,比作蓬莱仙山,即在神话中的三座神山:蓬莱,方丈,瀛州。想登蓬莱山求仙的人到处寻找仙山,当他们来到趵突泉边,看到三股水注,其状如山且不能攀登,猛然醒悟,仙景在此,故立“蓬山旧迹”坊。如果你到泉东面望鹤亭茶社,一边品茶,一边赏泉,则有“润泽春茶味更真”的诗意。

  趵突泉泉池呈长方形,东西长三十米,南北宽二十米,周围绕以石栏。池边俯视,一泓碧水,清如明镜;三泉涌涛,喷雪溅玉;势如鼎沸,声若雷鸣;水草袅袅,鱼翔浅底;绿叶红鳞,辉映其间。历代文人学者都对趵突泉留下了诸多咏赞。如元代散曲家张养浩“三尺不消平地雪,四时尝吼半空雷。”而能再现趵突泉泉水全貌的,还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趵突泉赋》。济南“家家泉不,户户垂杨”的独特景色是怎么形成的呢?济南的泉水,来源于济南市区以南,锦绣川以北的广大地区,这些地区的岩石是约四亿年以前形成的一层很厚的、质地比较纯粹的石灰岩。这种石灰岩地区,地表有溶沟、溶槽,地下有漏斗、溶洞、暗河以及钟乳石,便于大量的雨水和地表水渗入地下。山区的石灰岩层,以大约三十度的斜度,由南向北倾斜,大量的地下潜流,神出鬼没地向济南运动。刚好,在大明湖往北,地下岩石变成了坚固的火成岩,大量的地下水流到这里,碰到火成岩的阻挡,拦蓄起来,越积越多,水泄不能,必须寻找出路。而在济南旧城一带,地势低洼,有的地方甚至低过了地十水的储水面,地下水便穿过地表,夺门而出,形成了众多泉水。趵突泉泉水甘美,用以沏茶,色如琥珀,幽香袭人,极为爽口。据说乾隆下江南时,出京带玉泉水,到济南时带趵突泉水,以备饮用。

  站在观澜亭上,可以看到亭前水中的石碑,上刻“趵突泉”三字,是明代胡缵宗书写的,如果你细心点也许会发现“突”字少了上面的那一点。亭后的石刻“第一泉”三字是清代王钟霖书写,“观澜”石刻二字是明代张钦书写。泉池南面的水榭、漏窗,半壁廊与北岸泺源堂相互衬托,形成对景。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沧园和白雪楼景区。沧园,原名叫“勺沧园”,取“沧海一勺”之意。这里原是明代著名诗人“后七子”之一李攀龙的读书处,“勺沧”的名字,表达了人们向李攀龙学习的心愿。明万历年间,按察使叶梦熊曾在沧园西侧建“白雪楼”,纪念李攀龙。白雪楼和沧园几经修葺,现在的沧园是三厅一围廊,两个跨院,流溪随园,楼阁玲珑,雕梁画栋,彩漆纷呈,院中培植的名种名花异木,盆景,已形成独具特色的庭院风格。这株“泰山松”,苍劲、雄伟,气势奔放,树龄在150年以上,是一棵不可多得的具有齐鲁风格的树桩盆景。园内人工修造的大型山石盆景,造型自然,点缀以罗汉松,红叶,黑松等树桩植物,给人以美的享受。

  现在我们已经穿过了枫溪区,又回到了趵突泉公园东门口,今天讲解就到这里。讲解不妥之处,请多多包涵并留下你们的宝贵意见。

  谢谢大家!

因为坟地分为左右两边,左边埋的是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夏瑜的母亲是夏四奶奶,从文中看应该是比较有身份的人,而他儿子却因为参加革命被告发成死刑犯,受尽白眼的她肯定是害怕不已的,做人做事小心翼翼唯恐出错,她“天明未久”便上坟,就是要隐人耳目,而偏偏遇到华小栓的母亲比她还早,这是她没料到的,所以“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但终于硬着头皮,走到左边一座坟前”,假如她儿子埋在右边,她就不会犹豫了。

鲁迅 《呐喊》(短篇小说集)1923,新潮社

《中国小说史略》(上下卷)1923一1924,新潮社

《热风》(杂文集)1925,北新

《彷徨》(短篇小说集)1926,北新

《华盖集》(杂文集)1926,北新

《华盖集续编》(杂文集)1927,北新

《坟》(论文、杂文集)1927,未名社

《野草》(散文诗集)t927北新

《朝花夕拾》(散文集)1928,未名社

《而已集》(杂文集)1928,北新

《三闲集》(杂文集)1932,北新

《二心集》(杂文集)1932,合众书店

《鲁迅自选集》1933,天马

《两地书》(书信集)与景宋合著,1933,青光书局

《伪自由书》(杂文集)1933,青光书局

《鲁迅杂感选集》瞿秋白编选,1933,青光书局

《南腔北调集》(杂文集)1934,同文书局

《拾零集》1934,合众书店

《准风月谈》(杂文集)1934,兴中书局

《集外集》杨霁云编,鲁迅校订,1935,群众图书公司

《门外文谈》(论文)1935,天马

《故事新编》(小说集)1936,文生

《花边文学》(杂文集)1936,联华书局

《且介亭杂文》(杂文集)1936,三闲书屋

《夜记》(杂文集,后编入《且介亭杂文末编)1937,文生

《且介亭杂文二集》(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

《且介亭杂文末编》(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

《鲁迅书简》(影印本)许广平编定,1937,三闲书屋

《鲁迅全集》(1一20卷,收著作、译文和辑录的古籍)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

《集外集拾遗》(综合集)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

《汉文学史纲要》(文学史)1941,鲁迅全集出版社

《鲁迅全集补遗》唐韬编,1946,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书简》许广平编,1946,鲁迅全集出版社

《鲁迅日记》(影印本)1951,上海出版公司;铅印本,1959,人文

《鲁迅选集》1952,开明

《鲁迅小说集》1952,人文

《鲁迅全集补遗续编》唐韬编,1952,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书简补遗》吴元坎辑,1952、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全集》(1-lO卷)1956-1958,人文

《鲁迅选集。(1一2卷)1956-1958,中青

《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文学史)1958,三联

《鲁迅选集》(上下册)1959,人文

《鲁迅书简》(致日本友人增田涉)1972,人民日报社

《鲁迅诗稿》1976,文物;1981,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鲁迅书信集》(上下卷,收《两地书》以外书信1381封)1976,人文

《鲁迅佚文集》1976,解放军报社

《鲁迅书简》(致曹靖华)1976,上海人民

《鲁迅手稿全集》(书信8册,日记6册)1978一1980,文物

《鲁迅致许广平书简》1980,河北人民

《鲁迅全集》(1-16卷)1981,人文

鲁迅全集卷一(坟 热风 呐喊)

鲁迅全集卷二(彷徨 野草 朝花夕拾 故事新编)

鲁迅全集卷三(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 而已集)

鲁迅全集卷四(三闲集 二心集 南腔北调集)

鲁迅全集卷五(伪自由书 准风月谈 花边文学)

鲁迅全集卷六(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二集 且介亭杂文末编)

鲁迅全集卷七(集外集 集外集拾遗)

鲁迅全集卷八(集外集拾遗补编)

郭沫若 诗集《女神》、《长春集》、《星空》、《潮汐集》、《骆驼集》、《东风集》、《百花齐放》、《新华颂》、《迎春曲》;

历史剧本《屈原》(已拍摄发行)、《虎符》、《棠棣之花》、《孔雀胆》、《南冠草》、《卓文君》、《王昭君》、《蔡文姬》、《武则天》、《聂莹》;

回忆录《洪波曲》,评论集《雄鸡集》;

专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研究》、《卜辞研究》、《殷商青铜器金文研究》、《十批判书》、《奴隶制时代》、《文史论集》、《郭沫若文集》(38卷)

茅盾 长篇小说:

《子夜》、《蚀》三部曲 、《腐蚀》、《虹》 、《锻炼》 、《霜叶红似二月花》 、《霜叶红似二月花》续稿 、《多角关系》

短篇小说:

《报施》、《创造》、《春蚕》、 《大鼻子的故事》 、《林家铺子》、《色盲》、《诗与散文》 、《石碣》 、《手的故事》 、《水藻行》 、《小巫》、《烟云》 、《有志者》 、《自杀》

散文:

《白杨礼赞》、《卖豆腐的哨子》、《人造丝》、《全运会印象》、《车中一瞥》、《鞭炮声中》 、《谈月亮》 、《雾中偶记》、《大地山河》

巴金 灭亡》(中篇小说)1929,开明

《无政府主义与实际问题》(理论)与克刚等合著,1927,

上海民钟社

《从资本主义到安那其主义》(理论)1930,上海自由书店

《死去的太阳》(中篇小说)1931,开明

《复仇》(短篇小说集)1931,新中国

《雾》(“爱情的三部曲”之一,中篇小说)1931,新中国

《海的梦》(中篇小说)1932,新中国

《春天里的秋天》(中篇小说)1932,开明

《海行》(散文集),又名《海行杂记》,1932,新中国

《光明》(短篇小说集)1932,新中国

《雨》(“爱情的三部曲”之二,中篇小说)1933,良友

《砂丁》(中篇小说)1933,开明

《电椅》(短篇小说集)1933,新中国

《抹布》(短篇小说集)1933,北平星云堂书店

《家》(“激流三部曲”之一,长篇小说,又名《激流》)

1933,开明

《萌芽》(中篇小说,又名《雪》)1933,现代

《新生》(中篇小说)1933,开明

《旅途随笔》(散文集)1934,生活

《将军》(短篇小说集)1934,生活

《巴金自传》(传记)1934,中华

《电》(“爱情的三部曲”之三,中篇小说)1935,良友

(《雾》、《雨》、《电》合订为《爱情的三部曲》1936,

良友)

《点滴》(散文集)1935,开明

《神·鬼·人》(短篇小说集)1935,文生

《巴金短篇小说集》(1-3卷)1936-1942,开明

《生之忏悔》(散文集)1936,商务

《沉落》(短篇小说集,又名《沦落》)1936,商务

《忆》(回忆录)1936,文生

《发的故事》(短篇小说集)1936,文生

《长生塔》(童话集)1937,文生

《雷》(短篇小说集)1937,文生

《短简》(散文集)1937,良友

《控诉》(散文集)1937,重庆烽火社

《春》(“激流三部曲”之二,长篇小说)1938,开明

《梦与醉》(散文集)1938,开明

《感想》(散文集)1939,重庆烽火社

《黑土》(散文集)1939.文生

《秋》(“激流三部曲”之三,长篇小说)194O,开明

《利娜》(中篇小说)1940,文生

《火》(共三部,第二部又名《冯文淑》,第三部又名《田

惠世》,长篇小说)1940—1945,开明

《星》(英汉对照,中篇小说)1941,香港齿轮编辑社

《无题》(散文集)1941,文生

《龙·虎·狗》(散文集)1941,文生

《还魂草》(短篇小说集)1942,文生

《废园外》(散文集)1942,重庆烽火社

《小人小事》(短篇小说集)1943,文生

《憩园》(中篇小说)1944,文生

《第四病室》(中篇小说)1946,良友

《旅途杂记》(散文集)1946,上海万叶书店

《寒夜》(长篇小说)1947,晨光

《怀念》(散文集)1947,开明

《静夜的悲剧》(散文集)1948,文生

《纳粹杀人工厂—奥斯威辛》(散文集)1951,平明

《华沙城的节日—波兰杂记》(散文集)1951,平明

《巴金选集》(短篇小说、散文等合集)1951,开明

《慰问信及其他》(散文集)1951,平明

《生活在英雄们中间》(散文通讯合集)1953,人文

《英雄的故事》(短篇小说、散文合集)1953,平明

《保卫和平的人们》(散文、通讯合集)1954,中青

《巴金短篇小说选集》1955,人文

《巴金散文集》1955,人文

《谈契河夫》(理论)1955,平明

《大欢乐的日子》(散文集)1957,作家

《坚强的战士》(散文集)1957,少儿

《明珠和玉姬》(儿童短篇小说集)1957,少儿

《—场挽救生命的战斗》(报告文学)1958,中青

《巴金文集》(1—14卷)1958—1962,人文

《巴金选集》(短篇小说、散文合集)1959,人文

《新声集》(散文、短篇小说合集)1959,人文

《友谊集》(散文集)1959,作家

《猪与鸡》(短篇小说)1959,作家

《赞歌集》(散文集)1960,上海文艺

《李大海》(短篇小说集)1961,作家

《倾吐不尽的感情》(散文集)1963,百花

《贤良桥畔》(散文集)1964,作家

《大寨行》(散文)1965,山西人民

《巴金近作》(第1、2集,散文集)1978—1980,四川人民

《海的梦》(中短篇小说合集)1979,人文

《烟火集》(散文集)1979,人文

《随想录》(散文集)1979,香港三联

《巴金中短篇小说选》(上下册)1980,四川人民

《巴金选集》(上下卷)1980,人文

《探索集》(《随想录》第1集,散文集)1981,香港三联

《巴金选集》(散文、短篇小说合集)1981.香港昭明出版社

《创作回忆录》1981,香港三联

《探索与回忆》(《巴金近作》第3集,散1文集)1982,四川人民

《巴金选集》(1-10卷,小说、散文等合集)1982,四川人民

《创作回忆录》(散文集)1982,人文

《序跋集》(散文集)1982,花城

《巴金散文选》(上下册)1982,浙江人民

《忆念集》(散文集)1982,宁夏人民

《真话集》(《随想录》第3集,散文集)1982,香港三联

《巴金论创作》(理论)1983,上海文艺

《巴金散文选》1983,文联

《文学回忆录》与老舍等合著 1983,四川人民

《病中集》(《随想录》第4集,散文集)1984,香港三联

《童年的回忆。(回忆录)1984,四川少儿

《愿化泥土》(散文集)1984,百花

《控诉集》(散文集)1985,海峡文艺

《心里话》(《巴金近作》第4集,散文集)1986,四川文艺

《十年一梦》(散文集)1986,人民日报出版社

《巴金六十年文选》(散文集)1986,上海文艺

《巴金全集》(1—6卷)1986—1988,人文(未出齐)

《无题集》(《随想录》第5集,散文集)1986,香港三联

《巴金》(短篇小说、散文合集)1986,香港三联

《当代杂文选粹·巴金之卷》1986,湖南文艺

《寻找理想的少年朋友》(书信集)1987,少儿

《雪泥集》(书信集)1987,三联

《巴金书简新编》1987,四川文艺

翻译著作:

《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阿里斯著,1927,民钟社

《面包略取》(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27,上海自由

书店;又名《面包与自由》,1940,平明

《狱中与逃狱》(回忆录)俄国克鲁泡特金著,与李石曾合

译,1927,广州革新书局

《薇娜》(短篇小说、剧本合集)波兰廖抗夫著,与李石

曾合译,1928,开明

《人生哲学:其起源及其发展》(上下编,理论)俄国克鲁

泡特金著,1928-1929,上海自由书店

《为了知识与自由的缘故》(短篇小说集)俄国普利洛克等

著,1929,新宇宙

《一个卖鱼者的生涯》(传记)意大利凡宰特著,1929,上

海自由书店

《蒲鲁东的人生哲学》(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29,

上海自由书店

《前夜》(剧本)彼兰廖抗夫著,1930,上海启智书局

《丹东之死》(剧本)苏联A·托尔斯泰著,1930,开明

《草原故事》(短篇小说集)苏联高尔基著,1931,上海马

来亚书店

《秋天里的春天》(长篇小说)匈牙利尤利·巴基著,1932,

开明

《过客之花》(剧本)意大利阿美契斯著,1933,开明

《自传》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33,上海新民书店

《狱中记》(传记)美国柏克曼著,1935,文生

《俄国虚无运动史话》(史话)俄国斯特普尼亚克著,1936,

文生

《门槛》(短篇小说集)俄国屠格涅夫等著,1936,文生

《夜未央》(剧本)波兰廖·抗夫著,1937,文生

《告青年》(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37,美国旧金山

平社出版部

《一个家庭的戏剧》(传记,又名《家庭的戏剧》)俄国赫

尔岑著,1940,文生

《叛逆者之歌》(诗集)俄国普式庚等著,194O,文生

《父与子》(长篇小说)俄国屠格涅夫著,1943,文生

《迟开的蔷薇》(短篇小说集)德国斯托姆著,1943,文生

《处女地》(长篇小说)俄国屠格涅夫著,1944,文生

《散文诗》(散文诗集)俄国屠格涅夫著,1945,文生

《快乐王子集》(童话、散文诗合集)英国王尔德著,1948,

文生

《回忆托尔斯泰》(回忆录)苏联高尔基著,1950,平明

《回忆屠格涅夫》(回忆录)俄国巴甫洛夫斯基著,1950,

平明

《草原集》(短篇小说集)苏联高尔基著,1950,平明

《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说集》俄国屠格涅夫著,与肖珊合译

老舍 《老张的哲学》(长篇小说)1928,商务

《赵子曰》(长篇小说)1928,商务

《二马》(长篇小说)1931,商务

《文学概论讲义》(理论)1931,齐鲁大学文学院

《小坡的生日》(长篇小说)1934,生活

《猫城记》(长篇小说)1933,现代

《离婚》(长篇小说)1933、良友

《老舍幽默诗文集》1934,的代

《赶集》(短篇小说集)1934,良友

《樱海集》(短篇小说集)19Z9,人间

《蛤藻集》(短篇小说集)1936,开明

《老牛破车》(创作经验)1937,人间

《三团一》(曲艺集)1938,重庆独立出版公司

《骆驼祥子》(长篇小说)1939,人间;修改本,1955,人文

《火车集》(短篇小说集)1939,上杂

《残雾》(话剧)1940,商务

《文博士》(长篇小说,又名《选民》)1940,香港作者书社

《张自忠》(话剧)1941,华中图书公司

《大地龙蛇》(话剧)1941,国民图书出版社

《剑北篇》(诗集)1942,文艺奖金管理委员会出版部

《归去来兮》(话剧)1943,作家书屋

《国家至上》(话剧)与宋之的合著,1943,南方印书馆

《谁先到了重庆》(话剧)1943,重庆联友出版社

《桃李春风》(话剧,又名《金声玉报》)与赵清阁合著,l943,中西书局

《贫血集》(短篇小说集)1944.文聿出版社

《火葬》(长篇小说)1944,晨光

《惶惑》(长篇小说,又名《四世同堂》第1部)1944,良友

《偷生》(长篇小说,又名《四世同堂》第2部)1946,晨光

《东海巴山集》(短篇小说集)1946,新丰出版社

《微神集》(短篇小说集)1947,晨光

《月牙集》(短篇小说集)l948,晨光

《方珍珠》(话剧)1950:晨光

《龙须沟》(话剧)1951,大众

《老舍选集》1951,开明

《春华秋实》(话剧)1953,人文

《老舍短篇小说》19567,人文

《福星集》(散文集)1958,北京

《茶馆》(话剧)1958,戏剧

《上任》(短篇小说)1958,作家

《四世同堂》(长篇小说,又名《惶惑》、《偷生》、《饥荒》三部曲)上下册,1959,百花;l—3部,四川人民

《正红旗下》(长篇小说),人文

《老舍小说集外集》1982,北京

《老舍文艺评论集》1982,安徽人民

《老舍选集》(1—4卷)1982,四川人民

《老舍戏剧全集》(1一4卷)1982,戏剧

《老舍新诗》1983,花山

《四世同堂补篇》(长篇小说)1983,百花

《老舍散文》1984,百花

曹禺 《日出》《雷雨》》《北京人》《胆剑篇》《王昭君》

2012

《赵清阁与老舍的情感“秘史”》(原题《追忆:直面人性的复杂与哀痛》),《南方日报》2012年3月25日第11版

2011

《网络传播与新民间文学的兴起》,《文艺争鸣》2011年第9期,CSSCI;《甘肃文艺》2011年第2期

《中华多民族文学教学中的一些观念问题》,《民族文学研究》2011年第2期,CSSCI

《网络传播与信息过剩时代的写作》,《文艺争鸣》2011年第13期,CSSCI

《乡土中国与家园重建——钱理群先生访谈录》,《甘肃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CSSCI

2010

《战时生活经验与现代国民意识的凝成》,《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CSSCI;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11年第3期全文转载

2009

《最后的古典家园梦想及其破灭——论<引力>》,《文艺争鸣》2009年第1期,CSSCI;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9年第4期全文转载

2008

《献身中国文艺复兴的卓越先驱――郑振铎论》,《文学评论》2008年第3期,CSSCI,第二作者

《郑振铎的文学理想与<文艺复兴>杂志的包容性》,《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CSSCI

《中国现代文学基本价值观及其超越》,《探索与争鸣》2008年第6期,CSSCI

《文学中的“农民进城”专题主持人语》,《兰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CSSCI

《城市化与社会文明秩序的重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进城问题》,《兰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CSSCI

《寻求“林中路上的精神相遇”――评<老舍与中国新文化建设>》,《兰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CSSCI

《“80后”之后:“90后”不会产生》,《当代文坛》2008年第4期,CSSCI,第二作者

2007

《关于四十年代后期文学的定位问题》,《文艺争鸣》2007年第3期,CSSCI

《现代小说与社会分析――茅盾与我们》,《文艺争鸣》2007年第5期,CSSCI

《知识分子的岗位意识与人文情怀:陈思和先生访谈录》,《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CSSCI

《80后文学史:概念的缘起与发展流变》,《理论与创作》2007年第5期,第二作者

《读者的风格》,《读者》2007年第22期

《读者以何制胜》,《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11月16日

《雪潇的诗和他的诗论——现代诗歌创作论序》,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一次诗经时代的约会》,《读者欣赏》2007年第1期

《洞庭诗意》,《读者欣赏》2007年第2期

《洞庭诗意二》,《读者欣赏》2007年第3期

2006

《骆驼祥子:一个农民进城故事》,《兰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CSSCI;《新华文摘》2006年第20期全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22期全文;收入中国老舍研究会编《世纪之初读老舍》一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8

《关于文学杂志研究的方法论思考》,《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CSSCI;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9期转载

《重新思考民族生存与民族文化的有关系――从<怀念振铎>论巴金晚年有关民族文化的思考》,《西北师大学报》2006年第2期,CSSCI

《现代文学:学科历史与未来走向――吴福辉先生访谈录》,《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CSSCI;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文学研究》2006年第5期转载

《祥子:一个进城农民》,《北京青年报》副刊2006825D2版

《巴金研究:现状与思考》,余思牧著《作家巴金》增订本下卷,香港利文出版社2006年3月版

《朴野清纯的青春欢歌》,《读者欣赏》2006年第1期

《横亘千古的家园迷思》,《读者欣赏》2006年第2期

《江山隽永处的生命胜迹》,《读者欣赏》2006年第3期

《姑苏台畔的怅惘与叹息》,《读者欣赏》2006年第4期

《唐诗中的情趣与理趣》,《读者欣赏》2006年第5期

《美丽的爱情与感伤的青春》,《读者欣赏》2006年第6期

《生命的自然之道与澄明之境》,《读者欣赏》2006年第7期

《刘禹锡诗作中的春光与生命》,《读者欣赏》2006年第8期

《晚年杜甫的旅途体验与人生忧思》,《读者欣赏》2006年第9期

《故乡诗人笔下的田园》,《读者欣赏》2006年第10期

《空明澄澈的盛唐诗境》,《读者欣赏》2006年第11期

2005

《艰难时世的“文艺复兴”梦想:关于<文艺复兴>杂志的创刊、复刊、停刊问题》,《新文学史料》2005年第2期,CSSCI

《作为生命诗学基础的感悟》,《中国文化研究》2005年第1期,CSSCI

《汪曾祺小说前后期演变的精神史轨迹》,《文艺争鸣》2005年第3期,CSSCI

《抗战生活与知识分子精神气质-论寒夜兼及围城》,《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CSSCI;收入陈思和、李存光主编《一粒麦子落地――巴金研究集刊卷二》,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第10期

《巴金研究:现状与问题――李存光访谈录》,《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CSSCI,

《共和国文学纵横谈――杨匡汉先生访谈录》,《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CSSCI,

《鲁迅的启蒙主义、革命文学的成败得失及其他――支克坚先生谈录》,CSSCI,《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桃夭:一道古老的婚歌》,《读者欣赏》2005年第12期

2004

《古典忠贞观的现代变奏――以<我在霞村的时候>为中心》,《文学评论》2004年第6期

《家园彷徨:<憩园>的启蒙精神与文化矛盾》,《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年第2期;收入《巴金:新世纪的阐释-巴金学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

《命名的意义及其敞开的世界――<红楼梦>人生解读之二》,《红楼梦学刊》,2004年第2期,CSSCI

《转型期现象与无家可归的文人--关于<废都>的文化分析》,《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CSSCI

《重绘中国文学地图-杨义学术访谈录》,《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CSSCI;《新华文摘》2005年第2期全文转载

《学术――人生:赵园先生访谈录》,《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CSSCI,第一作者

《咏梅诗的趣味》,《读者欣赏》2004年第1期

《悠然南山梦》,《读者欣赏》2004年第3期

《中国历史上一场最大的是非》,《读者欣赏》2004年第4期;收入《语数外学习》高中版2004年、《高中语文教学与测试》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

《采菊东篱与笑傲东轩》,《读者欣赏》2004年第5期

《清明的诗意》,《读者欣赏》2004年第8期

《苦涩的欢颜》,《读者欣赏》2004年第9期

《雨声中的愁思》,《读者欣赏》2004第10期

《易安居士的胸襟》,《读者欣赏》2004年第11期

《气格柔弱的风流才子》,《读者欣赏》2004年第12期

2003

《山水审美的历史转折――以永州八记为中心》,《文学评论》2003年第6期

《关于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史思考》,《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年第3期

《<憩园>的启蒙精神与伦理矛盾――巴金、鲁迅比较论之三》,《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学报》2003年第6期 ;《新华文摘》2004 年第6期《论点摘编》

《生命:无望的逃离之旅――张存学小说论》,《飞天》2003年第1期

《聆听诗性智慧的中国声音――杨义学术讲演集校读记》,《杨义学术讲演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人生旅途的飘泊诗意》,《读者欣赏》2003年第1期

《理趣的雅与俗》,《读者欣赏》2003年第2期

《千载文心的相通》,《读者欣赏》2003年第3期

《山居的乐趣》,《读者欣赏》2003年第4期

《自然人生的逍遥》,《读者欣赏》2003年第5期

《贫士的秋思》,《读者欣赏》2003年第6期

《青春生命的悲歌》,《读者欣赏》2003年第7期

《永不坠落的昨夜星辰》,《读者欣赏》2003年第8期

《一空胸臆的酣畅》,《读者欣赏》2003年第9期

《村居读书之乐》,《读者欣赏》2003年第10期

《自然山川的人文怀想》,《读者欣赏》2003年第11期

《岁月与乡愁》,《读者欣赏》2003年第12期

2002

《<憩园>的启蒙精神与人生矛盾――巴金、鲁迅比较论之一》,《西北师大学报》2002年第5期,CSSCI

《启蒙神话与成长的悲剧——〈红楼梦〉人生解读》,《红楼梦学刊》2002年第2期, ,CSSCI

2001

《重读〈子夜〉》,《宁夏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CSSCI

2000

《告别诗的残局:西部文学的精神生态研究》,《飞天》2000年第6期

1999

《牢笼抑或舟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家的形象演变》,《西北师大学报》1999年第5期,CSSCI;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文学研究》1999年第12期全文转载

《现代诗读解:目标与策略》,《社科纵横》1999年第1期

1998

《危机与自尊――文明冲突中的张承志》,《西北师大学报》1998年第2期,CSSCI

《文学在现代人生中的意义》,《社科纵横》1998年第1期

《中国诗歌的本土现代性与<侏儒酒吧>》,《飞天》1998年第12期

1997

《现代诗与**语言》,《兰州学刊》1997年第3期

1996

《历史之梦与英雄情结》,《金城》1996年第6期

1994

《乡土文化精神与甘肃文学创作》,《时代学刊》1994年第6期

1993

《古籍今译与现代文化建构》,《中国典籍与文化》1993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1994年第1期全文转载

1992

《李白人格形象的审美价值》,《祁连学刊》1992年2期

1989

《文化困惑与现代家庭危机》,《现代妇女》1989年第1期

1988

《作为生命存在的人的悲剧意识与审美人生》,《西北师大学报》1988年语言教学与研究专刊 1.《中国现代诗百首》,甘肃教育出版社1992

2.《星空的呼喊――中国现代诗品读》,甘肃教育出版社1997

3.《笔端的流云――中国现代美文品读》(第一作者),甘肃教育出版社1997

4.《岁月的花树――中国古代美文品读》(第一作者),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

5.《红尘酣唱――元曲品读》(第一作者),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

6.《海上生明月――唐宋诗品读》(第一作者),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

7.《说苑奇葩――晋唐陇右小说》(第一作者),甘肃教育出版社1999

8.《甘肃当代文艺五十年》(参编),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

9.《二十世纪中国文学通史》(参编),东方出版中心2003年

10.《插图本中国诗词经典诗经选》(第二作者)三联书店(香港)20044 ;岳麓书社,200510

11 《插图本中国诗词经典楚辞选》(第二作者)三联书店(香港)20044;岳麓书社,200510

12 《插图本中国诗词经典陶渊明》(第二作者)三联书店(香港)20044 ;岳麓书社,200510

13 《插图本中国诗词经典李煜、李清照词》(第二作者)三联书店(香港)20044 ;岳麓书社,200510

14 《古诗100首精读》,敦煌文艺出版社2012

15.《古文100篇精读》,敦煌文艺出版社2012

16《从鲁迅到毛泽东——支克坚现代文艺思潮论集》(编著)读者出版集团2011

17《现代文学:学科历史与未来走向》,读者出版集团2012

18、《当代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第一作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1.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家园伦理》(2008-2012),项目编号:08XZW013

2.教育部质量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点建设项目(2008-2012),项目编号: TS11183

3.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世纪40年代后期国统区文学日志》,(2006-2008),项目编号:20060400602

4.甘肃省教育厅科研项目《20世纪40年代后期中国文学日志》(2006-2008),项目编号:0601B-06)

5.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中国现代文学之“家园”问题研究》,(2004-2005)

6.甘肃省333、555人才工程科研项目《20世纪40年代自由主义文艺生态的终结》(2005-2007)

7.西北师大第三期创新工程项目《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国统区文学研究》(2007-2009)

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重点出版项目“中国当代学术史”子项目《当代中国现文学研究》(2009-2012)

9.西北师大创新工程科研项目《现代化际遇与家园伦理》(2010-2012) 1.1995年,因班主任工作获甘肃省高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奖。

2.1998年,获西北师大首届孔宪武青年教师优秀教学奖。

3 2000年,《精美诗文品读丛书》(主编)获第六届西部地区教育出版社优秀图书奖。

4.2000年,《岁月的花树-古代美文品读》获第六届西部地区教育出版社优秀图书奖。

5.2000年,《说苑奇葩-晋唐陇右小说》(《陇文化丛书》之一),获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

6. 2001年,教学研究《以地方文学研究为突破、促能力培养的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与实践》(参加)获甘肃省教学成果奖。

7. 2002年,《说苑奇葩-晋唐陇右小说》(《陇文化丛书》之一)获甘肃省第四届特别优秀图书奖。

8. 2002年,专著《红尘酣唱-元曲品读》(第一作者),获甘肃省第四届优秀图书奖。

9 2004年,系列论文《家园彷徨:从古典到现代》获甘肃省高校社科二等奖。

10. 2005年,论文《山水审美的历史转折-以永州八记为中心》获甘肃省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

11. 2006年,系列论文《四十年代文学论》获甘肃省高校社科成果一等奖。

12.2006年,入选甘肃省“555科技创新人才”第二层次人才。

13.2008年,系列论文《现代文学研究与当前文化建设问题》获甘肃省高校社科成果一等奖。

14. 2007年,论文《骆驼祥子,一个农民进城故事》获第六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获奖二等奖;

15. 2009年,入选甘肃省领军人才。

15.2009年,被评为西北师范大学教学名师。

16.2009年,获西北师范大学优秀教学奖。

17 2009年,论文《骆驼祥子,一个农民进城故事》获甘肃社科成果奖三等奖。

18.2010年,获西北师范大学优秀教学奖。

192010年,主讲课程《新时期文学研究》被评为“甘肃省精品课程”。

20.2011年,论文《网络传播与新民间文学的兴起》,获甘肃省文联“《甘肃文艺》优秀论文奖”。

21. 2011年,教学研究“以优势学科为平台,创新汉语言文学国家级特色专业教学质量规范体系的探索与实践”,获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西北师大优秀教学成果奖。

22.2012年,编著《从鲁迅到毛泽东——支克坚现代文学思潮论集》获第九届甘肃省优秀图书奖一等奖。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 :“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孔子 (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老子》八十一章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

  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

  门。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

  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

  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3不尚贤, 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

  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4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

  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迭

  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7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

  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

  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9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

  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10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

  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11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

  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2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

  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3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

  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

  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14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

  而为一。其上不,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

  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

  是谓道纪。

  15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

  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

  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

  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16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

  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

  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17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

  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18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9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

  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20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

  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

  孩;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

  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於

  人,而贵食母。

  21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

  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

  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22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

  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23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

  况於人乎?故从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乐得

  之;同於德者德亦乐得之;同於失者失於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24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25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

  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

  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6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轻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

  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27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

  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

  人者不善人之师。

  8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老子(约公元前600 - 公元前500) 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 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 (今河南鹿邑东太清宫镇,古属亳州谯城)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 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老子(约公元前600 - 公元前500) 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

  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 (今河南鹿邑东太清宫镇,古属亳州谯城)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

  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一书。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注:《老子》一书也称《道德经》。(《道德经》是后来的称谓,最初老子书称为《老子》而无《道德经》之名。其成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

  老子新说

  老子文产生于中国春秋末期,史经周景王变法、战国纷争、秦始皇“焚书”和汉武帝对老子“绝其道”,其诸多版本仍然传抄、传印了2500多年!这个历史奇迹用汉武帝下属司马迁《史记》解释说:是老子见周朝将亡,隐居到边关,为关尹写的五千余言道德文章。这,难以令人信服!周王室的诸多古籍都没流传下来,而一位所谓的“古代图书馆长”在边关写的文章,竟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传文全国、流传百世?纯属无稽之谈!历史上肯定是掩盖了周朝末期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老子的其人、其事。

  经过对先汉史料的逻辑考证,认为历史上周朝春秋末期所谓的“王子朝之乱”实际是“单穆公之乱”!“王子朝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桩最大的冤假错案!它的主要矛头就是针对老子文和景王变法,并因此引发了一场以单穆公为首“亲下以谋上”的反变法派对以周景王、斌起和王子朝为首的官道理论变法派的大屠杀和中国两千多年的理性黑暗,这在先秦的《左传》《国语》等史科中均有记载。

  老子文是公元前 522年周景王改革周朝 300年来政策钦定的“令德”,因为这一年《左传》记载:鲁大夫闵子马公开攻击周朝不学周礼,歪曲老子改革周礼的“无学”理论是“不学”。老子文也是公元前522年周景王无射钟的律文,因为这一年《国语》中记载单穆公反对景王铸无射(“宣市哲人之令德”的钟),他攻击老子文“有狂悖之言,有眩惑之明,有过慝之度……三年之中而有离民之器二焉,国其危哉”!也因为钟上的律文无先后之分,造成了帛书抄本“德经”在先,而其它抄本“道经”在先的差别。正因为以上的原因,战国时期的韩非子才称老子文是“老子贵虚静而重变法”,说单穆公政变是“亲下以谋上”,说老子文是《周书》,留传下了春秋末期各国的不同抄本。

  老于文是春秋末周朝变法的纲领、中华的《义经》,由于公元前 524年景王的突然去世,单穆公才得手勾结晋国政变,实现了大贵族的霸道对追求为民作主的王室、旧臣和百工的野蛮残杀!至此,中国这头雄狮才沉睡了两千多年,周朝理想才成为痛苦生活中的普通中国人的一种慰藉的梦幻。人民怀念他们,把他们称为中国的神,把老子奉为“太上老君”。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认真研究一下老子,澄清一下历史、上可以告慰古人,下可以警示来者,今可以借鉴经验,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重要工作。

  老子生于周灵王时,曾与太子晋和景王怀有同样的变法抱负;职于周景王时,曾任建设大臣“司空”、主笔周朝变法纲领;死于周敬王时,曾适楚、离周去秦问祖归宗。

  老子生于公元前 570年左右,约比孔子大二十岁,是他的老师。老聃是王族,《左传·定公四年》说:“武王之母弟八人,周公为大宰,康叔为司寇,聃季为司空,五叔无官。”家族世袭周朝司空之职。《史记·管蔡世家》说:“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旦专王室,封季载于冉。”冉即聃,因此季载又君称聃季——聃国的君主,老聃就是这一事实的继承人,因此又官称老君。聃季是成王的叔氏族,因此也是昭公十二年甘悼公要去除的成王叔氏聃季族人的老阳子。老是对文王老儿子聃季族的族称,老子本名老阳子,字来,学称阳子,爵称伯阳,师称老子(子学家),官称老聃或老君,随王子朝携典籍奔楚国曲仁里时字称老莱子。因封地在南之沛泽——聃国彭地(开封一带),后人又称他地主名老彭和彭祖。“李耳”是汉武帝反黄老之道时,对“聃季”两字各去一半的贬义反称,无先汉依据。老子曾任周景王司空,“单氏取周”后离周去秦问祖归宗,死于泰国。

  我们现在所见到的《道德经》,在战国时韩非子称为《周书》,在秦时《吕氏春秋·注》称为《上至经》,在汉时则直呼《老子》,《史记》始称“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汉景帝以黄子、老子义礼改子为经,杨雄《汉志·蜀王本纪》说“老子为关尹喜著《道德经》”,《边让老子铭》说“见迫,遗言道德之经。”可见,对老子文最早的称谓,是韩非子的《周书》。周时,晋国师旷称此举为“修《义经》”,周太子晋说是“立义治律”。最近,安徽涡阳县郑店村考古发掘出老子在楚国时居地,有关尹墓和圣母墓及圣人老子石像,有春秋时陶制井壁及“敕撰”“混元降诞”等残片。

  依据这些线索,我们很容易找到《周书》——老子文与两千五百二十年前周景王“铸无射”钟的关系:因为当时各诸侯国抄写铸在圆钟上的《周书》顺序和六书文字不同,造成流传到现在的汉墓帛书《德经》先于《道经》而其它传本《道经》先于《德经》,以及文字等差异的根本原因。其它理由无解。

  老子的社会哲理博大精深,主张辨而不辩、知无创有、公乃王,目的是完善社会精神和机遇建设,他是古今少有的社会辨证逻辑大师。

  孔子问礼

  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一书。

  道家哲学

  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

  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经》)中作了详细的阐述。

  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还有战国时期的庄周、列御寇、惠施等人。道家倡导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尊黄帝、老子为创始人,并称黄老。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强名之曰道”(《老子》第25章)

  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中得以休养生息。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 其后,儒家学者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并被后世帝王采纳。道家从此成为非主流思想。 虽然道家并未被官方采纳,但继续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宋明理学更是揉合了道学的思想发展而成。

  道家与道教。道教是中国主要宗教之一。因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故名。东汉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南北朝时宗教形式逐渐完备。奉老聃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故道家与道教常被混淆。

  基本观点

  道家哲学首先不同于儒家社会哲学的进路,直接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切入,开展了以自然义、中性义为主的"道"的哲学。天道运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学即在解明此一原理性内涵,而得以提出一个活泼自在的世界空间。透过对此一世界运行秩序之无定限、无执着的认识,道家哲学发展出迥然不同于儒家的社会哲学,社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